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优选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傲慢与偏见》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
《傲慢与偏见》是奥斯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小说以达西和伊丽莎白为主线,描写了几对年轻人的故事。关于这部小说,我读得十分详细,细细品味一番,也有一些感想。
首先,伊丽莎白十分有个性,语言也及其犀利。这是伊丽莎白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或许是个人喜欢辩论,所以对语言较为敏感,也较为喜爱犀利的语言,这部小说正有许多精彩的地方。在达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伊丽莎白和达西先生的爱情故事,但围绕该故事的是另外三个故事,总体上是通过描写四对恋人的经历来阐述作者自己的爱情观。
最差的一对是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和魏肯先生。莉迪亚为人轻浮,喜欢追求年轻帅气的军官,爱慕虚荣,是班纳特太太的心肝。在姨母家小住的时候日日与军官们狂欢,最后竟在魏肯的`引诱下与之私奔。魏肯是更复杂的一个人,他是达西先生家里的管家的儿子。管家去世后,达西的父亲答应要好好培育他,并给他留了一个牧师的位置。但魏肯本人好赌,且不务正业,用这个牧师的位置跟达西交换了一笔钱吃喝玩乐去了。在积蓄花光之后,靠人借钱捐了个军官去做。他处处污蔑达西为人刻薄,给伊丽莎白讲很多达西的坏话,造成伊丽莎白最开始很讨厌傲慢的达西。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2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这个寒假,我在学校任务与自身好奇的驱使下加入了读书人的行列。阅读了不算多的五本书籍,在其中,我还是想说说看完《傲慢与偏见》之后的想法。
《傲慢与偏见》写于现实主义小说作家简奥斯丁笔下,被毛姆列入十大著名小说之一。它属于简奥斯丁前期的作品,初稿写于1796年10月到1797年8月,最初取名为《初次印象》。1813年1月30日,《傲慢与偏见》经
历些许波折后终于问世。简奥斯丁于1811年至1818年期间,先后刚发表了六部小说,分别为《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诺桑觉寺》以及《劝导》。虽着六部小说均是以男女青年
的恋爱及婚姻为题材,而与其余五部小说所不同的是,《傲慢与偏见》的`主线为男女主人公的爱情纠葛,共计描写了四起姻缘,是简奥斯丁最富于戏剧素材也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品。
文章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的家庭是以一个顾家、温文尔雅却又不愿被麻烦事缠身的乡间老绅士为父亲和一个只想着叫女儿们嫁个有钱人家为母亲以及性格个性均不相同的五姐妹组成的,大女儿简贝内特是一
个乐观、思维缜密、温柔、漂亮、善解人意却又比较内敛的女孩,深得大家的喜爱,二女儿也就是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贝内特是一个聪明机智、有胆识、有远见、有很强的自尊心并且会为他人考虑的女孩,是老绅士贝内特一
直最喜爱的孩子,三女儿玛丽深深扎住在学习的海洋里,四女儿凯瑟琳与小女儿莉迪亚经常在一起,所以她们有相同的观点和想法,而小女儿由于从小不受约束,养成了放荡不羁、贪慕虚荣、轻信盲从的不良性格,并且这种
性格导致了她失败的婚姻。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3
英俊骄傲的绅士达西先生,美丽聪慧的淑女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四段姻缘故事,文笔辛辣而滑稽,是小微很喜欢的一部作品哦!有兴趣的同学赶快去图书馆吧!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也是简·奥斯汀最早完成的作品,她在1796年开始动笔,原名《最初的印象》,通过婚姻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小说讲述了乡绅之女伊丽莎白·班内特的爱情故事。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为素材,一反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感伤小说的内容和矫揉造作的写作方法,生动地反映了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并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傲慢与偏见》或许是全世界最伟大的爱情小说之一,它“告诉你女性有权过得更好,而不应认为女性理所当然就该怎样”。“反对日常性别歧视”组织的创始人劳拉·贝茨说,是“第一次有人说女性的思想值得倾听”。《傲慢与偏见》于1813年问世。这本书在评论界得到欢迎,沃尔特·斯科特爵士赞扬奥斯汀“笔法巧妙”,“把平凡普通的事务和角色变得有趣”。
《傲慢与偏见》描写中产阶级男女的爱情与婚姻。在奥斯汀之前,18世纪后期的英国小说中有一股女性感情潮流,充满伤心流泪的'感伤情调和为忧郁而忧郁的嗜好。《傲慢与偏见》克服了这种倾向而接近于现代生活。她在小说中运用喜剧的手法表达对生活的严肃批评,探索女主人公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心理过程。女主人公和达西的婚姻是作者颂扬的“为天下有情人树立一个榜样”的幸福婚姻。
伟大的文学作品有其非常独特的魅力所在,并且发现自己在读文学小说的时候非常地投入,不知所倦。有时竟然抹去睡意,读至深夜。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4
“他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形象一落千丈,因为大家发现他自高自大,目中无人,不好逢迎。”“他生机勃勃,无拘无束。”经过这样的描述,相信大家一眼便看出书中两个男士的性格特点,其实不然。
小说是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讲述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是如何从憎恨一个人到喜爱上一个人。文中的达西先生傲慢、冷漠给大家带来了不好的印象。而他的朋友宾利先生却是性情温和热情大方的人,正因为达西给人的初次印象,使生性活泼、爱开玩笑的伊丽莎白对他产生了偏见。而当“风度翩翩”的威克姆向她献殷勤时,她便对威克姆产生了好感,直至听信他的无耻谏言,近一步加深了她对达西的偏见与憎恶。后来她也自我责备地说,她所以会做出这种蠢事,完全是虚荣心在作怪。当然,我们的宾利先生也是盲目听信朋友的人。而达西,则是不善言语,理智的人。
小说读到最后,我也开始自我反省,是不是每个人都是因为不好的“初次印象|”而产生误会甚至是偏见呢?我们是不是也有过以貌取人的经历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暑假的补习班里认识了一个朋友,刚开始对她的`印象不是太好,我固执地认为她蛮横,不讲理或是自作多情的一个人,后来经过交往,才发现她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样,反而她是一个热情开朗,活泼合群的一个人。我却为自己的想法深深地责备。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不要随意定性一个人,我们要明白“初次印象”是不可靠的,而偏见又比无知更可怕。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5
由于时隔已久远,对于简。奥斯汀的原作《傲慢与偏见》里的大部份情节,我已记不太清了。想来,那时,读这本书时我的年龄倘小。当初可能也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对于文中的真谛,其实并没充分领会。
随着影片的第一个镜头的打开,同时涤荡在耳旁的是悠扬的古典音乐,而紧跟着我们看到的就是一幅和谐优美的十九世纪英国乡村画面。
老实说,一部影片如果在最初的几分钟都还不足以吸引人的'话,只会让人兴味索然,通常我会选取放下。而一开始,就能引人入胜的影片,不管它是否是名著改编而成,对于接下来的情节发展,都是很值得我们期盼的了。
女主角伊丽莎白的表演把一个那个时代的英国乡村少女的机智与傲气表现得淋漓尽致,男主角达西在她的那种纯真的笑容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自己的态度过于傲慢了些。而事实上,随着影片的剧情不断地推进,我们会发现达西真实的为人却并不是这样的,他慷慨大方且有一颗诚实正直的心。这一切,都只因为伊丽莎白最初对达西的偏见而被掩盖住了。
好的演员当然要配上好的电影情节,本片中的舞会为一大亮点,小提琴音乐响起,伊丽莎白与达西逐渐沉浸在其中,两人产生心电感应,周围的人顿时消失了,舞厅中只余下两人深情凝视,手拉着手翩翩起舞,沉醉于欢快的音乐旋律之中。但没过多久,周围嘈杂的人群一下又出现了,两人倏地从幻觉中惊醒,互相对望,恍若隔世。
英格兰的田园风光也很抢眼,一望无际的平原上独立着一棵枝叶扶疏的大树,一辆载着绅士淑女的古典双轮马车从树旁疾驰而过,古典钢琴音乐荡漾在其中,美丽得就象是一场遥远的梦境。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6
一次巧合,让我结缘了由简·奥斯丁的著作——《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先生的曲折爱情故事。他们在初次的家庭舞会中,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哦,现在你肯定知道了,傲慢是指达西先生,而对他有偏见的便是伊丽莎白。但随着后续故事的发展,两人冰释前嫌、终成眷属。
说实话,达西先生和伊丽莎白应该感谢嘉蒂娜太太,因为是她重新让你们认识了对方。接下来,我想分别跟你们说说我的`心理话。
首先,当然是身为丈夫的达西先生喽。“达西先生,你在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的时候,为何要如此伤一个女人的心!你可知道这是你以后求爱的最大障碍。你外表的高冷,被人深深地误会了你,让讨厌的韦汉先生阴谋得逞!”我说道,“但是你对伊丽莎白是那么的痴情,甚至不惜与仇人成为亲戚,这能说明你是多么爱她。还有,在宾格莱小姐不停地说你心上人的坏话时,你毫无置疑地坚信自己的耳朵与眼睛!哦,你可真是个绅士!”
接下来,我想对伊丽莎白说几句忠告:“哦,丽萃,我不得不批评你。你为什么要偏听韦汉先生的一面之词,就来断定达西先生的好坏。你可知道,一旦自己对别人有了成见,无论对方做什么,在自己眼里都是错误的,所以你辜负了达西先生的一片好心!当然,你聪敏机智、风趣幽默,对爱情和生活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不然怎么会是贝内特先生最宠爱的女儿呢!”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不应该用高冷的身份去伪装自己善良的心,一个人也不应该凭一面之词去评判别人的善与伪”。所以,做人要眼见为实,活出真正的自己!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7
嗅着鼻间淡淡的墨香,翻着手中的书页,静静凝神的品读着眼前的字里行间。《傲慢与偏见》这本书常常从别人口中听到,感觉还不错,便买回家细细体悟着,开始时并没有觉得有多好,可读完全书后,我却从中体会到了一些人生的哲理与智慧。
英国作家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展现了英国中产阶级的一些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在英国小说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小说的主人公伊丽莎白十分聪明机智,有胆识,更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善于思考问题,这种品质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十分可贵的。她认为为了金钱和地位的结婚都是错误的,于是在达西被她所折服并向她求婚时,她明言拒绝了他。因为她极其憎恶达西的傲慢,并因此而对达西产生了偏见,可当她达西一系列所作所为,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并接受了他的第二次求婚,从而与他缔结了美满姻缘。
这一切的一切,都反映了伊丽莎白女性强烈的独立意识和对平等权利的渴望。伊丽莎白在追求爱情的路上,一直坚守自己最初的信念,没有被当时门当户对和金钱财富地位所停止自己的脚步,坚持寻找着自己命定的缘分之人。她把握着自己的命运,终获得了一份美好的姻缘。她的性格与精神,无不让我深深的钦佩着。除此以外,她得知自己误会达西后,向达西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与爱意,她知错能改的品德,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看到这一波三折的缘分终于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我深感欣慰,更默默期盼着,愿所有人都能有理性与感性的交融,真正独立的经营自己的幸福人……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8
爱情是建立在两性之间平等的基础上,这是每个现代人的共识,这却不是古往今来的共识。这个共识是经过很长历史的进化,很多人的勇敢争取来的。在男女不平等的年代,有一个女性站出来争取自由而平等的婚姻,这份勇敢就值得我们敬佩和谨记。17世纪,在英国的'小镇上有一位不俗的女子,她用她的笔,为世间所有的女子指明一条爱情的正途:在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的男女间才会有真正的爱情。
我最喜欢的《傲慢与偏见》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地方土乡绅的二女儿伊丽莎白是个聪慧敏捷思想前卫的女孩子,得到了大庄园主达西先生的爱慕,达西很快求婚,但是遭到了伊丽莎白的拒绝,伊丽莎白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听信了别人的谣言,认为达西是破坏自己姐姐的爱情的罪魁祸首,她认为,达西人格很缺陷,配不上自己。可是后来,随着俩人的进一步接触,伊丽莎白发现达西并非人们传说的那样不堪,相反,他是一个正人君子,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解决了很多的事情。在误会一点点解除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情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在于两个人的人格的是不是能走到一起,伊丽莎白和达西是两个处于不同阶级,不同环境的两个人,之间有不可避免的有隔阂,而在相处中他们渐渐的消除了这个隔阂,同时发现了对方的闪光点,互相赢得了理解,赢得了尊重,也赢得了爱情。
爱情就该是如此的:我理解你,所以我尊重你;我爱你,所以我愿意理解你。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9
在骨子里,我一直很欣赏略带骄傲、傲慢特质的人,那是一份理性与睿智,乐观与豁达,自信与从容并举的气质彰显,也许初初一见给人的感觉是高傲冷漠,还有那么一点点的“不尽人情”,因为他们爱讲真话,往往有的真话却不是能被很多人坦然接受,所以就被很多人视为另类。
但只要你一旦被他们认定,成为他(她)们的朋友,就会发现和这样的人相处特别轻松,因为他们对任何人都一样真诚,对朋友更是赤诚相待,做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则,他不会因为你贫穷或是富裕而骤然改变,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见,错了敢于承认,他(她)还一定是一个聪明、能干、有深度的人,在很多领域,自然而然的会成为瞩目的对象,当然这也是值得傲慢的资本。
这种傲慢,不同于柯林斯在伊丽莎白他们面前虚荣做作的显摆,在凯瑟琳夫人面前盲目恭敬的崇拜,是啊,傲慢是自己一个人很自我的事情,虚荣却是因为你在意别人的看法,很不自我的表现。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也许你觉得别人俗,别人还觉得你傻呢,不过又有什么关系呢,相信时间是最好的见证:你是怎样的生活态度,就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它从不对任何人偏私,每个人的一天都是同样长的24个小时。
我相信,即使达西和伊丽莎白不相遇,不相爱,他们也会有幸福美丽的`人生。因为他们有平和充实的内心,误会冰释当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没有很自我的本性,可以不计较世俗的看法,拥有内心平和平等的心态,也不可能拥有那份美丽的爱情和幸福的人生吧。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
故事主要说的是十八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四门婚姻。其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和期望。
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继而对他有了偏见。而男主角达西,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际关系,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是有理的,偏见却很无情,这两者产生的冲击是免不了的。两个人之间也因此而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达西代表着“傲慢”,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
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时,他说了一句话:“要是我耍一点手段,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一味地恭维你,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我都痛恨。”达西沒有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改变他的.傲慢性情。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营造给人的印象,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而开始的时候,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经过达西的解释和自己的判定,才最终找到幸福的归宿。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1
九月里,我读了一本名著,是由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其中有一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名叫《蝉和蚂蚁的寓言》。
大家是否记得那短小精炼的寓言故事:蝉饿得受不了了,它爬到蚂蚁巢前,问:“可以给我一些吃的吗?”……想必大家以为蝉是不劳而获的坏蛋,蚂蚁则是勤劳的主妇。其实不然,这不,法布尔来为其平反昭雪了。
书中说,其实抢劫犯是蚂蚁,而心地善良的受害者是蝉。炎热的七月,阳光吸干了一切水分,虫儿们口干舌燥。蝉钻透树皮引出甜蜜的树汁,却也引来了一大帮饥渴的强盗,最贪婪的蚂蚁赶走蝉,强霸这口甜蜜的井。
这个真相一定使大家吃惊不小吧。其实,正是偏见,筑成了蝉的坏名声,甚至使我们忽略了它高超的`演奏技巧,正是傲慢,筑成了人类的妄自尊大,不愿去考证,考证这个寓言故事的可信度!
说起傲慢与偏见,我又想起了幼儿园的一件事:我们班有个小姑娘,外表“疯疯癫癫”,大人们都不许我们和她玩,怕被她带坏,所以她一直独自一人。一天,我从木马上摔了,手掌、小腿被划伤,“哇哇”大哭。她马上跑来,把我扶到一个角落,用手绢帮我擦眼泪,又跑去了医务室叫来老师。下午,我抱着护士阿姨给我的布娃娃,她突然跑了过来,给我一块“大白兔”奶糖。我不好意思地接过,她对我笑:“吃了就不疼了!”那一刻,我十分感动。看来,了解一个人或事物不能只从片面看,而是要全方位深入地了解。
最后送给蚂蚁和人类世界一首小诗:
蝉钻透树皮出酒,
你夺它的饮料;
它死了,
不糟蹋它你还心不甘。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2
《傲慢与偏见》——一段关于等级阶级的爱情故事。它向世人揭示了爱情在金钱与权势的面前人们所展现出的各种姿态。有些人抵不住诱惑,向它们屈服,有些人却不为之所动。这篇名著以亲切的手法描绘出当时人们的真实面貌——对金钱与地位的追逐与执着,讲着门当户对的爱情。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唯唯诺诺的宾利先生,贪财、愚昧、目光短浅的本奈特夫人,聪明、美丽、个性十足的伊莉莎白,放荡、无知的丽迪亚,富有、傲慢的达西等等。他们每一个人都反映出了人类身上所无法避免的“缺陷”。在众多人物中,我最喜欢伊莉莎白,她的聪明才智与伶牙厉齿使我明白女人不是花瓶,而是有内涵的、会思考的完美艺术品。
看了这本小说,我受益匪浅。在我们这些小学生中,有许多很谦虚,但也有一些傲慢的人。这些傲慢的人有时的'确令人讨厌,他们把眼睛长在头上,对其他人都不屑一顾。的确,傲慢是一种缺点,一种在环境下养成的性格。我们中国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捧着,典型的“小皇帝”。要是从小到大一直这么养尊处优,怎么会不傲慢呢?因此,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对傲慢的人产生偏见。
正如书中所说:“骄傲之心人皆有之。只要我们拥有那么一点点长处,就会觉得自己特别了不起。但其中的骄傲和虚荣虽含义相同,却实质不同,骄傲是种自我感觉,虚荣则需要牵扯到别人高估自己,所以,一个人拥有不含虚荣心的骄傲,这也是无可非议的。”
人是可以避免这些可笑的瑕疵的,也完全可以摆脱那世俗的阶级观念的,像伊莉莎白那样大胆呵斥别人的弱点,像达西那样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吧!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3
一次巧合,让我结缘了由简·奥斯丁的著作——《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讲述了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曲折爱情故事。他们在初次的家庭舞会中,一个态度傲慢,另一个心怀偏见。哦,现在你肯定知道了,傲慢是指达西,而对他有偏见的便是伊丽莎白。但随着后续故事的发展,两人冰释前嫌、终成眷属。
说实话,达西和伊丽莎白应该感谢嘉蒂娜太太,因为是她重新让你们认识了对方。接下来,我想分别跟你们说说我的心理话。
首先,当然是身为丈夫的达西喽。“达西,你在第一次见到伊丽莎白的时候,为何要如此伤一个女人的心!你可知道这是你以后求爱的最大障碍。你外表的高冷,被人深深地误会了你,让讨厌的韦汉先生阴谋得逞!”我说道,“但是你对伊丽莎白是那么的痴情,甚至不惜与仇人成为亲戚,这能说明你是多么爱她。还有,在宾格莱小姐不停地说你心上人的坏话时,你毫无置疑地坚信自己的耳朵与眼睛!哦,你可真是个绅士!”
接下来,我想对伊丽莎白说几句忠告:“哦,丽萃,我不得不批评你。你为什么要偏听韦汉先生的'一面之词,就来断定达西的好坏。你可知道,一旦自己对别人有了成见,无论对方做什么,在自己眼里都是错误的,所以你辜负了达西的一片好心!当然,你聪敏机智、风趣幽默,对爱情和生活有着自己独立的见解,不然怎么会是贝内特先生最宠爱的女儿呢!”
最后,我想说:“一个人不应该用高冷的身份去伪装自己善良的心,一个人也不应该凭一面之词去评判别人的善与伪”。所以,做人要眼见为实,活出真正的自己!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4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那年春节,你当面对我表白会不会有另一种结果?所有的朋友都说我太冲动,这样的结局我是承受不起的。每天出门,姐姐站在客厅,恋恋不舍地说:“妹妹,再见。珍惜就是幸福?我也是一个极度不安的人,这个可能是和我三岁前没有和父母一起的缘故吧。
其实这本书,在初一时已经接触过了,但当时对于剧情的繁杂很没有耐心,看了几章就没有了兴致,便一直搁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过再看开头几章时还是觉得很无趣,到后来明白才这里是在为以后的情景埋伏笔。一眨眼,三十几章已经过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显地被作者刻画出来了。这本书中似乎只有两种人:聪明的和愚蠢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骗子韦翰也许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伊丽莎白,不停地为自己洗刷冤情,中伤达西。可笑他的话里充满破绽,而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虽能与彬格来小姐辩驳,与咖苔琳夫人顶撞,却还是被韦翰牵着鼻子走。说实话,我并不认为伊丽莎白被骗说明他是一个”愚人”。人,总是先入为主,达西先生傲慢、无礼的样子早已进入伊丽莎白的头脑,还怎么对他产生好感?对于旁人的点评又怎能轻易的置若罔闻?对达西产生偏见是很正常的。我说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韦翰了。不可否认,韦翰长着一张英俊的脸,表面上也装得非常”绅士”。虽有”人不可貌相”、”知人知面不知心”之说可就连我这个活在二十一世纪,以旁观者的身份看这个故事,仍然对韦翰产生好感,又岂能怨伊丽莎白这一个生活在过去时代的姑娘?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5
很早之前有朋友介绍这本书了,几次拿起又放下,最近终于完完整整的看完了一遍。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故事类文章的,但初次接触这本书觉得挺没意思的,开篇是平平淡淡的叙述,人物介绍也很平常,总体感觉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觉得很难继续读下去,但随着不断深入的阅读,发现书中铺垫很多,人物描述也很仔细。
本书展示了十八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中产阶级班纳特家五个未出嫁的女儿们的恋爱婚姻为基点,主要以伊丽莎白为主线,她在班纳特家五个女儿中的二女儿,她敢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有主见。女主初次遇见男主达西先生觉得很不顺眼,再加上男主个性傲慢,不屑于人际交际,两人之间的傲慢与偏见是避免不了的。这种观念的存在,伊丽莎白拒绝的`他的求婚,并且痛斥了他一顿,正是这一顿的痛斥,让达西先生认识到自己的傲慢,并因此而改变。最终伊丽莎白对他的偏见也随之冰释。两人终成眷属。
傲慢与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个人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造成彼此之间的误会。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并非不可改变,我们要加深对别人的了解,再定夺对别人的看法。
想到生活中在追求恋爱的道路上,很多人因为金钱、名利和其他的原因而动摇。不可否认这些原因是要考虑,但不是第一考虑对象,我们更应该考虑对方的某些缺点是否能接受,或者对方是否会改变,都不能那就果断放弃,但也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话、一些观念而改变自己的决定,幸福需要自己争取,也需要自己经营。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相关文章: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2-02
[精选]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1-18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10-13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0-12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07-04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经典)12-31
傲慢与偏见 读后感06-27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2-10
【经典】傲慢与偏见读后感12-04
傲慢与偏见读后感(精选)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