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24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试题及答案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需要跟试题打交道,试题是命题者根据一定的考核需要编写出来的。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是规范的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4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24分,每小题4分)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商榷(què)恪(gè)守标识(zhì)脍(kuài)炙人口
B.包扎(zā)粗糙(cāo)慰藉(jiè)怙恶不悛(quān)
C.执拗(niù)作坊(zuō)内讧(hòng)戛(gá)然而止
D.畸(qí)形慰藉(jí)妊娠(chén)莘(shēn)莘学子
答案:B
解析:A项“恪”应读“kè”;C项“戛”应读“jiá”;D项“畸”应读“jī”,“藉”应读“jiè”,“娠”应读“shēn”。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辐射绿草如茵敝帚自珍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B.防碍英雄辈出扬长而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C.思忖各行其是肆无忌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D.缜密羽扇纶巾鞠躬尽粹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答案:A
解析:B项“防碍”应为“妨碍”;C项“肆无忌殚”应为“肆无忌惮”;D项“鞠躬尽粹”应为“鞠躬尽瘁”。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②分别二十多年后,同学们再相聚时,我已经很难出小学时的同桌了。
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
A.终身辨认品尝
B.终生辨别品评
C.终身辨别品尝
D.终生辨认品评
答案:A
解析:“终身”侧重于切身的事情,常用于生活、婚姻、利益、职业、职务等方面,如“终身大事”“终身之计”“终身保修”等;“终生”侧重于事业方面,多用于事业、工作、使命、抱负、业绩等方面,如“终生奋斗”“终生钻研”“终生从教”等。句①应用“终身”。“辨认”侧重于根据特点作出判断,以便找出或认定某一对象;“辨别”侧重于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加以区分,有分析比较的意思。句②应用“辨认”。“品尝”侧重于尝味道;“品评”侧重于评价。句③应用“品尝”。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
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
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答案:A
解析:A项“洛阳纸贵”指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符合语境。B项“不容分说”指不容人分辩解释。不合语境。C项“巧立名目”指变着法定出一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含贬义,不合语境。D项“追本溯源”指追究根本,探索源头,比喻追寻根源。不合语境。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尽管作为欧盟成员国的希腊经济总量有限,其债务危机不足以使美国经济受到直接冲击,但是仍然会间接影响美国经济的复苏进程。
B.梨不仅味道清甜,还有药用价值,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碘等成分就具有维持细胞组织的健康状态的作用。
C.运动员的高超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刻苦训练获得,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却要通过临场的无数竞技才能练就出来。
D.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的重要标志,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
答案:A
解析:B项句式杂糅,“它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碘等成分就具有维持细胞组织的健康状态的作用”可改为“它富含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碘等成分具有维持细胞组织的健康状态的作用”。C项“无数竞技”成分赘余,应删去“无数”。D项两面对一面,“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两面,“是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的重要标志”是一面,可在“提升”前加上“是否”。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 《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 ④②①③⑤
B. ①②④⑤③
C. ①④②③⑤
D. ④①②⑤③
答案:D
解析:④承接前文“孔孟总是形影相随”,①承接④中的“大成至圣”“亚圣”,②承接①中的《论语》《孟子》,阐述孔孟宗旨相配合,⑤以《史记》中的话进一步说明,③以今人的观点作结。所以顺序为④①②⑤③。
二、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文化危机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转型。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这种意义上,文化转型同文化危机一样,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无论是个体的文化习惯的改变、价值信念或信仰的改变,还是特定群体或特定社会某些文化特质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义上自觉的或不自觉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转型。只有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观念、文化理念、价值体系、文化习惯的总体性的、根本性的转变,才是我们所说的文化转型。
②按照这种尺度,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这即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文化的现代化或人自身的现代化。
③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一种内涵丰富的、复杂的过程。首先,它是人的存在方式的根本转变,即人的生存的技术方式、实践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全面变革。其次,它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进程,即它不是孤立的、个别的民族或群体的现象,而是人类的总体性的转变,是人类的共同命运。再次,它作为一种深刻的文化转型,意味着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的文化特质的创造,即在超越传统的经验文化模式的基础上,建构一种新的理性文化模式。
④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文化转型首先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经验性的、直觉性的、自然主义的,而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是理性的、分析性的、科学主义的。其次,文化转型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即从传统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的自在自发的生存方式转变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再次,文化转型是人的社会关系的转变,即从传统的封闭的、固定的社会关系转变为现代的开放的、流动的社会关系。
下列对于“文化转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特定的时代、民族或群体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发生的根本性的改变
B.在大的历史尺度上所发生的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
C.文化冲突与文化变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的具有转折意义的质变
D.社会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冲突,社会精英对现实文化危机的自觉反思或批判
答案:D
解析:D项所说的内容不是文化转型,而是文化危机。
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现代化或人的现代化是人类总体性的转变,是人类的共同命运。
B.文化转型意味着创造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的文化特质。
C.个体的文化转型是人的生存方式、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转变。
D.文化转型是个体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变革。
答案:D
解析:D项“文化转型是个体的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等方面的全面变革”说法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个体的人在这些方面发生转变。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转型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
B.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的文化模式是自在自发的经验型文化模式。
C.文化转型是文化习惯的改变和文化理念的更新。
D.人的现代化就是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
答案:B
解析:A项文化转型不是经常发生的社会历史现象;C项文化转型不是文化习惯的改变和文化理念的更新,而是主导性文化模式的总体性转变;D项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人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还有生存方式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转变。B项说法正确。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转型是一种内涵丰富、复杂的过程。
B.文化转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C.文化转型是在传统经验文化模式基础上的简单继承。
D.文化转型意味着新的文化特质的创造。
答案:C
解析:C项“文化转型是在传统经验文化模式基础上的简单继承”错误,文化转型是在超越传统的经验文化模式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理性文化模式,不是简单继承。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3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用善骑射,杀首虏多用:因为
B.数与虏敌战数:屡次
C.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泣:哭泣
D.胡兵终怪之怪:以……为怪
答案:C
解析:C项“泣”在这里是“向……哭诉”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他本人也善于骑射,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
B.李广因作战勇猛,得到文帝赞赏,但因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将军印,未能得到景帝封赏。
C.李广在与匈奴作战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令匈奴不敢轻易出击。
D.文中通过与中贵人的对比,突出了李广的英勇善战和足智多谋。
答案:D
解析:D项文中并未将李广与中贵人进行对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译文:李广于是就率领一百名骑兵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2)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译文:那些匈奴人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明不逃跑,来使他们坚信我们的意图。
四、古代诗歌阅读(25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营造出一种雄浑高远而又肃杀悲凉的氛围。
B.颔联对仗工整,“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颈联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年老多病,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D.全诗通过描绘秋景,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答案:D
解析:D项“慷慨激越”错误,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沉郁悲凉的。
15.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10分)
答: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情景交融。前两联描绘了雄浑开阔而又凄凉的秋景,后两联抒发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感慨,景中含情,情因景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2)对仗工整。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对仗极为工整,使诗句富有节奏感
【成人高考高升专《语文》试题及答案】相关文章:
成人高考专升本《语文》冲刺试题及答案507-05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试题及答案09-27
成人高考《高起点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10-10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9-23
福建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1-27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12-11
大学语文的试题及答案10-09
江苏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