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图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十四孝图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1
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题记
孝,是什么?怎么才算一个孝子?以前的我对此一直都很懵懂。直到阅读了鲁迅先生的《二十四孝图》,我才渐渐懂了一些。
《二十四孝图》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时》,顾名思义,《二十四孝图》讲的正是《二十四孝图》——24个古代的孝道故事:扇枕温衾、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在文中,作者却以毫不留情的口气批判这些故事,这不禁令我有些疑惑:《二十四孝图》不该是弘扬孝道孝心的么,为什么还要批判呢?怀着这样的心情,我将《二十四孝图》读了一遍。
还真是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二十四孝图》内的故事所宣扬的孝道令人心惊胆颤,其中尤以埋儿奉母为最甚:汉朝时有一个人名郭巨,家贫,郭巨的母亲总将自己的饭食分给他的儿子,导致她自己吃不饱,出于“儿子可以再有,母亲只有一个”的心理,郭巨与他妻子便决定将儿子埋了供养母亲。这个故事使我感到恐惧与不解:难道孝总是要以一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另一个人吗?难道他儿子的性命便不算命么?这残害人命,无视法纪的行为又怎能算作真正的孝?怎么会流传如此之久之广呢?……
这个想法困扰了我几个星期,终于被老师的一句话点醒:“我们要透过事物的表象看本质,不应被表象所迷惑,因为最重要的往往是本质。”是啊,透过表象看本质,孝的本身是没有错的,孝顺尊敬父母长辈,只不过古代的孝道难免带了些时代的局限性:古代是君主专制,君主提倡“以孝治天下”,便产生了愚孝,即愚蠢、盲目的`孝,有的甚至与人性相悖,如“卧冰求鲤”、“恣蚊饱血”、“埋儿奉母”等。且古人记载这本《二十四孝图》也未必就是真的为了让我们模仿其做法去埋了儿子供养母亲,而是希望我们能领会其中孝顺父母长辈的精神并将其发扬。
看完《二十四孝图》后,我又想到了我最近看的一篇文章:一个出身贫寒却被清华大学预录取的理科状元,他学业繁忙,还要照顾瘫痪在床的母亲,患有神经分裂症的父亲。挣钱补贴家用,但他依然很乐观,孝顺父母,勤工俭学,是有名的孝子。文章中的主人公有孝心,孝顺长辈,勤工俭学,我们应该学习他,孝顺父母长辈,努力学习,多为父母分担家务,让他们少操劳。我们现在所做的也并不能抵得上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拥有一片真挚的孝心确是极为重要的。
《二十四孝图》所弘扬的孝道精神是永恒的,不会被磨灭的,因此流传至今,但它也有不足之处,我们不能盲目地全部吸收学习,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民族孝顺的传统美德,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长辈的孝子。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2
《朝花夕拾》中有一篇叫《二十四孝图》的文章,给我印象十分深刻,颇有感受。
文章讲的是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提醒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锋利的抨击。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但其中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尝粪忧心”令人发指。
先说说那个郭巨埋儿吧。说是晋代有个叫郭巨的,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为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养母亲,对母极孝。后来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忧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和妻子商量:“儿子可以再生,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粮食好供养母亲。”夫妻遂把儿子抱出,挖坑要埋。兴好挖出一坛金子来,才免了儿子一死。郭巨虽有孝心,但杀儿之举,却有违人性,不合儒家“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本观念。看似大孝,其实是残忍。古有为求神为父母治病舍身的,也有割股肉以解父母想吃肉之念的,今有为父母治病献五脏的,极少有为父母去杀人的。为了节约粮食,就想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杀了,一那么有违老母爱孙之心,二那么陷老母于不仁。所以后来有人把这种孝举,称为“愚孝。“
随便一翻《二十四孝图》,这样的字眼映入眼帘:“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哭竹生笋”。“刻木事亲”、“埋儿奉母”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尝粪忧心”那么让人恶心。
孝是应该的,迂腐是愚蠢的,盲从是可悲的,卫道是可恨的。孝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它都指引着我国人民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让咱们从中得到领悟和思考。然而古代和现代还有很大差距,并不是没一个故事都让咱们追捧和领悟,咱们要懂得从中筛选,知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百事孝为先”的道德思想,始终根植在无数人民的内心深处。“亲尝汤药”中汉文帝刘恒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百里负米”中仲由自我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扼虎救父”中杨香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我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亲跑掉等等这些无不表达着他们内心深处的孝感,让咱们从中去领悟如何关心、侍奉和感恩父母。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3
最近看了鲁迅散文合集,里头收录了朝花夕拾的大部分,当中有一篇文章在我看来十分有反思的价值,这就是《二十四孝图》,遂决定作为这次选修课的作业,也顺便好好思考一下,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文章开头一直提到了白话文与妨碍白话文的内容的斗争,尤其是两次提到的“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这句话,初读起来好像有些不符题意,明明是应该写关于《二十四孝图》的内容,怎么又和百话文扯上关系了呢?通读完全文,我好像有些明白,这两句话就是摆正了鲁迅本文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这个下文会提到。
接下来是正文正文刚开始写道:“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细的《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但回忆起我和我的同窗小友的童年,却不能不以为他幸福,给我们的永逝的韶光一个悲哀的吊唁。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这里提到了鲁迅的童年,至少他是不怎么满意的,自然,除了有些书可看除外)接着介绍这本书的.来历(他是如何获得的),下来便是全文的重点,通过拣选几张孝图的讲解,尤其是那种不合情理的孝道的体现,如文中提及的“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批评和指责了严重变了味的“孝”并非真孝。
鲁迅指斥了诸如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文中主要是批判封建孝道观念,读来让人感叹,感到观念之差因年代的不同而变得及其遥远。开篇作者反对“妨害白话者”,态度尖锐,亦使人想起鲁迅先生是中国历史上写白话文的第一人,鲁迅先生认为,勿徒的古书是束缚儿童想象力的。从“我的小同学因为‘人之初性本善’读得要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地翻开第一叶,看那题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像,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可见,那时的儿童对诸如此类的新的形式的书籍是多么喜爱,这就是白话……接下来,作者忆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愤怒是其最主要的感受。
这样一本《二十四孝图》,其所宣扬的孝,完全把自然本能的爱,变得残酷,扭曲,甚至读来有些公式化,完全违反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扭曲了人类的天性,对鲁迅来说,这是一种心理的扭曲(加之自己小时候的生活体验),就像魔咒一样寄发在心灵深处,所以他才会愤怒,不光愤怒自己的遭遇,更愤怒将这样的精神重压又要加到新一代的儿童身上,这与鲁迅这一代新青年的理想背道而驰,亦是对鲁迅所追求的侮辱,这是他所不能容忍的——鲁迅的愤怒由此喷发!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4
我喜欢鲁迅的文章,用时髦的说法,我算鲁迅的“铁粉”,但今天我却想就《二十四孝图》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给予了尖锐的抨击,甚至对反对白话文的人进行了诅咒“只要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都应该灭亡!”作者还运用反复的手法加以强调。时下,我们都在使用白话文,我想这跟提倡白话文的前辈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尤其鲁迅功不可没。我喜欢白话文,但我也欣赏文言文,文言文的魅力有目共睹,但这与鲁迅提倡白话文不矛盾。
《二十四孝图》中的孝道故事,有的确实有悖常理,并不值得提倡。“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将肉麻当作有趣”,甚至于不顾及儿童生命的愚孝真的不该提倡,但我今天想从另一角度谈谈《二十四孝图》里的孝道故事。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看到一些报道,有子女不供养老人的,有子女打骂老人的,也有病死家中子女久不知晓的。这些报道,总会让人到中年的我不寒而栗。现在的社会,我们没有哪一个家庭会穷到要埋掉儿子才能供养老人一口饭食的程度。所以只能说这是人们忽视了孝道,忽略了老人的生活,我觉得我们有必要好好学习一下孝道故事。
鲁迅在文中特意批判了“郭巨埋儿”的故事,我对埋儿养亲的做法也厌恶至极,但娇枉过正,如果我们真的.重视老人的饮食起居,前面提到的虐待老人的事件就不可能发生。
鲁迅找出了“老莱娱亲”的几个版本,老莱的做法难以让人接受,几年前我也这样想:老莱,一个七旬老人,这哪是孝啊,这明明就是耍丑,是在哗众取宠,如果有外人见到,就是在做秀。可是这两年,家里老人得了阿尔兹海默症,我在想,老莱父母是不是也得了这病呢?老莱“行年七十”,那么他的父母也应九十岁的高寿了,脑萎缩肯定是有的。他们跟三岁小孩儿智力又有什么差别呢?老莱的做法肯定使自己的“亲”好好“娱”了一次。
记得公爹坐在床上,嫂子拿颗棒棒糖问:“爸,我考考你,答对有奖,一加一等于几?”当嫂子将棒棒糖奖给答对的公爹时,我差点掉泪,一位退休的中学老教师,八十多岁的白发老人,因答对了一加一等于二,拿到儿媳奖励的棒棒糖,脸上笑得那么开心,转手还把糖送给我,这着实让人心酸。老莱不也一样吗?七十岁的老人,陪伴父母,甚至不顾自己颜面取悦父母,这是真正的孝啊!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对他指指点点,妄加评论呢?我们又有几人能这么耐心,这么用心去花时间陪伴老人,取悦老人呢?
鲁迅虽学过医,但也许他并不知道这种老年病,他自己没有亲历也就不能理解老莱的孝了。我们读者也是如此嘲笑老莱,看来我们也应笑一笑自己了。
白话文要学,文言文也要读;愚昧要批判,孝道要提倡,不能因为是名家就盲从。这是我读《朝花夕拾》之《二十四孝图》的体会。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5
鲁迅所有的文章里面,我最喜欢的是《二十四孝图》。而其中记得最深刻的便是有关郭巨埋儿;的一段。
郭巨埋儿;的故事是说一个孝子郭巨,家里贫穷,生了儿子之后怕养不起老母,就要把亲生儿子埋掉。我想,那些把这个故事改编润色、一代代传下去奉为典范的人们,本来是要赞扬郭巨的孝顺吧。可年幼的鲁迅读了后,竟然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的;,竟然对这些孝子们产生了抵触心理,不仅仅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父亲去做孝子了;。这是何等的悲哀!
其实,《二十四孝图》中那些孝子们的.故事,原本该是很感人的。只可惜,一代代人们给它披绫挂彩,涂脂抹粉,将感人的真实涂抹成了让人反感的矫情。就如同一个女子,任凭她再怎样美丽,若是脸上抹了过于厚重的脂粉,也唯有让人反胃而已。
那些煞费苦心修饰;出来的完美的、让人们去膜拜敬仰的神像,是不能打动人心的。真正能让我们这些在柴米油盐间折腾着的普通人感动的,永远是那些平凡的英雄,那些有过懦弱、有过自私、有过犹豫,然而最后选取了勇敢、选取了奉献、选取了坚定的人。
那些自愿前往偏远地区的志愿者们,难道没有过后悔吗难道从没有在静夜里独自流下过泪吗难道没有抱怨过当地不可想象的艰苦条件吗难道没有在遇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萌生回家的念头吗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然而他们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温暖着那块贫瘠的土地。那些坚守操节,廉洁奉公的干部们,难道没有羡慕过别人富足的生活难道没有在贿赂面前感到一丝的犹豫应对着清苦的生活,难道没有过委屈与不甘应对妻儿亲友的抱怨,难道没有过歉疚、没有过哑口无言我想,这些都是有过的。然而他们最后还是选取了清廉,守着自己的良心,不图那个廉洁;的虚名,只求仰不愧天,俯不愧地。
那些为人们所称颂的英雄们之所以崇高,不是因为他们的完美;,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缺陷,以及与缺陷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正是他们的缺陷,使他们离我们是那么近,我们不用仰视就能够看到他们的面容;而他们对自身缺陷的战胜,成就了他们的崇高。为什么总是要把人神化;呢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像,真的比混迹于芸芸众生的人;更有感染力吗恐怕不见得吧。失去了真实失去了亲切的典范和偶像,立刻便敛去了那温和的笑容,换上一副拒人千里的面孔。让我们的英雄走下神坛吧,还他们各自的本来面目,那些不见得多么完美、然而充满了人情味的面容,那些褪去了神;的光环、然而闪耀着人;的光辉的面容。
让我们唱起普通人的赞歌吧,歌唱那些软弱、怯懦、犹豫背后的高贵与坚强,赞美那些挺立于平凡身躯中的铮铮傲骨。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相关文章: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04-29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06-26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范文07-21
《二十四孝图》读后感优秀01-24
《二十四孝》读后感05-09
二十四孝读后感10-04
【热】二十四孝读后感08-16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10-25
二十四孝故事读后感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