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子传读后感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集合]孔子传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孔子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孔子传读后感1
阳光明媚,水波温柔,于万千光辉之下,我手捧鲍鹏山先生所撰写的《孔子传》,细细品读其中所蕴藏的深意与道理。微弱的光影打在泛白的扉页上,洗刷过“十五志于学”的高远,“三十而立”的大道,“四十不惑”的开明,“五十知天命”的参悟……字里行间无一不是对人生是非的理解与通透,而如今我仅以少年的身份领略其中的奥秘,在心间留下最深印象便是那“十五志于学,少年方始终”的感悟。
在鲍鹏山先生的叙述中,孔子自小便聪慧过人,更是在颜母的教导下汲汲而学,掌握了礼乐等基本知识,那又为何称十五才志于学呢?原因有其三:
一为“志于学”即心之所向为大学之道。在《大学》中曾指出“大学之道”指的是我们要发现自己内心中本来已经被蒙昧了的德性,从而让自己成为君子,然后在达到真正的至善后止步。孔子十五志于学便是立足于至善的目标,从这一年起坚决而又明确地为学而不倦。
其二则是孔子的自谦之词。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曾谈及孔子是“生而知之者”,是圣人。然而孔子却常以“学而知之者”自居。因此孔子称自己“十五志于学”也是一种谦虚,是希望自己能够戒骄戒躁,初心前进。
其三则是由南宋理学家朱熹提出,他认为圣人并非真在十五志于学,因为圣人是天生聪慧的,并不需要像常人那样慢慢累积,但圣人从来不会觉得自己是圣人,因此孔子仍然称自己“志于学”是想以此来让后学者自我勉励,奋发前行。
读懂了为何“十五志于学”,我们便可理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岳飞矢志报国的'慷慨﹑徐霞客志在远方的无畏……漫长历史中也还有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昂……尽数其间,均是有志者事竟成的底气与信心,更激励着我们向先辈学习,志存高远,德才颖超。
岁月匆匆,转眼间,蹒跚学步的小儿也要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时代青年。高考近在眼前,我们的征途也需要立下属于自己的目标与志向,奋勇向前,无畏险阻,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孔子传读后感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有些人会说孔子他从来都不是政治家,因为他在鲁国当政也没有当几年,去别的国周游时,想发展自己的一些地方,却没有国君愿意重用他,所以他不是。曾经有一位人说过一句话,很好:真正的有影响的人物是对社会一直产生影响的,只不过他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缺席者。而这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当中,儒家学说不是被历代王朝所引用?不是一直处于思想学说的主导地位吗?所以说孔子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中国的几千年,孔子的精神文化是一直影响着我们的。
在某种意义上,孔子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来源。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理想的政治,理想的人格,理想的价值观。都是来源于孔子。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当洪水滔天的时候,西方人有方舟,我们有什么?我们有杏坛--孔子的杏坛就是中国的思想方舟,就算我们的.思想一败涂地,那么孔子的思想永远一直引领着让我们到正确的道路上前进!
他终身兢兢业业,百折不挠,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值得我们永远尊敬和敬仰的圣人。小半生周游列国,寻找被贤君赏识重用 的机会,却终未实现,令人唏嘘。
好好活,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仰不愧天,俯不愧地,中不愧人,坦坦荡荡,兢兢业业,孜孜吃吃,努力努力在努力,勤奋勤奋再勤奋,这就是孔子所说的话,这不能体现孔子他伟大的精神吗?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下求而上达。坚持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要做到无愧无悔,为苍生谋求幸福,为天下谋求太平,尽心尽力,死而后已,这不能体现孔子他高尚的思想品德吗?孔子他一直都在,孔子的精神流传至今,孔子精神永垂不朽
孔子传读后感3
有幸在书院的推荐之下,拜读了鲍鹏山先生的《孔子传》,读后心生感慨,记录如下。
最直接的收获,是扩大了知识面。
首先了解了孔子的家族渊源,他是殷商后裔。以前从别的途径知道孔子敢游历天下,是因为他身高九尺、文武双全,只当做小说里的故事一般浅尝辄止;现在知道他是殷商后裔,显赫的祖先背景,优秀的家族基因,还有一脉相传的家教文化,使他自小便志存高远,好学、乐学,精通六艺。
以前只知孔子的一生是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懂这字里行间传递了什么信息,意味着什么。现在才知每一个阶段,都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境界。
孔子的四起四落,若不是伟大志向的支撑,若没有“君子不可以不弘毅”的高贵品质,他不可能一次次走出来,也不会被尊称为“圣人”、万世师表。
以前只在中学时期,按老师要求死记硬背过《论语》,很多内容不知道在说什么,但会觉得这老先生有点迂腐,有点冥顽不化;现在懂得了在春秋战国诸侯割据,世道混乱、老百姓苦不堪言的时代里,孔子是有多么崇高的济世救国的情怀,是多么渴望人民能回到秩序井然、礼乐优异的时代,才有了贯穿他一生的“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当之无愧。
最有感受的还是心灵的冲击。
孔子十五岁便志于学,志于的是什么?不为谋生,不为谋仕,而为研究学问,追求真理。
我呢,我们呢?多数人忙忙碌碌,碌碌无为,终日只为衣食奔波,被外在的评价绑缚,实在谈不上有理想,更不敢说追求真理。尤其是自己,人生过半了,还在迷途中,流连忘返。哎,真值得为自己哭一下,然后抖擞精神,好好思量下,后半生,我的“道”在哪里。
孔子“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周游列国十四年,无人采纳他的道义和思想,却从未气馁,而是把每次困境都变成教习弟子精进的机会。“君子亦有穷乎?”“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即使在被人形容“累累若丧家之狗”,也坦然受之“然哉,然哉”。
我呢?境界相差太远,实在没有可比性,但知道自己在困难挫折面前,很容易气馁,很容易自我怀疑。在受到负面评价时,更会生气和不解,恨不得狠狠的反击回去。我想,也是因为有清晰的志向,有这坚韧不拔的品质,孔子才不会被外境所左右吧?
孔子心怀天下,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有太多时间去培养。
我呢?恰恰相反,心小的连自己的孩子都装不下。符合我标准的时候还好,不符合我标准达不到我期望的时候,心里如有一口沸腾的油锅,面冷言语恶,煎熬着自己,也烫伤着别人。
得不断扩大自己的.心量啊!怎么扩大?读书,读伟大的人物的传记,向师父、妙音老师学习,向书院优秀的同学们学习。写至此,也又多了一点理解,为什么书院推荐这些优秀的书目给我们,一方面确实是基础差,需要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们能通过伟人的事迹去照见自己,扩大心量吧?
孔子创立大学,对学生是因机教化,同一问题,不同学生问,会给予不同回答。这后面是多大的智慧、多仔细的观察,多么有爱的一颗心啊。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尚做不到每一次提问都耐心答复,更何况对他人。自己的修养亟待提升。
总之,读后觉得,孔子是崇高的、伟大的、神圣的;孔子是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孔子是有原则、有底线又是灵动活泼的;孔子是奔腾不息的大河,又是涓涓潺潺的细流。孔子的精神值得所有人学习。
致敬孔子,致敬我们的传统文化,致敬书院!
以横渠四句结尾,望自己能时时警醒: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传读后感4
寒假生活已经结束,谈起充实,可算是读了本好书,开始在网络中收看热播的《孔子》电影,后有在书架上找到这本《孔子传》。以前,我只以为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只会读读古人的诗、读些论语。现在,我通过这部电影和书籍了解了他不仅是个书呆子,还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和一个会用兵打仗的人,这让我重新认识了他。在战场上,他,是一名军师;在宫殿里,他,又是一名教育家;在家中,他,是一名合格的父亲。在战场上,孔子只用了一千多名士兵吓退了对方五万多兵马。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同事吧。在这个近80人的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幼儿教师,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
孔子传读后感5
孔子生于春秋时代,距今已经2500多年,虽然每个人都会念几句《论语》,但是孔子的形象却模糊不清。
《孔子传》通过讲述孔子一生的经历,将孔子遇到的事、说过的话串了起来,一个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孔子向我们走来。孔子被尊为圣人,但圣人并不是没有喜怒哀乐,反而比常人的情感更加充沛丰满!
孔子是一个有原则的人,比如他提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但是孔子并不是一个拘泥于规则的人,比如:“言必信,行必果”一般是好的,但如果过于执着于此,也只是“硁硁然小人哉”。
同时,孔子也是一个有亲和力的人。
子游把武城管理的井井有条,孔子会和弟子们开玩笑说“割鸡焉用牛刀”。
孔子在郑国与弟子走失,被人说成“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不仅没有生气,反而欣然一笑:“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孔子也会骂人,对白天睡大觉的宰予,破口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对僭越礼制,八佾舞于庭的季氏,他更是发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怒吼。
01
陈蔡论道
鲁哀公六年,63岁的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
孔子与常年跟随在身边三位弟子——子路、子贡和颜回,进行了一次关于道的讨论。
一心秉持德行和操守,却陷入窘困的境地,作恶多端的人反而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直率的子路率先发难:“君子亦有穷乎?”孔子回答:“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子贡认为夫子之道过于高深,天下莫能容,建议孔子降低标准适应社会(夫子盖少贬焉),而孔子不为所动,反而教育子贡志向不够远大(赐,而志不远矣)。
最后是孔子最爱的弟子颜回,他也认同现状是夫子之道过于高深,天下莫能容。但颜回认为道如果不够完善,固然是自己的问题(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如果道已经很完美,是别人不识货(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
听完颜回的话,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02
仁者与智者
孔子一辈子追求的道,主要包括仁与智,通过逐个提问的方式,探讨“知者若何?仁者若何?”接下来出场的还是熟悉的三位弟子,出场顺序也没变。
子路回答:“知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
孔子评价:“可谓士矣。”
子贡进来,孔子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答:“知者知人,仁者爱人。”
孔子评价:“可谓士君子矣。”
最后,颜渊回答:“知者自知,仁者自爱。”
孔子评价:“可谓明君子矣。”
03
学习路径
如何达到道的标准,孔子为弟子们指明了一条学习的路径——学文与躬行,两者相辅相成。
起初以行为主,“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学的过程中,“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04
一点思考
孔子期望通过规范礼仪来教化民众,是否真的有用?
《孔子传》说效果显著,但我认为要么年代久远,真实情况已不可考,要么是作者有意夸大其词。在诸侯连年征战,民不聊生的情况下,礼仪既不能帮助底层百姓吃饱饭,也不能帮助诸侯攻城略地。或许这也是孔子传道一生也不得志的原因。
2500年以后的我们,可以站在上帝的视角来说,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导致农业种植效率大幅提升,竹简的出现导致文化传播的成本大幅降低,原有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不是说孔子提倡的礼仪没有用,只是“仓廪实而知礼节”,礼仪很重要,但需要在吃饱饭的基础上。
在当代社会,孔子的思想能给我们什么帮助?
我们不能否认礼仪(道德)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告诉我们,在市场制度下自由交易,每个人只要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能增加整个社会的福祉。但市场制度也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我们依然需要有道德的追求。
或者这样说,在自由交易的前提下,不要求其他人都讲道德,追求个人利益即可,但具体到自己,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基础上,需要讲道德,才能生活地更幸福。这也符合孔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
孔子大事记(以下均为虚岁)
1岁:公元前551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出生,父叔梁纥、母颜徵(征)在。
3岁:公元前549年(鲁襄公二十四年),其父叔梁纥卒,葬于防山(今曲阜东25里处)。孔母颜征在携子移居曲阜阙里,生活艰难。
17岁:公元前535年(鲁昭公六年),孔母颜征在卒。是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19岁:公元前533年(鲁昭公九年),孔子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
20岁:公元前532年(鲁昭公十年),亓官氏生子。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字伯鱼。是年孔子开始为委吏,管理仓库。
27岁:公元前525年(鲁昭公十七年),郯子朝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30岁: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是年齐景公与晏婴来鲁国访问。齐景公会见孔子,与孔子讨论秦穆公何以称霸的问题。
35岁: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史记孔子世家》云:“昭公率师击(季)平子,平子与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齐。”孔子在这一年也到了齐国。
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由齐返鲁。
42岁: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昭公卒,定公立。
51岁: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孔子为中都宰,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四方则之。
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鲁司寇。为削弱三桓,采取堕三都的措施。叔孙氏与季孙氏为削弱家臣的势力,支持孔子的这一主张,但此一行动受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孟孙氏暗中支持公敛处父。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
55岁: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60岁: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孔子自谓”六十而耳顺”。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
63岁: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孔子与弟子在陈蔡之间被困绝粮,许多弟子因困饿而病,后被楚人相救。
67岁:公元前485年(鲁哀公十年),孔子在卫。孔子夫人亓官氏卒。
68岁:公元前484年(鲁哀公十一年),是年齐师伐鲁,孔子弟子冉有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答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于归鲁。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69岁: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十二年),孔子仍有心从政,然不被用。孔子继续从事教育及整理文献工作。孔子的儿子孔鲤卒。
70岁: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孔子自谓“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颜回卒,孔子十分悲伤。
72岁: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孔子闻卫国政变,预感到子路有生命危险。子路果然被害。孔子十分难过。
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孔子患病,不愈而卒。葬于鲁城北。子贡操办后事,待之以父礼。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子贡为之守墓六年。
孔子传读后感6
在QQ群里参与小打卡读书,是缘于小歪老师的引领。这种读书方式最大的特点是不累、不烦,易于坚持;有声、有伴,便于交流。
历经近六十多天的阅读,鲍鹏山版的【孔子传】即将接近尾声。每天五页的阅读速度,有时候真觉得不过瘾。读过论语,又读过史记中的(孔子世家),眼睛从生涩难懂的古文中艰难爬行过,读这本书仿佛忽然踏上了笔直平坦的大路,真想迈开大步,一口气读下去,读个畅快淋漓。但这次读书方式不一样,俺也是有团队的人了,必须保持和队友步调一致,匀速而稳定地向前,这是我们的节奏!
鲍鹏山笔下的孔子,活了。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困顿少年,迷茫又倔强,思路清晰又缜密。看他为谋生做鄙事,从而多才艺。为合葬父母尽孝心,圆满完成葬礼。看到他十五志于学的志存高远。听他说“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的儒家宣言。仿佛眼看着这个胸怀大志的`少年为探究宇宙人生的大道,迈着坚定沉稳的脚步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立志好学,传播大道,践行大道。走过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依照孔子自传式的线索,我们跟随着鲍鹏山的一一解读,理解了三十而立不只是社会的认可,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不断的学习、求索、思考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理解了四十而不惑,不是什么都懂了,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不再动摇,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力。理解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的天命观,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接受关系,就要承担责任,履行义务,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到了六十而耳顺的阶段,孔子儒家的思想理念越加明确而执着了,就是避人不避世。他永远是积极入世的。尊重别人,了解自己,更加能坚持自己的立场。这些理论在孔子的人生经历中都一一践行了。践行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他的深广博大和宽容愈加显示了这个年龄的人该有的气度和风范。到了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我的心仿佛随孔子一起感到了安详。感受着圣人的胸怀,他的心已经和社会完美融合在了一起。自己的大道已经实实在在地在世间发挥了作用而且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这应该是孔子向往的有秩序又极度和谐的状态吧。
深邃的思想,广博的知识,坚定的信念,博爱的情怀,不知不觉间孔子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在深广的历史时空中,他闪耀,明亮,生生不息,引领着我前行。
圣人之所以为圣,除了人生经历,最重要的就是学识和思想了。这些天读孔子,每天咀嚼着他的时而深邃时而浅出的话,好像那个青衫长须,满嘴之乎者也的老人就在我眼前,话不多,但你得仔细琢磨,一知半解的时候,他好像笑着对我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读完一本书容易,读懂孔子也许穷其一生也做不到,就如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一样,我等心智安能抵达圣人的高度。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仰望他,膜拜他,有这盏明灯在前面引路,我心里透着光亮,有光明,真好!
读书真好!
孔子传读后感7
孔子是全体中国人共同的文化祖先,并非仅仅是文化学术工作者才对他有兴趣并有敬意,无数的普通人敬重他,想了解他,了解他的生平、身世、思想、人格、思想。《孔子传》这本书让普通人也可以了解孔子、学习孔子、体会孔子。
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传》就是从这句话里一共分了六章,每一张记录了孔子不同年龄段的事情,而每一章里又分三节或四节,每一节是关于孔子的一个小故事以及作者的评价与感悟,让我们也能深入的了解孔子。
孔子的父亲是位英雄,立下了战功。并且“以勇力闻于诸侯”。但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叔梁纥却不幸离世。只留下孔子和母亲,孔子小时候在母亲的带领下,已经懂得了许多礼节。但在孔子17岁时,以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不幸离他而去。而这时,阳货又否认孔子“士”的身份。孔子失去了昔日家族的荣耀。19岁时,服母丧期满的孔子,打点行装,仗剑出国,到宋国去了
孔子回国之后,受到了许多人的尊敬。因为孔子在20岁时就成了“六艺”专家,成了国家需要的人才。30岁时,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凭一个人的力量,交3000弟子,而且以一个人的力量培养出70多位杰出人才,这种成功,从孔子到今天,没有一个人能跟他相比。
孔子35岁时,鲁国发生了“八佾舞于庭”事件,鲁绍公被迫流亡国外,刚从洛邑回国不久的孔子,愤然离开了鲁国,去了相邻的齐国。
孔子在齐国对齐景公有很不好的印象,说出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言:“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怎样,道德水平如何,道德风气如何,责任不在人民,在于统治阶级
孔子37岁回到鲁国后,接下来的40年里,一直教书育人,有很多人登门向他请教问题。这时的孔子,也迎来了人生不惑之年。《孔子传》里也记录了孔子的一个道德思想:孔子推崇道德,坚持道德,但他不会在道德问题上走极端。一个走极端的民族是很可怕的民族,一种走极端的文化是令人恐怖的文化。
孔子一生中最杰出的弟子大多数都在孔子40到50期间聚集到了他身边:颜回(子渊)、仲由(子路或季路)、端木赐(子贡)、冉求(子有)、闵损(子骞)、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宰予(子我)除了言偃(子游)和卜商(子夏)孔门十哲都聚集在这里
孔子在51岁时,取得了现实的成功,更为几千年的封建司法,提供了一种伟大的人道传统,直至至今这种传统仍然穿越历史的时空,熠熠生辉。但之后孔子公室衰弱,权力下移,政局动荡不休,孔子在鲁国政坛开始陷入了困境,鲁定公13年孔子已经被鲁国的政坛抛弃,孔子想离开鲁国,但一直不舍得,在孔子走时,唱了一首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失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之后,孔子于公元前497年,开始周游列国,直到公元前484年,回到鲁国,40年里,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七个国家,在卫国呆的时间最长,居住了十年
在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多次遇到灾难,遭遇生平最大一次磨难是他们被围在陈国,蔡国之间的荒野,绝粮多日,病饿交加。孤绝境之中,孔子与弟子们进行了一场“君子亦有穷乎”的讨论
孔子回国后,将全部精力投入教学和古代文化典籍的整理中,他自己,在古稀之年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造就了辉煌的成绩。
鲁哀公16年,73岁的孔子病倒,唯一的儿子已经去世,最爱的弟子颜回子路也死了,面对匆匆赶来的弟子子贡,孔子百感交集,讲述了自己的一个梦,七天后,伟大的圣人孔子去世,弟子们以父丧之礼安葬孔子,并守丧三年,三年期满,相向痛哭而别,而子贡又在墓前搭间草屋,独自守着老师又三年才离去。孔子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凝聚着一个民族,将立新的光辉照向四面八方。
孔子真是个奇迹!
孔子传读后感8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他三岁失去父亲,十七岁失去母亲,因为父母失去的比较早,当时连个看家人都瞧不起他,最后他是怎么被国君欣赏的,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经历吧!
孔子十五岁,母亲就让他勤奋好学,把能看到的书籍全看了一遍,所以他知识渊博对以后的经历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当时国君的能力并不强大,主要的能力还是在三恒之中。孔子的姐妹众多,但他家因为父亲死后没有俸禄,家境贫穷,所以母亲带着他离开孔家,母子俩开始了相依为命的岁月。母亲死后,他在宋国迎接了自己的弱冠之年。
孔子三十岁时开始教书,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他教书是在温故自己学过的知识,这样子才可以当合格的老师。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弟子,在当时可以说是很多了。孔子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观念,带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
孔子四十岁时,有人在挖土时挖出一只羊,他想问孔子并耍了个小心眼,使者过去问孔子说:“我主人挖井,挖出一只像狗的东西,那是什么动物?”孔子说是羊不是狗。大家很佩服他谁都骗不了孔子。
孔子还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子贡问孔子,人死后知还是不知,孔子不说。因为他说是或不是道德效果影响都很大。孔子到楚国时,一个父亲偷了一只羊,儿子坚决的告发了,孔子就说:“第一,儿子告发,羊回到了主人那儿,父子的感情就受到了损坏。第二,儿子不告发,父子感情得到了维护,损失也小。”孔子分析时说,法庭可以用其他方法破案,就是不能破坏的.也只是一只羊,没有太大的损失。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孔子不但有知识更有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可以在感情的细节问题上得到维护。
孔子传讲了许多道德的问题也讲了孔子的一些生活,知道了谦让、礼仪…现在的时代丢失的一些品质。
孔子传读后感9
今天我把孔子传的前面读的差不多了,已经读到了仁者担当。
周游列国的十四年,可以说,孔子一直都处在困危之中,可若说他平生最大的`一次磨难,便是陈蔡绝粮。 本来可以回到鲁国的孔子,因为公之鱼的从中作梗,只能一直待在陈国。奈何,陈国弱小,加之自家的壮志无法得到实现,辗转楚国,却被陈蔡大夫所阻扰,绝粮,陷入孤绝之境。在这困境之中,孔子依旧能够讲诵弦歌,抚琴吟唱。与弟子们关于道德的讨论,更让孔子坚定他心中的道。
孔子境界很高,不被天下人理解又怎是自己的问题?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的小红花,可依旧不妨碍他成为仁德之人。
孔子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成功,但他不仅成人了,而且是一位圣人。他影响了一个民族,也塑造着民族的心灵,而这也使孔子的人生越来越臻于道德的化境。
孔子传读后感10
孔子,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带着孔子为什么伟大,后人称他为圣人的疑问,我打开了《孔子传》。
《孔子传》讲述了孔子的生平:“十而立志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有沉浮。 在这个人生阶段,孔子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目标和抱负,可见其高尚的品格。
十之五为学——孔子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的父母双亡。 那时,孔子才十七岁,还是初入社会的孩子。 至于他在社会上仅有的“学者”身份,孔子又如何实现他的远大抱负呢? 唯有“以知”,而孔子之志何以立之? “所谓”需要学习。 正是由于这三者的关系,才造成了“不学不能广才,无志不能学”。 由于志向远大,孔子20岁就精通《形意》,并得到国君“鲁昭公”的赠“鱼”,可见“志”的重要性。 它能带来无穷的动力。
三十而立——经过十五年的努力,孔子“站起来了”。 书中还提到了两个站起来的指标:1.社会认可度,2.自我境界。 这也体现了一个道理:“努力总会有回报,最重要的是你努力的程度。” 一个人如果没有上进心,最后会被打败。 可怜的茅屋,什么会回来!” 我也从孔子创办的私塾中了解到“检讨”的重要性。 所谓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做到定期复习和持之以恒也是有前提的。 就是努力学习,只要你把学习当成乐趣,那么你就会随时学习和复习。 孔子到齐国后,体现了一个道理:“君若欲久,必以仁政”。 但是再好的人,也不能高调出镜。
孔子传读后感11
一个人是否高尚不在于他是否拥有英俊的外表,而在于他是否有高尚的情操与内在的自身修养。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进阶阶段,提升自己的境界。而圣人孔子,虽相貌奇丑无比,但他的精神境界令人瞩目。
孔子自幼孤苦,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他接触到礼乐时,乐此不彼,丰富了他的内心世界。即使孔子在士族大家季氏的邀请中被拒后,仍是内心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青年的孔子受挫后并没有先责怪他人,而是立志温习学习的内容,继续提高自身的内在修养。所以他才能在三十岁时创立私学,与学生亦师亦友。
步入中年的孔子的知识沉淀量更加丰富,他能巧妙的回答五花八门的问题。但他坚决不接触有关神鬼的话题——他认为若倾于神鬼,则国亡。孔子此时的言论最具有力量,他常常权衡所有的方面和利弊断言,例如他会考虑到人性和法律;同样,决断也要有分寸,要节制。五十岁的孔子被流放在国外,然而他并没有为此悲伤,反而渐渐意识到自己的使命——传承礼乐文化,铸造人们的精神家园。孔子的思想隐隐告诫我们,要避人不避世。即使厌倦了世俗的'一切,也要默默奉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献自己的一份力——这也是每个人的天命。
孔子随岁月逐渐衰老,生活的经历也更加丰富。他能笑对别人的任何言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并冷静分析,坚持自己的立场,不人云亦云。孔子曾道:“所谓一个人的高尚情操,只有二字——忠和恕。忠乃对君子忠诚;恕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而此时的孔子内心自由,又有自身的行为约束……
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断提升自己。我们又该如何学习他磨练自己的情操呢?首先要心平气和,不得愤怒;其次,应要知礼,懂礼,守礼,用礼;最后要学会融会贯通,增强自己的判断力和巧变力,才能遇到任何困难时迎刃而解。读后感·与此同时,也要抓住所谓礼的中心——“忠”和“恕”,忠君子,恕他人,这亦是儒!
“吾十有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诠释了孔子人生的精神写照,也将是我们磨炼情操升华内心的过程写照!作者:杨云烁 ,希望能帮助您!
孔子传读后感12
美玉待沾这一小节中写到孔子为何一直不从政,我在看时也在思考:“为什么孔子不从政,而是把精力放在办学上?”
孔子不去从政,把精力一直放在办学,学生们不断成长,孔子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他一直向着臻于至善的境界攀登。
有许多人问孔子有这么大的学问,为什么不去做官,为国家效力?孔子的回答是:“孝啊,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并把这种风气推广到政治上去。”孔子说可以从很多地方上从事政治,谁又规定一定要做官才算从政。孔子从事政治的方法不同,却也是在为国家。
孔子的儒家学说对中国的'政治影响深远,是通过思想上去改变国家。孔子的思想到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且孔子的思想也是非常的高。鲁国的政治掌握在阳货手中,不是国君,所以孔子不愿与乱臣贼子合作。
孔子这些行为告诉了我们:为国家献力,不单只是从政,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化他们,并告知我们要为正确的国君效力,不可为想要谋权篡位的人效力。
孔子传读后感13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去了山东曲阜拜祭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爸爸为了让我更多地了解孔子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就在孔庙给我买了一本介绍孔子生平的书——《孔子传》,可惜我的眼睛散了瞳,所以只能麻烦爸爸妈妈帮我念。这本书主要写了孔子一生不平凡的的经历,他在鲁国做过“委吏”、“乘田”这样的小官,还当过大司寇,最后被排挤,“礼乐治国”的'抱负化为泡影,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没有一个国君采用他的学说,迫不得已,他开了一个学堂,设教授徒,他有三千多个学生,其中七十二个很有名,比如颜回、子路、子贡等等。孔子73岁去世,一生修订了《诗》、《书》、《礼》、《乐》,写了《春秋》等着作,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
读这本书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是孔子青年时向师襄子学琴的故事,因为我也在学琴,孔子学琴让我感受到了孔子精益求精的求索精神。师襄子作为老师都夸赞孔子弹得很好了,孔子却说:“曲子我是弹熟了,但是指法、技巧还不纯熟,我还要接着练。”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你领略到曲子的内在含义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可是孔子觉得自己还没领悟出曲子的作者和他的志向情操呢,又继续练起来。师襄子见孔子聪颖过人,这样高难度的曲调不仅能精熟弹奏,而且能领悟到它的精义,激动的说:“夫子真是当今的圣人啊!”读完这个故事,我很惭愧,因为我学琴时很不认真,总是糊弄,学了点儿皮毛,就沾沾自喜,觉得很了不起,其实太不怎么样了,今后,我要向孔子学习,做每一件事都要认认真真去做。这是我读《孔子传》最大的收获。
孔子传读后感14
这几天,我读了朱老师推荐的鲍鹏山的作品——《孔子传》,毫不虚假地说,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个在世人眼中伟大的人物。
《孔子传》这本书以“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为题,分析六章,为孔子作传。这本书用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孔子对一些事情真正的见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重新认识了孔子这位伟人。他不似人们眼中的那样神奇,在我看来,他只是对于一些道德上的问题更加敏感罢了。无论什么事情,孔子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而这些看似奇怪的想法却总能让我在困惑迷茫时茅塞顿开。如果你不了解孔子,你会说他很伟大,是中国主流思想的创始者。当你真正了解了孔子,就会懂得他的伟大之处不仅仅是开创了儒学思想,他更是一个有温度的人。
人们通常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因为自古以来孔子都是人们眼中对礼的要求最为详细规范的学者,孔子对于不道德的人,不道德的行为,的确是非常痛恨的。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也一直认为孔子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但是,在作者鲍鹏山的笔下,孔子并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他觉得孔子并不认为单一的道德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更不认为对人做严格的道德要求就可以改变人的品行。同时,孔子坚决拒绝绝对道德主义。我非常赞同作者在这一方面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通过道德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否则法律岂不是虚无的存在了么?因此,孔子并非是一个完全的道德主义者,从他对于绝对道德主义所持的反对态度就可以看出。
说到道德,孔子在这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世人皆知的`。道德,即礼法。鲁国大夫孟僖子曾因在外交时被人嘲笑不懂礼仪而下定决心学习“礼”。他临终时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还嘱咐两个儿子要向孔子学习“礼”,可见,孔子对于“礼”的见解是被世人所肯定的。
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是非常独到。大家都熟知孔子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实际上,这还是老子“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的思想。当孔子的学生问到老师对老子的评价时,孔子这样说:“天上的鸟会飞,地上的兽会跑,水中的鱼会游。飞的鸟,我知道怎么办,用箭射;游的鱼,我知道怎么办,用钩钓;跑的野兽,我也知道怎么办,用网抓。可是对老子,我真的没办法,因为他既不是天上的飞鸟,又不是地上的走兽,还不是水中的游鱼。他是什么呢?他是一条龙。”这还真是颇有味道的评价,也让我从中感受到了孔子对老子的欣赏。
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忧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君子享有终生的快乐,而没有一日的忧愁。小人则不然。他在没有得到所求之物时,为不能得到而苦恼;等到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又担心会失去所有,所以,小人有终生的忧愁,却没有一日的快乐。这番言论让我对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差别有了重新的认识。君子从不会因为害怕失去而忧愁,所以君子终生快乐,小人的患得患失让他们永远处在愁苦的困境里,无法得到救赎。不得不说,孔子的言论和思想总能让我对不解的事物豁然开朗。
孔子的眼光总能欣赏到真正有趣的灵魂。孔子欣赏曾皙逍遥自在的情怀,可见孔子并不是一个板正严肃的学者,他崇尚快乐,这让我觉得孔子内心是个有童心的小孩子。
这本书确实让我获益匪浅,或者说,在我心中重塑了孔子的形象。实际上,让我敬佩的,不是孔子的伟大,而是孔子超越凡人的人生智慧。它会让我懂得如何去生,如何去追求。
孔子传读后感15
“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一直在影响历史,所以它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他只是一个缺席者。”
——题记
说起孔子,一言以蔽之,圣人也。我对他的了解始于“有朋自远方来”,始于仁义礼智信,始于我的初中所学《论语十则》,而那时还是《论语十二章》,更是始于孔子的周游列国,游说君王。孔子离我忽远忽近。直到遇见了《孔子传》,看到了他虽颠沛流离但仍心怀理想的一生。今天我不说“剧情”,只话感受。
一、现考证之实
图片
作者鲍鹏山教授在后记里提到“这是一本给普通读者看的《孔子传》”。一本书中,很难避免学科知识的交叉,而正是因知识的交叉,我们才能收获更多自身专业以外的东西。
《孔子传》中虽讲孔子,但因年代久远,故而史料不完整,由此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考证的过程展现出来。我也因此了解了更多文化常识。
在考证孔子父亲叔梁纥墓地居于何处时,连带着知晓了“坟茔”一词更多知识。我们了解到的此词是指已故之人埋葬之地。但是《孔子传》中就有解释:“茔”指的是坟所在的区域,俗称坟地;“坟”则是棺木的准确下埋之处。
考证之时,如果只有单一的证据,那么就叫做孤证,孤证是站不住脚的。
联系到“层出不穷”的班级矛盾纷争,我们也是要讲证据,并且时常在证据方面和孩子们斗智斗勇。证据足够,事情就能解决,说不定还会因此挖出更大的真相。这是考证教会的.。
穿越古今,联系实际,《孔子传》中坐着的考证治学态度让我对这本书有了新的认识。
二、从“择善者而从”到“因材施教”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何能够做到择善而从呢?身边之人无法做到区分“善”与“不善”,又该如何?
我认为此间除了个人意志外,不可或缺的是“师”之导,因材施教式的。
我们都知道,相同的问题,孔子在回答不同的弟子时有着不同的答案。
例如: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求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相同的问题,为什么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求时的答案不一样呢?我们能从后来孔子解答公西华的疑问中找到答案:“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比较谦虚胆小,所以要鼓励;子路太莽撞冲动,所以要抑制。
孔子回答每个人的都不一样,是因为他没有自己固定的观点吗?不是。而是它能根据不同人的特点给予适宜的回答。
这即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回到我们的班级中,我们也努力实践孔老夫子的方法:有时候,自律性较强的孩子犯错,一次提醒足矣。三心二意的孩子则需要严慈相济的方法去告诫。从每个孩子的性格、家庭、学习情况等多方面入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努力让每个孩子有更多成长的可能性。
因材施教是老师的角度说教育,择善而从是站在一个独立个体的基础上谈追求。我们总想让我们的孩子“择善而从”,人选择自己所追求的“善者”不断的学习,才不至于让自己停下思想的脚步。毕竟,原地踏步就是倒退。
三、解处世之惑
读《孔子传》之前,孔子在我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
读了之后,我便觉得他是一位接地气的圣人。
生活的磨砺让孔子从一个意气风发、充满理想的少年,终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至圣之人。
周游列国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过着虽颠沛流离但仍安贫乐道的日子。有怀疑、但更多的是肯定!
对待道德的追问,他能够做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对待非正常渠道得来的富贵,他能够做到:于我如浮云。
而面对“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则是“乐亦在其中矣”,孔子是大潇洒和大快乐,由此才能够拿得起、放得下。
我看到而立之前的孔子的沉稳冷静,还看到了耳顺之后的超然旷达。
转身看看我的生活和工作,学习之路漫漫,故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我相信有些东西虽历经千年却不会变质,它同样适用于今天的现实: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相信孔老夫子的这些思想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在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他圣人的智慧是源于生活经验,故而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生活,与生活中发现真知。
书中所引萨特之语:“伟大的历史人物他一直在影响历史,所以它对我们所有人来说,他不是一个死去的人,他只是一个缺席者。”
这位平凡的圣人与我们同在。
【孔子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孔子传读后感08-29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08-30
孔子初中作文03-01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2-06
名人传贝多芬传读后感12-23
孔子的读后感08-24
《孔子》读后感06-29
孔子读后感05-19
孔子读后感11-06
名人传之贝多芬传读后感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