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张爱玲传》读后感

《张爱玲传》读后感

时间:2025-07-16 07:52:01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张爱玲传》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张爱玲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张爱玲传》读后感

《张爱玲传》读后感1

  作为一个当当云阅读的忠实粉丝,我现在大部分的书都是用当当看的电子书。下面这三本步不例外。这本书很不错,就是排版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她的字体太小无法放大,而且无法把我想要记录的句子记录下来,这算是这本书的唯一的缺点了。

  《初妆张爱玲》《盛妆张爱玲》《卸妆张爱玲》这三本书就是张爱玲对自己的自传了。我一口气直接把这三本书读完,说明这书真的无法形容的好,张爱玲自己也说这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

  《初妆张爱玲》,讲述的是她早年时期,家人之间的关系,说明一下处于一个怎样的时期。还有她求学路的艰辛。

  《盛妆张爱玲》人刚到中年的.时候,荷尔蒙总是会使人向往一种美丽的爱情。我们伟大的作家张爱玲也避免不了,她陷入了胡兰成的坑中,这个时期比较的漫长。张爱玲形容“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了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觉得胡兰成爱很多人,不要紧,她可以和别人分享他。可是这种不对等的爱情是不会走到最后。

  在这本书中,有一个求签的章节,鸡鸣寺求签:花无百日红艳,富贵难久相伴,易为盛名所累,晚境尘世飘零。看完这个书,你会发现这就是张爱玲的真实写照。

  《卸妆张爱玲》晚年,从上海到香港,从香港到美国,从炎樱家到救世军,从救世军到文化救济处(一个写文暂时收留文人的地方)。她总是从一个地方搬到另外一个地方,基本上都是在搬家。在这期间她遇到了赖雅,她的丈夫,赖雅带给她的也是快乐与痛苦并存的。

  张爱玲的一生在我看来称的上是悲惨,不过那个时期又有几个人过得好呢。她自己也说“我确实处于一种谵妄状态,人生好像不再是荒凉,它把我推到绝境。”“好像我年复一年,步步走的都是绝路。如同一个人只剩下两个铜板还给人要了去,太悲惨了。”

  在赖雅离世的时候,“我虽然卸下这不堪负荷的重担,可是我这世界再也没有一个可以依靠或倾述的亲人了。偌大的世界,绝对的孤独,尽管我早已经预备着这一刻的到来,但是同样,我一生中无论多早为生命的残破忧患预作准备,当那一刻来临,我还是要痛苦一场的。”“这些天,不,这些年,我实在是太累了。”

  时代造就了她,同时也让她体会了人生八苦。人总会逃不过钱、情、命。她的一生大部分没有钱,爱情、亲情也不得其所,友情算是比较完美的,晚年病痛缠身。

  看完这基本书,我想去看看她的作品。肯定很不错吧。

《张爱玲传》读后感2

  默默地蹲在沉旧的地板上,那一刻的她,心中充满着惊惶和恐惧。她低着头,悄悄地啜泣着,是那样无依无靠,又是那样地楚楚动人,泪,顺着瘦削的脸庞,滴落在冰凉的地中,微微张着双眼,望着落日悄然而下,竟是如此凄美啊!余辉依然洒着大地,衬着她那张高傲的脸。

  是的,她要强,不会向命运低下她那孤傲的头。但今天,她却被他重重地打了,像阳光割锋利的玻璃般尖锐,耀眼的光芒四处飞溅,没有留下一点残照。她知道,是因为她,所以她恨她﹗或许有一天,她会轻轻地离开,离开这个昏暗的家!

  终于,她离开了,是那么的毫无牵挂呀!孤身一人,徘徊在车水马龙的街头,身穿奇装异服,昂首阔步地走着。是寂寞,还是孤单?可她却仍然有着如同曾经的高傲,不拘于世俗!只因她成了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

  她高傲,执笔淡淡地描绘着画,不辞辛苦地为自己的作品配着,不给予人。

  她高傲,爱呆在爱丁顿公寓中,却不轻易见人。

  她高傲,只爱胡兰成一人,直到最后被抛弃,也如初,尽管他无意于她常相厮守了。

  对,她被抛弃了,却仍至死不渝地爱着他,没有停止。在《半生缘》中,她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们一生一世都别离开!看看吧,这是一个多么疯狂的呐喊!但是,也很凄凉,因为她爱得太苦了!

  最后,她没有了他轰轰烈烈的爱,失去了她惊世骇俗的才,更是不能自拔。她依就无怨无悔,虽然“曲中人散尽了”,她只说了一句微不足道的`话:我将只是萎谢了。

  她也很爱《红楼梦》,可能是爱那千古佳句吧“一曲红楼多愁梦,情天情海幻情身”,也可能是爱林黛玉和贾宝玉一见钟情的爱!不过,当黛玉红颜已逝,他们阴阳相隔时,她却只是凄怆地笑,我知道,那种笑叫苦笑,是情非得已,更是爱!

  我曾细细想过,她若没遇上胡兰成,也许就不再会拥有这“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了。她会似曾经,慢慢地写着,写完她的成名作《第三炉香》、《第四炉香》、《第五炉香》……她会再成为上海最受欢迎的女作家,更不会不能自拔了。

  我看见她缓缓走了,仿佛只有她那若有若无的倩影,细长的指尖佛拭着脸,凄然泪下,只为说;什么都失去了,什么都没了。

  她真的什么都不再拥有了,她太高傲了。

《张爱玲传》读后感3

  最近心血来潮,又开始读人物传记。

  其实我个人总觉得,读人物传记总有那么点光明正大的窥探隐私和比对生活的人性弱点在里面。

  读到张爱玲,完全是在蜗牛上随机而为之的行为,但读完之后,居然觉得这本是我看过所有版本中最好的一版,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

  第一次读张爱玲的传记是在大学,完全出于伪文艺青年的需要;第二次读张爱玲是在工作最为忙碌和无聊的时候,因为要去跟片做后期,这是绝对无聊但耗时的工作,当时香港后期公司工作室的茶水间摆着一本张爱玲传,还是繁体,于是成了打发时间的好物。

  两本的作者我都不记得了,但读罢,绝对可以肯定两位的立场和生活境遇绝对不同,尽管传记的素材都是一定的,但用不一样的语言和立场去描述,自然结果是不同的,依稀记得,特别能分辨出一种是社会主义情怀,一种是资本主义视角。

  而这一版,却少了些立场性的东西,让我很喜欢。因为活到现在这个年纪,我们也是在努力从非黑即白的价值观中慢慢挣脱出来,个人认为平和和真正辩证的开始看待问题,是人成熟的标志,而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成熟,始终处于黑白分明的挣扎阶段。

  首先文章的语言真的好细腻,而且有一股子张爱玲文章的语言意境,不知作者是故意而为之,还是本身就习惯于这样的笔触。因为我google了一下作者的资料,实在不多,便无从知晓了。

  第二就是在描述张爱玲的童年,她的父母,她的爱情,她的写作,始终想秉持着更加中立的视角,我觉得这个尤其难得吧,毕竟我们写文章,总是希望最终表达自己的观点,当然,其中的仰慕之情还是完全可见的。

  如此一来,传记给了读者更多自我想象的'空间,诸如张爱玲对母亲的情愫,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情,张爱玲对自己作品一定要自己翻译的坚持,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痴迷,张爱玲晚年始终不想回访上海的决绝。

  当然,同一本书,不同的人读,或者同一个人不同时期去读,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观感,在当下这个阶段,我觉得是我读过最舒服的一版《张爱玲传》。

《张爱玲传》读后感4

  翻开张爱玲的传记,扑面而来的不是传奇的荣耀,而是挥之不去的创伤印记:父亲囚禁、母亲远去、战火纷飞……这些深入骨髓的伤痕,竟成为她笔下那些华丽而苍凉文字的泉源。她的一生,是一场在破碎废墟上进行的惊人艺术创造。

  她童年的创伤宛如一道永不愈合的伤口,持续渗透进她的精神世界与文字表达里。幼年时被父亲幽禁于阴暗房间的,好不容易逃出去去投靠母亲,母亲远走异国、后又在物质上不断苛责的痛楚,张爱玲曾道:“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精准的比喻里,何尝不是她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总结?童年的失落与不信任感,如虱子般潜伏于她作品华美袍子的每个角落,啃噬着温情,暴露着人性的凉薄。

  张爱玲与时代之间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而疏离的张力。当烽火连天之际,她关注的却是“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而她“忙着在车窗上画自己的脸”。她笔下没有慷慨激昂的呐喊,只有《倾城之恋》里白流苏与范柳原在炮火中计算着爱情得失的世故。这种与宏大叙事的刻意疏离,恰恰是她对人性幽微角落的执着勘探,是她艺术独特性最锋利的.棱角。晚年的她更似自我放逐于喧嚣之外,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中,以《小团圆》的书写完成一场向生命深处的艰难回溯。

  她的作品更如一面多棱镜,映射出女性在时代夹缝中的复杂困境。她笔下的女性,无论白流苏、葛薇龙还是王佳芝,几乎都游走于清醒与软弱之间:她们看透生存的规则,却无法挣脱欲望的束缚,在男性主导的罗网中既挣扎又妥协。张爱玲自身的情爱之路也充满惊世骇俗的选择——她与胡兰成那段如履薄冰的“乱世之恋”,恰如她小说情节在现实中的回响,饱含了清醒的投入与悲凉的幻灭。

  张爱玲的一生,恰恰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深刻悖论:正是那些撕裂她生命的创伤,成就了她文学中独一无二的华丽与苍凉。她以自身的痛楚为墨,描摹出人性深处不可言说的阴影与微光。这艺术仿佛废墟上开出的诡异花朵——在文明崩塌、价值飘摇的荒原上,她以文字为针线,把破碎的生命碎片缝合为震撼人心的艺术存在。

  阅读张爱玲的传记,我们最终触碰到的并非传奇本身,而是一个灵魂如何在巨大的创痛中,将生命淋漓的伤口锻造成艺术的不朽。她以无与伦比的才情向世人证明:纵使世界破碎如废墟,人类仍能在其中孕育出照亮黑暗的花朵。

【《张爱玲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张爱玲传》读后感06-14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8-30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2-06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2-23

《张爱玲》读后感优秀09-28

天才张爱玲的读后感02-07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读后感01-27

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08-01

《济公传》读后感11-14

林肯传读后感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