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琐记读后感

琐记读后感

时间:2024-11-27 08:11:2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精选)琐记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琐记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琐记读后感

  琐记读后感 篇1

  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只有《琐记》引起了我的关注。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鲁迅先生离家留学的经历。

  文章从衍太太写起,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和衍太太的发生的事情,表面上是在夸衍太太实际讽刺了他虚伪的一面,这说明我们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的外表,一个人的好坏应该用内心衡量。

  文章第二部分写鲁迅先生出国留学一事,文章中说的“城中唯一一座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说明了人们对新的`思想的不认同。

  文中还有几处当他去日本留学之前,那两条所谓的“经验”对他出国留学没有什么可用之处,鲁迅先生拿着中国的白袜子没用上,后来学校也要求换制服和皮鞋,一元的日元也不用了,鲁迅又只能换了半两银元。

  《琐记》虽然名字是琐记,但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虽然都是琐事,但如果没有这些琐事,鲁迅又怎么能走过来呢?或许,是因为鲁迅经历了这些琐事,鲁迅才走过来的吧。

  琐记读后感 篇2

  武扬威,不好的就低头不敢言语,连走路都要让他三分。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封建制度使人本身的思想被深深地囚禁,怪不得鲁迅先生要医好人思想上的病。

  总而言之,《琐记》虽提名为琐记,但却颇能展现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通过阅读此文,让我长了不小的见识,真是受益匪浅。

  琐记读后感 篇3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琐记》记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琐记读后感 篇4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我也很痛恨那些所谓的“x通”、“x通”,对x悠久文化的曲解。他们简直是对华夏文化的污辱。当然,那些奇谈怪论是肯定永远不会被我们所接受,也永远应该去抵制的。

  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x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琐记读后感 篇5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琐记》——鲁迅在这篇里主要回忆了自己为追求新知识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生活和学习,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冲破封建束缚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第九段中说城中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谁。体现了封建社会思想十分陈旧,而且对新思想不接受,排斥。

  在鲁迅生活的年代,正好赶上百日维新,但很多老辈的`人并不支持,国门洞开的原因之一正是文化闭塞,而鲁迅先生很有主见,提倡学习新的文化。我们现在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更应该好好学习新的文化和知识,将来报答父母,报效祖国。

  琐记读后感 篇6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散文,是《朝花夕拾》第八篇。《琐记》——在这篇文章中,鲁迅主要回忆起离开绍兴去南京学习追求新知识的过程。描述了当时江南水师学校和矿务铁路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批评了洋务派办学“乌烟瘴气”。作者描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和突破封建束缚阅读《天演论》的场景,表现出强烈的探索真理的.欲望。第九段说城里唯一的中西学校也成了“众矢之的”。这确实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同新思想。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雷电学校时,校长写了一篇题为《华盛顿理论》的文章。中文老师不知道华盛顿是谁。这反映了封建社会思想非常陈旧,不接受和拒绝新思想。

  在鲁迅生活的时代,它只是赶上了100天的维新,但许多老年人并不支持它。开放的原因之一是文化障碍,鲁迅非常独立,提倡学习新文化。现在我们有了良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应该学习新的文化和知识,回报我们的父母,为未来的祖国服务。

【琐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琐记读后感07-11

《琐记》读后感(通用10篇)07-26

琐记读后感2篇(精品)10-08

初一朝花夕拾琐记读后感04-25

学记读后感08-10

上学记读后感07-09

《黄雀记》读后感07-22

上学记读后感10-29

《学记》读后感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