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徽因传》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徽因传》读后感1
一提到林徽因,可能大家会想到:你是人间四月天。正如面前这本书的封面一样,大大写着你是人间四月天的字样。可是我觉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更符合她的一生。
学了《你是人间四月天》以后,我开始对这位民国女神感兴趣。在想象中应该是公主那一类型的,可是这本书的第一页就改变了我的认识。林徽因的童年并没有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她的母亲是续弦又没有读过书,与这个书香家庭格格不入,脾气越来越暴躁,精神也不太好。这对幼年的她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也因此造就了她如此暴躁的脾气。多亏了她姑姑教她读书,让她的精神世界有了依靠。再到后来有了二妈,种种痛苦加在她身上。这样的环境逼迫她长大,小小的年纪就可以撑起整个后院。那种知书达礼、宽容大气、大局意识,足以让人钦佩。
读到她去国外学习后,画风有些变了,有些类似于言情小说。可是这时的林徽因,又不同于偶像剧女主。她既不是傻白甜,又不是野蛮女友,更不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人。她是那么的理智,冰清玉洁。不会陷入情感的世界难以自拔,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为重。在感性与理性之间,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自尊自爱这是林徽因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女孩。
如果说到适合女孩儿的职业,大家给出的回答应该是一些稳定、安逸的工作吧。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女孩儿也认为自己应该安稳度日,而林徽因却不这样认为。虽然外表上看起来甜美柔弱,可是从小受到的家庭的磨练使他的'内心不输一个男子。她是那么刚毅、坚强、能吃苦。当第一次听到建筑学时,她就充满了兴趣,那是艺术与智慧的结合的学科,可是又是一个十分辛苦的学科。因为学建筑,要到各种艰难的环境中去,所以当时是不收女学生的。可林徽因没有放弃追梦,在学校里学习戏剧兼修建筑,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接近梦想。到后来,跟随丈夫一起去勘察建筑。虽然条件很苦,可她没有怕过、怨过。坚强、自立、追求梦想这是林徽因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女孩。
如此优秀的女子,上天却不眷顾她。一九四五年,林徽因被疾病缠身。可她并没有被病魔打到,反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没有因为自己是病人,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一直坚持文学创作,参与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不懈怠自己的工作。在生病期间,以更高的要求去做自己。不向命运低头,乐观,活出生的价值这是林徽因教会我如何做一个女孩。
也许世界上只有一个林徽因,可每个人都可以生如夏花之绚烂,活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这也许就是最好的诠释。
《林徽因传》读后感2
林徽因死了,我的眼睛也湿润了,她连最后想跟李思成说的话都没有说出来,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逝去的人不再会有感觉,而活着的却有莫大的遗憾,那时候的李思成会是多么的痛心,多么的撕心裂肺。
合上这本书,突然看不清林徽因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她是那么的复杂。她的一生是那么的淋漓尽致。她拥有的也是那么的完整。
无疑,林徽因是爱李思成的,但她爱徐志摩吗?也许是模模糊糊的爱着的吧,她对志摩的那份感觉与感情永远都保留着最初的感觉,刚开始在国外时,是懵懂的爱意,她的父亲也曾趁酒意懵懂的表示过,那时的她也许是激动的吧,那个时代的女人们都有着从一而终的美德,所以,当她回国的时候,她应该是特别舍不得吧,因为那份感觉是美妙的'。当决定与思成一起时,心中肯定是有遗憾的,但应该对生活有了更高更美好的憧憬,因为思成给她的也很多,而志摩毕竟已有了张幼仪,但殊不知,那时候志摩的爱是那么的强烈,他依然决然的跟张幼仪离了婚奔回国来找寻徽因,当他回来时才知徽因已与李思成一起,那种伤心,那种绝望,那种无处宣泄的感情。虽如此,他仍用了他的一生来守护和保护徽因,感动。。值得尊重,不是吗?就是因为这种戛然而止的爱,所以,对徽因来说,那份感觉才永远都保留了最初的纯净与感觉,才会永远如初。。。当她病危时,还想到要见一下志摩的前妻张幼仪和他们的孩子,大家都猜不透她心里在想什么,幼仪猜测,那是因为她心里一直爱着志摩,即使跟思成过了一辈子,也在心底深处爱着志摩,但事实上,我们不知道徽因的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只是因为这样吗?也许还有很多很多。
林徽因的一生拥有了李思成和徐志摩两个男人完整的爱。
在这本书里,从没表达过李思成对徽因的爱有多么多么的强烈,但他却用了自己实实在在的一生去守护、保护和照顾了他的爱人,他尽自己的一切去包容作为诗人的徽因,建筑师的徽因,女人的徽因和作为自己妻子的徽因,他们携手走完了这风风雨雨的人生,他们携手共同经历了这淋漓尽致的人生,李思成的人生因为林徽因才够完整,没有林徽因的李思成是一定不完整的。
林徽因,作为一个女人,她只是一个最普通的女人。
林徽因,作为一个诗人和工作者,她永远是最耀眼的,她的才华,她的文采,确实是极其出色的。
林徽因,充分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女人的很多面的特征,而每一面,她都做的那么出色。
林徽因的一生,很完整,很丰富,很淋漓尽致。
林徽因,这样的一生,够了
《林徽因传》读后感3
江南,总是孕育出一些极其秀美的东西。就像杭州的西湖,金箔似的阳光下,荷花欢欢喜喜地开着。花影下,阳光泄泄融融。在这里,一代才女林徽因诞生。
小徽因有秀气的脸庞,优雅的谈吐和活泼的笑声。她有明眸皓齿,清爽的简直像一朵水莲花。因此她从小受人喜爱。16岁,在这个花一样的年纪,她已随父亲漂洋过海,来到欧洲阅尽各种场合,委实是称得上一个才女。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和梁启超早已有意做亲家,没过几年,两个少年风光成婚,还诞下一儿一女,随后她就和丈夫出去游历,探究建筑。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我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她被迫中断野外调查工作。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但在此乱世中,她依旧带病工作。抗战胜利后,林徽因全家又回到北平。在北平,她完成了很多作品。林徽因是爱着建筑的,在拆毁明清城墙的时候,她扶墙痛哭。在这样的一种心境下,林徽因的病情急遽恶化,最后拒绝吃药救治,于1955年离世。
林徽因是一位多么热爱事业的人,我总是觉得,她爱建筑胜过爱自己。即使是在抗战时期,在李庄简陋破旧的屋子里,依旧认真研究建筑,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协助梁思成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怀有的心愿。
梁衡写过一篇文章——《乱世中的美神》,写的是宋朝的李清照。文章中有一段“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并能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这在千年封建社会中并不奇怪。令人惊奇的是,李清照并没有按常规初识文字,娴熟针绣,然后就等待出嫁。她饱览了父亲的所有藏书,文化的汁液将她浇灌得不但外美如花,而且内秀如竹。”李清照和林徽因简直是像极了。李清照在金攻宋的灾难中流亡,但她依旧关心国事,写下《题八咏楼》,这首诗气势磅礴,哪里像一个女子所写。我觉得林徽因亦如此。
她们自小就聪颖且美貌,再加经历重重磨难,磨练出了意志,更加热爱自己的事业,更加明白自己的心。不知不觉,在乱世中成为了一名佳人。
《林徽因传》读后感4
对林徽因这个女人比较感兴趣,熬夜读了张清平的《林徽因传》。
读后感触不少,林徽因和三个男人的感情故事太让我感动。三个人都是可爱的,正是他们可爱和崇高的人格给他们在各自领域学术上的建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吧。
徐志摩,很多人包括我也觉得他有些事做得“不靠谱”,在感情抉择上几近疯魔。但这个人的可爱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他是个纯粹的人,活生生的人,善良率性,对他了解和不了解的人都给予尊重、理解和同情,是一个“没有敌人的人”,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其次,他是个纯粹的诗人、艺术家、理想主义者。对人、对自然、对艺术追求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热烈的爱。
梁思成,一个真正的男人。个子不高,人却精神。不善言辞,却具备高品质的幽默素质。自身禀赋出众,父亲的教育和时代的熏陶给他的成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也丝毫不误才情,一生命运多桀,但坚持严谨治学,成果斐然。这个人的人格魅力实在是大,博爱、严谨、诚恳、儒雅、睿智、宽厚,敢于开拓,用于担当,真正的好男人。
金岳霖,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家。太让我感动了。看到梁思成深爱着林徽因就自己主动退出了,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却和梁思成、林徽因做了一辈子的朋友。事实上梁思成得知林徽因受到感情困扰时,也表示尊重林徽因的选择。
北京沦陷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南下云南,金岳霖也跟了去和老朋友继续做起了邻居,原因是已经不习惯了没有梁家的生活。多性情、多可爱的一个人!而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温暖地接纳了这个朋友。爱情没有减退,友情却步步升华。几个灵魂的顺畅交流让他们彼此相得益彰,友情滋润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成熟。这三个人的友情和爱情故事让我好几次捧着书就发起呆来,仿佛走到了他们的故事里,被感动着,被温暖着。他们的故事应该是对爱情和友情的最好诠释吧,他们是真正懂得爱的人,他们的爱深沉、厚重。三个人的胸怀和境界真的值得我这个现代人认真地思索和学习。
学到了的话,人是可以活得更宽广、更豁达的。
摘录几句书中一些很温暖的句子。
爱使寻常的事情有了灵性,爱使普通的日子诗意葱茏。
面对命运,人要么被打垮,要么挺身承受。
人的一生不可能无牵挂无负载地来往于世,承担使生命有了沉甸甸的分量,承担阻止了人在痛苦的深渊中下坠。
《林徽因传》读后感5
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文笔如此美妙е皇且恢辈唤猹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一直想将许多美文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十分忙碌,没有那个时间。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林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林徽因这样的才女。许多人也想做像林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无关乎周围的一切。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
终究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现在突然很能理解林黛玉,她深爱着贾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坎坷,或平坦,或艰辛,或愉悦,愿只愿世间所有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林徽因传》读后感6
昨日读完白落梅著的林徽因传,很是感动和深思。
林徽因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中是这样子总结的,这样的女子当养在深闺中,当花草为邻,当诗书作伴。然而一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她热爱烟火人间,渴慕与世俗为伍,愿为事业献身。她虽洁净出尘,喜爱浪漫,可她不清高遗世,她向往烟火、惧怕孤独。
她在临死的时候要求见张幼仪和徐志摩的孩子一眼,是她一生对徐志摩的愧疚、牵挂与爱。比起陆小曼,林徽因是太过清醒,还是太过懦弱?又或许真的如她自己所说,是爱徐志摩还不够多?陆小曼未来徐志摩,决然离开丈夫,敢于承受世俗诸多压力,纵是万箭穿心亦要和他在一起。而林徽因明明深爱,却假装轻描淡写,不肯对人提起。她甚至冷静地说过一句话:“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真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而徐志摩相比却对爱有了勇敢的承担,他说过,“我这一辈子只那一春,说也可伶,算是不曾虚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
人与人不同,两个相爱的人分开后,一个极力想要擦去过往痕迹,另一个则想珍藏曾经的美好。谁都么有错,只是对待人生的方式不同而已。但我觉得,这只能说明林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和生活,梁思成母亲俨然当时已经对林有了很大的意见,不同于徐对待生命的洒脱,林是一个官宦家族出身,为了日后的生活和人生她更要隐藏心中的真实想法,要不也不会在临死时见徐的孩子。
看完此书,我心久久不能平静,林的一生确实耐人询问,真因为对她的人生我自身有强烈的理解和所谓的同样的轨迹下行走的引子。我更加希望多的了解她,她对待感情的冷静和对待事业的渴望。
她是清醒的,她是世俗的,她却也是浪漫的'。这都是她,不是很纯粹,但是让人品味,我曾一直把她当榜样,我将还视她为我的榜样,我是多麽的渴望去读她些的每一首诗。她创造的每一个作品。
也许在一天的时间内就读完你的一生,也许因为白作者的影响,自己眼中一直噙着泪,这对你来说不公平。你如白莲一样的人生,做到了生如夏叶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你对待人生的修行自是很洒脱和安静,我不该带着丝毫雨丝搬的心情。抱歉没有好文采来描述我对您的喜爱,我多麽希望自己也如您般写出自己的人间四月天,我多么希望可以用如您一般坦然乐观之心态,描述每一次人间的变故和情感。但是我却做不多,我只想在您死后的56年来临的时候,告诉您,我懂你。
《林徽因传》读后感7
第一次听说林徽因是在学习《金岳霖先生》时,老师向我们介绍了这个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的女子,虽然只是简单一述,但我也从老师的字里行间听出了这个女子的睿智与才情。
某天无意间在同学那里看到一本《林徽因传》,只是随手翻了几页,却被那恬静优美的文字吸引了。从那时起,林徽因便成了我心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让我疯狂地用无数优美的词句来诠释这个神一样的“中国第一才女”。
她是那般纯净。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纯洁”的含义。林徽因就是这样的女子,她美的令人难以靠近,只能远远地、静静地去走进她的心灵。品味他的思想,她用他的理智维系着爱情,她太冷静、太清醒,即使她深爱着徐志摩,即使他们两情相悦,她也能决绝地转身,因为徐志摩有默默为他付出的妻子。林徽因不会沉迷于情爱中,是的,她就是这样的女子,掠尽了人间所有的美,令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如莲花般的纯洁。
她是那般优雅。
一首《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展示了她独一无二的才情。他的文字永远是清新美好的,与她本人一样,令春风失色,令百花换颜。她的柔美、优雅、淡薄平和倾倒了无数座城,天堂杭州为她倾倒,皇城上海为她倾倒,雾都伦敦为她倾倒……她是一个柔美并孤傲的人,她没有陆小曼的执着疯狂,也不会像张爱玲那样为爱默默耕耘,她要的是安稳,是一生的清白。
她是那般淡然。
她说,那个手捧诗书静弹箜篌的女子才是真正的自己。世间又有几人能像他一样抛开一切喧嚣、放弃所有的荣华?她不需要富贵荣华,只要一本书、一支笔、一杯茶、一盏灯足矣。她要平淡的幸福,要安稳的.生活。所以,她离开了浪漫多情的徐志摩,与梁思成相守一生。殊不知,她选择托付一生的男子在她死后会另娶他人。而金岳霖——这个从未拥有过她的人,却守护了她一生。林徽因太过清醒,清醒到几乎可以看淡一切,但,这才是她,如一首平仄而唯美的诗,永远没有疼痛,永远是那样的平和静美。
读完这本书,我不由地对它的作者“白落梅”心生敬仰,她用简单清新的文字描述了一个传奇才女的一生,把这个世间最美的女子,用文字展现在世人眼前,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静守己心,看淡浮华,宁静致远。”
《林徽因传》读后感8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她的人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作为一代才女,他的作品也备受后人青睐。
在《林徽因传》里,林彬通过大量事例,用清丽的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才女,诗人,建筑家林徽因那浪漫而坎坷的心灵历程。
林徽因出身高贵,在一个富足而温暖的家庭长大,形成了她温暖,善良,活泼的性格。加之林父十分疼爱她,带她游遍欧洲,使林徽因自小就立下志愿要以建筑作为一生人的追求。甚至到了宾父法尼亚大学修读建筑系遭受挫折,他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宾父法尼亚大学不招收女生,林徽因就和美国女生一样报读美术系,选修建筑课程,每天起早贪黑地绘图,学习。林徽因说过:“我曾跟着父亲走遍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是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凭着林徽因这种坚定的信念,才使中国后来出现了更为优秀的建筑作品。
林徽因是个坚强,执着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无法阻止她为她的建筑事业献身。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的弟弟林恒壮烈的殉国,林徽因虽然悲痛万分,仍收拾心情继续编写建筑类著作《中国建筑史》,在编写《中国建筑史》时,林徽因的肺痛已越来越严重,经常大口大口的咯血,而她的丈夫梁思成的身体也垮了下去,脊椎病的复发使梁思成的身体撑不住头的重量,夫妇俩把全部心血付诸于建筑,令人感叹,工作是美丽的,林徽因在工作中获得极大地快慰,倾注在创作中的时候,常到忘我的境界。
追求梦想不正应该像林徽因一样吗?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独到的思想,才会有不同的'思想,人若没有目标没有追求,跟普通的动物有什么区别?林徽因不是普通的才女,若她没有定下目标,立下一个终生奋斗的梦想,他也无法得到如此大的成功。
梦想不是不切实际的概念,作为年轻人,作为国家的希望,我们更应该立下梦想,为梦疯狂,不要再耗费自己的生命,让大学的四年更有意义,更加精彩。
《林徽因传》读后感9
这本书是校讯通书香班级活动教师启明星奖的奖品,在我办公室的书柜里静静地躺了两个月。初次看到这本书时,富有诗意的书名,清新淡雅的封面吸引了我的目光,翻看了几页就再也没有时间去阅读,这本书就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林徽因传》。
寒假终于有点自己的时间了,就翻开了这本书,我一气呵成看完整本书用了一个半小时,因为这本书的主人公深深地吸引着我,我被林徽因这个才女的一生吸引着。看完以后,我开始查阅关于林徽因的资料和照片,然后又用两天时间精读了一遍,一个清晰的最有才情最纯净的女子伴随着江南的烟雨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这样的女子是我所钦佩的,我称之为女子,而不是女人,也不是女士,是对林徽因的尊敬和爱戴,如她的学生称之为林徽因先生一样。她几乎标志一个时代的颜色,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浪漫。她让我钦佩的地方有三点:一是才情,文学和建筑学上的建树无人能比,清华大学的教授,参与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等等。二是容貌和气质,恬静、飘逸、清丽、婉约、理性,坚韧、真诚,做女人应该是美丽的。三是理智同时又率真的个性,最初我知道林徽因是因为徐志摩,似乎还对林徽因有点偏见,真正了解了她的情感世界,对她的个性非常欣赏,爱了就是爱了,决断就是决断,敬慕就是敬慕,选择了就不动摇。真性情的女子赢得了真爱。
做女人做到这样也就是极致了,纯净、有才情。我们这些女人永远做不了林徽因的成就,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品位高尚一些,纯净一些,有点小才情,做有点小清高的女子。独特的气质与修养是女人永远美丽的根本所在。一个真正的有才情的女人是灵性与弹性的结合,既有“知识女性”的`大气,又有平凡女人的温婉;既有职场女性的干练,又有普通女人的细腻。她们不仅能够征服男人,也能够吸引女人。
美貌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逝,而女人内在的才情却能够与时俱进,历久弥香。爱读书、爱思考、爱艺术,生活乐观、心地善良、为人豁达是才情女人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女子要有女子的高贵,有突出的个性、丰富的内心、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品德,才会永远美丽。
人生就是修炼,修身养性,用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情,好好教学、静心读书、唯美舞蹈、真诚待人,说的是我,做不了林徽因,做最美丽的自己。
《林徽因传》读后感10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部传记。
林徽因,于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的一个宦官世家,她的祖父根据《诗经·大雅·思齐》中,为她取了“微因”这个美丽的名字。但为了与当时一位作家林微因相区分,改名为“徽因”。
1920年,十六岁的林徽因随父前往伦敦读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圣玛丽学院。她也加入父亲的应酬,接待过许多文化名流。这也为她以后的诗歌创作奠定了坚固的基石。
也是在这座浪漫的城市里,她遇到了有着儒雅风度、诗人气质的徐志摩。当时刚从美国到英国的这位年轻才子,已与张幼仪结婚,还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如此风度翩翩,林徽因怎能做到心静如水?
有人说,徐志摩这一生是为了情爱才来到人间,他的使命是为了赴那些红颜的约。唯有真爱才值得他不惜一切心力去拥有。他为陆小曼奔波,又为了赴林徽因的一场讲座坠身山谷。徐志摩是如此,我们又何尝不是?
康桥。
了解徐志摩和林徽因的人都知道,都知道那是一场康桥之恋,是他们热情相拥的地方,亦是他们挥手告别之地。
林徽因是清醒的,她知道这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恋爱,于是在其父回国时随父回国。
她这一转身,丢弃了在这的一切:她的初恋及她的初恋情人。
我们都明白徐志摩当时的心情,但他没有勇气怪怨她,因为她的转身,虽是分别,却让两人都记住了这段短暂的美好回忆。
正如他在《再别康桥》中所写:我悄悄地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但愿如此吧。
林徽因最后遵从其父的意见,与其父朋友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结婚。
婚后,林徽因肺病日趋严重,到香山别墅静养。在这幽静的山上,林徽因先后发表了多篇小诗。同时也有很多旧友特地从外地赶来看望她。秋季,林徽因便病愈下山。
随后几年,林徽因随梁思成到处奔波考察古建筑,并参加编写了多本书籍,在文学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因不抵郊外风寒,导致病情恶化,一位才女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这样一位才女,一位身在民国的才女,是浪漫的、清醒的、朴实的、洁净的。宛如一朵白莲,出淤泥而不染。在民国这段纷杂的时期里,使她懂得人生飘忽不定,要随遇而安。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们是否亦是如此?要学会她的洁净,亦要学会她的隐忍。
她,正如那幅联所描述的:一身诗意千寻瀑,万站人间四月天。
期望你,永驻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传》读后感11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民国的才女们大都如烟花一般绚烂,让人难以忘怀们她的美丽。徽因便是如此,相信,后世之人都不会忘记当年的那段倾城之恋……
翻开《林徽因传》,徽因的一生,离不开三个男人。可是,使我最有感触的那个人,不是最终抱得美人归的梁思成,也不是风流倜傥的诗人徐志摩,而是鲜为人知,默默无闻的金岳霖!
徽因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三个痴情的才子围绕着她。建筑学家梁思成与她结为伉俪,厮守半生;多情诗人徐志摩肯为她与原配离婚决裂,甚至为她的一场讲座匆忙赴约而英年早逝;而执着缄默的金岳霖则深情地默默守护了她一生,不动声色,终身未娶!
徐志摩说:“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一灵魂伴侣……”曾经沧海难为水,什么是灵魂伴侣。我想,金岳霖的灵魂伴侣就是林徽因了吧!而且是唯一的一个!一起爱上徽因的三个男子,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后又续娶了学生林洙,徐志摩追求徽因失败后又与陆小曼结下了另一段尘缘。金岳霖,这个看起来内敛甚至有点木讷的男人,只有他将自己对林徽因的感情悄悄地埋于心底,而默默地一个人孤独终老。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金岳霖用自己的理智以驾驭自己对林徽因强烈的情感,他对林徽因说;“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于是他选择了退出,此后三人终生为友,金岳霖总喜欢与他们毗邻而居。梁家每周几乎都有文学沙龙,而金岳霖总会是座上宾,他们志趣相投,交情甚笃。据说,每次林徽因与梁思成闹矛盾时,总会不约而同去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去裁决。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徽因,最终还是辞世而去。葬礼上,金岳霖的泪水,就没有停过。他为徽因写下了那幅让人永远记住的挽联:读后感·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徽因去世后,金岳霖再也不能伴她左右,孤独的他只能依靠美好的回忆度日。有一天,他把从前所有的老朋友全都请到北京饭店里,请的时候他没有交代理由,老朋友也不知为何故!直到宴席开始了,他才举起了手中的酒杯,平淡地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为他的痴情默默地流泪!
金岳霖的晚年是和徽因的孩子们一起度过的。他们亲切地叫他“金爸”,他们知道这个缄默的老男人为他们妈妈付出了自己毕生的感情了。元好问有词云: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金岳霖,他默默地对徽因用自己的一生,来作为最美的答案,诠释了这个情为何物这个问题……
《林徽因传》读后感12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过,林梁二人在宾大毕业之初若未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动乱的祖国,而是留在美国,那他们的人生会是怎样的?
他们不会经历抗战和内战的颠沛流离,他们不会在一次次地空袭中狼狈不堪,他们不会长时间为生计发愁,他们不会因为医疗条件及经济条件的限制而饱受那么多的苦楚;同时林徽因恐怕也不会在颠沛流离中患得在那个年代束手无策的肺结核,同样也不会早早地撒手人寰。
想到这些我曾会想他们会后悔吗?后悔没有“聪明”地选择留在舒适地美国?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小梁从诫和林徽因那段对白,我得到了答案。
“如果日本人打到这你们怎么办?”徽因特别平静的说,“中国读书人不是有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
林徽因和梁思成是有信仰的,是有追求,有理想的。
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祖国的建筑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铭记着自己身为中国人的骄傲所在,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那些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古建筑。
这些信仰、追求、理想不会因为自己是博学还是寡闻所改变,不会因为国家是强大还是弱小所动摇,不会因为自己是被认同还是误解所思迁。
他们中途有无数次机会可以反悔,可以离开让他们过着朝不保夕的祖国,但是他们没有,我甚至没有看到他们任何人流露出哪怕一丁点这方面的`想法。
纵使他们肯定知道在那时的美国以他二人的才学可以生活地更加体面,可以不用为生计发愁,可以过上起码看上去更有尊严地生活。
但他们从未有过如我般狭隘地想法。
如今的我每每看到想到他们的故事不得不由衷地感谢他二人当初不如我般地狭隘,否则我们将无法看到一个如今依旧这般鲜活地林徽因,同样也不会给世人留下他们那至今让人津津乐道地感情生活,以及至今让人猜不透的与徐志摩金岳霖之间的种种纠葛,同样也不会给我们留下一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贡献和成就。
我想他们的一生无论经历多少磨难,承受多少苦楚,对抗多少病魔。他们仍旧是幸福的、快乐的。因为对于他们而言,生命不在于享受过什么,而在于承受过什么;不在于安逸了多久,而在于磨砺了多少;不在于得到过多少,而在于留下过多少。
这就是我心中的林徽因和梁思成!
《林徽因传》读后感13
她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默默地记挂了一生,更让世间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纯净而美好,白莲一样的女子。她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她是苍穹中一颗低调的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初始不知道林徽因,看到这样的介绍后,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位女子能得到这样高的评价,让这么多杰出的男子仰慕,于是毅然买了《林徽因传》,读后犹如喝了一杯茶,久久回味,立马便迷上了这个30年代的大才女。喜欢林徽因的诗词,意境异常优美。喜欢她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欢她的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喜欢她的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攀动那根希望的弦。她的感情经历也让人印象深刻,她的诚恳,真实,率性,让这个女子变得那么的刚烈又温情
这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星期,也许时间长些,但是阅读的过程却使我无比沉醉其中。人物临摹似的描写,景物身临其境般的描述,充满作者灵犀、生动的叙述独白,字里行间时而浪漫,时而悲感,时而激愤,时而灵动,还有充满学术性的记载和专业知识性的词汇,更多的是对林徽因这样一个让人千古留恋的.一代才女,伟大的母亲的一种怜惜,让人为她对艺术,对文学,对建筑学的奉献精神和那种痴狂而敬重。
林徽因是美丽的,是智慧的,纵然是病魔缠身,仍然写了很多诗词并为中国的建筑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参与了国徽的设计,了解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总会让我们感慨万千,深思千万。她的生命只有51年,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个时间并不长,但是对林徽因来讲,51年刚刚好,不长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里做了自己该做的,奉献了自己该奉献的,没有大起大落,亦没有大喜大悲,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温暖
《林徽因传》读后感14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林徽因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净铅华,清绝明净。小院里润湿的青苔上,一柄泛黄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谁还记得,曾有个女子,在这个季节,悠悠走过人间四月天。
她就是林徽因,那个让徐志摩爱了一辈子,让梁思成宠了一辈子,让金岳霖记挂了一辈子,以及让世界所有男子期盼一辈子的女子。
那年四月,林家大院的一声啼哭,让所有人绽开了笑脸,林徽因诞生。祖父欣喜的看着她,郑重的为她取名: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从此以后这个诗意的名字被历史永远的记住。
林徽因六岁来到北京,进入京师学堂读书,十二岁全家迁往天津,林徽因独身一人留在北京读书。十三岁,林徽因初见梁思成,十五岁,林徽因随父亲来到英国,在康桥见到了徐志摩,十六岁,她毅然回国,与梁思成成为当时的佳人才子。十八岁,她与梁思成在温哥华完婚,从此开始了浪漫的人生之旅。
她跟随梁思成,在加拿大读完课程,两人又双双回到北大任职,同时,她发现了自家对建筑狂热的喜爱。后来,她为云南大学设计宿舍,再后来,还参与设计了国徽。
她一生经历了战火时代的洗礼,病痛的.折磨。她在病榻上写诗,带着残弱的身躯四处考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后,她在同仁医院安然病逝。
有人说,林徽因一直活在四月天,无论百花盛开,还是秋叶凋零,她始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是的,她经历了所有女子梦寐以求,但求之不得的一生,她在波涛中安然前行,从山温水暖的江南到气势磅礴的北京,从浪漫柔情的康桥到小桥流水的宋家庄,从温婉的诗人到坚强的建筑学家。
可是,人们只有看到了她光彩的一面,又有谁明白她的苦楚?她在康桥的犹豫不决,伤痛欲绝谁能看得到?她在病榻上卧听风雨的孤独寂寞谁能感受到?她拖着病躯奔走于山林之中谁又做得到?
她的光彩,是付出了一生发出的光,是经营了半生的偶然。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热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让回甘。
当我们回首历史,并不只是看到一个绝世女子,一个建筑学家,而是看到一种精神,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熠熠闪光。
时光学会了沉默,因为它懂得,再完美的故事也要散场,但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
《林徽因传》读后感15
花了两天的时间将《你若安好 便是晴天》通读了一遍。我一直觉得这是本极好的书。于我而言这本传记是一本绝美的哲理性散文。文笔如此美妙,只是一直不解,喜欢读诗书的女子为什么总是多愁善感呢。一直想将白岩松老师的《你幸福了吗》背诵下来,只可惜自己确实没有那个时间。而现在我又遇到一本自己甚是喜爱的书,再也不敢奢望将其背诵下来,但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诵读。
其实,徽因也仅仅是一个平凡的女子而已。只是,时势造英雄,恰恰在那样一个年代,她恰恰有着那样的背景与对诗文的喜爱。哪个男儿不喜欢才女,更何况是像徽因这样的才女。只叹自己一平平女子,我的喜好在这样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恐怕只是浪费时间罢了。呵呵,我也想做像徽因那样的女子,袭一身素装,青梅煮茗,读一本小书,看庭前花开花落。恐怕在这样一个时代,这些都只能是一种奢求吧!内心的安静无关乎身处的环境,无关乎周围的一切。许多人在潜移默化的时光里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熟悉又陌生,陌生又熟悉。
最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一直觉得身体只是个装饰,灵魂才是自己的,死后也不必受别人安排。”落入红尘的饮食男女终究是逃脱不了为这副躯壳奔走的宿命。现在突然很能理解黛玉,她深爱着宝玉,无关乎名利,无关乎财富,只为自己内心深处的选择,为的是自己的心,因此,她从来不会逼迫宝玉为仕途而奔波。想想,在如今,这样的女子又能有几个呢。
甚至,我连自己都不敢想,将来有一天我的另一半能否与我煮酒论英雄,是否是我心底最深的选择。这个世间有太多的变数,有谁还能记得自己的初衷呢。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生活的轨迹与既定的方向有太大的出入已实属不易了。
仔细回想,人生真的奇妙,好像一切未知,又似乎冥冥之中在我们诞生之前就有了既定的轨迹。我们来到世间,只是将那些已被安排好的故事一一演绎一番,完成使命而已。若是这样,紧走慢走,前程只有许多路,我们又何必如此辛苦自己呢。只是回忆过去的往事又如梦一般。现在却又恍如隔世,而这一路走来,冷暖自知。我是如此喜欢古典文化,多么希望他能发扬光大。可是作为一名医学院的理科生,只能苦笑,恐怕我写下的这些文字都词不达意,贻笑大方了,更别说自己小小的愿望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或坎坷,或平坦,或艰辛,或愉悦,愿只愿世间所有的女子能记得自己的初衷,能找到自己的幸福。
【《林徽因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林徽因传》读后感05-01
林徽因传的读后感08-15
林徽因传读后感05-20
林徽因传读后感05-02
林徽因传读后感范文04-04
(热)《林徽因传》读后感01-21
[推荐]林徽因传读后感05-22
林徽因传读后感精选(6篇)04-23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9-14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