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时间:2024-05-31 11:31:3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1

  大学时在地摊上买的《季羡林全集》,绝对盗版,书很厚,字很小,内容还算全。学术部分那时不感兴趣——无非记得中国有这么一位精通12国语言特别是世界上少数知道吐火罗文(很多时候还说错)的人,人生探讨部分读了读那时也不以为然——觉得席慕蓉和汪国真的诗更合心意,再加上大学生活中原有很多的精彩可以让我对它束之高阁,好在这本书一直都在。

  后来自己所从事的财经类专业集大成者基本在西方,西方与东方成果的碰撞也带来了很多意识上的冲突,有很长时间我深陷其中,无法化解其中的矛盾,这本书重新走进我的视野,特别是有关东西方文化的学术探讨带给我“谁谓河广,一苇杭之”的如释重负。

  《心安即是归处》其中作品虽有些改动但都来自于《季羡林全集》,当读书会确定将先生的作品作为本季阅读书目时,让我在一瞬间有一种重回儿时的感觉,在凉爽的夜晚,拿起一个小板凳坐在祖父身边,仰起头来,开始听比晚风更清爽心灵的叮咛......

  这本书共八个部分,63篇散文随笔,从暗含哲思的标题上可以看到编者的用心。先生生于1911年,按照书中所记,最早一篇是1947年7月的《送礼》,当时先生36岁;最近的是20xx年8月8日的《九十五岁初度》,先生95岁,已三辞桂冠;时间跨度最长的是《重返哥廷根》,1980年开始写作,1987年完成。

  本书收录最多的是先生80岁以后的作品,共49篇(其中90岁后的12篇)。虽然本书只是先生作品中的极少部分,但一管窥豹,已经能够让阅读者领略先生的风骨。

  先生是严谨的。《辞国宝》篇中记录在撰写《糖史》时的经历,先生说“做学问,收集资料,一向主张要有一股竭泽而渔的劲头,不能贪图省力,打马虎眼”。先生的严谨其实在书外,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深入涉猎使得他能够以缜密的探究来进行客观的比较,那些通过详实精准的数据和资料所阐述的真知与卓见就是学术研究的圭臬。就能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从先生口中说出“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界”(《论怪论》)是那样的'震人发聩!先生对“东学西渐”的推动,既有“高高山顶立”的动念,又有“深深海底行”的实践。在离世前一晚他还为孔子卫视题写了“宏扬国学、世界和谐”,没来得及写下时间在我理解中不是遗憾,是冥冥中先生用生命在告诉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生是勤奋的。他摘去“三顶桂冠”换得“自由自在身”,却说不是“塌了架”;每日的笔耕不辍,即使在离世依旧如此;他学习世界上最难的文字吐火罗文,他查阅资料往返于家与图书馆风雨不误;他平生都在读书,才能告诉我们“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他的勤奋在他留下浩瀚的文字与资料中清晰可见。

  先生是可爱的。他和宠物们的日常,他在《我在延吉吃的第一顿饭》中与杀煮活鱼的臆想对话后“阿门!拜拜!你安息吧!”之后汇入花花世界的怡悦;他在别人求字后“你不怕丑,我就敢写”的自我解嘲。大家熟知的为新生看护行李的事情,我有时也狭隘的想,以先生的性情,当然是欣欣然进行看护,会不会后来也有些许恶作剧的成分,内心也会浮现第二天新生发现他时的惊诧与忐忑,为在这个学生一生中埋下的这枚彩蛋而发出孩童般的笑意呢?

  先生是如常的。这本书中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有很大的跨度,但所记录的大多是生活琐事,我们能看到《送礼》篇中30多岁的先生在看到送礼的恶习时内心的不忿,也能看到《死的浮想》中92岁的先生被“两个微不足道的小水泡吓破了胆”的真实心录。包括对自己青年时的日记的出版,先生不删减、不修正,希望读者看到的是最本真的自己,也逃课,也骂娘,妥妥一枚愤青。这些让我们看到的不是高高在上的的“国宝”大师,而是他和我们一样是平凡不能再平凡的微尘众。任何一部好的作品,都会带给人深深的哲学思考,在时间与空间构成的宇宙中,我们总是把眼光放的很远,却无法面对眼前的一地鸡毛。先生以“看似散缓”的文字告诉我们,哲学思想不是高高在上的,它俯身于生活的琐事中,即使在尘埃中也能开出花来。

  先生是纯净的,先生是谦逊的.....

  好像有很多很多的感受需要表达,只能遗憾以我的拙力无法将先生的风骨画得半分。先生在《反躬自省》篇中担忧学术界“将来的文章由于资料丰满可能越来越长,而疏漏则可能越来越多”,我更不敢再长篇赘述了。就用范仲淹的诗句来作为结尾和书友们共同缅怀这样一位老者吧——“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2

  季羡林先生经历过人生的大苦大悲,生命跌宕起伏。然而先生的一生,不争不辩,不怨不艾,满怀天真,专注纯粹,安于当下。《心安即是归处》是季羡林先生的经典散文集,内容阐释了先生的生命智慧,从谈人生的意义到谈读书、处世、行走、当下、孤独、生死等,所谈的皆是跟大家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愿我们能跟着先生了悟人间万相的本真,拥有对世事的智慧,万事安然于心,从容而行。

  《心安即是归处》并非鸿篇巨制,均为一些千字短文,内容短小精悍,字字珠玑。笔者仅选择部分章节,浅抒己见,如有不正之处还望各位不吝赐教。

  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在《生命本来没有名字》这一章节中,季老写道:“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但是,“(人类社会发展)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把这段话进行简短扼要地归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从古至今人类关于对“人生的意义”的探索从未停歇,有人感叹时间如“白驹过隙”,有人感叹“世事多艰”,多为生命易逝且多悲苦,却少有提及“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看到这句话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为社会分工中的一员,各司其职,做好本职工作,便是在服务群众,对社会负责。作为家庭的一员,扮演好子女、妻子和母亲的角色便是对家庭负责。作为“自己本身”,正确地认识自己,严于律己,不以物喜,不为己忧是对自己负责。小到对一个家庭、一个工作岗位负责,大到对一个社会、国家甚至是人类发展负责。我想,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的信心,我们便会在不断的磨练中锻造出能力,有魄力肩负起历代“中国的脊梁”传递下来的使命和任务,跑好我们这代人的“路”、扣好我们这代人的“环”,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找到心安之所。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在《有福读书,可慰平生》中季老写道:“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这个“好”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季老的回答是“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的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上面说到的是读书对人类整体的“好”,那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呢?我想,读书作为探索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方式,它在为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的同时,更是为我们保留了一个不断超越自己的机会。正所谓“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好的书籍是迷雾中的灯塔,是引路的良师,书籍帮助我们凝结智慧,来面对人生路上的.问题和挑战。

  “开卷有益”,开什么样的“卷”,季老也给出了答案,“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

  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作为一名检察干警,对于检察业务的书要常读,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与此同时,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要多多涉猎,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核,不断增强个人综合素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在本书的第七章《生如夏花,死如秋叶》中,季羡林先生提到了陶渊明的这首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羡林先生认为在岁月的长河中,“昂然走上前去。只要有可能,我一定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绝不想成为行尸走肉。我知道未来的路也不会比过去的更笔直,更平坦,但是我并不恐惧。我眼前还闪动着野百合和野蔷薇的影子。”

  季先生在耄耋之年与陶渊明先生产生了深深共鸣,认为生命有始有终,一切皆顺其自然,映射到我们的职业生涯里,自然该尽应尽之责,行康庄大道,看淡得失,唯守本心。生命的长度并不由已,对生命厚度的追求定当驰而不息,对检察事业投入无尽热情,于生命中不断开拓新局。大道至简,无远弗届,祝愿我辈检察人,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心安即是归处》读后感】相关文章:

心安处,是家乡02-21

关于宿舍晚归的通报05-12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0-29

归园田居教学反思10-22

归园田居读后感11-26

《野马归野》读后感05-01

《南渡北归》读后感05-29

完璧归赵读后感范文08-01

心归即故乡-记叙文01-15

后勤处通知格式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