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三国演义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
经典名著《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也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在书中叙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混战,魏、蜀、吴三国之间互相争斗以及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历史故事。在介绍汉末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的同时,作者也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有勇无谋、反复无常的"三国第一猛将"吕布,忠肝义胆而又侍勇自矜的"义绝"关羽,粗犷暴躁而又能敌万人的虎将张飞,忠心耿耿而又足智多谋的"忠绝"诸葛亮以及智勇双全、忠心为主的勇将赵云等等,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关羽。
关羽的身上具有着忠、义、勇等三种优秀的精神品质,让我对他十分钦佩。故事前期,刘、关、张立根不稳,频繁投奔各地势力,所得领地亦几得几失。在徐州失散后,关羽被迫留在曹营,曹操对其三日小宴、五日大宴,又送其锦缎金银、战袍髯囊及赤兔马等,想要收买他,为己所用。但关羽丝毫不为所动,始终心念刘备,想着昔日与刘备同发的共兴汉室的誓言,而早在张辽劝降他之时,他便已与曹操约定"但知皇叔信息,虽远必往".其忠刘忠汉之心由此可见。
关羽受曹操深恩厚惠,虽然因忠刘而没有留下来为曹操效力,但是对于曹操的`大恩,他始终铭记在心,以致在后来的赤壁大战之中,于华容道违背军令状放走落败的曹操。x其义薄云天之精神由此可见。
而《三国演义》之中关于关羽之勇早在讨伐董卓之时便有所体现。在敌将华雄击败讨伐联军数将的情况下,关羽奋然请求出战,迎战前曹操为其斟酒壮行,而关羽未饮,道是凯旋再饮。当他击败华雄归来时,壮行之酒依然温热。其艺勇技高由此可见。然而在《三国演义》之中关羽之勇不仅仅体现在这一情节之上。如"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等故事情节均生动地表现出了关羽之勇。
感悟到了《三国演义》之中关羽的以上优秀品质,我认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学习、生活之上,个人都应该向关羽学习。学习其忠,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学习其义,处事讲求道理,讲求法律,合乎正义;学习其勇,在学习上,面对困难,能够迎难直上,不为所惧。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2
《三国演义》是说东汉末年,由于汉献帝无能,使吴、蜀、魏三国鼎立,其中我最钦佩赵云和张飞,最瞧不起袁绍。 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连战几十员曹将,救出糜竺等将。他武艺高强,在千军万马中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势不可挡。张飞一喊,声如巨雷,曹军吓得个个两腿发软,又一喊,吓得曹操不由自主地后退一步,又大喝一声,竟把曹将夏侯杰吓得胆肝破碎,一头栽到在马下。
而袁绍却没有一点主见,在官渡之战中,竟然会听郭图的建议,去偷袭曹操的大本营,结果大败而归。从此一病不起。在《三国演义》中,使我领悟到战士并非要在战场上厮杀,要以德服人。刘备的仁慈厚道、曹操的胸怀大志、关羽的智勇双全、赵云的重情重义、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 《三国演义》没有《红楼梦》的凄婉哀怨,也没有《西游记》的神奇缥缈,这是一首凡人用血肉之躯谱写的历史悲歌。当我看到一
个个早已从书中熟悉的人物活生生地在荧屏上出现,当我看到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残墙断壁,血流成河,就会感到心灵的震撼,那种开天辟地的气势,又岂是那些卿卿我我,光怪陆离所能比拟的。壮哉,《三国》!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3
读完《三国演义》后,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领着我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豪杰风起云涌的年代,近距离地接触了一位位英雄人物,了解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刘关张桃园三拜义结金兰、刘玄德三顾茅庐求贤似渴、曹操割发代首严明军纪、周公瑾火烧赤壁名扬天下、孔明巧用奇谋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中英雄云集: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张翼德力拒当阳桥,勇马超兴兵复仇,黄汉升力劈夏侯渊……这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豪情万丈!但曹操最忌惮的却不是他们,而是舌战群儒、三气周瑜、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诸葛亮。在曹操的眼里,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算是逞匹夫之勇,要是没有诸葛亮在背后替他们运筹帷幄,自己能把他们打得顾得了头顾不了腚,亡命天涯还差不多,哪里还谈得上建功立业?的确,诸葛亮虽然只是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但却是三国众英雄中如最受古今人们推崇与喜爱的人物:他精忠耿直,为报刘备知遇之恩,一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也无怨无悔;他足智多谋,收二川,排八阵,取西蜀,定南蛮,六出七擒,东和北拒,锦囊妙计定乾坤;他顾全大局,只身赴东吴后,周瑜步步算计,几次欲置其于死地,为了刘孙两家未竟的大业,他以联军抗魏为重,个人得失为轻,毫无芥蒂地与周瑜联手击退百万曹军。
诸葛亮的才智就连文武双全的江东周郎也自叹不如,更不用提其他人了。其时,刘备刚刚征服四川,政局尚未稳定,传曹操挥师南下,众人心内惶恐。诸葛亮临危受命,肩负“吴蜀联合抗魏”大任只身赴东吴。周瑜嫉妒又忌惮诸葛亮的才能,设毒计欲除诸葛亮,要他在十天内监制好十万只羽箭。诸葛亮一力应承下来,立军令状三天内完成。周瑜心中窃喜,以为诸葛亮这回插翅难飞、必死无疑。没想到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善用,趁着大雾漫天,用二十只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多只箭,不仅得到了水战急需的羽箭,还巧妙地躲过了周瑜的陷害。
诸葛亮神机妙算,毕竟只是个故事中的人物,我所崇拜的毛泽东和马云却是真真切切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属于自己的那个年代里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奇迹。中国共产党靠着小米和步枪打败了拥有钢枪、铁炮和飞机的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除了依靠强大的群众基础,与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也是分不开的,这充分证明了智慧的杀伤力远比武器的`要大得多得多。马云之所以能创造下阿里巴巴这个财富堆砌起来的“王国”,除了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更因为有精准的投资眼光和一流的制度管理,这些都离不开智力。
武力也许能帮助你摆脱眼前的困境,但有时,它也可能把你拖入更可怕的深渊,只有智慧,才能帮你擦亮眼睛,看到远方无尽的美好。让我们每个人都做生活中的智者,因为智者无敌!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4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国就是这么个地方。
欢迎来到我思想中的三国世界。《三国演义》这本名书不用我说,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吧!这本书中的人物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如:张飞,他虽然武艺高强,但是有勇无谋。但能让许多能人贤士辅佐的人却只有他们:曹操、刘备、孙权。
他们三人有一个相同的特点:看重人才。
关羽为保护刘备的夫人而假装向曹操投降,曹操为留关羽为己所用而用金钱美女诱惑他。曹操知道关羽这人有情有义、这对他没有用,但他也要试一试。在关羽离开曹操而要返回刘备身边时,曹操并没有下令让人追杀关羽。曹操知道即使留不下他,也不能去杀他。其一,关羽是人才,曹操很欣赏他,也希望有像关羽这样的人为自己办事;其二,曹操想借“留关羽”这事来告诉能人之士“他的求贤若渴,和他怎样对待能人之士。
刘备的.求贤之事,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为看看刘备是否诚心请他出山才多次为难刘备,刘备下定决心要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出山不仅是因为刘备的诚心,而且是因为刘备仁德、礼贤下士、为人谦和。
孙权善于任用贤人,如:吕蒙,孙权知道吕蒙在沙场上屡建奇功、有用武之地,孙权知道吕蒙的才能不仅如此,倘若让他读书,他一定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好好读书”,果然,吕蒙的知识、见解有所提升,在沙场上善于用兵。
如果要我来评价他们三人谁最好谁最坏?就我个人而言,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中——没有最好、也没有最坏。倘若他们不在战争时代,他们可能会保卫国家。但他们偏偏在战争时代,曹操为了实现他的抱负而发动了战争;刘备为了维护汉朝的统治而建立了军队;孙权为了保护父兄留下来的祖业而训练军队、不受侵略。
之后,他们三人先后建立属于自己的帝国。但是,他们建立的帝国最后成司马家族的江山。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都意识到“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但他们的后代子孙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魏国的最后一代君主魏元帝曹奂手中无实权,由司马炎控制;蜀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孝怀皇帝后主刘禅,刘备死后,刘禅依靠诸葛亮帮他处理朝政,诸葛亮等贤臣死后,他昏庸无道、贪图享乐、不理朝政,宦官黄皓乘机取宠弄权、结党营私、朝政日非,魏国分三路进攻,最终蜀国灭亡;吴国的最后一代君主吴末帝孙皓,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开仓振贫、一时被誉为令主,但是,孙皓很快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导致民心丧尽,西晋伐吴,吴国无力抵挡、最终吴国灭亡。
正所谓:一步走错,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蕴藏着许多的大道理,这就是大家爱这么书,百读不厌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5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
曹孟德,是人们心目中的“奸雄”,他以天子为诸侯,但实质上他是个英雄。
首先,他是治世能臣。有人建议袁本初奉天子。袁本初心高气傲。依靠四世三公的家庭背景,他听不懂别人的意见。于是曹操奉天子命令诸侯,最后统一北方。
其次,他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他懂得欣赏人才,所以很多人都愿意为他效力,包括郭嘉、荀、贾旭等谋士;还有夏侯元、典韦、徐楚等虎将。曹操的爱情将是出了名的。郭嘉死后,曹操痛苦不堪;典韦死后,曹操哭了?
最后,曹操有雄心壮志的“老马伏马,志在千里”才是最好的见证。
由此可见,曹操确实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说完领导,不得不说两军最重要的人——战略家。
郭嘉和诸葛亮无疑是最著名的两个。郭嘉28岁出山,诸葛亮27岁出山。当时袁绍被公认为“蓝筹股”,而郭嘉则与众不同。他跟着曹操,诸葛亮也跟着当年的“垃圾股”刘备。
郭嘉爱出险,却能次次获胜,因为郭嘉能看透人们的心。攻打袁绍,力排众议,攻打乌桓。得出孙权不敢出兵的结论?不难看出,郭嘉是三国当之无愧的第一谋士。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否则,也许三国一大早就统一了。
诸葛亮无疑是肖翔和张亮的综合体。他是三国著名的美男子。他是一个美丽和智慧并重的完美人。他几乎帮助刘备成为了自己的霸主。然而,运气不好,命运多舛。他已经40多岁了,所以他必须担心这个和那个。六出祁山,与司马懿搏斗。看来孔明赢了。然而,他不能无功回来。
三国确实是一个奇怪的时代,有才华的人就像汹涌的河流,我喜欢姜伯约和陆伯言。
姜伯约可谓文武双全,一开始也让孔明头疼,最后一招反间计,让姜维成为孔明的爱将,孔明将毕生所学也一一交给姜维,姜维也不辱使命。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他与邓艾的斗智斗勇也不经意间让人想起了诸葛孔明与司马仲达的对抗。
在我看来,姜伟是一个100%的好人。首先,他孝顺,孝顺第一。他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拯救母亲。其次,他坚持不懈。诸葛亮虽未能攻击魏,但他没有放弃,坚决与魏抗衡。第三,他足智多谋。如果他今天被推荐到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让我们来谈谈鲁迅。三国时期,这伙确实是一个可怕的人物。
人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谦逊使它隐藏起来,三国的前半部分似乎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字。然而,他后来完全展示了自己的才华。面对刘备的挑衅,鲁迅没有受到影响,而是等着看变化。最后,经历了很长时间战场的刘皇叔也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结果,他失去了后起之秀和火少的面子。
学习上要像诸葛亮;做人要像陆伯言;社会上要像曹孟德;在官场上要像孙仲谋谋谋;?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当我读完《三国演义》之后,顿时感到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这本精彩的古典小说的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他让《三国演义》艺术地再现了从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到西晋重新统一的历史过程。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形象而深刻地描写了当时各个政治集团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矛盾和冲突。《三国演义》不仅在国内拥有极为广大的读者群,也受到外国读者的广泛欢迎,产生了世界的影响。
《三国演义》在中国古代民间十分流行。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证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章回体体制、创作思想、人物形象、艺术风格、艺术手法都对后代各种题材小说的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都是美轮美奂、栩栩如生的。各类的人物都有共性,同类人物各有个性。像仁义善良、礼贤下士的刘备,生性多疑、重视人才的曹操,鲁莽粗暴、疾恶如仇的张飞等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让我有所感受的便是忠肝义胆、一身正气的关羽和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先说说关羽吧,他是东汉末年著名将领,蜀国五虎大将排名第一位,曾以在汜水关前斩华雄,虎牢关前战吕布而闻名天下。关羽降汉不降曹,战败虽降却与曹操约法三章,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被喻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得知刘备消息之后,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了刘备身边。建安二十四年,关羽水淹曹仁七军,降于禁,斩庞德,威震北方,最终却因为骄傲轻敌,败走麦城,被孙权所杀,终年58岁。
诸葛亮是中国人心目中的智慧化身,他足智多谋,罕逢对手,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人称“卧龙先生”。诸葛亮神机妙算,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是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忠臣。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这些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都做到了。他的所作所为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三国演义》不愧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毛宗岗曾说过:“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亮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金庸也说过:“在中国的古典小说中,《三国演义》享有崇高的地位,没有任何一部小说比得上,近三百年来,向来称之为‘第一才子书’,或‘第一奇书’”。果然名不虚传,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大开眼界。
《三国演义》精彩纷呈、活灵活现、形象生动……使我永生难忘,里面的奥秘也使我说也说不尽,道也道不完。俗话说得好:百闻不如一见,只有你亲自去读《三国演义》才能体会其中的奥秘。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7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开始就是脍炙人口的词句。没错,这首词句就是出自我国古代一部历史小说的开篇词,它的名字叫做——《三国演义》。读完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是一个人物的.历史舞台,把许多人物刻刻画的淋漓尽致,使我不得不掩卷长思……
《三国演义》是明清时代的一部断代历史小说,作者是罗贯中。《三国演义》里人物众多,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谁是正面人物,谁是反面人物,都是很明确的。这部书主要塑造了三个典型:正面人物关羽和诸葛亮,反面人物曹操……
先说曹操,太多数人都说他奸诈,也有人总结说他“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体现他做事周到。“宁我负天下人,莫使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人生哲学。但总说到底曹操也有好的方面,他还是为人熟知的杰出诗人、文学家。曹操站的地位高,形象广,方面广,脑子复杂,非封建史家,非世俗人所能理解。
再说关羽,他比较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青枣,青龙偃月刀,后加上赤兔马’关羽是神不是人,而且加上历代加封,直封到:‘盖天古佛’成为人神的极致,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关羽做人有忠有义。但到了三国时期,封建道德的头一个字忠就很难完成,对忠的要求也很严格,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了来,这样不但算忠,还是难得可贵的忠。
一个国君想要建立一个好的帝国就必须有一个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好忠臣,而诸葛亮诸军士就是这么一个人,刘备三顾茅庐请来诸葛亮。事实证明,诸葛亮也不是一个草包,他显智慧,展英才,‘草船借箭、空城计……’充分验证了这一点。则‘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看出诸葛亮的忠心耿耿。
光有‘忠、义、识’还不够,还需要‘胆’就像赵云一样,几乎百战百胜,他也称‘赵子龙’,他其实为曹操效过力,但后来归顺了刘。
我们少年就应该从小具有诸葛亮的‘识’,赵云的‘胆’,但关羽的‘忠、义’我们似乎就不必太难为自己,做好自己本分就好了。《三国演义》里还有义绝、奸绝、智绝。关羽见证了义绝,曹操见证了奸绝,诸葛亮见证了智绝。读过这本《三国演义》我不仅了解到了历史的流转,还学到了很多知识,这本书真是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8
三国时期,一个英雄倍出的时代,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是一部以这一时期作为历史背景而创作的小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两千年前三国纷争的传奇,多少英雄豪杰谱出一曲曲英雄的赞歌、历史的壮歌。
《三国演义》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被喻为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一代奸雄——生性多疑狡诈的曹操,忠肝义胆的能将——关羽等等。
读《三国演义》,让我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于我眼前,让我看得津津有味,流连往返。我读到第四回,讲到曹操与陈宫行至成皋决定到吕伯奢家觅一宿时,误杀了吕伯奢一家。后来知道是自己误会了吕伯奢一家后,又复杀吕伯奢。当时曹操还说了一句很没良心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以致陈宫认为孟德是个狼心之徒,弃而他往。
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确实太没良心,太没血性了。令世人感到气愤,致使曹操在民间背负骂名,毁誉参半。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感到很愤恨。我想:怎么会有这样的人啊,宁可自己对不起天下人,也不能让天下人对不起自己。同时也令我想起了这么一句话“宁可杀错一百个,也不能放过一个”。我当时就觉得曹操很残忍,很没血性,做人怎么能这么自私呢?可后来我就发现这样的'看法是很肤浅的。细细想来:哪个人没有半点私心?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刘备忠厚仁义,他不自私?他攻城掠地,口口声声要兴复汉室,其最终目的也还不是要一分天下、掌握权势、称王称帝?所以刘备和曹操都是一路人,只是两人所走的政治路线不一样罢了。刘备善于保持住良好形象,这就是虚伪吧。相比于刘备,曹操就显得真多了,他是奸诈中有坦诚。“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心里头有这种想法的不乏其人,可是又有几个敢说出这样的话来?恐怕这天底下也只有曹操一人了。有勇气说得出这句话显示出曹操身上的一种王者气概,绝非一般之人。再说,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是个误会,杀吕伯奢则是迫不得已的。试想一下当时如果吕伯奢回到家看到这一幕惨状,他能承受得了吗?我估计有三种结果:一、吕伯奢因悲伤过度含恨离世;二、吕伯奢痛苦地活着,沉浸于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之中终其一生;三、吕伯奢从此与曹操不共戴天,决意为家人报仇。无论是哪种结果,对于吕伯奢而言都是痛苦不堪的。这种失去家人的莫大悲痛,换了谁都承受不了,还不如被曹操一刀斩下来得干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曹操杀掉吕伯奢未必是一件坏事。
我从《三国演义》中所读出的曹操确实是一代奸雄,可是他奸得真,是一个有雄才伟略的能人。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9
有一本书,我的爷爷爱不释手,我的爸爸爱不释手,我,也爱不释手。这本书就是——《三国演义》。每次读完一遍《三国演义》,我的心都久久不能平静。虽然里面的诸葛亮有勇有谋、智勇双全,赵云浑身是胆,曹操狡猾、奸诈。但是最令我喜爱的还是关羽。我尤其忘不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雅号“美髯公”。早年跟随刘备颠沛流离,辗转各地,和刘备、张飞情同兄弟,因而虽然受到了曹操的.厚待,但关羽仍然借机离开曹操,去追随刘备。
《三国演义》中刘备败阵乃奔投袁谭,只有关羽死守,保护刘备妻小,关羽挨到天亮准备在整顿下山去战,突然见一人跑上山来,一看是张辽。张辽和关羽说过话后便回见曹操,先说降汉不降曹的事。曹操笑说:“我是汉朝丞相,降汉不就是降我。这条可以答应。”你看,这段话侧面的写出了关羽的忠义、宁死不屈,也写出了曹操的奸诈。
曹操亲自相接。关羽下马拜谢,曹操慌忙答礼,曹操对关羽承诺那三件事并不会食言,关羽拜谢。
一日,曹操请关羽吃饭,临散时曹操送关羽出府,并送他战袍,但是关羽不要,关羽说:“我不是节俭,旧袍是刘皇叔所赐我穿着它,就像见了兄长一样,我不能以丞相赐新而忘了兄长的恩赐啊!”曹操敬佩不已,虽然他在称赞,但心却不高兴。我读到这里心里非常的高兴,因为关羽不会忘了刘备对自己的情谊,不喜新厌旧,这是有情有义的人啊。
又一日,曹操请关羽吃饭,临散,送他出府,见关羽的马瘦,曹操问:“你的马为什么瘦?”关羽说:“我的身体很重,马不能载,所以很瘦。”曹操叫人牵了一匹马来。那马身如火炭,非常雄伟。曹操问:“关羽可认识这匹马?”关羽说:“这不会送赤兔马吧?”曹操说:“对。”他把这匹马送给了关羽,关羽拜谢,曹操不高兴了,问:“我多次送你美女和钱,你都没有拜谢,为什么我这次送你这匹马你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拜谢,这是为什么?”关羽说:“因为我知道这匹马日行千里,等知道刘备在哪,我一会就可以找到他了,曹操听了很吃惊,非常后悔。看到这我不经被关羽和刘备的情谊给震撼到了。
不久关羽知道刘备就在袁绍处,就要去见他,曹操知道关羽会来见他,所以他不见关羽,关羽只好写了一封信塞到曹操的门里。关羽在去见刘备的途中过五关斩六将,立下大功。看的这我不禁联想到关羽见到刘备后痛哭流涕、把酒言欢时的情景……
有些人不重视友谊,但对关羽来说,友谊是那么重要,即使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见刘备,关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情义”二字。我好喜欢关羽呀!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0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他的所做所为给后人很深的印象。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曹操还是个实干家,曾经行刺董卓,矫诏聚诸侯讨伐董卓。这些使我感到了曹操的伟大之处。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11
三国,这是一段神秘的历史。这段历史有三种面目: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罗贯中,就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三国演义》。现在,我就通过“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简单地品读一下《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
诸葛亮出山,《三国志》中仅用了一句话来描写:“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罗贯中依照这句话,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们一再传唱。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贯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写场面也很出神入化。
罗贯中在这个故事中简直要把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刘备一顾茅庐,只见隆中的山“清景异常”,景“观之不已”,农民会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识渊博。这一切,让刘备大开眼界,也让我们觉得卧龙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顾茅庐,只见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厉害,刘备想见、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时,离草庐半里,刘备便下马步行;到草堂门口,他就拱立阶下;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当然会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话:“那心情,已不像一个礼贤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门求婚的痴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尽管被罗贯中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破绽。刘备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别牛的人,比如会唱歌的农民、满腹经纶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让刘备知道,自己是个非同寻常的高人,让刘备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价钱把自己买断”(易中天语)。诸葛亮很聪明,三顾茅庐才能见到他,摆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么,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当然是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个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据《稗史汇编》记载,他“有志图王”,不过壮志未能实现。所以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抱负投射到具体的某个人物身上。古代的读书人,都希望机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给你恭恭敬敬的送来。诸葛亮享受的就是这种高级待遇,刘备请了他三回才答应出山。这很让人羡慕,罗贯中就利用手上这支笔,把这个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写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谓是个奇才,好像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终归是假的,不可能变成真的,编的再好也会露出破绽。对于这种文学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对于历史形象,就必须要深究到底了。
【三国演义读后感】相关文章:
三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1-03
《三国演义》的读后感08-30
(经典)《三国演义》读后感08-28
三国演义读后感(精选)07-12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11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8-12
三国演义读后感07-26
《三国演义》读后感06-12
【精选】《三国演义》读后感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