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观后感
观看完作品之后,内心会产生很多感慨,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很多人观看之后都有不一样的心情。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宝藏》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宝藏》观后感1
今天观看了《国家宝藏》第一季的第四期,其中杜虎符的前世今生尤为吸引我。
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长约十公分,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左半交给将帅,右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使用,持符者即获得调兵遣将权。虎符到了隋代被改为麟符,而到了唐代,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又将其改为鱼符或兔符,甚至龟符。到了后世它逐渐演变成令牌等物,于是这种动物形状的兵符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杜虎符的前世
这次的国宝守护者刘奕君所守护的文物是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
杜虎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兵甲之符,专门用作调遣杜县一地的兵将,它各分其半,右半在君王之手,左半存于杜县军事长官。如若征调五十人以上的士兵,必须合符才可行军令,所以每个入伍的士兵,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识自己所在军队的虎符,所有的士兵都严守“不见虎符,誓不发兵”的底线。
杜虎符的身上有铭文四十个字,其中有两句话“右在君,左在杜”。而秦国只有一个帝王称过君——秦惠文王,由此,杜虎符应该是在秦惠文王时期铸造的文物。先秦时期,诸侯国之间征战频繁,君主首要把控的就是军权,而虎符作为一种可以实施调兵遣将的工具,不仅可以更好地保障君王调兵遣将的权力,也是一个国家军权高度集中的象征。
这不由让我想到《诗经》里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君王征师作战,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可以想见,在战争繁多的冷兵器时代,战事紧急,为了迅速调兵遣将,虎符一合,备战工作紧张进行——这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表现了秦国人民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也反映了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
杜虎符的今生
虎符是中国古代对当代密码学认证的'一种朴素追求。
当代密码学大致分为认证和保密两个领域。从古至今,从虎符到如今的指纹认证(属于认证领域),保险柜的密码(属于保密领域)等等,当代密码学传承着虎符的这种精神。例如,我们给电脑设置一个开机密码,这相当于铸造了虎符的左边;登录电脑时,我们输入的开机密码相当于虎符的右边,左右相合,开机无碍。
如今,在信息安全领域,我们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就。自从中国举办了RSA大会20xx信息安全国际论坛(它属于RSA大会的一个分支)后,我国密码管理局陆续发布了SM系列算法。这个系列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商用密码标准算法,从而使我们摆脱了对国外算法的依赖。
在现实生活中,听上去高深莫测的SM算法其实离我们很近。例如,SM7算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类IC卡,门禁卡中,这相当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手持一张虎符来认证我们的身份。
从古代的杜虎符到现代的密码学,变化的是时代和科技条件,不变的是“认证虎符”所蕴含的信息安全的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诗酒趁年华”,不惧困难,乐观创造,让虎符精神永续活力。
《国家宝藏》观后感2
《国家宝藏》的热播,引起了大家的广泛热议,很多年轻人也为节目“疯狂盖章”。当一档文化节目让观众感受到大格局、大历史、大情怀的同时,也重视提高年轻人的参与感,那么这档节目就年轻了很多。
正如第一期节目开场时张国立所说:这是一个年轻的节目,有多年轻呢,也就是上下五千年。没错,节目“年轻”了,观众自然也就年轻了。
绘画、瓷器、书法、石鼓、编钟......文物不再是橱柜里的一件作品,我们感受到了文物的文化脉搏。感受了古代工匠之技艺精湛,感叹于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鼎盛王朝的海纳百川,国力昌盛的文化自信。
说到文物,第一反应就是安静和神秘,曾经去博物馆也只是静静地端详橱窗中那些价值连城的`“神物”!以前关于文物宝藏类的节目,会觉得枯燥乏味,从来没有想过电视节目会以这样的形式来讲文物故事。惊叹于文化节目的创意新颖,自豪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文化自信,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
关注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以民族文化为傲;守护璀璨历史,守护国之瑰宝!
《国家宝藏》观后感3
12月17日晚,央视《国家宝藏》播出河南博物院专题。河南博物院三大镇院之宝贾湖骨笛、云纹铜禁、妇好鸮尊惊艳亮相,蔡国庆父子、雷佳音、刘涛分别担当护宝人,演绎国宝前世传奇。
其中,雷佳音演技爆棚,得到网友广泛赞誉。
但是,真正引起网友共鸣的是云纹铜禁的今生故事。这个强国梦故事让张国立和雷佳音也为之震撼。
为何20xx多年前的“云纹铜禁”和强国梦产生关联?中国航发高级工程师吴庆辉作为这件国宝的今生故事讲述人给出了答案:
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铸造的神秘基因就藏在云纹铜禁中。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所使用的熔模铸造,就是向中国古老的失蜡法学来的。
他说:“中国现在的航空发动机技术完全是我们自己的,中国是世界上仅有的.四个能够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国家之一。”
这些话燃爆全场,自豪感油然而生,网友也纷纷评论:太震撼!
《国家宝藏》述说国宝历史、传承中华文化。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我国的历史和文化,需要我们掌握扎实、丰富的知识。
在《国家宝藏》第一期播出后的第三天,同学跟我说,《国家宝藏》这个节目非常好看!于是我也去看了《国家宝藏》,看完之后有了很多感想。
通过这个节目,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的聪明,我们的历史是多么的源远流长,5000年的文明古国孕育了多少宝藏,这些国宝犹如颠沛流离,失散千年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依然风姿绰约,烁烁生辉。在这些国宝的身上,记载着中华文明的缘起和漫长岁月的积淀,镌刻着不屈的民主精神与不灭的人文之光。
我会努力学习历史文化,为我们的珍贵文物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国家宝藏》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节目,宣传古代文物历史,也让我们了解全国九大博物馆的代表文物。既了解了历史,又了解了文化。结合明星守护人推荐和影视表演还原了当时文物诞生的初衷,也让我们理解了每一件文物诞生的不易和难得。
在几千年前生产力并不发达,但我们的祖先们凭借着他们的聪明才智,制造出这一件件举世无双的精美物品。每一件物品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的国家虽然在不断地发展,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远的距离。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向我们的祖先学习,学习他们勤劳勇敢的精神,发扬中华着祖先的血液、继承了祖先的智慧,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我们是未来的书写者,唯有努力自强,不负历史,不负少年!
《国家宝藏》观后感4
春节假期,我看了《国家宝藏》第一季里面的湖南、湖北、河南、上海、故宫博物院各推荐的三件古代文物。
我对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印象最深刻。《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徽宗时期王希孟十八岁时耗时数月完成的,是宋代青绿山水画的代表之作。画中表现了宋朝江山的壮丽美景。王希孟采用了复杂的青绿法,而作画所用的颜料则是一些非常珍贵稀有的宝石、矿石,比如孔雀石、赭石、蓝铜矿。
还有河南博物院里的商鞅方升和莲塘乳鸭图。商鞅方升是战国商鞅变法时用来称麦子的计量容器。如果里面装满麦子的话,就是那时的一升。方升里面刻满了铭文,一段铭文讲述的是秦始皇那段时期的,另一段讲述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莲塘乳鸭图是明朝朱刚用氪丝织出来的一幅图。图上的鸭子栩栩如生,而且鸭子旁边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石头上是外深里浅的渐变色。还有一些鸟是单只的,所以有人猜想也许现存的这幅图只是整幅图的一部分。这幅图最奇妙之处在于,无论正看或是反看,都能看见一模一样的图案,即正反一样。
这些国宝虽然看似冷冰冰的,其实它们含着古代工匠的心血。我还能从国宝中的精细看出工匠们的坚持和主人的爱惜。还有很多的国宝等待我们去探究。
《国家宝藏》观后感5
央视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很正,很有含金量。很高兴很激动看到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越来强了!真好看。
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很需要有人把文物,文化演活了给我们看,烹熟了给我们吃。如果不是这样一档节目,很多人是意识不到自己的文化饥渴和精神干燥吧。反正我觉得如降甘霖,非常好,央视邀请到的嘉宾,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们也都是非常专业和热爱文化工作的一些人,他们是当代的匠心代表,是真正用热爱,执着和梦想在活的人。
文化的东西,需要这样一群真正热爱它的人守护,因为文化,历史很脆弱,又很重要,需要最温柔的爱来呵护。尤其是讲千里江山图时,那个现场磨颜料的老先生,感觉很奇妙的缘分,好像这辈子可能就这一次能和这些永远不会与自己的生活产生交集的人相遇了,而许多人的一生也根本意识不到,在我们日常生活之外,有人在做这样一件与文化有关,看似微小但很有价值的一件事。我觉得肃然起敬,很多人的工作,很有意义,却不为人知,我们大众其实需要参与和关注,给这些人一个舞台,让这些高冷的文化精粹走向大众,被看见和理解,被延续和传承。很感动,老先生现场示范做的一切,觉得很有意义很值得敬佩。他让我们知道古人是在用多么极致的精神在做一件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绝不仅仅是大宋的航拍中国这一层意义,更是中国画,颜料的登峰造极,这是封建时代才可能产生的一件瑰宝,这是只能在皇权鼎盛时期才能做到的一件事,今人想要做这种事财力,物力,审美,都不可能。听解说的时候,觉得王希孟如果真的是消失在大牢,而不是被处死该多好。天才,仅有一件传世杰作。为节目的小剧场打call,很好看,看到宋徽宗和蔡京的一天从互相拍马屁开始,觉得特逗,好萌,蔡京不论怎样弄权,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位置,绝对跟他对艺术的.赤诚分不开,他再怎么看不上王希孟这个小孩,但面对足够优秀的作品,还是会禁不住赞叹,这才是他跟宋徽宗灵魂上的最高契合点,对艺术的共同追求,热爱。从某个角度说,宋徽宗,大概是用艺术上的知己,人品上的小人在做宰相,就算他心里江山再大,也大不过艺术,所以他是投错了胎,用错了人。他的本质是艺术家,他的硬件和软件的悖逆的,他的灵魂是艺术家,他的身体生在了皇家,好像花朵的灵魂,却有大树的枝干,注定是脆弱,被摧残的。
以前也不理解乾隆,不喜欢乾隆,和许多文化人对他的评论一样鄙视他,看完节目忽然觉得乾隆很单纯,很可爱,他的审美可能很不主流,但是他的心很赤诚,瓷母瓶的工艺价值大于审美,真正的艺术并不仅仅是以美打动人的,真也非常的重要,记录也很重要。瓷母,就是一种对传统工艺的集大成,美不美不重要,而是它就像一个活的釉彩工艺秘笈,记录着中国陶瓷文化的工艺巅峰,展示着那个时代的骄傲。要感谢乾隆的炫技,把这么珍贵的工艺作品保留下来了。
另外,出于对乾隆的好奇,发现他真的很招黑,很孤独地在坚持自己的审美,感觉好想抱抱他,他的乾隆红很美!他就像乾隆红,是一朵彻底的男版红玫瑰!活的热闹,绚丽,美得喧嚣!谁说这样就不好呢?我不觉得乾隆审美很好(我觉得他的乾隆红很好,但有时候会审美会偏移?还不太了解,不能妄断!也许他的蝴蝶结审美是一种未成熟的蹊径,也许他的灵魂里住了一个现代人,西方人?),但是乾隆的心态很赤诚,很感动,虽然蝴蝶结,条纹瓶很像是像现代人仿古的拙作赝品,不好看,只能说明他审美不好。甚至,可能也不能说他审美不好,毕竟乾隆红又很出彩!只能说他审美很大胆,发挥正常时很棒,发挥不好会偏。
感谢《国家宝藏》这个节目,很棒,你们的工作很有意义,把高冷的文物介绍给大众,让许多人看到文物背后的文化价值,我们这个时代很需要这样的节目。
《国家宝藏》观后感6
疯狂安利国家宝藏第二季。
这个节目真的太棒了!每集以一个博物馆为主题,亮相三件文物,每件文物绑定一位与之气质相符的明星嘉宾,他们或娓娓道来文物传奇的前世,或打扮成古人的形象演绎宝藏诞生的故事,带领观众进入一个神秘的探寻空间。
这一季的'国家宝藏,真心让人震撼。相比于第一季更让人热血沸腾 !
印象最深的是颐和园玉峰塔在东堤走,塔随人动。
原理竟是河堤是圆弧状而圆心则为玉峰塔!
中国的建筑,追求天人合一,人与天时地利 相互融洽,而中国的源远文化,也早是超越人的个人,已在天地间遨游 。听完前世故事再听今生故事。这些古人还有今人为了研究一个东西或者是为了追求一个东西不懈努力,真的就让人真的很敬佩。
往者不可谏,深深为国家的宝藏,惊叹自豪而又感动!
真的国家宝藏的文案真的太好了,真的。天哪......
无话可说了本是满腔热血,写完发觉实在笔拙。
《国家宝藏》观后感7
丫丫真的很美,在舞台上情绪控制的非常好,一颦一笑都仿佛真情实感。
最感到震撼的还是传统服饰的秀,刚一出场就是一股气场袭来。
模特们在场上的神韵、步伐特别稳健。站立不动的时候表情温婉,不同的.模特、服饰造型会展现出特有的人物形象或端庄,或肃穆,或活泼、俏皮。
说到步伐,模特们的步伐都很慢,这非常统一,我个人在走秀时总会不自觉的加快速度,表情显得很僵,眼睛也会飘忽不定,看视频回放发现自己整个人很僵硬,走路也晃。
模特们最后统一向前的步伐整齐划一,最后的定点每个人没有多余的动作,端庄的肃立眼睛是有神的。(不行了我感觉自己是死鱼眼)
总的来说,观后感觉我们的定点动作、道具选择、基本功、舞台舞美等等都要继续加强学习。
《国家宝藏》观后感8
《国家宝藏》是“大型文博探究节目”,是一种全新的原创模式,即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建一种全新的表达。
首先,《国家宝藏》用年轻人的语言和他们沟通在播出之后,很意外地在B站上火了,全集播放量为30万+,还有4万密集弹幕。要知道,B站上的用户大多都是95后、90后的年轻人,其中90%的用户是25岁以下。这样一个文博体裁的节目却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缘由是央视节目的年轻化,《国家宝藏》用年轻人宠爱的方式和年轻人沟通,用年轻人关注的点来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其次,《国家宝藏》用话题性引发热度
节目播出后,热门话题也没有断过。第一期结束,#乾隆农家乐审美#又被玩坏了。
在《国家宝藏》节目中,对于乾隆农家乐审美的调侃更是干脆被演绎到了真人秀中,这可算是正宗的官方“吐槽”,干脆戳中广阔年轻受众的点,在网上又掀起了一波热度。而《国家宝藏》也通过这个引发网友共鸣的点,告知了大家乾隆迷之审美背后的缘由,现场科普道,“鼎盛王朝,就该海纳百川”,而且它的烧制技艺可以说世间仅此一个。 第三,《国家宝藏》用历史和文化引发共鸣
在《国家宝藏》之前,《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纪录片和电影就已经引发了不小的热度,而此次《国家宝藏》更是让中国的年轻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酷爱达到了另一个顶峰。其实,现在年轻人的民族骄傲感肯定也不比老一辈少,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更是增加了年轻人对国家的自信念。
《国家宝藏》正是想借此机会来引发年轻人对于国家骄傲感的共鸣,在观赏文物的同时,也能了解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通过看《国家宝藏》切切实实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匠人精神,不是套话!真的看着看着就跪了!真正的磅礴大气!《国家宝藏》真的'做到了,让我们觉得自己和自己身上流淌的古老血液一起沸腾,涣然新生。我才发觉语言是如此的匮乏,除了说很好看,太好看了,竟然一时间想不出什么其他的言语来形容。渐渐宁静下来,细细品尝。感觉到用演绎前世故事的形式真的让国宝活起来了,尤其是看那个千里江山图…太能激发民族骄傲感了!
没有消遣圈的乌烟瘴气,没有当红小生小花的辣眼刷屏,透过《国家宝藏》,我们仿佛置身于多年前的净土,仿佛在与先人对话,一切都是鲜活的,一切都是有生命力的,正如节目一起先主持人张国立说的,我们是一个年轻的民族!有多年轻?也就上下五千年!
《国家宝藏》观后感9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每一件文物,都是一个记载民族血脉的基因密码;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守护中华文明的基因宝库。《国家宝藏》不仅是对文物的展览。文化的展现,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唤起大众对文物保护。文明守护的重视和自发进入博物馆的兴趣,从而让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博物馆建立起联系。然而,如何才能获得这样的表达效果和传播效果,并非易事。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博物馆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藏品不断汇聚。展览不断丰富,不愁观众,仅有这些够了吗?不够。一个博物馆是不是真正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就看你用你的资源在多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据显示,尽管我国文博资源丰富,使用率却不算高,国人平均每两年才进一次博物馆,而在欧美国家,居民平均每年要走进博物馆三到五次。一方面,日益浮躁的社会心态让人难以沉浸其中感受文物魅力;另一方面,陈旧呆板的展陈方式和深奥晦涩的讲解让人难以心生亲近。
如何打开博物馆里的〝奇妙〞,让它真正〝鲜活〞起来。〝亲和〞起来,《国家宝藏》正是借助电视综艺这一全民引领级别的传播载体,进行一种破题意义的探索和尝试。
《国家宝藏》由央视和故宫联手,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院)鼎力加盟,在文博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制片人。总导演于蕾将节目形态定义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我们这次把纪录片和综艺两种创作手法融合应用,属于全新创制的纪录式综艺,它以文化的内核。综艺的外壳。纪录的气质,创造一种全新的表达〞。不难看出,《国家宝藏》试图通过一系列努力,打破文物的〝静〞,带来生动。流动和撼动。央视综艺频道总监郎昆表示:〝《国家宝藏》从全新切口进入文化节目,汇集了领域内顶级的资源,加上我们多年创新积累的经验,我们有信心打造出一个新的文化节目标杆。〞
《国家宝藏》将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九大博物馆每家推荐三件国宝,节目展示后交由公众甄选,最终每家选出一件;第二阶段,以《国家宝藏》为题举办一场盛大特展,展品即为甄选出的九件国宝。文化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观后表示,《国家宝藏》真实。全面。立体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国家宝藏》观后感10
《国家宝藏》第二季重磅回归,吸引了众多关注的目光。打破传统模式,一改历史节目枯燥的说教方式,用鲜活的人物形象、动人的故事展示人文历史,让观众感受到文物也有生命的历程、有灿烂的过去、有尊严的现在,还应该能健康的走向未来。
看过节目的人无不震撼于节目的用心。以明星来担当国宝守护人,明星以其自带流量的特性,自然能给节目带来了数量庞大的`观众群。而让这档节目圈粉无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精心的策划,精良的制作,服化道灯的良好配合,才呈现出的节目巨大魅力。与其他真人秀综艺节目相比,这档节目更多的是教育意义。“擦掉尘土、重放光芒的国宝,从尘封的历史中走近我们,带给我们激情澎湃与豪情满怀,让我们明白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的理由”。
有人说,节目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传递出一种情怀,一种融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怀得到了观众认同,取得了观众“共情”。是的,这档节目会让人在一览国宝的风采后对祖国的文化风物、风土人情油然而生出自豪感,在了解了每件国宝的前世今生后会觉得自己何其有幸能生而为炎黄子孙。我想,这就得真正的文化自信。
《国家宝藏》观后感11
《国家宝藏》——是我最喜爱的节目之一。它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博物馆的珍藏,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对文物进行讲解,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
其中,我最喜爱的一件文物是象征王权的“金杖”。金杖——其实就是一根木头棍子裹着一层黄金做成的金皮。它出土时,金杖里面木头的局部已经炭化,只有金皮留存下来。外面的金皮上有一些雕刻,是两个戴着五尺王冠的人和五六只鱼和鸟被用一支箭串在一起。
金杖出土于古蜀三星堆祭祀坑中,而刘浩存邀请到的人是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的雷雨老师,他讲解了三星堆开掘的过程以及金杖的来历。三星堆最早被发觉是在1__年,后来1__年随着两个祭祀坑的忽然现世,金杖出土,它见证了古蜀王国的.辉煌历史,全世界范围内体量这么大的金杖仅此一件。而且,它是我们国家目前发觉年代最早的使用“錾刻”技术做成的黄金制品,这说明了古蜀人在黄金制作工艺上是非常高超的。现在又发觉六个祭祀坑,我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文物了。
看过《国家宝藏》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我1 们应该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从此刻做起,从小事做起,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让国宝活起来吧!
《国家宝藏》观后感12
我从小就喜欢读历史书,总是津津有味。这不,最近出了一部历史纪录片——《国家宝藏》,让我沉迷其中,难以自拔。
《国家宝藏》主要介绍在中华辉煌灿烂的上下五千年历史中,人们呕心沥血创造出的艺术瑰宝。
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两件文物——曾侯乙编钟和云梦秦简。
曾侯乙编钟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在湖北出土。它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在《国家宝藏》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一个小小的编钟,可以敲出两个不同的音,互不干扰,和谐共处。这不就像曾国和楚国吗?在相邻的土地上生活,共同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与文化。”这种相处模式,不就是人们一直以来孜孜追求的心愿吗?邻里和睦,和谐相处。
云梦秦简则是由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的.小官吏一条条书写累积而成,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竹简里主要记载了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这都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至今,已有一万多云梦秦简出土。看完不由让我感慨,从古至今,都是这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创造出了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因为《国家宝藏》,我知道了,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或感人,或悲伤的故事。它们不是死寂沉闷的,而是鲜活的。只有我们用心聆听,走进文物中,才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国家宝藏》观后感13
和男票在家看了《国家宝藏》一二,还有被神翻译神配音的《博物馆奇异夜2》,看完了感叹,原来错过了那么多宝藏!我问闹闹,你不会是看了国家宝藏电影来支配线路吧?明显没有!不过冥冥之中,独立钟、三一教堂、富兰克林墓地都巡游了,也像是寻宝一样。
《国家宝藏》和《博物馆奇异夜》都有点像历史科普电影,须要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编剧把美国重大人物和事务都编进了电影,华盛顿、杰斐逊、富兰克林、独立斗争、刺杀林肯。又想起《勇闯夺命岛》里提到的刺杀肯尼迪、登月安排、外星人事务的胶卷,包括《变形金刚》里也提到的登月安排。看来美国人很喜爱探讨自己国家的隐私啊。 我们在费城的时候,还花2美元买了一个独立宣言小礼物。看了电影之后才打开看看,不过里面没有详细的《独立宣言》内容,缩印的签名版。看看《独立宣言》的内容,“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同等,造物者给予他们若干不行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华蜜的权利。”生而为人的感觉该有多好。
《国家宝藏2》里有个情节,凯奇他们去法国找寻宝藏线索,在街头和警察谈孟德斯鸠。突然想起来,怪不得法国人如此有优越感,认为法语如此漂亮,还看不起山姆大叔,因为人家有卢梭、孟德斯鸠这帮子牛人,没方法,必需膜拜啊。无论是《独立宣言》,还是《人权宣言》,都是人生而为人的基本保证。文明的精神,才是社会进步的.缘由。 老外的博物馆,真的都很不错。印象最深刻的是芝加哥的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差不多是科学与工业扫盲博物馆。许多可以参加互动的科学试验、纪录片、各种模型,原来博物馆可以这么好玩啊。在此之前,我也没有去过多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印象中的博物馆都是落满灰尘不见阳光的地方,员工也都是处在颐养天年等待退休的年纪。感受也都一样,没走几步就逛完了。无论是十朝古都还是六朝古都,博物馆都这么小,真有点说不过去,莫非因为文物都被掠夺了吗?
也很缺憾,没有去华盛敦的史密斯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估计去卢浮宫的中国人不少,不过在科学与工业博物馆和波士顿美术博物馆时,很少遇到同胞。旅行社的线路中,几乎也都很少支配博物馆之行。
《国家宝藏》观后感14
《国家宝藏》节目把这些与普通人的生活很遥远的文物摆在了我们面前,给普通人一个视角,让专家,学者来给我们解读文物内涵,讲述文物故事,使枯燥的历史一下子鲜活了起来。庸俗一点说,把那些热衷于追逐“热点”的“庸人”拉到了这些“宝藏”面前,让人在满足“虚荣心”的同时也传播了中华文化。
听着“文物”故事,感受古人思想。两千多年前的文化通过“文物”这个载体传到现在。而两千年,对于宇宙来说可能是转瞬之间,对人类来说,却能跨越了无尽的历史长河,经历战乱,朝代的更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是多么神奇之事。
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古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血与火的熔炼,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无穷智慧,悠久的历史犹如一窖烈酒,经历了数千年的沉积后,清冽却又醉人。
若你仔细观察《国家宝藏》的每一季海报,便会发现“藏”字别有新意,它将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藏于腹中,这件青花炉见证了故宫600年的风风雨雨,此青花炉观其名,就能知其貌。明永乐是它的烧造年代,青花是它的艺术品种,海水江崖纹是其纹饰,三足指其器型,炉说明用途,连起来便构成了“明永乐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其内施白釉,外围通体绘有海水江崖纹,体型硕大,青花色泽浓艳,晕散明显,而海水江崖纹更有着独特的含义,纹饰由翻转的海浪山组成,象征着山水相依,守望相护。
现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又被赋予了山河安定,守望相助的`全新的时代内涵。
历史的长河,从未停息过。我站在当今眺望,通过《国家宝藏》品其典雅。苏州古典园林,印象颇深。
两千五百年前,伍子胥相天法地,根据天上的星斗遍考地理水文,修成了一座阖闾大城,这座城头枕古运河而眠,永远都在做一个水汽氛氲的梦。自此,天上的星辰不变,它不变,变的唯有时光,哪怕战火覆盖焦土之后重来,它仍然风流富贵冠绝江南。
苏州处处皆是梦,处处有惊喜,就像步移景异的苏州园林,更像是古为今用的苏州博物馆。白墙、飞檐、小桥、庭院,一切由传统而来,又得以现代化完美演绎,也许走进来,便穿越回过去。你想遇见谁?唐伯虎又或文徵明?又或还是奶娘怀中的林黛玉?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吴中大地,水润物阜文冗鼎盛,艺匠天工,孕育了苏州古典园林这株华夏文明的风雅之花,它构天人之和于市井之内,纳古今之恒于方寸之间。走入苏州园林你才能叩响千年姑苏的门环。
苏州的古典园林就如同一架覆盖着整座古城的紫藤,它缠缠绕绕牵长挂挂,孕育了江南文化的气脉,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廊一柱一窗一门都凝着独属于园林的荣耀,并在大地上镌刻悠长的岁月章回。
守护历史,守护文物,守护襟怀清气。
《国家宝藏》观后感15
春节期间,我看到了湖南、湖北、河南、河南三个推荐的古代文物,上海与故宫第一季国宝。
我印象最深的是故宫《千里江山图》《千里江山图》是北宋徽宗时期18岁的王锡盟完成的。是宋代绿色山水画的代表作。这幅画展示了宋代的壮丽景色。王锡盟采用了复杂的青绿方法,绘画中使用的颜料是一些非常珍贵和稀有的宝石和矿物,如孔雀石、赭石、黄铜矿,河南省博物馆还收藏了商鞅方生、莲塘奶鸭的照片。商鞅防盛是战国商鞅变法时期用来称量小麦的量器。如果装满了小麦,那时候是一公升。方生的碑文很多。一个是秦始皇时期,一个是商鞅变法时期。《荷塘乳鸭图》是明代朱刚用氪丝织成的一幅画。画中的鸭子栩栩如生,鸭子旁边有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石头上有一个外深内浅的渐变。也有一些鸟是单身,所以有人怀疑现有的图片只是整个图片的一部分。就像两颗豌豆一样,这幅画是最美妙的。从积极和消极的角度来看,这是同一种模式。
这些国宝看似冷清,实则蕴含着古代工匠的心血。从国宝的细腻中,我也能看到工匠的执着和大师的厚爱。还有许多国宝等着我们去发掘。
【《国家宝藏》观后感】相关文章:
国家宝藏观后感12-05
《国家宝藏》观后感11-08
国家宝藏2观后感06-20
《国家宝藏》观后感15篇12-04
观看《国家记忆》观后感优秀11-06
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10-30
国家安全教育课观后感12-03
国家安全教育观后感[必备]07-11
国家安全教育课观后感[热]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