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读后感范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锁记》读后感范文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锁记》读后感范文 1
张爱玲擅长描写各种各样的女性。《金锁记》也不例外。这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七巧为人刚强、泼辣,与姜家人格格不入。她忍受不了家庭的压抑,不断反抗,因此声名狼藉。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后,七巧带着儿女离开了姜家。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因此改善,反而更加悲惨:三爷姜季泽前来找她,她揭穿了他的欺诈,毁了自己的爱情;儿子成家后,因嫉妒儿媳,导致儿媳惨死;女儿终于婚配,却被七巧搅和破坏了美好姻缘……最终,这个不幸的女人在痛苦中离世。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运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是侧面描写。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介绍姜公馆的情况,而是通过两个丫鬟的夜间交谈,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况交代得清清楚楚。这种手法有点像《红楼梦》一开始通过冷子兴的讲述介绍宁、荣二府的兴衰,颇具巧妙之处。接着,作者又通过两个下人的对话,揭示了七巧的身世背景。而大奶奶、三奶奶之间的闲言冷语,则进一步说明了七巧的性格特点以及她在姜家的低下地位。
这一系列的侧面描写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别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七巧出场了——“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几个字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精明的妇女形象。接着作者便展现了七巧的语言及行为,她替二小姐说媒,气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张爱玲笔下的七巧,一生才情横溢,令人敬佩。然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描写并非是她的风采,而是在故事尾声中透过童世舫的视角揭示出来——“门口背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童世舫内心却认为“这是一个疯子”。这种巧妙的描写手法,更加生动地展现了七巧晚年的孤独和悲凉。
《金锁记》这个小说的名字取自于主人公七巧被金钱所束缚的寓意。七巧身边的人对她的爱意,她总是怀疑是因为她的财富;侄子和女儿之间的争执,她总是认为是财产引起的;女儿在学校遭遇问题,她总是以金钱来解决。三十年来,她被金钱所困,被金钱所控制,这种束缚让她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也让她的子女前途受阻。这金锁也可以被理解为封建社会所带来的'束缚和压迫。
在这个故事中,月亮被描绘成了一种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反映了人物内心的变化。一开始的月亮是“那弯弯的残月,低低地悬挂,宛如一个沉重的黄铜盆缓缓下沉……”,预示着一个衰落的时代和一个没落的家族;“朦胧的弯月,犹如石印画中的图案”,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在斑驳的乌云中若隐若现的月亮,时黑时白,仿佛一个戏剧性的狰狞面具”,则是七巧眼中的月亮;“今晚的月亮比往日更美,高高挂起,皎洁的圆月,万里无云,犹如天空中的一轮白色太阳”,则是七巧的儿媳眼中的月亮。
在古代,人们普遍认为门当户对是结婚的重要条件,大户人家通常不会和小户人家结合。七巧嫁给了姜家,她的大哥感到高兴。尽管七巧嫁给了一个残疾人,但姜家却对她不屑一顾,认为她出身低微。甚至连家里的丫鬟们也纷纷议论七巧。这种势力观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一个人如果有了权势,周围会有很多人来奉承他;一旦权势消失,这些人也会离他而去。正如俗语所说:“富人住在深山里还有邻居,穷人住在繁华市区却无亲戚。”
读完全文,我觉得七巧并不是在厌恶,而更多的是在同情和怜悯。生活在那个衰落的时代是一种不幸,七巧所遭受的各种不公正待遇也是无法逃避的,因此她只能选择反抗——用自己的方式。
《金锁记》读后感范文 2
张爱玲擅长描述各种各样的女性。《金锁记》也不例外。这篇小说记录了一个发生在19世纪初旧上海女子身上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地位低下的女子。她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嫁给了当地的一户大户人家—姜家七巧的丈夫从小就是残疾。七巧的为人十分泼辣、刻薄,再加上嫁了个废人,便异常不招姜人待见。于是她便不停地反抗,这样她在别人眼中可就算得上臭名昭著了。过了几年,她的丈夫、婆婆相继去世。姜家便分了家,七巧脱离了这个封建大家庭,带着儿女搬到外面住。然而她的生活并没有好很多,相反她的下半生过得十分悲哀:三爷姜季泽来找她,她毫不留情地拆穿了他骗钱的把戏,葬送了自我的感情;儿子成家后,由于嫉妒儿媳,她把儿媳活活气死了;女儿在30多岁的时候好不容易找了个人家,她偏从中搅和,断送了女儿的一段好姻缘……最终,这个不幸的女人在郁郁中死去。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用了许多写作技巧,其中我认为最成功的要属侧面描述。在文章的开始,作者并没有正面介绍姜公馆的情景,而是借两个丫鬟的床头夜话将整个家族的人物关系和大致情景都交代清楚。这倒和《红楼梦》开头借冷子兴之口演说宁、荣二府的兴衰颇有些相似。接下来,作者又在两个下人的交谈中将七巧的身世向读者作了交代。再由大奶奶、三奶奶背后的闲言冷语说明了七巧的为人以及她在姜家低下的地位。
这一系列的侧面描述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使大家都迫不及待地想“亲眼”看看这七巧究竟是怎样的。别急,在这一系列的铺垫之后,七巧出场了——“瘦骨脸,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寥寥十几个字便活脱脱地刻画出了一个精明的妇女形象。之后作者便展现了七巧的语言及行为,她替二小姐说媒,气得二小姐直哭。短短四五千字,就把七巧的出身,人物形象,人物关系交代地一清二楚。
张爱玲的一枝生花妙笔着实令人佩服。我认为最妙的一个侧面描述在最终。七巧晚年的时候,作者并没有花费笔墨去正面描述她。而是经过童世舫的`眼看了出来——“门口背者光立着一个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童世舫心中“这是一个疯子”。
小说的题目叫《金锁记》,为什么要叫“金锁”呢我认为是故事的主人公七巧被金钱套住了。别人爱她,她说那人是看上了她的钱;自我的侄子和女儿玩,她说是侄子欺负女儿,想霸占她的家产;女儿上学丢了东西,她便上学校找校长讨公道……就这样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害的自我没得到幸福,也害的自我的孩子前程被断送。当然这金锁也能够理解为封建社会的桎梏。
在这篇小说中曾多次提到了月亮。月亮是凄凉的象征。月亮的变化也折射出了人物内心的变迁。开场时的月亮是“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时代的一个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彰影绰绰的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是七巧眼中的月;“今日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是七巧儿媳眼中的月。
从这篇小说中也能够读出一些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过去结婚娶亲,大户人家讲究门当户对,小户贫穷人家想攀附权贵。七巧嫁到姜家,她大哥是高兴的。尽管七巧嫁的只是一个残疾人。姜家却是打心底瞧不起她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人,连底下的丫鬟都敢对她议论纷纷。这样势力的思想在今日也是存在的。一个人当了官,底下便有许多人吹捧他,一旦这个人没落了,那些原先吹捧他的人便会做鸟兽散。有一句俗语说得好“富在深山有远邻,穷在闹市无近亲”。
读完全文,我七巧的感觉不是厌恶,更多的是同情与可怜。生活在那样一个没落的时代是不幸的,七巧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也不是她能逃避的,所以她仅有选择反抗——以自我的方式。
《金锁记》读后感范文 3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代表作品之一,不同于《倾城之恋》的幸福结局《金锁记》则是一个悲剧,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从一开始就不是给人以明艳,欢快的节奏,而是给人以忧伤和悲哀的感觉。
故事是从两个小丫环的谈话开始的,两个小丫环躺在床上聊起主人家的事,说起姜家的大爷,大奶奶及刚进门不久的三奶奶,最后提及二奶奶曹七巧,却是一个让人头疼的人物。我便起了好奇,究竟是怎样一个女人?看完整篇文章,我只觉得震惊,震惊于曹七巧做的事与她的疯狂与变态。再看第二遍,便觉出了七巧的可怜与无奈,她何尝不想好好生活,可是她却没这个机会。
她是被兄嫂因金钱而嫁于姜家的,其实说嫁倒不如说卖字准确。她所嫁的人为姜家二爷,可这个二爷却是一个得软骨病的残疾人。她的大家庭中婆婆妯娌因她出身不好也或多或少有点瞧不起她。她的丈夫无能,她的兄嫂来也只是为了她的钱。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中日复一日的生活怎么能不疯?在这样环境下能正常生活的人才不正常!一个女人,嫁到一个新的家庭,都会有期盼,都有美好的愿望,谁愿意变成一个疯子?七巧也不想,可是这是她的命,逃不掉,就只能忍,直到最后忍受不了,变成一个疯子。她被金钱剥夺了幸福,便以疯狂报复心理去剥夺更多人的幸福,甚至自己儿女的幸福。她的精神已陷入了疯狂的状态中去了,她疯狂的想要报复所有人。可是在报复他人的同时,自己何尝不痛,报复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自虐式的`复仇。
可能只有这样她的心里才会好过一点。她看不得别人幸福,因为不合理的社会剥夺了他自己的幸福,她嫉妒,愁视,便这样毁掉了儿子的幸福,毁了女儿的幸福。她没有爱,或者她以前有爱,只是这爱在生活的苦痛中完全消失了。最初她爱姜家三爷姜季泽,但姜季泽只是一味的敷衍她,甚至最后为了钱财欺骗她。也许最初她爱她的兄嫂,只是当兄嫂将她卖于姜家时她便不爱了。也许最初她爱她的儿女,只是当她心中只有金钱还有强烈的占有欲时,她渐渐迷失了心中的爱。因为他对这个世界没有爱,所有她看到的一切都是丑的,恶的。
她没有感受过爱,便也失去了爱他人的能力。从来没有爱的人都是可悲又可怜的。她几乎毁掉了与她有关的所有人的幸福,同时也招来了他们的恨,她不知道吗?他知道,她不想改变,也改变不了。故事的最后写到:“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人恨他,她娘家人恨她。”最后的最后,七巧想起在北京麻油铺还为出嫁时的自己,当时的自己快乐而又自由。想起喜欢自己的朝禄,丁玉根,张少泉,如果能和其中一个结婚生子,也许结局就会不一样。但这只是也许,也许真的该信命,该信“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七巧的生活也由不得自己挑选与安排,人所受的苦也不是自己求来的。谁都想幸福的过完一生,可是哪有那么容易。
《倾城之恋》中范柳原说“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首诗这样讲:“我看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与死与离别,都是大事,不由我们自己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可我们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好像我们自己做得了主似的。”是的,我们做不了主,人各有命。
自己的命运从来都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七巧也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所以她只能这么活着,也只能这么活着。可怜的七巧,她的心中没有爱;可悲的七巧,她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可恨的七巧,毁了如此多人的幸福。
七巧,愿你来生幸福。别再这么悲哀,这么疯狂的活一辈子了,愿你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愿你平平安安过完来生。
【《金锁记》读后感 】相关文章:
《金锁记》读后感06-03
《金锁记》读后感07-23
金锁记读后感05-26
金锁记读后感04-29
《金锁记》读后感4篇06-08
金锁记读后感集锦10篇07-07
繁星春水读后感 读后感03-05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01-24
《关键对话》读后感-读后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