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观后感>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时间:2024-03-23 16:25:02 观后感 我要投稿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看《百家讲坛》有感,欢迎大家分享。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1

  央视10套《百家讲坛》是档很好的栏目。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选题范围包括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

  这档栏目的播出时间是周一至周日——首播中午12:45分,重播晚上11:30 和次日早上6:40。有时候晚上睡得晚,我就顺便看完《百家讲坛》,这时已经过了午夜零点,刚好比较困了,很快就能睡着。以前我只是断断续续看了几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汉代风云人物》和“老子”《道德经系列讲座》,每次都觉得讲的很精彩,我也受益不少。

  前段我下载了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易中天品三国》,让我知道了真实的历史故事,看到了丰满真实的历史人物形象。后来看到BT下载页面有“百家讲坛-《金正昆谈现代礼仪》”,我认为有必要看一下,就也下载到了电脑里。开始很新鲜,我一下子看了3集,后来就冷了下来,存到电脑里一直没再认真看。今天,我忽然想起来,觉得很有必要认真地看一遍。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2

  夜晚,我坐在沙发上,面对着电视,明亮的月光照在窗帘后面。忽然一阵风吹来,仿佛,也想看看历史有多精彩,我想历史到底是怎样的呢?历史是什么?难道历史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我打开电视看着《百家讲坛》,那是一个关于历史的电视节目,渐渐的,声音变淡,镜头被拉远,为我们介绍历史的傅小凡教授,在他的讲解下,我知道了,在万历执政的前二十多年的可谓是内忧不止,外患不断呀,当时的蒙古、宁夏、朝鲜、四川不是叛乱就是入侵,可是二十年了,国家也没出什么大乱子,所有的困难都安然度过,原来这前十年里,他有张居正。

  这时,我就想这张居正是什么人,他为朝廷干过什么好事呢?我带着疑惑,继续看了下去。

  在教授的讲解下,我知道了,张居正是三百年历史中,最杰出的政治家,我对他立刻刮目相看。他在当政的十年里,整治得以整顿,经济得到恢复,称谓实至名归的政治家。只见,教授讲的生动形象,手足并茂,让我更加了解了历史,对这个节目有更大的疑惑,带着我继续看下去。“历史原来很精彩”,我大声喊道,声音消失在风中,我继续看着,接着就是一片寂静。随着,教授的声音,忽高忽低,我的心也被他揪着似的,我目不转睛的盯着电视看,生怕自己漏了什么细节,总想把历史看透,后来我发现,历史中的人物都十分聪明,他们干过的`事情,也都让我十分佩服,比如朱由检:他用智慧干过阉党,除掉了魏忠贤和客巴巴这几个朝中之害,还有许多人物:朱常洛,还有郑贵妃等人,他们都是大明王朝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人。我听着教授一步一步的分析,有的人表面上是好人,可是却是坏人,客巴巴和魏忠贤就是如此,因为客巴巴是朱常洛的奶妈,所以可以住在宫中,可是魏忠贤和客巴巴一联手就把朝中许多重臣联合起来,变成了阉党,客巴巴和魏忠贤却在皇上面前拼命的讨好。

  这时,我真为皇上捏一把汗,如果皇上相信了他们的话,客巴巴和魏忠贤的计谋就成功了,大明王朝就会腐败,不过皇上早就看出了阉党集团是朝庭要害,所以与阉党斗智斗勇,终于除掉了这朝中要害。每当看到皇上犯难的时候,当自己真正的底牌快要露馅的时候,我也十分紧张起来,虽然隔着一个屏幕,但是在教授的讲解下,我还是十分焦急,真想直接告诉皇帝,他们是坏人,赶紧除掉他们的欲望。我看着也总是一惊一乍的,历史让我也融入到了里面。

  历史中有许多桥段是精彩的,看着皇帝与坏人们斗智斗勇,与李自成等人不断打战,就像在看一部电视连续剧一样,与一开始所说的什么发黄的破书完全是两回事!

  “历史原来很精彩!”的确,历史的确精彩,可惜的是,这个节目一天只能放一集,可是,历史迷的我也十分迫不及待,连忙从新华书店里面买了许多关于历史的书,想要看到更多的历史人物背景,也很想知道那些主人公是怎样获得的成功。

  历史真的很精彩!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3

  《百家讲坛》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到达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我们主要说说近期的钱文忠讲的《三字经》吧: 钱文忠的《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完美信念和期望。《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能够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务必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经历,才会有所成。

  这就是钱文忠讲《三字经》的根本目的。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4

  周末临回深圳前,坐电视机前,陪父母看电视,广告调台,调至一台,正在播放《百家讲坛》,而且讲的是《水浒传》中西门庆跟潘金莲怎么走到一起的?讲的真是好,分析的透彻。

  西门庆跟潘金莲见面后,彼此心里都只是产生好感。西门庆就请王婆帮忙。这王婆是什么人呀!唯利是图到没有底线和原则。又有着老经验,借着自己的经验,一切以金钱利益出发。

  王婆想的是,要从西门庆这儿,拿到许诺的二十两银子?心里就盘算开了。王婆让西门庆给她买些绸布等材料,王婆列出清单,全部是给自己做寿衣的材料。然后告诉西门庆,买这些寿衣布料是想借着请潘金莲帮忙做寿衣,然后还让她每天到我家里来帮我做,不能拿回家做;邀请她到家里来,第一天她来我家帮我做寿衣回去;第二天还来,第二天我就准备水果、甜点给她吃,她吃了东西回去肯定跟她丈夫武大郎说,他丈夫武大郎,那是个憨老实的人,一准叫她把吃的食物钱两送过来。不送钱,就没戏,送钱,就有戏。你第一天、第二天你别来我家,第三天你来,装作碰巧来我家,然后就对潘金莲真心赞美、甜言蜜语。我就叫着你临时作陪,一起吃饭;我出去买酒、买菜,如果她不走,就有戏;这个时候是你跟他单独相处的时候,你就继续夸她,说什么都夸,说到她丈夫,武大郎,你也夸;待我买酒回来,大家一起吃了;酒桌上,我故意以补酒走开;你故意把筷子弄掉地上;捡筷子时,你故意捏她脚一下,她若把脚拿回去了,就没戏,她若没动,你捡起筷子就跟她表白。

  王婆这一系列的.思路,被解说者列出了几点:

  1、制造理由,做寿衣。

  2、安排主场,到王婆家做寿衣。

  3、安排酒饭(先以水果、甜点试探,吃了送钱来,我不收,她帮忙做寿衣我也没给钱,锁住她每天必须到我家来帮我做寿衣)。

  4、制造偶遇,你第三天到我家来。

  5、赞美优点。

  6、做客请东。

  7、临时坐陪。

  8、同桌饮酒。

  9、单独相处(借口酒不多了,出去补酒)。

  10、临门一脚(先试探,后表白)。

  当西门庆跟潘金莲表白成功后;王婆一脚踢门进来,指着西门庆和潘金莲说他们是狗男女,西门庆当然知道王婆是故意说的,潘金莲不知道呀!跪下求王婆,别说出去,王婆说:那可以,那你以后每天都到我家,侍候好西门庆大官人。看看,这王婆的最后一步就是锁住潘金莲每天必须到她家陪西门庆;王婆再对西门庆说:你答应我的事儿可要兑现,西门庆连声答应到:答应你的钱和答应你的事儿,全部兑现。

  看看王婆这安排的紧密周全。潘金莲能跑掉吗?一步步把潘金莲带进答应西门庆的事儿上。厉害呀!王婆!这分析环环相扣。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5

  《百家讲坛》(蓝版)走出“正说”历史局限、弘扬深度悦读、纵论社会生活。在“尊重历史,兼顾艺术个性”的前提下,要求x的写作方式有进一步的突破创新:无论是资料的运用、观点的得出,还是各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塑造、各种历史事件的归纳总结等方面,均采用“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民间形象”的合理取舍的表现原则,从而形成“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

  《百家讲坛》被人们所喜爱.它已不再是一书了,它深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xx年7月9日《百家讲坛》栏目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我之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介绍详细,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会介绍人物的一系列情况.比如易中天三国之庭审诸葛亮中开篇说:这是一场谋杀的指控,事情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国鼎立时期,涉案双方名声显赫,涉案一方的诸葛亮被指控是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关羽兵败被擒,为孙权所杀,似乎在历史上已经无可争议.这一指控的提出不仅使关羽之死蒙上一层神密的面纱,也冲击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根据?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在开篇给人留一线悬疑,吸引读者的目光.随后,借着一些文学记载,抽丝拨线,否定了这一荒谬的说法.有一位学者说:"诸葛亮胸怀天下,而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利的最大障碍,"周思源教授说:"这个无疑,我觉得很值得怀疑,不是无疑,而是有疑,x说诸葛亮胸怀大志,他曾经对徐庶等表现原则,从而形成“以故事讲人物、以人物讲历史、以历史讲文化、以文化讲人性”。

  《百家讲坛》被人们所喜爱.它已不再是一书了,它深深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自20xx年7月9日《百家讲坛》栏目在中央电视台开播.我之所以喜欢看百家讲坛是因为它介绍详细,在讲述历史事件时还会介绍人物的一系列情况.比如易中天三国之庭审诸葛亮中开篇说:这是一场谋杀的指控,事情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三国鼎立时期,涉案双方名声显赫,涉案一方的诸葛亮被指控是杀害关羽的罪魁祸首.一直以来关羽兵败被擒,为孙权所杀,似乎在历史上已经无可争议.这一指控的提出不仅使关羽之死蒙上一层神密的面纱,也冲击了诸葛亮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到底有什么根据?诸葛亮和关羽之间究竟发生过什么?在开篇给人留一线悬疑,吸引读者的目光.随后,借着一些文学记载,抽丝拨线,否定了这一荒谬的`说法.有一位学者说:"诸葛亮胸怀天下,而关羽无疑是他攫取权利的最大障碍,"周思源教授说:"这个无疑,我觉得很值得怀疑,不是无疑,而是有疑,x说诸葛亮胸怀大志,他曾经对徐庶等三个好友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朋友问他"你将来干什么?"诸葛亮笑而不答.这位学者就说诸葛亮难以启齿.在刘备称帝后,关张的地位就高于诸葛亮。因此,对一心想要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在刘备身边具有极强的排他性的小圈子,是他仕途的阻碍.周思源教授否定的回答:"胸怀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美德,以天下为己任,这是普遍性的,为国为民做一些好事,不等于要做皇帝,也不等于要做宰相.诸葛亮曾自比于管仲,乐毅.两位都是良相主帅,是国君的主要辅臣.主要是辅佐国君,而不是要当皇帝,是希望自己可以辅佐君王,成就霸业。"时人,莫许之."有人觉得他说大话,怎能和管仲,乐毅相比.诸葛亮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笑而不谈呢?周思源教授如何回答呢?他说"关键就在于`仕进可至这四个字,诸葛亮自比于管仲,乐毅这是理想,并不是已经做到了,可以做到也不一定做到,徐庶等三个好友你们最多只能做到州和郡这样的官职,是他不便说有点贬低朋友,另外,荆州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他不满足于,那么他也要等到镇守荆州的关羽,帮他打败东吴,他再收拾关羽,当时刘备他还未成大气候,还不过成为割锯一方的时侯,他总共只有荆州益州,两个地方,他的占略地位超过益州,诸葛亮当时怎么除掉关羽?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呢?何况他没有这样的作案动机.诸葛亮真的想当惶帝,容易了,随时可以找个借口把无能的阿斗搞掉,他多次摔军作战,刘备去世后诸阁亮掌握军政大权,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摔军南征。一个有巨大政治野心的人最怕离开他的老窝,最怕别人也有野心,在你不在京师时,把你搞掉,而诸葛亮多次带兵出征.他确实没有野心.

  后文,又以《诸葛亮受排挤吗》为辩题来解释阐述观点.诸葛亮借孙权杀关羽的可能性.时光的流逝,可以冲刷掉掩盖真相的迷雾,穿过历史的长河,人们对诸葛亮借刀杀关羽这一指控的探究不单纯是对真相的执着,更不是名人效应的附和,而是如何去看待人们心目中那个原有的形象,当诸葛亮走下神坛,在历史的显微镜下,他是否依旧是那个千白年来为历朝历代所景仰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高洁品质,伟大的人格,将志未酬身先死,都非常感动,可想而知,世世代代都非常敬重诸葛亮.从这可以看出在讲述完后还有教授自己的阐述,想法.这也正是我喜欢看的另一个原因。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6

  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

  对于这一个节目,我以前就有耳闻,前几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丹老师讲论语,讲的很好,很为人津津乐道,也成了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

  因为上学,所以看电视少。趁放假的时候这才有机会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开始看的'是赵玉平老师讲的《刘备的谋略》,才听了一会我就入迷了。赵老师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很接地气,时不时地以古论今,让人听了不乏味,不仅学习了知识,更是一丁点也不觉得的累。

  我听了一集又一集,很感兴趣,一直到饭点了,爸妈叫我吃饭的时候,还有点恋恋不舍的按了暂停。

  吃饭期间,我和爸妈聊起来刚刚听到的新知识,把其中评论刘备,吕布等人的性格等等和我们自身还有周边人联系起来。看得出来,爸妈听的也很开心,也许,他们也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我才看了一个老师所讲的,但我真觉得《百家讲坛》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节目。以前学历史,就觉得是老师一行行地对着课本念,留一些知识点,感觉很枯燥,而通过这个栏目,这些老师如此精彩的讲解,一下子发现历史真的是太有趣了,听那些伟大的古人的事迹发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真实的普通人,却是比我们更勤奋努力,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这个栏目让我更深地明白了这些字里行间的意义。

  大爱《百家讲坛》,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7

  百家讲坛是我少有喜欢看的科教类节目。遗忘看的那些教育节目都觉得很是乏味、枯燥总觉得有些纸上谈兵的感觉,但是百家讲坛给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比如今天看的这期节目,我就受益匪浅。

  看于丹的心得.很受启发.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牧羊人的比喻更是让我感触很大.她说.我们做事就要像牧羊人一样.只要看好最后一只羊就好了.最后一只羊赶上了.其他的羊就会跑得快了.而现实中.有很多人只看着自己的头羊沾沾自喜.却不曾想他的有的羊已经落下了很多了.和这个故事相似的是木桶的故事.一个木桶是由许多片木板组成了的.要看这一个木桶的盛水多少.要看最低的一块木板而不是最高的一块木板.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学生.其实你看一看.那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其实在日常的学习中.并不需要老师下多大的功夫.相反.真正需要我们帮助的是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只有抓好了学习落后的学生的成绩.那么我们一个班的成绩也就会好了.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像是那只最后的羊一样.只有抓好他们的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当然任何的比喻都有其不恰当性.我们对于学习一帆风顺的学生还要有更高一层的要求.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能够自主学习.老师只是给予一定的指导就好了.

  这一次的让我有了很大的感悟。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人,但最缺的便是人才。这是为什么?就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事业有了些许偏差,应早些意识到这个问题。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8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9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宽厚的胸襟气度。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就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一天中午12点45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10

  今日,我看了赵玉平教授的“百家讲坛”之“跟司马懿学管理”的(1、2、3)篇,受益无穷。在那里,我认识了司马懿的足智多谋、为人谨慎、毫不马虎,对待他人的耐心,打起仗来,毫不慌乱,能仔细认真地思考,镇定无比。对待领导,谦虚恭敬,深受曹操、曹植的器重,因为他做事细心认真,又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以不断升官,以前像是一栋房子的一根水管,此刻像是房子顶天立地的一根梁,真是“以前靠着墙,此刻顶着房”啊!

  他不但十分会用兵,并且能猜测别人的想法,无所不能,所以屡战屡胜,霸气凌人,用一个词来比喻他的性格实在是再好可是了:冷月狼。并且,在百家讲坛里,我明白了,他的.脖子竟然能180度大转弯!能够人往前走,头往后看。

  我还明白了,曹操怕有人杀他,竟然装做梦里杀人!事情是这样的:曹操当了丞相,兴奋不已,可是他怕有人会在夜里来此杀他,就对他的手下说:“我最近不知得了什么病,经常梦见我在梦里杀人!”有一天晚上,他在睡觉,他的手下把他的被子盖好来,他听到了声音,“刷”的一声拔出剑,眼睛还闭着,就一刀把那人的脑袋给割掉了!第二天早晨,他看见他杀的人,还一向在装,问其他人,说:“谁杀了我的兄弟!”其他人都说是他自我杀的,他就对他们说,没办法,他会梦中杀人。这起到了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作用,让别人不敢靠近他,这也充分的体现了曹操这种多疑的心。

  百家讲坛里讲的都十分有道理,我还要去看咯,拜拜!、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11

  今天《百家讲坛》讲的是爱上语文系列节目中读诗中的“厚”与“薄”。

  掌握一套正确的阅读诗词、鉴赏诗词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语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么今天老师将会给我们分享哪些阅读诗词的“妙招”呢?

  老师,有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做例子,要先把它读厚,再去读薄,最后再读活,读厚是基础,读薄是关键,读活才是最终的目的.。独厚并不是数量上的,是质量上的一种变化。要解读《长相思》,在不同的角度,有许多不同的见法和感受,理解的也不同,也可以根据他的其他诗词和经历来感受,这样就会读的越来越厚。纳兰性德也有许多称号来体现他的故事、经历和性格,用现代话说,纳兰性德是个“天才”“学霸”“专家”“大咖”“情种”。

  读薄关键的关键在于你能够聚焦和锁定这首诗最核心、最有价值的信息。《长相思》上片可以把他读成一个字“身”,下片可以读成“心”字。

  读活就是反复的读,有感情的读,把自己带进诗里,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这首诗就被你读活了。

  这就是阅读诗词的“妙招”。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12

  今天我们看的是真假曹操。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名声不是太好,民间客气的说叫奸雄,不客气的说叫奸贼,鲁迅先生称曹操为英雄。这样一来对曹操的评价就有三种-------英雄、奸雄、奸贼。

  民间传闻曹操为人奸险歹毒,他奸诈中有真诚,这正是曹操辛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他也有坦诚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他竟也是一个很宽容的人:曹操和袁绍作战的`时候,袁绍让陈琳写一篇檄文。陈琳是个笔杆子,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从曹操的祖宗骂起,后来袁绍败了,陈琳做了俘虏,别人把陈琳抓到曹操面前,曹操说:“陈琳啊,两军交战,都要发表这样的声讨书,这个很正常,不过呢,你骂我又没有得罪你!陈琳说:“对不起啊,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曹操说:“好好好,算了算了,你也是个人才,还是继续做你的笔杆子吧”。

  曹操这个人是个很复杂的人,前面是他性格的一部份。他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毒辣,既宽容又报复。在我们看来,曹操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一个人,他这个人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曹操能够如此本色,说明他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13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与军事政策。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与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与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坚决与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 篇14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阳心得体会。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观看《百家讲坛》有感】相关文章:

百家讲坛观后感.11-15

百家讲坛的观后感11-24

百家讲坛观后感11-04

《百家讲坛》观后感11-04

百家讲坛观后感01-13

百家讲坛观后感(优秀)07-14

百家讲坛观后感 9篇02-11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11-06

《百家讲坛》观后感15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