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老师·好》影片观后感
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老师·好》影片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老师·好》影片观后感1
按照学校统一安排,也出于对“抽烟喝酒烫头”相声演员于谦老师的喜爱,我选择在周五一个明媚阳光的午后,走进“不见不散”电影院,观影结束后我怀着一种淡淡的失落和惋惜,走出了影院,又回到了明媚的阳光之下。
影片开场的那段话让我记忆犹新:“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欢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遇到了你们,而是遇到了你们,才有了这段最好的时光。” 这段话足以让我反复咀嚼思考,我想这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把这段话送给他们。剧中的苗婉秋一出场就洋洋得意的推着他的奖品自行车。不得不说,这贯穿始终的自行车还真是抢眼。苗老师到了班上之后就给这个班的几个学生各种下马威,一句“从此这个班的规矩……他姓苗!”落地有声,那专制霸气的神态,活脱脱一个“苗霸天”横空出世,从此他和学生斗智斗勇,甚是有趣,学生对他也是先恨后敬,看着看着,我已完全找不到那位在德云社说相声时亲切随和的于谦老师的身影了,可见我们苗老师演技在线,观众没法跳戏。
虽然影片中的苗老师比较专制霸道,但他也充分表现了那个年代教师的师风师德,比如:拿出自己的工资并组织学生捐款为学生治病;免费为学生补课;生活中为尊严而不争取分房(甘愿蜗居);工作中不服输好面子力争上游;特别关心优生、也不放弃差生。这些都是苗老师所呈现的人性亮点,观影后他还在我们脑海中闪烁着光芒。就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会照亮我们前行的路。
可惜的是,作为80后,我对剧情中呈现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活没有很强的代入感,毕竟电影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吧。安静的结局,让大家惋惜,我也有同感。回想自己的高中岁月,感慨万千:有些人的`青春是活力四射;有些人的青春是失意潦倒;有些人的青春是漫长奋斗;有些人的青春是草草收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称得上品学兼优,可为什么命运的车轮要碾压品学兼优的安静呢?我甚至想过假如我是编剧,一定让她平安无事,并以高分考上北大,完成她的理想,还能弥补上苗老师的人生遗憾。哈,那真是皆大欢喜!
可是转念一想,我不是常和自己学生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嘛!其实观影也一样啊!没有一点波澜和曲折又如何能造成深刻的感受呢?影片的结局:安静坐着轮椅在她充满阳光的书店里恬淡的看着书;苗老师在乡村小学教书直至退休;这样的结局让人失落让人惋惜,但只是淡淡的,因为面对命运无情的捉弄,面对人生的挫折失意,苗老师和安静还能坚强又自信的在人生道路上无畏前行,无怨无悔,这种勇气让我感动!
那位在课堂上看金庸小说的调皮的同学王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做了一名教师。王海把苗老师那段话念给他的学生,他的学生坐在布满阳光的教室里倾听着他的朗诵,他讲这段话时神情显得很满足也很陶醉。这个场景让人感觉那么熟悉又那么美好。也许我们身上都有些苗老师的影子吧!最后我想说:作为一名教师,不必去奢求点亮学生的人生,只要能在自己人生路上遇到无奈与挫折时,还能依然坚持去做一个温暖学生心灵的老师。同时,希望在我遇见你们(我的学生们)的这段最美的时光里,我能及时把阳光和勇气的种子播撒下去,让你们都能不惧人生风雨,向阳生长……
《老师·好》影片观后感2
电影讲述了苗老师(学生送外号苗霸天)与三班孩子从高一到高三,三年间普通、平凡的故事。学生高一刚接触苗老师时对他是怕,后来受不了他的专制管理,开启了八十年代特有的师生大战,大战以苗老师的自行车为线索展开,发生了一系列令人捧腹,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交往的加深,学生渐渐理解了老师。知道他是当年的高考状元,却因时代原因与北大失之交臂。在自己语文老师的鼓励下,他报考师范,成为一名语文老师,并被分配到县城任教。这些经历,也成了学生们努力的动力,三班的班长安静就发誓非北大不考。但命运常常不如人愿,安静为了帮因给学生补课被停职的苗老师说情,归途中出车祸,没法参加当年的高考,之后连续两年去考,也没考好。
如果用一两个关键词概括观影人的表现,大概是笑和泪比较合适。整部影片充满了喜剧色彩,苗老师的严厉、与学生间斗智斗勇,学生捉弄、报复老师等情节都是以诙谐、幽默、搞笑的方式呈现的。因此,观影现场爆发出阵阵笑声。笑声结束,时不时又会传来抽泣声。是的,是影片中的师生情、同学情深深感动着我们。同时,虽严厉但心中有爱,为学生着想,正直优秀的苗老师受到不公正的处罚,也引人深思,他在学生毕业之际选择离开叫人不解。
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演艺术上亦庄亦谐、庄谐并用的处理。这是一个相对严肃的主题,但是编剧、导演并没有将其处理得特别高大上,也没有弄得如《全城高考》般沉重,更没有《青春派》那样搞笑。
这部影片选材校园生活,关注师生关系,思考什么样的老师是优秀老师。高三毕业之际,苗老师悄然离开,应该是当下对那个年代教师的一种反思。他究竟算不算是个优秀教师?算吗,似乎不对,他将当年自己没实现的梦想强加到学生头上,逼着学生去实现。可这难道又错了吗?他爱学生,为班里长脑瘤的学生捐了一个月工资,到处找回混混队伍中的男一号。他悲伤着学生的悲伤,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时时督促学生争分夺秒的学习。这样的老师难道不优秀吗?可他没有私心吗?当然有,学生的好成绩能给他好声誉。但他不收补课费,免费给学生补课,又说明了什么?
这些只能说明,这部影片中的苗老师是立体的、多元的、复杂的。现实中的`老师又何尝不是如此。影片结尾,三十年后,白发苍苍、颤巍巍的苗老师拄着拐杖去看截肢的安静,也许是发现了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那是不合理的。他当年的离开是反思,三十年后的看望是愧疚,是忏悔!
身为老师,影片中的许多镜头在我的育人历程中也真实出现过,我与学生间也发生过“自行车”故事,我也有过如苗霸天般的强势、专制,也凭借一己之力努力为贫困生拉资助,也与学生上演过聚聚散散的故事。这些,不是一两个词,就可以平面化概括的。
影片是首尾呼应的。以“每个人的人生都因相聚而幸福,当然也有离别的痛苦...”(大意如此,记不准了)开头、结尾。
最让我感动之处,是片尾将所有参演人员名字都打出了,包括没有一句台词的演员。这应该是对每一个劳动者的尊重。
《老师·好》影片观后感3
4月11日晩上七点,学校工会组织全体老师到安江新城观看电影《老师好》。电影所讲述的是八十年代中叶高中时期的学校生活,观看后我深有感触。
有人说,老师是一种情怀,是一种热爱,是青涩年华里最美的引路人;
有人说,老师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坚持,是用粉笔书写明媚四季的工匠;
还有人说,老师就是一份责任,无论鲜花还是荆棘,平坦还是泥泞,都会永远带着爱在路上前行。
《老师好》这部电影犹如岁月凝成的珍珠偶尔放在地上是冰冷的,拿在手里却炙热烫手,那份温度里有你,有我,有他,有记忆串联的每一个故事。
《老师好》是校园青春片中少有的以“老师”为视角展开的故事,讲述了由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现了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及纯真情感。整部电影对刻意的戏剧冲突进行了消解,平淡真实地再现了一个个真实存在的人,从而赋予了电影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好看而不俗套,走心而有力量。
《老师好》中于谦饰演的老师苗宛秋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着朴素的白衬衫,手腕上带着手表,一身复古装扮完整还原了八十年代老师们的形象。在性格上,苗宛秋在课堂上正言厉色,私下却展现了慈祥、和蔼的一面。
《老师好》的整体叙事并没有禁锢在爱情层面,而是在剧情上紧紧围绕着师生们日常发生的琐事而展开,影片呈现出的人物也都几乎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典型”,桀骜不驯的洛小乙、人如其名的安静、新潮前卫的关婷婷、大智若愚的脑袋、舞痴兄弟文明建设、爱八卦的海燕、奸商耗子……真实的人物刻画让观影现场的不少观众连连赞叹:“我们那时就是这样”。你有过老师吗?我说是真正的老师,前不久,“学术圈的师生关系”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频频被人讨论,什么样的老师才算是好老师?好老师不仅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应该 “育人”,而好老师的教育应随风入夜,潜移默化地留在每个学生的心里。面对如今逐渐淡薄的师生关系,《老师好》逐渐唤起了人们对80年代师生情谊的回忆与渴望。
影片中,苗宛秋爱护学生,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走遍大街小巷,就是想让洛小乙回来上课;为了让替同学补习的安静不耽误个人复习时间,他晚上免费替同学们补习;在安静面临保送和参加高考的抉择时,他没有代替她做决定,而是告诉她“人生有好多个十字路口,重要的就那么一两条,要选一个最适合你自己的”。苗宛秋无私奉献也终于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他的.一片真情……
最后把电影中的经典台词送给大家:我坚信,青春不会消亡。它只是躲在某片绿荫下慢慢疗伤。岁月凝成一颗珍珠却无法拥有。丢在地上冰凉,握在手里滚烫。我想拥抱它却扑了一个空,它化作一片杂物散落在桌上。泛黄的日记本,气数已尽的铅笔,褪色的发卡,还有一个空空的背囊。那年,铅笔在日记本上写道。真好,我没有去打搅你的暗自芬芳。真好,你也没有戳穿我的刻意坚强。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谱写生命乐章,四季耕耘无微不至留名青史铸就中华辉煌。
【《老师·好》影片观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影片观后感03-25
《老师·好》观后感11-28
《老师!好》观后感11-15
《老师好》观后感07-14
(精选)《老师好》观后感07-06
老师好观后感11-04
影片《美丽心灵》观后感11-14
爱国影片观后感作文10-11
《功夫熊猫》影片观后感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