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读后感>《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

时间:2025-09-29 09:18:2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名叫《从地球到月球》这本书具有科学的介绍也让我们明白了科学的道理!

  这本书主要讲了国南北战争结束后,巴尔的摩城大炮俱乐部这是大炮发明家俱乐部)主席巴比康提议向月球发射一颗炮弹,建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联系。法国冒险家米歇尔·阿当获悉这一消息后,建议造一颗空心炮弹,他准备乘这颗炮弹到月球去探险。

  巴比康、米歇尔·阿当和尼却尔船长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在一八九九年十二月一日乘这颗炮弹出发了。但是他们没有到达目的地,炮弹并没有在月球上着陆,却在离月球二千八百英里的地方绕月运行。

  这三位冒险家的命运如何呢?据剑桥天文台的观测,只有两种可能,月球的引力征服了这颗炮弹,三位旅行家最后到达目的.地;另一种可能是炮弹被束缚在一个固定的轨道上,永远环绕月球运行。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告诉我们科学的知识,也让我们知道怎样发明大炮……我看了这本书觉得我发现了一个道理只要努力学习,向学习有了解,长大后就无所作为。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2

  这几天读了科幻大师凡尔纳的著名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读完之后酣畅淋一漓。虽然这是本科幻书籍,但是书中所涉及的到的物理学知识却非常奇妙。

  书中的主角巴比康主席为了实现人类征服月球的伟大理想,使用了巨型炮弹将三名乘客从地球发送到了月球,最终完成了一项惊心动魄却无比伟大的实验。

  炮弹采用锥形的形状,为的是使用流线型减少阻力,也是为了三名乘客能舒适地居住其中。另外,为了发射一枚如此巨大,并且速度如此之快的炮弹,需要制造一门长约几千米的巨型炮台,更需要多得能塞满整整一层楼的燃料。看到这里,我内心不禁澎湃起来,原来任何一项航天工程都是千千万万个人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

  更令我惊讶的是书中炮弹飞行的理论。我原本以为如果想要到达月球,那么飞行器需要一直向外喷一射燃料直至到达月球表面,现在才发现,原来每个星球都是有引力的,只要到达月球与地球引力的平衡点,之后月球的引力就会将飞行器吸引过去,而不需要飞行器自身的推力,甚至这时还需要反向喷气时飞行器的.速度减小,为的是减少降落时的冲击力。

  这些理论真的是闻所未闻,我自己上网查找了资料,发现情况果真如此。此时我不禁佩服起这位几百年前的作者,他竟然能预言出人类航空的未来,而且他的理论还如此得正确,大师的确是大师。

  可是,书中也有不少漏洞,比如说过快的速度产生的摩一擦力会使铝制炮弹过热融化,在太空中人不可能像平常一样在地面生活等,但是这些漏洞仍不妨碍凡尔纳的这本书成为科幻书籍的经典。

  现在,因为这本书的影响,我对天文知识很感兴趣,我希望以后能更加深层次地了解太一一系中各个行星的运转情况,更希望中国能早日实验登月的梦想。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3

  看完《从地球到月球》读这部小说,我不得不钦佩凡尔纳惊人的想象力。向天空垂直发射炮弹,不正是九十年后发射的载人卫星吗?阿尔当穿上潜水服,想在太空游泳的念头,不正是一百多年后的太空行走吗?在凡尔纳众多的科幻小说里,无不彰显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化学等方面难以衡量的'知识。

  我特别喜欢一个细节:《环游月球》第十五章《抛物线和双曲线》里介绍,炮弹经过月球南极看到的山脉、大海、森林,后面还加上一句:“是幻觉,还是他们看错了,抑或是个光学现象?”,大概这样不会让反对月球存在生命的人掀起一波波浪潮吧。

  在钦佩的同时,我也欣赏巴比康和尼切尔的机智,在不到半小时之内就算好了炮弹的准确速度;也喜欢阿尔当的可爱,葡萄秧、多米诺骨牌,甚至是两条狗和六只鸡也被他塞进了十分拥挤的炮弹。此外,凡尔纳还塑造了另一个可爱的形象——俱乐部常任秘书长J。T。马斯顿。他身残志不残,永远忠实地跟随者巴比康。他大大咧咧的言语,冒冒失失的行为以及超人的幽默感,贯穿全文。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4

  今天,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叫《从地球到月球》。里面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小故事。比如说“主席讲话的效果”、“坎布里奇天文台的回信”、“关于月亮的浪漫故事”、“美国人对月球的了解”、“炮弹畅想曲”和“大炮蓝图”。我最喜欢的'故事是“主席讲话的效果”。我就从第五自然段说起吧。它写的是人们把头举向天空,望着这个美丽的星球,给她送上飞吻,用各种各样的名字来呼唤着她。琼斯街一个眼镜商人靠卖望远镜发了不小的财。人群用望远镜瞪大眼睛盯住月亮……这段话说明了人们是多么爱这个星球,多么渴望上去看一看。

  我觉得《从地球到月球》太精彩了了,里面充满了幻想。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5

  从地球到月球?这在今天看来只不过是一个登月计划而已。探测器不说,就连宇航员都有12位被送上了月球。其中,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迈出一小步时就说:“这虽然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可在儒勒·凡尔纳的时代,登月仅停留在人们的幻想中,踩一踩月球更是遥不可及的事情。于是,凡尔纳就让《从地球到月球》中的主人公代自己,进行了一次疯狂的登月之旅。

  书中的主人公巴比康是美国大炮协会会长。南北战争结束后,他一直致力于研制一种超级大炮,目的是为了把一颗超级炮弹送上月球。这被美国人认为是一个笑话,可巴比康却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规划着大炮的每一部分。他用于计算大炮威力的公式让我眼花缭乱,他的工作效率更让我折服。当硕大无朋、精准无比的炮筒铸好后,又有一位名叫米歇尔·阿尔当的法国人令美国沸腾了——他要坐着炮弹上月球!可怎么回来呢?不回来了!这种为一探月球的究竟而甘愿放弃自己生命的壮举,是一种多么豪迈的冒险精神啊!这倒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这个法国人与众不同的性格——自由、豪放。最终,巴比康、阿尔当和尼切尔船长坐入炮弹,踏上了奔赴月球的征程。

  凡尔纳真是“未卜先知”,尽管他活着的时候还没有任何一种航天器到过太空,但他描述巴比康一行人在炮弹飞船中的种种见闻时,竟和现代宇航员所真实经历的相差无几,这当然需要聪明过人的脑瓜和极为丰富的学识。比如,炮弹发射的一刹那,“旅客”感受到的巨大冲击力和压力:飞行途中打开舷窗,由于内外压力差,舱内的东西会像炮弹一样飞出去;从舷窗往外看,地球像月球一样挂在天上;等等。我认为,这也是此书的精华所在。

  最后,巴比康他们登陆月球了吗?没有,他们最终还是没完成梦想中的那“一小步”。但不圆满的'故事同样可以让人读得津津有味——在炮弹飞行的途中,由于和一颗彗星不期而遇,偏离了预定的轨道,被月球引力捕获,成了月球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三位英雄在环游月球之后,点燃火箭返回了地球。当然,这是后话了。

  觉得不可思议,对吗?在这本书中,儒勒·凡尔纳以作家的细腻,科学家的严谨,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那段奇幻的旅程。可以这么说,因为有了凡尔纳,19世纪的人们又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6

  《从地球到月球》是科幻作家凡尔纳的一部名著,讲述一群人在和平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用大炮将人放在弹里发射至月球,但“弹”最后变成了月球的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故事。我很佩服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逐一解决了时间、大炮、弹、火药、速度、抗坐力、温度、资金等问题,用自己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创新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人类科技献身的精神,完成了这个壮举。弹升空的确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但与它的贡献比起来,就算不得什么了。

  相比之下,现在的.人们普遍缺乏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是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成为一个个“乖孩子”,这样的人不能适应社会中的竞争,最后只能平淡地过一辈子。

  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

  一、多质疑,就是问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对什么定理不赞同的,也要提出来,培养勇于探索精神;

  二、善于观察并分析,对一些任务可以尝试自己设计方案,培养创新开拓能力;

  三、联系实际进行合理的想象,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当然,以上只是参考方案,培养这几方面能力是要长期积累的。

  愿大家都具备这些能力,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7

  大家知道凡尔纳吗?凡尔纳全名叫儒勒·凡尔纳,是一位十八世纪的科幻小说作家,他的科幻小说具有惊人的预见性,潜水艇、直升机都曾经出现在他的小说里,最令人惊叹的是《从地球到月球》简直就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的草稿,假期里我就读了这本有趣的书。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团结、勇敢、努力探索的'科幻小说。书中的主人公巴比康和两位朋友团结一致、积极探索生活的未解之谜。而且还很勇敢,不怕危险,竟敢乘坐着炮弹飞向太空,也不怕会就此牺牲性命。巴比康更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竟然能想出乘坐一颗炮弹到月亮上去探险。当然,通过众多人的努力,这个看似“不可能”目标终于实现了!另外,书中还描写了许多有关宇宙的美丽景象,比如陨石碎片;月球的环形山;以及对各种星星、太阳和月球的描写,真是让人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书中的巴比康想出了把一颗炮弹发射到月球的奇妙想法,并做出实际行动,终于乘坐着炮弹飞上了太空。我们熟知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为了发明出一种在夜间也能照明的东西,试验了几千次,终于发明出了电灯,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爱迪生正是靠着这样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成功的!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任何“不可能”的事情,只要自己想到了,并且去试着做一做,用去全部的精力去解决它,就一定能成功。

  有一次,在做一道奥数题时,我抓耳挠腮花了半个多小时也未能得出正确答案,正当我急的要大哭时,一个声音在我脑海里浮现“坚持下去,不要轻言放弃”,于是我便换了一个思维,最终把这道题做出来了。现在想想,如果当初我没有坚持下去,大概现在那题还不会做吧。

  凡尔纳的作品让我懂得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8

  我的小小书房之中,那本儒尔凡尔纳的作品《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令我喜爱。

  这本书是一部幻想小说,但它与如今的现实接轨,总给我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大炮俱乐部”的会员在勇敢、果断、坚毅的主席巴比康的带领下,制作了一门向月球发射载人炮弹的`大炮,巴比康、米歇尔和尼切尔登上炮弹,开始了登月旅途,尽管失败了,但这三位冒险者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

  也许人们认为作者异想天开,但现在这一切都成了现实,没有发明家们的勇于创新,又怎么会有火箭、飞机、核能这些新技术呢?在火箭发明者小时曾用火箭带起了物品时,当他欢呼时,却被警察认为是“疯子”而带到了警察局,可见,人们对于保守思想的紧抱不放和对于新生思想的排斥性。

  我在放假时,和朋友们玩纸飞机。当时飞机花样少,大家都用老式叠法,我“研究”了一种新式叠法:叠出的飞机机头向下,机翼前部向下弯曲,尾部有两块地方向内弯曲,以加大爬力,同时我将机翼略去了一些,使飞机更加细长,减少部分阻力。当我叠好时,大家都笑我说,这种飞机飞得起来吗?别直接扎向地面呀!我不卑不亢和大家一起试飞。其他人的飞机都是飞速向前冲,不一会儿就落地了,而我的飞机则乘风飞行,飞了好一会儿才落地,还比别人远了不少呢!这时大家才露出佩服的神色,可见,要人们接受新的观念是需要时间和实践来验证的。

  因此,我要向书中人物致敬,向勇于实践的人致敬,争取做到创新,使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9

  寒假了,我正在乱翻爸爸给我买的书,我翻到了一本名叫《从地球到月球》的书,我好奇的'翻到第一页,看了几遍,觉得挺有趣,便带着好奇心看看下一些内容。

  看了两天,终于把这本书彻彻底底地看完了,这本书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写的。主要讲美国南北战争中马里兰中部有一个“枪炮俱乐部”,加入的标准是:自己曾经设计或者是修改过一件火器即可加入。成员们几乎都是残疾人,他们个个精通大炮设计。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大炮、炮弹,而且制造出来的大炮、炮弹都杀伤力极大,精准度超高。每个大炮都在战场上立了大功,直到有一天,“枪炮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凯恩提出一个建议:我们要向月球发射一枚炮弹,建立地球和月球的联系。就这样,他们开始制作大炮、一枚空心弹。终于在十二月份建造完毕,并对准月球准备发射,他们还不知道他们发射的是第一颗人造卫星。在主席巴比凯恩的一声令下,炮弹发射了。但是炮弹没有按原计划降落,而是绕着月球转,全世界的人都惊呆了。

  看了这本书,我懂了一个道理:不仅要有奇思妙想,还要自己亲身实践,这才有收获。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0

  《从地球到月球》是科幻作家凡尔纳的一部名著,讲述一群人在和平年代克服种种困难,用大炮将人放在炮弹里发射至月球,但“炮弹”最后变成了月球的卫星环绕月球飞行的故事。我很佩服他们的智慧与勇气,他们逐一解决了时间、大炮、炮弹、火药、速度、抗坐力、温度、资金等问题,用自己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创新开拓、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为人类科技献身的精神,完成了这个壮举。炮弹升空的确造成了不小的`破坏,但与它的贡献比起来,就算不得什么了。

  相比之下,现在的人们普遍缺乏想象力、创新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而是墨守成规、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成为一个个“乖孩子”,这样的人不能适应社会中的竞争,最后只能平淡地过一辈子。

  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一。多质疑,就是问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对什么定理不赞同的,也要提出来,培养勇于探索精神;二。善于观察并分析,对一些任务可以尝试自己设计方案,培养创新开拓能力;三。联系实际进行合理的想象,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当然,以上只是参考方案,培养这几方面能力是要长期积累的。

  愿大家都具备这些能力,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1

  其实这本书科幻小说在现在看来已经不是科幻了,但是我总是会从这本书上找出阿波罗登月的影子来。

  美国的南北战争刚结束的时候,一群以制造大炮为生的人们,一个“大炮俱乐部”陷入了无所事事的困境当中。这个俱乐部里面有好多残疾人……都是在战争中负伤的,他们恨不能再度挑起一场战争来,但是必然不可能了。

  这项工作需要很多很多的钱,但是钱不是问题,因为这是人类的进步,所以不管捐多捐少,全世界都为之奉献了。作者在这里还小小地调侃了一下英国人的自大,说英国人嫉妒美国人,结果没有捐钱。

  资金也到位了,计划也订好了。恰在此时,发来了一封来自法国的电报,一位法国的'冒险家米歇尔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就是把炮弹做成空心的,他要乘坐炮弹登上月球。所有的人为这个新的提议兴奋不已,米歇尔很快来到了美国。

  他发表了在美国的演说,结果会上有一个人与他针锋相对,质疑整个计划。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当然就是尼切尔了,因为尼切尔当众侮辱了巴比康,巴比康和他决定决斗。

  为了举止这场悲剧的发生,米歇尔和俱乐部的秘书马斯顿来到了决斗地点,并让两个人停止决斗,米歇尔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提议:既然尼切尔不相信炮弹可以发射到月球上去,那么就请尼切尔一起乘坐炮弹来见证这一次的旅行。

  尼切尔同意了,时间不多了,炮弹、火药等等都准备好了(这一段很刺激),地点定在了佛罗里达,为此德克萨斯非常非常地愤怒。那一天终于到来了,成千上万的人来到了发射地点,见证这个历史的时刻。

  我不得不说凡尔纳真的很会写啊,很诙谐啊(这样说很谐音哦)。情节紧张刺激,里面还有好多科学上的知识,而且绝对不是杜撰的,不禁让人钦佩他的学识之渊博。

  炮弹如期发射,但是巨大的烟尘笼罩了整个天空,一连好几天。望远镜都无法使用,留在地球上的马斯顿望眼欲穿……

  最后总算天文台有了消息,炮弹不知为何偏离了轨道,没有到达月球,而是成为了一颗“月球”的卫星。只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永远这样(那么炮弹中的人无疑就牺牲了,在食物和水都耗尽了之后〉,另一种是月球引力促使他们在月球上登陆。

  我真怀疑凡尔纳真的到过月球,不然怎么可能会把月球描述得那么栩栩如生呢?真的就像你身临其境一样,尽管我明白在凡尔纳的时代连登月卫星都没有,甚至连月球的照片都没有。我不的不赞叹凡尔纳的科学素养,因为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阅读大量的专业著作才可以。

  虽然他们没有降落到月球上去,但是带回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举国沸腾了。他们开始了全美国的巡游(真光荣啊),像英雄一样地被崇拜,说错了,他们的确是英雄啊。

  最后,他们成立了一个星际交通公司,标志着人们对于未知的探索,远没有结束……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他们的“战果”给我们当今的社会的带来很大的进步!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2

  《从地球到月球》科幻绘本的作者是儒勒·凡尔纳,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因比·巴比凯恩。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因比·巴比凯恩建造了一门世界上最大的月球探索大炮——和平大炮。

  因比·巴比凯恩很有想法。他是一个武器发明家,他的房子是大炮形状的。因为那时候是和平时代,武器发明家都没了用武之地,所以他设计了和平大炮。

  因比·巴比凯恩很勤奋。他从书中知道了月球的知识。他向最有名的`天文学家虚心请教。他还用望远镜探索了月球。

  因比·巴比凯恩很周全。他想到这门和平大炮需要支持者、金钱、规划和场地。

  因比·巴比凯恩很幽默。当他的同伴异想天开想要带上马匹、驴子和奶牛的时候,他说“我亲爱的同伴,这炮弹是研究科学的飞船,可不是诺亚方舟。”

  我觉得他很伟大。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3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是由两篇小说合而成的一本科幻小说,书中描述了作者以及人类对月球的美好幻想。在作者的笔下,主人公是几位性鲜明、顽强不屈、敢于挑战的人物,他们组成了一个“炮弹俱乐部”,由于受战争的影响,他们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特征――缺胳膊少腿,但是,虽然他们身体残疾,可他们一直还是直分坚定的',他们靠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水滴石穿的精神,穿越了地球的大气层,来到了神秘、浩瀚的宇宙。

  其实,作者描述的人物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能够看到他们的影子。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远大的理想,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为心中的理想奠定基础。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总有一天,理想便会实现,即使实现不了,你也会发现在为实现这个理想的同时,你已经做了点点滴滴的小事,生活也因充实变得美丽。

  同样,学习也是如此,你不断地阅读,就像干燥的海绵贪婪地吮吸着知识的甘霖,知识便在不知不觉中在你的大脑里一点一点地积累着,你的学习便能一点一点地提高,哪怕每天只进步一点点,总有一天,你能攀上人生的顶峰。

  在这本书中,归根结底,我总结了两个道理:

  一是,人一定要坚持不懈;

  二是,人学会耐心等待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4

  这本书是法国科幻小说家之父——凡尔纳写的。事情是这样的。

  1869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剑桥天文台在观测月球的时候发现,如果于1870年12月1日22时46分40秒,在纬度0~28度之间的地方,用大-炮发射载人炮弹车箱,就可以将人发射到离月球3.7亿英里的地方进行观测。剑桥天文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大-炮俱乐部。

  大-炮俱乐部的主席巴比康收到信后说:“我们得找一个符合剑桥天文台要求的.地方。”他的秘书梅斯顿说:“我看咱们美国境内没有在纬度0~28度之间的区域,而墨西哥有这样的区域,看来得向墨西哥发动战争去夺龋”俱乐部的另一名成员摩根将军看了看地图后说:“佛罗里达州有符合要求的区域,所以不用发动战争。”梅斯顿说:“佛罗里达州的人同意吗”巴比康主席说:“我们去听一听佛罗里达州人的意见吧。”说着他们就走了。

  到佛罗里达州后,巴比康主席问:“我们要用电动大-炮发射一个炮弹车箱,大-炮大约重900磅。你们愿意吗”佛罗里达人说:“我们虽然只有坦帕城,但是我们符合条件,而且我们愿意。”得克萨斯人说:“我们有十一个城市,选我们吧!”巴比康主席说:“我们根本没有选你们,因为你们只有北纬29度,不符合条件。我们选佛罗里达州。”刚说完,得克萨斯人使劲地咒骂大-炮俱乐部的成员。梅斯顿赶紧维持秩序,可是维持不住,所以他们赶紧跑到了一个地方,叫乱石岗。巴比康主席说:“就在这发射大-炮吧。”巴比康主席和工人们一起把炮台建造好了。这时,一位叫阿当的法国人和一位叫尼切尔的船长说:“我们可不可以和你一起到离月球3.7亿英里的地方”“当然可以,我正想再带两个人一起去呢。”说着,12月1日22时40分到了,他们三位进了炮弹车厢,22时46分到了1、2、3、4、5、6、7、8、9、10、、、、、、35、36、37、38、39、40。一名工程师突然按动电闸,电流被接通了,炮弹呼的一下飞了出去,奔向月球......

  按道理他们应该在三天后——12月4日回到地球,可是到了12月11日还是没有他们的踪迹。到了12月14日,他们终于平平安安地回到了乱石岗。

  我想:现场的观众们一定不会忘记这次大-炮的发射。

  我想:阿当一定会把这次经历讲给法国人听的。尼切尔船长一定会把这次探险记载在他的航海日记里的。巴比康主席一定会把这次冒险之旅写成一本书,经出版社出版,全世界人民看。

  我还想:科幻小说家之父凡尔纳确实很伟大!人类登上月球已梦想成真。我要向他表示祝贺!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名字叫做《从地球到月球》。

  这本书主要讲了,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一群退伍军人无所事事。于是,他们突发奇想在当时那个没有火箭的年代,用大发射弹到月球上去。这个消息可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但也有人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在退伍军人的坚持下,他们筹集了四百万美元的巨额经费,制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巨。而就在准备制造弹时候,一位法国学者的发言引起了许多关注。他希望能够制作一个空心弹,自己在空心弹里飞往月球。最终,这名法国学者陪同两名退伍军人一同被打上天空。经过天文望远镜的观察他们擦着月球的表面飞过,被月球的引力吸引。天文局当天宣布,如果月球的引力大,有可能会成功到达目的地月球。但是如果没有到达月球,他们的尝试只会给太阳系添加一颗新星。这个结果可真是出人意料。

  读了这本书,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不要放弃,只要坚持就能成功登上“月球”。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相关文章:

从地球到月球读后感收藏01-03

到月球上去种地读后感12-20

月球高中作文11-12

月球小学作文01-22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0-19

移民月球小学作文12-21

月球之旅初中作文01-14

月球初一作文10-27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01-27

关于月球的小学作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