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最后一课》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
今天在课上老师让我们默读了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爱学习,也不知道什么是国家命运、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郎士。通过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他认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还要剥夺他们学习本民族语言的权利,实行奴化教育,这使得小弗郎士在心灵上、精神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小弗郎士有对自己的悔恨、有对侵略者的痛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翻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对自己平时最讨厌的语法,居然“全都懂”,觉得韩麦尔老师“讲的.似乎很容易、很容易”。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是的,就像韩麦尔先生所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母语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明的承传载体。如果母语没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将不复存在。因为一国人民语言彼此不通,就是一盘散沙。
那么,外语与母语到底哪个重要呢?
如今这个社会,不学英语你就别想上高中大学,更别想找个好工作了。既然外语如此重要,学外语的人多就不奇怪了。现在连幼稚园都开设英语课了。英语成了全球通用的“国际普通话”,其他语种已经受到严重威胁,面临消失的危险……这是不能忽视的。
让我们以小弗郎士的经历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2
今天,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默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深感震惊。
这篇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顽皮、不喜欢学习、不知道国家命运和民族尊严的男孩形象——小弗朗士。通过最后一节法语课,他意识到普鲁士军队不仅占领了他的家乡,而且剥夺了他们学习民族语言的权利,并实施了奴隶教育,这极大地震惊了小弗朗士的精神和精神。在最后一节法语课上,小弗朗士对自己有遗憾,对侵略者有仇恨,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韩麦尔先生打开教材开始讲法语课时,小弗朗士“全部理解”了他最讨厌的语法,觉得韩麦尔先生“似乎很容易说话”。
因为这是最后一节法语课,小弗朗士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面临的残酷现实出乎意料。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小弗朗士的思想高度集中。他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他不仅失去了熟悉的土地,还失去了一个民族赖以共同生存的.纽带——自己的语言。一种复杂的遗憾、怨恨、失落、茫然的情绪,一股脑子涌上他的心头。面对如此不可抗拒的冷酷现实,小弗朗士突然开始觉得祖国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他后悔自己没有努力学习,此时此刻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此强烈。他突然成熟懂事,过去讨厌的东西突然变得那么可爱。他眼中的一切都与“祖国”这个词密切相关。这时,小弗朗士不得不一下子学好所有应该学的祖国语言知识。
让我们以此为戒,好好学习自己的母语,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3
小说《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讲了当普鲁土军队占领了的家乡并剥夺他们学习本族语言的时候,法语老师韩麦尔讲的最后一节法语课,老师刻意换上了平时不穿的礼服讲课,从来不识字的'市民也来参加这最后一堂课,就连爱逃课的顽皮学生小弗郎士也认真的参加了这堂课,他们都听得万分认真,万分激动……,等到这堂课快结束的时候,韩麦尔老师深情的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堂课就这样结束了。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小说,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忘不了韩麦尔先生在失去教授母语机会时那张惨白的脸,我忘不了调皮不懂事的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上的痛彻心扉。这是怎样一种爱国精神呀!虽然没有为国捐躯的悲壮情景,但比激昂壮烈的场面更加有震撼力。
我们中国在晚清时期也沦为殖民地,于是许多爱国的人都站起来,奋勇反抗,不畏强敌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今天和小弗朗士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呀!
我想,是祖国养育了我们,祖国把我们当作掌上明珠一样对待,给了学生力所能及的保护,我们更应该热爱我们的祖国,更应该从现在开始要珍惜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虚度光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更加努力学习。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4
今天,我读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题目叫《最后一课》。看完后,我十分感动,也获益匪浅。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名大学讲师晏才宏被查出了肺癌晚期。他得知自己活不久了,便为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他一刻不息地讲着,似乎要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医院里,他又给来探病的学生现场讲题,直到说话出现困难。最后,他带着对学生们的歉意,倒下了。
晏才宏即使肺癌晚期,还坚持为学生们讲课,他是多么地尽职尽责,令人感动啊!在他说话出现困难时,他还想为学生们再上一课,但这个愿望至死未能实现。晏才宏,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惦记的还是自己的学生。他因没能为学生们再上一课,心里对学生们有着浓浓的歉意。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赞颂!
生活中,还有许多可敬的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将自己的健康置之度外:三年级时,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扁桃体发炎了,声音特别沙哑。但她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坚持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课。即使她的声音已经很沙哑了,说话声音也特别小,特别难受,她仍坚持带病上课。每节下课都接连咳嗽,放学后就去吃药、打吊瓶。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多么感人可敬啊!
读了《老师您好——最后一课》,我被晏才宏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被他将健康置之度外所感动;被他视职业如生命所感动!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奋发图强,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题为《最后一课》的感人文章。看完之后,我很感动,也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大学讲师严才宏被发现患有晚期肺癌的故事。他得知自己活了很快,就给学生们上了最后一课。他不停地说,似乎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了学生。在医院里,他给来看病的学生讲了一个现场话题,直到他说话困难。最后,他带着对学生们的歉意摔倒了。
即使在晚期肺癌,严也坚持给学生讲课。他是多么的尽职尽责和感人啊!当他说话有困难时,他仍然想给学生们上另一课,但这个愿望直到死亡才实现。严,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念他的学生。因为他没有给学生们上另一节课,他对学生们非常道歉。他无私的奉献精神值得我们赞扬!
生活中,有很多可敬的老师把学生的学习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三年级的时候,教我们语文的黄老师扁桃体发炎,声音特别沙哑。但为了不耽误大家的学习,她坚持到学校为同学们讲课。即使她的声音已经很沙哑了,说话的声音也很小,特别不舒服,她还是坚持带病上课。每节课下课都咳嗽,放学后去吃药,打吊瓶。黄老师的敬业精神是多么感人可敬啊!
读完《老师你好——最后一课》后,我被燕才宏的`敬业精神所感动;他被自己的健康所感动;被他的职业生涯所感动!他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工作,长大后成为一个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6
今天学了《最后一课》学完后,认为这是一首悲愤的爱国主义交响曲。
这篇文章以小弗郎士的口吻,在最后一课的见间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教室韩麦尔的经典形象,反应呢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
第一次初读时,只觉得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代表。而罗老说,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语言,那么,她就几乎失去了她生存的土壤。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的语言称为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这个民族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再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所以民族语言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
在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台湾和东北三省之后,也是不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和日本文化教育。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我们的母语是最伟大的。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7
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有许许多多堂课,可我们却不曾珍惜。今天,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所写的《最后一课》后,使我深有感触。
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一堂法文课再普通有不过,但这是最后一课,文育老农欧塞尔,一辈子都不肯学习,却来听这最后一堂法文课。拿着识字课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拼读。小学教师阿梅尔,多少年循规蹈矩的教书,可是在接到占领军不准在学校再教法文的命令之后就穿上节日礼服,精心准备的上完这最后一堂课,听见下课的铃声,他语不成句,拿起粉笔用全力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平凡的'举动产生的震撼了,不亚于同敌人拼死搏斗的英雄行为。小弗兰兹上这一堂课,仿佛一下子懂事了。他这一堂课中所受到的教育,恐怕他这一生受益匪浅。
都德用这些看似普通的事情,却更深的教育着你们这《最后一课》深深地震撼了我,使我被法国人民所表现出的深切的爱国情怀所感动。
读了《最后一课》,我了在那一瞬间变得懂事起来了,我明白了以后的学习中应认真的上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节课,不给自己以后有后悔的机会。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8
曾经,我以为,在我们的小小世界中,每个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但是当我学了《最后一课》后,就觉得这种想法是多么愚蠢啊。做父母的要关心孩子的学习,不要为了赚钱,而耽误了孩子的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关心、教育好学生,因为这些孩子们中说不定就有“救世主”呢!
可恶的德国军队,为什么你们的野心要这么大?为什么你们不会安分地守护好自己的'国家呢?为什么你们要这么残忍的对待别人?为什么?你们可否为法国人民想过?国家被人侵略,被人占领会令法国人生不如死!可是为了自己的国家,他们不能死,他们要好好地活着!如果他们死了,法国将不复存在!
家长、老师、,最重要的是孩子们,你们醒醒吧,不要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我相信,只要你们努力,尽管国家被占领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法国!可是回头想一想,我还真是没有资格说这些话,我自己都没有以身作则,贪玩得很啊!因为我实在没有什么愁的,衣食住行全靠父母,但是仔细想一想又有一点后悔,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9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读完都德的《最后一课》,我禁不住从心灵深处发出疾呼。
小弗朗士,我小时候是个爱玩不爱学的孩子。甚至觉得普鲁士士兵在阿尔萨斯的土地上操练的情景“比学习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但是现在看看自己的结果——那些普鲁士人有理由地说:“怎么样?你还说自己是法国人呢,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虽然我内心非常后悔,但时光流转,无法倒流,阿尔萨斯人成为了亡国奴,不懂自己祖国的'语言成为他们最大的不幸。
在我们身边,也经常会遇到像小弗朗士一样的学生。他们对语文课不感兴趣,不愿意学习语法、造句,写作时漏洞百出,书写也马马虎虎;有些人甚至会把这样的作文当作“得意之作”展示出来,我自己也有这样的习惯。还有一些学生模仿社会上流氓的样子,常常说脏话,编造荒谬的词汇和句子来侮辱他人。
这是什么行为?这是对祖国语言的亵渎!一个人如果不爱自己的国家,不爱自己国家的语言,那可真是可耻、可恨而又可悲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理解和正确运用我们国家的语言,这样当我们面对外国人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我们祖先创造的文字比任何国家的都更科学。
人们啊,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无愧地说:“我属于自己的祖国!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0
今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最后一课》,我对它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
《最后一课》是法国著名作家都德的作品,分为《星期一故事集》和《磨坊信札》两个短篇小说集。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最后一课》这篇文章,它以普法战争中普鲁士强行兼并法国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和感想。尤其是马上就要背井离乡还认真地给学生上最后一课的.老师,以及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法兰西万岁”,我心中就非常激动。这是怎样一种爱国精神呀!虽然没有为国捐躯的悲壮情景,但比激昂壮烈的场面更加有震撼力。
我们中国在晚清时期也沦为殖民地,于是许多爱国的人都站起来,奋勇反抗,不畏强敌为祖国抛头颅撒热血,才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快乐的生活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今天和小弗朗士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呀!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要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并且要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不能虚度光阴。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更加努力学习。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1
人们啊!爱惜自己祖国的语言吧!这是我读了法国作家都德写的《最后一课》心灵深处的感受。
文中的小弗郎士,是一个不喜欢语文课的孩子,甚至觉得士兵们训练,都比上语文课有趣多了,然而,当他走进了教室,发现语文课和以往不一样了,韩麦尔老师说出了让他震惊的话,韩麦尔老师说:“今天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我们的国家被侵略了,德国人不让你们学习自己国家的语言了。但是,请你们,永远不要忘记自己国家的语言,因为自己国家的语言都不会,别人会笑话你,口口声声说自己是法国人,而你们连自己国家的语言却不知道怎么说。”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喜欢语文的同学,写字马马虎虎的同学大有人在,作文也不好好写的人也不在少数,有的大胆的孩子就直接在本子上写:“我不会写。“他们真可耻,可他们不知道,如果国家的`语言没人重视将是多么可怕的事情。现在很多大学生在写一些报告或者求职简历的时候,“的地得”都不能够正确使用,多么可悲啊。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语言是多么重要,语文课多么重要。我们的学习时间,大多数,用在了英语背诵单词和大量做数学题上面了。殊不知,语文课才是唯一个,能让我们受益终生的学科。
这篇文章让我想了很多,反思了很多。文字是一个国家的尊严,不单单是一门学科那么简单,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都不重视语文不爱惜自己国家的语言呢?请大家爱自己国家的语言吧!
《最后一课》读后感 篇12
我很同情小弗郎士那小镇上的人们,或者说,是很同情“阿尔萨斯”和“洛林”的人们。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机会是痛苦的,成为亡国奴的日子更是痛苦。
这痛苦,来自于失去。
小弗郎士不久前还对法语头痛不已,然而,短短的时间内,他便觉得“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亡国当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他的转变使我惊讶,他的爱国热情让我感动,同时,他的情感也给我一些启示。
为什么人往往在失去某种东西时,才会感受到它的.重要,才知道后悔,才知道责怪自己?或许有些东西,失去还可以再寻回;然而,有些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寻回的。
就像小弗郎士,他一定会责怪自己当初为什么要贪玩,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为什么那么讨厌韩麦尔老师,为什么……其实这种感受不一定在当亡国奴之后才会深有体会。比如,和形影不离的朋友争吵以致友谊破裂;因为虚伪而失去身边人的信任;为追逐名利而失去生活的快乐……这时后悔已来不及。
有小弗郎士的前车之鉴,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而不要经历痛苦的“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读后感】相关文章: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08-08
最后一课读后感05-19
最后一课读后感05-01
[精品]最后一课读后感05-21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07-05
最后的守望-记叙文02-15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04-30
《最后一块拼图》读后感08-24
《最后一片叶子》读后感【精选】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