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教师报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1
在我参加工作以来,《中国教师报》是我接触到的第一份教育刊物,和她两个多月的亲密接触,我深深地体会到,她犹如一位长者,引领我在工作业务中不断进取。更如一位智者,时刻为我解答着教育中遇到的种种困惑。
作为一名新老师,我可谓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站在小学课堂上,我以为自己一名堂堂本科毕业生,面对一群“小屁孩”应该能运筹帷幄,不在话下。然而,一切并非我想象的那样,小学科学的课堂,我面对的是无法压制的吵闹和不被重视的学习态度。这一切犹如当头一棒,浇灭了我内心的所有激情,于是,我茫然,困惑……
然而,就在一次无意的机会,我看见了静静躺在办公桌角落的《中国教师报》。一次随意的阅读,我被《中国教师报》深深吸引,像《现在课堂周刊》,《教育家周刊》等版块,字字句句鼓励着我,犹如海洋上的灯塔,指引我们教师前进的方向;又犹如喧嚣城市中安静的家,无时无刻都充溢着丝丝的暖意。
该报刊中,有六大板块,像《区域教育周刊》,《现代课堂周刊》,《幼儿教育周刊》,《教育家周刊》…每个版块都各具特色,有一定的针对性,从教学的不同角度给我指明前行的方向。最让我觉得受益的是特别报道《课改》,尤其是最近的几期中,我欣喜地看到,话题中不断地重申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的`重要性和价值。很多的科学教育者始终在这条孤独的路上不断进取。像河南省安阳市举办的以“新教师,新课堂,新学校”为主题的“殷都杯”演讲比赛,让我明白作为一名小学科学老师,要在课改这条路上发挥先锋作用,要倡导变传统课堂的以“教”为中心,蜕变成新课改理念下的以“学”为中心。努力在课堂中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相信那样学生就会回报你无限的精彩…向着“以学定教、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教师的目标孜孜不倦的努力。要有白居易铁杵磨成针的毅力。
首先,《区域教育周刊》版块主要报道了各个城市各个地区的教育实况、教育新闻,让我的眼界开阔,提醒不要局限于眼下的工作,应该跟上社会的需求,及时改进自己的业务,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其次,《现在课堂周刊》版块主要讲述了现在课堂的发展方向,在重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大方向下,如何去组织自己的课堂。再有,《教师生活周刊》版块,展示了全国名师交流的经验,让我切身感受到团结的力量。明白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辛勤劳动,有那么多的人和我们一起感同身受,我们并不孤单。还有《教育家周刊》、《民办教育周刊》、《幼儿教育周刊》……每个版块都给我不同的感触。
《中国教师报》它既是国家教育规划者和教育实施者沟通的桥梁,又是教育家传授经验的平台,还是教育工作者之间交流的舞台。报刊的编辑们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美德辛勤地工作着。我想对你们说:“辛苦了!我们知道我们在教育行业中的路还很长,我需要以铁杵磨成针的坚强意志不断地努力。”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2
第一次见到《中国教师报》,我就深深地被它所吸引。那天,是星期六,我参加“北部山区小学六年级学生联考”的阅卷工作。中午休息时,在乡中心小学的办公室里,我随手拿起一份报纸翻阅,映入眼帘的是报头的五个遒劲、洒脱的书法大字:中国教师报。前方还刻着一枚“教师为本”的古篆,字印结合,显得古朴大方。再细看报纸,每期16版的详实内容,众多的精品栏目,涉及教育难点、热点,关心学生成长,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报道国外的教育动态……我仔细地读着每一页报纸。心想:这的确是“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啊!不知不觉间,上班铃声响了,带着一丝遗憾,我恋恋不舍地放下了手中的报纸。
不久,学校也订阅了这份报纸,再一次看到它,我就像遇见了熟悉的老朋友,禁不住把它紧紧地捧在怀里。
读着每一期报纸,我慢慢地熟悉了它众多的精彩栏目:《新观察》、《创新课堂》、《班级在线》、《阅读》、《杏坛春晓》……它们是一扇扇明亮的窗口,通向知识和信息的海洋;它们是我的良师益友,在工作和学习中为我指点迷津。
曾几何时,新课程的实施让我耳目一新,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有许多东西让我迷惑,一度使我无所适从。看了茅卫东老师主持的“创新课堂”,栏目里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一堂堂精彩的课堂实录,使我了解到全新的教育理念,眼前变得豁然开朗。
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解成君老师主持的“阅读”栏目,散发着缕缕书香,一篇篇美文,一句句意味深长的哲理,使我的.心变得轻盈而充实,生活因此而更精彩。我把这种愉悦带进课堂,在语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感受文字的美,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字蕴含的情感,在情境中品味文字。用文学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也从学习中收获到甘甜的美果,在本学期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儿书信大赛”(南康赛区)中,由我辅导陈远香同学所写的书信获得了二等奖,我也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我知道,能取得这些成绩,是《中国教师报》助了我一臂之力。
“杏坛春晓”栏目更是我的钟爱,读着一位位老师的作品,我渐渐地融入其中,近距离地与作者交流,享受这些朋友带给我学习的快乐。同时,它也使我深深的思索:新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履行教师的神圣职责?我的脑海里闪现出来朱熹的名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是啊,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只有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自己,让知识之泉、精神之泉长流,我们才能肩负起民族希望的重任,我们才不会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3
我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闲暇之余,总该读点杂志或翻阅一些报纸,每次总有或多或少的收获。当我第一次拿到《中国教师报》时,便感到一种惊喜,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没想到竟然有我们教师自己的报纸。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我发现该报共有A、B、C、D四个基本版块。不论是“杏坛春晓”、“新观察”、“健康人生”,还是“现代课堂”,每个版块都有让我为之动容的地方。每每读起,我都如获珍宝。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深深地爱着我的课堂,爱着我的学生。我也和其他教师一样在实践着新课改要求下的新课堂。我学过“洋思经验”,也实践过“杜郎口教学模式”,但总是收效甚微。我怀疑自己是否在走弯路,是不是没有真正践行新课改的理念,没有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在阅读了该报B版块“建设新课堂”之后,我如梦方醒,我感觉到自己做得是那么微不足道。课改不是纸上谈兵,不是一两个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就能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该报“建设新课堂”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建设新课堂的途径和方法,为我的课堂教学指点迷津,让我从传统教学的束缚中走出来。今天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是老师讲,学生说的单向灌输。教学也不再是教师从“一桶水”向“一杯水”倾倒的简单行为,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已不能治简单地自己知道的知识。教师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时代已经结束。教师不仅要拥有“一桶水”,更要成为带领学生寻找水源的人。
该报用寥寥数语,以名校访谈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如何把学生从高耗低效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其中有位名师讲到:“面对目前的课改形势,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改变教师满堂灌,课堂效率低,学生成绩不理想的现状,我们要想继续发展,必须解决这个问题,突破这个瓶颈。我们必须大胆尝试,即使不做第一个吃螃蟹者,也要做敢吃螃蟹者。”课改不需要旁观者,需要的是行动者,第一步再难,我们也要迈出去,只有做了才能成功。
读了该报,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去探索适合自己,同时也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模式。
于是,在教学中我不断摸索前行。我把课堂变成一个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经过一学期的课堂实践,我发现每个学生都较以前有所提高,特别是一向上课不爱举手的小杰,课堂上也积极参与活动,学习成绩由50多分很快上升到了80多分。我感到非常高兴,没想到我的初探竟然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
《中国教师报》为我的课堂教学拨开云雾,让我的课堂逐渐成熟起来。它让我学会了探索,它引导着我正在向优质教学迈进。
【中国教师报读后感】相关文章:
乡土中国读后感01-31
《乡土中国》读后感04-04
舌尖上的中国读后感07-13
《乡土中国》读后感[精华]11-07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3-21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9-14
《乡土中国》读后感范文11-05
中国文脉读后感03-09
中国孩子的梦读后感03-13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