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时间:2024-10-21 12:41: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篇(荐)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篇(荐)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

  最近朋友介绍给我一本关于历史方面的书——《明朝那些事儿》。刚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随手翻了几页,发现里面全是文字,心想这肯定又是枯燥无味、故作高深的历史书罢了,便放在一边,不去理会。后来无书可读,只好耐着性子看了起来。没想一看,就立刻被吸住了,变得爱不释手。作者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明朝276年的历史写得淋漓尽致,幽默无穷。尤其是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记忆犹新。

  王守仁就是让我印象最深,感悟最多的一个人。他创造了心学,发现了“知行合一”,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他孤身一人,召集义军,打败叛变的藩王宁王,只花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是一名优秀的军事家。而书中关于他的“知行合一”理念又让我陷入深深思考当中。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史上的根本问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认为“知难行易”或“知易行难”。但王守仁却认为“知行合一”也就是知道道理和实际运用都很重要,没有难易之分,想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就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王守仁也是因为有了“知行合一”成为了理学的圣贤,成就了辉煌的一生!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在书中我知道了许多道理:一定要多交朋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网,择其善者而从之;做事一定要有远见,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为人处事一定要低调,不能自大狂妄。

  我将也会运用“知行合一”的理念,将懂得的道理和行动结合起来,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2

  大概是高一上学期,同学们都疯狂喜欢上了这本书。上课、自习、食堂、教室,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在吸引着他们。于是我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这样的一套书。

  在当时那个金戈铁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将对方杀死,脚下踩着敌人冰冷的尸体前进,并擦干溅在脸上的血。第二种:屈服在别人脚下,当锋利无比的斧头向你砍来时,你也只有在这时做个深呼吸的份啦。或许我们真的没有权力去评论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既然他们已经逝去,那就让他们安静的走吧。我客观的认为朱元璋不能算是一位最好的皇帝,但是一位较伟大的.皇帝。

  一生并无大过,有人会说他只因四桩案子就杀了那么多人,但我认为虽说有些过分但还是有情可原,他只不过是十分痛恨贪污,腐败并且做事过激了一点。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他消灭了一路上的众多障碍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啊~~!”带着一点疲惫,带着一点回想,带着一点期待,带着一点遗憾,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中,我看见儿时的朱重八正坐在草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对我吃吃一笑,那笑中有一丝生活的凄苦,还有儿时的纯真。

  场景突然又从野地中闪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李善长脚步坚毅地走出大殿,皇帝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忍和无奈,但随之而来的是冰冷无情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栗,“我忘了!我忘了!你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朱重八了,而是一个看惯了身首异处,血溅七步的帝国统治者了。”大殿随之离我远去,一切归于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出现了方孝孺,一脸正气盎然。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

  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暑假还在继续,然而书早就已经看完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3

  最近在陪儿子读《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最早于20xx年在互联网上连载,到20xx年连载完毕,后集结成书出版发行,最新版一共9本,从朱元璋的造反说起,讲述了1344-1644近三百年的历史故事。这套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年轻的作家,现任山东省政府办公厅综合处处长。

  历史本是枯燥的,无趣的,但是这套书却不同,作者开创了新的写法,语言诙谐幽默,以足够有趣的笔法还原了历史原貌,别开生面,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没有《明朝那些事儿》,绝大多数人对于那个朝代的印象,背定还停留在影视剧里胡编乱造的片断。

  《明朝那些事儿》讲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澜壮阔的元末农民起义和明朝276年的历史。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崇祯皇帝朱由检,详细介绍了明朝的历代皇帝、著名的历史人物、从元末到明末著名的农民起义,从战争开篇,以战争结束,看后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在客观陈述历史事实的同时,着重刻画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分析每个人物在推动历史进程中都起到决定作用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书中的语言不生涩,浅显易懂,不论是描写还是评论都站在普通人的立场,读来倍感亲切。

  读了这本书,感觉生动的人物缓缓地在向你走来,在向你述说,每个人都是鲜活的,他们的成功或失败除了取决于历史大环境,更多的取决于性格,映证了那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读后感·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我们都要充满希望,有时候,工作或生活看似已经走入绝境,但只要再坚持那么一下下,也许就会“绝处逢生”、“柳暗花明”。历史兜兜转转,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一直在思考,如何让自己的内心变的强大,如何能教育出内心强大的孩子,至今没有找到经科学验证全面系统的方法,况且这套书还没看完,没有过多的发言权。但是单从朱元璋的开国史和朱棣的造反史来看,信念、追求是核心力量,坚持、勇敢是必须要具备的重要品质之一。用毛主席的话说,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4

  一本优秀的书籍就像一个好的旅游向导,时而带你穿越到过去,时而又带你飞越到未来。

  妈妈在网上买了《明朝那些事儿》,对历史不太感兴趣的我翻了几页后,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住了。

  《明朝那些事儿》一共有九部,作者是当年明月,他的笔风很是活泼幽默,我想这也是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原因之一吧。《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主要讲述的.是朱元璋如何从一个邋里邋遢的乞丐一步步做到皇帝的。第一部全书分23个章节,通过描述其出生、复仇、入寺、投军、造**、称帝几个大事件,讲述了朱元璋传奇的一生。每一个章节都像一个旅游景点,作者用浅显易懂的方式,用现代的语言绘声绘色地讲述,并且还会加上一些自己的感悟,让我很容易就了解了当时的历史状况。从朱元璋身上,我学到了清高不屈、机智过人、冷静面对的优秀品质。

  说朱元璋清高不屈是因为当时生活很艰苦,但他就算做乞丐也不投靠元军,最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谁会想到几十年前的那个衣衫褴褛、沿街乞讨的乞丐,几十年后会成为一个大帝国的统治者。命运之神其实并不存在,他的一切都是靠自己努力争取来的。

  我从朱元璋身上学到了,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执着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5

  《明朝那些事》讲述了明朝前后约三百年的历史。故事生动有趣,笑话百出,让我们在轻松愉快中了解了明朝历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都前与陈友谅进行了有名的鄱阳湖之战。在这次战斗中,朱元璋带领的20万人只配备了单薄的'渔船;而陈友谅则带领60万精兵强将,配备巨大的战舰。双方实力悬殊,朱元璋看似很难取得胜利,可他却巧妙地利用了船小灵活的优势——先用小船偷袭战舰,杀死一千多名敌人,并夺得战舰一艘。顿时,军心大振。他赶忙乘胜追击,又用小船装满炸药,组成敢死队,利用风力,火攻战舰,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朱元璋能以小胜多,以弱胜强,我觉得他真不愧是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的人,这使得他在万分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这启发了我,平常遇事不能慌乱,要及时想出对策。是啊,朱元璋遇到这么大的困难都能想办法解决,我们平时还有什么不能解决的呢?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

  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情。

  现在的小孩想干什么职业我不知道,但在我的那个年代,科学家绝对是第一选择。我当年也曾经憧憬过自己拿着试剂瓶在实验室里不停地摇晃,摇什么并不重要,只是那种感觉实在是太好了。

  但在长大之后,那些梦想的`少年们却并没有真的成为科学家,至少大多数没有。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无数的人、无数的事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他:“别做梦了,你不是这块料!这句话倒不一定是打击,在很多情况下,它是真诚的劝诫。

  就好比解缙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编制《永乐大典》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政治漩涡他玩不动。

  这对我们也算是一个警醒,我们也应该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但是,我们擅长什么呢?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呢?如何将找自己擅长的这个时间缩短呢?相信这是困扰大多数人的难题。说实话,我也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但我知道这个问题始终还是要我自己来弄明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纯粹历史作品,作者尊重历史事实,全书以史料《明史》为基础,并没有添加为了吸引眼球而杜撰的野史。但作者却用诙谐的笔调,融入小说的写法,为我们解读那些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让我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去了解明朝的历史,呈现给了我们一部精彩好看的历史画卷。所以,我在读这本书时越读越轻松。没错,写得好看的历史才是最符合大家口味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以轻松愉快的口吻和幽默搞笑的笔调,给大家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历史!

  这本书尽管是在讲述历史,但它关注更多的.是历史中的人物,以及发生在这些历史人物身上的故事。在作者笔下,每一位人物都有着他的一种感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人生,或精彩,或悲壮、或落寞,或曲折。

  读史,读的是别人的故事,修的是自己的心。在感慨前人命运跌宕起伏之际,在看到往事无力回天之际,我们作为生者,理应有一份奋起直追的信心与决心。不用为自己冠以高大上的宣言,只为证明自己的人生也一样有价值,自己也能活得跟前人一样精彩。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好书,是一部好的历史巨作。大家如果没有看过的话,不妨看一看。一起随着作者去品味历史,感受中国曾经的波澜壮阔吧!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

  我并不是很喜欢读有关历史的书籍,总觉得书中讲述的那些事情离我很远,很枯燥,还有虚假伪造的嫌疑,――直到我读了当年明月所写的《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用通俗易懂、戏谑幽默甚至是带有尖刻的笔调,将大明王朝两百多年的历史演变成一个个曲折生动地 故事 ,通过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或善或恶、或忠或奸、或喜或悲、或尊或卑,告诉了我明朝的那些事儿。

  合上书,闭上眼,书中的人物还在我的脑海里游走,书中的故事还在让我回味,我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在我们历史教科书中只有薄薄几页纸短短几行话的明朝历史,竟是这样的既波澜壮阔又沉重压抑;原来我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历史人物――朱元璋、于谦、海瑞、张居正……,他们的一生竟然是这样的跌宕起伏、多姿多彩;原来一个王朝、一个民族的命运竟是这样的充满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原来历史竟然是这样的,我不禁为之欢呼叹息,为之喜悦愤怒。现在我情感的狂澜渐渐退去,脑海中的所有人物也纷纷退场,只有一位睿智的老人没有离去,他就是王阳明,一位有着神奇身世和非凡事业的圣贤。“一生俯首王阳明〞,他的事迹给了我深刻的'启迪,已经成为我人生的导师。他告诉我“要想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他告诉我“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他告诉我“知行合一〞不是深奥神秘的哲学命题,要我经常反省自己是否做到努力求知、认真实践。这位了不起的老先生鼓励我战胜自己的惰性和缺点,每天都对大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9

  在20xx年紧张而百无聊赖的春节期间,我偶然在小姨家翻到了这套书,一口气走马观花读了前六本(家里只找到了六本)。此为背景。

  对于一个靠死记硬背上位的不称职文科生来说,明朝在脑海里是神秘、可怕的,标签也只有朱元璋、东厂、阴谋和画质模糊、背景音乐瘆人的港台电视剧。感谢当年明月,把一个能让人看懂的大明朝清楚、全面、完整地展现在我面前。

  我认为,明朝的特点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各种“没想到”。从雄才大略的太祖成祖,到仁宣之治,再到英宗代宗,再到没存在感的朱见深朱佑樘朱厚照,再到大名鼎鼎的嘉靖万历,最后是嘉靖。太祖定下的规矩,本以为可以限制太监的权利,没想到宦官专权数诸朝之最;本以为废了丞相皇上就能高枕无忧,没想到内阁首辅张居正竟能把万历噎个半死;本以为永远把商人压下一头,没想到培育出了资本主义萌芽;本以为明朝能永续汉族统治之潮流,没想到又被女真夺了江山(虽然严格来讲不算)。加之老朱家人擅长内斗,而且越到后面基因越奇怪,英年早逝者、木匠、被藏着长大者不一而足,导致执政水平和效果千差万别,以及文人势力格外强盛,也上演了一幕幕君臣之间的斗争,导致整个大明朝真的是故事性极强,难怪可以写成如此精彩的小说。

  整体看,明朝的皇帝们水平不如清朝,但也从1368到1644维持了近三百年,其中文人功不可没。明朝历史上涌现出了太多忠臣、能臣,他们靠勇气扛起大任,靠智慧挽救危局,虽败犹荣。让我印象深刻的有靖难之役里拼死抗燕的铁铉、盛庸,七次下西洋的郑和,土木堡之变中起死回生的于谦,和万历年间智慧得令人折服的张居正。明朝给了知识分子一个绝佳的舞台,能力超群者自有扬名立万的机会,时代和英雄互相成就,这些人真的是历史最宝贵的财富。

  另外,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上的各个地区也有了粗浅的认识。比如,才知道之前从没注意过的江西,是古代能人辈出的地方,也作为重要战略地爆发过数场战争;还有北京城外的锦州、宁远(兴城)是守卫山海关、进而拱卫京城的战略要地;山东也是从北打到南的.必经之地。

  明朝,凝聚了太多的权谋、智慧,放在整个历史上看,作为一个汉族王朝巩固了大一统局面,也发展了经济,都是很了不起的。对自己而言,这套书完成了基本的知识普及,当年明月也是很厉害的,能把那么多难啃的古书啃出来,转化成如此通俗的小说形式娓娓道来,绝非无能之为。

  希望这样的文学能多一些,毕竟读者不是专门研究历史的专家,能完成对广大群体的知识普及已数难得,想进一步研究者,再去翻史书就好。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0

  放假第一天,在家实在闲着无聊,又看起了《明朝那些事儿》。这也许就是他读史读出得感慨,却让我豁然开朗,尤其是那句“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你自己都要充满希望”,这是一种人生态度,看透了一切的豁达,既不盲目的乐观,也不放弃的悲观,带着知道结局的心情去努力让过程更有意义一些,这不正是我所要寻找的“活着的意义”么。

  年少时总是着急,急着出人头地,急着自己的未来怎么还没来,万一不来了怎么办。越长大越觉得人生的悲哀,经过了这么多年,自己依旧如此渺小,依旧是一颗毫不起眼的尘埃,何时才能变成闪光的金子呢?还是这一辈子就如此了,命运早已注定了?果真如此的话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曾经是那么的焦急,那么的急不可耐,于是一事无成,于是更加着急,甚至悲观。历史用嘲讽的眼神望着我这个曾经痴心妄想的小小活物,让你活蹦几年,你就开始做梦!连自己也不禁要嘲笑自己了。梦做的'多了总要醒的,醒了才发现,原来我们最终都是要“做了粪土”的,何必那么纠结。

  也许很多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我这顽冥不化的脑袋始终在纠结,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总想着要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总想要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立下一份不朽功业,总觉得自己应该做有意义的事,应该把精力都放在重要的大事上,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完全不屑一顾,还很轻蔑的说“没意义”,于是把自己的生活料理的一塌糊涂,完全置之不顾,甚至不解周围人的指责,还很理直气壮的说:“做这些事有什么意义?你要能说出它的意义我就做!”现在想来实在可笑,生活不需要意义,因为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活着。开头和结局早已注定,所有人都是一样,无论你是贵为天子还是捡破烂的,无一例外,“先化作粪,再化作土”,不管你曾经有多辉煌结局都会很悲惨,甚至越辉煌结局越悲惨,因为爬的高所以摔的惨。我们的起点与终点是在一条水平线上的,中间的过程就在这两点之间起起落落,把所有点连接起来就是一个有趣的函数,虽然每个人的人生函数都不同,但奇妙的是所有人的自变量都有一定的取值范围,起点与终点的函数值也都是一样的,于是最大值越大的落差也越大。我想我是承受不了太大落差的,所以我只能做个平凡的小人物。

  我想我应该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去做好该做的事,做一个平凡的人,过平淡的生活,享受其中简单的幸福,勿动贪念。这也并不是消极,如果在能力范围内能做好所有该做的事,那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了,从中也定能体会到无尽的快乐。

  人生无常,事事无休,兴衰交替,聪明的人一定能从中获得他所想要的幸福。

  无论这个世界有多绝望,自己都要充满希望的活着,去寻找快乐。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

  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已经火了很长时间,直到这个暑假才有幸一睹其真容。作为小学生的我,原本并不对历史有多大的兴趣,但是这本书却是个例外。一见到题目就被它深深地吸引过去了——原来严肃的历史竟然可以用这样近于戏语的话呈现给读者。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渐渐沉溺于其中,那种亦庄亦谐的幽默的语言让我欲罢不能。而在这些看似无稽的'言辞中我悟出了许多道理。

  它让我明白人世间最邪恶的是人的贪心。在嘉靖年间,有一个人掌控了朝廷,官大势大,却不顾国家兴亡,不顾百姓生活,只顾着贪污索贿,任由百姓遭受游牧民族的任意掠夺。历史的耻辱柱永远刻下了他的名字——严嵩。他罪大恶极,是明朝第一贪官,抄家时一月不绝。但是,在朝廷上却很少有人指责,因为他的势力实在太过强大。那时,国家是茫茫的一片黑暗。俗话说得好“多行不义必自毙”,他的结局让我心里有了几分宽慰。

  它让我明白什么是正义与刚强。一个人在严嵩和严世番掌控朝廷时,奋起上书告严嵩。他明知道自己这样会死,却也义无返顾,甚至被廷杖打到皮开肉绽奄奄一息又不能医治的情况下,却只要了盏油灯,在监狱用残破的碗片刮掉腐烂的肉,一声不吭,即使关羽刮骨疗伤也要自惭形秽。他就是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我想我们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但是这颗勇敢的心却让人不禁为之肃然起敬。

  在这本书里有太多的感动与收获,如果你细细读这本书,你定会重新思考你的人生。就如我,便想着如何做一个无愧于天地、无愧于人生的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感谢当年明月,因为借着他的书,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2

  最近花了两周时间读完《明朝那些事》这本书,除了好还是好。

  读到这本书也是出于意外并不是刻意的去读它的,当然,主要原因是这本书的点击率太高了,根本原因呢是我热爱历史,喜欢历史故事,比如全国正在热播三国演义 ,当然是新版的,我感觉拍的挺好,融合了小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一些事,还挺贴近历史形象的。当然,也有不少人说新版的不好,我想这应该是受了旧版三国与小说影响太深的原因吧!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使我从新认识了明朝这个存在了三百年的帝国,受益匪浅啊!匪浅……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3

  月光下,曾经相依相偎已经定格在夕阳下?下一步,下一秒,我都不知道该如何了。但风拉住我,把我拉回了故乡?我很难过,因为我们要擦肩而过多少次才可换得今生的相爱。不能哭,不哭,他真把钥匙还回我了,这不是如自身所愿了么。

  从穷苦卑贱的放牛娃,到被送到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再到成为统领百万人马的元帅,再到即吴王位,建立大明,万人之上。朱元璋,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一个军事、认识管理天才!

  童年。他的童年黯淡无光,为了吃饭,从小便要去给地主放牛;他出自佃农之家,他们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可亲人死后,竟没有一块土地可以让他们入土为安。为了吃饭,他跑去当了和尚,做小行童,做杂役,做那些最苦最累的.活,去最贫瘠的地方化缘。直到他忍无可忍,参与了造反。

  造反。他本想安安稳稳的度过这一生,而一封信,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那封信,他被逼上了绝路,走投无路之时,他投奔了濠州城池的守卫者郭子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凭借着自身出色的才能,历经坎坷,当上了元帅,胜仗无数。通过连年征战,灭掉了元朝,即吴王位,建立了大明,从放牛娃变成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称帝。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结束了民族等级制度,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他,出身贫寒,也没有很高的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人,后来竟成为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民间关于他的传说很多,因此他也是一位传奇皇帝。他就是,朱元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4

  这是我看过字数最多的一本书,它时间跨度最长,情节最多。(当然,教科书上的历史不算),此书一共看了两个月,中途会有觉得情节重复冗长的时候。但是结束的时候仍意犹未尽,就这样结束了?

  以前看的书籍和影像作品,都是以主要几个人物或者一段时间为核心展开叙述,作为读者和观众,关注点很明确,很容易觉得里面描绘的就是全世界,经常会有一切可以永恒的错觉,看待自己也是如此。我们跟自己相处的时间最长,关注自己,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觉得自己可以永恒,有时感觉自己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对待一点挫折觉得难以忍受。

  读历史,很容易有一种历史感,事件是相似的,人性是相似的,具体来看是不一样的。作者在后记中提到“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无法超越,因为我们自己的欲望和弱点”

  “所有的错误,我们都知道,然而终究改不掉,能改的,叫缺点,不能改的,叫弱点。”

  能够超越历史的,叫做圣人。

  小的时候,经常觉得电视里的人都很蠢,明明那样做就可以,但是非要舍近求远。长大后,越来越理解什么是中间地带,其间有太多无奈,无可奈何,有太多人性的较量与博弈。

  于我们个人而言,所有人都有恐惧的,厌恶的,欲望极强的.方面。恐惧的方面让我们逃避、厌恶的方面让我们傲慢、欲望引诱我们放纵......人性的弱点让我们一直在重蹈覆辙。能够超越的,叫做圣人。

  一切都只在一瞬间,绝无永恒的可能。有些事,实在无需过于计较和纠结,始终都会过去,太执着只会徒增烦恼。

  以上都是一些大道理,多说无益,要在生活中实践。聊一个于我而言比较有趣的事情,在读此书的期间,每到描写战争的片段,我都觉得很难受,因为我从来代入不到金戈铁马的将领角色中,我总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兵,会面临各种死法,书上寥寥几句我也看得心惊胆战,仿佛炮轰的是我,红铁烙的是我,长矛刺穿的是我,攻城被城上的滚石冷箭击中的也是我。我实在不喜欢打仗,每次为书中的士兵倒吸几百口凉气,同时。我有个很深的疑问,那些打仗的兵,是怎么克服恐惧的心理的。

  后来我最近学游泳,期间我有特别害怕水的时候,每次扎猛子都要做很长的心理建设,猛做几次深呼吸才敢埋到水里。害怕,是真害怕,别人是怎么做到不害怕水的。人家上战场是真的会死,而我在游泳馆里,有教练有安全员,顶多就是被呛几口水,但是却怂的不行。

  他们抱着死的心态去做一件事情,那还怕什么呢,可我太想活了。

  如果我也抱着死的心去学游泳,克服小小的对水的心理恐惧那肯定易如反掌。(想法有点极端,只是想说有时候我真的需要勇敢点)

  大明王朝的故事在书中结束了,我要继续往前走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5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草原马背上的天下,终究因为民族代入感走向衰落,一位布衣沉稳的来到舞台中央,明,持续二百余年的统治帝国在君王的勤奋和亲小人远贤能下由盛极一时到平淡中慢慢消逝。

  “淮右布衣”的崛起源自地主长工的父亲在恶势力的不平等对待中凄惨离去,寺庙也分三六九等,在日复一日的化缘中,能者上,弱者亡展示得如此淋漓尽致。在好友的推荐下,来到乱世中,收猛士,纳谋臣,然后战陈友谅于内流涌动的江面,自南向北,缔造新的朝代,明。

  关于朱元璋,更深影响的是马皇后,当朱重八待监牢的时候,作为主将养女本可以寻得更好的人,可她选择了给送去热腾腾的.烙饼。

  “永乐大典”会记录他的“劳模”形象吗?在征战中成名,在金戈铁马中离开,赋予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留给华夏大地半世的安宁。

  朱棣,如果没有世袭制,或许会更为完美的化身吧。虽然几次生死关头都会有气候友情援助,但冥冥中自有神助,宁可相信它的真实。

  “木匠皇帝”朱由检作为手艺人,他是那的成功啊,尽天下之材,雕刻与设计想要的城池,可是帝与民之异,他不知道。

  “最聪明的皇帝”,年少时,懂得忍让,为除去祸国殃民之逆臣。外患时,任人唯能,不拘小节。可终究因为国力欠缺,难以为继,丧国于西南。

  对于崇祯,是极其佩服的,也许差点运气,也许国运如此,但他尽自身所能,既可以安内,也可以攘外,更有气节,在国家存亡之际,不辱国体。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中华,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歇,也必将更有朝气,更有动力勇往直前。

  朝堂之上,自见分晓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相关文章: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4-30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5-15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11-03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09-15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3-31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07-15

(优秀)《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07-26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合集】06-14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实用】09-12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15篇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