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09-22 12:51: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优秀)《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优秀)《瓦尔登湖》读后感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一本散文集,梭罗在这本书中不仅阐述了自己的思想,而且还教导人们应该要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感受大自然,让自己的那浮躁的心,能够静下来,可以去享受一会大自然和深入地去思考,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人生。

  我是在很大了之后,才读过这本书,当时一读就喜欢上了这本书,这本书在某些方面,带给了我不一样的感动,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孤独的人,才能够有所作为,只要能够忍受住孤独,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感召,可以有更多的思考,那么一个人才算是真正的活明白了,不然也只能是一辈子,那么碌碌无为。

  梭罗为了逃离现实的生活,一个人搬进了瓦尔登湖湖畔,在那里一共生活了两年多一点,也正是在这两年多一点里,他写下这部闻名全世界的名著,成为了一代一代孤独的人心中的至宝。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觉得这是一本让我念念不忘的书。

  我在读完了这本书后,在很长的时间里,我有了一种冲动,也想要和梭罗一样,搬到某个偏僻的地方去生活,也想要让自己彻底地孤独起来,可是现实的生活还是不允许,所以像我们这样的人,也只能是注定了这一辈子,也只能够是在这茫茫人世中,也只能是当一个俗人。

  读《瓦尔登湖》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其实说白了,就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活得明白一些,不要一辈子都活得懵懵懂懂,永远也不明白,活着是为了什么?

  我是由衷地佩服梭罗,佩服他能够忍受住那一份孤独,可以一个人可以在那么一个地方,独自地呆上那么长的时间,可能现在恐怕真没有几个人能够忍受住,他的那一份孤独,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梭罗的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形成,把自己的'所有对于现实的思考,都写进了这本散文集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也正是他的这一份感动,才使得我认识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个人孤独一些,是一件好事,至少它能够让人明白更多的道理,明白如何更好地去生活。

  我时常在想一个问题,一个人应该要如何去生活?

  当然我没有梭罗那么深沉的思想,只能够是蜻蜓点水式地去思考,还是可能我不够孤独,还需要再去读书,唯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思想成熟起来,才能够懂得生活的意义。

  这也正是梭罗所带给我的收获,他让我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面对现实的生活,如何去好好生活。我想如果我没有读过《瓦尔登湖》,我想自己不会有这种深入的思考,正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开始慢慢地也会去思考一些问题。

  所以说《瓦尔登湖》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它能够让人明白更多的道理,能够把人带入到另一个世界,能够在那个世界里去思考自己的人生。

《瓦尔登湖》读后感2

  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城市中,总会有工业废气排放的污水横流,有汽车尾气散发的有毒气体,有遍布城市各地的声音嘈杂,还有脚步迅速紧张的上班族们。其实,不仅仅是我列举的这些,这些是远远还不够的,人们生活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恩惠,一生的好坏取决于上帝的支配。但在田园农村居住的人们,却远离了我们身边这些繁杂事物,静静地享受银针坠地般舒适优雅的生活,并做着安闲惬意的锄地和放牧……

  瓦尔登湖此书中的介绍便是如上所述。谁又能不向往美好和平的生活呢?虽然我们也是过着那种生活,谁又不想体验下别的感受呢?或在静谧到银针坠地般的状态,或在阳光普照的家中休憩时,或在四角天空的美妙意境,就无不使我们欣喜欢悦。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慢慢走进这本书中,领略到梭罗自食其力、丰衣足食的本领,以及能耐得住寂寞孤独他强大的内心,都是支撑他在这里生存的动力。我会想:如果我到一片荒凉凄美的无人岛去居住时,能否想他般有自尊自立、不抛弃不放弃的品质,我想可能并不会做得如此完美,或者根本无法无法求救他人的帮助和理解,根本不能用异国他乡的语言与他人作交谈。

  梭罗通过自身的实践,告诉了我们一些生活快乐丰盈的秘籍:对物质的要求尽可能的简单,简单得犹如湖边的一片树叶;对精神上的追求永不停歇,最大地丰富自我的灵魂。瓦尔登湖边的生活是那么轻松惬意:“一年只要工作六个星期,就可承担所有的生活费用。整个冬天,以及大半个夏天,我都自由而安静地读书。”“如果我们只尊重不可避免的事和有权利生存的事,那么诗歌和音乐就会在街头回荡。如果我们生活悠闲,办事聪明,我们就会看出,只有伟大和优秀的事物才能永久而绝对地生存,而小小的恐惧和小小的乐趣不过是现实影子。现实永远使人振奋,令人崇敬。安然坐下,驰骋在精神世界的领域之中,这就是书给我带来的好处。??我们应该踮起脚尖,将我们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阅读。

  “我看见青年人,我的`市民同胞,他们的不幸是,生下地来就继承了田地、庐舍、谷仓、牛羊和农具;得到它们倒是容易,舍弃它们可困难了。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比较自由的国土上的人们,也仅仅因为无知和错误,满载着虚构的忧虑,忙不完的粗活,却不能采集生命的美果。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有人是穷困的,觉得生活不容易,有时候,甚而至于可以说连气也喘不过来。”可见索罗对物质的要求只是能吃饱就行,如此简单的愿望是每人值得学习的。

  我们要学会生存的技巧和本领,并积极学习来更容易的掌握。

《瓦尔登湖》读后感3

  一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时期,一个叫大卫梭罗的美国人幽居在瓦尔登湖畔长达两年半光阴,他独自一人建造了小屋,在那里捕鱼、耕耘、沉思、写作,最后诞生了一部伟大的名著《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读后感。时至今日,该书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它也入选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评出的"塑造读者的25本书"。

  这本书写成于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在当时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作者冒了的大忌,特立独行,挑战传统的思想,实在令人敬仰。而梭罗心中的`这种魄力,这种不带世俗观念的思想,让我对这本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的思想就如同一丝清风,不着痕迹地让我精神一振--一种快乐的简朴的生活!充满物质享受的生活固然很诱人,许多人都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事实上,生活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于是,人们开始疯狂地寻求赚钱的机会,漂亮的跑车、绚丽的珠宝、奢侈的饭菜、华贵的别墅等等开始陆陆续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知道他们老去,迎接死亡时,才注意到自己一生究竟在做什么。这使我想起了小沈阳的一句话,"人这一生最痛苦的事是,人死了,钱没花了",但作者的思想境界显然要比小沈阳的搞笑高出不少。

  从前,就有个故事,城里人劝告农民使用高科技设备,农民却坚持用双手耕作,城里人说,如果用了先进的设备农民就可以天天在那悠闲地晒太阳,农民却反驳,"我现在不就是在悠闲地晒太阳吗?"那个城里人已经无话可说,读后感《《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这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似乎和中国古代的隐居颇有几分相似。晋代的陶渊明就体会过,群山葱葱、幽径模糊、山湖静寂、紫雾腾腾、孤舟寒江、冰雪淅淅,无忧无虑地创造自己的人生,想想就令人心醉!但两千多年前的那些隐居者多数是官场不得志的官员,那些生活平淡不惊的老百姓哪儿会冒生命危险闯荡江湖呢?而梭罗在瓦尔登湖畔的两年半光阴就显得更加的弥足珍贵,作者的精神更显得勇敢无畏。

  在作者的眼里,淳朴的山林才是他的依靠,自然才是他的归属。文中透漏着对于瓦尔登湖的热爱,对于小屋的热爱,对于山林的热爱,对于林中小动物的热爱,对于大自然万物的热爱。这种热爱是与他简朴乐观的情操分不开的。

  反观现在我们富足的生活,虽然不能像梭罗那样幽居山林,虽然当年的瓦尔登湖已时过境迁,虽然如今自然在一点一点被人类吞噬,但他们都不妨碍我们每个人在自己心里保留一片纯净、安逸的瓦尔登湖。正如梭罗所言,我们即将在自己的内心畅游!

《瓦尔登湖》读后感4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题记

  读这本书是需要一种寂寞的境界的,需要一种淡薄的心态的,需要一颗纯自然的心的。

  翻开这本书就是一次与梭罗的促膝长谈,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一次沉淀下来细心思考、洗清浮华的机会。

  静是梭罗的一种境界,也是他的一种感悟,而静水流深是梭罗感悟的结果,这就使得文章变成通透,寂静的瓦尔登湖的水面,映照出现代生活的无数个侧面这也是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

  他在一座小城——康科德中生活了两年零两个月不断感受,并践行着一个与现代对立的生活方式——原始在几乎没有任何帮助的情况下梭罗白手起家,在杳无人烟林中建起了一座属于他的房子,很难想象梭罗是如何在这简朴的木屋中凭借一张小床,一张书桌,几沓稿纸生存下来的,但是他做到了,他实践着他的超验主义,凭借自己对生活的执着、热爱生存下来。这时正值工业发展时期,是物质生活丰富的时期,但梭罗并没有被这种物质生活所迷惑,很好地控制着自己的欲望独自一人生活他认为:欲望和不满不仅不会带来满足,还会浪费自己的生命。就像那可怜的爱尔兰人一样。他还认为道路上的牌子对顾客的诱惑是一种危险,因为他见过最原始的东西所以他早已看穿了那浮躁世事的陷阱,他说“我要么立刻大胆地毫不犹豫地直奔目标,像那些受夹攻的人接受的建议那样或者是自己专心想着高尚的事物像奥菲士那样“弹着里拉琴高唱对诸神的颂歌,淹没了塞壬的歌声,避开了危险”这也是梭罗在原始中看到的当今社会,这个看似完美的世界其实也早已是一只干裂欲碎的花瓶,这个世界已经不能再经受任何一点打击,它已经临近奔溃的边缘,人们放弃了尊严,人格,用苦力来换取那微薄的酬劳,这就是所谓的“智者?”上流社会的人贪婪,欲妄,迷失了自己的心灵,整个社会都在做痛苦的挣扎——努力地逃避这一切就像索罗所述“但我宁愿社会疯狂地反对我,应为绝望的是他”这种奴隶制的社会只能是失望加叠绝望,当时的社会像一台以最大功率输出的机器使人们无法静静地思考,所以世界越浮华,人们的心就越浑浊这只能是恶性循环,为什么静下来拂去铅华,让心灵的湖水沉静下来——让“天光云影共徘徊”呢?他曾经在故事中告诉我们“凡是完美的作品,其中时间是不存在的。”而最后成为梵天世界最美的作品。

  这种静寂并不是孤独而是在沉淀,在洗涤浑浊的灵魂在一点点净化自己。

  静,似清泉给炎热以甘冽;似清风给浮躁以清静;静,似古树之根——万事之根本;似不老之泉——万事之能原!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来吧,在静静地在瓦尔登湖畔寻觅那片刻的静谧!

《瓦尔登湖》读后感5

  在这个人间四月天里,我在瓦尔登湖畔,遇见梭罗。《瓦尔登湖》是本安静书,安静的能让人窒息。在通往湖边的小路上徜徉之时,我总是不自禁的想到陶渊明,那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隐士——不羁的性情,洒脱的胸怀,一篇洋洋洒洒的《归去来兮辞》折服了多少古今性情中人。他们的淡泊隐逸,皈依山野,都是那么如出一辙的自然,毫不做作。

  他真实。他不要金钱,不要名誉,不要爱,他只要真实,真实到可以大大方方的承认自己孤独,却又乐于与孤独为伴,享受其中;真实到可以从从容容的记下他的每一笔开销和收成,丝毫不掩饰隐逸生活的拮据。他本身就像那沉静的瓦尔登湖,溶溶的湖水,无意中却坦然地映出了所有天机。

  他自由。他的`灵魂就像一阵风,在广袤的原野上空翱翔,怎么也抓不住。四时轮回,昼夜交替,在他心里,静悄悄的成长已然了一种职业。故此他那静谧的时光深处,棱角分明。我不止一次的随他那如风的思想沉浸在大自然的包容力里,总想抓住点什么,却只有一点星辰,一段彩虹。

  他淡泊。他不饮酒,不吸烟,深邃性子里永远都带着点可爱的叛逆。不参加任何选举,不接受任何职业培训,甚至拒绝向政府纳税。他只是每天在享受着清晨全身细胞的深呼吸,他只喜欢去偷吃松鼠贮藏的干粮,他只是习惯让自己深深的迷失,然后再彻底的剖析自己。他的生活,是个多幕剧,永无结尾。

  他简单。他一直觉得过分追求细节是在耗费生活,所以他便成了一个献身于思想和大自然的单身汉,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没有工作,没有薪金,也从来不提及自己需要肩负什么所谓的责任。他不忍让大自然独自欣欣向荣,他不愿亦步亦趋地奢侈纵乐。从此,结庐在人境,再不念穹苍。

  从他告诉我善良是永远不会失败的投资;

  他告诉我爱就是试图去将梦想中的世界变为现实;

  他告诉我如果不想走回去,就不要总回头看;

  他告诉我人犹如一只浮标,任何风浪也无法使他沉没;

  他告诉我生命并没有价值,除非你自己赋予他价值,没有哪个地方有幸福,除非你为自己带来幸福;

  他告诉我要自信的在我所梦想的方向上前进,争取去过我想要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平常意想不到的成功;

  他告诉我必须要活在当下,乘着每一个波浪前行,在每一刻找到我的永恒,除了这一生,我不再有别的生命。

《瓦尔登湖》读后感6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用心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联,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坚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因此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能够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这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完美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向以为我能够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能够令我焦头烂额;我喜爱山野,却不必须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正因爱之深切,因此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礼貌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因此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瓦尔登湖》读后感7

  一湖水,周围密集的绿色植被,这一连串的景象都会让你心如清澈的镜面,去审视周围一切事物。

  看到了湖,会立马想到之景象描写的词汇。这也是当初借《瓦尔登湖》一书时的想法。但,当我翻开书页去感受这湖水带来的优美文字时,发现里面的描写并不局限于景色或抒情,而更多的通过景物引伸出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和见解。

  “为什么一桶水很快就会变臭,而冻成冰以后就会永远保持新鲜?人们常说,这就是感情和理智之间的不同”特别喜欢这句话,这类的句子在整本书中占据大多数。

  其实,一本描写景物的书,可以将景物切入到类式上句话的哲理中,不得不由此想到作者的心境并不仅仅在湖上,在一片景物中。所谓的写景,就是一个虚托,托出作者内心真正想表达的意愿。

  用一年多的时间居住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一种无忧的生活也许或带来不同凡响的境界,可在作者的心里,始终坚信一种独立和个性的`宣扬,所以他这段经历,可以说应该是一种生活上的体验,出于对世态不满,或对当时政府各繁琐事情的抗议。这种抗议和发泄渠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只是在顺应大势。

  全书共有18章,虽然围绕瓦尔登湖来写,可文章常常将你带到另一个境界中,对人类,对社会,对环境的哲理。“如果我终生像只蜘蛛一样,被禁闭在阁楼一角,只要我有思想,对我来说,世界就还是那么大”,这种思想境界不仅与身体局限的思考,让我不由联想到的是一个人该如何将自己与世界相融合。

  人,就是万物中的一物,除此之外,植物、动物都在这片土壤中生长,而这片土壤是为了整个生灵而筑,可人类的残忍和自私,捕杀和砍伐,在书中作者是严厉批判。

  所以,你可以看到猎人是怎样残杀动物的经历,也可以看到某某庄主为获利乱砍乱伐,甚而作者用了极其严厉的诅咒来发泄不满。瓦尔登湖随着环境破坏渐渐失去原有的美貌。可惜的同时,感慨这本书的存活。

  多少年来,人们对环境意识薄弱所造成的影响,至今已无法弥补。就像书中的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把时间消耗在弥补失去的机会上,我们称之为尽责”尽责与弥补间的差异就是一个是犯错在先,另一个是预防及时。错误所留下的痕迹无法磨灭,但人又无法避免或完美达成。

  一切进步都是在悔恨与过失中结晶总结,所以对于曾经犯下的错,只有靠弥补。思维跳跃在地平线上,湖水波涛翻滚,人的思想也一样,瓦尔登湖置身于地球与天空中,共享着人类和宇宙的颜色,在蓝、绿间转化,又融合。

  阳光不再仅仅是照耀光芒的发光体,就像瓦尔登湖的水,他的美丽永远存留在每一位读者心中,闭上眼就能听到他的声音和丝丝惬语的震动,因为他流淌心中,如一面镜照耀进阳光,也照耀进最纯洁的物体。

《瓦尔登湖》读后感8

  一边读《瓦尔登湖》,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棱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眼眸、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心中不禁会好奇,什么样的生活才会打造出这样深刻的一个人?

  棱罗的一生是寂寞的,而他似乎又乐在这寂寞当中。棱罗曾说:“我喜欢独处,我从没遇到过比孤独更好的伴侣。”1845年3月,他借了一把斧头,孤身一人,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自己砍树,在瓦尔登湖畔建造了一个小屋,并在小木屋里居住了两年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了瓦尔登湖畔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他笔下的《瓦尔登湖》正如他一般,也是寂寞而享受寂寞的,自1854年出世,它不仅没有引起大众的注意,甚至连一些本来应该亲近它的人也不理解,对之冷漠甚或讥评,它似乎永远不会引起轰动和喧嚣,它始终默默地等待了一个世纪,它孤独依然不倦息不紧不慢地对每一个读者说着一个男人在湖畔的光阴。

  棱罗的一生是恬静的,他安然的沉思在瓦尔登湖春日盎然的晨光中,漫步在夏季湖畔虫声嘤嘤的小道上,记录下秋日里的落英缤纷,天高气爽,描绘出冬季雪花坠地的轨迹和冰晶的形状。《瓦尔登湖》记载着他在小屋中度过的每一个恬淡、安详而简单的'日子,文字如美梦中的呼吸一般轻盈,淡淡的问候让人心旷神怡,似乎是在安慰那些失神于世俗的人们:我虽不富甲天下,却拥有无数个艳阳天和夏日。

  对现代科技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物质享受,棱罗并不排斥,只是批判我们没有更好的运用它。“弄巧成拙”,他这样评价。“我们接通了越洋的电缆,却用它来询问阿德莱德王妃是否得了哮喘,并未用它来交流人类的思想。”但是,棱罗对社会的意义并非仅仅在于批评,更在于指导,对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会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也负责任地指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说,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抵御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的引诱,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简朴。客观世界和人类世界是复杂的,但我们的知识使我们能够选择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而且有足够的勇气将其它多余的东西摒弃。

  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深有体会,人们应该探求怎样实实在在地生活,怎样体验与经验有意义的人生。棱罗短暂的一生中,都试图鼓励人们简单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繁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焦虑来打扰内心的宁静。时至今日,在物欲横流的大千世界中,人们开始迷失和彷徨,棱罗精神变得更加珍贵和重要,一部《瓦尔登湖》凝结的感悟与体会,值得用一生去参悟和实践。

《瓦尔登湖》读后感9

  《瓦尔登湖》不是那种容易读完的书,它需要许多个静谧的夜晚,和一杯香茶。大学时曾几次起了读心,都是开了个头没有结尾,直到在宁波舟山的一个青旅里,我又见到它,竟然如痴如醉,我知道时机终于来了。我不认为有什么一生必读的书,也不认为在某个阶段就该读什么书。读书跟恋爱相似,需要奇妙。当时下单了六本,第一本就拿起老朋友般的《瓦尔登湖》,起初读得轻松,非常理解梭罗,整个少年时期我都致力于活成一座孤岛,且下定决心不跟世界和解。可是读到中段,发现梭罗主张的并不是隐士般的生活,他本意实在号召自然的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花了一些功夫去理解,有很多精彩的句子和段落,美得像诗。尾声,梭罗依然是个悲观的形象,而我是一个看起来相当悲观实则乐观主义的人,有一些想法想记下来,读书的point稍纵即逝,给自己留个念想,也把这本书推荐给你。

  瓦尔登湖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小镇康科德,看图片就是一个平淡无奇的湖,但是因为梭罗在那里生活的时间和那段时间里他的所思所想,我对这个湖有了另一种感情。我会去那里旅行,对我而言它不仅仅是景点,或是一个地理学意义上的湖泊。所谓诗和远方,就是自己赋予的,当我终于站在瓦尔登湖畔的那一刻,我就找到了我这部分的远方。不过说实话,我失败过,十七岁读了

  《边城》,兴冲冲跑到湘西凤凰,结果大失所望。但,这不妨碍我继续寻找其他远方。

  我愿我行我素,不愿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即使我可以跟这个宇宙的建筑大师携手同行,我也不愿——我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19世纪,宁可或立或坐,独自沉思,听任这19世纪擦身而过。

  好像大师都愿意我行我素,都不愿意涂脂抹粉,招摇过市,引人注目。粉尘如我,都十分渴求这份独一无二,另外还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永存,花费大量时间社交是浪费生命的行为,我不愿意活得拖沓。梭罗不愿意生活在19世纪,远隔两个世纪的我,以及我认识的大家,不也是不愿生活在这个不安的.、神经质的、忙乱的、琐细的21世纪吗?一方面证明了梭罗思想的永恒性,一方面体现了人的一种困境,想要逃离日常生活和自己的时代。就像高晓松那么怀念80年代,说起来就是大师辈出,摇头晃脑,可我最怀念的事90年代,说起来也唾沫星子一堆。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我们极尽享受之欲,也奋力吐槽反抗。每个作家都有一片仅仅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仅仅属于自己的黄金年代。

  活在当下,我告诉我自己。

《瓦尔登湖》读后感10

  读《瓦尔登湖》绝对是一场可供精神上享受的盛宴、一次灌透心灵的洗涤。作者梭罗会带你领悟自然的美妙。那远离尘世的喧嚣的宁静,会带你回到最原始而又最纯真闲适的农耕时代。一捧起这本书,我便不忍合上了,满篇我生疏、甚至闻所未闻的词汇令我大开眼界,而通篇所贯彻的静,是那样的澄澈、恬淡,那样的令人向往。

  这是一个奇妙无比的故事:本书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梭罗亲手在瓦尔登湖畔搭建了一个小木屋,且生活了两年之久。这两年里,他亲自耕种,做面包不用酵母,而是采用了一种古老的方式—只用面粉和水便能做出面包的方式。书中还透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像极了一个满腹经纶,有着深邃瞳眸的老人,再向他的后辈徐徐讲述着他的一生。

  书中没有过多华丽的词语,却更突显了作者生活的朴实与真实。作者追求着孤独,并在孤独的环境中寻找最真实、最初时的自己。那是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婴儿般无邪的自己。

  现实中的我们,一刻不停的向前奔跑,却不曾想过:为什么奔跑?为了金钱?为了名利?抑或是为了受人尊崇?其实深入点看来,这些“为了”的根本,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那么在我看来,所谓更好的生活,并非是住在高楼大厦里,吃着上好的餐点,喝着过滤千百遍的水,小心翼翼地隔绝所有病菌。而是住在亲手搭建的小木屋里,大嚼刚采来的自己种植的蔬菜,饮一口最自然的.湖水,自在地躺在草地上,聆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嗒嗒”声,与虫儿鸟儿嬉戏玩耍,可以与一片落叶同舞,可以与一只黄鹂和声,可以听一阵微风讲述久远的故事,可以最大限度地融入自然。那便是“最理想的境界”了吧!

  就像梭罗所说:“唯有我们清醒的时候,天光才大亮。”对我而言,唯有不用世俗的眼光看人生,则是清醒。没有了钱,或许我们能活得更好。

  作者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清澈如瓦尔登湖那般的小小胡,湖边有着另一个过着最好生活的你自己,他会时刻守护着小小湖,不使它落上一星半点灰尘,也不会让你的心中,被蒙上的尘埃掩盖住原有的光彩。

  “到你的内心探险去吧!”梭罗这样说。没错,去试着在心房上耕种希望,试着在湖中发现银色、黑色的鳕鱼,在它结冰、解冻时,记下精确的日期。探险去吧!去找到最忠诚的你!

  请记住,可爱的人们,不论你在城市或是乡村,不论你是否拥有了属于你自己的湖,一定记得,不要让你的心扭曲下去,不要让它像迷宫般九曲折回,不要让你鲜红的热血归为死水。不要让自己染上尘世的污浊,让真实的自己活过一生,希望那早已干涸的瓦尔登湖,倒映出来的,是孩子般的面庞,是喜欢现在的自己的你。

《瓦尔登湖》读后感11

  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文学的骄傲,一百多年前,这个哈佛大学的毕业生远离尘嚣,来到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自力更生,在那里自己动手盖房子,自己动手种粮食和菜,寂寞地生活与思考,然后写下这部伟大的作品。

  1845年,梭罗扛着斧头走进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砍下高耸入云的白松,建造了一个小木屋,又在附近挖了一个地窖,他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打造了这间湖畔小屋。梭罗以这样的方式暂别文明世界,在瓦尔登湖畔体验了两年零两个月的`隐士生活。

  “瓦尔登湖的风景是卑微的,虽然很美,却并不宏伟。”

  无论四时晨昏,春夏秋冬,瓦尔登湖都是如此美好。“湖上明净的空气自然很稀薄,而且给乌云映的很黯淡了,湖水却充满了光明和倒影,成为一个下界的天空,更加值得珍视。”

  隐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山水间凝神默思。“我喝溪水,喝水时我看到,它那沙底是多么浅啊。它的汩汩流水逝去了,可是永恒留了下来。我愿饮得更深,在天空打鱼,天空的底层有着石子似的星星。”这些充满哲学气息的句子隽永清新。

  他来到瓦尔登湖畔,聚精会神地种豆,有时候在小木屋前发呆,在湖畔静坐,在森林里慢慢行走,或者与林中偶尔遇见的樵夫聊聊天。

  湖畔的植物异常茂盛地生长,当他坐在窗前时,看到鹰在林中空地盘旋,野鸽子在疾飞。一只鱼鹰在水面上捉出一个酒窝,便叼走了一尾鱼。

  秋季,他到河岸草地采摘葡萄,满载而归,慢慢地,北风开始把湖水吹凉,冬天来到,月色之下可以听到狐狸爬过积雪,野兔子经常跑来跑去。

  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是要有多么安详,才会将一棵棵杂草顽强地生长写的出神入化,将深雪中的松鼠拖玉米的过程观察的如此细致生动。大概没有谁,比他更能领会大自然给予人的精神方面的馈赠了。

  在第三年的九月,梭罗离开了瓦尔登湖。季节并没有因他的来到与离开而有片刻停留,而群峰间的皓月依然照临澄净的湖面。

  大自然的沉默胜于一切语言,梭罗用两年多的瓦尔登湖畔隐居生活,只为证明一个真理——只有简单而安宁的生活才可以为人们带来生命内在的觉醒。要珍爱这世间的一切,要尊重任何的生命,当然也包括我们身边的一片树叶或是一棵草。

  读罢,现实世界的焦虑不安在慢慢消融,平静的内心泛起微微欣喜的涟漪,对于生活的希望、热爱与满足如同平静的湖面泛起的波纹,荡漾开去......

《瓦尔登湖》读后感12

  写得无拘无束,没有一点迂腐和胭脂气,未必要表达什么看法,只传达给你一种温馨的氛围,有山野的气息,我相信一切自然的人都会被梭罗的《瓦尔登湖》柔柔的声音迷住。打开书,我们甚至可以听得见蛙声和鸟啼,看得见湖水的波纹和林中的雾霭。译者徐迟真正是得了它的神韵的,他在《译序》中这样的写道:

  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

  是的,自然,是他灵魂的所在,自然就是美,一切的美含在了其中。而人在自然的关注之中,自然在风的关注之中,风来自天堂,来自神灵。风锁在了时间里了。那里一切都停住了,时间也停住了,时间就是一个孩子,一个在海滩嬉戏的孩子。瓦尔登湖在这里是清晰的。因为瓦尔登湖在梭罗的笔下已被描绘得毫发毕现了。

  《瓦尔登湖》是那种彻底拒绝浮躁的好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美丽蕴藏在里面,你要心无杂念地去捧读,心如止水还止水的沉静去思去读才能懂得这样做的好处。书中隽语不断迭出,犹如涓涓细流注入当下人们的心灵的.荒原,给人以一种清新冲淡通脱之美的感受,自然,除了自然,好像什么也没有了。自然是存在之家,而人以自然之家为家。

  梭罗是自然之子,他教会了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把心沉下去,远离烦躁和世俗功利。才28岁的他成了爱默生的得力助手。张永义在一本书中这样说他,他的出走倒有点儿像闭关修炼,怎样置身于寂静的自然环境之中,而能心无杂念,让可耻的孤独感悄悄隐退。但梭罗在《经济篇》却这样说:“有些人说我的这个生活方式很怪僻,虽然我根本不觉得怪僻,考虑到我那些境遇,我觉得非常自然,而且合情合理呢。”而梭罗是喜欢孤独的。但孤独不等于寂寞,他说:“我喜欢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是的,他绝不是一个孤独者,而是精神上的富有者,我觉得他那自己那透明的,孤独的脑海里总会不断地涌起波涛,把沉积在海底的砂子都掀动起来,把水搅混了。月光下,他,在思想;月光下,他,更在写作!那满地的月光,在雕刻,将一个孤独的身影雕刻在大地上。或许那才是真正的“人,诗意的栖居”之所吧。

《瓦尔登湖》读后感13

  细细品读《瓦尔登湖》,我看见梭罗扛着斧头从他破烂的小木屋走出来,步伐轻盈;我看见他的眼睛如湖水般清澈,他的内心如平静的湖面,波澜不惊。

  闭上眼睛,我看见老庄在湖边论道,是那样的轻声细语,仿佛怕吵醒湖里的游鱼,还有那岸上的鸟兽。湖边青葱的树木,因为有了湖水的滋养而充满灵性,它们为各种飞鸟鸣虫提供了安定的家,一切都显得美好祥和。我看见子陵在钓鱼,我还看见季鹰在采摘莼菜。

  1845年7月,梭罗抛弃了物质与财富,远离了世俗和尘嚣,只身一人来到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过起了简单的隐居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简陋,一切又是那么自然。粗衣麻布,陋室破灶,粗茶淡饭,没有浮华,仿佛也就没有了世俗的羁绊。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道,有人在社会上刚正不阿,艰难的维持自己的原则;有人在世故的'环境中圆滑处世混得个“自我感觉良好”,取得自认为的功成名就;有人“大隐”隐于世俗之中,做一个旁观者,隔岸观火;而梭罗是如陶渊明一般隐于山林,道法自然,身心融于山水之间。退隐山林,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然而梭罗是比五柳先生少了一份无奈,也就是多了一份愉悦。梭罗是本着体验和尝试的心态而隐居,陶潜则是官场失利而隐居。但又有谁能说他们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呢?他们殊途同归,在大自然的面前,他们都是孩子,大自然的孩子。大自然滋养着他们,洗涤他们的灵魂。《瓦尔登湖》让我懂得人与自然的微妙关系,我们不需挣扎,只需在她面前虔诚地生活,拥抱她,亲吻她。

  最初读《瓦尔登湖》,便觉得梭罗的自然伦理观跟老庄的“道法自然”有点相似。没有屋子,一把斧头向山林,不必有其他的东西;没有食物,“种豆南山下”,一杆简陋的鱼竿变足以拥有一顿美味;粗衣麻布,何须奢华,但求能给予一点点的温暖。要过河,有人费尽心思造桥,花了许多功夫,最终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过河;有人看下一棵树,疱削琢磨,做出一只精美的小船,放到水里却害怕经不起风浪,遂退而沉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必要过河,是否真的值得以损失一只精美小船为代价。太多的羁绊,让我们失去自由,远离了自然。庄子得到一个大葫芦,便可以凭着它游荡于江河湖海之间——把葫芦绑在身上,无需复杂的工具,精湛的技巧,强壮的身躯,只要浮在水面,何愁过不了河,何须诸多羁绊。

  正如我们吃饭——向胃里填充食物,只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得以进行,得以燃烧,得以延续。我们却制定了很多死板的程序,怪异的工具,复杂的方法,为的是满足口食之欲,却忘了进食的本质和目的。正如,“人的嘴巴不会使人肮脏,而贪婪的口胃却使人肮脏。”

《瓦尔登湖》读后感14

  每次抬头仰望天空,我知道这再也不是我们小时候居住的环境,然而只有在我们真正的家乡,我们才能感受到那份熟悉的记忆。

  春天,我走在麦田里,广阔的麦地似乎只有在蓝天下才突显的那么翠绿。田间的沟堑里长了一些春风吹过的小白花。麦田很大,我知道,再广阔的麦田,我从这头也可以走到那头,但是我还是只走到了麦田中间,老人说,人走累了就要停下来歇一歇,我知道我走了一路,那时候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累,但我还是停了下来,躺在麦田中间歇了一歇,直到白云吹尽,村烟袅袅,不用田头有人喊,我知道要回家了。

  夏天,我在进树林里,有人说里面有啄木鸟,于是我走进去一直在寻找,每次都是只闻其声,未见其形。我知道她一定在啄木头,似乎一点点的告诉我,她在哪,可是我就是找不到。我慢慢的往前走,看到一口枯井,我小心翼翼的探着头,我知道里面不会有宝贝,甚至还有蛇,因为我看到了井口长满了红色的野草莓,大人说,那是蛇吃的,小孩子吃了会中毒,我知道大人有时候也会骗人,后来我吃了一口,也没中毒,但我感觉我如果我再吃,有可能就会中毒,因为我心里还是害怕,我知道恶毒的事物都会用美好而艳丽的颜色去包裹。于是我倏然的跑出了树林,走回了家,我没有把吃野草莓的事情告诉父母。

  秋天,我爬到了山上,人们都说这里站的高,看的远,这里其实就是一座荒山,红褐色的石头裸露在外面,熙熙攘攘的松柏布满了尘土,显的是那样的老气萧瑟,唯一的'景色是这里有一片苹果园,不是红彤彤的苹果,结满的是青涩的苹果。我知道她一定很酸,果农说,酸就是要收敛。可是这里却没有孜孜矻矻的秋收场景。我沿着山涧的溪流走,沙石都被时间打磨的那么圆润,我听到他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他在告诉我,原来他也有棱有角,有模有样,现在他却是这个样。

  冬天,我哪也没去,就站在雪地里,看那绿皮的火车从白雪皑皑的大地上驶过,异常耀眼。转那间,看到雪地里一条小动物留下的觅食的足迹,足迹是那么轻,那么浅,可是还是被我看到了,我知道,那一定是刺猬在走过。

  是的,我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我走过了四季,却没走进你的心头里。我开始怀念小学里那颗一到冬天就白发苍苍的乌桕树,开始怀念一到夏天就果实累累的菜园地,开始怀念一到秋天就麦场地。我知道先生,那就是你的家乡。

  我也知道等我老了,我也会怀念现在的城市,因为这里是我打拼地方,那里同样有不一样的麦地,不一样的啄木鸟,不一样的山,甚至还有我没有看过的大海,但我已经知道他们会是怎么样,这就是你知道的我知道先生。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一直以为《瓦尔登湖》讲的是湖,读完才知道它记录了梭罗两年多的生活和心路历程,记录了他对美好自然的热爱。

  他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旁开垦荒地,春种秋收,自给自足。快乐、悠闲,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受外界的干扰。他与自然交朋友,与森林、湖水、飞鸟、游鱼对话。他骄傲地宣称:“每个人都是自己王国的国王,与这个王国相比,沙皇帝国也不过是一个卑微小国,犹如冰天雪地中的小雪团。”

  《瓦尔登湖》代表了一种完美的生活方式,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或许在不知不觉间梭罗已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亲近自然呢?

  在纷扰的城市里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看风景不需要在户外,只要有网络就行,随便一搜索心中所想的就呈现在眼前了。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每天上学都要早起,放假了自然会睡到很晚才起床,就算是出去玩也不会在意路边的'风景。大多数时候我们出去都成了“有目的”的,我们总觉得大自然离我们很近就在窗户外面,但慢慢地我们却与大自然渐行渐远。

  我喜欢旅游,到各种地方玩,但当我待在家里时我就不想再出去了。每次去外婆家我总是喜欢和妹妹在楼上,等到吃饭时再下楼。老妈总是会喊我到楼下来,有时喊我帮忙做事,有时叫我陪她走走,看看田里的景色、田边的植物。可每次但凡是第二个我都会在楼下站一会儿敷衍老妈,因为我觉得田里的景色没什么好看的。但其实这些风景和外出旅行时的那些著名的风景又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呢?只是我觉得这些太平凡普通罢了。

  然而出去游玩时我们又能有多少亲近自然呢!我们只是匆匆地在那里走过,最后再留下点纪念,但我们却并不了解它多少。

  在看《瓦尔登湖》时,我在羡慕的同时也很佩服梭罗。他喜爱自然,他一直留在瓦尔登湖做着他喜欢的事。他追寻着自己的内心,与山林为友。要是在以前,如果让我一个人待在那里,就算有再美的风景我也无心欣赏,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太孤单了,再美好的风景也会变得单调。我更不会想着与动物植物做朋友了。但现在看过此书后,或许我也会像梭罗那样了——把自己的心带到大自然里,体验一回没有任何困扰的生活。

  梭罗并不因为孤独一人而感到寂寞和无趣,正如他所说:“我的生活本身成了我的快乐,而且永远不失去新意。”他把自己的灵魂带到了大自然中,所以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于是看似平淡的生活在他眼中又别有一番新意。

  梭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人们所追求的大部分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坦,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有大的妨碍。为何我们不尝试着摒弃那些奢侈品,回归人类最初的愿望——与自然亲近并融合呢?

  我们是时候回归自然了,让我们带着一颗最纯净的心走进自然,去发现曾经遗失的美好。

【《瓦尔登湖》读后感】相关文章:

瓦尔登湖读后感09-11

《瓦尔登湖》读后感08-07

瓦尔登湖读后感【经典】08-08

《瓦尔登湖》读后感09-06

瓦尔登湖读后感09-11

【热门】《瓦尔登湖》读后感04-06

《瓦尔登湖》读后感【荐】04-02

《瓦尔登湖》读后感【精】04-01

【热】《瓦尔登湖》读后感04-01

【精】《瓦尔登湖》读后感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