读《三字经》有感(共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三字经》有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三字经》有感1
“让阅读成为习惯”这是我们学校一直以来所倡导的一种思想。今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一次“让好书链接世界,让书香滋润心田”的读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读了很多书,我最喜欢看的就是《三字经》了,在这本书上我学到了很多道理,有感恩的、有勤学的、有做人的。其中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一段“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意思是说:汉朝的路舒温家里很穷,把借来的《尚书》写在用蒲草做的席子上学习,公孙弘则把竹子削成片抄下《春秋》。他们虽然都很穷,买不起书,但仍很努力学习,最终获得成就。晋朝的'孙敬读书时用绳子把头发悬在屋梁上,
只要一打瞌睡就回被绳子拉住。苏秦读书读累了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来提神。他们虽然没有老师督促,却很自觉地学习。晋朝的车胤把萤火虫装进纱袋里,以此照明看书;孙康则就着屋外雪地上的月光的反射光来读书。他们家虽贫穷,但从来没有停止过读书。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时把书挂在牛角上,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为了读书,他们一点都不怕累。这段话所说的前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想尽办法都要读书,经过他们千辛万苦的学习,最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使我十分感动。使我感动的不是他们的成就,而是他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读书的这种精神,这种勇气。这种精神、这种勇气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重大的震撼。他们当时的条件和现在的条件来相比真是天渊之别,我们现在有设施设备齐全的学校,有兢业、优秀的老师来教,书本学习用品一应俱全,不懂的可以问老师、问家长等,条件不知道优越多少倍。但是我们现在的人和他们相比,这种拼劲、这种勇气是远远比不上的。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要好好的珍惜眼前的大好机会、大好时光,抓紧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用自己的进步回报社会,回报家长。切勿“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读《三字经》有感2
上学前背《三字经》时,其中很多话句的意思我都不懂,现在上学了,经过爸爸的讲解,我能理解书中的一些含义,特别是关于古人学习方面的内容:“昔中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披勤编,削竹筒,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骨,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这六段的意思是这样的,大圣人孔子曾经把七岁的项橐当作老师,古代圣贤尚且能入此勤奋的学习;宋朝赵普读了一辈子的`《论语》,做了宰相之后,扔勤奋学习;汉朝路温舒把借来的书抄写在用蒲草编的席子上;公孙私削竹片来抄书,他没钱买书,却如此勤奋;孙普怕晚上读书打瞌睡,把头发系在房梁上,苏秦学习困倦时没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他们都有老师,但能自觉学习;晋朝车胤晚上捉萤火虫当作灯光看书,孙康依靠雪的反光看书,他们虽然贫穷,却没有因为点不起灯就停止学习,汉朝朱买臣一边砍柴一边读书,隋朝李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他们尽管劳累,却不放弃学习。
读懂了这几段后,我非常感动,古人没有我们现在这样的优越条件,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有辛勤的老师教导我们,书本都是新的,爸爸妈妈给我们买了漂亮的书包、文具,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是古人所没有的,如果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没有刻苦、努力的学习就辜负了父母、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吗,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好好学习,认真读书,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读《三字经》有感3
《三字经》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少儿启蒙读物,它不但浓缩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是我们中国人的国学,原文虽然只有1000余字,但结构严谨、文字简练、内容包罗万象,我读了《三字经》后,真的从中学到了很多道理。
就拿“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这句来说吧,我们学习要从简单开始,学英语应该先学单词,最后再学课文。语文呢,也要先从拼音学起,然后学声调,学生字、词语、句子、课文。这样我们才能由浅到深,最后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使我们成为有知识的人。
读《三字经》有感4
上二年级读三字经的时候,我想:“不用读,反正读也没用,我就没有读”。
当老师讲起三字经的'作用的时候,我的心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伤心。后来,我就用心的读,我感到三字经很好,对学习有帮助。
我读完了以后,妈妈又给我买了一本《千字文》这本书。我又读了《千字文》,感到我每天进步了一点点。
读《三字经》有感5
朗朗乾坤,得万古之灵气,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旷世之奇书,《三字经》横空出世!小子对此奇书甚有感触,即书一文,此亦个人之意,又亦儿戏之言,不可当真也!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读《三字经》有感6
自从学习了经典著名《三字经》之后,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明白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的是:从前,孟母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曾三次搬家。孟子不好好学习,孟母生气地割断织布的纱线,告诉他要好好学习。它使我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也像孟母一样,为了我的学习更上一层楼,又是给我买点读机,又是给我买写字桌,星期六星期天还送我去老师家补课。从前,我不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认为买给我的东西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也不知道珍惜,当我贪玩的时候,父母说一下我,我还会不服气,认为他们不该限制我的自由。学了《三字经》后,我终于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是希望我好好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讲的是:孔融四岁的时候,就懂得把大的梨让给兄长,尊敬兄长的道理。而现在有些孩子在家大多都是小皇帝,他们惟我独尊,想要什么就叫父母买,没买到就不高兴。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同学之间,兄弟姐妹之间,要懂得谦让,我们也要懂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
总之,学了《三字经》后,我的收获真不少。
读《三字经》有感7
在五月份下旬,我认真地读了《三字经》,发现它还真的是“耐人寻味”呀!
《三字经》向人们讲述了古代人们做人的准则,是一本非常具有启示性的书。我就从其中获得了很大的收获。
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从中我知道昔孟母为了儿子的学习,不断更换他们居住的`地方;如果儿子还不学,就让他悬梁刺股,可真是个好母亲!
还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从中我知道玉如果不雕琢,就称不上是玉器;人如果不学习,就不会长知识,这对现代社会的人们有多大的帮助啊!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跟《三字经》沾边的事,比如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尽早地成材,不停的转学,直到找到一所他认为好的学校为止。这不跟“昔孟母,择邻处。”一样吗?
现在的小孩,也一点也不如古代的小孩。古代的小孩九岁就能帮父母暖被,四岁就能让梨;而我们却穿父母的,吃父母的,甚至花父母的,有人一点也没想回报父母。真是有天壤之别。
《三字经》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它流传至今,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成就!我喜欢《三字经》!
读《三字经》有感8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学校就开展读背《三字经》课程。据说《三字经》已经流传千年之久,这本书聚集了千年的文明和传统的文化。
《三字经》里有历史典故、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一精一华。例如:“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说明小时候,不好好学习是不应该的,如果年轻时不刻苦学习的.话,到老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呢?我深深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小的时候就要认真学习,长大才能有所作为。还有一句让我铭记在心:“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老师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其次是见多识广,学会计算,懂的道理。以前,我只知道向父母撒娇,现在我知道要孝敬父母和尊敬老师及年长的人。
学习《三字经》后,不仅教会我们怎样作人,还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各方面的知识,让我们陶冶情一操一,弘扬正气,继承中华民族美德,激发我们学习兴趣,使我们可以健康成长,成为祖国有用之材。
读《三字经》有感9
最近正在读《三字经》,颇有心得,夜不能寐,思绪万千,五更时分辗转难测,披衣起早,写出心得。
《三字经》成书于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自问世以来,就作为儿童的识字教材,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它与《百家姓》、《千字文》合成"三百千",被视作传承儒家思想和修身励志的启蒙教材;此经虽短,短短千余言,但却能流传至今,一直被世人传诵至今,它的生命力是什么,它的魅力何在?
本书虽短,但很有特点。从形式上看,三字一句,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品来意味深长,文化浓重。古代的儿童,入学的第一部书就是它。孩子们一边吟唱,一边摇头晃脑,韵味十足。
这部书不光形式上易于记诵,内容也很丰富。它以精悍的"关键词"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道德,做人典故融合在一起。《三字经》虽然是儿童启蒙教材,但其讲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是难以改变的。它适合于任何年龄段的人去阅读它,理解它,去在生活中运用它。孩童时代的人读它记它,可能不知其意而背之,成年人读它记它,有着不同的意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讲的'是:每个人出生的时候,天性都是善良的,习性却各有差异;假如不去教导他,习性就会发生变化,转变,所以要重视教育,持之以恒的教导。
我觉得,这本书中所讲的道理,95%还能在现在社会中适用。作为教师,更要认真拜读拜读。"教书育人",我认为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我准备利用寒假认真地学习本书,开学以后结合学校工作,把这些道理加以运用,我想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三字经》有感10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原本都是善良的、好的。如果性格品质、行为习惯好的话大家都会接近你和你玩儿;如果行为习惯是坏的话,那么大家就不会接近你和你玩儿。
这就是我对‘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感悟。
读《三字经》有感
今天我看了一个动画片的名字名字叫三字经里的.故事,故事讲得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叫周楚,他原来没有妈妈,而且他还一直欺负别的小朋友。十年以后,别人称她三恶之一,于是周楚把其他两恶都除掉了,皇上把他升为将军,于是周楚好好的为人们干事。
人之初,性本善,告诉我们人本来都是善良的。
读《三字经》有感11
寒假里,我按照学校的要求,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作《三字经》。虽然,我只会背诵一点点,但是里面的故事让我很感动,很受启发。
有一句话是“香九龄,能温席”。妈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那时候的`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而且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人们很难入睡。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了让父亲少挨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他的故事人人称赞。
今年过了年,我也九岁了,和那时候的黄香一样大。我从来没有认真想到过要为爸爸妈妈做什么事情,有时候我认为我为爸爸妈妈盛饭或者自己洗一双小袜子,我还觉得自己很能干,很了不起呢。看了这则故事,我很惭愧,我以后也要多孝顺父母,像黄香学习。
读《三字经》有感12
暑假期间,老师布置我们读《三字经》这本书。爸爸说,《三字经》是我国的文化经典和精髓,阅读它可以学习古文化,增长知识,增加涵养,从中汲取智慧。
《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三字经》只用三个字,就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书中的每个故事、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这是我阅读《三字经》里的一句话。这几句讲的非常好,它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管教孩子管教得不好,是父母的过错。老师如果教书不严厉,那是老师的懒惰。小时候不学习,将来长大想学也不行了。所以我深深感受到: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自己的父母与老师。
我有一个哥哥,上小学的时候就不好好学习,很贪玩。父母怎么说他也不听。现在,他看见他们原来上小学时的朋友,考上了知名的大学,我哥哥只考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他就非常羡慕。后来他一想,非常后悔,后悔上小学时没有好好学习,没有打好基础。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到了长大就后悔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现在学已经晚了,也不行了。所也趁我们还小,要好好学习,打好基础,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才!
勤有功,戏无益,节旨在,宜勉力。它也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道理:勤奋好学的人一定会事业有成;游手好闲、不求上进的人是没有作为的。年轻人应该经常用这两句话告诫自己一定要努力学习。
………
《三字经》不但是一本书,还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是文学的宝藏,是永不褪色的经典。我们要向这些优秀的古人学习,学习他们克服困难、勤奋学习的精神,做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读《三字经》有感13
前一阵子我练字,挑了《三字经》来写。
这一写,我才发觉自己的知识真的是太过于浅薄了。
我们常常能听到小孩背三字经,或者说我们自己也会时不时地念上几句“人之初,性本善。”
于是印象中,好像三字经就是那么几句熟悉,朗朗上口,好像三字经特别的容易,因为连小孩子都会背呀。
等我真正地翻看整套三字经的'时候,我才知道它有一千多字,而其中的内容更是囊括了很多的知识点。
我们平常只会前面的那几句,还以为三字经真的只是小孩儿读物,当你真正去把那一千来字都读下来的时候,不由地会感慨,如果真能把这些全背下了,那了解的事物礼节真的很厉害了。
不仅讲到了为人处事,还讲到了日月星河,讲到了祖国名山,讲到猪马牛羊,讲读书,讲道德。只要你能想到的一些值得学习的事物,几乎都被三言两句地概括其中。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就这样用简练的文字,教我们学会了这么多的知识点。
这也是我们中华文字的魅力。
这也让我明白,有时候,我们正是因为懂得太少才过于自大,当真正多读书,多了解,是会变得更加地谦卑一些的。
读《三字经》有感14
何谓此书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韵句成句,自成一体,易读易记,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华文化之精髓,这部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书,竟融“历史、地理、人物、天文气象、诗书礼乐、教育、哲学”于一体。可谓学一书而通万卷也!但是,我们要把《三字经》与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思考,正确地认识,主动汲其精华,剔其糟粕。
亲情、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孔融四岁就知道让大梨给长兄;黄香九岁便主动孝顺父亲而无怨无悔。
重视子女教育和历史教育亦是优秀的文化传统。“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玉不琢,不成器”。这体现我国对教育的.重视。《三字经》还将整个中国历史浓缩在一起,易学易记,并且专门谈到学习历史的方法。
总之,这一切都表现了古代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的骄傲。
但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于当时的历史与政治原因,造成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使《三字经》多了几分糟粕: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这说明当时的人们愚昧地认为有了“三纲”,就会形成君顺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妇顺的社会安定局面;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这是人人都必须遵守这些基本道德底线,不容打破。只是可怜当时的人啊!一心认为三纲五常可以维护家族、国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纲五常并亲身践行,实际上这不过是富有的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在伦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紧箍咒而已。
总而言之,《三字经》这本奇书,其精华就在于对亲情、孝顺的张扬,对后天教育和历史教育的重视。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道德,两千年来一直是束缚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绳索。
我们一定要记住,《三字经》所体现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们去汲取精华,剔其糟粕,最后发扬光大至世界。
读《三字经》有感15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我读过很多书,如:《三字经》、《弟子规》、《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每一本书都 能开阔我的视野,丰富我的课外知识,更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令我感悟最深的`就是《三字经》这本书。它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孝敬父母,更让我一生受益匪浅。
《三字经》这本书中的“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是让我感悟最深的一句话,它主要讲在东汉时期,有一个小孩叫黄香,才九岁就非常懂得孝敬父母。每当夏天时,她便把枕席扇凉了,把蚊子赶跑了,才叫父母回来歇息。冬天时,黄香则自己躺在父母的床上,用自己的体温把父母的被窝暖热!每次读到这里,我的眼泪便像掉了线的珠子,哗啦哗啦地往下流,不只是被《三字经》里的黄香所感动了,而是我想起了平日里父母对我的爱。爸爸每日每夜在外地辛苦地打工挣钱,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多挣点钱让我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吗?妈妈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来给我们做早餐,叫我们起床,当我们去上学时,妈妈又总会亲切地对我们说:“路上小心点!”妈妈这样辛苦为什么?不就是为了让她的儿女生活得更好一点吗?父母为我们付出这么多,我们无以为报,唯有好好学习,拿出最好的成绩回报父母。
《三字经》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将《三字经》这本书弘扬下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学习学习《三字经》吧!
【读《三字经》有感】相关文章:
读《三字经》有感08-12
读《三字经》有感实用(15篇)08-13
读《三字经》有感15篇(优秀)08-15
读《三字经》有感共15篇08-15
读《三字经》有感[优选15篇]06-23
读《三字经》有感【集合15篇】09-01
三字经读书心得09-03
三字经读书心得[精选]08-15
三字经读书心得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