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最新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最新巴黎圣母院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最新巴黎圣母院读后感1
宏伟壮丽但又颇显陈旧的巴黎圣母院仍然挺立着,它楼顶的大钟被时间和历史撞得“咚咚”作响,它在警醒着人们,要看穿虚伪的外表,看透人性之根本。
雨果通过《巴黎圣母院》揭露了中世纪时期,封建教会对人们的生活剥削,教会势力的昏庸无道,导致当时社会的混乱与悲剧。想象一下当时的巴黎景象:街道旁到处都是坐关女人的“老鼠洞”,成群的人们拍手叫好地看着绞刑,一不小心就会因触犯教会法律而受罚,穿着各种长袍的主教、炼金石在街上如同幽灵一般荡着,法庭上由聋子主持公正……这是多么可怕与混乱的景象啊!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民又怎么会幸福?不但如此教会的邪恶力量还在腐蚀着人们的心灵……
书中的克洛德是教会的折射,但又是被教会所迫害的人。表面上看,作为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的确是一个宗教势力的代表人物,他对爱斯梅拉达不择手段地追逐与迫害,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教会的虚伪和凶残,也体现了人性的丑恶面。但是克洛德有着更为复杂的性格,雨果在描写这个人物时,时不时还带着同情与怜悯。因为克洛德并不能完全等同于教会,准确来说,他的悲剧与人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他所信仰的宗教一手造成的。刚开始时,克洛德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善良、聪明好学又十分疼爱弟弟的有志学子,他的前途十分光明,大家对他称赞不断。渐渐地,他由于长时间恪守教会的古板要求,克制个人情感,人性逐渐冷漠,被冻成了一潭死水。到最后,他遇见爱斯梅拉达时,扭曲的人性驱使他行为上的残暴与无礼。克洛德的禁欲与纵欲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这也是他以死相逼爱斯梅拉达的偏激原因之一。
与克洛德相比,敲钟人卡西莫多就是一个正面例子。他独眼、驼背、跛足,外貌奇丑无比,被称为“愚人王”。克洛德收养了这个弃婴,他卡西莫多因为先天的不足被人们所鄙视,但他那丑陋的外表下却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他因在受刑时爱斯梅拉达的滴水之恩而勇劫刑场,无悉不料地照顾她。他对她的`爱中有忠诚,也有隐忍与小心翼翼,卡西莫多为了保护爱斯梅拉达,却怕吓到她而选择睡在门外冰冷的地板上。他没有像克洛德一样的粗鲁,就算爱斯梅拉达一直被弗比斯所迷惑,但他还是在尽力护她周全,以至于追随她一同死去。卡西莫多的人性之美所闪耀的光芒足以透过那不堪的外表,但那不幸的人啊,却被教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卡西莫多迫于养父,也曾劫持过爱斯梅拉达,但是与克洛德不同的是,卡西莫多最终选择了反抗,杀死了克洛德,坚守了自己的人性之美。
克洛德有体面的外表,却内心腐朽;卡西莫多也许外表不堪,却内心美丽。外在的一切真假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逝去,唯有内在的人性会经过岁月的沉淀而更加清晰。一个人的美与丑,并不绝对。再美的玉也会有瑕痕,外表内心都很美的爱斯梅拉达也会被弗比斯所迷惑,终究接受不了卡西莫多的真挚之心。但是我们仍要努力弥补人性的阴暗面,使人性之美所闪耀的光芒穿透丑陋。
《巴黎圣母院》中的人们,在教会主义的迫害下,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每一个人最终都以悲剧结尾。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塑造与生活影响极其重大,而环境又是由我们每个人构成的。因此,让我们一同唤起人性的美好,一起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不仅是为他人,更是为我们自己。
最新巴黎圣母院读后感2
澎湃与复杂交织,感动与遗憾并存这就是我看了《巴黎圣母院》的内心活动。20xx年的一场大火在圣母院熊熊燃烧,圣母院香消玉殒。但却让全世界的人们都再一次聆听到古老的钟楼上传来的钟声...
—聽聞愛情,十有九悲
我从不认为副主教的爱情有任何错误。只是这感情是炽热的、像一把火一样疯狂烧灼他的内心,使他痛苦也让自己心爱的姑娘最后化为了烈火下的一座白骨。但是他是在爱着,几十年来苦修的“禁欲主义”被爱斯梅拉达的美丽捏碎在风里消逝的无影无踪。
那天广场上的阳光美的动人心魄,像一切美好故事的开端。爱斯梅拉达动人的舞蹈一下子透过狭小的窗子照进昏暗的教堂照进克洛德荒芜的内心。
“我不顾一切,逃避真理,败坏自己的名誉,辱没科学,抛弃亲人!这一切是为了使我配得上走入你的地狱。”
这是他的只属于他的可怜又可恨的爱情。
卡西莫多这个怪人丑陋的身躯但是纯洁无暇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保护着爱斯梅拉达。只是因为他在被吊起的迷蒙中感受到唇边的凉意,睁开眼便是沦陷一眼万年。
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的缺陷因此便默默的爱着付出着拥有着完美身躯的爱斯梅拉达。
即便是从没有得到过姑娘一丁点的感情的.施舍。他的深情一直被辜负。
但他还是但他还是...
开始时在广场上抱着姑娘飞奔逃离,最后在角落里抱着姑娘的白骨的是他。只有他、一直都是他。
“我知道我长得丑,被扔石子无所谓,但让你害怕这让我觉得很难过”
还有爱斯梅拉达对弗比斯错误的爱。一具皮囊却让她爱的真诚而快乐。在这个世界上,丑从来都是错的,美只爱美。
这样浪漫的爱情故事使《巴黎圣母院》打上浪漫主义色彩的烙印。
—複雜誇大的人性
人性里面不止善恶,事物的本身也不止对错。万物自己它存在的道理,复杂的人性是真实的,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用戏剧化的手法夸大了小说中每个人物,副教主的疯狂偏执,钟楼怪人丑而善,吉普赛女郎美而善,人物性格的不断冲突才成就了这样的世界名著。
有人说副教主十恶不赦可仔细想想他不过是一个背着宗教十字架无法释放自己情欲的可怜人,这使他的爱情在错误中发育畸形。
有人说弗比斯是个十足渣男,嗯。确实如此。
但一切都受那个时代风气的影响。那个时候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主义下人性扭曲堕落。市民生活平乏而无聊。什么样的社会才会生产什么样的人民。
人性力量交织,善与恶冲突。丑美的强烈对比。这让读者读起来酣畅淋漓只是不甘对命运不甘对人物不甘对结局不甘。
为什么善良高尚的卡西莫多却只能拥有一副残缺的皮囊,而拥有皮囊的弗比斯和克洛德只有一颗无聊而低俗的心又或是疯狂偏执的灵魂。
命运的大手作祟。
新的时代新的故事,但是命运的脚步透过历史在耳边响起.....
当巴黎圣母院上的钟楼再度被敲响,命运的时针在历史上又回如何书写出一个全新的结局?
【最新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相关文章:
巴黎圣母院心得体会10-11
巴黎圣母院读后心得04-04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06-24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07-27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06-14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07-06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06-06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精)08-21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优】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