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篇(优选)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
在朋友的推荐下,一起开始读书,这是我第一次写读后感,读书对我来说已经很陌生了,大概有20多年没有读过书了。
为什么要选择读书呢,去年和朋友聊天时,他对我说读书很重要,我知道读书好处很多,但种种原因,应该是种种借口,没去读书,可能现在人都太忙了,忙生活、忙工作、忙孩子、忙还车贷房贷,稍有点空闲时间,就被各种兴趣app占去了,哪里有时间读书呢?
现在想想,那些都是借口,做一件事要看你想不想去做,你不想去做,会有一万个理由去推辞,去找借口,就像我去年戒烟的时候,我想明白了为什么要去戒烟,当天就把抽了25年的烟戒掉了,到现在快一年了再没抽过,就是我想明白了或者说意识到了继续抽烟的后果,所以去做戒烟这件事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现在当我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之后,选择开始读书。
前天决定和朋友一起每天读书,为什么做这个决定?最近感觉有点压力大,每天都是焦虑、熬夜、失眠的状态,我意识到这是一种病态,我想去改变,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直到前两天,朋友介绍我一起读书,我突然意识到只有通过不断的输入知识才能改变自己,或许也能改变更多身边的人。于是几个爱读书的小伙伴就开启了我们读书之路。
读的第一本书就是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刚开始读,感觉自己的嘴笨的像上锈了一样,读的很不通顺,好在三个人一起读,就感觉好多了,若是我自己读,恐怕坚持不下来,弄不好就半途而废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三个人一人读一个角色,说来也巧,我读的角色就是那只心理受伤不轻的蛤蟆先生,刚开始读,还没感觉什么,读了几段,蛤蟆先生的第一句话触动了我,“抱歉了,可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就是这句话让我莫名其妙的进入了蛤蟆先生的角色,这不就是现在的我吗?最近我自己的状态就不是很好,特别能理解蛤蟆说的这句话,而且读的时候心里说不出来是难受、理解、还是同情,应该是身同感受吧。我特别能感觉到蛤蟆先生那种失落的感觉,他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不好的状态,不想被别人瞧不起,总想证明自己能行,但他自己又清楚自己的脆弱,这种感觉真是太不好了,所以朋友来看他时,他才会说出“整个人都不太好”这句话来。
其实有的时候,我们快乐的外表,未必是真实的,有可能为了更好的迎合这个世界,为了照顾家人、朋友、同事的感受,我们有时会做出一些与自己并不相符的行为,说难听点,其实就是在演戏,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感受吧,至少我是的,但这只有自己知道。
好在蛤蟆先生有几个要好的朋友,虽然这几个朋友做事让蛤蟆有些不爽,但他们都是心直口快的朋友,率真的朋友,率真到毫无顾忌的对朋友进行贬损,如果换做是他们病了,有可能状态比蛤蟆更糟,所以有时候,我们去帮助朋友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多考虑一下别人的感受。
人生很多时候,靠自己是无法完成自我救赎的,对于蛤蟆来说,有几个这样的朋友,真的是太幸运了,想想现实生活中,你身边有几个这样的'好朋友?当你身处困境,有几个能理解你、帮助你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呢?其实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就知足了。
蛤蟆先生的朋友们建议他去看心理咨询师,他们意识到蛤蟆现在状态不好解决,于是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苍鹭。我感觉蛤蟆是不想辜负朋友们的好心才去见心理咨询师的,这和现实中的我们一样,因为父母和朋友为自己好而去接受教育和工作,其实这时候我们要自己鼓励自己,主动自救,这样才有用,才能解决问题。
心理咨询师苍鹭一个资深的心理学专家,苍鹭的解决方式,蛤蟆不是很理解,苍鹭所用的方式和方法,是想让蛤蟆知道,出问题的是他自己,他要主动参与进来,主动站出来面对,这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而不是别人帮他解决问题,虽然前面蛤蟆先生很恼火,但在咨询师苍鹭的启发之下,蛤蟆先生从因为朋友被迫而来,转变成自己想要咨询,这说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只有自己主动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蛤蟆先生从被动变成主动,这是好的开始,这一点来说,除了他自己谁也帮不了他,现实生活中,我们想要摆脱真正的痛苦,这需要我们自己想明白,自己走出来,自己去改变,他人只是引导和帮助,就像之前说我戒烟的事,我自己想明白了这件事,就戒掉了,而且很轻松,如果我自己想不明白,别人和我说的再多,再有理,我可能也做不到,吸烟有害健康这几个字,每个吸烟的人天天都能看见吧,是我们自己选择了不去改变。
不单是我,现在很多人都有蛤蟆先生这种不好的状态,这是一种病态,不论成年人还是孩子,只不过每个人心底知道自己的病态,却不愿意承认,或许是不想让身边的亲人朋友们担心,不想让人觉察到自己的病态,于是故作淡定,时间久了焦虑来了、烦躁来了、脾气来了、易怒来了、埋怨来了、孤僻自大等等都来了,这是必然的,因为病因从未解决,你自己并没有主动想去解决病因,这就是问题所在。
和蛤蟆先生一样,阳光照不进心里那种感觉,一定很不好,平时看似表现很正常的人,可能内心正承受着无法释放的巨大压力,到了一定程度有可能会表现歇斯底里或一些极端行为,比如有时会听到一些孩子自残的相关新闻,而老师和家长在采访镜头里总会说“孩子平时挺乖巧挺懂事的,想不通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
很敬佩本书中的心理咨询师苍鹭先生的智慧,现实中他一定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定是一个善于观察的咨询师,他清楚的知道要解决蛤蟆先生的病状,还要蛤蟆自己参与进来,蛤蟆通过苍鹭的引导,配合回忆小时候的事情,并找到了他的病因所在:“儿童自我状态”。
什么叫“儿童自我状态”,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种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和成人自我状态,这个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两种: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拥有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常常表现为听话、服从、讨好、友爱、内心常常充满自责、担心、焦虑;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的人往往表现为活泼、冲动、天真、自发行动、贪玩、爱憎分明等,像儿童一样追求快感并充分表达自我感情。书读到这,我才明白原来我和蛤蟆先生一样,属于这种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
蛤蟆先生一开始觉得苍鹭咨询师什么都没做,问了一堆问题,没有给出解决方案,还说他幼稚,有些恼火,但心理医生就是要病人意识到自己的病因,再去引导病人自己去解决和改善。我想了想,我自己也是这样,自我觉察到一些问题时总是逃避,不去解决,因为自我剖析这个过程本来就很痛苦并且艰难,那么时间久了,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蛤蟆先生也是如此,虽然他身边的朋友对他很好,但是蛤蟆总是进入到儿童自我状态,尤其和父母型自我状态的朋友更是没法沟通,总感觉自己的位置很低,更像个孩子,蛤蟆先生更愿意主动和心理咨询师沟通,或者说是主动寻找自己的问题所在,我想他现在一定是很想解决自己的问题了。
读到这里,我也想起了我的童年,我小时候不愿意听到父母和长辈的唠叨、指责、讽刺,这也养成了我的叛逆心理,父母无心的“坏话”往往会跟随孩子一辈子,哪怕孩子长大后也摆脱不了这些深刻印象,因为这些东西是埋在孩子心灵最隐秘角落里的,无形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准则,希望家长们能重视起来,儿童时代对一个人的影响太深刻了,也是永久的,像书中的蛤蟆先生一样,如果他的朋友们没有带他去见心理咨询师,或许他会终其一生为他的童年经历买单,为童年而活,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就好比孩子原本是一张白纸,后面人生的经历就好像是书中说的三原色,在这张纸上添加各式各样的色彩。
今天写这篇读后感,刚刚读到这本书的第九章,写着写着就想到了我自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想到了我儿子小时候,后悔自己没有早点意识到这些道理,现在我儿子已经上高中了,还好不算太晚,以后我应该懂得如何跟他沟通了,他小时候我总凶他骂他,嫌他写作业慢、嫌他学习不认真、嫌他考试成绩不好,现在我后悔了,特别后悔,这对我儿子心灵的伤害该有多大,只有我自己才知道我曾经对他说了些什么,如果我当时能意识到这些,如果当时我读了这本书,可现实中没有如果,那些总埋怨自己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家长该思考一下了。
小孩子是值得欣赏的,他们咧着大嘴笑也好,哇哇大哭也好,开心的蹦跳也好,这些都是淋漓畅快的,他们现在是单纯的,早晚有一天,孩子们会面对复杂的世界,会经历我们成年人不愿经历的事情,那个时候,孩子们才会变得更聪明,更成熟。
读完全书还会分享,第一次写读后感,看到的朋友给点鼓励,给点意见。希望我们都像蛤蟆先生一样,变得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2
书中的人物设定采用的是《柳林风声》人物形象,不过没看过《柳林风声》也不影响看这本书。
本书讲的是主人公蛤蟆是一个有钱、乐观的家伙,但现在却陷入了抑郁,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去接受心理咨询,经过十次的面谈,最后治愈的.故事。
这是一本很薄,很浅,读起来很快,但干货却很多的书。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小受父母的影响形成的个性。如果你很幸运,有一对个性很好的父母,那你长大之后很有可能是个自信,乐观的人;但如果你很不幸,有一对个性很差的父母,那你长大之后很有可能自卑,甚至抑郁。
但这不是绝对的,虽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好。
我们可以试着通过书上提出的问题,一步一步地深入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改变。
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上“人生坐标”这个知识点,仅仅是知道了这个知识点,我就获得了改变,整个人瞬间轻松了。有些知识就是这么神奇,知道就能改变。
书的结尾,蛤蟆先生被治愈了,但在现实中,我们不会那么快治愈,需要长时间不断地学习,实践才可以。
如果你也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3
读完这本书,不仅是蛤蟆先生去看了心理医生,随着书中几次谈话的进行,我好像也去看了心理医生。我忽然明白,认识自己是很重要,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就像一开始脑子里一团糟的蛤蟆先生,在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一次次谈话与一次次引导下,开始正视自我,理解自我。
书里的每位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他们是蛤蟆的好朋友,但却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要对他好,忽视了蛤蟆自己内心的感受。在看到后面的几次谈话后,我认为导致蛤蟆变得糟糕的原因除了朋友们对他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
蛤蟆的家庭看似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是大户人家。在这样的家庭里生长哪里会有烦恼呢?可是这样的家庭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年龄尚小的蛤蟆的内心,以及长大后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苍鹭说过:“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因为我们无法逃离,所以我们必须得学着调整自己,就像父亲不让蛤蟆哭,他只能调整自己不哭。但这样蛤蟆就不能表达内心的`压抑,一直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并且,少了这份情感,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成了一个残缺的人。童年的经历使他常常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以此减轻自己所受伤害带来的影响。但好在有苍鹭的引导让他找回了自我。
原生家庭多多少少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责怪父母。父母也是人,人都是不完美的,所以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教育方式做到完美。我们要认识自我,认可自我,提升自尊,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4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讲一只快乐的蛤蟆患上了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他的朋友河鼠和鼹鼠为了让他痊愈,鼓励这位不像话的朋友去看心里咨询师苍鹭。
一场关于治愈的对话,就此展开。
其中让蛤蟆先生最痛苦的就是他的父母,他的父亲严厉而正直,而他永远都在为这为那训斥批评责备蛤蟆先生这让,他认为他父亲永远是对的.,而他永远是错的,为此他总是做一些傻里傻气的举动。他的父亲会把坐在膝盖上的蛤蟆先生推下去:“我受不了他这副样子。”
假如我是一位家长,我会多鼓励孩子和他讲道理,而不是责骂他。
在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因为父母的不理解和责骂而患上了抑郁症,严重的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这点上蛤蟆先生的母亲的做法更正确,当他的父亲对他发脾气时,她就会。安慰蛤蟆先生:“亲爱的,别犯傻了,我肯定他不是故意这样对你的。”对于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来说,没有人愿意被骂,更希望受了挫折之后,能受到来自家人的鼓励。
父母的不完美,家庭温暖的缺失,父母从未给过蛤蟆先生爱和温暖,只有指责和冷漠。这样的伤痛,带着他来到了成人世界,年幼时形成的自卑、敏感的性格,始终折磨这着他,虽然极力让自己看上去像个乐观的“开心果”,但内心的脆弱,让他日渐忧郁。
在一次和苍鹭面谈后,他开始了自己在“适应型儿童状态”里待了多久,这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困意,但他却去划了船,划的比上次更好了,于是便去喝了杯啤酒,在周末收到了朋友们的午餐邀请后。和朋友们敞开心扉的聊天后,他感觉比之前快乐了一点。
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要勇于克服它,而不是用什么办法逃避它,正面的面对他,战胜它!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5
一个淡定友爱的母亲和一个热情开朗的父亲,会给孩子最好的家庭氛围。(题记)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戴博德写的一部心理案例的合辑,看过这本书,就会明白,在人生长河里没有谁是你的摆渡人,除了你自己!
该书主要讲述了蛤蟆先生曾经一向爱笑爱闹,后来却一反常态地郁郁寡欢。它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动物朋友们非常担心它,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通过十次心理咨询,蛤蟆先生在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文中有一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人生的坐标有四个象限,分别是“我好,你也好”;“我不好,你好”;“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蛤蟆先生在咨询之初,处于“我不好,你好”的状态,对自己十分不自信。如果发生了问题,都会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十分差劲,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好。后来,蛤蟆先生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自己,开始慢慢变得自信、友善,终于来到了“你好,我也好”的坐标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记得我曾经也有过蛤蟆先生这样的感受,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总会认为是由自己引起的,然后就陷入无尽的自责中而郁郁寡欢。
罗伯特戴博德曾将人生比作一条河流,看似静静流淌,风平浪静,实则波涛汹涌,危机重重。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遇到汹涌的暗流,如何才可以跨过人生的暗流,成功通向彼岸?正如苍鹭说的;心理咨询必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双方都必须处于自愿,为咨询负责的只可以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任何人。
人生苦乐无常,我们总会受伤,也总会有许多迷茫。请不要灰心,更不要沮丧。只要能沉得住气,扛得住难,你自己就是那股最强大的力量。当你在自我治愈的路上,主动迈出第一步时,新世界的大门,已随之为你悄然打开。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6
最近在朋友的推荐下,看了一篇有关心理学的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借用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来展开故事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初听这本书名,可能会以为是小学生看的一本书,但是它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科普书籍,也正是因为评价很不错的原因,我对它有种不一样的期待,抱着这份期待开始看这本书。
这本书内容是以一位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导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的这一条线索。主要表达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还好故事的结尾还是常规的好结局。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终于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的童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怎么能完全治愈呢,这恐怕不是件容易事,但是好在这样的结局是充满希望的。
推荐大家去读一读,最后引用一下这本书的一句话: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7
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根据经典童话《柳林风声》的动物主角,撰写了一本畅销英国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豆瓣书评妥妥的8.8分。
书中的蛤蟆先生一向爱笑爱闹,忽然一反常态郁郁寡欢,你好奇发生了什么吗?你自己或是周围朋友有人会突然变得心情低落吗?
蛤蟆先生自己躲在屋子里,连起床梳洗的力气都没有。朋友们非常担心他,建议他去做心理咨询。在10次心理咨询中,蛤蟆先生在咨询师苍鹭的带领下,勇敢地探索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也逐渐找回了信心与希望。
在每次的咨询中,都有很多另人难忘的对话。第一次咨询结束时,蛤蟆准备离开,问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苍鹭:“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苍鹭站定了,直视蛤蟆的眼睛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焦点解决中,说来访者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只是暂时忘记了或是没有发现自己的能力。当我们开始想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时候,就是我们希望有一个不同的未来。我们必定会被过去所影响,但不会被过去所决定。
在蛤蟆和苍鹭讨论成长咨询时,蛤蟆若有所思的'说到:“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反馈到:“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父母教会和传递给孩子的应对问题的方法,我们会很熟悉,我们会一直用,但这样的方式不一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使用熟悉的而不是正确的。焦点解决让我们有机会来审视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拓宽我们认知的边界,发现新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并鼓励通过练习往前迈出一小步。
咨询最后,蛤蟆先生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心情阴霾,开始对自己的独立性和共生性进行思考,明白了独立性隐含了做自己的自豪感,还包括独特的才能、与众不同的部分,而共生性则体现出成熟和自我接纳,还包括求同存异地接纳他人。共生性可以让自己在社交和工作上与别人有联结、协同合作。如果回到现阶段国际关系中,我们正在面对的这个不寻常的20xx年,在独立性和共生性上,我们是不是又有了不一样的发现与成长呢?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8
蛤蟆先生这个主人翁原本是英国一本童话书《柳林风声》里的动物主角,作者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为了方便人们理解,就借用了这样一个有趣的动物形象。故事以抑郁的蛤蟆先生为线索,讲述了他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开启了10次心理咨询的详细过程,随着每周一次的心理咨询,我们也逐渐走入了蛤蟆先生和心理咨询师的世界。
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听说过好多身陷抑郁的人对生活失去了希望,仿佛被囚禁在无边无际的沙漠中,永远找不到出路。所以当蛤蟆先生第一次见到心理咨询师,蛤蟆先生问他:“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咨询师直视着他的眼睛,笃定地对蛤蟆先生说:“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对于丝毫看不到希望的人来说,这段话温暖而有力量,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发现绿洲;在干枯的草丛中发现破土而出的嫩芽;在危险的丛林中发现直升飞机;在暗流汹动的大海中发现灯塔…….当你品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渐渐走出了心的牢笼,去拥抱一个全新的.自己。
整本书的结构,大概分为3个层次,一是讲述儿童自我状态,二是父母自我状态,三是成人自我状态。最后在这3个层次的基础上引申出“人生坐标”的概念。
儿童自我状态里,儿童有天生的基本情感。如同我们面对的小学生一样,他们充满了朝气,被快乐包围。他们会因为得不到满足而愤怒,会因为流浪狗被误伤而流泪,会因为夜晚怕鬼而恐惧。
因为是儿童,毫无自保能力,所以依靠父母、信赖父母,所以从婴儿时期到幼儿园毕业,我们会无条件地顺从父母,比如同意父母的意见,试图取悦父母。正如我不到3岁的儿子,他无条件地相信我、信赖我,仿佛我是他的整个世界。他会在我哭泣的时候,束手无策地陪我一起哭;他会在我大笑的时候,毫无理由地陪我一起笑;他会在我要求亲亲的时候,把他的额头凑在我的唇边。他全身心地爱着我,这个他在天堂精挑细选过的妈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如果成年后,我们依然无条件地依赖某个人,说明我们还处在儿童自我状态里,没有真正长大。
我们在社交场合中,如果也总是附和他人,如果每次道歉的都是自己,如果每次受了委屈咬碎牙往肚子里咽的都是自己,这就意味着我们将小时候依附于大人的顺从行为带到了成年,我们小时候的生存策略一直潜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父母自我状态,是与儿童自我状态截然不同的反应。儿童是弱小的,但父母是强大的。我们在原生家庭中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往往会和我们与自己儿女的相处模式相似。我们会潜移默化地习得父母为人处世的态度。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我训斥儿子的表情、动作、语气,竟然与母亲曾经训斥我是那么的相似,甚至如出一辙。
长大后,工作后,我们也会遇到看上去很权威,老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势的人,永远都像法庭的审判长一样,忙着给你定罪,忙着惩罚你,忙着操碎你那本就有点受伤的内心。就算是儿童状态里的人,他也有父母自我状态的那一面,那个不断批评和惩罚的对象就是自己,自我批评、自我否定,自我惩罚,仿佛被永远囚禁在没有阳光的黑暗世界中。有一段时间,因为工作上的原因,我就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对身边的人和事都持有消极的态度。可是一次与权威的叫板中,一次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一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中,我决定自我救赎,放过自己,原谅自己。最终,我与平凡的自己和解。
最后一个层次就是成人状态里的我,我既不用紧张来自父母严厉的声音,也不用蜷缩在卑微的儿童情绪里。我身心放松、乐观自信,能够理性思考,能够以一颗平和的心态对待周遭的一切,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三个层次每个都有其必要,但就重要性来说,只有成人状态下,我们才会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儿童状态奔波于情绪,父母状态忙着批评教育,只有在成人状态,我们才能活在当下。
蛤蟆问:“我的日子还很长,如果真有自我惩罚,我不要一直那样下去,我想过得快乐一点,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这么说也许有些残酷,蛤蟆,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问自己。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这个问题我想我已有了答案,我要爱自己。有人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我要重新审视我的人生,我也慢慢学会感谢生命旅途中出现的所有人和事。感谢他们,让我变成了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后,感谢我成为了蓝色海共读沙龙的小秘书,感谢恩师兰梅老师对我的信任。愿在成人状态下的我:努力地向下沉淀,向上生长。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9
这本书讲了蛤蟆先生与心理医生的十次面谈,在读的过程中,让我想到我的咨询师,也会把自己带入到蛤蟆的角色里,但我走得要比他慢,和现在的咨询师已经进行了28次咨询,还在探索中。
刚开始的时候,也会像蛤蟆一样期待咨询师告诉我该做什么以及该怎么做,但咨询师没有给我答案,而是让我更多地了解自己,陪着我去寻找答案,这个过程会比较慢但却让自己内心更有力量。
在书中看到“共谋”的时候,让我很有触动,“共谋”是我们偷偷地或无意识地配合对方,让自己产生某种感受。我们会觉得是别人“让”我们产生了某种感受,但却没有意识到是我们“选择”了自己的感受,别人或许会影响你,但最终还是自己在决定要选择什么样的感受。这样的观点是让自己为自己的行为包括情绪负责,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我们有力量来改变处境,也有力量改变自己。我认为,当我们为自己负责后,改变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为了改变而改变。
书中提到儿童、父母和成人三种状态,当处于“儿童状态”时,会体验到童年的感受;当处于“父母状态”时,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当处于“成人状态”时,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看到这个概念的时候,突然发现,36岁的`我,更多的时候还是处于“儿童状态”和“父母状态”,现在才开始有意识地向“成人状态”努力。有时候,会有些心急,觉得自己成长太慢,领悟太晚,但这样的想法太多的时候,反而增加了自己的焦虑成了阻力。这个时候就像跌倒在地的感觉,以前,肯定会给自己打鸡血,让自己赶紧站起来勇往直前;现在,开始允许自己在地上趴一会,整理好心情,再爬起来,也允许自己不爬起来。感觉自己变得消极了,但却更有力量了,因为我开始接纳自己的感受了。
其实,与自己相处的方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适合自己的方式就是好的方式。就像咨询师一样,有很多种流派不同风格,也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0
前几天刚刚读完了我11月的第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是由英国的一位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所写的。他借用经典童话故事《柳林风声》中的角色,讲述了原本热情、时尚又爱冒险蛤蟆先生抑郁之后,在朋友的督促下去见了心理咨询师,在十次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逐渐走出抑郁找回自我的故事。作者通过故事和寓言的形式,将看上去深奥晦涩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咨询疗程的标准模板,通俗诙谐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简而言之,《蛤蟆先生》是一本不错的心理咨询入门书。
其实网络上对于这本书的评价实在两极化,有很多人觉得读完之后实在是没什么感觉。我倒是觉得可以理解,这本书的体量本就不大,想在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中插入大量深刻的思想与深奥的心理学理论,本就不太现实。不过也有相当多的人觉得,在阅读的过程中,在蛤蟆先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整本书读完之后,收获了不少知识,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让自己走出来阴郁。从这个角度看,我还蛮羡慕那些觉得读完之后没有感觉的朋友,因为他们大概率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童年与烦恼。就我自己而言,我倒是在很多方面都能与蛤蟆先生共情,所有读完之后我个人是觉得获益匪浅的,包括如何认识自己的情绪、如何选择积极向上的世界观……
下面就是我在阅读过程中所做的一些片段摘抄和随手记下的小感悟:
认识内心的情绪
探寻性格形成的原因
01.改变在于自己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处于自愿。
第三章《初见咨询师》
在蛤蟆先生第一次与咨询师苍鹭面谈的时候,作者就向读者阐述了心理咨询的一个基本原则——自愿原则。只有当来访者完全是出于自愿、而非为了取悦他人(比如为了让家人朋友不担心)的时候,心理咨询才能得以有效地开展。必须要面对的事情,只有靠你自己心甘情愿地自发去做才能完成。这也为后面苍鹭引导着蛤蟆先生去探寻自我的内心,从而让蛤蟆先生做出自己的人生选择定下了基调。你的人生,也只有你自己才能做选择和决定。
02.性格养成的内因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的一生。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作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
第五章《抑郁的原因》
“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自己的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这句话,代表了贯穿整本书的.脉络。
《蛤蟆先生》其实想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就在于童年对于人生影响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让自己防御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这与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中的理论几乎一致(这是11月阅读计划的第二本书)。不同的点在于,戴博德将行为模式之前的原因进一步细化到了基本情感。
在书里,戴博德将一个儿童的基本情感分为: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四种。因为这四种情感是一个儿童不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就具备的、与生俱来的情感。当我们处于这几种基本情感中时,我们就是处于“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中了。
然而每个人童年成长的经历和环境都是不一样的,为了应对不同的生活场景,在童年的时候,这几种基本情绪逐渐演化出了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就像通过最基础的三原色就能调出所有的色彩一样。正如阿德勒所说:
在生命开始的第五个年头,儿童已经发展出一套独特而固定的行为模式,这就是他对待问题和工作的模式。
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在我们之后的人生中,面对特定的场景时,当我们处于这几种基本情绪之中时,我们都总是会做出与童年时期应对这些情绪时所作的同样的反应,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模式。而当我们处于这些由基本情感演化来的复杂情感中时,我们正处于“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中。
作者以愤怒为例,为我们讲述了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愤怒是一种基本情感,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的家庭环境各不相同:有些家庭环境充满了爱与包容,孩子在面对愤怒情绪的时候,只需要直接表达出来,便会得到家长的正面回应;而有些家庭过于溺爱孩子,对于孩子的各种要求(不管是否合理)都尽力去满足,一旦有哪次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在面对愤怒的时候,表达愤怒的方式就会变成任性、撒泼、怄气;当然,也有许多家长非常强势的家庭,孩子们在面对愤怒这种情绪的时候,便只能通过郁闷、拖延等这种无声的方式来进行表达了。
这些不同的行为策略,正是我们每个人从各自不同的童年经历发展而来的防御机制,用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伤害。当我们成年之后,我们在表达愤怒的时候,也总是在无意识或者无法控制地重演童年的行为模式。
在理解了这些基本理论之后,咨询师苍鹭开始引导着蛤蟆先生去探寻自己的童年,试图从蛤蟆先生的童年经历中找到蛤蟆先生不开心的原因。这时,我们才明白,原来蛤蟆先生的童年过得并不算快乐。蛤蟆先生的父亲从小就对他非常严厉和强势,为了适应这样的童年家庭环境,蛤蟆先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找到了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为模式——顺从。
或者,换一个更为流行的用词——讨好型人格。在我们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童年,父母便是我们唯一的生活支柱。即便遇上了暴躁易怒的挑剔型父母,我们也无法在童年时期逃离他们而独自过活。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发展出了一套让我们用来抵御父母的愤怒和攻击的行为模式。
可这也给我们的性格养成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不懂拒绝,担心因为自己的拒绝会给对方造成困扰(同意),喜欢表现、炫耀自己来博取他人的关注(取悦),卑微低自尊(道歉),以及不够独立,社交依赖度很高(依赖)……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成长的本质就是要减少并最终打破这样的依赖关系,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已经看过两遍了,篇幅不长,故事中的人物是:患抑郁症的蛤蟆先生、它的好友鼹鼠、河鼠、獾,还有心理咨询是苍鹭,这些动物的登台,让人感觉在读童话,生动的演绎了一个心理咨询的标准模板。
感悟一:人一定要有几个好朋友
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的麻烦和笑话,看似很乐观,可当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朋友的关心,体贴给了他改变自己的动力。
我们一定要有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悟二:真正要改变只能靠自己
蛤蟆与咨询师苍鹭初次见面,苍鹭先生让蛤蟆知道,他来咨询不是为了让朋友高兴,要为自己负责,最后蛤蟆表态,愿意与咨询师合作,找出感觉悲惨的原因,并且决定做些什么来改善这一切。如果不是自己愿意,苍鹭宁愿把首次见面当成体验。
蛤蟆问:“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直视着蛤蟆的眼镜说:“蛤蟆先生,如果我不是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承诺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全心投入,假如可以一起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归根到底取决于你。”
我是一切的根源!
感悟三: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
咨询师在咨询中要善于倾听,对来访者的表达,苍鹭先生每次咨询过程中,都让蛤蟆把自己表达完整,童年的'记忆,好的事情,不好的事情,不做任何评判,只要做好引导。生活中面对孩子,特别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也应该如此,不能对孩子喋喋不休,否则起到反作用,影响亲子关系。
感悟四:适可而止
心理咨询时间每次大概一小时,有时蛤蟆还想说些什么,苍鹭先生也会做出停止的动作,给蛤蟆广阔的思考或者反省的空间,这让蛤蟆有时会甚至期待下一次见面。
生活中的沟通也要学会适可而止,给对方思考的空间。
感悟五:人有多种状态
人的心理成长与年龄增长不是同步的。
书中提到: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这几种状态会交替出现在人的生命中,然后用它对待别人或者自己。
学习成长是很重要的,不管曾经怎样,通过学习都会改变,就像蛤蟆经过多次的咨询,终于告别过去的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2
这个暑假我有幸读到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让我收获颇丰。刚看到书名,我首先想到的是:蛤蟆怎么会看心理医生呢?它也会有心理问题吗?带着疑问我详读了此书。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由英国资深心理咨询师罗伯特·戴博德撰写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语言,讲述了陷入抑郁的蛤蟆先生接受心理咨询的故事。整本书通俗易懂,没有高深的专业术语,整个故事在一群小动物中展开,趣味性强,适合大众阅读。
书中说,完整的人生有三种状态,分别是父母状态、儿童状态和成人状态,三种状态在一起,就形成了自我状态的三位一体,这个三位一体也代表一个人的人格结构。我们只有了解这三种状态的关系,了解自身所处的状态,才能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通过详读此书,我明白了拥有健康阳光的心态,对家庭、对自身、对工作都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会遭受不同程度的压力,既有来自家庭的压力,也有来自工作的压力。种种现象说明,心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压抑与逃避都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那如何解决心理问题呢?首先,我们需要正视问题,学会接纳、共情;其次,我们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自我化解或寻求外界的帮助;最重要的一点是“助人者自助”,自己要清楚自己的状况和问题。就像书中蛤蟆初次来访时所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说我需要咨询。”从这看出,蛤蟆不知道自己为啥来,他的做法只是为了迎合朋友。有了困惑,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身份,主动寻找释放的方法,这就是“助人者自助”。让自己始终保持健康、阳光的心理状态,活出精彩的人生。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定要读书。读书能增智、能立德、能修身,让我们读出精彩,读出幸福。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作者是一位资深心理咨询师,Robert de Board,他巧妙的将自我心理探索的一些实用方法和技巧在一个小故事里缓慢发酵并推演出来,深入浅出。故事里患了严重心理疾病的蛤蟆先生,在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之后,慢慢跳出了童年伤痛带来的困扰,并对未来有了清晰的方向和规划,他身边的朋友们也相继产生了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是个不折不扣的happy ending。
当然,我们不要去探讨现实生活中十次咨询能不能解决一个困扰人生非常严重的心理疾病这样的问题,伤痛的治愈可长可短,有些人用一生来修复伤痛,还有些人一生可能都不知道自己的'伤痛是什么。一句老话——幸福大抵相同,不幸则各有各的不幸。这本书其实旨在帮助人们找到各自的伤痛,以及背后相似的原因——那个源头,换句话说就是引领我们发现问题并寻求背后的答案,而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自我疗愈。
蛤蟆从最开始那个想要依赖苍鹭“给出”答案的“孩子”,成长为一个愿意主动配合和探索的“成人”,他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现成的答案。咨询师苍鹭大多时候扮演“倾听”的角色,引导蛤蟆“说出”自己的故事,而“说”的过程其实就是蛤蟆与自我生命链接的过程——他一边说,一边发现,一边产生疑问,这时苍鹭又适时扮演起另一个角色:“讲解”,帮助蛤蟆找到正确的方向。
在剥茧抽丝的过程中,蛤蟆多年来的诸多困惑得到了开解,心态也逐渐变得积极爽朗起来,而作为看客的我们都感同身受吧:是否也曾为自己的不快乐责怪他人?又为他人的眼光严苛自己?情绪没来由的失控?还有深陷“心理游戏”的泥沼直至赢了游戏输了自己……人生似乎总有解不开的小疙瘩,拧巴成了情绪,其中有一种叫“愤怒”的情绪,苍鹭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它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强烈的,如同煤气罐的爆炸,威力很大,杀伤性也很强,我们可以理解为雷霆震怒;还有一种是不带攻击性的缓慢释放,这种方式可以持续很久,几小时甚至好几天,便是怄气,这种情绪我很熟悉,为了抵抗父母老师的严苛,向外顺从讨好,向内用利剑伤害自己。而这些从童年发展而来,用来自我保护免于受到伤害的防御机制,会幻化为成年人一些不当的行为策略,虽无关“道德”对错,但看到一个成年人撒泼怄气,实在是件有点让人尴尬的事,而更尴尬的,是鲜有人意识到这一点。
《成长的寓言》那一章,蛤蟆若有所思的说道:“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苍鹭说:“你说的很对,蛤蟆。大多数的父母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地把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递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代一样。所以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所以,我不断学习,觉察,接纳和自我疗愈。没有伤痛的童年鲜有发生,看到伤痛却惯于指责也无济于事,只有尝试谅解并和过往妥协,积极的做出改变,才能拨云见日,看到新世界。
今晚和一个友人聊天说起,我心里有一股劲儿,这股劲儿一直在推动我四处冲撞,像个充了气但没收口的气球,漫无目的的飞,我想,这可能是一股想要“找到答案”的劲儿,始终不满现状,始终不信摆在眼前的答案,始终想要追寻真相。而现实中的答案并不会像故事里那么完美自洽,可能是遥远的一个点,可能是近前的模糊一团,需要漫长的时间使之变得澄明清澈。
但只要在找寻的路上,终归我会无限接近想要到达的地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4
我们是否常常牺牲自己用出丑来逗笑别人,自以为成就?是否经受过别人的奚落嘲讽,哪怕极度难堪也表现得云淡风轻,以显示心胸开阔?是否被不愿意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却不敢直接推辞?是否不敢在朋友圈展示情绪低落的自己,担心别人觉得自己矫情?是否用微笑掩饰尴尬?是否用无所谓掩盖委屈?是否……
我不敢承认我是这样的人。而书中的蛤蟆先生,确确实实是这样的。
蛤蟆先生是一位滑稽逗趣的先生。他没有那种正经端庄的品德,正如老獾所说,“没有哪个自尊自爱的动物会跟他站在一起”。但同时,他又有世界上最“可贵”的品德:心胸开阔,从不在意别人的低看,“尽职尽责”地做着“有趣”的自己来逗笑他人。
有一天,蛤蟆先生变了,他敏感、悲观、邋里邋遢,甚至在众人面前放声大哭:“抱歉了,我现在整个人都不太好!”这样的蛤蟆先生,让朋友都觉得他病了,一致决定送他去看心理医生。蛤蟆先生顺从地接受他人的好意,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失望。
一次又一次,麻木地接受他人好意的指导、训诫,蛤蟆先生已准备好被动地治疗自己的心理。
直到苍鹭医生告诉他:“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地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自发的?为自己?不为取悦别人?
这些话对蛤蟆先生来说是新鲜而震撼的。他从来都被当作是接受命令,或是坐等受教的对象。有一天,有人告诉他,拯救他的只能是他自己,他是最重要的参与者。
事实上,这些年来,他从未有意识地将“我”放在第一位。为了讨好朋友,他常常做出夸张,甚至是浮夸的“扮丑”;为了不辜负长辈的心愿,他独自消化着被迫继承酿酒厂的阴影;为了迎合大家对他的“大大咧咧”的印象,他从不敢说出一些可能矫情尖锐的话。回望过去,他总是主动地挑剔自己,审判自己,然后判定自己有罪,继而谴责自己。
事实上,这些年来,表面开朗大方的蛤蟆先生,从来都不快乐。因为姿态很低,旁人总是肆无忌惮地与他“开玩笑”。尽管他不断的说服自己“没有关系,我不重要,我不重要”,可是,每一次“开玩笑”的奚落,每一次“无心”的指责,都像一根刺,戳向蛤蟆先生,切切实实地扎在他心底,直到他再也无法承受,直到他觉得自己真的一事无成、糟糕透顶。背地里,他无数次为自己无人关怀的自尊心默哀。
蛤蟆先生终于勇敢地尝试做一名重要参与者、主权掌握者。他知道了哭也没有关系,哪怕这是父亲从来不允许的;他知道了他可以自己安排工作,就像獾无数次安排他一样;他知道了逗笑别人的前提是:取悦自己,使自己快乐。治愈自己的路上,他照旧遇到困难,但这一次,他选择将自己放在首位:一点点认识现在的自己,寻找丢失的.自己,不断爱抚、矫正自己的心灵……
以上,我用大量笔墨描写蛤蟆先生,看似是对情节的凌乱的摘抄,实际上,这更像是我的自白书,我的自画像。我东一笔、西一笔地勾勒自己,别人可能看不懂,但我心里清楚,这一笔是我,那一笔是我,这就是我。蛤蟆先生教会了我很多:他本身让我看到了我是什么样的,他的治愈之路让我明白了我应该怎么做。
我应该认识自己。认识现在的自己:我不完美,心胸不开阔,不云淡风轻,我很介意别人的奚落,我只是善于伪装,也该承认使我陷入泥沼的是我自己;认识丢失的自己:我本该想笑时笑,想哭时哭,大声说出自己的不满,以理所当然的姿态安排自己的人生。我本该首先取悦自己,将自己视为最重要的人。
我应该接纳自己。一个善于伪装的我,不虚伪;一个敏感的我,不奇怪;一个会嫉妒的我,不可怕;一个开玩笑只为逗笑别人的我,不粗俗;一个希望做回自己的我,不自私。我接纳我的全部,我的残缺,我的阴暗面。
我应该爱自己。无论如何,我都不完美,但我爱我。无论我功成名就,还是一败涂地,我都爱我,只是因为我是我。我歌叹我的闪光,修正我的不足。我用热烈的爱包裹自己的心灵。
能使我们自觉的,只有自己;能治愈我们的,只有自己;能认识我们全面的,只有自己;能为我们做主的,只有自己……对的,那个最最重要的,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15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是一本借以童话《柳林风声》的角色书写的一本大众心理学著作,故事内容以活泼开朗的蛤蟆先生患上抑郁症,朋友们劝他去看心理医生,然后在与心理医生苍鹭的对话中逐渐与自己和解,放下小孩子的心性,找到真正成熟的自己这一条线展开。主要表达的是原生家庭给人带来的影响。
故事结尾是个常规的好结局(这儿有点跟不上庄园世家子蛤蟆先生被治愈的速度),在最后所有的小动物都明白了无论风险如何,都必须继续前行。可大家都知道数十年所经历的童年创伤仅凭几次心理咨询对话就能被治愈吗?这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好在这样的结局让人充满希望。
第一次了解原生家庭、儿童心理创伤等概念时是在《爱的艺术》这本书里,当我看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这章后,了解到父母的爱是不一样的,父亲与母亲扮演的角色有偏差,会使孩子性格往单一方向发展,童年父母给孩子的爱对孩子成年后甚至是一生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蛤蟆先生》这本书中说“我们的父母把我们带到世上来,他们尽他们最大的努力来养育孩子,很少有父母要故意伤害孩子,可是父母也是人,会不可避免地将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传给后代,正如他们一定会把自己的基因传给下一代一样。”所以没有任何一个原生家庭是绝对完美的,因此孩子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应对和防御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因此在看完《爱的艺术》后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概念时,像是被重锤敲了一下,我尝试着把我童年的经历就像电影一样在我脑海里完整的放映了一遍,这是个较为痛苦的过程,好比在镜子前将看似完整的自己一点一点撕开,逐步拨开自己身上的每个角落查找,然后发现每个地方都有需要去填补的地方。于是产生了对自我、父母、家庭的思考。
看《蛤蟆先生》后比较有代入感,将自己代入到每个动物身上,发现他们身上的劣根有部分都是我自己,于是得到提醒要尽量改变自己的这一部分。从中也得到启发:辨别三种自我状态“父母、儿童、成人”、自证预言与人生坐标、心理游戏与角色扮演。
最后希望自己能成长为一个有共情能力(具有强大的意识,了解自己的情绪,能从不幸中重新振作,能控制得住冲动,懂得延迟满足,从而避免轻率的决定和不妥的.行为)、高情商(也指共情能力,体现在成熟和自我接纳和求同存异接纳他人)、独立自我(做自己的自豪感)的成人状态。
将自己剖析这无疑是个痛苦的过程,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正如那句所说的:没有一种觉醒不带着痛苦。但是正因为有觉醒才会有改变,尽管没有那么容易脱胎换骨。
所有的爱都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包括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恋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自己对自己的爱等。就像是学习其他的艺术一样,如音乐、绘画等。那自己爱自己无疑是最重要的,足够的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爱这世间万物,所以请务必学会好好爱自己!
最后,引用这本书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相关文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读后感01-15
《先生》读后感10-27
汪汪先生读后感09-22
藤野先生说课稿12-08
藤野先生读后感[经典]03-23
藤野先生读后感06-20
《波普先生的企鹅》读后感04-30
《藤野先生》读后感10-20
《藤野先生》读后感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