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

时间:2024-06-11 15:35: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传习录》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习录》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习录》读后感

《传习录》读后感1

  问:“燕平云‘讲理无私’。‘讲道理’和‘无私心’有什么区别?”老师说:“心就是理。”“无私之心”就是“讲道理”,不讲道理就是自私。如果你分析自己的内心和理智,你就不会好。”

  他还问:“史的激情不染人间,这似乎是无私的,但抛弃人情往来是不合理的。”他说,“这只是统一事物,只是让他成为一颗私人的心。”

  —— 《传习录》

  王阳明用朱的话来解释他的“心即理”,“理”就是正义的表现。正义要体现,就要改掉后天养成的`习惯。自私是后天养成的体现,无私是去除的。无私当然是正义。另一方面,如果你的正义得不到彰显,那是因为你的心被后天蒙蔽了,自私就是自私。简单来说就是无私。他们是一回事。如果两者分离,就是因果关系,这是朱的理论,王阳明不同意。

  有趣的是,陆成问及佛教的无私之心与理性的关系。他认为佛教无私的心是不合理的,因为他抛弃了人伦,这个人必须孝顺。在我们没有尽孝之前出家,首先是违反人伦的。作为一个人,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必须孝顺。一个人可能没有伴侣,没有孩子,但一定要有父母。似乎世俗的欲望被抛在一边,一切都是空的。父母的爱呢?父母在世时,你追求的是佛教的无私之心,即没有正义的体现。你的心被你对佛教的无私追求蒙蔽了。说白了就是你为了欲望抛弃了人际关系,因为自私而不理智。这是从反面论证王阳明心学是理性的体现。

《传习录》读后感2

  传习录分三卷

  核心观点: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曾言: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1、天泉证道,先生提出“四局教”将致知的功夫与正心、诚意、格物贯通起来:无善无恶心之本,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 ①世界观—万物一体,心即理。(“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认为“心即是天”,“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主观唯心主义)

  ②人生观—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按内心不被遮蔽的良知指引即为内圣,外王即按内心良知指引自然生成)

  举例:听命于君主是忠,忠是一种道德品质。但在1519年,江西南昌的宁王朱宸濠造反,王阳明正奉旨去福建的路上,得知这一消息后,他立即抗旨不遵,返回江西和朱宸濠开战。这只是因为王阳明的良知告诉他,如果不能迅速平定朱宸濠,那江南百姓将大遭涂炭。他只不过在行良知而已。而其平定朱宸濠后来也成了他的“外王”标志之一。

  ③价值观—知行合一,致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道德指导下产生意念活动并执行)

  3、结论:万物一体之仁,也就是天地万物以人为中心,人有良知即天地万物草木瓦皆有良知,例如看到小孩子掉井里心生急切之意,想要去把他救上来,所以我们的心和小孩子那时候是联系起来的,倘若人心冷漠,自私自利,那就是切断了与万事万物的联系,心死、万物皆死,这个观点与希腊伯利克里时代智者派普罗泰戈拉的观点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最著名的一句话叫做,人是万物的尺度(主观唯心主义)。这也与阿德勒“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有着相似之处,当我们在小小的共同体当中感觉到了压抑、难受时,要学会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共同体当中,通过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来“致良知”,来获得幸福,成为圣人,独自修行叫智者自救,普度众生即圣者渡人(肖申克的救赎)。

  传习录序

  开篇提到,圣贤教人,如意用药,不可不知变通,误人误己。

  举例: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论语·先进篇》,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纠偏”以达到内心的中正平和。

  传习录上

  徐爱录

  (一)“亲民”与“新民”之争。

  大学之道

  (1)在明明德

  (2)在亲民

  (3)在止于至善。知止

  (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先生举了很多典故以论证此处应为“在亲民”,亲民有养育教化百姓的意思

  (二)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16],似与先生之说相戾。”知道应达到的境界(至善)才能够志向坚定。核心在于争论应从事物上求至善还是心上求至善,先生说至善应是心的本来面目,需“明明德”,即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即理论联系实际。

  (三)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侍奉父亲的孝、辅佐君主的忠、与朋友交往的信、治理百姓的仁都不是去他们身上找,而是去自己内心找,即“冬温夏清”,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去求个凊的道理,这个冬温夏清不得掺杂一丝一毫的人欲(非真孝,而是在所谓的孝中有着其他不好的东西,比如炫耀之心、伪善之心等等)。

  (四)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同上,举例如先生说:侍奉赡养父母时,让自己的心思纯粹都在天理上即可,如果只认为将那些具体礼节做得恰到好处就是至善,那就好比是扮作戏子,将帮父母取暖纳凉等事一一表演得当,也可以叫至善了。在我看来,所谓尽善尽孝如果追求恰到好处,实际上也是一种伪善,这样的恰到好处是不是内心有了“衡量之心、比较之心”而不纯粹了呢。

  (五)徐爱困惑为什么许多人都知道应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但依然有很多人做不到。先生认为,知行应合一,知道了不去做就是不知道,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先生举例什么是真知真行: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大学》。见到好看的姑娘忍不住多看两眼,看到面目狰狞的人下意识躲着走。都是一瞬间的反应,那为什么看到好看的姑娘没有去要联系方式呢,是因为内心有了私欲,会担心哎呀她拒绝我多尴尬,哎呀她会不会讨厌我,哎呀其他人会怎么看我,哎呀我自己好尴尬......

  (六)徐爱认为朱子之说引经据典,有《尚书》中的‘精一’、《论语》中的‘博约’、《孟子》中的‘尽心知性’作为依据以论证他“格物”之说,对先生的格物之说心存疑虑。徐爱问:“‘尽心知性’怎么就是‘生知安行’了呢?”先生将格物致知分了三个层次: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即,一,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二,存心养天,是学之利行事;三,夭寿不二,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事。生知安行的人,时时刻刻在“纠偏”,中正而平和,如孔子70岁时那样从心所欲不逾矩。

  学之利行者,学到了做好人的好处,而去做,知道了什么是“吃亏是福”,本质是为了“好处”而行。困知勉行者因为吃过亏,不得已而勉强自己去做好人。

  (七)先生又曰:“‘格物’如《孟子》‘大人格君心’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去其不正,以全其正,即无时无处不是存天理,即是穷理。‘天理’即是‘明德’。‘穷理’即是‘明明德’。”

  先生想表达格物格的是自己内心的不正当,无时无刻不存养天理,存养天理就是革除不正当的欲望、想法,使得自己处于内心中正平和,一种安宁的境界,符合如家提出的仁义礼智信,仁者人也,与人相处和谐融洽,这就要求我们事事不能总想着自己,也要为别人考虑,这叫为人为己;义者,于人困难时帮一把,看到不端的行为在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情况下勇于见义勇为,比如看到小孩子落水,如果不去救他,内心就会愧疚,那直面自己的愧疚,就要行动,就要是自己内心重归中正平和的状态;礼者,示人以曲也。在我看来更多的是一份敬畏之心,敬畏他人,敬畏生命,敬畏自然;智者,这是最难回答的,爱智慧的人总是最迷人的吧,沉静、忧郁、深邃、平和。信者,诚信也,毕竟骗人的时候,脸会发红,眼睛会飘来飘去,讲话会犹犹豫豫,无法直面内心。

  (八)先生想表达,心是知道怎么做的,只是被私欲蒙蔽了,而致良知就是顺从自己的心,而不是违背自己的心,同(五)。

  (九)“理”表达出来是“文”,隐藏起来是“理”,我们去孝敬父母、侍奉君王、身处困境时存养天理都是在让“理”能看得见,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要让心中充斥着所谓天理就要在人们看得到的地方用功。

  (十一)这里先生否定所谓的“异端邪说”,认为天下大乱,人心不古是因为多美艳的'言辞,离经叛道的书籍及学说。然而我认为正是有着各种思想交相辉映才构成这个精彩的世界,任何学说、典籍都要结合当时的时代来看,而不能以现下的人的观点来全盘否定当时思想,就像古希腊哲学从对自然的好奇转向对人本身获得幸福的关注一样,每个时代都有着恰好的思想与文明,我们厌恶混乱期盼和平与光明,但不可以以此为理由来认同删述《六经》这样否定历史之事,在我看来,历史是很客观的,主观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看法而已。

  陆澄录

  (一五)陆澄问:“专注于一的功夫,是否就像是读书一心一意在读书上,待客一心一意在待客上?这是否就是专一的功夫?”

  先生说:“好色就一心一意在好色上,贪财就一心一意在贪财上,也可以算作是专一吗?这不过是追逐物欲罢了。专一是一心专注于天理。”

  我认为并非如此,主一之功,并不是专注于所谓的天理,而是专注于当下所作之事,专注于不同阶段的不同课题,工作时专心工作,恋爱时就好好去经营爱情,旅游的时候就好好放松心情,诚然这些事情之间没办法真的泾渭分明,有时工作很忙,出去游玩时也要偶尔应对工作,但当时当下应该去专注于那时的事情,放下电话,尽快进入放松的状态。

  (一八)“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与朋友相处,务必相互谦让,这样才会得益,如果相互竞争比较,则会受损。”

  不光是朋友之间,家人之间、恋人之间都应如此,所谓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传习录通篇所表达的不外乎这三个观点: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苏轼《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心即理,去除私欲求得内心的宁静。知行合一,天理良知自然展现后的实践,实践出真知。

  致良知,不断学习才知晓良知,知晓良知就要在事事物物上去践行良知,即“事上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传习录》读后感3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

  从这一段来看,路程对于阳明心学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如果没学国学,我也认为一心一意就是专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响,这就是专一。王阳明从一个反向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专一。

  几天前的修身训练,师父反复强调的就是专一专注。想专注必须持敬,对人有恭敬心,对事有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你会有敬畏心吗?不会。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

  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新鲜的事物、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被每一件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着每个人走,跟着每个事走,你就会心为物役。这些都是王阳明说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外界去找一个答案,想获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对心的影响都属于后天的习染,这都是人欲。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让天理浮现,我们才能致良知。寻找天理的这个过程,坚持不懈的修行,不断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这一点我没有完全做到,虽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时候在自我安慰,这都是自欺。还是我们对于内心真正的认知缺乏动力,空有一个向好的决心,实际行动跟不上。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入师门就是让我们去寻找明德,寻找天理,师父把这条路已经明明确确的指给我们,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师门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们没想明白,还是他们做不到?其实做不到就是没想明白,没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会如意。

《传习录》读后感4

  看了王阳明老师的《传习录》,觉得老师的话很有意义。我绝不敢说我看完《传习录》后完全理解了王阳明老师的思想,但看完《传习录》后,我确实有了自己的感悟。王阳明老师的智慧跨越了时间的长河,真的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修身养性。王阳明老师认为,修心就是奉献良心。一切都在心里,只要心在省里,就是良心。不欺骗良心,相信良心,自觉良心。良心在于人,永远不会消失。拒绝给予良心的人是被物欲蒙蔽了双眼,并不是说他没有良心。化干戈为玉帛是外在功夫,化干戈为玉帛是积极的,就是纠正那些不正确的,让它们回到正道上来。在你自私的欲望萌芽的时候就将其扼杀,为了培养你的真诚而阻止其发生。

  第二点是学东西。知道就是认识事物,再认识事物,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知识的本源。如果需要破案,就要从中吸取教训。这才是真事。比如在判案的时候,你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懊恼,不能因为话语的圆滑而高兴,不能因为对方的恳求而屈从于包容。因为怕自己心里有一丁点偏差,就知道对错。把事情放在一边去学习是不相干的。

  第三,知行合一。知有行,知有行。知为行,知定行。读书的`目的在于知,知的目的在于行。所以一定要用读书来指导做,这样知行合一才叫做“经世致用”。只有读书没有思考,只会越来越迷茫,只有思考没有读书才会成为自我。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事情中体验良心。在这个时代,当人们漫无目的地四处奔波时,不妨读读0103010,去探索一些人生的真正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5

  有一学者病目,戚戚甚忧。先生曰:“尔乃贵目贱心。”——《传习录》

  过于看重肉身,一得病就感觉自己马上就要没了。有这种想法的人,在当今社会更为多见。所以现在的医院都是人满为患。只要自己得病,多少钱都肯花。

  可是心不在了,不去找;心脏了,不去擦;心病了,不去医。病目,病的只是一个器官,身体的器官很多,哪一个都会对身体产生影响。可对身体影响最大的是心。有没有在心上下过功夫?心死了,还如何去视听言动?有做美容的、做美体的,甚至连指甲和头发这些可再生资源都花费大价钱。可是花了多少钱在心上?给自己买漂亮的'衣服,名贵的首饰,让自己住大房子,可心却在外漂泊。就好比自己在家享福,却不知道去关心居无定所的父母一样,禽兽不如啊。

  多花些时间和自己的心相处,这也是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而且心是不会亏待你的付出的,让心明净,天理显现,我们在世俗中的人和事会很容易应对。这就是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

《传习录》读后感6

  王阳明心学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天理即人欲,致良知,知行合一。

  天即即人欲:针对朱熹理学而言的。需要说明的是人欲不是我们普遍理解的人的欲望,而是人的本性。

  致良知:当人能达到本性是,道德等是自然形成的,根本不需要社会制度约束。

  知行合一:从本质上而言,知和兴一体的,不二的。思考当你能达到活在当下时刻时,知行是融合的。但在普通人心目中,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精进。

  另外特别说明5点:

  1、王阳明在书中,说明佛家清心寡欲的'修行是错误的,这样让人失去了知觉。而是在清醒意识和知觉的前提下修炼本心。

  2、大众认知中,修行大多指的是静态进行的,比如冥想打坐禁语等等。而王阳明提倡静和动共同修炼。如果只是静中修行,遇到重大事情时,烦躁恐惧等心念又会出现。

  3、阳明在那时就明白根据孩子天赋和性格而针对性教育,不得不说是对现代教育的讽刺。

  4、很多人包括外国宗教,佛家,灵修心理学家等所谓专业人士,修行门路巨大错误,还在市场上招摇行骗,没有觉醒的人很容易被误导,走上一条与修行相反的道路。修行是不断成长的过程,而不是通过什么奇妙方式直接抵达最高境界。而这个过程,必须遵照心的意愿,自然地修行,而不是吃斋念佛,出家等强迫性就可以达到的,而这些行为不但没有正向作用,反而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这是初级修行者要特别注意的。

  5、真正的佛家,道家等思想和王阳明心学从本质上殊途同归。不管以那种思想修行,都要走在知行合一的道路上,切记只学不做,空谈误国,空谈误己。

《传习录》读后感7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

  我就在想,我对于自己的志向有没有像对待心痛那样时刻警惕。答案是没有。我依旧有闲暇时间去忙一些跟志向没有关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说明我对自己志向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绝对强烈的意愿。

  说闲话,管闲事,后面就是置闲气。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没做到,说明我专注不够。还是没把自己想明白,从认识自己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8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传习录》

  我觉得王阳明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体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年轻时候的交友哲学和成熟之后的交友哲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想要的结果不一样。年轻的时候喜欢特立独行,喜欢与别人不一样,喜欢个性,所以交朋友也是完全靠自己的喜好来评断。王阳明这个回答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因为年纪轻所以容易冲动,“对”不是我们去做事情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儒家提倡不问喜不喜欢,但问应不应该。可年纪轻轻的时候,他的行事准则完全是反的,先问喜不喜欢,再问应不应该。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应该干他也不干。如果喜欢,这件事不应该干,他也会冒着风险去干。因为这就是年轻。王阳明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五溺时代,他更能清楚自己的喜好所带来的结果。所以他说子夏的话是对的。

  可人总是要长大的,当人逐渐成熟的时候,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了,我们想要的结果就不是光问喜不喜欢了。就像成家之后,你去超市买东西,只有100块钱,你看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但是你还要买菜,那你选择买菜还是买你喜欢的东西?买菜一定是更重要的,这就是应该,因为年龄的关系,他排在了喜欢的前面。所以当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他交朋友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子张的交友原则“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就更重要了。我们在社会上奋斗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离不开人际关系的。

  不能说自己喜欢跟谁交朋友,就跟谁交朋友。你需要去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为对方带来什么。如果你光想着和对方交朋友去利用他,他肯定也不会和你交朋友的。如果你对不如你的.人包容不了,比你行的也不会包容你。那就真的变成高不成低不就了,怎么还能有人脉资源,你的人生怎么能走向成功?所以王阳明说子张的观点也是对的。

  用不同的阶段去看待人际关系,这才是儒家说的中庸。人是活的,关系是活的,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在一个标准范围内,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可发展的未来?社会的成长是伴随着人的成长不断进步的。儒家提倡渐修,从小到大需要我们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去改变自己。正因为人生有这种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才可以在挑战中成长。

《传习录》读后感9

  <<传习录>>是中国明代哲学家、教育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王阳明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但以前并不了解,是通过看当年明月的<<明朝哪些事儿>>才知道有这么厉害一个人物的。他是文武全才,他提出的心学主张“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始是知之成”;主张“致良知”,说良知既天理,不学而知,不虑而能,为吾心所固有。阳明心学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依傍书本,有平民意识,对明后期哲学和文艺影响巨大。王阳明镇压过农民起义和平定“宸壕之乱”,也是一位军事天才。

  王阳明(公元1472—1529年),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侧筑室攻读,创办阳明书院,别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传习”一词源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今天读到<<答顾东桥书>>一章,书中提出了修养的三个层次,令我有所感悟。他提出"生知安行,圣人之事","学知利行,贤人之事","困知勉行,学者之事"。意思就是说天生就知道,生来就能实践,是圣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学习了就能知道,知道了就能顺利实践,是贤人才能做的事;艰难的获得知识,勉强的用于实践,是学者的事情。

  像我这样普通的人,就是艰难的获得的知识都是很难到达的。也许和我们的教育制度有关吧,虽然四书五经的`名字挂在嘴边,但是没有系统的看过一本。真正学习传统的国学也是三十以后才开始的,今年我已经三十有四了,也只是了解了点皮毛。看古籍很枯燥,水平太低,原文看不懂,要结合注释。来兴趣的时候,就看几眼,不高兴的时候,就丢一边。现在的社会各种各样的诱惑太多,看书的时间是越来越少。偶尔看到了一点古人的观点,感觉受益匪浅,知识还是精华好啊。

  今天是第一次看到这个国学论道版块,感觉相见恨晚,先抛个砖头,露一小脸。

《传习录》读后感10

  问:“孔门言志,由、求任政事,公西赤任礼乐,多少实用。及曾皙说来,却似耍的事,圣人却许他,是意何如?”

  曰:“三子是有意必,有意必便偏着一边,能此未必能彼。曾点这意思却无意必,便是‘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无入而不自得矣’矣。三子所谓‘汝,器也’,曾点便有‘不器’意。然三子之才各卓然成章,非若世之空言无实者,故夫子亦皆许之。”——《传习录》

  三种志向,三种人生态度。王阳明解读的不是谁对谁错,是前三个弟子在立志向的时候,有“意必固我”跟着,只有曾点在立志向的时候是没有“意必固我”的。我以前在给自己立志向的时候都是想当然,认为自己肯定能达到。自己没有评估自己的能力,还没有像孔子那三个弟子一样,虽然说还在跟孔子学习,但本身实际上已经具备这个能力了。

  孔子认为他们可以达到那个境界,所以孔子没有批评他们。曾点的境界就更高一点,没有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而是从自身的心境出发。自己现在也没有达到曾点的境界,还是想很多世俗的东西,都是跟物质利益有关。进入师门之后和很多人聊天,都会问到他们的愿景是什么,大家在谈愿景的时候,不知不觉也会犯“意必固我”的毛病。比方会有人说我一定要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也会有人说我必须要成为一个慈善家,而且越说越觉得自己的事是真的,这样就跑偏了。

  而且后来说三人是器,把自己框住了。人生没有变化是因为自己懂的少,所以才要“博学”。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缺哪补哪。知道自己的位置,要素其位而行。我一直都认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尽人事,听天命。做好自己,别有遗憾。

  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习录》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研究宋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习录》几乎包含了王阳明的所有哲学思想,我分别从上、中、下三卷来分析这本经典。

  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他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讲述“致良知”的思想,这也是宋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心学是由王阳明首度提出的概念。王阳明在这一部分结合自己的个人修养,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缚,对后世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的“四句教”,它们不仅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更加最重要的一点是,干不好会让自己的名声变臭,到时候想挽救可就难了。儒家讲明哲保身,如果自己有能力,但是环境并不是自己喜欢的,或者说环境不适合去干这个职位,那你就要选择另外的一种生活方式。

  这也就关系到我们怎么对待生活,曾点对待生活的方式,孔子是认同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也能反映出修身的程度。脱离于生活的修行不是儒家修身方式,不管你是官场得意,还是职场失意,生活每天都在继续。要保有像曾点那样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我觉得曾点就应该是达到了喜乐平和的状态。拿得起需要本事,放得下需要心胸。

《传习录》读后感11

  《传习录》,钱穆口中“中国人必读的书之一”,蕴藏了一代儒学大师王阳明的思想精粹,读它,是对心灵的拷问与洗涤,澄澈与升华。

  先生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初读,就令我汗颜,因为我就是那个“知而不行者”。我自诩懂得的道理不少,可是,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多少?我知道“人生大病,唯一’傲’字”,我明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读过”君子温润如玉“,但是,当我盛气凌人时,当我半途而废时,当我得理不饶人时,我敢说,我懂了么?

  再品,更汗颜了。知而不行,只是未知,那么,我知道的是什么?概念。我不知道的是什么?本质。概念,只是对本质的描述,我看似知道许多道理,其实都是镜花水月,空中阁楼。实践方能出真知,而我,一无所知,也一无所成。知而不行,就是悬空思索;行而不知,就是冥行妄作。我向来悬空思索,耽于理论,疏于实践,今日起改之。

  可是,你们呢?你们是否同我一样,已经知悔?如若知悔,又是否已改之,亦或是依旧在苦苦挣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我们的社会上还有太多太多的知行不一者了。有像我一样的知而不行者,例如“键盘侠“、”喷子“,”愤青”……他们,或者说,我们,带来的言语暴力、社会伤害,难道还不够多么?前段时间四川那位自杀的医生,难道不是明证吗?也有另一些人,他们无所畏惧,视法律如无物,弃公德于不顾,冥行妄作而自以为特立独行,损人利己还理直气壮,他们,有杭州的那位纵火保姆,有飞机上的那位抖脚先生,有破坏六千万丹霞地貌的少年,有重庆那位殴打司机致使一车人坠江而死的女士,还有……我长叹一口气,此刻,我不仅仅是汗颜,简直是羞愧难当!为你,为我,为我们。

  是的,为我们。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我们的文明!我们的民族,为中华;我们的'祖先,叫炎黄;我们的文明,是华夏!它在蛮荒中萌芽,在蒙昧中成长,在时间中成熟,散发出动人的芬芳。可是,这个拥有三千年诗韵、五千年灿烂而辉煌文明的民族,他的传人,竟然如此不堪!

  我们的民族与文明,承受着撕裂的痛苦,在黑暗中经过无数的摸索,攀过高山,穿过幽谷,渡过黑河,终于,在近代,以决绝的姿态浴火重生,然后踉踉跄跄地来到了我们的眼前。现在,我们就是这样迎接他们、传承他们、发扬他们吗?不,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做法,王阳明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知行合一。如果我们人人知行合一,每个人都为传承、发扬光大我们的文明而做出实质行动,由文明的被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创造者,那么,我相信我们的文明不仅不会被我们玷污,反而会被我们发扬光大甚至超越先贤。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们的文明由此而来,也必将由此而茁壮成长。

《传习录》读后感12

  问:“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

  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复有惟一也。‘精’字从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纯然洁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筛拣惟精之工,则不能纯然洁白也。舂簸筛拣是惟精之功,然亦不过要此米到纯然洁白而已。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者,皆所以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约礼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诚意之功,道问学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诚身之功,无二说也。”——《传习录》

  儒家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里说的“惟一”就是指人的先天本性,也就是明德。要想达到“惟一”就要做到“惟精”。王阳明用大米举例,要想得到洁白的大米,这个过程都是“惟精”,得到洁白的大米,这个结果是“惟一”。从《大学》的`角度来讲,“止于至善”是“惟一”,“明明德”是“惟精”。从修身的角度来讲,明德是“惟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惟精”。后边提到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这些都是“惟精”,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做到“惟一”。广博地学习、审慎地提问、慎重地思考、明确地辨析、坚定地奉行,这些都是方法论。这五点都做到了,才有可能达到“惟一”。

  从我自己来讲就没做到。以前觉得自己博学还可以,这几天看师父每天发的修身格言365的引言出处,就知道自己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审问”就是要问自己是什么?还要问自己为什么?明确这个是不是自己真想要的。要清楚自己在这件事情当中的情欲念。最后如果清楚了,那么就要坚定的去执行。

  “惟一”就是主一,可以往更深的理解就是我们人生最后的目标其实都是一个。要想达到这个目标,你一生当中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惟精”,这些所有的事情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中庸之道。就是偶尔的实现中庸并不能叫“惟精”,也达不到“惟一”。必须需要一生当中所有的事情都要保证中庸之道,才有可能达到“惟一”。一生笃行中庸之道就是“惟精”,所以“惟精”就是“惟一”。

《传习录》读后感13

  崇一曰:“先生致知之旨发尽精蕴,看来这里再去不得。”

  先生曰:“何言之易也!再用功半年看如何?又用功一年看如何?功夫愈久,愈觉不同。此难口说。”

  ——《传习录》

  我曾经想过,修行到最高的层次就是圣人吗?那圣人之上还有没有?看王阳明的答案肯定是有的。我也曾经向往过,修行到像王阳明那样的阶段,就已经很幸福了,再往上没敢想。

  世界太大,高手太多,谁知道哪个是头呢?就像我们经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如果到达尽头,尽头之外又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尽头就应该是万事万物的规律,我们只要摸清楚这个规律,就好比是王阳明将圣人比作金子一样,我们就已经到达了另外的一个很高的'层次了。

  我现在也只是在瞎猜,王阳明并没有肯定,只是告诉他的弟子,用的功夫越久,越会感觉到不同。

  就像我经常问师父开悟是什么感觉,师父说只要你开悟了你就知道是什么感觉了。

  我们总是幻想更高的层次是什么样,却忘了自己现在处在的层级。

  修行这件事情不能好高骛远,要一步一个脚印,修到哪算哪。但还是要给自己一个目标的,这个目标就是成为圣人。

《传习录》读后感14

  “一身惊才,一生跌宕;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无疑是对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三不朽”圣人王阳明一生的最为贴切的评价。“三不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于德,王阳明克己复礼、开风化俗、教导人民;于功,仅用三十五天武平定宁王之乱;于文,其弟子著有《传习录》,发扬其心学之思。因此,《传习录》的深入阅读对于理解王阳明是必要的。

  《传习录·陆澄录》中写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意为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类似于事物的一体两面,相互依存又密不可分,是故在心学理论中,“知行”常被视为一个整体,“知行合一”则是其认识论的`命题。知必行,行必知,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合一是一条普遍必然的规律而非一个建议,“知饥则食,知渴则饮”,这便是知行合一的道理。就如同我们皆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却仍忍不住贪玩,这并非知行不合一,与其说是我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倒不如说我们更知道当下玩乐带来的惬意,于是我们选择即时性的玩乐而并没有选择带有滞后满足欲望的学习。

  对于人的善恶之辩,中国古代哲学有性善论和性恶论之分,但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人心本无善恶之分,人的“良知”才是心之本体,正因世间有恶,恪守“良知”守善守仁才有其所存在的意义。正所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破世间之恶亦是如此,恪守“良知”可为善去恶。但若是因世间有恶而选择同流合污一起欺压良善,则是让“良知”误入迷途。正因为世界如此,人的“良知”、善、理想,才有存在的意义,恰如一叶扁舟在茫茫大海中守护微弱的秉烛之光,终有一日将成燎原之势。

  王阳明心学在当代兴起的重要性正如《论语》所言:“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就是心没有安顿好的人,即心中无仁之常体。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需求正在直升天堂,人们的精神却在直下地狱,帮助我们整个民族重新找到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根本,可能就是阳明心学在当代兴起的意义所在吧。

《传习录》读后感15

  问:“上智下愚,如何不可移?”

  先生曰:“不是不可移,只是不肯移。”

  ——《传习录》

  有两种人是改变不了的,第一种就是智者,属于先天开悟的这种人,第二种是愚昧的人。虽然王阳明说的简单粗暴,但绝对是真理。第一种人是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他们目标明确,并且会为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地努力。所以这种人是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的。最有意思的.是第二种人,愚昧,不明事理,会坚定地认为自己想得也是对的。这种人有一个特点,特别的倔强。一旦他认定了一个道理,九头牛都拉不回来。想让这种人改变是不可能的。

  在现实生活当中第一种人很少,第二种人越来越多。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很多人都会把无知当性格。遇到这种人,最好的选择就是离开。不要尝试去用道理说服他,如果那样你只能自找苦吃。上智者是不需要改变,下愚者是不会改变。

  如果我们既不是上智者也不是下愚者,那么你就要去改变自己。我更希望自己用这句话给自己做一个警句,当有一天我不愿去改变自己的时候,我要告诉自己,如果我不想作下愚者,就要马上付诸行动去改变自己。只要不欺骗自己,你一定会有一个清楚的答案,你是哪一种人。那你还有什么原因去拒绝改变?强其所不能吧!

【《传习录》读后感】相关文章:

《传习录》读后感05-01

《传习录》读后感(精选23篇)10-30

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后感03-05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02-25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01-24

双城记读后感 读后感03-04

雾都孤儿读后感_读后感01-10

《老人与海》读后感 读后感03-04

爱的教育读后感范文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