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读后感的作文

读后感的作文

时间:2024-09-23 07:46:40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读后感的作文(精品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后感的作文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后感的作文(精品10篇)

读后感的作文 篇1

  《播撒诚信的种子》这本书像吸铁石一样吸引住了我,我一口气读完了它,从这本书里我认识了好多人,有神童晏殊、守信的宋濂、宁死不说谎的埃默纽、今日事毕完成的张海迪、勇敢的杨利伟他们都有令人难忘的童年。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不由得我想起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那件事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年了,可一想起来,我还是觉得有点脸红。

  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比我大1岁的表哥来到我家作客。别看他年纪小,却是学校鼎鼎有名的调皮大王!吃好中饭,哥哥那调皮的毛病又犯了,先是把我的小房间翻个底朝天,接着又和我到外面去玩。突然他眼睛一亮,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对我说:妹妹,你想吃桃子吗?要知道我平日最喜欢吃的水果就是桃子了。我连声说:好,好,可是桃子在哪儿呢?哥哥指着对面张阿姨家门前的桃树对我说:反正今天张阿姨不在家,我们偷几个解解馋吧!我虽然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没有抵挡住诱惑,答应了哥哥,陪他一起行动。桃子真多呀,我都看得眼花缭乱了,还真不知道摘哪一个好。一个个还未熟的桃子,像一个个害羞的女孩躲在桃叶中间,把树枝都压弯了。哥哥找来一根粗粗的竹竿,抽打着桃子。这时,一个个桃子纷纷落了下来,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塞住馋嘴要紧。于是我拿了一个,一尝,又苦又涩。唉呀,哥哥这桃子没熟透,难吃死了。哥哥闻声跑来,不信!就尝了一个桃子,一吃味道不对,就连忙扔掉了!我们怕妈妈发现这件事,就把桃子都埋在泥土里。哥哥对我说:妹妹,千万不要把这件事告诉大人,否则我们要大祸临头了!晚上,我的心里好像有一只小兔子在怦怦直跳。可终于没有勇气承认。几年后的今天,当我看了《播撒诚信的.种子》这本书后,既惭愧又后悔,真觉得自己无地自容。于是鼓起勇气把实情告诉了妈妈。她非但没有责备我,还表扬我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的好孩子,并陪我去了张阿姨家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重要是什么?当然是诚信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又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我一定要学习宋濂那讲话算话的精神,学习杨利伟那必成诺言的精神,学习那张海迪阿姨那今日事毕完成的精神《播撒诚信的种子》这本书真是我的良师益友啊!

读后感的作文 篇2

  繁星春水这本书是我头一次接触,看惯了白话文的我,一下来看诗集,就觉得有点不适应,不过也别有一番滋味。

  翻开书,首篇导读便吸引了我。讲到冰心是如何创作诗集,从小到长大,充分体现了冰心在写作方面的天赋。

  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著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以看出冰心的童年是一个拥有梦的美好时期。。“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此文来源于文墨星河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她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背井离乡,又离开了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那波浪不断的拍打岸,我无动于衷,可是一旦离开了家乡.那一滴滴的波浪,无不在触动我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一直都是支持冰心写作的动力,是冰心的`原动力。

  记得在冰心写的《繁星·春水》中曾经有这样的一首小诗: 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虽然这小诗只有三十来个字,但我却深深地体会出母爱是多么的博大无边! 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看完这本书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读后感的作文 篇3

  近日,脑中不是浮想起周国平先生的一篇生活杂感散文《习惯于失去》。第一次读到这段文章不禁心生顿开之快感,和观点契合而带来的一种心灵的共鸣。但再次回想却想不起什么具体的话来,因此好像有必要再读一番!

  对于一些作家,哲学家敏锐的观察和以小处着手却有深度思考的能力让我曾佩服不已。因为其中正体现了他们对生活及人生无时不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周先生也是其中一位。特别是这篇习惯于失去的文章让我钦佩不已。文章开头写了周先生两年中第三次丢失了自己的自行车的轶事,若是别人可能就是一味由此感叹世风日下而满腹牢骚,可周先生却异于常人的平静。他问了一下自己:“莫非是习惯了?”

  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的而非习惯失去。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和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及文化的培养;长大以后我们靠着自然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 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人性的贪婪和欲望使我们很容易就适应了得到,并让我们认为得到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却也将失去看成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丢的越多人越是觉得委屈,如此人便坠入了他自己虚构的无限苦海。

  真该如此吗?人生之路是由一系列的获得勾勒出来的吗?那么失去就是人生的'误笔?周先生这不以为然,他讲到:“整个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得而复失的过程,就其结果来看失去反而比得到更为本质,我们迟早是要失去人生最宝贵的赠礼——生命,随之也就失去了人生过程中得到的一切。”

  那是不是我们就应该完全屈服于失去呢?对待失去的时候都摆出一副看穿一切的虚无姿态呢?你尽可以积极进取,但我们内心深处一定要保留一份习惯于失去的一份超脱,有了这样的一份超脱我们就能更加从容的品尝人生的各种滋味,活的不必如此狼狈。因为一个只求得到而不肯失去的人表面看上去是积极进取的,实际上是很脆弱的,很容易在遭到重大失去之后一蹶不振。

读后感的作文 篇4

  利用暑假,我阅读了曾参编著的《孝经》。我明白了: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正如《弟子规》教育我们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孝为一切德行的根本,是每个人的必修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乃至普通百姓都明白孝的重要性。周朝因为有了孝悌的美德传承,所以一直兴盛了八百多年,周文王更是以身效仿,父亲重病在床,他衣不解带的服侍父亲,给天下百姓做出了一个好的榜样。受人尊敬的文化战士鲁迅,一生对母亲至爱至孝,让母亲吃饱、穿暖、住好,独自一人照顾着母亲的饮食起居,从无半句怨言。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为了治好母亲的粗脖子病和父亲的雀目病,潜心学医,翻遍大量医书,四处拜师学医,最终在他坚持不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根治这两种病的药方,而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代名医,著成了《千金方》,被世人尊称为“药王”。春秋时期的一位隐士名叫老莱子,他非常孝顺,总是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来供养双亲,甚至在自己年过古稀之后,还把两位老人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

  俗话说,我们学习国学经典的最高境界应该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如《孝经》里所说的: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只有先做到了“事亲”,将来才能治国、平天下。而要做到“事亲”,我觉得应该要先做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让父母担忧,这也是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也是孝的根本。我们现在孝敬父母就要学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就应该帮着父母做,多在闲暇时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多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只需这样,父母就会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的脸上就会多绽放一些笑容。

  前不久,妈妈在医院里做了一个手术,要住院一段时间。妈妈不在家的第一天,我就非常的不习惯:平时放学回家,妈妈总是已经摆好碗筷等我吃饭了,而现在,妈妈不在家,爸爸在陪妈妈,我还要一个人摸着冰冷的灶台自己做晚饭。做作业时,身旁少了一个拿着毛线球织衣服的身影。洗漱完毕,躺在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原来是少了每晚睡觉前妈妈那双替我掖被子的手和一句温柔的“晚安”。第二天放学后,我背着书包搭上了公交车,下车后,穿越两条街来到医院,直奔妈妈的`病房。我坐在妈妈的病床旁边,跟妈妈谈心,帮妈妈看盐水。妈妈出院了,我经常在空闲的时候陪妈妈聊天、散步,帮她做做家务,我还让妈妈尝了一次我亲手做的饭菜。看着妈妈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心里也如同吃了蜜一样甜。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用毕生精力去完成的使命。百善孝为先,它是我们对父母最真切的报答。让我们的心中时刻装着父母,装着对父母的一份牵挂。好好孝顺父母,感恩父母,是我们对父母唯一能做的事。

读后感的作文 篇5

  蝉鸣之际,我打开了《绿山墙的安妮》,重温了主人妮曲折的人生经历,以及她那出色的幻想能力,乐观向上地对待生活的态度。

  这本书主要讲了玛瑞拉和马修想从孤儿院领一个男孩,却因意外而领回了爱幻想的安妮,村子里的人都对她冷嘲热讽。但安妮的幻想让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当家里遇到不幸她也放弃了去远方工作的机会,留在村子里照顾玛瑞拉。

  重温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安妮的幻想能力不仅帮她脱离了困境,而且得到了别人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我也因学会了安妮的幻想而受益匪浅。今年的钢琴考级时,我一如既往地很紧张,手和脚冷冰冰地,还苍白无力,似乎刚从冰块堆里走出来一般。我的小腿不自觉地抖动着,脑子里努力想着要弹的曲子的五线谱。走进考场,聆听其他考生演奏时,我忽然想起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想到了安妮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心态,便努力想象自己现在不是在考场,而是在家里复习曲目的情景。我正流利地演奏着曲子,手指灵活地在琴键各处跃动。不一会儿,轮到我了,我的心早已平静下来,不再紧张了,完成了考级的任务。

  安妮让我们懂得了爱幻想并非全是坏事,在生活中,不是一长时间地幻想就会让正在做的事情失败,或者是自己的注意力会难以集中,从而导致做出来的事都会有瑕疵,甚至做成了另外的事物。如果我们好好利用好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在对自己不利的处境中想象自己只离别人一步了,只要再努力一下就能成功,然后自己会有很强的自信心,最后就会迎头赶上,取得胜利。在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下,也可以幻想成自己的对手马上就要超过自己了,必需快马加鞭地做事物才能保持优先。这样幻想的话,还能事半功倍呢!

  我们在生活中的幻想不能是“开小差”,而是不断地激励自己,让自己积极地向前进步,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心态,从而在人生中的一场场“比赛”中获胜。

读后感的作文 篇6

  当初我在选购书籍的时候,看到它的封面是那样的神秘--在两幢古风墨色的欧式建筑间,晨曦的光霭铺满辉映在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的夹缝中,行者无疆读后感。用一片辉煌亮开了这条青石板小道。黑墙的阴影无法吞噬那熠熠生辉的金色光芒延伸的力量。

  而路上的行者,正是介于昨天与明天的行者。他穿越时间的约束,游历在各个城市间。用自己独特的思绪,记录了这一不同凡响的旅程。并抒写出了这部别具匠心的游记:《行者无疆》。

  作者漫漫行程的游记,仿佛像我们打开了一扇引领人类通向新奇的大千世界的窗扉。因为之前从未企及而又渴望已久,不必为如何到达那远在天南地北的目的地而发愁。只需坦然的面对充裕的`文字,我们想象的翅膀便已在不知不觉中舒展,不倦的飞往文字里的国度。

  原来,贪婪的人性对于友谊的忠贞也不过是权势的囚徒。每每到了险恶的情势,那些自愿放弃道义的人,便一齐打击那个比较卓越出色却又被麻烦所困惑的人。这是他们的本能,本能的排除心中的堵塞与超越自己地位的隐患。那些见利忘义的人的生活,应该是岌岌可危了罢。难保哪天,自己所谓的挚友也重蹈覆辙--将自己出卖,至自己于万丈深渊。那样的生活,着实让他们虚妄的人生疑云密布,险象迭生。

  原来,宗教对人类的蒙惑,早已使得没有抵制力的民众们丧心病狂。为了保全自己的名誉,为了维护自己的生活,为了获得责斥的快感…他们成了很多无耻暴行的参阅者和欢呼者。背信弃义的伙伴竟然成了自己悲苦命运的伪证人。他的良知何在?难道教皇的利益真的高于真正的事实。名誉的确是身外之物。可谁又会愿意被那些子虚乌有的谰言xx呢。

  原来,无端陷于重围的人们是那样的粗鲁与野蛮。色彩注定带来无可避免的灾难。却不料,它会摧毁一个艺术创作者的下半生,并且积压了二十七年的冤案竟然依旧没有平反昭雪。他用自己所能描绘下的情景,将《夜巡》的艺术价值恢弘地淋漓尽致。可没有人懂得用心欣赏。他们携带着嘲弄的笑意,聚集在喧嚷街市的角落,并起用对他人遭殃的兴奋来微笑。那邪恶的微笑使他们成功的划清了自己与这副无价珍品的界限。因为,他们认为它给全城带来了莫大的耻辱。

  原来,不听旁人的劝告,一意孤行却也能使人们看到了预期之外的景象。世界上不少故意的恬淡往往是一种掩饰性的表演,但奥斯陆不是。那里的历史原本是茫然的存在的。却因智者执着地透露,让历史"虏获"了诚实与尊重,让历史确切的痕迹不显得苍凉、寂寞,让历史不必无奈地凝冻于时光的流逝之中…正因为这样,历史才没有把奥斯陆给删除,并引来了极多的参观者。这或许便是诚实、恬然面对历史的"代价"--那里由此收获了深厚而斯文的文化内涵。

  虽然旅程中的奇景异象总是最先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但不难看出作者并不追求于乍看下新奇的震撼感、不图浓墨重彩的勾勒,而是往往不惜用犀利的笔触,记录下隐现于每一处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

  作者通过欣赏文化的眼光,对欧洲文明做出了史诗般的深度解读。每一篇游记篇幅不长,却总能给人以回味,咀嚼的空间。

  行者,行走的人。无疆。杳无边际,颇有些"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意思,果然给人意味深长的怀念。

读后感的作文 篇7

  我读了〈〈聪明的阿凡提〉〉这个故之后,我觉得阿凡提很聪明。他用自己的聪明,帮助小女孩要回了被巴依老爷抢去的毛驴,并且狠狠地教训了巴依老爷一顿。阿凡提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以后,我也一定要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在与坏人较量时,更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去打败他。

读后感的作文 篇8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十九世纪最著名的作家:埃.德.阿米琪斯的作品。

  《爱的教育》是一部日记体儿童小说,从一个叫恩利科的四年级小学生视角,写他在一学年里的故事。作者通过一件件平凡、细微的事情,记述着师生情、父爱、友谊,展示真、善、美、爱国的精神,读后感《读后感---《爱的教育》 (四年级)》。

  在书中我最喜欢《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这个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可怜的意大利少年,他很小的时候被父母卖给街头卖艺的班主,班主每天打骂他,还不给他饭吃,他忍受不了这样的日子,就逃了出来,来到意大利领事馆,请求保护,领事馆同情他,将他安排在一艘船上。船上所有的旅客都打量着这衣衫褴褛的少年,三位旅客对他刨根问底,他只能用几句威尼托方言、西班牙语、法语三种不熟练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身世。这三个人并不是意大利人,但他们听懂了少年的`话,给了他一些铜钱,少年一边道谢,一边收下钱。三个旅客喝了好几瓶酒后,一个开口说:“意大利除了骗子和强盗,什么也没有。”另一个说:“意大利是一个愚昧的民族。”第三个说:“是一个肮脏不堪的民族。”突然铜钱砸向他们,三人勃然大怒,少年以蔑视的口吻说:“谁辱骂我的祖国,我就不接受谁的钱。”

  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爱国,为国家奉献。让我们学习他,学习真、善、美吧!

读后感的作文 篇9

  我从表姐那儿借来一本汤素兰写的小说,名叫《珍珠》,两天就读完了。我的心也随着主人公阳子时而快乐、时而伤感,大部分时间在痛苦中度过。合上书本,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成长的艰难、美丽的疼痛。

  书中主要讲述一个十二岁的女孩阳子,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完整家庭,但是各种不理解、抛弃、离别、鄙视、孤独一遍遍袭击着她。爸爸妈妈为了生一个男孩,远走深圳,阳子因此心生恨意。爷爷每天接送阳子,还给她讲了富有哲理的《蚌孩子》的故事,但这个最疼爱她的人突然去世了,阳子非常伤心。奶奶成了阳子唯一的`依靠,可又搞什么黄昏恋,阳子的心更加孤独了。她是一个没有特长、各方面都很一般的孩子,小学毕业时虽然被分到了好学校,但是她不想在别人轻视的目光中生活。她心血来潮用田李阳子的名字报名上了省城的一所贵族学校,要离开这个让人伤痛的环境,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她交了一个好朋友卢莎,可是放假时阳子自己留在学校,却让卢莎代她领了回家证明。家里人急坏了,为了找她,奶奶在楼梯上摔坏了腿,妈妈内疚地割脉。返校后,卢莎再不愿与阳子做朋友了。为了友情,阳子为卢莎策划了生日晚会,一切又变得光明起来,卢莎又成了好朋友,王爷爷的微笑也温暖慈祥了,自己也第一次主动给妈妈打了电话。

  一个十二岁孩子的成长是如此艰难!她不缺吃穿,但她没有感受到父爱母爱,没有同学和老师的爱,就像生活在黑暗中。但是她有一颗向往光明的心,她也像蚌孩子一样想拥有光辉灿烂的珍珠,她只是不知道珍珠是在痛苦中获得的。人的成长也像蚌孩子一样,才能、友情、亲情是珍珠,但这些都是在各种“沙子”折磨的痛苦中得到的,疼痛的反应得到经验和教训,知识的积累成就人才,这就是人们说的“美丽的疼痛”吧。

  我想,我虽然没有阳子遇到的这些困难,但生活中也有不高兴的事、不被理解的事,如果把这些都看成是为获得珍珠而吸取的沙子,为了让沙子变成珍珠而必须忍受的痛苦,那这些痛苦是美丽的。

读后感的作文 篇10

  今天,我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语文课文《怀念母亲》一课,让我有许多感受。在这里,我就与大家分享一下。

  这篇课文通过会议的形式,介绍了两位母亲——生母与祖国母亲,以及对他们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生母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我对这句感受颇深:“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我真是可怜作者呀!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在母亲身边的时间不多,对母亲容貌记忆不深,因此只能尽力的怀念,不断地回想。

  正好,我也刚从济南市素质教育基地回来,作者思念母亲的迫切新型我也深有感触。刚到基地一天,便是仲秋佳节,这本是应该一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的时候,高高的围墙却把我们与家人分离开来。虽然那里有圆圆的月饼,却不如家里吃得香甜;虽然那里有噼啪的礼炮,却不如家里看的热烈。我想家,想母亲,想得简直不能忍耐!在梦里,我梦到母亲,梦到母亲慈祥的看着我,梦到母亲用手轻抚着我,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着那梦的时候,梦,却不知飞到哪里去了。

  因此,我应该帮助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哪怕只是帮她泡一杯热茶、拿一双拖鞋。何况我已经长大了,我不是以前的我了,不是那个只会在母亲怀里撒娇的孩子了,我必须尽自己之力,孝敬母亲。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这里,我便怀着那寸草之心,像普天下所有母亲说声:“万事如意,永远健康!”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

【读后感的作文】相关文章:

(精选)读后感的作文07-31

【精选】读后感的作文07-22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09-06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1-23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10-28

读后感的作文(精选)01-04

读后感的作文09-23

[经典]读后感的作文03-21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09-28

读后感的作文【经典】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