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观后感精华15篇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观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夺冠》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夺冠》观后感1
这个国庆假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既不是外出游玩的快乐,也不是在家看书的安逸,而是观看电影《夺冠》带来的感动……
《夺冠》中有三个场景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
影片开始不久,老教练站在训练场上,对新来的陪打教练和老女排队员说:“中国女排是什么?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我的心一颤,“我们”是谁?我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当我看到7号队员负着腰伤上阵,为主攻手郎平赢得宝贵的休息时间时,这不正是“我们”吗?当我看到面对日本对手遥遥领先,女排队员凝成一股劲、咬牙死瞌、要球不要命、绝地反击时,这不正是“我们”吗?当我看到女排夺冠,大家都冲上大街敲锣打鼓、摇旗欢呼呐喊时,这不正是“我们”吗?我明白了,正是因为女排队员心里装着“我们”,用五连冠一次次证明了“我们中国人行”,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在生活中更应该多想到“我们”而不是“我”。
影片放到2008年中美女排大战,美国女排战胜中国女排时,镜头拉近,椅子上球衣USA字母映入眼帘,美国女排教练郎平平静地站起来,拿起球衣,背上球袋,缓慢地走出赛场,对身边的欢呼声、呐喊声、怒骂声充耳不闻,眼里却分明闪着点点泪光。这点点泪光啊,刺得我的心一痛,似乎感应到了她心里的纠结、矛盾和哀伤。是啊,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国女排队员,一名中国人,她当然希望中国女排再次夺冠,但作为一名职业的美国女排教练,她也希望自己带的'队伍能夺冠啊。这“点点泪光”不正是我们中国人对祖国深沉的爱吗?
镜头来到2016年中国女排备战里约奥运会,新女排队员状态不佳,不明白“为了谁打球”、“爱不爱排球”,郎平教练把她们带回当年老女排的训练基地。一天深夜,曾经的陪打教练来到基地,摸着墙上的球印对夜宿球场的新女排队员说:“这墙上的每个球印,就是以前那帮傻姑娘,一个球一个球给凿出来的。”“我们那时什么都没有,但我们有‘这个’。”教练指着心口说。我的心一震,“这个”是什么呢?当我看到新女排队员迎战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女排,她们抛下包袱,放开了打,豁出去了打,顽强拼搏,把比分一分一分咬下来,最后逆转夺冠时,我明白了“这个”是什么。要知道当时的女排处于低谷,排名下滑到世界第七,多少年没站在冠军领奖台了。“这个”不正是一代代女排不放弃、不言输、竭尽全力夺冠的团队精神吗?“这个”不正是我们国家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精神源泉吗?
看完《夺冠》,我明白了,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心里想着“我们”、眼里含着“泪光”、胸里怀着“这个”,就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夺冠”。
《夺冠》观后感2
传奇的故事,传奇的导演,传奇的演员,终究诞生一部传奇的电影,这或许是笔者对于影片《中国女排》最大的期待。可以说中国女排影视题材创作充满魅力,同时也充满挑战。但作为香港著名导演,在香港影坛举足轻重的陈可辛近年来可从来没有令人失望过,他的.电影细腻感人,电影《中国合伙人》成功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如今,有陈可辛倾力执导,相信他能够把他极强的感情塑造能力与这部电影相融合,让国人为女排感到骄傲,为里约夺冠那一刻感到骄傲,为身为中国人而骄傲。
明年,可以说是内地影市不折不扣的体育题材大年。除了陈可辛的两部《中国女排》和《李娜》外,恒业的《中国乒乓》也已经立项。另外据悉吴京的下一部电影,也有可能是体育题材。
中国观众对“中国女排”这支队伍的感情非常深刻,当年由孙晋芳、郎平、周晓兰、曹慧英、陈亚琼、陈招娣、张蓉芳等组成的传奇老女排,曾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由巩俐出演的郎平可谓是是众望所归,此外黄渤、彭昱畅、吴刚以及郎平女儿的加盟,也让影片颇具可看性。
《夺冠》观后感3
马婧怡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说坚持就是胜利,而往往只努力到了一半就觉得太难放弃了。看了《夺冠》之后让我知道了坚持不但只是要努力到最后,还要将这件小事做到极致。
从一个不知名的排球运动员,通过自己的努力奔到了国家队排球总教练。这样一说大家的第一反应这个人是郎平。
电影中讲了许多时期不同的郎平。刚开始时郎平是被教练单独训练的,郎平几乎是碰不到球的。然而郎平并没有放弃,反而是在平时的训练中更努力,最后才让教练看上了带她去与日本队打了比赛。郎平所在的中国队从落后对手再到反超对手几分最终取得胜利。这让中国女排踏上了国际赛常,在后来的各种比赛中中国女排也经常赢得比赛,可是郎平退役后的.几年中国女排经常输掉比赛。
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郎平带领的美国队与中国队在赛场相遇。郎平面临了困难,一边想要自己的国家胜利,另一边自己又身为美国女排的总教练。面对这样的局面郎平选择了沉默。当她独自一人从中国观众前面走过的时候被人骂得惨不忍睹,她依然选择了沉默。可回到美国后听到家人对中国女排的评价。她毅然决定回到中国为中国女排尽自己的一份力。
回到中国后她成为了中国排球总教练,并且改变了中国排球的训练方式,让中国排球改革等一系列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克服了许多困难,最终中国女排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又重新拿回了冠军。
郎平的排球打得好不是因为她天生的基因,而是因为她愿意去努力,把自己要做的事做到了极致,让她不断的取得成功。这也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女排精神。
《夺冠》观后感4
稍微对中国女排的历史熟悉的人,就不可能不知晓郎平的名字。郎平两个字,对中国女排而言,既是历史,也是现在,更是未来。《夺冠》这部电影,以郎平为主角,讲述了从过去到现在,随着中国实力的改变,中国女排对于中国的意义的转变,以及中国女排精神的更新和传承。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女排对于中国的意义既重大,又沉重。在那个中国尚未追赶上世界潮流,中华民族还在争取“球籍”的年代,国民的底气和自信只能靠着局部领域的胜利来争取,而作为为数不多的有望取得胜利的领域之一,女排的胜负,已然与国家和民族尊严息息相关。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胜利背后的意义已经不是单单一块奖牌就能够给予的,如果没拿到金牌,就不算胜利。那个年代赋予郎平和她的队友们的女排精神,是“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赢得冠军”的决心和毅力,也是不能让全国人民失望的担当和责任。
而后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国力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是,女排的胜利和辉煌不再了。在中国女排最需要郎平的时候,郎平毅然回国。我以为,郎平会将几十年前的中国女排带回到新的女排队员中间,却没想到,在最后的大战前夕,郎平对面前青涩的女排姑娘们说,“过去的那些,都留给我们老一代人吧,我希望你们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快乐的排球。”
郎平那段话,是整部影片最打动我的`地方。时代在更迭,随着国家国力和世界地位的上升,中国早已不再需要靠一场比赛来鼓舞民族斗志,弘扬民族精神。在这样的背景下,郎平及时地、义无反顾地跳出了陈旧的圈子,赋予了女排精神新的内核。她认为,现在的青年选手们,需要的是享受运动本身,为了体育精神去拼搏,为了新的梦想和对祖国的热爱拼搏,却不需要再像自己一样,背负着国家使命和民族希望这样沉重的包袱。敢于把过去的留给自己,把希望留给年轻人,这是郎平身上最可贵的地方,也是在我看来,女排精神最值得敬畏的地方。
看完这部影片,如果你问我,女排精神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为了内心值得的事情付出全部的热情和努力。随着时代不同,值得的事情会变化,然而,不论是过去的国家荣誉、民族希望,还是现在的体育热爱,个人梦想,用尽全力的拼搏,不留遗憾地付出,永不放弃的执著是女排精神永远的主题。
《夺冠》观后感5
如今,中国女排已经成为了一个精神,坚持不懈,坚韧不拔,都是她们所具有的特点。但在无基础的条件下直接成为冠军,得付出多少才能实现?这便是1986年的奇迹。
这个电影开始于坚苦的训练,谁在中国成功时想象过有经历过如此刻苦的训练呢?如今闻名世界的郎平教练,谁又能想到当时的郎平连正式队员都算不上。之后,又招进了一名陪练教练,一天天的刻苦训练,日复一日,甚至过年也无法按时过,但,只要度过黑暗,即是光明,在教练一次次的严格对待,在反复多次的重复训练之后,她们终于来和日本抗衡一下了。但日本队队员虽说并不是很高,但是号称”打不死”的`,虽说一开始中国队稍有落后,但在之后的比赛很快的追上了比分,且战胜了日本队,并在最后赢得了冠军,实现了一个奇迹,同时,也有了“女排精神”。
之后郎平去美国深造后,又当了美国队教练,但在中国队和美国队对战前者失败后,却又回到中国,帮助中国队从跌落的地方,慢慢的一点点又追了回去,一次次的失败,累积成了经验。朱婷,如今也是十分优透的运动员,但在之前,因没有自己的打法而接连失败,谁能想到?在巴西奥运会时,还因是淘汰赛第四名差点儿就没了机会,谁知之后一路逆转就成了冠军,此后,中国队又再一次名声大震,她们真的成功了!
……
我们应该向中国女排学习,不怕吃苦,奋力拼搏,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在比赛场上咬牙坚持,创造奇迹,缔造记录。同时不仅让我明白了成功没有那么容易,再个,要有团队意识,不能一意孤行,向中国女排学习,学习女排精神,拼的精神!
《夺冠》观后感6
女排精神,永远的中国精神!
在短暂的八天国庆假期里,我和我的外公去影院观看了电影《夺冠》。
影片叙述主人公郎平作为中国女排教练,带着她的女排队员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勇敢坚持,通过高强度的刻苦训练和绝不放弃的顽强信念,中国女排终于成为了世界冠军!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队和巴西队夺冠比拼时,巴西教练喊道:“That’snotPingPang!”原来,众所周知在当时,我们的大乒乓是强项,而女排是当时中国没有优势的一项运动。但是,经过郎平和队员们不断地拼搏,场上技术上不断调整,在女排队员不懈地努力下最终获得了冠军,战胜了强大的对手巴西队,成为了世界第一!
看到中国女排夺冠后胜利欢呼地场面,我也情不自禁地紧握拳头。是她们,让我懂得了中国女排精神:拼尽全力,向着目标努力争取,就一定能取得胜利!我要向中国女排学习!
《夺冠》观后感7
“女团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是中华之崛起精神”
自我记事起,中国女排一直是国人的骄傲,好像如传说般存在。可《夺冠》一部影片,却让我对这支百战不摧的女排队,有了新的了解。
影片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现场切入,本以为会是一部叙述光辉荣耀的影片,可并非如此。那场奥运会,中国女排虽是主赛场,可最终却得了铜牌,而美国队得了金牌。但令人惊讶的并非如此,而是美国队的教练,郎平。
七八十年代,中国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国家——电视是黑白的,稀有的;计算机全国仅有几台,用卡车装都装不下。排球场并不宽阔,高而厚实的墙围着,阳光穿过厚重的窗户洒下来,橘红色的,透着浓浓的暖意,可却又感到一丝心酸。国家女排队正紧密地训练着: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湿漉漉地黏在身上;乌黑的短发扎成两缕小辫, 也已凌乱不堪。总教练没有一丝表情的面孔板着,毫不留情地命令着、指挥着。“咚咚咚”的排球声,彰显队员顽强的毅力。可队员们也是人啊,她们有血有肉,也是有累的时候。教练的严苛训练,让她们苦不堪言。可没办法啊,“中国女排太落后了,训练条件比不上别人,只能比别人拼命。”
在这么多队员中,年轻时的郎平令我印象深刻。由于负重轻,教练一直没有让郎平碰球。她一直认为只有更努力,才能摸得到球。
她坚持每天抬哑铃做蹲起,因为教练曾说不举到100Kg就不准碰球。这根本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此瘦弱的身躯,怎能举起100kg?可她做到了。她凭着一股劲儿,一股不服输的劲。她不畏惧腰酸背疼,她内心充盈着一种执着、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这是对排球的热爱。
我们羡慕着所谓“别人家的孩子”他们聪明,孝顺,性格好,情商高,多才多艺,就好像他们是上帝的孩子,是女娲最完美的作品,可他们的背后呢?他们的背后都有着苦行僧般的自律。
教练说,打排球要有下意识,下意识怎么来,要有千百万亿次的训练。
这句话,她记在心上了。
在寂静的夜晚,夜黑风高,许多人都熄灯睡下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没有路灯的照耀,透出一丝清冷。但在排球场上,一米白光仍亮着。“咚咚咚”闷沉的声响仿佛从遥远的天边传来。棕褐色的地板上滚落着排球,数都数不完,是谁牺牲了休息时间在孜孜不倦的练习?是谁在球场挥汗如雨?
答案呼之欲出,郎平。她做到坚守热爱,她拥有女排精神。
与日本队抗衡在赛场上,因身为中国人,每个队员都有一种不服输的气概。中国经济是比不上日本,但绝不能小瞧中国女排。
女排是一个团体,而不是个人。中国女排是什么?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在与江苏男排——当时最厉害的男排打比赛时,她们一度忽略了整体的个体,过于追求分数,而导致漏洞百出,对手更是凭此得了不少分。
后来,他们调整对策,让郎平作主攻,承受了更多的压力与责任,这没有击溃郎平,反而这磨练了她,使得她更加优秀、更加完美。她们不再想着依靠个体夺分,而是以整体团队共同得分。
这些是女排精神,是中华之崛起精神。
《夺冠》观后感8
只要穿上了带有中国的球衣,就是代表祖国出征。每一次比赛,我们的目标就是升国旗奏国歌。郎平
《夺冠》简述了中国女排在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xx年拿下十个世界冠军的历史,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沉浮却始终不屈不饶,不断拼搏的传奇经历。正如感动中国颁奖词所说的一样,她们几十年拼搏不惜,面对强敌依旧不言放弃的精神,中国女排是无数中国人的黄金记忆。
女排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她们都有着一种女排精神她们都拿命在拼祖国的名誉影片中郎平说了她是六十岁的心脏八十岁的骨头,而就连她也在拼搏其他的成员更不好意思偷懒。另一名优秀的教练说郎平脖子以下没有一块骨头是好的。影片最开始陪练教练入场一进来就是热火朝天的训练:有练习拍球的;有练习腹部力量的;有练习腰部力量的。郎平那一代训练每个人都卯足了劲去拼。就像后来转场的时候,一个个镜头拍的都是什么,是砸坏了的大拇指,是有着被打烂的排球上的.倒刺扎过的手,是血淋淋的双手,是让人觉得不应该出现在一个女生的手,是女排们精神上一个个拼搏的讯号。她们嘴里喊得不是清亮口号,而是嘶哑的意志,不败不弃的精神。
女排精神是团队协作的团队精神。队长被要求接到30个好球,但是她太累了刚接几个就被球砸倒在地,教练没有停下发球,球依旧一个个的砸在队长的身上。她还没爬起来周围都是加油声镜头一转从上空俯视整个球场,所有人都站在边缘的黑暗处。光全聚在队长的身上,球依旧再砸但队长还没有放弃站起来。但是慢慢的队长已经爬不起来了,她手在抖,她腿在抖,她全身都在用力。到了第不知道多少个球,教练停下来了。而她也就是趴在地上微微喘气。教练漠然说了一句负十二个谁来替她。郎平出来了嘶哑的喊出一句我来。郎平死死地护在队长面前而后面还有三个人将队长扶起来带到后面。
女排精神是艰苦卓绝的精神。还记得剧中体育局的人来说其他国家已经运用了电脑分析对手(中国女排)的资料相当于1000个人脑。还说以后体育主要拼的是科技。教练问了一句我们可以用上这个电脑吗?在得到了委婉的拒绝之后他的面容有了一些苦涩但是很快转变了过来,将网抬到了最高加大训练量之后淡淡的说了一句这个他们预测得到吗?这里他是不甘心的。但是没办法啊,但是的中国太落后了,没有设施一切都只能靠拼。在这么一番种种条件都没有外国好的情况下中国女排终是靠着这股气这股精神勇夺世界冠军。
她们都是好样的。她们拥有过高光时刻也遭遇过低谷困境,但是她们总有一股血性,在最要紧的时候展现出最顽强的精神,我认为这是她们最动人的地方。我们在学习上也应该要有这种女排的精神
《夺冠》观后感9
《夺冠》真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
许久不看电影的我看得感动不已、热泪盈眶;当片尾字幕闪现还意犹未尽。感动我的是影片中充分展现的生命对生命的撼动,以及每一代教练和运动员的使命感与团结拼搏的精神传承。一个教练,不仅仅能激发出运动员的潜质,更能让她做快乐的自己,懂得去释放,懂得去调整;这背后唯有博大的胸怀和无限的热爱才能顶着重重困难向前再向前一部《夺冠》,给我的感受是散发出许多个点:精神传承、教育理念、团队协作、用人识人、有效沟通、学习与创新等等,这一切都建立在视角的.宽度与敏锐的洞察力之上,以及对一件事物持续而专注的热爱但并不局限于其中。
影片中更让我感触颇深的是郎平和陈忠和的惺惺相惜:两个人的刚柔并济、强强联手,使女排队员更快速高效地进入到全力以赴的训练状态。 相同的目标,相同的使命感,铸就了一段高情商的合作典范。
《夺冠》女排精神,非同一般。
《夺冠》观后感10
“没有你,没有我,仅有我们!”当女排主教练在赛场上头对女排运动员们,一字一顿坚定地说出这句话时,我的心为之一振。这不就是中国女排的精神吗
《夺冠》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有视觉上的.冲击,还有心灵的震撼,让我不禁生发出对女排运动员们的无限崇拜之情。
那幅画面一向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其他队员都回到宿舍睡觉,仅有郎平一个人留在球馆里训练,她扛一百斤杠铃进行深蹲,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她对着墙壁疯狂地练习扣球、发球、传球,练到脸上全是汗珠,头发都紧紧地黏在脖子上,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看到她如此刻苦拼搏,我被这种吃苦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
我不由得想起了自我,想起了每次自我练钢琴的情景。记得一次钢琴教师给我发了很多谱子,我觉得实在太难了,只练一个太枯燥,练多几个又太烧脑,我十分烦恼,总想放弃。我就故意不去上课来逃避,不料被妈妈发现后遭受了一顿狠批。
郎平遇到困难从不退缩,而我遇到一点儿挫折就选择逃避,实在太惭愧了。
女排精神不但体此刻刻苦拼搏、迎难而上,并且体此刻团结一心、永不言弃。
因为换了一代女排,所以女排的成绩跌一落千丈。在这危难之际,郎平回归祖国,带领女排进行改革,加入了很多新队员,可老队员极不配合,使得女排成绩30年来最差,如果继续这样,女排将解散。郎平带领所有人回到她曾训练过的球馆,请老友疏导球员,从那以后,球员们开始一心一意苦练球技,团结一心,拼尽全力打好每一次比赛,最终赢得了胜利。
由此,我想到了体育节那场篮球赛,当我班队长莫麒宇因投篮负伤,队员们继续拼搏,拉拉队不停呐喊助威,医务人员照顾他,班上的每一个人都为球赛的胜利全力以赴,最终成为全年级最厉害的25班。
每一份团体荣誉的获得都离不开团队合作,女排如此,我们也如此!
《夺冠》是同心协力、永不言弃的女排精神;是刻苦拼搏、迎难而上的女排精神;是永不退缩、永不服输的女排精神……
《夺冠》观后感11
郎平问朱婷:你为什么打排球?朱婷回答道:为爸妈。
为爸妈?这个答案有个问题。
不是不能为爸妈。但是应该先为自己。因为父母也是别人,一个人如果连为了自己去做某事都做不好,就不能为了别人去做某事。
所以,要先为自己后为别人。
来讲个故事:你不会游泳。一天,你在河边上走,忽然看见水中有个人,并听见呼救声。你明知道自己不会游泳,可是因为一心想着别人,就没顾虑多少,直接跳了下去。可是,你不会游泳。你为别人,为到最后,却害死了你和那个落水者。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
首先,我承认助人为乐是个好品质。但是,因为为了别人而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是为乐吗?不是。所以,你这样做不叫帮助别人,却该叫瞎帮助别人。
而让你瞎帮助别人的,就是你的'先人后己。
所以,不管怎样,都要先己后人。
于是郎平又问了一遍:你为什么打排球?朱婷回答说:为自己,成为你!
成为你?这半句也有问题。
世界上没有两个同样的人,你成不了我,我也成不了你。原因很简单:一个人,就只是他自己。
下面来解释一下这个原因。
根据上文的先己后人,可以推出,我应该先把自己做好,再去管别人。不管后面这条,我们先来看前边的。这前半句,就是要求我们做好自己。
成为别人,是做好自己吗?不是,是做好别人。
但是,生活是活给自己的。你不需要做好别人,人家不需要你做好他;你做好别人,没有任何用处。你需要的,是过好自己的生活,成为你喜欢的自己。
所以,要成为自己。
这就像郎平最后对朱婷说的: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夺冠》观后感12
今天下午,我与小伙伴一同去奥斯卡影院观看了电影《夺冠》,看罢令我深有感触。
电影刚一开始,镜头随着陪练来到老一届的女排姑娘们这里,年轻的她们,每日都会在这间小小的排球馆中训练,今日我们熟知的郎平教练也是从这里一步步走来的。当年十八岁的她被选入国家队,但主教练却规定,如果举重超不过一百公斤,就不能碰球,郎平每天都加练,终于在一天训练结束的中午,她举重超过了要求,并且在当天晚上她还立下誓言,要达到海曼(美国知名女排运动员)的摸高三点二米,陪练陈忠和与郎平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经常被安排一对一的训练,这也使郎平的技术愈加精湛,而后,郎平当上了新组成女排的总教练,为了更好的排兵布阵,在国际女排联赛的十四场比赛,中国队输了十三场,在不断的尝试中,中国女排也跌入了低谷,但郎指导没有放弃,一直在树立大家的自信心。女排姑娘们也在努力打好每一球,坚持、不放弃,不埋怨谁,相互鼓励。
低谷期的她们,也受到了来自陈忠和教练的鼓励,重拾信心的`中国女排来到巴西,站到了赛场上,面对东道主巴西队,中国女排无所畏惧,坚持压制住巴西队的进攻,也逐渐打出自己的节奏,以3:2赢得了比赛,这不仅得益于郎平的指导,还得益于大家的团结、坚持、努力与不断的突破自我;
我想,这不是与我们跑操相同吗?如果大家都团结一心。心中都怀有一个“集体”的概念,就能跑得既静又齐。
在女排精神中,最重要的两点是“努力”和“坚持”,我认为在我们的学习中也是要做到这两点,努力而不坚持不会有成果,坚持却不努力也不会有成果,只有两者兼备才能有成功的可能,女排精神让我们更加有毅力,不断激励自己在学习的逐梦路上“夺冠”。
《夺冠》观后感13
女排精神是体育人的骄傲,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我们也深受鼓舞。郎平指导说过,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一路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一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神坚定。
在改革开放初期的筚路蓝缕年代,竞技体育尤其是大球项目的崛起,无疑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人们带着贫困与饥饿的回忆,相信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赛场上的荣誉就是国家荣誉的最好体现。女排精神的广为传颂,宣誓着中华民族崛起的能力与信心。女排姑娘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被视为艰苦奋斗的标杆和座右铭,激励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建功立业,践行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使命。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女排的发展既是一部艰苦创业史,也是一首壮丽的赞歌。从白手起家到崭露头角,靠的是艰苦创业;从低谷到高峰,靠的是艰苦创业;从高峰迈向辉煌,靠的仍是艰苦创业。在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物资匮乏的年代,她们在简陋的条件下进行魔鬼训练,即使摔得遍体鳞伤也永不放弃就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淬炼出1981年第一个世界杯冠军、1982年第一个世锦赛冠军、1984年第一枚奥运会金牌,而后在1985年、1986年又相继卫冕世界杯、世锦赛。老一代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荣誉牢牢地镌刻在中国体育的.丰碑上。
女排精神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动力。30多年前,在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中,女排精神赋予了国人奋发向上的昂扬斗志。她们用五连冠的佳绩,激励、感召和促进了各行各业的人们投身改革开放。30多年后,中国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女排精神从未走远、从未过时。女排精神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在新时代焕发着新的光彩、新的活力,早已超越体育而融入全社会,她属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属于我们伟大的民族、属于我们伟大的时代。
伟大的精神历时光而不朽,中国女排精神永不过时。今天,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新征程上,学习女排精神,在坚定信念上奋勇夺金,在立足岗位上勇夺金,在团结协作上奋勇夺金。坚守为国争光的梦想,永葆求新求变的精气神,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用专业素养提升实力,以开放包容博采众长,靠苦干巧干赢得竞争,这是新时代女排精神的持久魅力所在、深刻启迪所在,也正是新长征路上的中国人不畏艰险、奋力追上时代的底气所在、力量所在。中国梦成就了女排精神,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女排精神。女排创造的奇迹,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能行,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力量和中国精神。
女排精神所蕴含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体育的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人的心中,化作浓浓的解不开的情结,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它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
女排精神是一面旗帜,点燃国人激情,彰显团队力量!在新时代,我们为女排精神动容,是为了继承发扬、开拓进取,更是为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展望未来,中国女排的发展正如一部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史诗,熠熠生辉女排精神激励中国运动员在竞技体育上不断创出佳绩,永不言败的女排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行,实现强国梦想!
《夺冠》观后感14
今天,爸爸带我去电影院观看了一部名叫《夺冠》的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和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中国和巴西的那场比赛,演了几代女排球队员们为了打赢每一场比赛不怕苦,不怕累和坚持不懈的经历。
这部电影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女排在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的场面,全国人民都在为中国女排欢呼。但是这份荣誉的背后,中国女排队员人付出了不知多少汗水。一次又一次的跌倒然后爬起来再练,还有在练习的`过程中,如果有哪个动作没练习熟,就不能吃饭,甚至魔鬼教练还要求她们在排球练习馆内睡觉。正是因为她们这种能吃苦不服输的精神才让她们最终登上了荣耀顶峰。
观看了这部电影我学习到了中国女排团结合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要克服困难,坚持不懈,实现自己的理想。
《夺冠》观后感15
“随着主裁判的一声哨响,20xx年欧洲杯落下了帷幕,祝贺葡萄牙,一记金子般的进球战胜对手,历史上第一次夺得欧洲杯冠军”。20xx年7月11日凌晨,初晓的寂静被打破,作为球迷的我也沸腾了。
不是兵强马壮的德国战车,不是行云流水的西班牙斗牛士,也不是地利人和的法国雄鸡。是的,就是葡萄牙,一个欧洲杯的.常客、一个从未染指冠军的小国。赛前人们并不看好葡萄牙,小组赛惊险晋级、淘汰赛一波平局。然而在接下来的比赛中,顽强的葡萄牙3:0力克威尔士挺近决赛,决赛中球队巨星C罗受伤提前下场,“平民版”的葡萄牙还是顶住了压力,按部就班地做好战术执行,反倒是法国队在多次进攻无果的情况下有些急躁,加时赛下半场,葡萄牙人埃德尔抓住机会,以一记漂亮的世界波绝杀了法国,捧回了第一个大赛冠军。“二流”的队伍打出了“一流”的比赛水平,看似偶然的背后,我们更应该看到葡萄牙人的态度与信念。
态度就是放低姿态、奋力一搏的态度。20xx年带领中国队杀进世界杯决赛圈的神奇教练米卢就着重强调“态度决定一切”,即正确地审视自己、戒骄戒躁、踏实进取。这洽洽就是我们检修人贯彻“服务至上”中心思想所应该具备的。近期检修中心与各生产方签订了一系列维保合同,对我们的检修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每一个检修人都要正视压力和责任,摆正态度,听从“教练”指挥,团结“队友”,苦练技能,顽强拼搏,以“黑马”的姿态在服务和创益增效的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信念就是不服输、敢于突破的信念。葡萄牙在比赛中“爆冷”也有人认为葡萄牙的运气好,但是当你看到C罗在激烈的碰撞中受伤下场、佩佩在比赛最后拼到呕吐的情形时,会对这只顽强的队伍肃然起敬,就像解说嘉宾说的一样:欧洲杯没有强队弱队之分,拼的就是精神和韧性。当前钢铁行业形势依旧严峻,作为基层职工的我们要激发自身的求胜欲,不要畏手畏脚,停滞不前。当好“摆脱困境、实现突破”的前锋、当好“科学检修,服务至上”的守门员。在群雄逐鹿的钢铁竞争中发挥自身优势,率先突破,扭亏为盈。
精彩的比赛总是短暂的,让我们期待下一届更加精彩的欧洲杯。
【《夺冠》观后感】相关文章:
《夺冠》观后感06-13
《夺冠》观后感(精选)06-08
《夺冠》的观后感11-09
《夺冠》观后感06-22
夺冠观后感06-20
夺冠观后感06-13
《夺冠》观后感-观后感07-06
夺冠电影的观后感11-09
《夺冠》电影观后感11-13
(合集)夺冠观后感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