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唐吉诃德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吉诃德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唐吉诃德读后感1
我没有文不加点的本事,像这样要表达一些复杂东西的文章要修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所以应以此为准。
在读书笔记区发布读后感及读后备忘,按着美洲——非洲——俄、日——东欧的顺序,现在到了南欧。
前后经过26天,读完了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刘京胜译本),这是我继《巨人传》(简写本)之后读的第二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名著。
小说通过穷贵族吉哈诺痴迷于骑士小说,化名唐吉诃德,三次出外“征险”的经历,广泛描写了16世纪末17世纪初西班牙的社会生活,抨击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严酷。
唐吉诃德严守骑士道,立志抑强扶弱,却耽于幻想,脱离实际,做出许多疯狂以至于滑稽的举动,为书中增添了许多笑料;但只要不涉及骑士道,他又往往能够头脑清醒地发表不少真知灼见。由于他的愚蠢举动,处处挨打受骂,甚至遭到公爵夫妇和安东尼奥绅士挖空心思的戏弄。
唐吉诃德的志向固然是可敬、可佩的,但是他的志向是针对一个虚幻的世界的,这样的世界既然一定会破灭,建立在这样世界上的理想怎么可能不会破灭呢?从这层意义上说,我认为他的“征险”是毫无意义的'。至于后人把谁谁比作唐吉诃德,那是就志向上的类似性而言,而非这位骑士建立在虚幻基础上的行动本身,也恐怕不是作者的本意。
他的侍从桑乔·潘沙忠诚、善良,在公爵戏弄他委任他为巴拉托里亚岛总督时,显示出了出人意料的才干;然而桑乔又具有自私、贪财、刁滑、患得患失的品性,体现了一个喜剧式的西班牙农民形象。
小说在唐吉诃德和桑乔的“征险”过程中,还穿插了诸如卡德尼奥和卢辛达、多罗特亚和费尔南多的爱情故事、“小说插小说”的意大利故事《无谓的猜疑》、德别德马上尉的俘虏经历(据作者本人的经历改编)、巴西利奥和基特里亚的爱情故事、摩尔美女安娜·费利克斯一家的遭遇等次要情节。作者似乎受到了《一千零一夜》的深刻影响。
总之,《唐吉诃德》(通译《堂吉诃德》)不仅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也是一部很有趣味的书。
唐吉诃德读后感2
初看《堂吉诃德》,我认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涵了一种道理。人们的最基本的本质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作品主人公堂吉诃德是一个不朽的典型人物。
书中写着,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穷乡绅,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唐吉诃德读后感3
永远无法忘记那个苍老瘦削的高个子老头,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手持一柄生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身后追随着又矮又胖的仆人。每每拿起《唐吉诃德》,八个字就出现在我的脑海—“可笑,可叹,可悲,可敬”
说唐吉诃德可笑是因为他总是脱离现实,活在自己的世界。他把乡村客店当做城堡,把老板当做城堡的主人,硬要老板封他为骑士。他甚至把旋转的风车当做巨人,与之大战一场。把羊群当做军队,冲上前去与之厮杀。
他无厘头的想法和滑稽的行为无不证明他沉溺在骑士的世界。也许当时许多和他一样热爱骑士小说的读者在嘲笑这位可怜人的同时,也是在嘲笑自己。说唐吉诃德可笑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他不懂与时世接轨,没有意识到骑士时代的过去,甚至对于为他专门设下的圈套仍一心一意的一头栽进去,在贵族们把唐吉诃德当做玩物戏弄他时,我又感觉的他是可叹的。
如果唐吉诃德不是一个落没的贵族,如果他就是一个公爵,是不是他就可以真的带动骑士精神的传承。无疑唐吉诃德荒唐的做法是可笑的,可他的初衷、他所向往的骑士精神就完全不可取吗?贵族们在过着奢华生活的同时,以一种高姿态驾临普通人的生活,把一些人当做玩物一样,完全没有体察和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
而唐吉诃德却告别舒适的家安逸的生活,一心只想解救受苦的人民,他体贴人民大众的生活,与桑丘一起行侠仗义。众人皆醉我独醒,这就是唐吉诃德唐吉诃德的人生又是可悲的。
在小说下部的末尾,唐吉诃德如回光返照般回到现实,他后悔自己以前老是读那些该死的骑士小说,他也承认那些疯狂的行为是他不清醒时做的`混帐事,没有人能理解他,即使是一路陪伴着他的仆人桑丘也不能。我想无数次午夜梦回,是否他也会怀疑自己做的究竟是对是错,也许他最后的悔悟只是对现实的妥协,可悲的是理想最终无法战胜现实。值得可敬的是唐吉诃德对待理想的态度,是认真,是坚持,是自我,更是一心一意。即使一路上有过别人的不解和嘲笑,即使一路受过无数的伤,可是他依然坚持着行侠仗义的目标。而我们现在的一些人在逐梦的路上稍稍受到一点挫折就开始放弃理想,有的甚至自暴自弃对自己不自信。
有时我们更要学习唐吉诃德坚持不懈的对待事情。
封建的骑士时代早已远去,可是随着一起离去的应该是腐朽的制度,我们更应该要求骑士精神的回归,抛弃骑士文学中的做作,像唐吉诃德一样追寻内心的朴实与真诚。
唐吉诃德读后感4
堂吉诃德这本书本是大二老师要求阅读过的,近期又断断续续读了一遍。一直想在阅读中体会书中所描写的那种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与荣誉的骑士精神所带来的冲击感,但总归没有体会到。
堂吉诃德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代名词,一个无固定职业的贵族,家里有房有地有佣人,却爱看骑士小说,希望行走江湖,匡扶正义,并付诸实践。恰听起来确有一丝凭一己之力希望完成理想的那种切·格瓦拉式的理想型英雄主义精神。他凑齐了骑士小说中所拥有的全部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与同村的用利益诱惑到的桑丘一同出发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故事的主线也很简单,堂吉诃德路见不平就犯傻,被打的动弹不得,回家或者就地养伤,然后继续出发,继续强行匡扶正义,住在旅馆的时候几乎都不花钱,也没几顿饭是正经结账,要是没有那些好心的牧羊人或者传教士,这两位大概已经饿死途中然后全剧终了。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人,堂吉诃德每次遇到新的人都会搭讪,几乎每次都弄错,比如分不清谁是正面人物,把坏人放跑了,或者帮助了被主人鞭打的孩子,救下来以后认为帮助了弱小,但孩子最后还是要被主人拉回去。
堂吉诃德战斗力太低,每次挨打都需要点儿时间缓缓,但他每次挨打之后,都还能充满信仰,义无反顾,每次冲锋陷阵都有一种忘我的觉悟,无论对方是人是墙,都全力以赴,伤痕累累,看堂吉诃德犯傻次数多了以后吧,还真觉得如果真有那喷火龙,独眼巨人等等再欺负无辜百姓,需要有骑士跳进岩浆取出武器拯救苍生的话,堂吉诃德还真的会跳进去,全然不顾也许会有去无回,也许是这份九死未悔的勇气让这个故事变成了传世名著吧。
虽然堂吉诃德的行为荒唐可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想,能感觉到有一种骑士信仰在背后支撑着他,他也可能曾为自己的行为感到不适,但他心中对真正的骑士精神,对正义的渴望促使他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一种少见的勇士。就是这种严肃且高尚的精神,使人们在笑过后,开始同情他,尊敬他。
《堂?吉诃德》是现代小说的起点,数百年来,数不尽的文人雅士研究它,对它进行分析的著作更是数不胜数。也许这部作品刚开始真的只是为了讽刺骑士小说,但到后来,这部作品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作者的预料了。人们从这篇小说中不仅仅读出了当时西班牙社会现实的黑暗,更引起的无数人对在这广阔的时间与空间长河中所存在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思考。
唐吉诃德读后感5
最近我读了一本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名著《唐吉诃德》,这是一本青少年读物,我读后深受启发。
这本书中有两个主要人物,一是主人公骑士唐吉诃德,他是一个疯疯癫癫,梦想恢复骑士道的狂人,但只要不涉及骑士道,他又是十分清醒明智的,他清醒时是十分明智的、糊涂时又是一个乱冲乱杀的傻瓜,总之,他是一个集悲喜性格为一体的人。还有矮胖的侍从桑丘潘沙,它是一个实事求是的农民,也是与唐吉诃德相互对立的角色。他幻想用冒险来开辟一条摆脱穷困的出路。他目光短浅、狭隘自私,但同时也具有机智、乐观与善良的精神,尤其是他当总督的日子里,他断案如神、执法无私、改革弊政、“锄强扶弱”、观察敏锐、办事果断,性格也在这时得到了完善。
唐吉诃德在书中余勇可贾,可却活在幻想之中,按照疯狂的骑士道想入非非,把酒袋认成巨人的脑袋、把风车当作巨人、把羊群当作军队、把穷客店看成豪华的城堡、把理发师的铜盆当作魔法师的头盔、把苦役犯当成落难的骑士、将丑陋的牧猪女当作美赛天仙的贵妇崇拜,以至于丑态百出,闹出不少笑话。这种不切实际的行为使我想到了我们这一代。
我们这一代也有不少人活在幻想之中,过度的崇拜小说与游戏中的人物,使我们认为自己也可以修成他们那样。一边是虚幻形象的膨胀,一边是现实形象的收缩,这会使我们进入一种迷念的心态,如果一直这样,最后就有可能因为现实与虚拟的事物差别太大而精神崩溃,在电视上还经常有人因此而死亡。难道我们跳不出“迷恋”这个圈子?不,只是不想跳而已!我们打着“自负”“自我”的旗子,用疯狂的幻想在脑海中对现实中的许多事物进行了改造,使自己在幻想中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大侠”,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可在实际生活中却会成为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人。其实幻想也不是件坏事,可当你把全部都投入到它身上时,它就是一把双面刃,既可以砍开科学的堡垒,可也会让你深受重伤。那些活在幻想之中的人,也正是这把双面刃的所有者,他们只知道在自我的堡垒中站在“迷恋”这个圈子里挥舞幻想的双面刃,效仿古人的动作,古人的一招一式以及语言,却不知道丢下幻想的双面刃,跳出“迷恋”的圈子,跨出自我的堡垒,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我的同龄人啊!快跳出迷恋的圈子吧,快跨出自我的堡垒,去观赏大千世界吧!
唐吉诃德读后感6
有人说他是一个幻想家,但我却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所向往的理想和他所奉行的原则并不全是其实制度的产物,其中也包含着人文主义的内容。在教会严重束缚人们思想的黑暗时代,这样一位能够冲破思想牢笼,寻求人性解放的人,是时代的先驱。
勇敢,无畏
在西欧的中世纪,教会控制了人们的思想,这似乎很像中国的秦朝,就差焚书坑儒了。而人文主义精神的出现,是对思想的的一次解放,它使人们变得更加勇敢,无畏。例如在蒙铁尔郊原,屹立着许多大风车,唐吉诃德把它们当作凶暴的巨人,对它们发起战斗,他握着长矛,冲了上去。风却刮得很狂烈,骑士被掀倒在地上,他的长矛也摔烂了。但这次冒险使他泄气了吗?一点没有,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以前一定当过水手)
追求理想
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人们似乎丧失了对美好事物追求的权利。堂吉柯德的行动也说明他不安于平凡闲暇的'生活。他不仅有理想,而且为了实现理想可以不顾个人安危,不顾失败。有人说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柯德是一个可笑的人物:"他骑着一匹瘦马,手握长矛,心中爱恋着他的情人开始了他的骑士生涯。"但正是他这种"单枪匹马"的形象,才向我们展现出一种坚持理想,奋不顾身的献身精神和斗争精神所以最后唐吉诃德回到自己家里后,他被作为一个受人爱戴的,心灵高尚的绅士与世长辞了。
坚定信念
与其说他是幻想者,不如说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他遭受了无数人的讥讽,却依然坚定自己,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有着高尚的一面,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众人的讥讽之中,有多少人能够坚定自己的理想,始终为之努力奋斗,又有多少人能够坚持自我,在茫茫人海中不随波逐流,又有多少人能够微笑面对挫折,越挫越勇。虽然他幻想的事物也许是可笑的,但这种坚定的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唐吉诃德读后感】相关文章:
雾都孤儿读后感_读后感01-10
经典的读后感05-25
《俗世奇人》读后感_《俗世奇人》读后感10-04
祝福读后感12-06
经典诵读的读后感12-07
大学读后感04-09
活着读后感06-13
《活着》读后感 06-13
童年读后感06-14
茶馆读后感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