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篇
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
他从小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家庭里,长大后当过农民、工人。大学毕业后从从事采访工作,后期来到了中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他为了采集新闻,到达中国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和朝鲜,因为当时的旧中国十分的压迫文人,如果当时用现在这个名字来写书,一定会发生许多不好的后果,所以在当时这本书的名字为《西行漫记》。
这本书不仅照耀中国,甚至还照耀世界。同时斯诺也是把鲁迅先生的书介绍到西方人之一。
三六年的时候,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一年,他冒着生命危险,进入到我国西北地区,并且,他是在这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记者。到了后来,他冲破了国民党对中国革命的严密封锁,与毛泽东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搜集了关于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的资料,之后的.他,将近期来到中国所了解的事务和资料汇总编辑成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做《红星照耀中国》。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了巨大的震撼,一个外国人能对中国有如此深刻的了解,这本书在之后的一年里,就由伦敦的一家出版社第一次发行了,而当时的斯诺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所包围的上海中,在当时的那里公开出版发行一定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和领导下,集体的翻译及印刷,发行出了中译版,斯诺也在原基础上进行了增删,还添加了一些图片,并且为中译版写了序文。由于中国当时的环境,用原书名《红星照耀中国》肯定是不行的,所以就用了《西行漫记》当书名来作为掩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
我在第一次看《红星照耀中国》这部红色经典时并没有什么感受,特别是前几章,提不起兴趣。但是看着看着,我突然发现,我看这段历史的角度跟本书作者埃德加·斯诺是差不多的,都是以一个探寻未知、了解红色政权的态度去看这段历史,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近代史了解得并不多,因此在看到许多章节时会有跟作者一样的感受,经常有共鸣,所以后面我也能一直兴致勃勃地读下去了。
作者对毛泽东的采访令我印象深刻,毛泽东主席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令我惊叹,毛主席说抗日战争一打,日本必定会内部发生革命,垮掉是迟早的事儿。毛主席还就别国会不会援华跟作者讨论了一番。从这些对话中,我了解到了抗日战争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趋势,红军与国民党之间关系的.变化。这一长串的对话,体现出毛泽东对战况发展趋势有着精准的预测,这也使我更加敬佩毛主席了。除了毛泽东,书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人,就是——徐海东。徐海东,我以往对他了解甚少,甚至一开始我都压根不知道有这个人,所以在看到斯诺说他的脑袋悬赏金不下彭德怀时,我大吃一惊。之后才知道他可是大名鼎鼎。他身体健壮,烟酒不沾,身体几乎每处都负过伤,在他打仗的十年中,负伤八次,最严重一次是子弹从他眼下穿过脑袋,再从耳后穿过。他还笑着说:“我不怎么怕受伤,从小就挨打,现在已经习惯了!”真可谓是战神啊!这一英雄人物在斯诺的笔下栩栩如生,斯诺刻画人物的优美精炼文笔令我赞叹。
这本书还介绍了长征,包括强渡大渡河、过大草地等等。这本书让我第一次了解长征这一英雄历程,斯诺在回美国时也曾给外国人讲述了长征,他说比起长征,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就如同假日的远足罢了。强渡大渡河让人触目惊心,红军在只有几块木板的铁索桥上跟白军对抗,渡过了泸定桥,击溃了对岸的白军。过草地时,红军也是不畏艰险,只用在藏民地收割的少量粮食作给养,竟然度过了难关。红军长征一共368天,相当于一年的时间,有100天基本都在打遭遇战,这条件可谓艰难得不可思议。
看完长征,再看斯诺跟红军战士们一起上政治课,就觉得轻松饶有趣味了。他们的政治课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和一些抗日宣传,每个人站起来都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最让我惊叹的是红军战士们对自己军队和革命的认识非常深刻。
全书中我认为最有趣的,非红军剧社表演不可。军队本来是严肃庄重的,但红军剧社却充满了幽默和诙谐。演出前,各种人都像潮水一样涌过来,看戏有学员、骡夫、士兵、农民,甚至毛主席、林彪等人也都来看。他们散坐在草地上,丝毫没有国统区的阶级意识。剧场是露天的,短剧的内容大概是以抗日为主,最好笑的是漫游的羊群也想来凑热闹。红军给我的感觉不仅是庄严肃穆、激情热血,而且还在轻松、愉悦中掺杂了幽默搞笑。
《红星照耀中国》里面包含了红色中国的很多内容,这些以前是不被外界所知的。我读完本书的心情,跟作者斯诺四个多月来体验苏区的心情是一样的,充满了震撼和惊叹。斯诺的文笔非常优美,读他的书特别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个时代的红色中国,充满了朝气,让人向往。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
作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战士的重重疑问,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当时被恶意曲解的革命根据地,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然后他用平实,质朴的文字记录下来
我很诧异于作者竟然是个美国人,他对中国的热爱令我震惊。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作者以优美、幽默的文笔,真实地记录了在陕甘宁边区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80多年来,这部名著先后被译为20多种文字,传遍了全世界,教育了无数读者和一代又一代青年。
埃德加·斯诺,1905年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美国著名记者。1928年,来到中国,担任几家欧洲报纸的记者,踏遍中国大地进行采访报道。在上海,斯诺见到了宋庆龄和鲁迅,在他们的指引下开始认识了解中国。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在北京兼任燕京大学新闻系的讲师。1936年6月,斯诺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到达陕甘宁边区,在红军东线指挥部,第一次与周恩来和邓颖超见面。在周恩来的安排下,1936年7月11日,斯诺作为第一个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西方记者,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之后,他前往中国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拍下了很多真实的照片。他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曾和毛泽东、周恩来等红军领导人多次交谈。1936年10月末,斯诺回到北平之后,开始创作。1937年7月,完成了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同年10月,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1938年2月,中国著名学者胡愈之等在翻译时,把中译本改名为《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引起极大轰动,让世界看到了毛泽东等红军领袖的真实形象,看到了“红星照耀下的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章《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在这一章中,斯诺主要记叙了多次采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情况。本章共分六节。一、童年时代:记叙毛泽东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童年时代艰苦的学习和生活。二、长沙时代:记叙毛泽东在长沙进入湖南师范学校,创办文化书社,组织工人运动。三、革命前期:记叙毛泽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旁听大学课程,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四、国民革命时代:记叙毛泽东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在湖南、广州从事农民运动。五、苏维埃运动:记叙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参与建立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苏维埃政府。六、红军的生长:记叙毛泽东和红军反围剿斗争,红军的发展壮大,长征胜利到达陕北。
《红星照耀中国》第四章中《一个共产党员的来历》中的.第三节《革命前期》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这是另一个夜晚,毛泽东两脚交叉着坐着,背靠在两个铁的行军箱子上。他点起一支纸烟吸着,拾起前一天所讲故事的线索,接下去说:我决定那年夏天到北平去……李大钊给我找到工作,当(北大)图书馆的助理员……我参加了哲学会、新闻学会,为了能够旁听大学里的课程……我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是十分穷苦的,可是另一方面这座古代都城的美,对于我可算是一种补偿……在故宫前面的广场上,我见了北方的早春。当北海上面正结着坚冰的时候,白梅盛开着……北京数不尽的数不尽的树木唤起了我的好奇和赞叹……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坚忍不拔的学习毅力,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为我们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访问中国。《红星照耀中国》,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也见证了中美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阅读红色经典,重温历史记忆,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闪闪的红星永远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
国民革命时期,中国布满层层迷雾,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冒险进入那里,去看清迷雾后的真相。一位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苏区。经过访问与调查,迷雾背后的真相终于向外界揭开,他将在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将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许多红军革命人物,有精力过人、一丝不苟的毛泽东,也有头脑冷静、不屈不挠的周恩来,有让地主乡绅闻风丧胆的贺龙,也有吃苦耐劳、真诚坦率的彭德怀,有沉默谦虚、与士兵同甘共苦的朱德,也有尽职尽责、认真传授知识的徐特立,有极其真诚、四肢灵活的徐海东……这许许多多的革命人物共同构成了这个红色中国的颗颗红星,在革命的夜空中闪闪发光。
这些优秀的革命人物都有火一样的爱国热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都曾或经历或目睹了劳动人民遭遇的各种不幸与艰难,为了不让更多的人遭遇不幸,他们共同选择了革命道路!他们都出身平凡,却都有救国救民的意识。身为领导人,却与苏区的劳动人民和红军战士同甘共苦,从不摆架子,不为名利,只为解放中国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的日子。
朱德相貌平平,长得不高,却十分结实,身子像铁打的一样。他天性温和,而且沉默谦虚,作为红军的总司令,而是和战士们打成一片,像亲兄弟一样,从不摆架子。他也常和兄弟们坐在一起,向兄弟们讲话都要脱下帽子,和他们讲故事,一起打球。他吃苦耐劳,和士兵们同甘共苦,闲下来时也帮助农民们种庄稼。他日常生活中像是没有脾气,但对待工作的时候却认真严苛,尽职尽责。他可以说是红军中非常优秀的一位领导人,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毛泽东是这一斗争的.冷静的政治头脑,朱德是他的热烈的心,以行动赋予了他生命。”朱德是一个深受爱戴的人,他为人民的解放而斗争,他的名字已被历史所铭记。
此外,作者也介绍了红军战士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上红军大学,可以学习读书写字,可以看红军剧社的演出,也可以踢球、比赛……对此,作者都曾亲身参与其中。关于长征,作者也写了整整一篇。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在长征途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他们有坚定的信念,不怕苦不怕累,坚持不懈,终于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成功会师。他们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我也要向他们学习,不怕吃苦,延续长征精神。
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共产党就似一颗红星,永远照耀着中华大地!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6
“破衣烂衫、忍饥挨饿,但朝气蓬勃、意志坚定”,这是书中所介绍的红军最初的模样,读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红军的真实样貌。
《红星照耀中国》,这是一部纪实作品,由埃德加·斯诺通过实地考察,对战争亲历者的专访,首次向世界讲述了中国红军和苏区的真实情况。记载了多位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胡愈之曾经说过:“它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
一直以来,我对红军的印象,便是高大威猛,战无不胜。他们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历经无数场战斗,将中国军人英勇机智的品质展现得淋漓尽致。
《红星闪耀中国》用了大量的篇幅讲述那令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在《七律·长征》中写道:“大渡桥横铁索寒”,讲的就是长征中勇夺泸定桥的故事。
当时,红军长征走到了大渡河边,过河只有唯一的通道,那就是泸定桥。桥上16根铁索延伸向河对岸,但铁索上一半的木板早已被狡猾的国民党军队拿走,河对面,就是敌军的机枪。红一军团抢先一步,顺利渡河,但是后面的大部队却被敌军发现,正追逐而来。铁索下,是波涛汹涌的河水;河对面,是虎视眈眈的敌军;身后,还有追赶而来的敌人。被逼入绝境的红军并没有退缩,他们由30人组成的“敢死队”为后面的大部队开路。他们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爬上摇摇晃晃的铁索。一个战士落入河中,又有另一个战士靠近桥板。他们用身体搭成了一座“人”桥,艰难地让部队过了河。
读到这里,我仿佛也来到了大渡河畔,耳边回荡着他们嘶声力竭的呐喊声,眼前浮现着一双双坚定的眼神。近一个世纪过去了,这场大渡河上的较量已载入史册,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熠熠生辉。
都说生命诚可贵,他们难道不要命吗?哪个正常人又会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但是,正如书中所说:“这些战士参军不是为了混碗饭吃,而是甘愿为了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信仰的力量。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中国的和平统一,心甘情愿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哪怕是生命。他们是大渡河英雄!这场较量,拼的并不是谁不要生命,而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对信仰的坚守。
和平年代,或许没有什么需要我付出生命去换取的。但若我能学习红军战士,在做自己不敢做的事情时,能咬咬牙,狠狠心,对梦想多一些坚守,脚步多一点执着,再往前踏一步,或许就能成功了!
勇夺泸定桥只是长征中的一个片段,二万五千里征程中,无论是四渡赤水河,还是飞渡金沙江,都展示了红军的智谋和勇敢。长征,是一场盛大的举国迁移,也是最为震撼的奇迹之一!而这样的奇迹,唯有我们的军队能做到。
红军的战斗力体现的是共产党非凡的精神和素质,这也是缘于优秀的领导。老一辈优秀领袖,如毛泽东、贺龙、周恩来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正是因为他们的远见卓识,才为我们开辟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这段历史,从而学习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真正明白了让这场战争胜利的原因。大渡河上的较量已成为历史,但重读历史,会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7
有一位同志,他是世界著名的新闻记者,他带着信念与理想,走进苏区,在北平,汇编成一本轰动一时的书籍《红星照耀中国》,他就是埃德加斯诺。
走进陕北的第一名记者,作为一名资产阶级报纸的新闻记者,在一次次的冒险,探索,发现,在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下,他记录着陕北的故事。
在国母宋庆龄的委托下,斯诺走进陕甘宁,记录着最真实的中国,也曾在1936年初,马海德医生说过:“我想到苏区去,当一名革命军人”可说,心志在,便事成,曾在火车上斯诺答应不在新闻报中写出马海德,可见马海德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精神,便在一同赶去苏区途中,许下了肝胆相照,永不毁约的约定。
走进冯庄村,度过小河村,走到了安塞,便可知道《安塞腰鼓》这篇散文展现的西北地域风情,在斯诺迫切见到主席后,感到主席是一位看似巨人,实则是与百姓亲切交流的有胸怀抱负的人,当被问民族国家为何需强盛时,主席的话,深深有感,可乃是:”在负责统计21省土地之时,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十在乡地主,富农,官吏,在外地主和高利贷者,总占中国可耕地百分之七十,占农村人口百分之六十五以上的`贫农,佃农,雇农,却只占百分之十到十五。“这是伟人的思考,在主席说过:“人民才是英雄,而我们只是渺小的人,我们有一大批优秀的革命青年共建家园。”
在《百位共产党人百篇小说》中,对于马海德评价:“秉博爱之心,施精湛之术,辩证有方,活人无算。国初首入华籍,更弹厥心,遍驰其迹,倾力于防治麻风之鸿业,泽被杏林”,而记者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的军事领导中,恐怕没有人能比徐海东更加”大名鼎鼎”,也肯定没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
有了革命伟人,才有当今的美满,可乃称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我们同志尚需努力。
在毛主席读过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阶级斗争》讲工业化的进程和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史》更讲述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批评和解释。
让我们多读书,使我们更充实,丰富,读好书更是与智者谈话,它可以指引我们的人生方向。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
近日,朋友赠送给我美国战地记者埃德加·斯诺先生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令我兴奋不已,带着迫切的心情想了解书中讲述的历史故事,想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那个特殊年代如何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如何用一颗颗闪亮的红星将黑暗驱逐,如何将多灾多难战火纷飞的旧中国引向光明,如何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了……
该书被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1979年再次翻译成中文,之前的《西行漫记》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已引起强烈反响,给全世界各地受剥削受压迫国的民族带来曙光,让全世界爱好和平的读者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激励着奋斗在前沿的各界人士自强不息,奋勇前行。
1936年6月,埃德加·斯诺先生越过层层封锁,乘坐列车、卡车、骑着一匹老嬴的`战马来到红区延安,开始了他长达四个多月的对红区延安的采访活动,与中共领导人、红军战士、红小鬼、当地农民有了直接接触和思想沟通。同时为向全世界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中国共产党人为争取民族独立、抗击外敌入侵,推翻长期以来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所做的壮烈牺牲和卓越贡献。
延安,是中央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经过艰难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工农红军的会合点和落脚点,也是红军战士战斗的总指挥所,聚集着许多进步青年,他们多是贫苦穷人出身,为摆脱封建制度压迫、争取人类自由,参加了革命队伍。红军领导人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生活阅历、身经百战、接受过先进思想的指挥官。埃德加·斯诺先生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彪、彭德怀、徐向前、任弼时、徐特立、贺龙、张闻天等中共领导人在一起共同探讨国际形势和中国国内主要问题。尤其是毛泽东主席当时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以及中国政府的政治观点最为准确,今天读来仍然可以借鉴,更加令人精神振奋,这充分反映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远见卓识和英明伟大。
朋友们,当你吃着美食、跳着广场舞、对着智能手机扭着屁股拍抖音、或在各种娱乐场所尽情洒脱、或到景点游玩心中充满幸福感的时候,是否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如果你还在抱怨生活艰辛、怀才不遇、处境不佳等等,你就认认真真读读这类书吧,也许你会从中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如果你身居要职,只想过过官瘾、振振官威、在其位不谋其亊的时候,是否想过你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是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不该滥用!
当年,这些仁人志士中有些人家庭条件很好,但他们在民族危难之际选择了革命道路,为建立新中国立下功勋,是人民心中的大救星。
看如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一些年轻人却还嫌这嫌那,抱怨他人,甚至沉迷于网吧、闲逛,终日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看看这本书中的红小鬼,他们小小年纪就投身革命,在革命队伍中不断学习进步,驰骋疆场,同样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在中国人民解放史上谱写了光辉篇章。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被教育部列为中学生课外阅读著作,这是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了解新中国、奋发向上、缅怀先烈、热爱祖国的最好方式。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9
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心脏地带,中国的红军正在战斗,新闻上的封锁、军事上的围剿,让人们对他们的存在有很多的疑问,但一直没有答案。
1936年,中国西部地区局势发生变化,斯诺有机会前往苏区进行采访。在苏区他采访了苏维埃政府的高层人物,有中国红色外交第一人——周恩来,有一把菜刀闹革命的贺龙,有对世界局势了如指掌的共产党领袖他等,也采访了苏区的`不同群体,有乐观向上、井井有条的红军,年幼然而勇敢乐观的红小鬼,对红军充满信任的农民。同时,作者也对苏区政策进行了全景式记录,著成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书中有一句话:这些青年人无论是在他人面前,还是面对自然、上帝、死亡都绝不认输——所有的这一切,宛如一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奥德赛》史诗。这句话让我感受到红军在生死面前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他们流了不知多少汗、泪、血,这些凝结在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精神与信仰。
暑假我和爸妈去西安游玩,特意“长途跋涉”前往壶口瀑布,一睹心中向往已久母亲河的风采。虽然坐了几个小时的车,但是可以看到这么震撼的景观,真是疲劳尽消。
壶口不仅因为“清流飞瀑”享誉中外,更是黄河的重要节点。它是当年大禹治水的所在地,更是红军长征、中国民族抗日的重要转折点。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就是在那时那刻那境创作了不朽的乐曲《黄河大合唱》。我站在壶口前,看黄河水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狭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水,于是洪流如万马奔腾向两边涌去,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在两边滩壁上散开来。黄河博大而宽厚,柔中有刚,压而不弯,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如斯诺笔下所赞美的红军精神——经过许多磨难所铸就的伟大的精神。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本书让我对中国革命史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们应该铭记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新中国甘愿献出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的青年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去继续属于自己的成长。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
毛泽东曾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今日我漂泊在历史长河中,窥寻那段红色记忆。
故事的前言,是兴盛千百年来的中国一时陨落,炽热的火焰被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熄灭;故事的开始,是在一片满目疮痍的神州大地上,一群人前赴后继只为寻一个救国真理;故事的高潮,是在毛泽东带领下成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率领华夏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故事的'结束,是停止内战;一致对日,最后成立新中国。
那是一个前途渺茫,又一团混沌的旧中国,许多人都不知道在这里坚持的意义,无数人无数次想要放弃。有人问毛泽东:“我们要想建立的新世界在哪里?”他坚定地答道:“它很快就来了,我已经看到了,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的婴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且待我泱决华夏何时苏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的脚下翻过了五岭山的绵延不绝,跨过了乌蒙山的高大雄伟,淌过了金沙江的浊浪滔天,爬过了大渡河的极根铁索。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溪流边上、青山脚下曾埋下了多少忠骨!我时常会想,是什么使他们坚持走完全程。读完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是人民的希望,是党的寄托,是国家的一线生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且看我决泱华夏如何崛起。许多年后回望历史,多少人感叹“红星照耀着苏北,终将照耀中国。”革命先烈向我们证明:大家伙一起翻过大山,淌过急流,胜利的曙光定会到来。
如今,我们生于二十一世纪的新中国,传承红色基因,让信仰之火不息是我们的使命;肩负起国家重任,不负初心本性,是我们的担当。
红色之路,还远没有结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1
红军长征的故事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大渡河、铁索桥,过草地等传奇,构成现代中国荡气回肠的集体记忆,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历史书写。创下这些奇迹的不仅只有苏维埃的代表性人物,更是有那些脸上充满稚气,朝气蓬勃的“红小鬼”们。
“红小鬼”们几乎都是十四岁左右,都是热爱红军,反对国民党等剥削者的少年先锋队员。热爱红军,在今在似乎只是成了人们口中一句口号,一句简单的语言罢,有谁会真正地奉献于党呢?想毕,说出来也没人相信。而那群“红小鬼”却不同,他们发自内心地热爱,信赖红军,就好比斯诺所采访的第一位小鬼—“不用问他是浊是喜欢红军,十三岁的孩子是不会跟着他所痛恨的军队走上六英里的。”
他们对红军忠贞不贰,坚定如一的精神令人叹眼!
在这样小鬼中,我个人最惊叹一位叫邦的小红军。由于他父母缺少考虑,于是他便有了一个十分可笑的名字,而这给他带来无尽的`耻辱。但他却是以最整洁礼貌的形象代人——他不知从哪弄到一条军官吏带,穿一套整洁合身的小军服,帽檐什么时候发软了,总是衬上新的硬板纸。毛泽东在他旁边也显得像一个江湖流浪汉。在他与斯诺谈话时,细心的写下他的名字,并谢了他,庄重的鞠了一躬,又向他行了那个敬礼。这一系列行为,似乎让人很不解,也让人很可笑,但他却是个有尊严,值得敬重的小红军。他不曾在任何取笑他的人面前低头,不曾埋怨父母为何取了这样的名字。
每个红军小鬼也如同一般,透明直率,不曾丢失尊严。
从书中走出,不禁惊叹,在那时,倘若换作娇身贯养的我们,苏维埃怕是沦陷了吧。那些活泼天地真的红小鬼们,或许在那十几年不断抗日中早已身益异处,不知葬在何处,或许攻上都已荒草萋萋了罢。但,当厚重的民族使命和家国情怀压在他们双肩,他们不曾喊停,喊苦,只是默默流着汗与血。我仿佛在不远处,飘扬在红旗之,闪烁着稚嫩却不失坚定的目光,那便是民族,国家兴旺之光。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再读《红星照耀中国》赋予我的意义。
自律之美。吸烟在红军队伍中是禁止的,且吸烟的战士很少。当作者邀请战士们吸烟时,他们多数解决,战士们都喜欢玩一种叫做识字牌的游戏,这个游戏可以帮助不识字的队员认识基本的汉字,还有更多的红军战士学习军事战术和人体卫生知识等,这便是红军战士的生活,并不十分有趣,但却极其严格自律。现在我们学生所需要的,也是这种严格的自律精神。比如,有些同学一有了手机,便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从而使自己的成绩一落千丈。我们只有如红军一样自律,心怀远大的理想目标,并持之以恒,定能离梦想更近。
坚韧之美。两军相争勇者胜,在红军战士强渡大渡河中,我体验到了红军的坚韧之美。在安顺场以西四百里,峡谷高耸,河流又窄又深又急的地方,有一座铁索悬桥——泸定桥。狡猾的敌人把煤油倒在桥上,让桥烧起来,这是多么骇人的高温,可面对如此高温的铁桥,脚下湍急的河流,敌军的密集轰炸,赤着脚的红军没有丝毫的胆怯,他们冒着敌军的炮火蜂拥而上,扑灭了火焰,并在桥上铺上了木板,正是红军这种团结一致的坚韧在气场上压倒了敌人,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种坚韧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无限动力,这股动力鼓励着我们不断往前走。
《红星照耀中国》,它以不一样的口吻,用不一样的角度去向世人叙说这段传奇故事,让这段传奇在历史的长河里闪耀,永不熄灭。它也告诉世人,红星不仅仅照耀着中华大地,也照耀了整个世界,照耀着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民,让全世界感受到红军的力量,来自中国的`力量。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红军的精神指引我们,让我们能明辨是非。在那个年代,红军苦中作乐,被斯诺称为“最幸福的中国人”,今天我们在如此和平的年代中读书学习,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我们更应该成为“最坚韧的中国学生”。为了新的征程,让我们拥有一颗坚韧的心,一起昂首出发!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3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红星照耀中国》。书中详细的描述了中国党的成立、发展、进程与发展。它记载了中国党自诞生之日起至今,也是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探索。
这本书是由一名外交官所创作的,是作者埃德加。为我们描述的红星,以中国党的对中国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他用生命中的热情和鲜血,去寻找中国的道路。
这本书以的第一视角和叙述,生动真实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这里生活着一群无畏的红军战士,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打开一扇重新认识、了解和了解的大门,让我们对中国党有了全新的认识。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它是由那些无数先烈的'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要铭记那些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去换来的。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将来报效社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4
在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的迫害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和革命群众,与此同时与中国共产党红军有关的消息也被严密封锁,但是有一名美国记者为了解答自己心头对苏区和红军的疑问,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找到了答案。然后他便写出了这本举世闻名的作品——《红星照耀中国》,这名记者就是埃德加斯诺。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一位位伟人形象毫无掩饰地向读者展示出来,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邓发、徐海东等等,这些人物从未如此鲜活,我最敬佩的人就是毛主席了,而这本书使我更加了解毛主席,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和青少年时代。
在《苏维埃掌权人物》《一个共产党的由来》中,我读到了年届不惑的毛泽东。他的童年、在长沙的日子、革命的前奏、国民革命时期、苏维埃运动、红军的成长,不仅呈现了他个人的成长轨迹,而且呈现了红军的成长历史。
毛泽东是个非常精明而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是个苏区人民拥护他,南京政府却对他恨之入骨的人;是个生活俭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的人,毛泽东代表了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他是当时人民心中的精神支柱。
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今天这安逸的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是那闪耀的红星照亮了全中国!那些红星永远闪耀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消失……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5
人人都爱听故事,尤其是在疲惫不堪的时候,有趣的故事会分散疲劳,转换注意力到故事上就不会那么累了。这一节正是如此。
骑着一匹体力不支的瘦弱老马,去往红都之路着实辛苦。还好有会讲故事的李长林,通过他的描述,我们认识了一个飒若雷霆的贺将军。几件有代表意义的事情,就把他的性格特征描写得淋漓尽致,我们仿佛看到那个身材魁梧、说一不二的'将军跃然纸上!
跟随作者行程的进展,我们也认识了他笔下的那些光辉的人物形象,对人物的塑造,在写法上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他能把人物写得鲜活,栩栩如生,尤其是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运用娴熟而又艺术。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相关文章:
红星照耀中国心得体会12-16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12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0-22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1-11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2-11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7-27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06-16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05-22
[荐]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07-08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8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