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工作总结>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时间:2024-07-18 10:58:45 工作总结 我要投稿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临床路径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

  我科于20xx年7月在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实践工作,妇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通过6个月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妇科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科室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小组,黄玉梅主任担任组长,吴秋云副主任、刘跃群护士长担任副组长,曾声雯任个案管理员,邓映岚、黄春燕、郑玉梅、王丽娜任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成员。科室于7月1日制定了《妇科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管理办法》,明确了我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

  2.确定临床路径病种,实践临床路径。7月1日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医院及科室实际,在征求全科医护人员意见基础上,确定妇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因科室病例条件限制,7月无符合本科临床路径病例,20xx年8月1日妇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正式实践临床路径。近6个月来,收治卵巢良性肿瘤病例中,除两例因严重合并症和诊断不明确未进入路径,其余病例均进入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共33例。进入路径管理病例中1例因家中出现意外情况中途退出路径,其余32例皆正常完成路径程序。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妇科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妇科每月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报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并于每月低组织妇科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实践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临床路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科室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试点病种同比总费用比以前减低了5.6个百分点,住院天数同比减少了0.8天,提高了科室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试点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二是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三是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下一步我科将陆续开展其他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四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3.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我科执行和开展与各职能及相关科室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护理、医技、机关等部门密切配合,机关加强指导和检查,妇科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配合制定好临床路径文本并及时安排各项检查,做好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各部门要共同抓好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存在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科室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科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妇科要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科室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同时,在稳定开展好现有病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病种,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在全科全面推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妇科卵巢良性肿瘤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例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警告值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医疗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妇科临床路径工作和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考评,鼓励、促进妇科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2

  为了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心病科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通过心悸的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 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病人住院时间缩短,住院费用降低。20xx年我们共有120例进入路径,有30例因变异退出本路径,通过心悸的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心悸的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住院费平均2500元/人,比20xx年减少500元/人;平均住院天数,16天/次,比20xx年减少2天。

  2、提高了医护工作效率。通过心悸的临床路径实施,缩短了医护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病床的周转。

  二、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本科室医护人员对心悸的临床路径工作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实施的质量好坏不一,须进一步加强思想动员和培训工作。

  2、“一头热”现象。医院领导层、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十分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职能管理部门每月抽出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所有实施路径管理的病历进行质控、分析、总结、奖罚。可能是科主任业务工作太忙,或者是思想上不够重视,科室路径实施工作中的入径管理、质量控制、分析总结等工作差强人意,没有在环节和终末质量控制中把好关,影响了整个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质量。今后科主任要较强对临床路径实施的重视,管理,实施。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3

  为了配合公立医院医改和十项便民措施的落实,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加强以病例为单元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医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1、制定《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

  医院颁发了《临床路径实施方案》,成立了以院长文大志为组长的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医院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审核临床路径评价效果与改进措施,负责相关的培训工作和实施过程的协调工作。

  成立了以业务副院长为组长的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评价小组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开发进行技术指导,制定临床路径的评价指导和评价程序,对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成立了各实施科室主任为组长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实施小组负责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负责科室临床路径文本的制定和具体实施,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与分析。

  2、召开动员会,加强培训工作

  为了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医院多次召开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动员会,强化了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医院两次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知识的培训,为临床路径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3、临床路径顺利实施,监管工作落实到位

  医院实施10个病种的临床路径管理,病种包括普外科的结节性甲状腺肿、腹股沟疝、乳腺良性肿瘤,妇科的卵巢肿瘤、子宫平滑肌瘤,

  产科的自然阴道分娩、计划性剖宫产,泌尿外科的精索睾丸鞘膜积液、输尿管结石,骨科的股骨颈骨折(髋关节置换术)。每月由业务副院长牵头,医务科组织相关人员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进行环节质控和终末质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公布在每月的《医疗信息》中。在效益工资发放时,按照《宁乡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方案》给予相应的奖罚。在每季度的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分析上,由业务副院长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进行点评。不断强化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

  4、临床路径管理日趋完善,医疗护理质量进一步提高

  20xx年1—10月各临床路径病种实施情况

  截止到20xx年10月,医院共收治第一诊断符合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3767例,其中实施路径管理3679例,入径率97.7%,入径率、合理率均较去年有明显提高,入径病例的平均住院日均少于路径表规定的住院天数,负变异率控制在3%以下。截止目前,没有发生一起因实施路径管理而导致的医疗投诉、纠纷,医护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住院天数进一步缩短,医疗费用进一步下降,患者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各科室对临床路径工作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实施的质量好坏不一,须进一步加强思想动员和培训工作。

  2、“一头热”现象。医院领导层、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十分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职能管理部门每月抽出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对所有实施路径管理的病历进行质控、分析、总结、奖罚。但是相关实施科室的`个案管理员(或主任)可能是业务工作太忙,或者是思想上不够重视,科室路径实施工作中的入径管理、质量控制、分析总结等工作差强人意,没有在环节和终末质量控制中把好关,影响了整个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质量。

  3、部分科室选择的病种需要调整。个别科室选择的病种每月只有几例,不能达到常见病、多发病的要求,下一步须重新选择病种,扩大入径病例数。

  4、进一步修改目前已实施病种的文本,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要求(如: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贯彻到具体病种的实施过程中去。

  5、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目前医院还没有上临床路径管理系统,很多项目的数据无法提供,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工作量大,极大的影响了相关数据整理、分析评估和监管工作。

  6、进一步调整奖罚方案。其中的重点是要进一步强化科室个案管理员的责、权、利,把个案管理员的工作质量进行量化,并与其个人的奖罚挂钩,充分调动个案管理员的工作积极性,把质量控制的关口前移到科室一线。把科室医生的处方权与路径质量联动起来,必要时可以停医生的处方权1—2月。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4

  我院按照卫生部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和卫生局相关要求,结合我院临床路径病种实际情况在我院原有11个专业42个病种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个专业7个病种(共13个专业4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工作,并制定了新的《临床路径知情同意制度》和《20xx年临床路径实施考核制度》。现将我院20xx年上半年临床路径的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20xx年上半年我院共开展临床路径管理2098例,变异数189例,变异率9.00%,比上一年同期度增加了3.52%,退出138例,退出率6.57%,比上季度增加了3.66%。

  一、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情况:(见附表)

  二、临床路径实施取得的成效:

  1、20xx年3月在原有11个专业42个病种的基础上新增了2个专业7个临床路径病种,分别是:脑梗死、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脑挫裂伤、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慢性扁桃体炎、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新生儿胎肺吸入综合症。现共开展49个临床路径病种。

  2、制定了新的《临床路径知情同意制度》和《20xx年临床路径实施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临床路径的考核制度,每月进行临床路径信息统计及质量反馈。

  3、简化了临床路径变异及退出的上报程序,减轻了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员每月上报信息的工作量。

  三、存在的问题:

  1、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进入临床路径的病例,病历中临床路径标准单上医师、护士及患者签字不及时或签字超前。

  2、一些科室医护工作人员对临床路径的宣教工作不到位,甚至有些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都不知道什么是临床路径。

  3、个别科室的临床路径病种变异率、退出率过高,如: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肝硬化腹水、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硬膜下血肿等,主要原因是自动出院或转上级医院治疗等。

  四、整改措施和意见:

  1、医务科定期对全院医护工作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管理培训,并进一步加强对临床路径的'监督考核工作,及时抽调各科临床路径病历进行检查,确保将临床路径工作落实的实处。

  2、试点科室管理员按照临床路径工作要求对科室医护人员进行临床路径的治疗流程以及进入路径、变异、退出等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并考核。

  3、各科室严格按照临床路径标准流程将符合临床路径病种的患者进入路径,提高入径率。每月将符合临床路径病种但无法按路径要求进行诊治的原因,填写在临床路径变异及退出记录单中上交医务科。

  五、下一步工作安排:

  1、进一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医院要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医院对临床路径工作及时分析、总结。

  2、医务科继续加强对临床路径的考核工作,每周到各科室对临床路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并于每月将各科室的临床路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反馈。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5

  我院自xxxx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致力于不断加强该项管理工作。通过推行临床路径,我们成功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生和护士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同时,我们也成功减少了不必要的检查、治疗和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并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与未采用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相比,相同病种的总费用和住院天数都有所减少,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此外,临床路径管理的引入还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我们发现,科室医务人员在医患沟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医患关系更加密切。这不仅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的发生,还增强了患者对医疗团队的信任感。总之,从xxxx年下半年开始,我院积极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优质的医疗服务。

  至今,全院共有11个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涉及28个病种,包括骨科、普外科、心内科、呼吸科、消化内科、产科、儿科、眼耳鼻喉科、老年科、肿瘤科和昆机分院。然而,只有3个病种被纳入单病种付费管理范围。由于我院主要收治老年病人,其中多种疾病可能同时存在,导致符合临床路径管理条件的病人数量较少。此外,一些病人因为病情变异而提前退出临床路径。据xxxx年统计数据显示,共有46例病人进入了临床路径管理,其中包括鼻骨骨折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10例、尺骨桡骨远端骨折2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5例、腹股沟疝2例、Crohn病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1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3例、手足口病4例、异位妊娠手术治疗12例、翼状胬肉切除术2例。使我院在临床路径工作方面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探索和实践,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们认识到目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具体分析如下:

  1、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认知不足

  临床路径是一种综合模式,针对特定疾病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少医生进行不必要的医疗处置,避免浪费医疗资源,并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变异情况。同时,通过临床路径还可以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缩短住院天数、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所患疾病并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属积极参与治疗,最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然而,仍有部分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的最终目的不够理解,不清楚入径对象的选择方式、如何进行入径,以及何时需要进行退径和何为变异。这导致了临床路径的入径率降低,甚至一些病种没有患者被纳入临床路径。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临床路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和理解。只有医护人员充分理解临床路径的目的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实施临床路径,并从中获得良好的效果。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医患双方都能够受益,提高疾病治疗的'效果和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服务。

  2、医患有效沟通有待加强

  进入临床路径,并非医务人员自己为之,还需要和患者及其家属有个沟通的过程,要让患者及其家属明白何为临床路径,进入了临床路径对于他们自身有什么实际意义,以及进入路径后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增强患者对自身所患疾病的了解,增强治愈的信心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欠缺规范化、信息化平台管理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欠缺,使进入临床路径的数据收集不完全,不能直观进行分析、总结,手工统计的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也不利于试点工作的相关资料收集、利用。

  针对我科在临床路径工作方面存在的不足,我们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改进计划,希望能够对临床路径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1、xxxx年将继续深入推进临床路径工作,加强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并进行全体员工培训,以增强他们对临床路径实施的真正意义的认识。

  2、在信息化平台不完善的情况下,尽力把临床路径各项数据收集齐全;

  3、积极与各临床科室进行沟通,就临床路径的实施可行性进行讨论,并及时更新不同病种的临床路径,以支持临床科室的顺利开展。

  xxx第二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6

  为了进一步规范诊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为患者提高保障医疗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结合本科情况,开展了临床路径工作,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及经验,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工作开展的情况及成效

  1、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降低了患者的费用,同时又能保障患者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2、由于临床路径一大特点讲究时效性,就是督促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工作,需要告诉患者每天的检验化验项目,每天的医疗安排,用药注意事项,出院后注意事项,复查项目及时间等,通过以上交流,患者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病情及医疗安排,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工作。

  3、我科20xx年1-12月份进入临床路径总例数为49例,包括轮状病毒性肠炎12例及社区获得性肺炎37例(其中6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以不同因素退出路径)。

  4、临床路径各参数:

  20xx年7-12月份共有12例家属签字拒绝进入临床路径管理。20xx年7-12月份总入组率(37-12)/37=67、57%。20xx年1-12月份临床路径退出率6/(12+37)=12、24%。

  1总例数轮状病毒性肠炎12例社区获得性肺炎37例(包括已退出的6例)平均住院日4、83天7、97天(以31例计算)平均住院费用(实交)平均住院药费427、29元953、16元564、81元1362、09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护理人员对临床路径的认识不足:

  临床路径的工作方法与“护理程度”类似,其内容与“护理计划”也很相似,护理人员认为临床路径工作增加了额外的工作程序,工作存在重复,更加繁琐,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因而会出现落实过程中的泛化、敷衍,有的不在项目前打钩,有的讲解不详细具体,有的让患者被动签字。

  2、患者对临床路径的认识极度匮乏

  (1)认识缺乏,可导致患者合作性下降。因此,必须在患者入院时就向其讲解临床路径的意义及方法,鼓励患者参与到这项新项目中来。

  (2)部分专业术语,患者不能很好理解,可以改进临床路径表中文字,变医学术语为通俗易懂的文字,让患者易于接受,提高其参与信心。

  (3)存在变异时,当医护人员解释时,部分患者不能理解,加强医患沟通与交流。

  3、病人的情况千变万化,同一种病,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很多病人入院时合并其他疾病,必须予以处理,可能需要相关科室的会诊、协助治疗。

  4、临床医师的经验用药,以及传统的用药习惯,导致抗生素使用与路径规定有差别。处理:加强抗生素的临床使用管理。

xx县医院儿科

  20xx年1月15日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7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工作安排》等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我院临床医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结合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xx年版)》及《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经研究决定在我院外科系统对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股骨干骨折、自然临产阴道分娩、计划性剖宫产等五个疾病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现将20xx年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成立了思南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

  按照相关文件精神要求,于20xx年8月6日成立了思南县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由院长陈明贵担任主任,业务副院长陈绍发、汪小英、林平担任副主任,由医务科、质控科、护理部、院感科及相关临床科室科主任为委员会成员。拟定了委员会工作职责,认真履行其临床路径的实施管理工作。

  二、确立实施科室和病种

  我院选择了较有代表性得5个病种,作为我院临床路径试点病种,具体如下:序号12345

  病种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股骨干骨折自然临产阴道分娩计划性剖宫产试点科室普外科普外科骨科妇产科妇产科1

  科主任冷亚飞冷亚飞张波黄贵孝黄贵孝护士长陈鹤陈鹤陈鸿张兴维张兴维

  三、提高认识,加强培训

  20xx年8月24日由医务科周仕军主任组织全院医务人员培训学习,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与治疗程序,是一个有关临床治疗的综合模式,以循证医学证据和指南为指导来促进治疗组织和疾病管理的方法,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其内容更简洁,易读、适用于多学科多部门具体操作,是针对特定疾病的诊疗流程、注重治疗过程中各专科间的协同性、注重治疗的结果、注重时间性。

  临床路径包含以下内容或执行流程:疾病的治疗进度表;完成各项检查及治疗项目的时间、流程;治疗目标;有关的治疗计划和预后目标的调整;有效的监控组织与程序。

  路径的制定是综合多学科医学知识的过程,这些学科包括临床、护理、药剂、检验、麻醉、营养、康复、心理以及医院管理,甚至有时包括法律、伦理等,路径的设计要依据住院的时间流程,结合治疗过程中的效果,规定检查治疗的项目,顺序和时限;其结果是建立一套标准化治疗模式,最终起到规范医疗行为,减少变异,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的作用。

  实施临床路径,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不断遵循疾病指南、循证医学的进展调整路径的实施细则,使之符合医学科学的发展,从而提供给患者最新的治疗手段与最优化的治疗方案;实施临床路径,可以加强学科之间、医护之间、部门之间的交流;保证治疗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程序化,减少治疗过程的随意化;提高医院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缩短住院周期,减低费用;实施临床路径,还可以为无相关经验人员提供教育学习机会;同时,改善病人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参与治疗过程的主动性也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内容。

  建立要推行的手术或疾病的临床路径:

  (1)路径内容及表格制定

  在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中,对临床路径的设计内容和表格的框架,如治疗、检验、饮食、活动、护理、健康教育、出院计划和变异记录等方面进行适用性的评估。

  (2)制定标准化医嘱

  所谓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等等。这标准化的医嘱应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面化、程序化,并相对固定,方便明确临床路径的进行。

  (3)实施结果的评估与评价

  临床路径是由一组专业人员为病人提供的,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以及提供服务品质,使病人获得最佳的照顾的服务方法。因此在对临床路径进行结果评估和评价时,应包括以下项目:住院天数;医疗费用,病人的平均住院成本;照顾品质/临床结果;病人/家属的.满意度;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资源的使用;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病人再住院率。

  (4)追踪与评价

  除了对临床路径的预期结果,需要不断监测和评价外,临床路经应随着医学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因此对某一病种与其临床路径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追踪与评价。

  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医院管理模式,它可以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改善医护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已广泛采用。随着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进行,临床路径也将被认识和推广。

  根据本院实际情况,通过组织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对实施临床路

  径重要性认识。我院已于20xx年8月17日起开始对外科系统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股骨干骨折、自然临产阴道分娩、计划性剖宫产等五个疾病实施临床路径及单病种质量管理。各临床科室严格按照各病种临床路径进行诊治。

  四、组织实施情况

  临床科室对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能遵循临床路径,规范诊疗流程,并同步填写病例临床路径表。每月对本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持续改进。8月至11月份三个科室五个病种符合路径进入标准共436例。其中普外:急性阑尾炎78例,因患者要求进行腹腔镜手术,退出路径14例,13例均因个体差异,年龄较大、或较小等因素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而退出临床路径管理;腹股沟疝98例,均按路径管理出院。骨科:股骨干骨折34例,均按路径管理出院。妇产科: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69例,计划性剖宫产57例,均按路径管理要求完成,无一例变异及退出。总计进入路径人数436例,完成路径例数409例,占93.8%,退出27例,占6.2%。进入路径的科室能按照相应病种临床路径进行诊治。

  对患者及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了满意度调查。

  调查相关医务人员19人,其中医师17人,护理人员2人。有2位医师认为对住院天数的设计不满意,其中有1位认为依从性不满意,1位认为作为考核医师依据不合理。医务人员的满意率为89.5%。普外科有2位医师提出对阑尾炎按临床路径执行只使用于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对其他类型阑尾炎实施比较困难。

  调查入径患者及家属共22人,其中患者本人21人,家属1人。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达100%。

  五、存在问题及持续改进措施

  临床科室存在开始时对临床路径不够熟悉,开展较困难,所开展的病种例数少,骨科符合临床路径病例数极少,统计指标不完善,已同相关科室主任进行沟通,并进行整改;同时因信息软件未能到位,对各病种路径的实施难以进行同步监控。真对满意度调查情况,特别是对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路径实施,我们需进一步调研、完善和改进。今后需加大检查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我院临床路径的管理实施工作。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8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xx〕8号)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启动会议精神,我院于XX年XX月启动了中医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多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努力探索、不断深化,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管理

  医院成立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指导评价组、科室实施小组等组织网络体系。

  (1)领导小组由院长任主任,业务副院长任副主任,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院感科、信息科、财务科以及试点科室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制订本院具体试点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研究制定试点工作相关管理制度,确定本院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审核临床路径文书,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定期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试点工作开展情况相关信息等。

  (2)指导评价组由业务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学科专家为成员,负责对本院制定实施临床路径、开展试点工作进行指导,组织培训临床路径试点科室医务人员,组织制订并实施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定期分析和评估,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及时反馈领导小组和试点科室。

  (3)科室实施小组由科室主任任组长,该科室高年资医护人员

  为成员,具体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定期对本科室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实际需要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二)遴选专业病种

  20xx年,我院根据卫生部下发的112个病种临床路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选择5个专业6个病种(内科专业肺胀;外科专业乳痈、腹股沟疝;骨伤科专业单纯胸腰椎骨折;针灸科专业项痹;妇产科专业盆腔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在取得一定经验后,我院不断深入探索,20xx年,扩大了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范围,外科专业增加痔(混合痔)、精浊病;骨伤科专业增加股骨颈骨折;内科专业增加中风病;针灸科专业增加偏痹病;妇产科专业增加癥瘕病。随着业务发展和收治病种变化,20xx年,我院深入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进行调整,现有四个专业15个病种(外科专业胆石、痔(混合痔)、脾心病、肠痈、泌尿系结石、精浊(慢性前列腺炎);骨伤专业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骨折、胫腓骨骨折;针灸专业腰腿痛、项痹病、中风;内科专业肺胀、胸痹、中风病(脑梗塞)急性期)实行中医临床路径管理。

  (三)注重培训指导

  1、通过院刊、简报、院内网等方式积极宣传,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激发专业科室和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通过强化培训,让各科室人员了解临床路径的概念和内容,掌握本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目标要求、步骤、环节、措施等。

  3、指导评价组加强对各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四)、建立健全考评机制

  1、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纳入医疗质量考核范畴,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评分细则,医务科、质控办负责平时督导、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全院考核,考核结果与各科室评优评先挂钩。

  2、实行单项考核。医院于20xx年下发了单项考核指标的通知,要求各临床科室深入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由质控办负责考核,根据各科室完成情况严格落实奖惩规定。

  二、工作成效

  通过不断探索,深入推进,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促进医疗行为进一步规范化、流程化,提高了疾病诊治的准确性、预后的可评估性;二是降低了住院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三是降低了医疗费用;四是改善了医患关系,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以20xx年、20xx年为例,相关数据对比如下:

  三、存在问题

  1、现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专业病种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凸显专科特色。

  2、有些患者较难按路径规定时间做好相关检查,存在认识的误区,住院不愿意检查,仅要求药物治疗;患者的习惯或工作状况使部分患者无法按路径要求实施下去,从而出现变异退径现象。

  3、个别科室和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临床路径不一定能达到提高医疗质量、控制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的目的,而且浪费纸张,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了医院成本费用,因此缺乏积极主动性,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临床路径管

  理工作的推进。

  4、督导力度有待加强,部分科室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评估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过程评价资料不完整,不利于总结总结和积累经验。

  四、整改措施

  1、应进一步扩大临床路径专业病种范畴,根据病种收治情况,做好调查研究,适时调整病种,不断优化路径,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2、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对临床路径管理相关政策的宣传解读,提高患者对临床路径管理的接受和认可程度;要正确引导舆论,宣传积极的正面信息,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3、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全院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加强院、科两级培训教育,转变医务人员传统观念,想方设法调动医务人员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4、不断总结,勇于创新。要加强对全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督导、检查,严格落实奖惩措施,做好资料的收集、存档、总结,善于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稳步推广。

  XX医院

年月日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9

  根据XX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市20xx年公立医院重点任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布署,结合实际情况,我院从20xx年x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现对我院半年来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前期筹备工作:

  ⒈成立相关管理、实施机构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办公室设医务部,负责具体组织协调指导工作。成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或副主任担任。

  ⒉行政保障根据我院具体情况,制定并发布院医发x号、院医发x号文件,对我院的临床路径工作做出具体规划。

  ⒊积极宣教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对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医、护、药、技及其他科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并采取电教、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培训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于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两次召开全院职工大会,集中培训临床路径知识;临床路径办公室成员反复巡

  视临床科室,指导、讲解临床路径工作原则。

  二、制定并实施:

  通过仔细学习临床路径相关知识,参照卫生部下发《临床路径管理汇编》、《临床路径管理汇编20xx-20xx增补版》及国家中管局下发《中医临床路径》,我院挑选并结合自身情况,于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分2批制定、颁发50个病种相关57个临床路径文本,涉及市医保单病种25个病种相关30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我院制订并执行50个临床路径的目标,满足省厅要求的三甲医院不低于20个临床路径的要求。每个路径文本经过初定、指导评价小组审定及修改、复审及修改三步,做到贴合我院实际情况、路径本身正确可行,并组织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的协调,保障已制定临床路径的切实可行。

  截止到20xx年xx月xx日,我院现已完成619例临床路径、单病种病例,外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外科制定36个病种相关42个临床路径文本,分别占临床路径病种及文本数量的72%、73.7%,涉及单病种24个病种29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临床路径485例,占总完成例数的'78%,内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内科制定14个病种相关15个临床路径文本,分别占临床路径病种及文本数量的28%、26.3%,涉及单病种1个病种1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临床路径134例,占总完成例数的22%。

  三、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可控性强;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2.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关、医护、医技、设备、信息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临床路径管理机构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经治科室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要配合临床路径文本及时安排各项检查,设备部门要提供临床路径执行所需的各种设备,信息部门要配合做好临床路径规范执行(临床路径医嘱电子化)、信息回顾、统计、分析等工作。

  ⒊良好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积极性,适宜的处罚制度可以保障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存在问题:

  1.各科室对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距,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目的认识不清,医疗行为中对临床路径、单病种工作有抵触情绪,导致进入临床路径病例少。

  2.设备部门未能提供足够支持,卫生厅要求的三甲医院必须开展的2个临床路径因为耗材、设备问题无法进入临床实施阶段。

  3.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项目数据无法提供,统计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督规范工作开展困难。

  ⒋部分科室所选病种不合理,长期无适合进入临床路径病例,导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五、下一步工作:

  ⒈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宣教工作,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进来。

  ⒉适期进行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的修改,淘汰不适宜或无法开展的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增加新的文本,慢慢推进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

  ⒊加强与信息科沟通、合作,提高信息化,让临床路径、单病种工作更科学、有效。

  ⒋加强对临床实施小组的监督,保障已制定的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切实在执行。

  ⒌完善奖惩制度,更好的督促临床路径、单病种的落实、执行。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0

  我科20xx年4月01日~20xx年xx月31日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病例37例,全部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其中2例因未愈患者要求出院、1例因医保结算原因(不可控变异),退出临床路径,实际完成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病例34例。34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10.9天,最短7天,最长18天,平均住院费用2964.8元。34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7例,合并低蛋白血症1例,合并糖尿病1例,合并呼吸衰竭1例,合并低蛋白血症1例,11例合并有合并症的病例视为变异,但不影响第一诊断(即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及治疗方案,不需特殊治疗,故仍进入临床路径;34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有一例患者间隔21天再次以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分析原因可能是第一次住院未完全治愈,3例患者超过标准住院天数(住院天数16~18天),其中1例原因是患者影像学资料吸收不明显,延长抗菌药物使用天数、1例因推迟复查异常指标、1例因病情较重,但3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且病情稳定,未予特殊治疗,故仍按临床路径完成诊疗;其余31例患者住院天数符合标准住院天数,费用控制较好;20xx年4月01日~20xx年xx月31日科室收住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例42例,有5例因入院后确诊时超过48小时,故未进入临床路径,20xx社区获得性肺炎入径率88.1%,变异率29.7%(不可控变异率8.1%)。

  经验及体会:

  1、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专科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四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2、良好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积极性,适宜的处罚制度可以保障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存在问题:

  1、病种选择单一,病例数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2、部分病例未严格按标准流程实施诊治,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科室医疗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4、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们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5、护理单元对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介入较少。

  6、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项目数据无法提供,统计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督规范工作开展困难。

  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科室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今后深入执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诊疗流程、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相关医疗纠纷及事故,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加强对临床实施小组的监督,保障已制定的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切实在执行。

  4、制定并完善奖惩制度,更好的督促临床路径、单病种的落实、执行。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1

  根据XXX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X市20xx年公立医院重点任务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市卫生局的统一布署,结合实际情况,我院从20xx年x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的展开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现对我院半年来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⒈成立相关管理、实施机构 医院成立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办公室设医务部,负责具体组织协调指导工作。成立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 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或副主任担任。

  ⒉行政保障 根据我院具体情况,制定并发布院医发x号、院医发x号文件,对我院的临床路径工作做出具体规划。

  ⒊积极宣教 20xx年xx月xx日至20xx年xx月xx日,对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医、护、药、技及其他科室人员明确各自职责,并采取电教、参观学习等多种方式,宣传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培训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于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两次召开全院职工大会,集中培训临床路径知识;临床路径办公室成员反复巡

  视临床科室,指导、讲解临床路径工作原则。

  通过仔细学习临床路径相关知识,参照卫生部下发《临床路径管理汇编》、《临床路径管理汇编20xx-20xx增补版》及国家中管局下发《中医临床路径》,我院挑选并结合自身情况,于20xx年xx月xx日、20xx年xx月xx日分2批制定、颁发50个病种相关57个临床路径文本,涉及市医保单病种25个病种相关30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我院制订并执行50个临床路径的目标,满足省厅要求的三甲医院不低于20个临床路径的要求。每个路径文本经过初定、指导评价小组审定及修改、复审及修改三步,做到贴合我院实际情况、路径本身正确可行,并组织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的.协调,保障已制定临床路径的切实可行。

  截止到20xx年xx月xx日,我院现已完成619例临床路径、单病种病例,外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外科制定36个病种相关42个临床路径文本,分别占临床路径病种及文本数量的72%、73.7%,涉及单病种24个病种29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临床路径485例,占总完成例数的78%,内科开展临床路径情况:内科制定14个病种相关15个临床路径文本,分别占临床路径病种及文本数量的28%、26.3% ,涉及单病种1个病种1个临床路径文本,完成临床路径134例,占总完成例数的22%。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常见病、多发病治

  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可控性强;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2.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机关、医护、医技、设备、信息等部门要密切配合,临床路径管理机构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经治科室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要配合临床路径文本及时安排各项检查,设备部门要提供临床路径执行所需的各种设备,信息部门要配合做好临床路径规范执行(临床路径医嘱电子化)、信息回顾、统计、分析等工作。

  ⒊良好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开展。适当的奖励机制可以提高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的积极性,适宜的处罚制度可以保障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4.各科室对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存在很大差距,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目的认识不清,医疗行为中对临床路径、单病种工作有抵触情绪,导致进入临床路径病例少。

  5.设备部门未能提供足够支持,卫生厅要求的三甲医院必须开展的2个临床路径因为耗材、设备问题无法进入临床实施阶段。

  6.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项目数据无法提供,统计工作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评估、监督规范工作开展困难。

  7部分科室所选病种不合理,长期无适合进入临床路径病例,导致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形同虚设。

  8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的宣教工作,让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进来。

  9适期进行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的修改,淘汰不适宜或无法开展的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增加新的文本,慢慢推进临床路径、单病种管理工作。

  10加强与信息科沟通、合作,提高信息化,让临床路径、单病种工作更科学、有效。

  11加强对临床实施小组的监督,保障已制定的临床路径、单病种文本切实在执行。

  12完善奖惩制度,更好的督促临床路径、单病种的落实、执行。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2

  我院于20xx年2月在医院部分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通过8个月左右的试行,对部分病种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院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参加试点工作的科室,成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及主管医疗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医务处主任任办公室主任;成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医务处主任任组长,各试点科室主任及院老专家任组员。医务处于2月9日制定并下发了《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相关试点科室与2月15日前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

  2.确定试点病种,实践临床路径。2月16日2月25日,医

  务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各试点科室实际,在征求各试点科室意见基础上,确定了7个专业20个试点病种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表单。2月30日,各科室正式实践开展试点病种临床路径。近8个月来,共实践临床路径试点病种49例,其中2例因合并其它疾病、患者转院治疗、初诊有误、病情变化等情况中途退出或终止路径,其余41例皆正常完成路径程序。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各试点科室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试点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试点科室每月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班临床路径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医务处并于10月22日组织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各试点科室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试点病种同比总费用比以前减低了,住院天数同比减少了,提高了全院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试点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经验及体会

  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二是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三是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专科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四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3.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护理、医技、机关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机关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经治科室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要配合制定好临床路径文本并及时安排各项检查,做好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各部门要共同抓好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存在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们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医院要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同时,在稳定开展好现有试点病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试点科室和试点病种,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在全院全面推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试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警告值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院科两级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临床路径工作和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考评,鼓励、促进科室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3

  我院于20xx年8月在医院部分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通过3个月左右的试行,对部分病种临床路径进行了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通知精神,8月5日,院专门召开办公会,研究、部署我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开展,确定了参加试点工作的科室,成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院长及主管医疗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组长,下设办公室,医务处主任任办公室主任;成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医务处主任任组长,各试点科室主任及院老专家任组员。医务处于8月9日制定并下发了《xxx医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我院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步骤、工作内容、责任人、时间节点,建立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制度。相关试点科室与8月15日前成立了由科主任担任组长的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实施小组,并设立了个案管理员。

  2.确定试点病种,实践临床路径。8月16日8月25日,医务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各试点科室实际,在征求各试点科室意见基础上,确定了8个试点病种轻症急性胰腺炎、胆总管结石、腹股沟斜疝、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干骨折、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老年性白内障,并制定了相应的临床路径文本。8月30日,各科室正式实践开展试点病种临床路径。近3个月来,共实践临床路径试点病种49例,其中8例因合并其它疾病、患者转院治疗、初诊有误、病情变化等情况中途退出或终止路径,其余41例皆正常完成路径程序,其中轻症急性胰腺炎4例、胆总管结石4例、腹股沟斜疝5例、急性单纯性阑尾炎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7例、股骨干骨折4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4例、老年性白内障6例。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各试点科室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试点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组织病例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科室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试点科室每月将分析和评价情况形成书面报告上班临床路径医务处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医务处并于10月22日组织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对前期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进行小结、评价,详细分析各试点科室工作开展情况,总结问题和经验,并对下一步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提出了质量改进建议。

  通过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试点病种同比总费用比以前减低了5.6个百分点,住院天数同比减少了0.8天,提高了全院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试点病例未发生一起医疗事故及纠纷。

  二、经验及体会

  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

  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

  二是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

  三是患者人数相对较多,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

  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专科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

  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

  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四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3.各部门密切配合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工作的关键。推行临床路径是一项系统工程,医疗、护理、医技、机关等部门要密切配合,机关要加强指导和检查,经治科室要密切关注诊疗活动的每一个细节、抓好医疗质量的每一个环节,医技科室要配合制定好临床路径文本并及时安排各项检查,做好药物应用的指导工作,各部门要共同抓好数据统计及分析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存在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们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医院要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同时,在稳定开展好现有试点病种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试点科室和试点病种,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在全院全面推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试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警告值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院科两级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医疗事故及纠纷,确保试点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3.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将临床路径工作和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考评,鼓励、促进科室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4

  自去年12月1日起,我院开始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现对我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半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医院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各种组织

  医院通过召开动员会、临床路径工作协调会、专题研究会,贯彻落实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营造试点工作氛围。一是建立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院长为副组长,医、护、药、信息、病案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分工负责,责任到人,领导小组下设临床路径管理办公室,常设于医务处,具体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的组织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二是试点科室成立实施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分别担任组长、副组长。三是成立由分管院长、医务处及试点科室负责人、医技、药学、护理等方面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负责实施过程中的临床技术指导,定期对试点工作进行评估与分析。四是成立临床路径质控管理组与临床路径指导评价组。

  二、制定工作制度加强试点管理

  为规范临床路径工作流程,医院制定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培训制度、督查制度、评估制度,医患沟通制度、质控管理制度以及试点工作协调机制等8个工作制度。

  各管理组织坚持例会制,定期开会分析、总结评价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协调解决,每个季度各管理组织要形成书面报告。并建立三级督查体系,一级为院工作领导小组;二级为质控管理与指导评价组;三级为科室实施小组。一级抓一级,确保试点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扎实开展,务求实效。

  三、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存在问题

  我院在试点工作开展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还处于探索阶段,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在试点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试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各科室对临床路径管理的重视及对试点工作的认识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科室对临床路径文本甚至临床路径本身实施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与卫生部实施临床路径的初衷有较大差别,个别科室没有按照医务科的统一部署成立科主任为组长的相关组织,对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积极性不高,有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费用,会影响自身的收入,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开展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致使对临床科室、相关职能部门提出的试点工作中存在的系列问题没有及时研究解决,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

  2、试点工作执行力度存在缺陷

  一部分科室因加床严重、医务人员短缺、医院要求进一步降低平均偿付标准,导致医院效益下降;临床路径的法律地位问题等客观原因,使参加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动因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点工作的执行力度。同时,一些部门之间支持协调不到位,出现手术不能按期安排、药品断货、医护之间选择试点的路径病种不一致、路径要求检查的设备和技术缺乏等,阻碍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顺利实施。试点科室之间工作推进程度参差不齐,部分试点科室进入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的病例数量不符合相关要求,工作滞后,工作执行不到位。

  3试点工作得不到病人及家属的支持

  有些病人及家属认为临床路径中检查项目太多,担心会增加医疗费用,因而退出临床路径。

  4试点工作再培训不够到位

  个别科室主要负责人因故没能参加医院统一组织的培训,导致对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理解不到位,部分试点科室没有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再工作培训,甚至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个别科室还存有实施临床路径管理会影响科室收入、降低医务人员待遇的顾虑,不利于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如期、顺利进行。

  5信息化程度滞后于临床路径管理

  医院信息系统支持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统计工作还处于手工操作阶段,导致数据整理、分析工作量大,相当多的项目数据还无法提供,国家无统一建设标准和要求。也不利于试点工作后期相关资料的收集、利用。

  四、单病种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1、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诊疗常规和技术规程。

  2、健全落实诊断、治疗、护理各项制度。

  3、合理检查,使用适宜技术,提高诊疗水平。

  4、合理用药、控制院内感染。

  5、加强危重病人和围手术期病人管理。

  6、调整医技科室服务流程,控制无效住院日。

  五、建议

  1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培训工作。临床路径试点各专业均迫切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尽快着手按专业分类开展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培训。我们建议能尽快利用“中国临床路径网”搭建一个有助于临床路径制定者同具体实践者开展交流的平台,有助于理解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文本及相关政策信息,有助于临床路径的细化,有助于试点科室开发出更加符合当地医院管理流程和实际诊疗水平的临床路径。很多医务人员对医疗质量监测指标、疾病分类icd-10和手术操作分类icd-9-cm-3编码、《住院病案首页》相关数据分析,在使用中存有困惑,因此,有必要开展这些方面的专题培训。

  2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经验交流。目前,市内黄梅县人民医院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开展临路路径管理的成功经验,医院管理层及科室负责人缺少到外地参观学习的机会,他们迫切希望能有机会外出参观考察,以增强对临床路径管理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把握临床路径试点过程中的关键点和重要环节。

  3加快临床路径管理软件的开发。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信息化程度,是影响试点工作如期、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医院迫切要求提供试点工作的动态监控、自动制表的相关软件,并对临床路径试点医院的相关数据及文档的保存做出统一规定,以利于今后试点工作的评估,并为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以至全面推广临床路径管理积累经验。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15

  我院于20xx年x月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开始了新的一轮临床路径的工作。临床各科室的临床路径小组加强质控,科主任组长、护士长担任副组长,临床医生及护理人员为小组成员,负责本专业相关病种临床路径的实施和相关资料填写、收集、整理工作,并参与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估与分析。第一季度临床路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总结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1、建立管理组织,健全工作制度。根据卫生部颁布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市卫生局《关于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院进一步加强了临床路径管理小组,进一步完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明确了实施方案,定期与医院个案管理员沟通、协调工作。

  2、确定病种,进入临床路径。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和卫生局相关通知,及医院指导意见,结合实际,确定18个病种:慢性鼻—鼻窦炎、老年性白内障、子宫腺肌病、计划性剖宫产、肺炎支原体肺炎、腹股沟疝、门静脉高压、慢性硬膜下血肿、股骨颈骨折、踝关节骨折、肋骨骨折合并气胸、良性前列腺增生、大肠息肉、终末期肾脏病、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社区获得性肺炎、1型糖尿病及2型糖尿病开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下面就近3月来我院路径情况进行分析:

  3、实施效果评价及分析。我院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理,对中途退出路径的病例,科室临床路径管理小组织对相关病例进行讨论,分析退出路径原因及存在问题。对成功实施的'病例,通过分析治疗过程、患者转归情况、总体费用对比情况、患者满意度及认可度等指标实施效果评价。

  通过临床路径工作的开展,我们进一步优化了医疗流程,规范了医护人员的医疗行为,提高了整体医疗质量,减少了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降低了总体治疗费用,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病种同比总费用、住院天数均较未进入路径者减少,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增强了医患沟通,科室医务人员医患沟通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密切了医患关系,减少了医疗投诉和纠纷。

  20xx年第一季度,全院共入径病例120例,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1例、慢性鼻—鼻窦炎9例、TAI15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6例、终末期肾脏病—例、腹股沟疝5例、社区获得性肺炎12例、门静脉高压0例、大肠息肉4例、股骨颈骨折2例、踝关节骨折4例、肋骨骨折合并气胸—例、子宫腺肌病5例、计划性剖宫产12例、2型糖尿病15例,慢性硬膜下血肿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15例、变异29例。通过临床路径管理使我院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病历内涵质量,医护人员行为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双丰收。

  二、经验及体会

  1、常见病、多发病更适宜推广应用临床路径。一是治疗方案及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同时有卫生部公布的规范文本及治疗程序为参考,可控性强。二是诊断及病情变化预见更为准确,进入路径后实施成功率较高。三是能在较短时间里更快的积累数据和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更好的进行效果分析及评价。

  2、加强医疗质控是成功推行临床路径的基础。临床路径的实施本身就是以提高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流程为目的,在实施过程中一是要严把路径准入关,接诊医师要及时和专科经治医师沟通,详细询问病史,准确分析病情,判断是否符合进入临床路径的要求。二是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随时发现、处置、干预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组织病例讨论,不能只是生搬硬套路径文本的治疗规程和医嘱内容。三是要搞好数据收集、分析及效果评价,及时总结经验,完善临床路径流程及文本。四是要重视和患者的沟通解释工作。

  三、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

  存在问题:

  1、临床路径准入把关不严。主要原因是科室医疗人员对临床路径相关政策、知识还不熟悉,对路径准入标准不清楚,在判断患者是否符合准入标准时,常常忽视合并症的治疗和疾病的转归变化。

  2、医患沟通有待加强。临床路径的实施,也是加强医患沟通的过程,我们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这一点缺乏深刻认识,不重视同患者交流,不能很好向患者解释介绍临床路径的基本知识和实施目的,患者对诊疗基本方案和每日治疗流程不清楚,严重影响了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和改进工作。

  3、能成功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较少,分析原因主要是临床上纯粹的单病种患者较少,多数病人都合并有其他疾病或有并发症,无法按照路径要求实施诊治。

  下一步工作:

  1、深入宣传和推广临床路径工作。医院要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医务人员掌握更多的临床路径管理知识,使更多患者知道、了解临床路径工作,及时搞好分析、总结,为今后更深入执行临床路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2、继续加强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的病种从路径准入、病例文书、警告值报告、医患沟通、合理用药等方面加强质量监控,确保不出现相关医疗纠纷及事故,确保临床路径工作顺利开展实施。

【临床路径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总结07-08

临床路径对医院工作总结03-21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总结11-20

临床工作总结01-25

临床实习工作总结05-11

临床护士工作总结07-09

医学生临床工作总结12-04

临床内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12-21

临床年终工作总结06-06

临床医生个人工作总结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