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范例【15篇】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
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曾经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生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一定的讽刺意义,希望你有时间也去看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2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
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
《呼兰河传》读后感3
“祖父一天都在院子里边,我也跟着他在里面转。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戴一顶小草帽。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祖父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在后边,用脚把那下了种的土窝一个个地溜平。其实,不过是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没有盖上菜种,反而把它踢飞了。”
“采一朵倭瓜花,捉一个绿蚂蚱,把蚂蚱腿用线绑上,绑了一会儿,线头上只拴着一条腿,蚂蚱不见了。”
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
“下雨啰!下雨啰!”
“白云来了,一大团一大团的,从祖父的头上飘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上。”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
这本书,让人读着读着,就不禁沉浸在逝去已远的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里;让人看着那个淘气又活泼的小姑娘,看她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看她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等着,等她醒了,看她又闹出什么好玩的来……
这本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茅盾说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萧红,她31岁的时候,便离开了人世。在她弥留之际,她曾是那样的心有不甘……
《呼兰河传》读后感4
《呼兰河传》是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季羡林赞称“这种文字是可以代代相传的”。小说通过追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讲述了作者的童年故事。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混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文学的代表支作。矛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额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共有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城呼兰,以及普普通通的人的普普通通的生活。《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成长的小城作传。
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人们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人们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呼兰小镇民众生存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他们的生存方式是简单的,“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生老病死一辈又一辈;他们的生活目的是简单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他们的人生理想是简单的,五岁的孩子都说长大了“开豆腐房”;他们的人生要求是简单的“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当然,他们也勤劳、纯朴、忍耐、善良,但如果这些品格一旦与愚昧、麻木、野蛮、迷信、保守等精神顽症联手,那么这些品格尤其是善良就会变得相当残酷相当可怕。这种变形的善良,使他们宽容一切丑恶而拒斥一切新生事物,胡家婆婆“为了她好”竟用愚昧的三步曲—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将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这个少年女子虐杀了;王大姑娘自己作主嫁给了冯歪嘴子,违背了“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于是乡邻们冒着严寒去“探访”、“作论”、“作传”、大兴舆论挞伐,结果王大姑娘在冷清的秋夜死了,善良的人们又用舌头将这个青年女子虐杀了。
呼
《呼兰河传》读后感5
《呼兰河传》的作者是萧红,一位命运悲惨的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她的代表作,它主要讲的是幼年的萧红在呼兰河城这个小城里看到的各种人和事,以及和祖父在后园里快乐的生活。
《呼兰河传》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小团圆媳妇,她的命运很悲惨,被家人卖了之后,到了一户人家,那家人整天打她,还说她不听话,最后还被跳大神活活跳死。跳大神就是两个人假扮两个大神开始跳舞、骗人。这个故事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封建迷信,人们在思想上随波逐流。我认为,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告诉我们:人要有自己的见解和个性。
主见和个性,别看现在我说得这么简单,可是放眼现在的社会,即便是到了今天,许多人依然没有自己的见解、个性和看法。比如说有一次,我奶奶在无良营销员的推销下花了两千元买了一个家用电器,然而,到网上搜了搜,原来只要四百多元就能买到!所以我们只有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之后,你才能保持自己的立场,不被别人的说法欺骗。
《呼兰河传》这本书中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关于大泥坑的事情。这个大泥坑下雨的时候,就往外溢水,天热的时候,大泥坑就干得裂开了缝,不管是湿还是干,泥坑都让人很讨厌。有的人说大泥坑太烦了,不如就在两边人家那里搭一个桥,大泥坑就碰不到桥了,人们过桥也就不那么费事了。但是就没有一个人想得起来用土把大泥坑填上吗?
就这样,人们的冷漠置之不理,造成了大泥坑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这样的人,比如说有一个老爷爷上到了公交车上,车上人很多,但没有一个人主动起身让座,让人看着都心酸。我们也千万不要当那样的'人,而要当一个乐于助人,有善心的人。《呼兰河传》中还描写了学堂里的两个学生,爬到龙王爷身上,玩出了事情的事。他们白白地浪费了时间,虚度了时光,我们也不能像他们那样,我们要好好学习,利用好课上和课下的时间,做一个上进的人。
“抗日神剧”中的民国时代是色彩斑斓的,而《呼兰河传》却让我们看见了一个真实的民国生态。可即便是在那个灰暗的时代里,萧红依然用她那颗炽热的心矢志不渝地追求着光明,这种精神将永远鞭策着我们去努力,去上进!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作者萧红以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抒情的散文风格,描述了家乡的各种人物和生活画面,表达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扭曲人性、损害人格的社会的'否定。
整部小说以呼兰河城为中心,细致地描绘了小城的自然风光、风俗习惯、人物故事等,展现了呼兰河城琐碎而又平凡的生活。那里有很多令人怀念的地方,如绚烂耀眼的火烧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花园、让“我”可以冒险的储藏室等,这些都使“我”的童年、生活多了一丝温暖和色彩,让“我”对那时的生活满怀眷恋。
《呼兰河传》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章,第一章是对呼兰河城镇的描绘,作者以对严寒环境的描写起笔,以十字街为中心,描写了东二街到西二街道甚至小胡同的人情风貌。那些赶车的、卖馒头的、卖豆腐的、卖麻花的,形成呼兰河城人民的琐碎而又平凡的实际生活,在这些平凡的生活中,呼兰河人民的愚昧无知、自私、冷漠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常常是与美好、温暖等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而作家萧红笔下,故乡不仅仅是美好与温暖的,还有压抑和愤满,充满了凄婉与哀伤,然而,在这些凄惨和哀伤的背后,我却看到了作者萧红对纯真的执着追求和向往。
《呼兰河传》读完了,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7
我近期在学一部小说,全名是《呼兰河传》。作者萧红出世1911年,她的本名叫张逎莹,在黑龙江省呼兰县生长发育,病故于中国香港。
这一部小说集比较与众不同,她常提到呼兰县街头巷尾的大家,沒有主人公;尽管是描述小故事,却沒有主轴轴承;本书共7章可各单独却宛然一体。
在其中我最喜欢第三章《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70了》。这章说‘我’在大公园里观察昆虫的场景。祖父一直在院子里面。跟随祖父,学种花;拨草;种田,可‘我’一直瞎闹。还白稻谷当做狗尾巴草,‘我 ’东跑西跑,丝瓜或许还没有吃了,有去捉蜻蜓,跑了两步有采一个倭瓜花心,又捉螳螂,把蚂蚱腿线缠绑上……在祖父的`园区里便是无拘无束的。
这部独特的小说集里,萧红以她风趣而富节奏性的超级天才画笔,轻快而万物有灵的儿歌设计风格,铸就了一部‘追忆式’文学类顶峰之作。要我感受到萧红童年是多幸福,在她们家是多么的美,并且萧红大姐要敢与运势斗争,不折不挠的精神实质使我们钦佩。
《呼兰河传》读后感8
了无生趣地又过了一周。平时宅不住的,这个周末却披头散发窝在宿舍里,花大半天时间看完了萧红的《呼兰河传》。
呼兰河是个寂静荒凉的城。
那里有不打广告的十字街,人们早已认准了店面。庙里建着三两学堂,保守与开放冲突交替。还有各样小贩:卖麻花的,卖凉粉的,卖瓦盆的,捡绳头的,卖豆腐的,换破烂的……那货郎的拨浪鼓与吆喝声会绕着小城,各家门口只探个脑袋,有声响总是要瞧一番,东西大多是不买的,拿起又放下。
那里的生活很原始,文化也很传统,一切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对生活和生命都没有考量,一切顺其自然:生、老、病、死,无动于衷。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算了。对于死者,他们也不过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在逢年过节时到坟上去观望一回罢了。假若有人问他们,人生为了什么?他们并不会茫然无所对答,他们会直截了当地、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是为穿衣吃饭。”
在作者的笔下,一切都是自然的、真实的样子: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
可是这样的日子究竟是无聊透顶的。
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这是人们在无聊生活里寻的一份热闹。而这种人为编排的热闹,越是看起来热闹,越是令人背脊发凉。傍晚送神归山的鼓,总是冷森森的,令人终夜不能眠。放河灯是那些活着的正人君子们向那些死去的冤魂求个慰藉,人散了,灯也灭了……生活依旧荒凉一片。
要说有什么特别,也许就是那个大泥坑了。呼兰河城里的故事啊,仿佛就是以东二道街上的大泥坑为底色的。
那是个会吃人的泥坑,如同人心。正如鲁迅所说:“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呼兰河城就是一场永远不散的筵席,大家规规矩矩,排着队吃人。这是一个会循环的局,有的会一直循环下去,有的半路就断了,但不管怎样,所有的一切,都会结束在这个轨道上。生者的鼻息,死者的亡灵,都幽幽地绕在那里。身在其中不自知,正如孤独者并不知何为孤独一样,悲哀者永远也不知道自己的悲哀。只要跟着人群,踩着节奏,拍手称快,总是没错。
人都是最称职的观众,哪里热闹就去哪里,哪里有哭喊声,哪里就有人群。人们会把不幸者归在一起,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比如大泥坑里掉下去的车马人畜,比如失子而疯的王寡妇,比如豆腐坊哭瞎的妇人及造纸房打死的私生子,这本是些无关痛痒的消息,只要能将人在庙台大哭的事儿说得让人大笑一番,这消息就有了价值。旁观者与不幸者大都平静地活着,谁都不会改变。不管到底是活着还是已经死了,并没有区别,疯了瞎了死了,只要与旁人无干,谁要去管?看热闹的场子,总不能老在一个地方,这里凉了去那里,登台唱戏的人,总还排着队呢。
人也是戏子,最爱演那自欺欺人的戏。为什么没有人提议用土填了那大泥坑?萧红自己也那样问。没有人会填的,因为大家都在为那个泥坑排着戏。人马车畜掉下去,总有些热闹可看。与此同时,便宜的瘟猪肉也找到了由头,成了淹猪肉。大家都看得通透,可还是抢着吃那紫红的肉,因它便宜。便宜得有理由,只要理由是正当的,买了便宜猪肉也不会丢面子。
小说以孩童的角度写下来,添了许多简单轻快的调子,也因此更加赤诚,更加接近真实。成人们的戏,只有小孩子愿意去看穿。但是真相是隐秘的,不能放在阳光下,这会让成人们感到不知所措。当众戳穿那瘟猪肉的“我”会遭到大人当众鞭打,没有人会去相信“我”说的话:小团圆媳妇没有病,她好好的,她的头发是她婆婆剪下来的。所有人把小团圆媳妇当作妖怪,只有“我”愿意与小团圆媳妇一起玩。甚至在被她婆婆吊大梁、抽皮鞭、烙脚心、锁链子一系列虐待之
后,她还是干干净净地存着那份纯真:“我给她一个玻璃球,又给她一片碗碟,她说这碗碟很好看,她拿在眼睛前照一照。她说这玻璃球也很好玩,她用手指甲弹着。”小团圆媳妇“看见我,也还偷着笑”,并且孩子气地对我说:“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两个孩子哪里知道,这洗澡是要命的。那些善心的人们啊,为了给她“治病”,撕了小团圆媳妇的衣裳,将她的身体和头埋进热水里。任她挣扎昏死,又浇醒。大神为了留住看热闹的人,把小团圆媳妇浇醒,开始新一轮的戏。就这么“洗”了三次,小团圆媳妇死去了。
吃人的筵席上,她们心慈地屠戮了一个十二岁的少女。直至死去,婆婆才知道说上一句:赤身裸体羞不羞。前一秒撕扯衣服的时候,她可曾知道这赤身裸体羞不羞?很难想象,一天打八顿、骂三场是因为婆婆要“规矩”出一个“好人”来,要让她“中用”,给她一个下马威。小团圆媳妇睡梦里说了一个词:回家。而这词在她婆婆眼里是不祥的,她把小团圆媳妇的腿拧成紫青,她因疼痛下地大叫就被说是鬼附身,她剪了小团圆媳妇的头发,说是自己掉的,于是小团圆媳妇成了妖怪。她说她眼睛冒绿光,于是所有人都相信冒绿光……
小团圆媳妇是死是活,没有人会在意,在旁人看来,到底没有白看一场热闹,到底是“开了眼界,见了世面,总算是无所不得的”。就像“我”问起小团圆媳妇,老厨子和二伯关注的只有酒菜:人死还不如一只鸡……一伸腿就算完事。而编排热闹的人永远自得其乐,他们编排别人,也被别人编排。
闭塞窒息的小城里,生活的艰辛与窘迫让人除了关心自己的生存和看别人的热闹之外,无暇顾及其他。人们渴望着金钱,对有钱人带着恨意。扎彩铺的工人们为死者扎着富丽堂皇的大宅子,一应俱全,穷人看了竟觉着活着没有死了好。放河灯的人们也认为恶鬼有了钱大概就不会怎样恶了。
粉房总是响起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他们虽然是拉胡琴,打梆子,叹五更,但并不是繁华的,并不是一往直前的,并不是他们看见了光明,或是希望着光明,这些都不是的。他们看不见什么是光明的,甚至于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阳照在了瞎子的头上了,瞎子也看不见太阳,但瞎子却感到实在是温暖了。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得到寒凉就在他们的身上,他们想击退了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 顺受了。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救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同一个阶级,同一个小城,每一个人的面具下都张着血盆大口,哪里有一丝迸裂的血腥味儿,就会被撕咬得骨头都不剩。他们不关心生命的诞生与终结,不关心事情的起因、结果、过程、真相,他们只需要些有味道的东西,给疲乏的生活加点料,哪怕那味道里有无辜的哀嚎,有拼死的抵抗,有浸着泪液的酸楚,有泛着绝望的腐臭。在他们看来,那些疯了瞎了的事情,都没有太大的噱头。于是他们用毒打、跳大神、热水澡吃了小团圆媳妇,他们用势利、鄙夷啃噬着有二伯,他们用流言嘲弄、攻击着磨倌冯歪嘴子和他的媳妇王大姐。只要是人们觉得不合理的,就一定不能有好结果。就像马掉下大泥坑没死,也要说死了,不然无法显出大泥坑的威严。
在我看来,有二伯还有点儿像孔乙己,成了众人可以随意取笑践踏的人,唯一的不同是他更能认清自己的身份一些,他知道自己是个穷人,石子也应该去挡那富人的路而不是绊自己的脚,燕子的粪不应该掉自己身上,应该掉在穿绸缎的人身上。问他的蝇甩子是马鬃的还是马尾的,他就说:“啥人玩啥鸟,武大郎玩鸭子。马鬃,都是贵东西,那是穿绸穿缎的人拿着,腕上戴着藤萝镯,指上戴着大扳指儿。什么人玩什么物。穷人,野鬼,不要自不量力,让人家笑话……”;问他大昴星的来头,“穷人不观天象。狗咬耗子,猫看家,多管闲事。”他说自己又聋又瞎,不是自己的,看了听了也是白费。他很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很喜欢和大黄狗谈天。他一和人在一起,他就一句话没有了,就是有话也是很古怪的,使人听了常常不得要领。他是个怪人,被啃噬着,变得畸形。他不想理会外界,可是外界已然改变了他。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小说中,作者重复地用着荒凉这个词来形容她家的院子。那些租用了他家院子的人,以及院子之外的人,都是一样的,在荒凉的世界里,悲凉地活着。
这本书留下的希冀,只有两个地方。其一是祖父和后花园。祖父用爱裹着“我”的童年,外面的风霜雨雪,屠戮与厮杀,在祖孙间的爱意里消融。他们过着自己的日子,守着那后花园。祖父是那样干净、温暖又风趣的人。祖父会逗小孩子,把他们的帽子放在长衫下或袖口里,说是家雀叼走了。而“我”也会逗祖父,把玫瑰花放上祖父的帽沿,让他以为是今年春天雨水大,花才开得盛的缘故。祖父会心疼小团圆媳妇被活活捉弄死了,也会向磨倌一家在严寒的冬天伸出援手。有二伯只有在祖父面前才是真实的,像个孩子,没有吹嘘,只有真实的怯懦……
即便多年后,萧红也依然不忘那呼兰河,那个有祖父的温暖的地方。因为有祖父,萧红才有对爱的希冀和追逐。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祖母针刺的痛,被她一笔带过,呼兰河里,她只有她的祖父和那个后花园。因为祖父,她记住了呼兰河。那里早晨和傍晚的乌鸦,黄昏的火烧云,晚上的大昴星和月亮。鸡鸭抖擞着毛,祖父撒着通红的高粱。她会和祖父在后花园栽花拔草摘黄瓜,分辨狗尾巴草和谷穗;她会跟祖父撒娇学诗,起床耍赖,任性要吃烧苞米;她会在蒿草和蓼花里追逐蜻蜓,去储藏室一次次探险……祖父那样温暖的人,让萧红阴暗的童年,透着微薄的光。
让人存着希冀的,还有磨倌冯嘴歪子。我总想如果那个爬满黄瓜秧的窗子可以一直在就好了,磨倌和他的一家就可以屏蔽掉这个世界的冷酷。那些人固执地以为有福相、声音洪亮、力气大、娶了就是有福气的王大姐不该嫁给一个熬不出头的磨倌,于是断定没有什么好结果:他们的孩子一定会死,磨倌一定会上吊,王大姐从什么都好变成什么都坏。冯歪嘴子和他的妻儿,以及那头三条腿的驴子,在那个严寒的冬天,残喘着鼻息。院子里的人围着窗日日探访,为他们做论,做传,编传故事。他们的那个孩子一直没有死,磨倌也很疼爱他的媳妇,尽己所能给她最好的。但是那样恶劣的环境,终究是让那个女人在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死了。所有人都在用绝望的眼神看着磨倌,磨倌却不知道。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完了,也没有想过。他甚至还“很有把握地活着”,他为他的两个孩子而努力向上地活着。经历过几场扑杀撕咬,这个磨倌,好好地活下来了,没有扭曲,没有绝望,他很有把握地还将活下去,虽然后来的故事不知晓了,但我想着,不知道总也算个好消息。
萧红以及她的呼兰河小城已经与我相隔大半个世纪了,可这个世界里,那些吃人的筵席,到底散了没有,不得而知。我想是不会散的,但是会有更多一些的平凡的磨倌、勇敢的王大姐和温暖的祖父,以及那美丽的后花园。
《呼兰河传》读后感9
我们的童年,都是与众不同的。自从我学了《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后,让我对萧红的童年产生了好奇,好奇心驱使着我仔细品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讲的是:萧红童年时与祖父在园子里,一起玩,一起下地干活,充满了乐趣,童年过的无忧无虑,但有一些人却被命运安排着,过着平凡的日子。
文章中悲惨的人有很多,但我觉得最悲惨的`人是团圆媳妇了。活泼可爱的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当了童养媳,遭到了婆婆的恶毒得打骂,以至于生病,她的婆婆不请医生,却用当地的风俗:赶鬼,热水汤驱鬼的迷信方法,想挽救她,然而,静静地迎来的却是丧命黄泉。悲剧一次一次的发生,让我越来越来为团圆媳妇担心。
让我映象最深的是作者写花园的一段:太阳在园子里显得特别的大。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有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句话写出来作者童年的自由,快乐。
茅盾说的对极了,《呼兰河传》就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我不是第一次读《呼兰河传》了。
这本小说以儿童的视角,写了在呼兰河城人们的生活二三事,饱含着对封建落后习俗的无限批判和同情。萧红不愧是民国才女,她的作品不同于别的乡土文学,没有那么多对乡村风光的讴歌和赞美,显得悲凉冷峻;她的写作风格并不像其他女性作家,没有那么多细腻曲折的心理描写,平铺直叙中又不乏情节跌宕。
在我眼里,呼兰河城简直就是地狱。严冬肆虐,大地冻裂,人们生活的异常艰辛。似乎苦难就是呼兰河人的生活本质,可能也因此直接导致了他们精神上的粗鄙愚昧。他们不敢奢求生活质量,只希望多活一天是一天。瘟獴肉成为他们心照不宣的美味佳肴,遮遮掩掩却欲遮还休。在我们看来,这几乎是一种病态了。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在她身上,女性遭受的屈辱和不公对待几乎尽数呈现:恶毒的标签来的毫无逻辑,“太大方了,不知羞耻,头一天来到婆家,吃饭就吃三碗”;12 岁长得太高便需要严加管教,“三不五时的打骂,没什么具体的理由,打她和吃喝拉撒一样平常,没什么特定的工具,抓到了趁手的东西即可,没什么规定的时间,觉得该打了即刻动手就是”;管教出病了,细心节俭的婆婆肯花大钱为她治病,跳大神,洗热水澡,出马......几乎是所有人都对小团圆媳妇有病这件事深信不疑,唯独“我”以天真无邪的儿童视角看得清楚,她没病。“我”却不是《皇帝的新装》里那个在大庭广众之下惊呼出声的孩子,只是偷偷说给祖父听。
可惜,童话的光芒照不进混沌的现实。
“我们只觉得这婆婆也可怜,她同样是”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考而生活”的一个牺牲者。她的立场,她的叫人觉得可恨而又可怜的地方,由她自己述说的明明白白的。”茅盾先生写在序言的话依旧发人深省。
到底有病的是谁呢?是小团圆媳妇吗?是她的婆婆吗?还是那些旁观着的村民? 抑或说,是那个年代。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萧红的书,这是我第一次看,竟觉得再没有一个女作家能及得上她。那些字句,最平常不过,却在心里一点一点蚀出一个大坑,空空落落的直想落泪。
常道人生是苦乐参半,有时乐观一点,就把吃苦当吃补,斩钉截铁对自己说只要努力奋斗,总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憋着挺着,不敢松懈,不敢退缩,脸上带笑,心也要拿钢筋水泥加固过,就怕一旦动摇再难鼓起勇气。这人生啊,说不艰辛是骗人的。若碰上某个深夜心思彷徨的时候,看到凄婉的文字,不自觉就会放缓了呼吸,放松了情绪,任寂寞席卷而来。想着罢了罢了,今夜就放肆一回吧。
“请神的人家为了治病,可不知那家的病人好了没有?却使邻居街坊感慨兴叹,终夜而不能已的也常常有。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地难舍。
人生为了什么,才有这样凄凉的夜。”
“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
《呼兰河传》更像一部自传,萧红回忆着出生小城的每条街每间商店,自家的每间屋子每个摆设,当然还有那些人那些事,好的坏的,不好的不坏的,好的不见得怎样优美,坏的也不会有多可恶,总是命当如此,哭也由不得人,笑也由不得人。东大街的泥坑,陷了多少次马,也没有人说要去填;漏粉人家的草房歪得一塌糊涂,也没见人说要去修;七月十五呼兰河上的水灯慢慢向下游漂,漂着漂着就灭了一盏;邻家人的歌声,像一朵红花开在墙头上,越是鲜明,就越觉得荒凉。竟是生也由不得人,死也由不得人。
萧红的文字,总是无止尽地沉落下坠,看着让人又喜欢又心疼。这样的女子纤细敏感偏偏缺少足够的.爱,她童年时,母亲父亲都不喜她,唯一亲厚的爷爷没有多久也去世了,当诺大的世界只剩下她一人,她却还有一生的路要走,而这一生,荆棘满路,无人相伴,究竟要怎么走。
满篇满纸,都是回忆,满眼满心,都是萧索。这书不该看的,看了要有心魔。佛家说,你若望向深渊,深渊也会回望你,我只怕,萧红她已在深渊。芸芸众生,各有自己的无奈挣扎,保不准什么时候一个念头就放任自己坠落,跌进无边黑暗里,永远永远都不想醒来。而我绝对不能这样,我连那个崖边都不可以靠近。一切脆弱,就只在今夜。
但,蚀出的大坑,可以填上;松动的围墙,可以修补;悲凉的人生,却有什么方法补救?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这本书是萧红所写的一本侧面感谢祖父的书,她以轻松自然的笔调写了自己童年的.事情。萧红小的时候家里有重男轻女的习惯,所有的亲人当中,只有祖父一个人疼她,她童年的玩伴也只有祖父一个人。
所以,萧红在书中用了大量的笔墨写了她和祖父之间发生的事,而对其它事情几乎只是一笔带过,在萧红心中,也许永远记住这些事,就是对祖父表达感恩的最好行动吧。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要学会如何感恩父母,感恩亲情。有时,一件很小的事情也能表达感激之情,也能让父母欣慰,因为他们需要的回报很小,就是要让我们从小学会感恩。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做《呼兰河传》,读着读着,我仿佛被萧红带回了呼兰河,仿佛看到了胡家无缘无故地打小团圆媳妇,仿佛看到了云游真人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骗钱,仿佛看到了跳大神的人在那儿瞎摆弄,又仿佛看到了小团圆媳妇在滚烫的热水中的挣扎……与其说小团圆媳妇是被烫死的,还不如说是被封建迷信思想害死的!比如说街中的大坑吧!人们和家畜不管在晴天还是雨天都会遭殃,这个坑淹死过猪,淹死过猫、狗、鸡、鸭,甚至有人掉进里面也很难出来。遇到这种状况,大家的`第一个想法肯定就是:把坑填上不就好了么?但是他们的想法却五花八门——什么拆墙让路啦,种树攀爬啦,但就是没有想到这个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茅盾以前说过:“呼兰河传里的人物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和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磨官冯歪嘴子是他们中性命力最强的一个——强的使人不禁想赞美他。”这本书不但形象生动,还有必须的讽刺好处,期望你有时刻也去看看。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今天把萧红的《呼兰河传》看完了,因为读书没有规划,零零散散,花费了挺久时间。
呼兰河传这本书就像它的书名一样,将的是呼兰河的往日旧事。这个地方很小,小的像是我们的村庄。本书以作者小时候的回忆为线索,将整个小城的故事串联起来。讲了四五岁的孩子眼中的呼兰河是什么样的。
小城很闭塞,能引起人们注意的往往是发生的不好的事情,这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快乐所在。这里的`人像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看客。
他们所开心的是某条街道的大泥坑这些日子淹到了多少牛羊牲畜,哪家买了好吃的糖葫芦小孩子争的鸡飞狗跳,谁家的团圆媳妇生了大病请来大神反复“治疗”,这个季度的大戏又成了多少家的因缘,有二爷与厨房师傅之间的吵闹,磨坊里歪嘴死了老婆孩子怎么照料……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团圆媳妇和歪嘴的事情。
团圆媳妇从一个活泼开朗、人见人爱的大妞,变成整日噩梦连连、疾病缠身的妖怪。而这,都要归咎于常常拿她出气、施加暴力的婆婆。团圆媳妇常常喊着要回家,只是再也回不去家。生病的日子被各种偏方、鬼神方法环绕。被脱光了衣服洗滚水澡、被烙铁烧,小小年纪已承受太多的痛。周边的四邻都是看客,生怕错了这精彩的表演。最后团圆媳妇还是死了,变成在桥下常哭泣,说要回家的兔子。
歪嘴的生活有了改变是从他突然成了家,有了孩子,在四处透风寒冷的磨坊里,被主家驱逐。还好有老爷爷收留的草屋。在草屋的日子,虽然还是很冷,家徒四壁,却常常看到歪嘴围着家人的开心,觉得在这世上有了根,他应该是疼爱妻子和孩子的好丈夫和好爸爸。可妻子还是在贫困中疾病中生下第二个孩子死去了。周旁依旧是看热闹的邻居,各种闲言碎语伤害着这个选择歪嘴的老婆。而这之间的事成为他们新的谈资。好像别人过得不好,他们就觉得这日子还挺热闹。
作者说,不知道中国其他的城市是不是这样,呼兰河是的。无疑,中国各地都聚集着这样的人,在不忙碌的地方最多。
其中作为温暖的要说作者和爷爷的日常。后花园是他们共同热爱的地方,在这里种菜除草捉蛐蛐,躺在芦苇里睡觉。爷爷是最有耐心的,每天教孙子背诗,不厌其烦的讲解。他对身边的其他人同样宽容。让人感到人性的温暖。
作者说,呼兰河的小城里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大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只是对这里的幼年记忆,却忘不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这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对于作者萧红,她的那篇《回忆鲁迅先生》在所有的鲁迅回忆纪念文作当中独树一帜,曾经在某个秋天的深夜让我又一次领略了什么才是情由心生,什么才叫作感动。带着这么一种非常好的印象,我打开了《呼兰河传》。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
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又是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心得体会11-29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12-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6-13
《呼兰河传》读后感07-29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8-19
读后感《呼兰河传》05-08
(经典)呼兰河传读后感07-20
呼兰河传读后感[经典]08-04
(精选)呼兰河传读后感08-03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