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4-11-25 16:05:0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培根随笔读后感【汇总12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随笔吧?有的可能还经常写随笔?随笔是一种散文体裁,篇幅短小,表现形式灵活自由。常见的随笔有哪些形式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培根随笔读后感【汇总12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在他有生之年撰写了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培根随笔》。

  《培根随笔》包含了《论美》、《论善与性善》、《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在《论财富》中培根说道:“千万别为摆阔炫耀二追求财富,只挣你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施之有乐且遗之有慰的钱财。”使我明白人要有目的的赚钱,决不可盲目。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培根随笔》中的《谈读书》、《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是培根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蕴含着培根的思想精华。

  我想,这,就是我喜爱培根,喜爱《培根随笔》的原因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2

  今天读了《培根随笔》这本书。

  《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健康》、《论家庭》、《关于友谊》和其他随笔。可以说,《培根随笔》中的随笔都是精品,值得我们轻松阅读,轻松品味。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论美》和《论友谊》两篇文章。我认为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是友谊。因此,我读了好几遍这篇文章《关于友谊》。其中,我特别喜欢这句话:“没有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谊的人。社会将是一片沙漠,所以愿意孤独的人不属于人,而是属于动物。“这句话总结了“喜欢孤独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灵魂”和“一座城市就像一片荒野”这两句谚语,非常精致,令人印象深刻。然而,他在《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很熟悉:“如果你告诉一个朋友幸福,你会得到两个幸福;如果你向一个朋友倾诉悲伤,你就会被分开一半的悲伤。”

  第二篇是《论美》,这篇文章不得不说也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事实上,没有人能真正解释什么是美。我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无论未来如何,看到一个人的第一面一定是看看他(她)的外表,而不是立即探索他(她)的内心。培根的想法应该是一样的`,但在他的《论美》中,论述者应该如何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确,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的外在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培根随笔》很有哲理,希望大家能读一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3

  弗朗西斯·培根(1561年1月22日一1626年4月9日),第一代圣阿尔本子爵,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散文家、哲学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实验科学的创始人,是近代归纳法的创始人,又是给科学研究程序进行逻辑组织化的先驱。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论科学的增进》以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培根12岁入剑桥大学,后担任女王特别法律顾问以及朝廷的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等。晚年,受宫廷阴谋逐出宫廷,脱离政治生涯,专心从事学术研究和著述活动,写成了一批在近代文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一部是《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另外,他以哲学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集成《培根随笔》。1626年3月底,培根由于身体孱弱,在实验中遭受风寒,支气管炎复发,病情恶化。1626年4月9日清晨病逝。

  英国本土原来没有随笔这体裁,但由于培根写随笔的示范,这一写作形式开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此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颇具特色的体裁之一。

  随笔能充分自由地表达作者的内心世界,真帅率清晰的展示作者真挚的精神境界。

  向读者坦露自己的灵魂,它真实的反映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拒绝矫揉造作,摒弃虚情假意,反对刻意为文,提倡真实再现,真切反映、真诚表达、真率为文,意到笔随,言尽而止,率真自如,不拘一格。

  书中富有诗意的简短的语言,具有感染人鼓舞人的神奇力量,这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作者发自内心的召唤本身所具有的能量,表现出了别具一格的哲理美。

  此书,值得一读。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4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着。

  《培根随笔》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令人羡慕的`外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财富在培根看是德能底行李,不可或缺也不能丢弃,但又会对德行产生妨碍,甚至会为了它而失去或影响德行。而且财富的增长的原因,一是勤奋;二是交易公平的好名声。如果是那些不经过正当渠道来的钱,去得也会更快。还有捐款的多少和时间不应由本身的财富和生命来决定。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5

  一开始我并不知道培根,直到老师让读时,我才知道这个伟大的哲学家,他对人生,死亡等等,还有他倡导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变’让我对学习产生了新的看法。

  在他的《培根随笔》中,有很多值得品位的地方,让人不由得停下脚步深思。同样,在他的.文章中,还有许多的名言,其中有许多都让我记忆深刻,比如,有一根关于读书的名言这样说道“书并不与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来”这句话就提醒我读书要学会思考,在道德方面有这样一句“有智慧养成的习惯成为第二天性”这句话就告诉了我道德的重要性。

  在《论美》中,他讲述了人该怎样看待内在美和外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只有外在美才是永恒的美,所以,我们这些80后90后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在美,不要在外在美上攀比,我们更需要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结合,才能发挥美的真正光辉。有一些人注重外在美,而忽略了内在的修养和道德,这样就不算是真正的美。

  死亡在很多人看来是很可怕的,但在培根的《论死亡》中,他并没有将死亡写的那样可怕,让人们不用那么惧怕死亡。

  总的来说,培根这伟大思想家还是教我很多,这些感悟会让我以后在人生中受益。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6

  《培根随笔》是一本很有意思的的书,首先便体现在它的每一章的标题上,大多是以“论”字开头,不由得使人一探究竟。二是它涉及的内容之广,几乎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几个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论迷信这一章可谓是我最感兴趣的了。我是个无神论者,却对各个宗教的故事多少感一点兴趣。迷信到现在来说似乎与我无缘。

  不论是迷信还是反迷信,培根都认为是不对的。因为反迷信也会促进另一种迷信的.产生。而且无神论者的时代大多是和平时代,人们足够冷静,不会冲昏了头脑。迷信也可以说是少部分人为自己的私欲而传播的一种恶的精神文化,不少愚民会相信。二更可笑的是,智者大多也会追随愚民的脚步。不迷信的人足够冷静、自制,他们不相信神灵的存在,也被称为无神论者。他们相信自己,把自己交给理性、交给哲学、交给天然的亲子之情、交给法律、交给好名之心。二迷信正是将这一切瓦解的根源。

  迷信者将这些大多归罪到宗教头上,而不相信是自己的错误。毕竟又有几人能做到“酒肉穿肠过,佛祖在心中”、做到如同济颠那般潇洒的?宗教信仰等虽然是迷信的根源,但也不能完全否定其意义。不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的中心主题都是教化人们如何行善做好事,在许多宗教国家,宗教对人们的约束甚至比法律还有用。

  不管是迷信还是不迷信也都应该有个度。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自己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迷信弄昏了头脑。如果有神,这也许也算是对神的侮辱吧!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7

  弗朗西斯·1561年,培根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翻开他的《培根随笔》的第一印象是文章短小精炼。

  五十八篇随笔,语言简简洁,最长的文章只有5000多个字,就像他在《谈快捷》中说的“冗长而神秘的演讲不利于速度,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莎士比亚也说过类似的话“简约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枯燥的枝叶,浅花饰。”在他的文章中可以看到如此简洁。短短的58篇文章包括人、事、治国、艺术、情感和美德……很多内容,每篇文章都可以与人或国家的`利益有关。每一篇文章都像小说一样布局,结构严谨,却像诗一样圆滑简洁,精短而有意义。难怪大诗人雪莱称赞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庄严的节奏,满足了我们的感官……”

  他在官场经历了几次浮尘,经历了大风大浪,遭受了世界的寒冷,经验丰富,思想敏锐。他的文字发人深省,名言和警句层出不穷。“德行犹宝石镶嵌在最素净的地方。”“成年人害怕死亡,就像孩子害怕进入黑暗一样。”“美德就像一种珍贵的香料,在焚烧和粉碎时最香”用短句解释真相,适当放弃空洞、肤浅、吵闹,使句句深入人心。他没有像普通的散文一样,悠闲、幽默、悠闲、田园新鲜的风,而是听一个受人尊敬、经验丰富的长辈的教导,这不是普通的散文,也不是故意炫耀的文本游戏,而是阅读世界的叹息,从长者的警告。有趣的是,他的治国理念与中国法家有些相似,具有很大的法家气度。

  虽然不难看出培根明显的贵族立场、利己主义、热衷权力、做官的野心,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是很重要的。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8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科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耳熟能详话就出他之口。这本书分为《谈学问》、《谈旅游》、《谈虚荣》、《谈野心》、《谈运气》、《谈愤怒》等数十篇随笔。

  在众多随笔中,我最欣赏的是《论逆境》,我读了又读,每次它带都给我不一样启示。“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这是全篇中给我启示最大的'两句话。我认为,这是这篇随笔的浓缩精华。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遭遇逆境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不幸,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困难,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生中的万幸,因为逆境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它考验了人的意志,还磨练了人的心智。逆境的磨练,造就了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伟人。

  这让我想起了邓稼先研究原子弹。一次,两次,上百次,上千次。面对诸多失败的考验,他没有选择放弃研究。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中国人拥有了自己的原子弹。贝多芬也同样如此,虽然自己双耳失聪,但是他始终认为“谁也无法超越我,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最后,他谱下了《月光曲》、《第九交响曲》等传世名作。

  正是人们在遇到逆境时不同的表现,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消极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叹息与报怨,最终堕落;积极的人,却能从逆境中学会坚持,得到勇气。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9

  《培根随笔》是英国散文作家、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集。作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在内容上就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情感、艺术、教育等等,几乎触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培根随笔》以简洁的语言、优美的文笔、透彻的说理、迭出的警句,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书中既表达了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处世之道、治家准则等,还包括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建议与看法,当然也不乏对艺术和对大自然的欣赏与追求。

  《培根随笔》中有许多名句,几百年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读书就好比修剪移植,而实践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让人明辨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这三段名篇摘自《培根随笔》中的.“论读书”,它告诉我们:读书和学习的目的、读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精神食粮、读书和学习要有正确的方法、实践会将读书中学来的知识得到提炼。相信《培根随笔》会以一种最使人受益的方式,让我们亲近名著、走进文库,领略到世界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同时将书中的哲理运用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加深自己的文化素质。

  《培根随笔》将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永远伴随我们的学习与成长。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0

  许多人喜欢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没有!我讨厌从贵族和男权的角度来看的培根。我讨厌这个诡计多端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功利主义的培根,精通官方操作!

  然而,两天前读完《培根随笔》后,我发现了另一个与我的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了他对哲学、政治、生活、理想和困难的执着,以及他从不放弃和自我完善的精神和态度。

  我突然明白:“哦!还有这样的培根!”

  《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篇文章里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帝王。这是一篇关于“美”经典作品。它重点讨论了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善就像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善于依附于美的人无疑是最美的,但这个美的人不必长得帅,只要气度端庄,仪态宜人。”是的,身体的美比色彩的美好,优雅的行为比身体的美好。因此,我认为人的外表很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只有外表,只是一个身体,行尸走肉,怎么能被认为是美丽的呢?因此,人们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想到人们并不完美,每个人的理想和信念都是不同的。当然,追求的东西和追求的梦想也是不同的。你不能把你的偏好强加给别人,也不能根据你的喜好来判断别人。此外,人们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收本质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为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们建立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们生活的命运!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必须肯定的是,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本让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1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些随笔中,我特别被《论美》这篇文章所吸引。尽管其中描述的都是有着美貌和高尚品德的男性帝王,但它更深刻地探讨了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关系。文章指出,好像珠宝镶嵌在自然中一样,善良也应该与美貌相伴随,这样的人无疑会更加美丽动人,而这种美丽并不仅仅局限于容貌,更重要的是气质端庄、举止优雅。虽然外表的美丽也很重要,但如果缺乏内在的涵养,那么任何外在的美丽也只是空壳,没有灵魂。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人之所以美丽,并不是因为长得好看,而是因为内心有一种可爱和亲切。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培根随笔读后感 篇12

  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有一个普通人,他总是感到自己很幸福。大家都觉得奇怪,因为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身份或财富。有一天,有人问他为什么会这么快乐,他回答说:“我发现售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担心没人买豆子。”当卖豆人的豆子无法销售时,他可以把它们带回家,磨成豆浆来向行人兜售。如果豆浆还是卖不掉,他可以制成豆腐。而如果豆腐也卖不出去,他可以硬化它们,姑且当做豆腐干来买。即使豆腐干也无人购买,那么就将它们腌起来,变成腐乳。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卖豆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带回家,用水浸泡让它们发芽。几天后,他就能把它们改卖成豆芽。如果豆芽还是无人问津,那么他干脆让它们长大些,然后卖成豆苗。如果豆苗还是卖不动,他再让它们继续生长,在花盆中当作盆景来卖。如果盆景还是无人购买,那么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们生长。几个月后,这些豆子就会结出许多新的豆子。想想看,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这真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面临冷落,每颗豆子都有无数种精彩的选择,更何况是人呢。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至少应该比一颗豆子更坚强吧。

  我深刻体会到,逆境给人带来的`压力正是促使我们再次勇敢面对困难,放下忧伤,并发现新的希望。因此,逆境更容易让我们体验到美德。如果能将逆境视为一个特殊的机遇,一个磨练自我的机会,我们将从中学到许多处世和为人之道。这样的经历也会在我们人生的画卷上增添独特而绚丽的一笔。我认为这就是逆境所要表达的含义。

【培根随笔读后感】相关文章:

《培根随笔》读后感04-28

培根随笔读后感02-17

培根随笔读后感【推荐】11-08

培根随笔读后感(热门)04-27

《培根随笔》读后感[精]11-01

培根随笔读后感(推荐)03-29

读培根随笔有感06-20

《培根随笔》读书心得06-27

培根随笔读后感(经典15篇)10-30

(荐)培根随笔读后感11篇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