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读后感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与地坛》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与地坛》读后感1
21岁时候双腿瘫痪,《我与地坛》读后感。1981年,患严重的肾病。1998年开始做透析。于20xx年12月31日凌晨3时,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享年五十九岁。根据先生生前意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他说自己"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的著名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深圳中学生杨林在其文章的鼓励下,走出了车祸带来的阴影,以《生命的硬度》夺得了一个全国作文大奖。
(地坛,又称方泽坛,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北京五坛中的第二大坛,坐落在安定门外东侧,与天坛遥相对应,与雍和宫、孔庙、国子监隔河相望。地坛是一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也是中国最大的"祭地"之坛)
《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是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记得小学时我们学过他的《秋天的怀念》,寥寥几百字把自己对母亲的`爱与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挥撒地淋漓尽致,表现了母爱的无私,理解与伟大,读后感《《我与地坛》读后感》。他不愧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没有对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写出了这样字字珠玑的文章。我们被他深深地折服了,感动了。)
史铁生在二十一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院,从此他再也没有站起来,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龄忽地失去了双腿,这对一个年轻的生命来说如雷轰顶。在经过一次次心灵与死神的斗争之后,他最终拒绝了死亡。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他坚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而母亲已在这片沃土上洒了第一把种子。
文中,作者朴实的一句话应当成为名言:儿子的一切苦难,在母亲那儿都是要加倍的。难道,我们的母亲天生就是来为我们承担苦难的?难道,你真忍心自己的母亲成为这世上最痛苦的母亲?难道,你真的愿意让你的母亲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哭泣?母亲深深地爱着我们,她们为了自己的儿女默默地奉献着,而我们又该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什么呢?
史铁生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顽强地艰难地一步步走了过来,因此,文坛上多了一名新秀。当他的第一篇文章被发表的时候,他想与母亲分享快乐,但已是"子欲养而亲不待"了。母亲没有留下过什么隽永的誓言,或是恪守的教诲,她只想让儿子活下去,简单快乐地活下去,此时此刻,作者也感受到了母亲坚忍的一直和毫不张扬的爱。
《我与地坛》给予了我们警示-要勇敢面对挫折,珍惜亲情,正确对待人生,不要轻言放弃,要懂得理解,坚强等等,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我与地坛》读后感2
史铁生,20世纪伟大的作家,他因意外而双腿瘫痪,浑身落下病根。若干年后,责任与爱又使他重新站了起来,成为了世人心目中不可亵渎的高山。
他的文字,让身处逆境中的人找到力量,尤其是在《我与地坛》中,在空旷寂静的地坛中悟了人生,悟了挫折,也悟了上帝。
在他最狂妄的时刻,上帝使他废了双腿以作提醒,他在地坛中碰到许多跟他一样命运坎坷,阴阳差错就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的人,如那对容颜被时光消磨的夫妻,一个终生追逐梦想仍抑郁不得志的长跑者,一个漂亮但不幸的小姑娘(她是个弱智)。从他们的身上,他得到了慰藉:命运无常。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是用他一双腿的代价而换来的启示,深深镌刻在他的灵魂里。
他同时告诫后人:不要因为所谓年轻人的自尊心和骄傲而伤害他人,否则你必会后悔终生。他有一位好妈妈,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来换得他能够行走自如。当他在地坛苦恼迷茫,逃避现实,宛如一具行尸走肉时,这位妈妈——真在担心他想不开去寻死,便踏遍公园的各处角落去寻他。与其说他是在怀念地坛,倒不如说他在怀念母亲,怀念那个生命中顿悟的时刻。
人这匆忙的一生,正如史铁生笔下的那些人物,都是在与命运抗争,与自己竞争所以请在有限的生命里,拼尽全力向前冲,燃烧自己吧!为了像史铁生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为了自己。
铭轩妈妈:
如果以花朵颜色来对应四季,当然春天是粉红的桃花,夏天是火红的红莲,秋天是金色的菊花,冬天是洁白的梅花。
如果以音乐来对应四季,我想春天应该是轻柔的轻音乐,夏天是热闹的交响乐,秋天是安宁的乡村音乐,冬天是温暖的古典乐。
要是以这人生的阶段来对应四季呢?那么,春天是天性纯真无忧无虑的童真阶段,夏天是争强好胜轻狂自我的青壮阶段,秋天是认清自我随顺而行的不惑阶段,冬天是老态龙钟颐养天年的暮年阶段。
以美食对应四季呢?春天是清脆鲜嫩的各类蔬菜,包裹着春天清新的气息;夏天是甜美多汁的瓜果以及清凉冰爽的冰淇淋;秋天是鲜嫩肥美的海鲜;冬天则是香鲜热辣的火锅。
还可以用诗歌来对应四季,这样春天就是“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夏天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是“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冬天是“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这便是我读完此文后,能想到的生命体悟。
《我与地坛》读后感3
作者(史铁生)是一个残疾人。在一个废弃的古园里,他对自己看到的各种生活方式的感受和思考,也回忆起母亲在世时的艰辛和痛苦。结合各种场景,我对生活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面对。
读完这篇文章后,作者对生活也有了一些感知,对家庭的讴歌,简单的文字充满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思考,对生死的理解,真的是一部罕见的完美作品。
作者在他最傲慢的年龄失去了双腿,痛苦的灾难来到了他的头上。失去双腿后,对他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像一个雷声。失去双腿让他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所有的不顺利,所有的自卑,所有的痛苦让他痛苦,失去灵魂。每天面对这一切,他只选择逃避和逃避。逃跑最好的藏身之处是地坛——这个古园,想象着躲在这个古园里自生自灭、逃离现实甚至放弃生命的想法。正是这种回避让作者冷静下来,看到了春、夏、秋、冬的变化和轮回,花开花落,植物竞相生长,生物的活力等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精神与死亡的斗争,他最终拒绝了死亡。
后来,史铁生不仅思考了自己的逆境,还思考了瘫痪后对母亲的打击。起初,他没有感受到母亲的痛苦,只是盲目地沉浸在他的悲伤中。经过时间的酝酿和母亲的死亡,他感到了母亲的焦虑和无助,不容易和悲伤,但现在他想告诉母亲好事,但无法实现。是母亲的爱唤起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他决定把心变成一片肥沃的土壤,更不用说母亲在这片肥沃的土壤上播下了第一颗种子了。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年轻人......无数次地鼓励作者,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而坚强地生活。
看完这篇文章《我和地坛》,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愤怒地看着那些面对挫折和苦难选择自杀的人,比如莫泊割喉自杀、马利亚诺自杀、海子卧轨自杀等。追求它的根源是对生活不负责任,对生活不重视。人们的生命很短暂,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不幸和挫折,无论我们是否身心健康都有勇气面对,有勇气克服,所有的困难都不足以害怕。对生活负责,身体皮肤,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我与地坛》读后感4
书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作者的回忆,也就是第一二部分的“记忆与印象”后边的部分主要是一些散文和小小说,内容比较繁杂但都折射着一些人生道理,对我们的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开头很想引用书中的这句话:一些当时看去不太要紧的事却能长久地扎根在记忆里”。《我与地坛》是我一直心心念念的一本书,原因其实很简单,小学课文里节选了本书中的《秋天的怀念》与《合欢树》,这么多年过去了,小学的很多事都已模糊甚至淡忘但我的心里一直存留着那两篇课文中的一些场景,印象深的一个是母亲为了让瘫痪的儿子有活下去的希望而做的一系列努力,另一个是母亲突然离去,而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小时候写关于母爱的作文,总是在那凑字数,要么就是拿什么“优秀作文选”胡抄一通,内容大多都是“生病了,母亲冒着雨或者是雪把我背到离家很远的一个医院”那个时候总觉得“母爱”或者是“父爱”必然要轰轰烈烈,一定要伴随着什么大事才可以体现出来。慢慢长大以后才发现当时的自己有多么的愚昧或者说无知,其实,母爱的伟大恰就体现在一些微不足道我们总是会忽略的小事上。
我们的母亲千差万别但我们所受到的“母爱”一定是一样的,母爱只有方式的不同,没有程度上的差异。我的妈妈是一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她对我的爱就体现在她的唠叨里,总是嫌我穿的够厚,吃的不过多,挑食……上了大学离家较远,耳边没有她的唠叨,没有曾经想象之中的轻松与自由反倒觉得很不习惯。
其实人总是善于忽略自己身边的那些美好,等到有一天失去了才知道自己曾经有多么地幸福。就像作者在母亲离去了后,在回想往事时才深深悟出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摇着轮椅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呆在地坛,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母亲已经不在了,母亲再也不能来这园中找自己了……
此外,书中关于住院的那个文章也是使我印象颇深,可能是因为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吧。我住的.病房原本是两人间后来由于医院病患太多加进来一张床。是一位72岁的老奶奶,来自农村,没什么文化,看起来很精神,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前几天是儿子照顾她,由于正值秋季儿子不久就回去收庄稼了。老人一个在医院,过了几天女婿过来照顾她。
每次一日账单发下来时她总是在那嘟囔着要出院,老人说自己辛苦一辈子存下了一万来块钱,在医院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久花的差不多了,自己已经72了,再活能活到哪去?自己没能力挣钱了,不能再给儿女们添负担。终于,在她的存款耗尽的时候她出院了。每次想到她时我总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内心的感受,只能用五味杂陈来笼统的概括。猛然间想到那次去乾陵,在地宫里于庚哲老师讲到盗洞时说道盗墓贼里父子盗墓时一定是父亲在上儿子在下,因为父亲不会杀儿子,儿子却有可能杀父亲。
书中关于理想这个话题使我触动很大,没上大学以前我的梦想就是考上一个好大学,我可以为这个梦想放弃玩的时间,把我的所有都用在学习上,即使每天站着都困得要睡去的感觉,但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觉得自己活的很充实,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上了大学后的梦想是四年以后我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最起码不能误人子弟,背着学生的骂名。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但我相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无端地想起曾经读过的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你不可以做和尚,但你不可以不想做和尚。他不是说梦想的到达,而是说梦想的永在。无论可否到达,都不可没有那样一份永久的供奉。梦想是我们前进的灯塔。
《我与地坛》读后感5
史铁生的一生历经磨难,地坛是他思考人生的一个载体,是其观看世界的一个窗口,更是承载他领悟生命价值的文字的容器。史铁生的文字温和从容却掷地有声,通过《我与地坛》,我望向地坛,从绝望到希望,从淡漠到热爱,生命的抗争与肆意地抒写,文学的高峰昂然耸立。
雕栏玉砌不再,古园曾经的瑰丽华美沉入历史的汪洋。时间给地坛留下了什么?苍劲静默的古柏、茂盛自在的野草荒藤、落日余晖中的灿烂光影、暴雨骤临时的草木清香……时间流逝,而自然永存,并在地坛孕育着不朽的、蓬勃的希望!碌碌奔走的`行人无暇顾及,奔跑打闹的孩子无法洞察,只有史铁生,行走到生活逼仄的死角,才能注视这生生不息的自然,看到这极易被忽视的希望。除了自然之希望,还有亲人带来的希望。轮椅留下的车辙旁边是母亲的脚印,“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有用没用?”青丝沾“霜雪”,偏方怪药、开花的合欢树、为儿子借来的书,母亲的爱是“死神的克星”,他从“一心求死”到“要好好儿活”,希望之光亮愈加真切、热烈。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无奈地打趣自己。在长久的病痛中,他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小说集、散文集。面对人生的泥泞,只有写作能让他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如何走出一条“无限善美的路”。他是如此热爱写作,将写作融入自己的生命里,把内心诚实地敞在天地之中。人有了热爱,并为之付出时间、精力,就像打磨一件玉器一般,在自己热爱的领域里有所精进和突破,如此,渺渺人生便有了奔赴的方向,精神的田地也在这过程中有所滋养。
他在地坛驻足,一只振翅的蜜蜂、一面坍圮的墙壁、身后操劳的母亲、手里执着的笔……“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哪怕不再去地坛,但他心中永远有地坛,地坛永远有希望和热爱,像春天的小草,星星点点,却拥有着磅礴的、焕发生机的力量。
《我与地坛》读后感6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作者发给人生的一封感激信,他试图经过这次写作来回顾自我以往的生活,尤其是双腿残废之后,那段艰难的岁月,陪伴他的人或物。作者是幸运的人,当时的情景很容易就能够联想到,二十出头的青年,意气风发,正是大展才华,挥洒青春的年纪,就这样瘫了,出行不方便那到是次要,而在内心的愤慨与寂寥是常人无法体会的,于是他暴戾,阴郁。
然而,他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努力的克制自我,于是他遇到了地坛,也能够说是地坛找到了他,亘古不变的景象转化为内心的震撼,遍地的萧条,却让内心孤独的他找到了心灵的家园,于是他爱上了那里,那里的一切仿佛是专门为他设计的,宁静,空旷,没有人来打搅,他能够静静的坐在那,抑或看书抑或发呆,于是,先前的躁动便被地坛这宽宏的大气所吞噬,能够说,这使心灵的沉淀。
可叹的是,作者忘记了,他不是弃儿,在他痛苦的时候还有一个人比他更痛苦,那就是他的母亲,年轻却饱受苦难的儿子,行动不方便,内心暴动,烦躁,却偏偏一个人去了那荒芜的地坛,作为母亲,怎能不担心,但只能待在房间干等,内心的煎熬却在激烈的进行,她没有错,但此刻却在默默忍受儿子给自我的惩罚,母爱是宽容的,儿子的安全才是她此刻最担心的。
回忆过往,当年那个自暴自弃的少年已经长大,于是他缅怀着那段时光,在那艰难岁月中对生命的理解,以及母亲给予的关爱与启发,地坛里他自省,弥漫着浓郁的人生况味,但那只说明过去,此刻,作者有了自我的理解:幸福之路永远掌握在自我手中。
《我与地坛》读后感7
这个假期,我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这篇文章有七个部分,主要讲述了作者对双腿残疾后在地坛生活的记忆和一些人生思考。语言生动,思维深刻,语言准确。
作者在刚刚双腿残废时,终日失魂落魄,但他却并没有失去对生命的眷恋。他思考生的意义,思考自己有什么可以做的事,使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但另一方面,由于他开始过于的颓废,没有关注自己的母亲,以至于留下了无穷的遗憾。
这篇文章似乎专注于描述作者自己的思考和经历,但事实上,它包含了对母亲的深刻怀念,对地球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史铁生的许多句子一开始都很奇怪,但在接触到生活后,他们会感到熟悉。例如,他对四季的比喻,有些很容易理解,有些需要反复思考来理解它的味道。
作者依恋地坛,至少依恋当年的地坛,低碳是一种象征,是一种充满思考和矛盾的记忆。作者在地坛上逐渐变得坚强起来。他不愿意在生活的.虚无中毁灭或走向虚无,而是决定自己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他用自己的笔写下了自己的想法,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他观察着闯入他时间的其他人,一点一点地讲述他们的故事。
虽然史铁生是一个残疾人,但他对生活的坚持和面对挫折的力量是我们所没有的。人们的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平静,总是有大大小小的挫折和困难在我们的生活道路上等待着我们,我们没有资格避免,只能面对。如果我们总是有点坚强,那么我们就可以过上更有价值的生活。
《我与地坛》读后感8
这几天在看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读这本书的契机还是因为这本书位列我上初二的弟弟的必读书单中(但本命年的我到现在也没读过这本书,可能因为这本书太出名了,写读后感的人一波又一波,不用看这本书,就知道是一本励志故事。而世间的惨痛如此多,为什么别人没有如此出书,难道是因为没住在地坛边上吗?我带着这种疑问,打开了这本书。
第一页映入眼帘的就是作者本人,有点秃顶,笑容朴实,刚开始的印象。书中的第一章就提到了他自己断腿是如何让母亲受苦,自己又是如何每天跑去地坛排解此种心情(还念念不忘骗了他们家五十多年间搬了几次家,越搬离地坛越近)其中有几段写的挺好,是写他在地坛呆坐或者懒躺了一天所看到听到的东西,如果我还在念中学写作的时候把他摘录进去肯定可以多得几分。比如
但是今天写这个我也不是为了学习他什么东西,也不是为了赞美他如此坚强,也不是为了感叹生命如何生生不息。
我完全,就是忽然觉得,我和史铁生很像。但区别是:他在双腿都断的了那段时间天天跑到地坛感悟人生,还有一个挂念他的母亲去偷偷看望他,而我,虽然人好好的,心态最近已经崩了,我的地坛就是商场、烧烤店、ktv、tb等这种东西,没有挂念我的家人去看我,这个时候朋友显得尤为珍贵,在身边互相开导一句。
但是人生呢,大家都是懵懵懂懂才刚踏入,没法一句话切中要害,更没法预知未来帮你做决定,最后,还是要自己往下走,艰难地去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苦难给予人的不仅仅是痛苦,对于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来说,苦难有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具有独特的价值。
几乎每个人都会受到挫折。因为对意义的寻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当这种需要找不到明确的指向时,人就会感到精神空虚,当这种需要有明确的指向却不可能实现时,人就会由受挫之感。所以,承受苦难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又该怎样看待生命的苦难呢?倘若一个人落入了某种不幸境遇,基本上失去了积极创造和正面体验的能力,他的生命是否还有意义呢?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一般是靠希望活着的,及相信或至少说服自己相信厄运终将过去,然后,又能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即使一个人处在最恶劣的境遇中,它仍然拥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自由,既可以选择承受苦难的方式。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生命的苦难。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造就的,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在苦难中默默的忍受命运的重压正如作者史铁生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的,而母亲却用碱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为所爱的人承受一切苦难,为所爱的人献出了一切,坚定的生活下去。母亲对待苦难的态度,母亲对儿子的爱,让作者明白了面对苦难应该怎样活下去。
就命运而言,我们无法去论公道。这是一个音克难而充满着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看来只好接受苦难,这样看来事情似乎变得非常绝望了,但实际不然,我们接受苦难并不代表我们要做苦难的牺牲品。如果我们像是铁生那样弄明白生死不是由自己决定的,人活着就应顺应自然,苦难是人生中要遇到的,肯定苦难本身在人生中的意义,就能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开辟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之路。
如果允许选择,人们宁愿要平安的生活,但克难的确是人生必含的内容,一旦遭遇。他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人的某些特质,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以考验和提高,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也就不会轻易丧失。
萧瑟秋风起,吹进了那片荒芜的园中,遍地落叶随风而旋舞,天边的那抹彩霞孤独地飘着,看上去有些凄美。有一个人坐在轮椅之上,静静地欣赏,直到月光洒下,他才意识到:“母亲永远不会来了!”
史铁生这个有着悲惨命运的人,在他充满活力的年纪里却双腿残疾,上天像是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渐渐丧失了生活的自信心,恨自己恨整个世界。他开始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但是他的母亲却一直在他身后默默地守护着他,她不管自己身上的病痛,却执意让儿子看菊花。然而上天再次捉弄人,无情地将母亲召了回去,直到史铁生看到萧瑟的秋风中昂首挺立、争奇斗妍的菊花,才认识到了生命中所需要的坚强、乐观及生命的美好与珍贵……
《我与地坛》读后感9
在寒假里我读了这本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它讲述了史铁生的童年时光和双腿残废后所面对的生活,文章中主要描写了史铁生对人生苦难的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描写,真实又深刻的表达了他对于不幸,苦难的理解,并理解了自己母亲母爱的伟大。
21岁的时候,史铁生双腿就瘫痪了,这对一个正处于意气风发,挥洒青春时期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充满了暴躁和绝望的情绪,所幸的是,家边那片荒芜的园地给了他心灵的栖所,在他消沉的日子里给了作者很多安慰。史铁生并没有放弃自己,他不断地思考着人生,寻找着希望,最终凭着自己顽强的精神想清楚了一切,走出了阴霾。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无论什么样的遭遇都是最适合自己的。就像史铁生,他虽然失去了走路的能力。但若不是这样,他或许永远不会有深沉的思考,不会去揣摩母亲那些不曾说出口来的心思,感受得到那样无私深沉的爱,不会有一个可以寄托感情的地坛,不会去关心到许多生活的细节,更不会因为没有出路而成为一名作家。在我为挫折失败抱怨的时候,也不应该逃避,而是换个角度想想,这是否给了我什么教训,是不是在提醒我还要更加努力。
在《好运设计》这一章中,史铁生试着为来世设计一场自己满意的人生,却意外地发现,如果少了困难和缺陷,是无法塑造成让人满意的人生的。这时,他终于明白如何面对自己的瘫痪,并说出了“上帝爱我”这样的话。一个瘫痪的人不去怨恨命运,而是说出这样的话,多么不容易啊。
文章里,史铁生提到母亲是总有一点懊悔的样子。在他母亲在世时,作者总是对母亲很不尊重,也不会去体谅母亲的感受,等到很久以后,史铁生才懂得母亲对自己的操心,无奈却已经失去了机会。这也提醒了我,要趁现在好好孝敬母亲,不要总和她闹脾气,等她不在了不要追悔莫及。
史铁生朴实却富有力量的文章深深地打动了我,就像文章中说的那样,对付绝境的方法只有充分利用过程,人终有一死,我现在四肢健全,身体健康,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奋斗呢。
《我与地坛》读后感10
他携着他的《我与地坛》,出现在我的语文课程中。在刚刚看到文章标题时,还以为又是什么词藻华丽写景类的文章,后来才知道,这样洗尽铅华的文字,是建立在他多舛的命运上的,是他经历风风雨雨之后的心灵独白。
初读,带着不以为然的心理。然而看到他朴实却不乏真情的文字,我在心里开始叹服。“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生命长河,只有时间才是永恒。当他摇着轮椅走进地坛,浸没在夕阳中,恍然想到自己的命运,会是一种哀叹,更是一种沉思。他那样深刻地剖析生与死,思考活着的意义,活着的方式,这些是我们疾走在尘世中的人所无暇顾及的。这也许是让人害怕或绝望的问题,想清楚了却是豁然开朗。正如他因为地坛而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如果我们也这样去想,会不会苦闷的生活中滋生出乐趣,平凡的日子里绽放出奇迹呢?
再读,我也开始思考。随着他眼前的风景与人事。他说,“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看似我们的生活是在由一点一滴积累至无穷地活着,其实死是早已注定的,这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有些人活的久,但不一定满足;有些人死的早,也未必就不幸福。人生的价值与寿命不成正比,你所期盼的也未必如你所愿。
这使我想到了远方的一个老婆婆,86岁了,身体一直很健康。我与她本不是亲戚,而我母亲称她为奶奶,她帮着外婆照顾孩提时的母亲。几年前,母亲带我去看她,那时候我开始记事了,看到她的生活那般困窘而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我的眼泪一发不可收拾。她被儿子儿媳厌弃,自己一个人住在小屋子里,没有地砖没有电器,只有一张床,一个炉灶,一张小桌和一堆茅草。可她依旧是豁达的,我看着她脸上的沟壑,那是八十六年风雨留下的痕迹。她笑的很明朗,虽然有那么一点点无奈;可是我知道,她和史铁生一样,也会在桑榆之时想自己活着的意义,想自己的悲哀与困苦,她也想过放弃,可是她都熬过来了,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着更令人敬仰。然而最近我听闻她得了癌症,且是晚期,也许死亡已向她逼近,可是我坚信,历经风雨后的顽强与坚韧会让她依旧豁达地走完人生。
再回顾自己的生活,烦恼遍地。如果我选择一一拾起,只会更加困惑与迷茫。人生是有限的,我为什么要纠结于让自己难受的事,而不是多想一想以后的美好呢?沧海桑田,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你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倾覆或是流离,我们要随遇而安,像史铁生那样,悲伤后,找到自己的方向,重新出发。这些也许现在我们还无法做到,但当我们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也许有一天会突然发现,曾经的悲伤不再那么悲伤,曾经的回忆里亦充满了欢乐。一切都是既定的,行走在世上,朝朝夕夕繁华与沧桑入目,是罪孽,亦是福祉。
《我与地坛》读后感11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生疏,对于很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学校学校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精确的来说应当是,以前小的
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围围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喜爱唱歌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悄悄的在一旁凝视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很喜爱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或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安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受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生气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
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好像便有了答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期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
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好像布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索着自己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但是身体,好像连心灵也没士气前行了。谁经受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有的园子,则仿佛供应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安静却还不至于荒芜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不过。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拘束,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
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精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己的灵魂。正因为此,只有在地坛,他才能释怀,才能毫无保留的放开心胸,把那轻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给了地坛,而思绪,则能像郁达夫的《感伤的行旅》中写的那样"over the hills and far away'
于是乎我开头艳羡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也许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可以寄予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悲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或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支配,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
也许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赏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
"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晰地观察,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期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惦念它,我会怎样惦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惦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我与地坛》读后感12
一个故事,一个有关一个残疾人的故事。他年纪轻轻就落得残疾,他不能和常人一样在操场在欢笑的跑来跑去,陪他只是他不得不带着的轮椅。他丧失了很多常人的欢乐,但他还是很坚强。母亲的激励,自我的感慨,虽说也有惆怅的时候,但一次次的停过。他叫史铁生。
《我与地坛》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凄凉和沧桑。它在无形之中,浓缩了人世种种无常,有一种缩命的味道。史铁生身处荒芜的古园,即地坛。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许多思索似乎是剩余的,因为“一个人出生了,从他开始泣哭的时候就明白自我将会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目”.但人总归要活着,并且是一如既往的活着,无论上天注定了什么样的结果,无论上天给予了什么样的归宿,既然已给予了生存,就必须思索如何生存,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无论亲情、友情还是感情总染着无奈的色彩,有人老别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这或许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许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说。
母亲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应对她那个被命运吓怕的儿子,她不曾放弃过。每一天的鼓励与支持。她无时不期待她的儿子能够幸福,即使她自我承担着如此多的痛苦。她把她的痛苦埋在了心理,她用她无私的母爱,一点点打动自我那心已冰凉的儿子。一天又一天,一次又一次,最终她的儿子明白了,她的儿子懂事了。但,造化弄人,她自我已经不在了。留下了,她的儿子一个人的苦思。他的儿子一次次的期望时间能够重来,但逝去的不在回头,看着地坛从开花到落叶,从抽芽到朽去。没有了母亲的.陪伴,仅有自我孤单的一个人。
看着大雪覆盖着熟悉的地坛,也许只能感到那种无能为力。时光匆匆,多少人不在后悔,今日做的明天后悔,明天做的后天后悔。无奈的摇摇头,只能但看这白雪皑皑的地坛。
熟悉的人不在了,空有这不变的风景,人生好像一场梦。快醒的时候才发现,原先自我一向在错下去。每个人如同过客,指不准哪一天自我就到头了,也许你会感叹自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也许你还会不舍这尘世。但有谁能够去改变,超脱轮回。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时光的流逝中,有些随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闲适;有些消散,如鸟儿不知何去何从。总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阴如飞的日子里,给自我留些幻想,留些平静的安逸。或许更好。
人生总逃可是无奈,岁月飞逝,孩提时代的无忧无虑一去不复返,面临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无谓的哀号,永不如无言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因为无言的背后,有一个人世的无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没有人把这个世界想个明白。
铁生早老了,身体的病痛一次次打击着他,但,在他眼前,落日的黄昏,永恒与变迁的比较,使感情更无常了些。夕阳下携手同行的老人,也不明白以往有过多少的日日夜夜,度过多少的风风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种素朴的,风雨无阻的真情,不会随时光流逝,但时光却把人从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无奈,友谊无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离去。而其中总有些味儿,奈人寻觅,或许是甜的,或许是苦的。
看不透,看不清,那些是过眼还是云烟。不懂,不清,那些是哭还是乐。尘世有太多的的不确定,也许不是能够说的出的。心有话,到了嘴边也许不再是那个味了。
死亡,总会来,它难已预料。命运,总神秘,它让人心酸。
夕阳还在照在那习惯了的地坛,一辆轮椅远去了,也许它不会再来了,也许它不会再出此刻这习惯他的地坛,但他的文章已经永远留在那里。
记住,以往有个地方,叫地坛。记住,以往有个人,就史铁生。
《我与地坛》读后感13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成为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他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选自《我与地坛》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句“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这是一句多么真诚而又朴实的独白。在生与死的强烈斗争中,史铁生选择了艰难的生而非懦弱的死。
生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勇气。但顽强的自我意识永远不会只倒向一边,希望与绝望,温馨与寂寥,心与坟墓,在某种程度上说,在选择生的时候史铁生的心中也是有着尖锐的对立的,至于支撑他整个生命历程的,是地坛,是母亲,亦或是他所追求的为人的价值或信仰,并不为人所知。
身体的残缺是改变不了的,所以他便向往精神的圆满,一次又一次勇敢的`直面自己的内心,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谨慎地发掘,收集人性中未曾泯灭的光辉。心与坟墓都是适合安居的,坟墓安放的是人世“沉重的肉体”,而心接纳的是人世“疲惫的灵魂”。身体的残缺,幻灭的爱情,人性的光辉,驱动洗练,承载着他的一生,或许还不止这些,人本来就是充满矛盾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我与地坛》读后感14
乍在语文书上翻到《我与地坛》时,猛然一怔,勾起了太多回忆。
对浮生的漠然,无法抑或是不想以平凡姿态融入社会的孤独忧郁,让精神世界包裹自己的迷惘颓废,逃避现世迷离的痛苦自伤,对生命的敬重或玩味,内心世界的纯粹敏感,对万物独特的美学感知与哲思,对文字、文学、文艺,对另一个世界的亲近……都太像我一个朋友了,一个从小爱读史铁生的人,一个精神脱离现世的人。史铁生的字里行间随处可窥见他的影子,让既激动又落寞,热泪盈眶。
怎么会有文风、灵魂如此相近的人啊!
甚至连对母亲的既疼痛又无奈都一模一样。
就像我的另一个朋友的文字透出同王开岭、许嵩一样暗冷的金属光泽,他的文字和史铁生一样散漫而稳重,带着隐隐的虔诚。他们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为人世的打扰而苦恼,为融入人世而无奈。我总觉得这文章是他写的,一模一样的气息啊!
有同学说史铁生“惨”,我觉不然。他是一生是有光的,生活给了他病痛,却也给了他最自由的自由——思想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灵魂的.自由,他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在二十出头最迷惘的时段有母亲默默陪着,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在北京城有一个僻静地儿安放灵魂,实在是上天的苦心安排。这在现世,是不可求的。我另一个朋友曾写:“陶渊明永远正确。”虽有点文人的自恃与偏颇,但确实能表达找一个地方躲避现世认清自我灵魂有多难,是多稀有的自我观照。就像在那些浓雨围楼的日子里,我曾多少次想遁入浓郁浓绿的雨声里,躲入世外郁绿的山林庙庵里,隐入青石龛下香灰寸缕里,不然我的心、灵魂实在不得安宁。
以及,史铁生对地坛景貌的描写,大抵他没想那么多,没到命运那个层面,只是感受到什么就写什么,其心灵对美学的敏感可见一斑。譬如人海中掠过去,一眼瞥见故友的能力,灵魂中某种物质相似合契,冥冥中撷取到是再正常不过的。更何况史铁生撷取的景物大都典型,是敏感的文人眼中惊心动意的经典桥段,并不足为奇。更何况文人本身对风物有美学偏好是极普遍的,就算是在普通人中,这也是难免的。
例如一只蜘蛛,一棵树,一个地方(如凯里)等等,之于敏感之人,都可以是莫大的慰藉。雨燕,脚印,雪……最是人世犄角旮旯处的一二分细腻,在局外看过去,最叫人动容。例如陈鸿宇的短片《情书》,川端康成的《雪国》写都有此类细节,引人共鸣。
对于史铁生的迷惘,二十多岁的执拗与破败,大可参考蒋峰的《白色流淌一片》,且不铺陈细讲。
《我与地坛》读后感15
古人有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以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刮动它的枝叶,来引申当子女想要赡养父母亲人时,他们却已不在了。
这句古训让我联想起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所描写的那段情景:曾有过好多回,我在地坛待久了,母亲来找我,她视力不好,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看见她了,可我决意不喊她。一次,我坐在矮树丛中看见她没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过我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地方。我决意不喊她,也许出于大男孩的倔强与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而丝毫没有骄傲。
而后,史铁生还不无悔意地告诫我们,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但当他懂得时已经来不及了。所蕴含的也是“子欲养而亲待”的道理。
正好处于青春期的我们,充满了叛逆与倔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我们,却急于摆脱父母的束缚,不再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也时有发生史铁生所述的这种情况——乐于看到父母为自己干着急的情形。可是,我们可曾想过,当父母寻不见自己的儿女时是何等的着急,何等的.惶恐么?即使父母有时会责怪你、打你,但这都是为了你好呀!你却用叛逆与倔强来对待他们。也许大多数人有了孩子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种痛苦罢了。所以我们也要多点将心比心,想想父母的感受。
为了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作为学生,首先是要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回报父母,回报社会;其次是在学校要做个独立自主的孩子,除生病外,尽量不要父母操心;最后,还要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当我们成家立业后,就要多些回家看望父母,钱不是重点,再遥远的路也阻挡不了回家看看的脚步。当父母变得年老多病时,更要多多关心他们,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时光。
让我们摈弃那些倔强与羞涩吧!好好儿珍惜与父母的时光吧!用心去爱他们吧!
【《我与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我与地坛》说课稿02-17
《我与地坛》读后感09-14
我与地坛读后感11-16
《我与地坛》读后感12-05
《我与地坛》的读后感06-23
《我与地坛》读后感01-06
我与地坛读后感02-12
我与地坛读后感11-23
我与地坛读后感01-26
《我与地坛》读后感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