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女儿观后感
当观看作品时,我们会沉浸在情节之中,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山的女儿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1
楷模的精神力量动人,故事却很难讲出新意。目前,该题材已有纪录片《文秀,你好》、电影《秀美人生》、话剧《心中的长征》、民族歌剧《扶贫路上》、壮剧《黄文秀》等文艺作品,还有无数反映黄文秀先进事迹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这样一个耳熟能详、被各种艺术形式展现过的英雄形象,如何令人耳目一新,如何持续焕发其精神魅力,是横亘在电视剧《大山的女儿》面前的一个难题。
开场就要破题。黄文秀最大的遗憾是什么?也许是没能看到念兹在兹的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因为她的生命被定格在30岁,定格在20xx年6月17日那场突如其来的山洪里。电视剧《大山的女儿》独具匠心地选择从这个雷雨交加的悲伤夜晚开始,以倒叙手法讲述,迅速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是夜,雷电交加,暴雨如注,黄文秀独自驾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年迈的父母担忧着返程的女儿,百坭村的同事不停地打电话、发信息预警山洪……一组紧张急促的镜头交替变换,真实再现了黄文秀生命最后时刻的惊险。正在观众揪心的时候,又是一个出人意表的讲述方式——杨蓉饰演的黄文秀坐在车里,平静地侧身望向镜头,介绍起自己:“一片汪-洋,活了三十年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险境,真是迅雷不及掩耳啊。认识一下吧,我叫黄文秀,30岁,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
甫一开始,情绪拉满、节奏飞快,《大山的女儿》打破了传统楷模叙事娓娓道来的表达方式,瞬间就抓住了观众的'心。通过黄文秀返乡途中遭遇山洪因公殉职前的一段车内独白,倒叙引出了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到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非凡经历。
故事贴着黄文秀的真实经历生发,又紧紧围绕在以人民为中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大主题上。剧中,黄文秀硕士毕业后,本可以留校或去国家电网工作,但从大山走出来、深知贫困村状况的她,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主动请缨到贫困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有人问她,为什么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她回答:“很多人从农村走出去就不想再回来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我想要改变它。”
黄文秀用实际行动展现出自己的人生追求,她自信地说:“如果我有一天当官了,无论给我一个乡、一个县,我都要把它变成乐园。我的大舞台就是这天地间、在群众中。”在这一刻,黄文秀的形象那么真实、鲜活,新时代的英雄,就是这个模样;新时代的青春之歌,从这里唱响。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2
6月26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以第一书记黄文秀为原型的电视剧《大山的女儿》。
在此之前我也观看过电影《秀美人生》,不论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高度还原了黄文秀同志芳华无悔、初心不灭,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感人故事,每次看完都被深深地感动,感触良多。
黄文秀曾说:“我是从贫困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得到过党和政府的资助和培养,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和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她说到也做到了。在硕士毕业后,黄文秀放弃留在大城市的好机会,毅然回归家乡,主动投身扶贫一线,用智慧和汗水肩负起百坭村100余户贫困人口的脱贫重任。
回乡后,黄文秀怀揣着一腔赤诚,投身到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中,在百坭村第一书记的岗位上,从一名扶贫新手迅速成长为扶贫能手,彰显了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品质,体现了共产党员大公无私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黄文秀在第一书记任上,始终心系广大群众,在服务社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诠释了生命的意义。
在走访入户遇到困难时,她卷起裤管,撸起袖子帮贫困户收拾房间、打扫院子;村民家里没人她就到田地里,边帮村民干农活边聊天,久而久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黄文秀切实做到了“将身心投入进去,做群众的贴心人”,值得我们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党员干部,心里要燃起一团火。
要像黄文秀一样,让自己真正热血起来,主动响应祖国和社会的需要,投入到真正可以施展拳脚的地方。走向基层,拥抱基层,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在基层挥洒青春与汗水,践行使命担当,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要像黄文秀一样,走出自己的舒适圈,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怕泥泞和荆棘,不怕风雨和烈日。将自己置身于愈挫愈勇的战场,走烂的鞋子,轮胎压过的纹路,干裂的'嘴唇和黝黑的皮肤就是一枚枚军功章,刻印在祖国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史册上。
要像黄文秀一样,将党纪国法作为自己工作生活的准绳。严格要求自己,高标准督促自己,在履职的道路上,时刻不懈怠,在尽职的途中,永远风雨兼程。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更要向黄文秀学习,学习她的敬业精神,学习她为人民谋幸福的大爱品质。在百色的大山里,她永远是最美的晚霞;在脱贫的战场上,她永远是醒目的黄花。黄文秀的事迹与精神,将永远激励我前行。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3
我国的脱贫攻坚战,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使命,更是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项事业的伟大与卓绝,无需拔高、不必渲染,真实就是其最动人的力量。《大山的女儿》客观呈现了脱贫攻坚战的艰巨性和必要性,并真实展现出黄文秀在融入这项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如何从“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到“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的成长过程。
剧中既没有回避黄文秀初出茅庐的稚嫩,也没有隐匿她遭遇的挫折。石山林立的百坭村是个深度贫困村,全村472户中有贫困户195户,且全村11个自然屯位置分散,多个屯距村部都在10公里以上。“我们这里穷了那么多年,真的能脱贫吗?”“你一个城里来的女娃,能行吗?”剧中,村民们的怀疑让初来乍到的黄文秀面临严峻考验。村里的懒汉黄元军一听到脱贫就跑;嗜酒如命的周六猛因酒致贫,一句“她扶她的贫,我喝我的酒,跟我有什么关系”,不仅揭示了他贫困的原因,也代表了一种不关心、不信任的态度;连村委会的同事也对黄文秀的'脱贫计划不抱期望,村支书农战山更是直言:黄文秀就是来镀金的,走走过场,是拿百坭村当她的试验田。由此可见,百坭村的脱贫难度不仅在自然地理条件上,更在于人心。黄文秀有过沮丧,有过动摇,但依然选择坚持。她挥笔写下:“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务,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不相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黄文秀正是在挫折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逐渐成为一名合格的扶贫干部。扶贫先扶志,关心群众先了解群众,先放低姿态,扎进泥土,从小事、实事做起。剧中,黄文秀第一次进村,从治理环境卫生,规范停车,村委会室内禁止吸烟,将微信工作群命名为“脱贫攻坚地表最强战队”等细节做起,提高了村委会精神风貌和工作斗志;为了全面了解贫困户真实情况,黄文秀走村串户,满大山跑,一户贫困户都不落,绘制了“脱贫攻坚战役图”挂在墙上,脱贫一户就插上一个红旗。她给村里安路灯,给村民参保新农合,让危房老人住进了崭新高楼,通过电商销售砂糖橘,成立百坭烟草合作社、酒业合作社,让村民真正挣到钱、得实惠,一件件实事做到了村民的心坎里。
这样一条鲜明的成长线,勾勒出黄文秀的心路历程,展现出扶贫干部与群众共同成长、互相促进的情感脉络。《大山的女儿》里的黄文秀,不再是校园里的天之骄子,而是脚踩大地、满身泥泞,与百坭村融为一体的家人、朋友,是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大山的女儿”。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4
无聊的暑假生活开始了,整天呆在家里,家里实在太无聊,电视简直救了我这颗无聊的心。这个暑假,我便追了一部电视剧《大山的女儿》深触到我的泪点,感动至深。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里面的黄文秀是一位研究生,毕业后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放弃自己在大城市的幸福生活,一心回到家乡广西百色,主动投身扶贫一线的感人事迹。
俗话说:“穷山恶水出刁民”,黄文秀一开始去扶贫的时候,乡亲们处处针对她,不配合她工作,烧她的资料,故意不与她见面。处处为难这个刚毕业的第一书记,百坭村的人总感觉他是外人,完成两年的扶贫工作任务,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如果干得不好,还要给他收拾这个工作上的烂摊子,不给他好脸色。因此,黄文秀书记保证百坭村一日不脱贫,她就不走,村民也渐渐地接受了她。
“百坭村就是我的家,你们就是我的家人”,黄文秀书记当着村民们大声地说着,在面对父亲生病和村里一大堆琐事,她还是选择先处理村里的事情,就连节假日她都很少回家,挨家挨户的走访贫困户,了解每家的情况,制定每户的脱贫计划,而且还要“脱贫不返贫”让乡亲们都过上小康生活。带领村民们种砂糖桔、种枇杷、养鸭、养猪等等扶贫项目。但让我最为感动的就是上千人背枇杷的场景。
由致富带头人蒙昌龙带领村里人种的枇杷到了收获的季节,因天公不作美,下起了一场大暴雨,山路被冲垮了,供应商的货车进不来,正在大家心急如焚的时候,黄文秀书记提出了一个感觉不可能实现的办法,就是召集村里所有人,把枇杷背下山在那里交货。
邻村的人听到百坭村的事之后,也纷纷赶去支援,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形容的`难道不是他们吗?天空黑得看不见,还下着倾盆大雨,可这阻挡不了大家团结一致的心,上千人爬山运枇杷,就像长征,就像一条巨龙似的盘旋在这座山,大家手中的手电筒、火把,在黑得看不见的大山里显得是多么渺小,可只要大家团结一致,整座山都亮了起来,最后枇杷按时交货,这个场景是震撼的,是难忘的。
我是真的很惊讶,20多岁的研究生,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回到自己的家乡扶贫,在面对刁蛮的村民,她的坚持,她对扶贫工作的执着感动着每一位村民的心,让百坭村全部脱贫,绝不反贫,她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我很敬佩黄文秀书记。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相关文章:
《大山的女儿》观后感06-08
家乡的大山作文03-09
读海的女儿阅读感受08-26
妇女儿童工作总结07-19
妈妈给女儿的一封信作文06-09
(热门)妈妈给女儿的一封信作文06-09
《夺冠》观后感-观后感07-06
爱情公寓观后感-观后感07-12
《峰爆》观后感-观后感07-06
弱点观后感《弱点》观后感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