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罗生门有感大全【1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罗生门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罗生门有感1
面对死亡的威胁,你选择当强盗,还是饿死?从思考到迟疑最后心中有了答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家丁的内心?读完罗生门后,我久久地陷入了沉思。荀子主张性恶论,人生来就是利己的,但可以通过后天的教化慢慢改变。可感化真正起到作用了吗?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当绝无外人可以探知真相时,你选择自己,还是他人?
家丁是可怜的,遭遇战争年代,主人抛弃,流离失所,孤零一人只能在罗生门处躲雨。起初,他在饿死还是当强盔这个问题上还是缺乏勇气,只能说是有心无胆。那是什么改变了他?
楼的老婆子是可怜的,本应是享老福的年纪,却躲在死人堆中取火,在死人堆中寻找生存来源。当家丁看到老婆子拔死人头发时,他的第一反应是“——饿死还是做强盗,恐怕他会薹不含糊地选择饿死”。这时的家丁初次真正见识到恶的一面时,他从心底里厌恶,难道仅仅是厌恶老婆子吗?不,他厌恶的同时还产生了有做强盗想法的自己。
当家丁弄明白老婆子所做一切的绿由后,他自己开始被老婆子影响到,利己主义的思想他下定了决心,夺走老婆子的衣服逃走。
回头再读一遍故事,面对死亡的威胁,你是选择饿死还是当强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孔乙己一生濠倒,却依旧选择"之乎啬也″;汉朝匈奴猖獗,班超毅然弃笔从戎。我们可以说孔乙己太懦弱吗?我想他所霁求的东西太合乎情理,只得教人把斥责的话生生咽回肚子里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写作风格总是独具一格,慢慢悠悠的环境中总能突显人物的心境,叙事手段同样独具特色,不禁使人感到一种独特的'魅力。
读完《罗生门》后,不禁又使我想起来另一部书籍《三体》,当舰队背井离乡后,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家园的破灭,能源告急,食物危机,语言已经成为没必要的工具时,梅杜萨之筏的景象再次显现。道德是人类文明建立起来的规则,那么脱高了人类的团体后,或者说即使做了超越道德的事情后也不会被人们制裁的时候人们行为的准则又会变成什么样呢?为了集体奉献自我,还是为了自我杀害其他人?
人人都有利己主义,但同时人人又有选择的权力。罗生门的雨不可避免,但希望每一个候雨人都可以等到片属于自己的晴天。
读罗生门有感2
“寒风里,垂首行去,迎面,夕阳瑟瑟,行将沉落在长崎西侧的天际,而那少年优雅的身影,宛如笼罩在漫天的火焰之中,看得极是分明。”
——题记
我所读到的《罗生门》文集,收录到芥川方方面面集大成的作品。文字幽雅如他,在文学史上,镌刻下一抹哀婉缠绵的绀色。
就其小说而言,宗教,文人,妖鬼,尤其频繁。以下,暂以《罗生门》一篇为例。
篇幅简洁,简要陈述平安朝饥荒时代,一名被主人抛弃的家丁在罗生门尸骸遍地的城上徘徊,最终泯尽人性沦落为盗一事。
哀艳风雅的文笔为阴冷寂寥的环境设定奠定了基础。清冷地道来,芥川将整个暗夜浓缩在寥寥短文间,以家丁这一人物的视角,彷徨到冷酷,至善到极恶的坠毁,最渺小的小人物,却讥讽地刻画着一个时代的人性趋于泯灭的荒凉。芥川是极善于以一人写人间的,正如本文的“家丁”这一形象,他在衰草连天烛火昏黑的罗生门上,无言地听着拔死人头发的老太“鬼魅般”陈诉世道昏黑,不过听过一席话的时间,再抬眼的家丁,眼里便已只剩下生存的欲望。
当生死成了一息间的事,人性,也就毫无价值了罢。
芥川花大量笔墨写到老太的语言。对啊。只是区区“鸷鸟般枯瘦”的老太,“尖声尖气”地为她在死人堆里挑挑拣拣解释而已。然,言语里流露的,是一种空洞得令人心寒的漠然:“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芥川描绘着这般森寒如鬼境的罗生门,最可怖的从来不是死人堆中忽明忽灭的松明,而是被逼上断崖的人性,那种虚无,那种冷漠。世界惨淡如此,每每细读,家丁也好,老太也罢,他们身上人性的落差,被芥川凄冷的笔风,镌刻入骨。
芥川善于去捕捉人间至暗,但同鲁迅先生不同之处,在于他从未想过去斥责去指引,他不是铁屋子里最先醒过的人。他从未试图批判这种罗生门式的泯灭,他落笔恻恻,却撼人心魄,不必斥责,也无力呐喊。面对同一个人世,众生苍凉,鲁迅是呐喊者,而芥川是史官;一个人,力挽狂澜欲苍生觉醒;一个人,落墨成血沉默写下。他欲做星火,一朝亮过,燎遍荒原,厉火熊熊天地破晓;而他只愿作长明孤灯,彻夜明亮,去映照未央暗夜里那个无助的人世,那个,泣不成声的人世。
有人倾尽一生地燃烧,也有人用了一世去照明。
以最黯淡的色彩,为世间长明。
如此所言,我反反复复流连他瑰丽哀凉的故事,正如本文题记摘自《基督教之死》的一段对罗连卓的描绘,我一度从那个懦弱得含冤行乞却又勇敢到扑火救人的少年身上看见芥川本人的.身影。
最虔诚的罪人,最清澈的执念。
他真的很脆弱,这世界的审判轻易破碎了他生存的欲望。
他也,真的很勇敢。握着笔,一笔一画去描摹神的诡谲艳丽,但每一次含血落笔,却为尘埃里的苦难,致以最庄严的祭奠。
“知天命,犹与天斗,方为英雄。”
如此,他是苦难与爱恨折磨下的英雄。他,为众生赴死。
罗生门外,凄凉时。
读罗生门有感3
人人各有一词,真相却只有一个。
几米曾说:“小孩闭上眼,看见花,看见梦,看见希望;大人闭上眼睛,睡着了。”长大后的成人们,无法想象像小王子中蛇吞象的漫画,可他们却忘了自己也曾是个孩子。先从最早发现尸体的樵夫讲起,他其实是了解真实案发经过的人,也是杀人事件最重要的证人,但他却为了掩盖自己偷走匕首的行为而隐瞒真相,谎称自己在场没有见过任何凶器,也没有看到完整的作案过程。
再说多襄丸,他是臭名远扬的盗贼,一头乱糟糟的头发,苍蝇和蚊子在他身旁肆虐,在森林的树底下睡觉的他遇到了真砂与武弘两夫妻,由于真砂的'美貌,他故意引走武弘并将他五花大绑,真砂见此情形便让丈夫跟多襄丸一战,其实只是为了自保罢。在要求作证时,多襄丸也是大方承认自己杀害武弘的真相。
但荒唐的话再次发生,真砂辩解自己杀害丈夫,而其本人又说自己是自杀。此时的真相扑朔迷离,人人都为了自己利益,各执一词,又自圆其说。正应了那句撒谎是人之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绝对理性”是当今利已主义的代名词,若生活上和陌生人交流,给陌生人帮助都不复存在,那么理性教给我的最终唯有苍白。这不仅仅是个人的冷漠,还是时代的悲哀。
就像不久前真实发生的案例中讲的,一位独自生活的老人依靠楼下水果铺店的帮助度过余生,并给了店主自己的家产。这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陌生人”能走到一起便只是同情心使然。店主完全没有想到老人会将他的家产交给自己,两人之间丝毫没有利益的争夺,也许这便是性之善。
在影片的结尾,樵夫从僧人手中接过婴儿,告诉别人自己家中已有六娃时,偷人匕首也似乎变得合情合理,恶也转变成了善。人性的毁灭源于人生的困境,人生的困境又饱含人性的无奈。他们被繁重的生活所压垮,梦中再无诗和远方,只是无力地为维持生计所日夜奔波。成年人也许并不是想放弃梦想,而是在一次次现实血淋淋的教训后,迫不得已的放弃已然是最后的希望。
真相只有一个,人人各有一词,这就是现实所带来的悲哀与不幸。
读罗生门有感4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杀人游戏”。这个游戏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当中充满了欺骗。杀手通过欺骗隐藏自己;平民通过欺骗找岀凶手;就连不能说话的法官和被杀者的眼神也充满了猜疑。欺骗的背后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自私自利。
《罗生门》中的主线就是杀人,但这个“游戏”并不好玩。
罗生门因年久失修而衰败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静静地迎接着前来避雨的人们。平常人烟稀少的罗生门,似乎恢复了一点生机。可是罗生门下的人们谈论的却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杀人。人们彷佛都进入了罗生门”的世界罗生门”的世界是阴暗、欺骗、自私的。卖柴人是第一个看见武士被杀的,但他也是第一个说谎的。他为了不被卷入其中,捏造了事实,因为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说他是从马上摔下来的,而多襄丸却说是因为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说,喜欢真砂是因为她的刚烈,而真砂在作供时却表现的无比脆弱;神巫“请”来了武士的魂魄,并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杀的好戏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故事”,这其中除了欺骗,还是欺骗。我们究竟还能相信谁。但黑泽明导演并没有让影片在欺骗中结束我们重新相信了我们自己。和尚是整个影片中唯一没有说谎的人,而且极易相信别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后,他开始迷茫了。在卖柴人讲岀他亲眼所见的真相后,他的信念动摇了;在眼睁睁地看见被遗弃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时,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为卖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后的贴身衣物时,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雨过天晴,卖柴人抱着小孩走远了。
黑泽明导演通过“杀人”使我们看到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后一句“你让我能重新相信别人”,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面。罗生门是黑泽明心中的地狱,人们在走进罗生门后,就变得自私自利起来。当雨过天晴,人们走出罗生门后,一切又变得真实可信了。其实“罗生门”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读罗生门有感5
8日读完芥川的《手绢》与《烟草与魔鬼》。在评论网看过一句话“读书报告写芥川龙之介的短篇真是作死”,此话的确不虚,芥川的短篇连读书笔记都不好写。
《手绢》
本文篇幅不大,主要讲述了长谷川教授在内心对日本武士道的期待以及对斯特林堡表演法的接触,从而对武士道精神产生困惑,期间出现了日本岐阜灯笼这个主要意象,虽然困顿,却在最后点燃,说明在其内心某些精神层面的东西也被点亮。而出现的手绢意象,则鲜明表现了武士道的隐忍精神,又暗地表现被曲解、扭曲的现实。
如译者解说,本文以新渡户稻造为原型创作,是一遍探讨武士道的小说。新渡户稻造是日本近代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农学家,出身士族,留学德国、美国,深谙西方文化,并娶美国女子为妻。1899年,他用英文写出《武士道》,向西方介绍日本传统的武士道思想。
在本文中,长谷川教授试图以武士道精神来挽救现代日本的精神堕落,对女士忍耐失子之痛的行为深为感动,认为是“日本女性的武士道”。但随后读到斯特林堡书中论及的类型化表演法,内心中产生了动摇。武士道与类型化表演,两者中或许有某种共通的东西,扰乱了先生纯粹的`感动。
当然也有人恶意揣测长谷川先生那样强行揣度,使先前那种对于感触美与协调的清澈心境荡然无存,可谓庸人自扰。无论如何欣赏,终究是欣赏者基于表象的主观臆断。而缔造这些文化文明与人文关怀的人的真实动机和心理是什么,欣赏者不得而知。倒是这句,感动本就无法传承,唯有选择被感动的人,方可无师自通。值得赞赏。
对于短篇小说这种精华,很难以一次阅读就得要义,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的体会,更重要的是可能需要类似与小说境遇的体验才能深得其间要领。所以,读懂它可能还需要很久。
《烟草与魔鬼》
该文有点类似与小童话故事,比如阿拉丁神灯这种。当然,这种强行对比是我的粗陋学识的见解,而至于童话我读的都少。
本文以我要讲述一个魔鬼将烟草带入日本的传说开头,以魔鬼最终不知所踪为结尾,期间详细介绍了魔鬼是如何将烟草带入日本的过程,据悉这是芥川对基督教的一次浅显尝试,而芥川本人则是对基督教一直保有兴趣,甚至自杀时身边也带着《圣经》,但他终生未入教,而是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而本文亦是以一种神话传说的形式借古喻今介绍烟草进入日本的过程,又暗含了西洋文化入侵日本的难以阻挡,而以“魔鬼”冠名,也算是作为文学家对西洋文化舶来品的一种的态度。而魔鬼不知所终的结尾,不知是否是指对于西方文化入日的无可奈何?
读罗生门有感6
小说《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故事梗概是:大灾后,一名被主人辞退的仆役,在京都的罗生门下避雨。走投无路的他,起了“除了当盗贼,别无他法”的念头。他爬上罗生门的门楼准备暂过一夜,却发现一个老妪正在薅死者的头发。他心中猛然升腾起正义感,质问老妪。老妪回答说用死者头发做假发卖钱来维持生存,而且,这些死者,生前也不是善良之人。仆役对老妪的憎恨之心慢慢减弱,最后竟剥下老妪的衣服在黑夜中逃遁——也许卖了去换顿饭吃吧。
小说中的奴仆为生存所迫,一开始就有了当盗贼的念头。但是当看到老妪薅死者头发时,他心中的善良和正义感还是本能地表现出来。他听了老妪的解释,那种当盗贼的念头又重新升上心头,罪恶感慢慢消解了——这是个复杂的社会,许多人为生活所迫而走上邪恶之途。或许,社会本身就存在邪恶,对邪恶的邪恶,也算不上缺德。甚至,他在剥老妪的.衣服时,为自己找到了打劫的理由:“我不这么做,就得饿死嘛。”
面对复杂的社会,善与恶都不是那么容易定义的。更何况,人心之复杂多变,善恶观是以人对社会认识的深度和目标取向为依据的,作为一般人,总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只有在生活无忧、风气淳朴的社会里,人才会活得有尊严,有善良的愿望和对罪恶的憎恨。在一个贫穷、不公正、风气恶劣的社会里,罪恶感会被消解,善良和正义成为一种摆设和借口。
当下,人们对社会公权力的滥用已经习以为常,对官员和国企经理贪污款额的接受程度已经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愚弄和欺骗已经不再愤怒,对种种的不公平已经无话可说。罪恶感正在道德的集体沦丧下慢慢消解,并且,催生新的罪恶。
读罗生门有感7
今天看同学拿出《罗生门》这本书时,才想起来自己也看过这本书。不过就剩一点没有看完,便搁置起来了。在这本书中,你很可能会发现另外一个自己。不过只是自己的反面,丑恶的一面,同时又引人深思。
看这本书前,我已经做好了惊叹的准备。谁知看完之后,留下的只剩下惊骇和不知从何处冒出来的一股凉意。
一个被家主辞退了的家将,在尸横遍野的罗生门中走着,找的一个屋檐下躲雨。进了房子里之后看到一个老妪在拔一个死人的头发。家将对这种罪恶的反感上升到了极致,便把刀拿出来威胁老妪让她说出自己的目的。老妪说自己是为了生存活下去。家将顿悟,也为了生存,他摒弃了武士的尊严,剥去了老妪的衣裳,消失在了隐隐闪着燃烧形成的光的漆黑夜色中。
日本的小说这种风格并不少见。它们都将人性的阴暗面给放大呈现出来。世间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即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美与丑,人间本就是个情感的集合体。我们的痛苦、快乐,人性是非也是其中一体。我无法确切描述当你真正去阅读罗生门时的感受与震撼,就像有一双眼睛,凝视着你的内心,凝视着社会的深处,充满冷峻尖锐又很真实。
上次买书时,妈妈说起了莫言,我一直想读一读《檀香 刑》这本书,只是没有找到。他在书中写道: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般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家将为了生存,不仅乞求社会的原谅,也乞求自己的内心留出一个角落来安放自己的丑恶。就是这样,让一个即使落魄无依也坚守着信条的武士成了强盗,成了一个思想上祈求的人。
家将的结局都想得到。人也和家将一样,是一个善与恶、美丑交织而生的矛盾的集合体。既然知道了自己的恶自己的欠缺,那么就要学会去接受它。我肯定善的存在,但这个社会又不得不逼我在他的对立面去看待他。看了罗生门后,似乎社会上的一些现象也得到了相应的解释。这些现象的背后的事也真正了解了。在我看来,《罗生门》虽然是在讥讽这些人间丑恶,这可能也是芥川龙之介自杀的真正原因。他没有等到善意的世界的到来。没有让他渴望真善美的心生存下来。
读罗生门有感8
《罗生门》的故事取材自平安时代的故事集《今昔物语》,其小说内的时代背景也是平安时代末期,芥川龙之介以古材写今事,将一幅人间炼狱般的场景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内容充斥着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和对人类善恶观的思考,道出了一个生存需求的“无奈”。
小说开篇就写道:
薄暮时分。罗生门下。一个仆人正在等待雨的过去。
空旷的门楼下,除了他别无旁人,只有一只蟋蟀伏在红漆斑驳的粗圆的桂木门柱上。
寥寥数语,就将一股浓重阴翳的气氛描绘了出来,漆红的粗圆的桂木门柱与伏在上面渺小的蟋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罗生门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破败。
之后小说对罗生门为什么变得如此破败进行了解释:原因是京都连年遭灾,天灾人祸不断才至于此,原本热闹的朱雀大路变得人迹罕至,盛金箔银箔用的木箱也变得如柴火般廉贱。
日暮之后,这里更是犹如一座鬼城,狐狸作窝,乌鸦觅食,强盗流窜,死尸遍地。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落魄的仆人,望着沉沉的黑夜,孤寂的等待着,他被大雨困在罗生门前,身后罗生门更是像一座修罗殿一般可怖。
被雇主辞退的仆人无处可去,纵使雨停了他也不知道该往何处生存,为了寻一个过夜的地方,他被逼无奈进入了罗生门内。
罗生门如传闻的一样,死尸遍地,充斥着“恶”,仆人进入罗生门是受迫于这个黑夜,在罗生门内的选择则是他自己做出了选择。
他意外的在尸横遍地的阁楼上发现了一个老妪。老妪满头白发,又瘦又矮,正在一具死尸头上一根一根地拔着头发,仆人不明所以,也不知该将老妪的行为归为善还是恶。
他出声质问老妪为何如此,老妪却对他说:只是想取这女尸的头发做个发髻,倒腾些假发生意。
这时仆人的心中升起了一丝憎恶与轻蔑的情绪,因为仆人之前对于生存的抉择,是做一个强盗还是活活饿死,他一直在犹豫,出身于大户人家,纵使他已经被解雇,但他认为自己还是应该比强盗要高尚一些的,此时看到了老妪的行为,内心的鄙夷不免油然而生。
老妪见其露出这样的表情,就又对他说:这具尸体生前也曾把蛇切成段晒干当成鱼干卖给禁军军营,在大家看来也是缺德事一桩,但是自己不觉得这是缺德事,无非都是为了生存,就像自己现在拔她的头发一样。
仆人听完了老妪的叙述,思考一番后,内心也仿佛得到了答案一样,他粗暴地上前推到老妪并抢走了她的衣服,他说:自己同样是为了生存。
人的本性暴露无遗,仆人也在生存的需求面前做出了选择。
小说的结尾写道:
过了好一会儿,死一样倒着的老太婆才从死尸中撑起裸体,发出不知是呓语还是呻吟的声响,借着仍在燃烧的火光爬到楼梯口,垂下短短的白发朝门下张望。外面,唯有黑洞洞的夜。
仆人的去向,自然无人知晓。
此时的老妪已经和这里的死尸没有区别了,作恶者自有更恶者惩罚,死去的女尸是这样,苟且偷生的老妪是这样,夺门而出的仆人也一定是这样的'结局,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强者怯懦,挥刀向更强者,弱者怯懦,却挥刀向更弱者。
我对这段结局的理解是,它既体现了芥川龙之介的悲观情节,对这个“人吃人”的社会感到深深的绝望,同时也隐喻了作者心中尚存的一丝希望。
外面只有黑洞洞,不知何时会亮的天,以及无人知晓去向的仆人,结局的不明朗更容易令人产生遐想,在这个黑夜里不知还有多少人会失去生命,又有多少人会放弃信仰沦为强盗,我们无从推测,但是我们知道天总是会亮的,雨总是会停的。
人生善恶一念之间,罗生门好比是人间和地狱间隔的一扇门,地狱之门只需要自己给自己一个理由便会为你打开,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人便沦为了兽。
芥川龙之介借这个故事批判了社会上自私的利己主义,也写出了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上生存之艰难,这让我想到了《狂人日记》,同样也写出了社会吃人的本质,人在黑暗的夜色下分不清什么是黑,什么是白,在满是“吃人”的历史上也分辨不了其他的字眼。
关于小说的感受就写到这里了,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当代社会的人们对黑夜的心得理解更加丰富了,只是更容易迷失在追逐光芒的路途中,错付了光。
读罗生门有感9
读此书的时候,不由得赞叹《罗生门》的表里配《密林中》的里表其中的契合与沿拓,从两人的相互作用的罗生门,发展到三为多人但自我剖析的世界——即二到三到无穷,阴暗角落至罗生门至大千世界,善恶的转换到恶的无处不在当真是精彩之极!
远观芥川龙之介,不难发现他的作品一大方向已被这两篇涵盖!关于人生丑恶面以至于产生恶的揭露揶揄!
但是在芥川龙之介心中,他是彻底的鞭挞他笔下的恶么?或者是通由恶的表象实际要揭露的是什么?
记得威廉戈尔丁的《蝇王》,书中的人物并没有简单地被分为“好人”和“坏人”,虽然西蒙和杰克是善与恶的两个极端的例子。纵然拉尔夫彬彬有礼,皮吉通达常情,两人却参与谋杀:尽管他们都有自己的准则,然而两人都心甘情愿地接受猎手捕来的肉食。
戈尔丁提出了人性是复杂的,既有恶的一面【鬼相】,也有善的一面【神相】,更有灰色不明辨的一面【人相】。而芥川龙之介关注的更是这片灰色的雾霭(又可以说是虚伪面具?)!雾霭之中迷茫的是什么?(虚伪中隐藏的是什么?)它笼罩着怎样的心理历程?或者说由此凸显出的人性又是怎样?每个人善的底线是什么?它由什么控制?从何处产生?
芥川龙之介说他自己“一半相信自由意志,一半相信宿命;一半怀疑自由意志,一半怀疑宿命”。“古人将这种态度称作中庸。我相信,如果没有中庸之道,就没有任何幸福”《侏儒的话》。即他用中庸之道来调和自由意志与宿命的矛盾,而一辈子也挣扎其间。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除了幼时受中国影响,青年受西方文化影响,他更受处于荣格“集体潜意识”的日本特有的佛道文化的潜移默化。芥川龙之介的遗书上曾经有一段:“我也曾把我自己对将来的不安加以解剖,而我在‘某个傻瓜的一生’中也已大致说明过了,虽然加诸在我身上的社会性条件-但是封建时代在我身上的投影,我故意没写出来。至于为何故意不写出来,这是因为到现在我们每个人仍或多或少活在封建时代的阴影中,而我再在那舞台之外加上背景、照明和登场人物等社会性条件-大多都已表现在我的作品当中,但是,只因为我自己也活在社会性条件中就认定自己一定了解社会性条件是不行的吧。”可以说,在他的作品封建时代的影响无不渗析其间!
在别处摘抄了一段有关日本佛道文化的善恶观,虽然其中有些极端偏见之语,但也没有远离中心。如下:日本佛教的教义对彼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主张彼世没有天堂与地狱的区别,在能去彼世这一点上,人是完全平等的,即使是干过坏事的人或迷恋现世的人,迟早都能去彼世,只不过做过普事的人可以早点回现世,干过坏事的人要长期留在彼世。日本净土真宗的开山祖师更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恶人正机”说,从“无戒”的立场出发,认为人们不应该拘泥于佛教广泛宣传的劝善惩恶的善恶观。受这些宗教思想的.影响,日本人形成了独特的善恶区分不明的善恶观,一种不加区别、不分善恶、包容一切的平等精神,一直深深扎根于日本人心目中,“在整个历史进程中,日本人似乎都缺乏这种认识恶的能力,或者说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抓住这些恶的问题”。事实上,在日本人的实际生活中堂而皇之地存在一种所谓“必要恶”的理论,即善行未必都是需要的,而一些恶举往往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在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中单纯的恶没有被赞叹或者是无情的鞭挞,而是被怜悯,怜悯之心充乎表里!他要强调的更可能是一些变态的道德观与人性的相互运动。
在芥川龙之介眼中,道德是披着古装的权宜的别名,强者蹂躏她,弱者又受她抚慰,但是在他们之间的又受到她的迫害。她是成长于封建时代又受着资本主义的毒化,她恩赐时间与力气的节约,损害的是良心!道德并不是善与恶的规则,不过是懦夫的推诿借口之词!如果从这方面来看罗生门整本书便别有风致~
戈尔丁曾经说过,人的高贵之处就在于敢于正视罪恶,而不是对罪恶熟视无睹。小说传递的信息不应简单地归入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的类目。问题不是人非善必恶,而是人能够并且必须有自知之明。
大概芥川龙之介自认的使命也在此吧,他想要医治对自我本性的惊人无知,让人正视人自身的残酷贪婪的可悲事实!
最后以芥川的自述作结
“我们必须更加珍惜人所特有的感情的全部。自然只是冷冷注视我们的痛苦,我们必须互相怜悯。而欢喜杀戮——绞杀对手甚至比语惊四座还要来得更加容易。”
读罗生门有感10
下班途中坐地铁很无聊,又不想玩手机。在京东淘了几本小说,看着价格挺便宜,还是打包一起卖的,我就忍不住买了。看完一本《月亮与六便士》,可惜,书里既没看到月亮,也没翻到六个便士,不过我想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思特里克兰德这个名字了。
现在看的这本名字叫《罗生门》,初见此名,还以为是中长篇的小说,实际上只是芥川龙之介小说集中的一篇。
这个罗生门就是个门(对,就真的是个门),位于京都中央大道的朱雀路南端,但因为这篇小说,这个门就有了人世与地狱之界门的象征意义。
背景:日本京城经历了地震、台风、火灾、饥荒等无情灾祸的轮番打击。城里一片凄凉景象,人们打碎佛像、供品,将涂沾朱漆、金箔的木头,堆在路旁,当柴火卖。罗生门无人修缮,久而久之,无人认领的尸体也都会扔在附近。在这种背景下,也不是没有“好事”,至少狐狸和小偷有了个无人打扰的居所。说明什么?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当然,故事的主角不是狐狸,也不是小偷,自然也不是那群尸体。主角是一个临时避雨的家丁,临时避雨似乎不太贴切,应该说是被老东家辞退,流浪街头,无处可去的家丁。几天没吃饭的家丁,经过短暂的思想挣扎后,决定去当强盗。原文,“除当强盗,别无生路”。也就是说不当强盗就当尸体的意思。总不至于有人善良到不当强盗宁愿去做尸体吧?
后续是,家丁听到门楼上有动静,悄悄摸了上去,是一个老太在拔死人头发,想做假发去卖换口饭吃,不然也是要饿死。这个时候家丁已经不思考什么To be Or Not to be(干还是不干),抽刀上去扒了老太的衣服,然后消失在夜色之中。
故事很短,也许有人好奇家丁的下落,老太的下场。没有了,就到这结束了。还能有什么下场?家丁以后杀人放火金腰带,然后花钱买了个官儿,给自己洗白,娶了妻子,走上人生巅峰。
读罗生门有感1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大正时期的重要作家,短篇小说巨擘,也是当时新思潮文学流派的柱石。他的短篇小说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众多短篇小说那样有个完满的结局,而往往给读者带来的是出人意料的结尾。这也正是芥川龙之介之所以被称为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鬼才的重要因素之一。《罗生门》里发生的故事就好像是大千世界中截取的一个小小片段,实质平常所见的事情,却在特定的环境下放大来看竟显得如此这般的丑恶与突兀。
主人公设定为一个刚被主任辞退出来的家将。本是一个善良而普通的人,当他面临衣食不足的窘境时,他心中萌生了一个的念头“倘若不择手段的话”。来到这罗生门时,这个念头仅仅是一个“倘若”,事实上他是没有这样的.勇气与魄力的,他毕竟只是一个良民,连他自我也对自我是否真能够“走当强盗的路”而产生了怀疑。当他来到门楼上,看到那个拔死人头发的老太婆的时候,他的正义感告诉他无论如何,在雨夜罗生门上拔死人头发已经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于是刚才那些“当强盗”的念头消失了,他上前抓住那个老太婆,就像每个正义英雄在遇到邪恶反派时会做的那样。老太婆害怕了在要给自我开脱时,她告诉了家将关于她拔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及被她拔头发的女人其实生前也是干过坏事的。
作者在《罗生门》中细腻的描述了主人公内心世界的细微变化。
从性本“善”到最终的恶,过程中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转变,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内心的懦弱。人们相信正义鄙视邪恶,在现实中却不能坚持正义,并存侥幸心态为自我的软弱找借口,最终屈服于邪恶且不自知。人性的丑恶在这本书里被淋漓的刻画,我们看到的故事如同被人一件件撕扯下了外衣一样,狭隘、自私、卑鄙,人们不想也不敢直视的东西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读罗生门有感12
《藏地罗门生》颠覆了羽芊姐以往所有的作品,故事中有很多的玄妙之处;在这个故事里,颠覆了我们的想象,甚至会觉得脑壳不够用;比如妙莲是个男孩,比如他的父母来自另外一个空间。而在另外一个空间里,白色的鹦鹉会像神一般被供养,他们甚至是军师,太多的奇妙色彩,有时候竟有些迷茫。
《藏地罗门生》讲述了另外一个“五维空间”的故事。在那个空间,海洋在头顶,大地是方的,太阳是要种出来的,天上的太阳会老化,会凋落,要有人守护着太阳;而男人食草、女人食花,女人通过食不同颜色的花,而皮肤随着花的颜色而改变。在那个空间还有罗刹,它们不喜欢太阳,它们吃人,它们还会圈养人类,还会放牧人类,而鹦鹉就是那个放牧官;纯白色的鹦鹉得到人类和罗刹同时的供养,然而有一天灾难到来了,负责种太阳的守护神不见了,人类要面临灭亡了,当人类失去阳光,就只有7秒的记忆……
故事中以“妙莲”为主线,展开一系列的破解。妙莲的父母有一天突然消失不见,留下一只白鹦鹉“瓜姐”照顾他;然而妙莲向“瓜姐”询问父母去向,“瓜姐”只有一句“密不泄”,妙莲恼怒,让“瓜姐”滚,妙莲的父母对“瓜姐”那是神一般的供奉,曾几何受过这种气,一气之下真的走了。妙莲高中毕业,只身前往父母口中的西藏。一路上也算是惊险万分,但幸得“瓜姐”暗中相助,平安抵达拉萨。在拉萨偶遇“五维空间”的罗刹却不知,还请人家吃肉喝酒,后来差点儿被罗刹吃掉。在拉萨花光身上所有的钱,流落街头,被一个叫“去去”的女孩相救。后来在“绯红之地”又与女孩相遇,女孩一路陪着妙莲找寻他们的父母,被罗刹抓进“五维空间”被磨掉记忆,在罗刹公主大婚之日当作“刺身”,差点儿被吃掉,被妙莲及时赶到相救,恢复记忆,却未能救出“五维空间”。
妙莲身边一直陪伴,保护他的白鹦鹉“瓜姐”,来自“五维空间”,是人类供养的,是无上尊敬的刀那(种太阳的石头的名字)饲养官,得到人类无上的尊崇。瓜姐总是不知从哪儿弄来口红,把自己黑色的鸟喙,涂的红红,问妙莲“它是不是最美的?”瓜姐可以把“绯红之地”所有的绿鹦鹉都引来,一起在林中大喊“咋洗的`脸”。它是善良美丽又高傲的白鹦鹉,也会向它的求偶对象要房子,还要黄金打造的房子;逼的求偶对象无奈给它打造了一座银房子。后来,求偶对象为了保护人类,在战役中……,但瓜姐有了遗腹子,后来在银房子里生蛋了。
“五维空间”与我们的空间,是如何联系的?是唐卡,是至净唐卡,它可以传送“五维空间”到我们的空间,也可以把我们传送到“五维空间”。它是那个神秘空间,高深的画师,要画上很多很多年,才能够画成的唐卡。在那个空间,有很多的画师,他们都在苦修有一天可以画出至净唐卡,当夜晚来临,画师就会钻进唐卡里,他们还可以从唐卡里面反着画,充满了诸多的玄妙之处。
故事虽与以往作品不同,但是却依然牵连着西藏的文化,比如:拉萨街头磕长头转经人;又比如:唐卡;甚至还有藏区特有的信仰,传说等等。这是一部及其烧脑又让你看上就无法自拔的作品,它不断冲击着你的大脑,让你无限遐想,偶尔分不清现实。总之,突破你的想象,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做这些不来的,请期待新书上市,一定让你爱不释手。
读罗生门有感13
芥川龙之介的代表作之一是《罗生门》。
我看了一本以《罗生门》为名的小说集,第一部小说叫《罗生门》。与之不同*罗生门,*其实《罗生门》是根据芥川龙介绍的另一部小说《丛林中》拍摄的。
据说《罗生门》本身就是佛经中的一个故事。在战争年代,一个破产的农民拿起屠刀,决当强盗。但也许是因为别人心地善良,或者胆子太小,总之一直没有狠下心来动手。一天,他来到一个刚刚经历过浩劫和瘟疫的城市。到处都是废墟,尸横遍野,一片萧索绝望的景象,他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些财物。结果,在一栋废弃的门楼里,他发现一位衣衫褴褛的老妇人正从一具年轻女子的头上拔出头发。他冲上去怒斥道:你这个没人性的人,竟然对死尸也不放过!老太太说她只想用这些头发做个头套卖钱谋生,而且,你觉得她生前是个好人吗?但是她把蛇晒干当鳗鱼卖。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生存!”。这句话让强盗放下了最后的善良。既然是为了生存,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丢弃了唯一的良心后,他抢走了老太太的衣服,扬长而去。
第一次读《罗生门》时,无法理解其深层含义。事实上,即使在这一刻,我也不确定自我理解是否正确。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每次读《罗生门》,都会有一种莫名的压抑和忧郁。小说开头描述了一个地狱般的场景:日落和黄昏,阴霾密布,淫雨绵绵,没有人烟的街道,废墟断壁,乌鸦吞噬人肉,乌鸦重叠在脚下。……总之,满目疮痍。据说为了描述尸体,作者芥川龙之介去医科大学解剖室取经。我真的很佩服他。为了完成这部小说,我不得不忍受尸体强烈的腐烂气味几个小时。也许正是这些描述和小说人物谋生的行为,让人感受到了战争时代人们的'苦难。
事实上,无论是不积阴德的老妇人,还是从朴实农民变成的强盗,都是可悲而可怜的。为了谋生,天灾人祸是所有犯罪的借口,也是人性堕落的原因。也就是说,当你吃不起饭的时候,你可以做任何事情。这样,当人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可以原谅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违反这一生存至上理论的人并不少。古代有句话叫诚实的人不受食物的影响、不为五桶米折腰、贫穷和廉价不能移动,只是证明了世界上比生存更重要的东西——人类的尊严。
读罗生门有感14
封面造型一眼认出是读客图书,好奇下次读读客的书能不能换个封面
对《罗生门》和芥川龙之介听闻许久,在其他日本作家的书中也曾见到,能有机会参加书友会共读是很幸运了(虽然我还没看完)
一直以为《罗生门》是个长篇,没想到整本书由18篇短篇小说集合而成。
《鼻子》和《罗生门》两篇的译者是鲁迅先生,从名气来看鲁迅先生名气确实大,排在前面也合乎道理。不过兴许是白话文兴起不久的缘故,读来总觉得有点奇怪,后来找了另一个版本的'《罗生门》才觉得通顺多了。
看看停停终于把《罗生门》看完了,短篇小说集很好看,看完感受大师不愧是大师,芥川龙之介真是厉害。
书里印象很深的故事是《河童》,提起河童就想到日本,神奇动物2马戏团里也出现了河童。河童这个故事有些类似桃花源,“我”误入河童国,居住一段时间后回到人间。与桃花源不同的是河童来到人间看望了“我”,武陵人却与桃花源再无联系。再后来“我”被当做疯子关进了精神病院。“疯子”的故事总是有趣。
芥川龙之介的小说中暗含用意,有几篇读完却感受不出究竟在表达什么,云里雾里若有若无。还有些没读懂,以后再读吧,时读时新。
读罗生门有感15
罗生门这本书是由日本近代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先生所创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写作背景是在作者一段失败的情事后心情极为苦恼悲伤。在这种悲观厌世的情绪之下,芥川把眼光投向了古典,创作了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的《罗生门》。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家将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在一种大环境的趋势作用下,为了生活,为了自己活着,不断的把自己的过错全部退到环境和他人身上。然后一步一步成为自己原来心里最讨厌和最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这是多么可怕!家将(也就是仆人)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的正义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恐怖的觉悟,这一切的转变让我感到很突然,很气愤,但是又会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选择呢?”
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无非就三个人:一个死人,两个活人,从老妇人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死人生前的所做所为“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是啊!为了生存我看不到任何我们口中所谓的“人性的真诚”。被抛弃的'女尸生前“吃”百姓的钱,死后被老妇人“吃”头发。而家将在听到老妇人这种“虽然我很可恶,但是我作恶的对象也是恶人,所以我的恶便是可以原谅的”的无耻的思维后便扒了老妇人的衣服跑路了相传此后再也没人看到他可以想一下家将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老妇人”呢?他会不会也会被别人“吃”呢?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会不会有这样的人呢?
读完这篇小说最大的感受,用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你一辈子都很难看请的人性终于在《罗生门》里露出了真面目”!
【读罗生门有感】相关文章:
读罗生门有感08-08
《罗生门》读后感06-14
《罗生门》读后感01-18
罗生门读后感01-22
《罗生门》读后感10-01
最新《罗生门》读后感范文11-13
罗生门观后感12-05
阿里巴巴2所罗门封印观后感范文10-19
《生门》观后感03-04
《虚掩的门》读后感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