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北京折叠》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京折叠》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北京折叠》读后感1
你在每天的奔波中,是否想过自己在怎样的空间里奔忙?又是否想过为什么要奔忙?你是在大城市打拼,为了抢夺有限的资源而拼尽全力?还是在城镇乡村享受着悠闲,日子却一眼可以望到退休?
读了郝景芳笔下的《北京折叠》,这个问题我越来越迷茫了。这是科幻,也是现实,甚至有些迷幻。
22世纪的北京,空间分成三层:上层空间500万人口,生活24个小时,随后被封到胶囊里,城市折叠。中层2500万人口,白领阶层,生活16个小时,劳作和生活。他们睡下后,城市再次折叠,出现下层空间。下层5000万人口,主要是清洁工和个体户,生活有8小时。上层空间独享24小时,500万人口。中层和下层人共享另外24小时,7500万人口。
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刀,他生活的念想和盼头是给养女筹集幼儿园的费用。找到了一个黑色的买卖,为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送信,给住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这样他可以挣到一笔可贵的跑腿费。
在送信的过程中,他往返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空间。他发现依言已经结婚的事实,她欺骗了秦天。在返回过程中,老刀遭遇突发状况,后来被老葛出手相救。老葛生活在第一空间,靠打拼混到了第一空间。最终老刀返回了第三空间继续生活。
第三空间的人,老刀,做着基础的清洁工工作,卑微而且努力。每天都是肮脏而腥臭的环境。
他不知道是否可以改变命运。而他的盼头,就是让孩子有个好的教育环境,以后能出人头地也说不一定?
第二空间的人,秦天,天真的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到第一空间生活和工作,他梦想中的女朋友,依言就是他努力的盼头。
而第一空间的依言,她早都已经嫁人,她的盼头就是有个体面的生活,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个念想——秦天不错。
第一空间的老葛,凭着打拼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一空间,保留着淳朴,也保留着第一世界的精明。
是不是似曾相识?我们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拼命地做题考试,为了得到更高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为的就是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地位。努力地奋斗,买房子,为了更好的学区资源。努力地打拼,混到更加高层的世界,为的就是生活能有更大更远的盼头。我常常听到同事焦虑地分享学区房的房价,还有谁家孩子去上了神速的提分辅导班。亦或是谁谁的亲戚投资移民。大家关注和谈论的,不就是争夺更好的资源吗?
人生存大都艰难,都在一个不平等的环境。在现实的环境下,你真正活在第几空间,你的盼头是什么呢?想起最近看的一篇报道,香港的出租房,巴掌大的地方,留存的真是梦想和希望吗?
在很多人贩卖焦虑感,贩卖存在感的社会里,我真心推荐你读一读这本小说《北京折叠》。
想一想你为什么奔忙,你的盼头又在哪里。
想一想你在无尽地奔忙中,丢掉了什么,舍弃了什么。
《北京折叠》读后感2
《北京折叠》是我今天要推荐的一本书,它曾获得过科幻界的最高奖项“雨果奖”此书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四十多页,但每个字都深入人心。
《北京折叠》这本书主要讲了在22世纪时,因人口过多,土地资源匮乏。北京被分为三个空间。第一空间住的都是社会精英,土豪,白领,可只有五百万人左右;第二空间住的都是受过教育的人,有文化的中层干部,人口有两千五百万人;第三空间住的都是没受过教育的人或是被社会淘汰出局的人,人口有五千万人。
在22世纪,北京一天被分为48个小时,第一空间的人可以享用从凌晨六点到次日凌晨六点整整24个小时;第二空间的人可以享受从凌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着14个小时;而第三空间的人只能有晚上十点到次日凌晨六点这八个小时。每当一个空间的时间用完时,这个空间就会反转到地下,所有人都要呆在氧气罩里休眠。并且有明确法律规定不可随意穿越空间,但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生存空间。
文章的主人公老刀是一个生活在第三空间的垃圾清理员,他已经四十出头了,没有老婆,却收养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糖糖。老刀是个乐观的人,跟其他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不一样,他没有自暴自弃,他也想用自己的努力去第二三空间生活,但他也知道他这辈子也不可能会到生活了,所以他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了糖糖身上。
他想要糖糖去上一个能教唱歌跳舞的幼儿园,但以他做垃圾清理员那微薄的工资是不够学费的,他四处打听,找到了一个很赚钱但却又充满风险的工作——为身处于第二空间的秦天送信,事成了可以给他二十万,二十万对老大刀说是一笔大数字,他干几年也没有那么多钱,但这仅仅只是秦天两个月的工资。他想想糖糖的未来,冒着风险穿梭到了第二空间,秦天告诉他只要能把情书送到第一空间的依言手里,这笔钱就归你。老刀又穿梭到第一空间,却发现依言已经结被迫婚了的事实,但为了不伤害秦天,老刀和依言一起编造了一个谎言,自己又多拿到了依言给的一笔钱。在尾声,老刀在第一空间被发现了他来自第三空间的事实,老葛出手相助,才化解危机。最后安全回到第三空间。
作者写22世纪的北京有八千万人,可纵观全文,对社会,对国家作出贡献的人不超过两千万人,这就是赤裸裸的讽刺,生活在第三空间空间的人真的没什么用,就那个时代,国家是缺机器人去打扫卫生吗?不是吧,那为什么不让机器人打扫,而让第三空间的'去打扫呢?那就是失业率的问题,其实第三空间的垃圾并不真的需要人工来处理,这当时的技术完全可以机器处理,这样第三空间的人们就不用从事那样脏的工作。但,假如那样的话,这5000万人该何去何从。说白了,就是人太多了。
残酷吧,无情吧。文章虽没有太大的波澜起伏,但读者无时无刻都感到无奈,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北京折叠》读后感】相关文章:
折叠与展开的教学反思11-21
游北京日记11-03
北京的冬天作文04-24
秋天的北京作文06-09
北京的春天的作文06-24
《北京》教学反思01-24
北京的秋天作文05-18
北京的秋天作文03-05
北京的冬天作文01-21
北京的春天作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