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23-12-07 07:12:1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在我国的最北端,一条名叫额尔古纳的河流,正静静地淌在鲜有人烟的山林中。河的右岸,一个神秘的民族正顽强地延续着已有千年的民族故事。他们的故事,如神话般传奇。

  透过《额尔古纳河右岸》,我仿佛看见了那个民族最后一位酋长的女人正用自己一生的经历来讲述部落的兴衰与变迁。她是那样的平静,凝视窗外的眼神显得如此遥远。滴滴答答雨声中,记忆的闸门正一点点被打开。那是鄂温克族——草原上最古老的民族。他们远离世界的喧嚣,质朴且坚韧。从出生起,便长于自然,生活于自然,即使是死后,也归于自然,可谓一生都在与自然交手。驯鹿是他们可靠的友人;树木建造的希愣柱下有他们与星空的秘密;炽热且从未熄灭的火种是他们对神的敬畏。伴着璀璨的星空度过静谧的黑夜,听着流水般的鹿铃声度过寒冬,采过沾有露水的花朵,迁徙部落只为寻找苔藓给驯鹿充饥。那黑色的夜晚下,哗哗响的树林中,低头是火塘里跳动的火焰,侧耳听的是鸟兽鱼虫的窃窃私语,抚慰心灵的是柔软亲切的泥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用一生去探索自然的奥秘,用最虔诚的心,依靠自然、敬畏生命。他们是那片土地的儿女,有着对自然最深的热爱。

  神秘的萨满,体现的是生命与敬畏。萨满在部落里扮演着医生的角色,他们穿上承重的神衣,用“嚓啦嚓啦”的鼓声与神灵沟通。宰杀驯鹿,手持神棍,跳舞歌唱,医治疾病,起死回生。但每一次妙手回春的背后,都会伴随着另一个生命结束。书中的妮浩是用自己孩子的生命换回他人的起死回生。她的一生,悲壮且凄美。但她的故事却也像极了平凡人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拿起梦想,却难以填饱肚子,回归现实,却又不得不放下远方。救人是她作为萨满的天职,可身为母亲她又充满了无奈与悲痛。每一次义无反顾地选择医治,都是在经历人性的炼狱,都展现了她坚韧的大爱。她有着伟大的胸怀和善良,她的悲悯之心使她达到了超越残忍现实的境地。落泪于一命抵一命的牺牲奉献,感动于每场“跳神”的勇敢果断,她的身上闪烁着慈爱与宽容的光。不禁回想到疫情时期,无数披上白色战衣的勇士,义无反顾地前往生死未卜的战场,果断坚决地放下怀中熟睡的孩子,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救援。他们也有着坚韧且无私的大爱啊,那也饱含着对生命无尽的敬畏啊!

  人生的末端,体现的是坚韧。在书中,无论是死亡或是疾病都不必过度抱怨,因为死亡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场仪式,是在给诗意的生活画上壮美的句号。温温柔柔的风儿会轻轻带走他们去天上,向阳的山坡上会是一个个白色的口袋,他们会庇佑众生。“轰隆轰隆”的雷声是父亲的`叮嘱,小小的镜子隐藏着列娜的微笑,离去的人们会化作各样的物件继续永生。他们选择接受自然的命运,尊重自然的选择,继续坚强地带领族人生存。悲痛会化作前行的勇气,思念会化作前行的力量,这是坚韧,是坚强的鄂温克族。

  代代的爱恨情仇,代代的生死轮回,代代的坎坷生存。他们经历过严寒,战胜过野兽,在瘟疫下艰难繁衍,在日军的铁蹄下勉强度日,哪怕是现在,他们也在种种现代化文明的挤压下生存。民族的未来在时代的折磨下波澜起伏,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无声地叹息。他们不惧严寒,不畏离去,这使你感受到一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也曾试图走下山,越过无尽的森林触摸世界的喧闹。但刻在骨子里的天性使他们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新生活。我不认为“彻底地放下枪的民族才是文明的民族”,他们对自由的向往,对自然的热爱,刻在骨子里,淌在血液里。那质朴,坚韧的品质一旦脱离了静谧的森林,便难以适应喧嚣的日子。天光渐渐,溪水潺潺,铜铃清脆,古老的曲调划过林间,抚慰人们的心尖。他们从出生到死亡是平淡的,也是传奇的,他们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有着对生命的渴望与敬畏。他们应当活在自然里,继续书写民族的传奇。

  作者用真挚澄澈的心,温柔诗意的描写讲述了一个鲜有认知的民族。她展现的不止是鄂温克人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她对自然的尊重。通读全书,除了对生命无限的敬畏外。不禁思考,我们在向自然不断获取时是否破坏了其他民族本就安静平和的日子,我们是否破坏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我们是否打扰了他人传承千年的民族繁衍与生存。我想答案应当是肯定的。本不用适应这个陌生世界的他们却因为土地的减少,驯鹿难以觅食而下山。而我们又是否意识到,这片土地的主人,本就是他们。却在我们不断地打扰与干涉下,沦为了现代社会的边缘人,只能用梦,守护遥远的铜铃声,用落日下喝酒聊天的回忆填饱精神的饥饿。一根根倒下的树木,一场场看不见踪迹的大雪,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一圈圈围建起来的鹿圈,埋藏的是他们回不去的家园。

  “故事总要有结束的时候,但不是每个人都有结尾的。”书中鄂温克人的结局并不都是圆满的,但,现实中的我们,应当以真诚的心,守护这个正在衰落的民族,守护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秘密世界,守护他们最后的家园,还他们一份宁静与圆满。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合上书,充满坚韧、温暖和爱的故事如同燃烧的火把,在大自然辽阔的天地间释放着光和热,用那无限的能量,给人以安定的勇气去生活、去奋斗、去坦然面对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静下心来聆听茫茫林海中生灵的呼吸,安下心来静静体会纯白雪原上天空的宁静,自然与人依旧密不可分。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时,正是20xx年的秋天,人们从田地里收获粮食,干枯的秸秆安静回归大地怀抱的时节。书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汇成丰盈、光亮的额尔古纳河,在我的面前静静流淌,竟比我眼前这收获的景色更加生动、饱满。

  作者采用自述的形式,以简约温婉的语言描述了一群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用壮阔如史诗般的场景勾画了一幅少数民族艰难生存又饱含深情的华丽画卷。作者笔下的鄂温克人以纯朴的感情深沉地热爱着这片森林、爱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驯鹿,并且用生命让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洁,如乐章般源远流长。

  生命的敬畏

  在他们的眼中,驯鹿如同孩子般珍贵。作者用“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白色云朵”来形容驯鹿,甚至说“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连一头驯鹿,都同样受到尊重,这充分显示出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待死去的婴儿:“我和瓦罗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鲁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们眼中,他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还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妮浩在离开母亲的风藏之地时说:“她的骨头有一天会从树上落下来——落到土里的骨头也会发芽的”。也许你会认为这有些荒谬,可恰恰是这种荒谬和固执的举动,彰显出他们对生命的虔诚。这种纯朴的平等观念更像是弥足珍贵的火种,从容抵达人们纯净的心灵世界,在这方净土中蔓延、传承。每一个生命,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值得人们去珍视、爱护。哪怕是树枝上的一枚叶子,也拥有它绿色的闪着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献

  妮浩作为萨满,通过舞蹈的形式为族人沟通天地、达成愿望,在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时,必须以牺牲自己的孩子为代价。尽管她心伤、凄凉、泪流满面,但仍坚守原则,遵守她即将成为萨满时承诺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为了挽救何宝林得了重病的儿子,儿子果格力从松树上跌落;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咙的马粪包,女儿交库坎托被马蜂蛰死;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无奈失去肚子里的孩子;为了祈雨救火,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不断的失去中,灵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渐次充盈。还有很多人物,也为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这种在自身利益的释然中净化的纯洁灵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间浩浩荡荡、无怨无悔。

  生命的传承

  小说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陆续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断降生,蕴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环境中,自然条件恶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为了给大家寻找驯鹿而冻死在马背上,瓦罗加为了保护放映员被熊揭开了头盖骨,齐格达误入捕兽的陷阱而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恸不已,然而更多的,是一个个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上的一朵祥云”来形容白色小鹿的降生,维克特、安草儿的轮廓更是氏族命脉的缩影,仿佛大树的根系,日益盘结、蓬勃成长,为氏族注入鲜活的血液,让永恒的精神在动荡中依旧流传不息。

  生命的坚韧

  令小说如同史诗般壮阔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书中人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勇往直前。季节变换、野兽袭击,都是他们面临生存考验的艰难时节,可是很少有人因为惧怕生活的艰难而退缩不前,更多的是,迎着风雪挑战。作者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斗争场景,可对生命执著追求的信念却从质朴而无华的语句中晕染开来。让人们体会到在茫茫雪原和纵横交错的林间山路中,追求生命质朴之美的那种沧桑与豪迈。

  生命的回归

  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写到:“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阿贴,木库莲回来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文中的“我”对驯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经历了一世风风雨雨之后,白色驯鹿在某个夜晚寻“我”而来,体现出“我”对生命本质的探究。究竟是辽远如明月,还是实在如“我”心中至爱的白色驯鹿;抑或是坚贞纯美如月光,还是跳跃活泼如鹿铃,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结局。

  也许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赋予人力量。那些过往历史的尘埃依旧会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成为我们心中宽厚的基石,让我们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博爱人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1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篇12-02

家乡的河作文05-07

童年河读后感04-15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13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04-29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13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07-10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7-11

《呼兰河传》读后感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