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居里夫人读后感

居里夫人读后感

时间:2024-07-16 16:15:4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1

  “五一”长假里我看了很多书,其中我举得比较好看的就是《居里夫人传》,讲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一起经历的故事。有些故事讲得栩栩如生,让我每看一篇故事都投入了非常多的感情。有些故事让我非常感动,眼睛里泪珠直打转。他们的一切经历都是那么多姿多彩,充满酸甜苦辣。

  我们这些孩子呢,过着开心的日子,每天有饭吃,有的玩。但是居里夫人夫妇每天只有一件事,就是工作。居里夫人拿到过许多的奖项,但她视名利如粪土,毫不在意有多大的荣誉,所有的奖杯都是给女儿当玩具的…

  居里夫人不但人美,她的精神、人格、性格都是美的,而且比很多人的都要美,我们都要学习她的这些美的.东西。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就知道居里夫人的是“美”的!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2

  她,是法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杰出人物,她为了科学与科技事业的事业奋斗了一生。她也是一个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她发现了一个异常隐蔽的物质——镭,这是一种深藏于废物矿物中的'一种物质,为了提炼它,她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期间,许多科学家嘲讽她:“区区一个家庭妇女怎能提炼出镭?如此艰巨的工作,著名科学家也不会尝试,至于一个小女人,是完成不了的。”

  但三年后,全世界科学家都惊呆了——居里夫人拿着一个集气瓶,里面装着一些发光的小粒状物质,她对科学家从容不迫地说:“你要的镭在这儿。”

  惊爆全场。科学家们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一个女人能提炼出镭元素,很快,欢呼声就响彻全场。玛丽很快被群众抬举得很高。

  虽然她获得了一连串的奖状,但她毫不在乎金钱、名誉与地位,继续默默地在化验室中做着一个个实验。

  她为科学捐躯,为科学而奋斗,她是镭的母亲!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3

  我读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以后,觉得居里夫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一个人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并要坚持不懈。一个人如果非常自私,一心想着自己,那么也是没有太大成就的。我们要向陶行知说的那样: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做的。

  居里夫人小时候虽然生活贫穷,但她仍然坚持不懈的读书。当居里夫人来到巴黎索尔本大学求学时,穿着旧衣服,住着简陋小房,用茶水和面包充饥。大学里的.图书馆深深地吸引了她,一次,在图书馆里看书,居然忘了吃饭,结果昏倒在了图书馆里面,这是多么的认真刻苦啊!平常,我们在做作业,思考问题时总是怕苦怕累不愿意多想,可曾想过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多么好,可却还在偷懒;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里夫人居然还在认真刻苦的学习着,思考着,真是太佩服她了!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4

  居里夫人虽然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但是她一直都没有忘记老师的教育之恩,她对老师发自内心的的感激和热爱之情值得我们学习,使我们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也要感谢我亲爱的老师,是他们呕心沥血,才让我健康成长。记得有一次数学考试,由于自己没有认真检查试卷,粗心大意,在班上一直成绩名列前茅的我却一落千丈,老师报完分数后我在座位上低着头,心里非常难受。这时老师走过来轻轻地拍着我的肩膀和蔼的'说:“考得不好是不是很难受啊,不要灰心,一次失败决定不了什么,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会有进步,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

  ”老师那亲切的话语像一股暖流温暖了我的全身,让我从失败的阴影中走了出来,老师对我的教育和爱护我将终身难忘。老师,您如同我们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为我们照亮了前进的方向。老师,您为我们的付出就像天空中的云彩数也数不清。老师,我一定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来报答您的教育之恩。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5

  这个假期里,我读了【居里夫人自传】这本书,它是法国获得过两届诺贝尔奖的人,这本书是她写自己的生活的。

  在她十六岁时就读完了波兰中学,不但在巴黎大学当了女教授,还在1911年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的医生是十分坎坷的,早在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这对她来说是多么大的大的打击呀!但她不但没有屈服,还同丈夫一起炼出了镭,就在他们高兴时,丈夫又遭遇了车祸,虽然她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但她还凭借自己的毅力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并第二次获得了诺贝尔奖。

  居里夫人就是一位这样的女性,不管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不管遭受了多大的打击,还是依然做自己想做的事,这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种精神多让人敬佩,又让多少人自愧不如,我们都因该向她学习,学习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6

  在宁静的夏夜,月亮悄悄爬上树梢,我趴在床上津津有味地看着《居里夫人》这本书。

  它的作者是英国作家艾丽那多利,主要写了玛丽居里的坎坷命运。居里被病痛折磨,却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追寻科学的脚步,就当全世界都惊诧于她伟大成就时,她也不忘本性,她的最高原则是对任何困难从不屈服。

  读了这本书,我被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以及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深深地打动了。

  书中第十六章——战争,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居里夫人跋山涉水地来到了每一个地方,打造出一辆辆名叫“居里”的电流动车,日日夜夜不停地工作,最后她把自己弄生病了,所有的人都劝她休息,而她却一点也听不进去,她仍旧不知疲惫地工作着。

  居里夫人是多么忘我地工作呀,如果我能像她一样专注,有什么事能是做不好的呢?

  合上书本,居里夫人在科学室里忙碌工作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7

  我在这个寒假看了很多的书,其中我比较喜欢《居里夫人自传》这本书。

  这本书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写的,她把居里夫人的一生写的生动、形象。

  居里夫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来,她最爱的大姐因病去世,这让居里夫人的童年充满了悲伤。因家里生活条件贫困,居里夫人十几岁的时候就去外地当了家庭教师。直到二十四岁,才完成了上大学的梦想。上大学的居里夫人非常刻苦,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因此她在科学研究工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还乐于指导别的'科学家,给他们了巨大大的帮助。直到去世前还牵挂着她工作的事情。

  从这本书,我懂得了,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8

  今天,我读了有关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后非常感动,就写了这篇读后感。

  居里夫人从小就失去了母亲,她是波兰人,原名叫玛丽,家里生活困难,在这艰苦的环境下,磨练了她坚强的性格,玛丽学习十分刻苦,从上小学开始,她每一门功课都考第一,她中学毕业时,很想上大学,可当时波兰大学不收女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玛丽依然克服困难。就这样,玛丽24岁时,来到巴黎,开始了她盼望已久的大学生活。

  玛丽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放学一到天黑,就跑到附近的.图书管读书,28岁时,玛丽同法国青年科学家居里结了婚,从此,人们就称玛丽为居里夫人。,1906年,居里因为车祸离开了人世,居里夫人忍着悲痛,仍坚持工作,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化学奖。

  居里夫人由于长期从事放射性工作,不幸得了白血病,1937年7月4日逝世。

  她这种坚持不懈的优秀品质,克服困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9

  我读了《居里夫人传》这本书以后,觉得居里夫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坚持不懈,无私奉献。一个人假如想要取得好成果,是不简单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需付出艰苦的劳动,并要坚持不懈。一个人假如特别自私,一心想着自己,那么也是没有太大成就的。我们要向陶行知说的那样: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居里夫人就是这样做的。

  居里夫人小时候虽然生活贫困,但她仍旧坚持不懈的读书。当居里夫人来到巴黎索尔本高校求学时,穿着旧衣服,住着简陋小房,用茶水和面包充饥。高校里的图书馆深深地吸引了她,一次,在图书馆里看书,竟然忘了吃饭,结果昏倒在了图书馆里面,这是多么的仔细刻苦啊!平常,我们在做作业,思索问题时总是怕苦怕累不情愿多想,可曾想过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多么好,可却还在偷懒;但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居里夫人竟然还在仔细刻苦的学习着,思索着,真是太佩服她了!

居里夫人读后感范文10

  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在二十八岁时嫁给了科学家彼埃尔。居里,结婚后,两人共同研究放射能物质,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让很多科学家敬佩不已,终于,在一八九八年居里夫妇成功的从铀矿石中发现了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和“镭”,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但是很不幸的`在一九零六年四月十九日彼埃尔因车祸逝世,从此玛丽。居里背负起全家的重担,在一九三四年七月四日居里夫人因恶性贫血症,病逝于瑞士山中的疗养院,仅享受了六十七年多采多姿的生活。

  看完了这本,我觉得居里夫人是一位很特殊的女人,她不会向一般女人打扮得花枝招展;而是独自一个人待在研究室里,专心致力于研究一个与众不同的发现。

  以前,我以为科学家的生活一定是黑白的,但看完了《居里夫人的故事》后,我才真正了解到,原来一个科学家的生活也可以是美丽而充满理想的。我以后也要向居里夫人一样做一个“特殊的女人”!

【居里夫人读后感】相关文章:

居里夫人读后感04-10

居里夫人读后感07-03

《居里夫人》读后感11-03

《居里夫人》读后感11-04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04-17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06-13

《居里夫人传记》读后感12-19

居里夫人的故事读后感10-25

居里夫人读后感(优)09-09

《居里夫人传》读后感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