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孟子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孟子读后感1
小的时候,外公经常和我面对面的坐在一起,外公给我读着经典,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我长大点了以后,爸爸、妈妈便开始让我读着带有拼音的诗词,并背;上了小学,老师让我们读《孟子》。经典诗文,处处都在我们的身边,老师会让我们学习、掌握、运用经典诗文。在学习中,经典和我们形影不离,就像我们的影子一样。是它让我们掌握更多知识,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在我读过的书中,使我最受启发的还是《孟子》。
《孟子》一书记录了孟子的言行,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名轲,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将他和孔子并成为“孔孟”,有“亚圣”之称。
在《孟子》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成才先吃苦》,是说上天要把重大的责任加给这个人,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困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肌体饥饿,使他身体困乏,使他做事时行为受到干扰,使他的.心志受到震动,使他性格坚韧,增加他所缺少的才能。
读了这一则故事,我知道了人的一生要经过许多的磨难,要想鹤立鸡群,变成天才,就要从多方面去锻炼自己,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这是我想到了爱迪生说过的一句话:“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难道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就不能成功吗?
记得有一次,我在做一篇数学题。做前面几道题的时候都是“一路顺风”的。可是谁知,半路却杀出一个“程咬金”,搞得我进也不是退也不是,真是“前有敌军,后有追兵”,进退两难啊!做了十几分钟后,我便开始头脑混乱了,真想把这一篇撕碎!可又转念一想,哪一个成功之人的背后不是勤奋啊?他(她)们也同样承受过,而且做得很好。同样是人,难道他(她)们行的,我就不能吗?又想起《成才先吃苦》。不行,我行,同样我要和他(她)们做的一样好!想好后我又重新从书桌上拿起笔,继续在草稿本上演算着……哈哈,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算出来了,我高兴得双手狂舞+高声尖叫!妈妈闻讯而来,看到我的样子大吃了一惊。我发觉后,马上收敛了许多,红着脸,低下头去继续做……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呢?当然啦经典是对我们有好处哟!所以我们还是要读经典的!
孟子读后感2
《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经典巨著,系统的为我们阐述了治国之道和孟子思想。与孔子相比,《孟子》对中华儒家思想也有着极其深厚的影响,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完善,是剖析“仁爱”精髓的亚圣之作。每次读《孟子》,都会有洗涤心灵的感觉。
与孔子时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仅仅是传承,而且还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完善和解释。“仁”本来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没有理论基础来解释,孟子修缮了理论基础,弥补了不足。对于“仁”的理论基础,孟子认为这一切都来源于人的'本能。他认为这是人与身俱来的人性,这是与禽兽最大的区别。善一直存在于人的心中,只不过有些人是为了一己私欲而做的坏事,这是私欲对于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对于“人本善”的提出无疑是对“仁爱”的最好解释,这也是对后人道德修养方面最大的启发。道德修养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内容,孟子认为个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对于教育来说,更显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动的接受,而个人对于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升华。一个人要有好的修养,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学习,反复思考和反思,这样才会有进步。对于反思,也就是孔子《论语》所说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这些思想对于宋明理学家们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是孟子在政治主张上一个缩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础上提出了君王个人德行的重要性,这是才是仁政的基础。君王对待子民就应该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子女对于父母也要顺从。当然,在那个时代,这些先进的理念有着历史的局限性,孟子没有考虑到封建阶级制度的根深蒂固,这些都是不能实现的”空谈”。但是这些政治主张的提出也从侧面体现了孟子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
“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梦珂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读《孟子》,就是学做人、为政。这是两千年多来《孟子》一直深受我们喜爱的原因。
孟子读后感3
温柔的朝霞披洒在东西小路上,七点半的它格外热闹,同事们三五成伴的向学校走去,或忙碌,或充实的一天就这么开始了……
春日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魔力,也许是刚从悲伤灰蒙的冬天中恢复过来,所以无论发生什么,总是让人内心充满了希望和动力。忙碌完当日的工作后,老师们就在自己的一方办公桌上阅读起《孟子》,尽管有些老师并不是自愿的,但春天的魔力总是驱使你不停地学习,自然而然的就会从中得出很多更让人有动力的东西。而这里面对我思考最深刻的无疑是关于孝、仁、义。
虽然孟子生活在离我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但孟子的仁义礼智等思想在千年来一直做为中国人的道德规范,在当代中国社会中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孟子讲“大孝终身慕父母”,要终身爱父母、孝顺父母。如果不能善待父母,谈何仁义礼智,孝顺父母不仅仅要养体,供其物质;还要养志,给他们精神享受。
仁,我理解就是要心怀爱,慈悲为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思想的核心就是仁。面对同事要“仁”,面对学生更要“仁”,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内心很敏感,离开自己的父母,老师就是他们赖以依靠的人,我一直觉得对待十几岁的孩子不能太过慈爱,但也不能太严厉,要严慈并济,怎么把握这个度,是一个很有技术含量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与学生相处时心怀“仁”爱了。.CoM
义,是《孟子》一书关键词之一,书中多次提到义,孟子讲,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有,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子也反驳告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结合实际,我的理解义包含三方面内容。其一,古代兄弟之义,如舜对其弟象的宽恤,桃源三结义,这一点今天的人可能有不同看法;其二,道理,正道的意思。如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其三,表示责任、义务、做事尽心尽力的意思,如义不容辞。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孟子》一书的收获是多方位的,绝不仅仅是孟子书中的内容。通过学习,进一步收获了许多知识,包括历史知识、教书育人知识、价值观知识等等,而我在与孩子相处时,脑海中也总是浮现出《孟子》中的话,这无时无刻不在提示着我该怎么做。
孟子读后感4
孟子是亚圣,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也是儒家杰出的代表人物。
人的本性而言,宋代以后学者一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傅佩荣先生经过研究认为,孔子、孟子都没有认为”人性本善”。而实际人性并无善恶,只有“善的倾向”,即孟子相信“人性向善”,人性是种倾向,说明人生是开放的,永远是一种对自我的要求,且此种要求由内而发,不是由外在给予的,因此,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实现自我向善的本性。这就不难于理解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为何总是不辞辛苦,以天下为已任,周游列国, 不可为而为之,推行自己的“仁”“仁政”思想,并以此为乐。他们的思想是站在了泰山之巅啊!傅佩荣先生总说,人活在世界上,就要经由不断的努力奋斗,使自己越来越好,人性向善,行善,人格越来越高,这才会享有真正的快乐,最大的快乐。
我们要学习孟子的“浩然之气”。我们都知道孟子的几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人性向善”,人的'价值当然是由内而发,但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环境,不可忽视环境的因素,人的价值必须落在人际关系的网络中才能得以实现。孟子宣扬的“仁政”思想在他生活的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孟子从未言弃。他有那份自信,“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些话两千年来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对于我们凡人来说,工作学习中也要做好每一件小事,即使是最微末的细节也要全力以赴,在工作中成长,等到时机成熟,自然水到渠成,“天降大任”,有承担大任的一天,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
孟子的豁达。孟子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而不得志,没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仁政”思想,但却非常自信洒脱。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所以孟子的快乐来自于自信。孟子又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所以孟子的快乐也来自于“强吮“求仁”的向善之心,做一个真诚的人,生命的快乐根源在内不在外。因此,当我们反省内心,发现自己诚恳,可以对得起自己,那便是无比的快乐了。
孟子读后感5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她在儒家典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孟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言论的总汇,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20xx年来它不仅一直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而且早融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之中。
《孟子》一书对于儒家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重要思想。《孟子》的思想主体是伦理政治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类的文化规范——仁、义、礼、制的萌芽和根本。虽然从理论上来说人性是本善的,但从实际来看,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孟子强调品德修养,以此恢复丧失了的本性之善。由于强调自我品德的修养,孟子表出强烈的自尊,自强精神和一定程度上的人格独立。将人性的理论推广到政治领域,就是“仁政”的学说,这是孟子思想的核心。
孟子的“仁政”学说,包含了对人民的重视,即民本思想,这个思想是孟子学说中最光辉的组成部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此书的作者孟子,是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少年家贫,有寡母抚养成人。在孟母“择邻处”、“断机杼”的教育下,他拜子思为师,潜心攻读孔子的儒家学说,终成儒家思想的一代尊师。在书中他强调个人要自强奋斗,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他强调,只要不断磨砺自己,终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关于我对《孟子》读后感,我定义,孟子是个不吃亏的人。
《孟子》里有很多精彩的辩论,文章里体现出,他的.每次辩论都是应变自如,有犀利雄辩的语言,站无不胜。
他的不吃亏表现在,孟子在论辩中主张什么,反对什么,立场、观点鲜明,而且感情色彩强烈。他反对不义之战,歌颂正义之战;反对暴政,赞扬仁政;反对杨墨,推崇孔子;反对穷奢极欲的权贵,同情水深火热中的百姓。
他的不吃亏得益于,孟子在论辩中长于说理,显示出他雄辩的才华。他往往能针对对方的言论,不急不迫、一步紧似一步地论说开来,最后用精辟的语言概括出自己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的谬误,确有说理痛切、发人深省、令人信服的效果。
孟子读后感6
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跟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
在了解孟子以前,我都觉得孟子跟孔子是同一朝代的,可是,这本书刚开始看,就打破了我原先的想法。其实孟子是在孔子去世后很久,才出生的。小时候,孟子就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很崇拜孔圣人,十几岁的时候,他还去到鲁国,想找孔圣人的门第来教自己,可是,孔子的徒弟差不多都已经逝世了,于是,孟子找到了司徒牛。
这时,司徒牛也已经是个驼背老人了。司徒牛原是子思老师(孔子的学生)最重视的学生,不过,一场疾病导致了他不敢见人,因为他的背上莫名其妙地长出了一个锛傂∩角痫紓,于是他隐居与树林里,谁也没见过他,但是孟子找到了他,司徒牛听了孟子的讲述,决定收他为徒,三年后,司徒牛让孟子离开了那里,劝他去更加开阔的地方展示才华。
孟子泪别老师后,回家兴学育才,凭借着他的本领,孟子成了有名的'老师。
公元前347年秋,孟子带着几个门徒去了齐国。起先,他受到了齐威王的欢迎,齐威王知道他是一个人才,但孟子齐国不被重用,因为他坚持的是仁政思想,而齐威王却行霸道,他想要把整个天下拒为己有,这下,孟子又拿出了最令我佩服口才,他说话滔滔不绝,又因为他学士渊博,知道的东西很多,随口就能说出大道理来,就是利用他的口才,孟子成功说服齐威王行仁政,他给齐威王讲了很多道理,搬出了他脑海里积蓄的知识,要是我是齐威王,都会听得晕头转向呢!
78岁时,孟子决定辞了官衔,回家安享晚年,他知道自己时间不多了,他觉得再怎么,也得绿叶归根,于是,在众人的挽留下,孟子热泪盈眶地回了家,在齐国,他整整呆了35年。
85岁,古稀之年,孟子带着邹国百姓的叹息声,徒弟的哭声,去世了。
出殡这天,雪更大,风更狂,连天地山川都为一颗巨星的滑落而哭泣,各地百姓都赶到孟子的家乡,披麻戴孝,在风雪的呼啸下把孟子送向天堂……
其实,就算是圣人,我也觉得他会有错的地方,孟子也不例外,因为,孟子总是说,孔子说的都是对的,然而,孟子的功勋远大与他犯下的错误,他谦虚,他好学,他还有一副好口才……
孟子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
孟子读后感7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译文(前两段):孟子说:“充分利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保持心灵的思考,涵养本性,这就是对待天命的方法。无论短命还是长寿都一心一意地修身以等待天命。这就是安身立命的方法。”
孟子说:“一切都是命运,顺应它就承受正常的命运。所以知道天命的人不站在危险的.墙下。尽力行道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正常的命运;犯罪受刑而死的人,所承受的是非正常的命运。”心得:当一个人出生,上帝并没有决定他是贫是富,是出人头地还是平凡。
更不会少给你某样或少给别人某样。他是公平的。即便是他给你关了一扇门,却一定会为你开一扇窗。但是以后的生命之路的好与坏,就要靠自己来决定了。你付出的越多,回报也就越多;努力越多,收获也就越多;学习的越多,知识也就越多……也许你现在还没有看到成效,但在不久的将来,你就会知道,当时的付出是值得的。就像孟子说的,只有用心灵思考的人,才知道人的本性。正如现在的我们一样,只有用心学习、用心思考,才是真正会学习的人。这不禁让我深思,我的命运,我认真对待了么?恐怕没有,而且还差得很远。
总认为时间有的是,以后再努力也不迟。可是真的还有的是时间么?不长了,所以趁现在还不晚,要把命运紧紧地握在手中。努力,努力,在努力。不要让命运掌控我,而是要由我来掌控命运!
孟子读后感8
孟子雄心勃勃,准备干一番大事业,可是他四处奔波,最终也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孟子自己害了自己。因为他没有统治阶级那样的野心,更没有他们那样的残忍之心,他的心里装满了仁义,所以他有再大的政治理想也难实现。
面对这样的结局,孟子无可奈何,但又不甘心失败,不能让自己空有满腹经纶。于是他把自己的政治理想寄托于统治阶级。
诸侯争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气候,这种大气候注定了孟子的命运,他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四处踫壁,或像一只皮球被诸侯们踢来踢去。
孟子所推崇的王道和仁政的终极结果就是专制。虽然他是一个政治上的失败者,但他的王道和仁政思想却毒害了世世代代中国人民。他虽然自由了,但世世代代的人民失去了自由。
孟子不愧为王者师,他天衣无缝的说理让王们深信不疑。例如:在梁惠王(上)篇中,他抓住梁惠王所讲的'“利”进行说理,“王曰:‘何以利我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我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乍看此言,似乎没有什么反驳的,但在当时那种大气候下,梁惠王考虑“利”不是没有道理的。诸侯争霸,你不考虑‘利’,也许就会成为他人的口中食了。由此我联想到了现实的美国,到处考虑自己的‘利’,如果其利益受到损害,便进行制裁,甚至战争。正因为考虑利,其国家就强大,其人民就富裕,这有什么不好。
实际上孟子的许多说理稍微一驳便不堪一击。比如:“无伤也,是乃仁术也,间牛未见羊也。”见牛未见羊未必就是仁术,见了不杀和不见杀之都无法证明他有仁术,说不定见了杀比不见杀的更具有仁术呢!他说:“君子远庖厨也”,君子未必远庖厨也,如果君子远庖厨也,那么君子远吃行不行?
孟子的有些说理偏离现实,这只不过是他仁政理想而已。比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的这种推恩理想在现实中往往难实现。
“仁政”与“民主”无法比拟,“仁”与“自由”无法比拟,我们宁可要“民主”也不愿要“仁政”,宁可要“自由”,也不愿要“仁”。
孟子读后感9
感触最深的是《告子上下》这篇,在阐述行善论的学说。第一,人性本是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有无不下。”人的性善,是普遍的共同属性。第二,人性之所以是善就在于人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先天固有的道德意识。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正因为人们存在着内在的鲜艳的道德意识,所以人性是善的。第三,人们的行为如有不善,是由于后天的外在环境造成,不是人性本身边不善。第四,对于这种善的本性,或者善的本心,必须着意的加以培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于专心致志的存心养性。
《孟子》中除了阐述其修身治国的大道理,还记录了一些发生在孟子身边发生的一些小的故事,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师友之道》主要讲的是交友要做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孟子说过“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为政治应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交友不能看这个人的财产和地位,重要的是看这个人是否有才能,值不值得让你学习,这样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作为儒家文化的先祖,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对中国的影响长达几千年,直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世,思想道德。其思想精华博大精深,今天我只是管中窥豹摘录下自己浅短的感受和心得,孟子思想的厉害之处在于不管是阐述怎样施行仁政治国平天下,还是做人处事,他都能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
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总之《孟子》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每次诵读都会使人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它可以平和我们烦躁的内心,可以让我以圣人的精神为指导,在现实生活中做的更好!
孟子读后感10
王立群读《孟子》,没有介绍《孟子》的主要仁政思想,而是偏离主题,得出“强势人格”的结论,倒也出了我的意外。
接着,列举了王立群先生少年时代的坎坷,表面上,王先生通过举例,说明“强势人格”的结论,给我的初步感觉,王先生是脱离了主题,偏离了《孟子》,很是意外。
后来晚上作梦的时候,突然想明白了,其实,我看王先生演讲读《孟子》的时候,用了“曲笔”的'手法。之所以这样说,我有我的理由:
其实,王先生想通过年少时代的坎坷,对比国家当时的不仁政。当时,让一个初中学生在深夜干一种拉车的重体力劳动,是曲折的表现当时国家的“不仁”。也给我们反方向思考,仁政的重要性。
到了如今,似乎国学开始兴旺了,但这样的潮流,才刚刚开始,从于丹开讲国学,到现在的王立群,易中天等等讲诸子百家,很是热闹,但是真正敢于讲《孟子》的仁政,时机还不十分成熟。换言之,还不适合在如今20xx年夏天讲仁政这个题目。起码讲仁政这个题目,不能够用直笔。但是讲孟子,你又不得不说仁政,怎么办呢?讲仁政的话,你举例说明,难免举例用到当代的例子,谁有勇气直接批判当代呢?恐怕是没有的,如果孟子那种咄咄逼人的口气批判时弊,恐怕可能招徕不必要的麻烦。正是来自这样的担心,讲仁政的时机没有成熟。
王立群学习了《史记》,自然知道直接批判之外,还有“曲笔”的做法。象王立群先生,用的“曲笔”,十分隐蔽十分巧妙的说明了非仁政带来的后果,反方面说明了孟子的仁政主张,一般读者,是可以对付过去的,深层的说,也对得起王先生的文人的良心吧!也真是难为了王先生了。
不管如何,《百家讲坛》开始讲《诸子百家》,也是值得大家喝彩的事情,无论曲笔直笔,都应该喝彩。
孟子读后感11
作为传统文化的先祖,孟子于中国的影响是达数千年之长远,我辈中人自然难以三言两语以揽括,虽然我的认识只是管锥之见,但孟子本人的思想、精神和气魄却如穿透万里晴空的红日,我即使局限于视野和眼识,亦已感到了耀眼的光辉。
首先,我觉得孟子的厉害处正在于,所提倡的“仁义”思想最能抓住事物的本质要害。孟子看到“生”、“利”是对事物利益关系的短视,而仁、义却能长远影响到将来,故有“舍生取义”、“舍利取义”之说。狭义的“仁义”是指封建时代人伦的忠义孝悌,实那么是千百年来对孟子的误解,因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三纲五伦已革了命;《中庸》讲:“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末,此“仁义”还有永久的意义可言吗?所以我们今天理解孟子的“仁义”,实应站在高处,从广义入手:如同道家的“道”、佛家的“菩提”,都是对客观普遍规律的认识,孟子的“仁义”也不二致。而这种认识,可让孟子如一纯熟渔夫的手钳在了螃蟹扼要的部位,任螃蟹用力再猛,纵有大腿大脚亦是摆脱不了。无论事物表象出现多么错综复杂的问题或困难,孟子皆显得不昏沉也不散乱,经常化险为夷、转难为易,而绰绰有余。
当今著名于世界的“系统论”、“系统考虑”,虽口口声声反对舍本逐末,而要动态、长远地看事情,说透了:皆可从孟子的仁义思想找到雏形。
另有一点,我觉得孟子最值得后人效仿的是他独行特立,不同流合污的.气概。这点即注定了他假设有时机作为,给予一发挥才干的舞台,那么必能成一王业的大人物也!独行特立者,立场坚决,意识独立;不同流合污者,那么能做到不见异思迁、不心随物转。有此二者,那么造就了孟子之大气魄,表如今文风上那么气势雄奇而磅礴,用来创业那么整个世界都向他一人倾倒,孙子兵法言“致人而不致于人”,在孟子身上得到了表达。当今社会形势风起云涌,常常人置于其中而莫辩方向,倘学得孟子一二,何怕不能惊天地而泣鬼神呢?
虽然研习《孟子》的时间短促,然而孟子光明的仁义之道已足以令人受益终生了,最后,再对孟子的仁义之道作一总结:一是其舍末逐本的思想,二是其独行特立的精神,三是其驾驭形势的气魄。
孟子读后感12
他在看了我的日记并得知我多次将他以真名写进去后有些不满,便让我不要再提到他,实在不行就用灵来代替,他说他喜欢"灵"这个字,我问他为什么,他敷衍过去;我赶快喊来妈妈和妹妹一同观看。也许是沙眼的缘故吧,受不了强光的刺激,我很固执而又不甘心地哭了。朋友可能离去,书却是你我最忠诚的伙伴,时光不断流逝,阅读却让我们永葆精彩!
孟子继承了孔子,并提出了“忧患”的概念,他认为人的生命之所在,事业之兴败,国家之存亡,都与是否具有忧患意识相关联。忧国忧民之心也便是责任意识与承担意识的重托。“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其意为:君主若把百姓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样百姓也会把君主的忧乐当作是自己的忧乐。这也是孟子对于君主寄以希望,可以仁政为国,爱民如子。
《孟子》一共七篇,主要的两个方面内容,一为孟子与君主讨论政治,另为孟子与儒家其他门人、弟子相互交流行事为人知道。《孟子》的文笔犀利,富有说服力,奈何孟老夫子的良方,和战国各诸侯国所走的霸道路线合不到一起,因而不受欢迎,这也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真实写照。
“以意逆志”便是孟子在《万章·上》中所提出对于诗理解的'方法。“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评论诗的人,既不能根据诗的个别字眼就断章取义,曲解诗句,也不能有辞句的表面意思曲解诗句的真实含义,而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所思所想。“知人论世”也便是评论他人作品的原则。
对于孟子,我们并不能以三言两语概括全部,因为他的思想,使我们根本无法理解透彻的,他的精神和气魄,犹如拨开云雾的万丈光芒,哪怕他存在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1723年了,但我们局限于世的视野和眼识,亦能感受到他散发出的耀眼光芒。
孟子读后感13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琅琅上口的《三字经》,作为每一代华夏子民的启蒙读物,不知浸润了中华文化多少年,可你们又是否知道?这连牙牙学语的孩子都能诵上几句的质朴文章,却隐藏着一位大思想家的思想精华,而这位大思想家,正是我们今天要说的主角——孟子。
同是贵族,比不得孔子,贵族落魄的现在进行时,孟子俨然定过去完成时了。他少年家贫,由寡母抚养成人。《三字经》中也有记载:“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就是这样严苛的教育,让孟子成为后来的一代大家。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想孟子也不能免怀,但他又是不同的`。他在由家贫而导致的现实的性格中,还蕰藏了那么一丝让人动容的天真。
开头我们讲《三字经》,说它里面有孟子的思想精华,指的便是他的“性善论”,而我说孟子天真,就是从“性善论”中发现的,为什么呢?我们来细究一下,“性善论”中强调,人性是本善的,只不过有时人们处事并不能完全符合仁义标准,所以要用品德修养来进行约束。而问题就出在这。不是我思想黑暗,试问现在谁能说用品德修养就能使坏人变好,好人更好。如果真那样,还要警察干什么?而现在都是这样,更遑论那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了,今晚想着扩充领土,士大夫们想着争权夺利,就连普通人,也醉心于那蝇营小利无法自拔,谈品德,谈修养,那真的是个笑话,怎能不让人感叹孟子的天真呢?
可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正是由于他的天真,才突出了的良善,才彰显了它的美好,才能使它成为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历史长河一遍遍的洗刷中,获得后人的敬拜与推崇。
因为只有他,谈及“亦有仁而已矣”,只有他,奉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只有他,才能护佑心中的良善之光并天真的相信别人也能做到。
突然想起一句话,用来昭明孟子之志到正好:
虽千万人,吾亦往矣!
迷茫,就是才华配不上梦想。
孟子读后感14
这个寒假,我看了《孟子》这本书,对孟子其人其书有了一些了解。
孟子名轲,从师于子思,后来,他授经讲学,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晚年与几个学生一起着书《孟子》。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学思想的一代尊师,被后人称为“亚圣”。《孟子》这部书大多在写孟子向各国诸侯极力推荐的“王道仁政”,即“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在个人品德修养方面,它继承了孔子的儒家学说,并加以阐述和发展。
《孟子》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在家,家之本在深。”可见天下的基础在于国家,国家的基础是每一个家庭,而家庭的基础是每一个组成家庭的成员本身,可见只要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个家庭就会变得幸福美满,每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话,这个国家必定繁荣昌盛,若是每个国家都繁荣昌盛的话,天下就太平了。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做好份内的事,世界就变得美好了。
社会如此,学校亦如此。如果一个班内的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那么这个班就会变成尖子班,如果每个班都这样,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名校了。但这还是得靠每个人的努力,只要每个人都把自己管理好,把该做的事情做好,那么这个集体就都好了。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粗看了一遍《孟子》,就有了很多启发,以后,我要好好研读《孟子》,让它成为我成长道路上的明灯。
月、阮俊杰、姚星、游疏霖、徐慈佑……谢谢你们!
进入弘毅厚谦书院是为了读圣书,受圣贤教育教诲。我现在已经背了五万多字了!而进文礼书院需要二十万中文和十万英文才能进文礼书院,我要很你努力的向进入文礼书院的目标去努力。爸爸告诉我圣贤教育可以帮助我一生。爸爸还要求我把佛经一起背,爸爸还想最终把我送去当和尚成佛,但我也不介意。我其实也很喜欢读这些圣书,爸爸告诉我,我先要打好基础,以后要去文礼书院或去孔子学堂深造。
孟子读后感15
当初见到这本书时,我只是随意地翻看了几页,就认定是一本枯燥无味的书,就再也没有动过它。后来,我在书柜里找书时,偶然发现了这本《孟子旁通》。当时并不是很在意,但看到了是南怀瑾写的时候,我的兴趣一下子就来了。也许我得认真看看这本书才能下定结论。那时我是这么想的果然不出我所料,这本书的确让我明白了很多。
这本书讲的是孟子的故事。在这本书里,南怀瑾用了许多的人来做对比,更能看出当时孟子的凄凉待遇。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许多激励人心、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源出于它。历代注释亚圣思想的著作不计其数,但是适合当代人读的'几乎没有。经过文革批林批孔、儒法斗争各种理论的影响,当代人几乎对孟子的思想毫无所知。而《孟子旁通》这本书不像传统学者的传注那样过于重视训诂,而只是对广征博引地对孟子的思想进行阐述。
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权能问题》这一篇。齐宣王问:你所说的不为和不能这两种情况,又有什么样的差异呢?什么样具体的情形是不为?什么样的具体事实是不能呢?看了齐宣王的这个问题,我暗暗发笑,这个国君还真是幼稚,连不为和不能都分辨不出来。没想到下面的一句话驳回了我刚才的想法我们不可以用这样的观念去读这句话,否则的话,差劲、幼稚的就该是我们了。我脸刷地就红了,急急忙忙接着看下去,孟子啊孟子你该怎么回答呢?孟子如此回答道:假如叫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腋下,跳过北海,这人说,这种事情我办不到。正如现在我们叫世界拳王阿里,夹起日本的富士山来,跳过太平洋,落到美国西海岸去,阿里说,我办不到。这是不能,是能力不够,不是不愿意去做。假如叫一个人去为一位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而这个人说,我没有办法,折不下来。那么,这个人是不肯做,而不是他没有能力。
乍看之下,孟子像在讲一个童话故事,但其实不然,这里面的内涵很深,这正是孟子暗示齐宣王,你有此权能,不是做得到做不到的问题,只是你肯做不肯做而已。
读了《孟子旁通》这本书后,我突然一下子明白了很多哲理,让我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起来。
【孟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孟子议论文05-21
孟子读后感11-08
孟子读后感[热门]08-24
孟子心得读后感07-20
孟子读后感【必备】10-22
孟子读书心得03-01
孟子读书心得体会07-03
孟子的读书心得体会07-28
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后感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