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后感的作文

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4-04-03 09:11: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后感的作文【大全6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后感的作文【大全6篇】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说实话,并没有看懂这本书,所以起了个干巴巴的名字。他的核心思想,勉强可以理解“单向度的人”这个题目,剩下的论证和结论,也是从译者的话中看出。

  先讲我看懂的部分。虽然这本书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但反应的现象或内涵在如今也不过时。“单向度的人”,根据我的理解,是说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由于技术的进步造成的单面性,控制性加大,人们生活趋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变得的单向,批判性思维被扼杀。这是对的。如今的人们,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商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相似,包括喝的、吃的、住的,环境的统一加剧生活方式的统一,工作的统一加剧思想的统一,在一个貌似自由其实被压迫和奴役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舒适的环境,而接受被压迫的命运。放弃对如今生活的否定,放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放弃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如果从社会和历史的层面来说,由于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和压制性控制,社会的另一种历史替代性选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从21世纪来看,我们的确这样。网络的普及,看似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言论自由,但实际上,它加剧了人们思想的单向度性、片面性。人们在浅薄地了解事件之后,被一些公知、舆论、甚至媒体或媒体后的势力所操纵,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而被动接受已有的结论。思想的被x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它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统一,使得人们丧失了理想。或者说理想也被工业现实所浸染。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秀的人生、更完美的伴侣,这些是理想,还是社会给我们的任务?

  从教育和文化的层面来讲,过去,教育和文化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底层人民没有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能力和机会。这从另一方面阻止了文化与实际社会的距离,保留了文化相对于社会的另一维度(来自译者)。这是古代xx政策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成为普及化的内容,文化也走下“神坛”,人人识字,人人也可享受文化。但这就加剧了文化的单向度。文化与现实愈趋统一,文化中的对立、批判性就越来越少。而教育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多地服务于政治。

  我不想讨论失去批判性思维会怎样地阻止社会的发展,这是个哲学问题,相对来说我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认识这个问题。但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大众和整体,都存在弊端。对于个人来说,缺少批判性思维,加剧单向度思维,会使生活片面化、单一化。个人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会使人失去创造性、艺术性、创新性。真正成熟的人,明显特征是思想独立,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但单向度思维造成人浑浑噩噩,被奴役而不自知,被束缚而无法摆脱,焦虑而无解。对社会来说,单向度的思维会加剧极端化,造成社会的不理智和压抑。

  发达的工业社会,也导致政治的单向度性。即使是两党制,政治倾向也越来越相近;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在逐步放弃暴力革命的方法。似乎政治正在趋于中立,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中庸。由于单向度导致的政府势力、国家能力的增强,所有事物被分为合法和不合法;由于民主的发展,为了更多选票而改变政治倾向。而过于民主就是好的吗?请参见最近的英国公投脱欧。政府管控职能越来越扩大,其实这在考研政治书中讲过。看来哲学也可以化成浅显易懂的结论。

  这本书有些章节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和哲学任务的角度分析单向度的社会。其实这点基本是完全没看懂,太过于抽象性了。其中说到的“概念”,似懂非懂,好像是在说一个概念被预先定义,所以失去了其他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单向度的表现方式。以及各种缩写名词,比如UN,由于预先定义,而使人会联想到它特定的含义,导致无法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联合国。

  而从哲学角度来讲,书中提到的“终极因”等词,我就完全无法理解其含义了。还有“元词语”,貌似是指对日常用语或者现存语进行预先解释的问题。整本书,看懂了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论述没有看懂。我现在才认识到,原来老师说的哲学也需要天赋来学习是什么意思,要能理解,并将自己从现实中抽出,还要具备清晰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最后译者说,现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和反抗意识只能在年轻人和学生身上还存在,因为他们受到这个社会的影响还小。我想说,已经不是这样了吧。至少在中国,我只看到被高考制度所制造的模板。丧失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随波逐流,没有梦想,这才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反抗的精神和种子早已从年轻人的心中拔除。“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这是大学的要义,大学生的要义,可现在还存在吗?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生活是平凡的,但不是平淡的。平凡的生活中同样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冯骥才老师的《俗世奇人》说得好,“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

  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些有“绝技”的奇人,生活会平淡吗?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

  得有真本事,才不会平淡啊!没有真本事,岂只平凡、平淡,还会更加糟糕,把生活过得一塌糊涂。

  我们要把平凡的生活过得不平淡。就得靠那份才艺,不只是在那时候这套是种活法, 就今时今日才华也是人不可缺少的啊。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

  《俗世奇人》中的奇人并不是样样精通,但他们却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受人尊敬,当今社会也是一样,我们不可能成为面面俱到的全才,但必须得有一门精通!不是有东北农民会说俄语当上翻译,下岗工人了搞出了先进的发明吗?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就会是俗世奇人。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我从表姐那儿借来一本汤素兰写的小说,名叫《珍珠》,两天就读完了。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阳子时而快乐、时而伤感,大部分时间在痛苦中度过。合上书本,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成长的艰难、美丽的疼痛。

  书中主要讲述一个十二岁的女孩阳子,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完整家庭,但是各种不理解、抛弃、离别、鄙视、孤独一遍遍袭击着她。爸爸妈妈为了生一个男孩,远走深圳,阳子因此心生恨意。爷爷每天接送阳子,还给她讲了富有哲理的《蚌孩子》的故事,但这个最疼爱她的人突然去世了,阳子非常伤心。奶奶成了阳子唯一的依靠,可又搞什么黄昏恋,阳子的`心更加孤独了。她是一个没有特长、各方面都很一般的孩子,小学毕业时虽然被分到了好学校,但是她不想在别人轻视的目光中生活。她心血来潮用田李阳子的名字报名上了省城的一所贵族学校,要离开这个让人伤痛的环境,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她交了一个好朋友卢莎,可是放假时阳子自己留在学校,却让卢莎代她领了回家证明。家里人急坏了,为了找她,奶奶在楼梯上摔坏了腿,妈妈内疚地割脉。返校后,卢莎再不愿与阳子做朋友了。为了友情,阳子为卢莎策划了生日晚会,一切又变得光明起来,卢莎又成了好朋友,王爷爷的微笑也温暖慈祥了,自己也第一次主动给妈妈打了电话。

  一个十二岁孩子的成长是如此艰难!她不缺吃穿,但她没有感受到父爱母爱,没有同学和老师的爱,就像生活在黑暗中。但是她有一颗向往光明的心,她也像蚌孩子一样想拥有光辉灿烂的珍珠,她只是不知道珍珠是在痛苦中获得的。人的成长也像蚌孩子一样,才能、友情、亲情是珍珠,但这些都是在各种“沙子”折磨的痛苦中得到的,疼痛的反应得到经验和教训,知识的积累成就人才,这就是人们说的“美丽的疼痛”吧。

  我想,我虽然没有阳子遇到的这些困难,但生活中也有不高兴的事、不被理解的事,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为获得珍珠而吸取的沙子,为了让沙子变成珍珠而必须忍受的痛苦,那这些痛苦是美丽的。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看了《居里夫人》,我着实更深地体会到了伟人之所以伟大。但我还是想发些牢骚。

  居里夫人其实不是很明智。居里夫妇放弃申请镭的专利引起了巨大轰动。几乎所有人都赞颂她的美德。其实他们可以把这笔钱投在科学事业上,那么他们将活得更长久,对世界的贡献会更大。对此,居里夫人声称,人类需要“实业家”,也同样需要“梦想家”。“梦想家”和“实业家”实质上的不同只是“实业家”会用自己应得的财富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罢了。“梦想家”若接受应得的财富而将其投入到事业中,那也不违背居里夫人给“梦想家”所下的定义。她说部门应给科学家们提供研究条件,可自给自足岂不比等待那些俗不可耐的人们发善心要好的多呢?她说镭是属于科学,属于世界的。那么作为波兰人的她,不也是如此?正如我们每个人一样,我们是大自然的产物,理应属于自然,属于世界。为了使自己与“实业家”离得更远,为了证明自己是“梦想家”,而使一笔科学财富付之东流。伟人也有愚蠢之时。

  她也曾有一次自以为是呢!那是竞选法国科学院院士时,她和她的朋友们都认为她一定会入选。事实却不然。当然,以她的实力,的确可以有这种自信。只是其他投票的院士太俗不可耐。可是,从这件事中好象可以觉察出她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了。这是事实,但真正优秀的科学家永远把每一步看作出发点。她难道不知道那些人的庸俗、妒忌?难道她指望自己的名望会使这些人醒悟?那她也太高看那些人和她自己了。

  当她眼睛看不清时,她却虚伪地做戏。作为一个老人,(她也认为自己有较平和的`心态)历尽沧桑,难道还放不开?我可以理解自己最感兴趣并视如生命的事情却不能做的痛苦和悲哀。但我还是无法认可她这种“虚伪”。她是一个有理智的人,应该明白这种戏不会使她的眼睛好转,只会更加悲凉。要是我就让学生们当我的“眼睛 ”,帮助我继续献身在实验室里。或者,我会离开实验室用其他方式献身科学。我甚至认为她浪费了晚年的时间。(虽然说在做戏的同时,她也在研究)

  她工作得也太狂热。我觉得在保证自己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也不是难事,而且效率会更高。因为科学,竟会使她丧失理智?她极其敬佩的人——皮埃尔。居里的父亲也劝过她。如果她真的为了科学,为了波兰着想,就更应好好照看自己的身体。(至少不能不穿铅服就做放射性实验)即使她是伟人,为了这些,我也要深深斥责她。

  世界上的伟人太多了。他们有些人还互相对立。然而他们却都是倍受拥戴的伟人。这让人们不敢否定他们任何一方,一味地逃避,从而在迷茫中失去真理。人就是缺一种勇气——敢于批判权威的勇气。伟人总具有这种勇气。我正视伟人。既为他们的精神而感动,又为他们的愚蠢而愤恨。即使有时我的观点有些偏激,有些不太正确。伟人也是人,必然也有缺陷。我觉得我们不应该盲目学习伟人,而应“取其精髓”。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迷茫,才能用自己的判断力获得真正的真理。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寒假里我读了《塔克的郊外》这本童话小说。书中主要描写的是康涅狄格州的草原要被城里的人夷为平地,然后在上面盖房子。于是约翰邀请了住在城里的塔克老鼠和亨利猫来出主意拯救它们美丽的家园。就在城里人开始执行计划动工的时候,草原上的动物们根据塔克的妙计进行了拯救行动大家齐心协力 保护了大草原。

  看完这本书,我的感想很多。在这本书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塔克老鼠,因为它很聪明能干,能言善辩值得我学习。我懂得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我还深深的感到环境对我们的重要,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现在开始,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节约一滴水、不乱扔垃圾、不踩踏草坪。我们每个人都参与到保护环境、珍爱地球的行动中去。我相信只要人人都有一份保护环境的意识,这个世界将更美好。

  为了共建我们美好的家园,为了全世界,为了地球,我们一起努力吧。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那个年代,大雪肃杀;那个年代,深暗阴沉;那个年代,卑微低下……

  身世落魄,冷漠的人性,无情的扼杀了她;卑微低下,狡猾的人性,无情的扼杀了她;封建束缚,无知的人性,无情的扼杀了她。而她,也只能凄然的死去……

  那个时代的封建礼教,那个时代的无权妇女,可见是何等的悲惨,何等的凄凉。

  丈夫死后,她无怨无悔地为家劳作,却无情地被婆婆卖进山坳里,只为她的小叔子筹备礼钱。

  做帮工时,她任劳任怨地为鲁四爷工作,但好景不长,终究是逃不脱她婆婆的手掌心,被绑出嫁。

  就中国的妇女没有自由可谈,没有权利去追求自己的幸福,而只像祥林嫂一样,跟一头任人宰割的羊一样,毫无苟且偷生的机会。

  她挣扎,却无能为力,她反抗,却无可奈何,她倔强,却终究妥协,她那悲惨的命运,被封建礼教早已定好,只能是被“扼杀“。

  死在一场雪里,是那样的凄清的白!而是在如此的一个喜庆的值得祝福的日子里,她是否该被祝福能够与阴间的两位丈夫相遇,还是被祝福她终于逃出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呢?

  如此摧残妇女的封建礼教,真可谓是害人不浅。祥林嫂的死,可以说与“祝福”二字形成了极强烈的讽刺,与其是幸福,不如说是同情怜悯。

  而在那个旧时代,这样的案例怎不多见。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莫言的那篇《冰雪美人》。

  仅是因为打扮稍超过与他人,就被传谣道是“卖那个的”,只是性格比他人更活泼一些,就被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他只是退学了为家里照顾生意而穿了旗袍,就被别人用冷眼相对。

  她的悲惨,她的`无奈,能向何人诉?死于冷漠,死于封建。

  那个封闭的小村,她只是稍微出众了一点,就遭遇这等事,明明是第一个来就医,却被后来的两个人给推迟了,最终,被医生遗忘,死于痛苦之中,那双迷茫无神的双眼,尔等的凄凉与悲惨!

  正是封建的思想,扼杀了这位“冰雪美人”,难道这也有错?

  更不用说那《水浒传》里的几位女性人物了。

  就说那红颜祸水的潘金莲,生得倒是娇媚,但嫁给了又矮又丑的武大郎,她为何不提出离婚?她没有那个权力,她只能这样被人摆布,最终还被扣下一个红颜祸水的罪名。

  再者就是那顾大嫂,那武功可是了得,相比于她丈夫而言,还是略胜一筹的,可是在最后的排名中,却是比他的丈夫要低一名,那丰功伟绩和一身的功夫何在?

  还有便是那扈三娘,长得也不差,武功也是相当了得,却被宋江许配给了自己的好兄弟王英,她无力反抗,只能从命。

  这三位典型女性各自有各自的特点,但相似点就是不得不败于封建礼教之下,生得娇媚有何用,武艺高超有何用,她们是没有地位的,最终都只能悲惨的被“扼杀“了。

  封建,甚是荒凉,甚是凄惨!

【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10-28

读后感的作文09-23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3-21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1-23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01-04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09-28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10-05

初三读后感:《长安的荔枝》读有感作文-读后感作文01-11

经典读后感作文小学03-12

[通用]读后感的作文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