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血管》教学反思

《血管》教学反思

时间:2021-01-07 19:36:0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血管》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血管》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血管》教学反思

《血管》教学反思1

  修改说明:

  心脏和血管都是一些抽象的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通过flash制作的动画课件和运用camtasia studio制作的微课视频资源,将隐藏于身体内部的心脏展示在学生面前, 动画课件展示心脏和血管的工作,微课视频展示心脏的收缩和跳动。学生通过形象的动画,以及快乐的游戏参与到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方式的翻转。

  教学反思:

  本课继《食物到哪里去了》、《我们的呼吸》之后,带领学生认识人的血液循环系统。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心脏、血管、测量心跳等,使得学生了解心脏、血管组成了人体奇妙高效的运输路线,把养分和氧气送到全身各处,知道影响心率变化的各种因素,了解基本的心血管保健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对学生提问:我们循环系统吸收到的养分与我们的呼吸系统的氧气怎样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的?从而引出了血液循环系统。出示多媒体课件,提供心脏结构图,分别对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组织结构、功能做出基本的阐述。提出思考题:影响心率变化的因素有那些?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和集体讨论后,由我

  总结出五点:年龄、性别、运动、情绪、病变。出示多媒体课件,提供了血管的分类,比较三者的特点和功能,从而使得学生认识血管的组成及在人体中的分布特点。最后由我总结心脏和血管的统一性作用。以理性认识为主,加深学生对心脏和血管的认识,体现了搜集整理资料,交流阐述资料的活动指向,使学生从中搜集大量资料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的体现。

《血管》教学反思2

  今天,我在二年级执教了《叶子上的小血管》。

  这节课我从再普通不过的叶子谈起,逐步从观察叶子的色彩形状到细致观察叶脉,从大量的图片中引导学生感受普通的叶子也有着别样的美。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对比叶脉和人体的血管,发现相似之处,同时告诉学生题目加上引号是比喻的修辞方法,这样同语文学科融合到一起,达到知识的迁移。在发展阶段,把有关叶脉的知识点逐层细化,让学生们看明白。再让孩子们亲自看看经特殊工艺腐蚀掉叶肉的叶片,摸一摸,感受令人震撼的美。然后欣赏中国画作品,了解中国画创作中特别注意用浓淡、虚实、粗细不同的墨线表现叶子,感受东方艺术独特的美。再欣赏学生的优秀作品,适时点拨,拓宽学生思路。

  这这节课中直观演示环节必不可少,让孩子们明了创作步骤,知道从何入手。同时又强化了叶子的造型,叶脉线的变化,装饰性手法的运用,以及色彩的搭配。事半功倍。在学生创作之前,针对低年级孩子的特点,我设计了为小树添叶子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创作过程中,我随时指导,出现问题及时解决,有好的创意也及时展示给学生们看。欣赏评议阶段,请学生们围在小树周围,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结合在一起,不仅交流了创作心得,还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学习了评价技巧,让孩子们学会欣赏。

  在本课的结束我又进行了有意的延伸,展示了叶子贴画,叶片彩绘,还有叶子造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孩子们看到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叶子也能有这么多闪光之处。告诉孩子们要做一个有心人,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找到不平凡的美。把孩子们的眼界向深处和广处推进。

《血管》教学反思3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本课选用情境导入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兴趣倍增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打下伏笔,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主动探究,勤思考勇于创新。这节课不止于技能的学习,在不各个教学环节中引领学生从美术学习角度了解相关的综合知识(自然、语文等学科),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既保持美术学科特色,又实现跨学科的综合。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创造表现有一个立体的呈现方式,设计力求丰富性、`趣味性、适时性、生动性贯穿课堂始终。

  此课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学起来并不难,学生可以自己收集的叶子为参照物用线描的形式画,为了加强本次课的趣味性。我增加了对叶脉进行想象的环节,通过运用生动、夸张的语言,惊奇的表情、丰富的体态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空间,由语言组成了一个丰富的画面,让学生在这个想象的自由空间里任意驰骋,学习的兴趣、创新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实现了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的相互适应和统一。孩子们的想象力真的使我惊叹,画也都很生动逼真。

《血管》教学反思4

  本节内容知识点集中,教材文字叙述不多,但都是重要考点,尤其是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应用的问题较多。鉴于教学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期间,我要求学生以表格的形式梳理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布、血流速度、功能,旨在培养学生科学归纳、梳理知识的能力。

  本节合作探究环节设计的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应用,本以为学生会很轻松地解决,但在小组讨论时,学生困惑较多,此环节比预设时间超了约莫分钟,展示时间相对缩短,但展示讲解包括拓展都很到位。尤其是学生能准确地把握“‘切脉’是感觉动脉的搏动,眼睑内部的红血丝、脸上的红血丝都是毛细血管,流鼻血是鼻黏膜内的毛细血管出血……”这些生活中的问题。

  不足:

  1、学生质疑不够。分析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学生探究得很透彻,问题已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得到了解决,没有疑问;另一方面可能是老师的鼓励不够,学生质疑的积极性不高,今后需加强鼓励和评价,尤其是评价的多元化方面多下功夫。

  2、学习生理卫生这部分知识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联系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还不到位,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表面化,缺乏深入理解,如“手臂上的‘青筋’是什么血管?为什么这些血管会鼓起‘青筋’?”学生的思考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既要有启发性,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导向,让学生有“路”可走,这样更便于解决问题。

《血管》教学反思5

  最近上课喜欢上和学生玩这样的游戏:给他们一幅图,让他们尽可能去寻找图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并可做出自己的假设。然后在观察、总结和假设中完成教学。

  “血管”这一节需要学生知道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课本上各用一段文字并配合插图描述了三种血管的特点,短短三四行的文字简明扼要,怎么来讲却着实让我忐忑。

  对于血管,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血管的结构及血流速度等知识,他们却并不了解,通过书上的图片和叙述也难以在脑海中形成直观、深刻的印象。思虑再三,最后我决定把这一节课的重点就放在“图”上,请学生通过看血管图,自己来总结图上所包含的一切信息。其次,准备一段关于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流动的录像片段。再则,查找了三种血管中 血流速度的数据及关于毛细血管分布及数量的数据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比较。

  在看完图后,我再用数据说明毛细血管“分布多,数量广”的特点。并一起分析毛细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最后,在比较总结中结束了新课。

《血管》教学反思6

  1、设计多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在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三种血管的结构,让学生体会实验的直观性,并渗透对应思想教育。从学生平时的生活导入,不仅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了血管对人体的重要,同时以巧妙地提问自然地引入到知识学习中;通过自主探究时,活跃学习气氛,使学生顺利了解了人体的.三种血管;通过课件,由抽象的情境到形象,由浅入深,利于学生接受。

  2.用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师生提问,自主探索,分组讨论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有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从谈话交流到启发思考,从自主探究到巩固拓展,从生活中的实例导入(让学生讨论人在受创伤时的出学情况),通过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应用中提高。教学的重、难点在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分解,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一点点积累起来。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思想。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让学生掌

  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本节设计,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自然的接受新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思考、探究、概括的习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血管》教学反思7

  1、本节的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入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改变原有的教学中的教师过多地参与教学的状况,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一件事情来完成。

  2、在课堂上,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学中、生生互议中、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关注他人。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求,在主动的求知中有所收获。

  3、课堂上给学生的鼓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4、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给学生以时间进行自学、讨论、交流,给学生以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5、本节课的内容比较集中,很适合学生集中的进行自主学习,而且知识在书本中的交待也较清晰,适合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训练。

  6、观察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的学习,本应该是一个用实验来介入的知识,可是由于自身的的能力有限以及一些较具体的教学实际问题等,将其改变成了对知识的应用,这有其不到之处,如果能通过这个实验来介入血管内容的学习也许学习效果会好,但是我肯定学生的学习兴致肯定会很高。

  7、生生互议的环节安排的时间我感觉有些短,如果学生要是真正地交流的话,这短暂的2分钟的时间是不够的,但基于以往学生合作学习的教训,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虽不太可能,但却可以让学生有时间的紧迫感,能抓紧时间来交流,不到之处将在自学检测中得到补充,这样一来,弥补了交流的不充分,还节省了一点时间。

  8、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的问题就是怎样能让这生生交流变得有实效,而不仅停留在表面上,这是我的困惑之一,也是我在教学中不能较好地解决的问题。

《血管》教学反思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能力目标:使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血管中的血液流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生命,保护生物,形成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情感,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能够分辨三种血管,了解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显微镜下分辨静脉和动脉血管。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花,活的小鱼等。

  2、学生准备:复习显微镜的操作,预习如何观察小鱼尾鳍血流情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人类时刻与生存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比如: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及时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主要是由血液来完成的。血液在人体哪些部位流动?怎样流动?流动的动力是什么?

  二、讲授新课

  (一)、联系生活,感知血管。

  举例:手背上的“青筋”——静脉,颈部血管的搏动——动脉,牙龈出血——毛细血管。

  (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1、课件展示操作提示

  (1)、观察前,需要用湿润的棉花把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并露出口和尾部,以防止小鱼乱动,保证小鱼能正常呼吸。

  (2)、小鱼在培养皿中会跳动,不要惊慌大叫,保持镇定,等小鱼安定后再观察。

  (3)、观察时应经常用滴管往棉花上滴水,让鱼鳃始终保持湿润,以便使小鱼少受伤害。

  (4)▲观察时,首先根据内径只容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的特点,找到便于识别的毛细血管,然后边观察边缓缓地移动培养皿,根据血流方向找到小动脉和小静脉。

  (5)、观察过程中要善待小鱼,实验结束后,将小鱼放归原来的生活环境。

  2、小组合作观察并记录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

  3、讨论: 你能观察到几种不同的血管?在不同的血管中,血液流动的速度是否相同?

  (三)、教师:课件展示三种血管模式图及血液在三种血管内流动情况的动画。

  学生:观察后填表并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薄、管径的大小以及血流的速度和方向。

《血管》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绘画创作课,主要点是在教学的发展阶段:我把问题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探索叶脉的生长规律与用途,从而把获取真理的权力交给学生,激发其探究学习的欲望。从学生的作业来看,这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都能够描绘出叶子中的叶脉特征。但是留给本人的遗憾也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思路还不宽,如探究叶子的用途时还不够丰富,又如对作品的描绘也不够新颖等等。但反过来,我分析一下:一方面可能是学生的知识面不够丰富导致了想象力的匮乏,另一方面可能是我没有提供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所以造成了学生的作品面貌单一。孩子们对叶脉的理解非常有趣,如有的孩子说:“许多叶子的叶脉就像鱼刺一样。”仔细一看,还真像。许多孩子运用了各式各样的线条来表现叶脉,甚至有学生在叶脉中间细细的勾画了好多弯曲的小线条,还告诉我:“这是水、这是养料。”看来对叶脉作用的理解促进了他们对叶脉的绘画表现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创造条件,广泛开展能吸引学生主动地、自觉地融入与美术相关联的知识技能活动里,从中来提高他们观察、记忆、分析、想象和创造的能力,达到开发智力,激发潜能的效果。

《血管》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心脏的大小、位置、结构;了解心脏和血管的作用;探究心跳与哪些因素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根据现象合理猜想,能够利用简单的表格、统计等方法整理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意识;珍爱生命,并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

  教学材料准备:

  1、模拟心跳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2、多媒体课件;

  3、听诊器、心跳测试记录表、血液循环绘图板、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出示听诊器,教师问:知道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吗?

  通过学生的交流,引入本课研究主题:心脏和血管(板书:心脏和血管)

  2、学生交流关于心脏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交流情况,引入下一环节:认识心脏。

  【通过让学生思考听诊器的作用,引出心脏,引出本课的研究主题,这样既直入主题、不浪费时间,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主探究,认识心脏。

  1、想一想,猜一猜

  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先让学生猜测位置,在猜测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摸一摸,你的心脏在哪里?试着说一说它的样子。

  课件出示心脏模型、位置。

  师生交流总结:心脏位于人体胸腔中部偏左。伸出拳头在胸前比划一下自己心脏有多大。

  【通过学生猜测,摸一摸,找出心脏的位置,最后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出心脏的位置、大小、形状。学生在亲身感受中验证自己的猜想,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2、摸一摸、听一听

  对照着大屏幕,再找一找自己心脏的位置。摸摸有什么感觉?

  学生自己摸摸心脏,感受心跳。

  指导正确使用听诊器的方法:将听筒置于耳内,用有膜片的这端放到心脏的位置。没有轮到你的同学可以把耳朵贴近同伴的左胸心脏的位置,静静的感受心脏的声音和节奏。

  学生用听诊器听心跳。

  学生交流听到的声音,师生共同总结:有规律的、有节奏的一跳一跳的。

  【这个环节设计是想通过听诊器,让学生清晰的听到心跳,在听中感受心脏,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兴趣很浓厚,但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听诊器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实验。】

  3、看一看,做一做

  (课件出示心脏跳动)大家看一看,说一说:心脏是怎样跳动的?学生交流

  师生用手势模拟心脏的跳动,共同总结:(比划)我们把这样叫收缩,这样叫舒张。心跳就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板书:心脏收缩、舒张)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我们就感觉到心跳一次。大家一起来用手势表示心跳一次。

  【上面一个环节学生利用听诊器感受心跳,但心脏到底是怎么跳的,学生不是很明了,于是我利用了课件给学生最直观的心脏跳动,并在观察的同时引出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最后为了更形象的展示心跳,我设计了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心跳,学生在玩手势的同时,加深了对心脏跳动的理解。】

  4、剖一剖,看一看

  师出示猪心脏解剖图,看其内部构造。

  【在上面几个实验的基础上,适时的抛出问题“心脏的内部构造又是什么样的吗?”将学生带入心脏内部构造的学习中,接着通过猪心脏解剖图,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心脏的构造。】

  课件出示心脏内部构造:心脏是具有强有力的肌肉构成的,内部是空的,可以分为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小组合作,互相指出同桌的四个腔的位置。

  小组交流,在交流中强化四腔。

  【在第二个大环节的设计中,通过教师适时抛出的问题及几个活动的设计,同学们在愉快的气氛中,认识了心脏的形状、大小、位置、构造。】

  三、探究心脏和血管的作用

  (一)了解心脏跳动

  1、猜想心跳作用。

  学生猜测,交流。

  2、师:同学们认为心跳的作用是输送血液到全身,到底是不是?用什么方法验证?

  学生交流。

  提供实验材料:橡胶球、塑料瓶、塑料管、红色的水四种材料

  小组商讨“设计一个演示心脏跳动的模拟实验”实验方案,并在班内交流。

  3、实验补充完善后,分组实验。

  小组到前面演示实验,并交流实验结果。

  4、师生共同演示实验,在演示中得到理论的提升。最后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心脏的作用:心脏收缩,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舒张,将血液运回心脏。

  【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或是直接给出结论,只是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作用,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得出结论,学生理解的更为透彻,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认识血管

  猜想人全身有几种血管

  通过课件形象揭示三种血管。

  理论提升:我们来看人体全身血管图,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管叫动脉。(动脉里的血液携带着养料和氧气,一般用红色表示),把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叫静脉。(静脉里的血液携带着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气等废物,一般用蓝色表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比头发丝还细的布满全身各处的是毛细血管。(板书:毛细血管)。

  学生看完课件,师生共同完成板书:血管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用红笔板画动脉血管,用蓝色板画静脉血管。

  【适时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的学习,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认识三种血管。】

  (三)揭密血液循环

  1、画血液循环图。各小组先想一想,用箭头在血液循环模板画出,血液在人体内是怎样循环流动的,用箭头在图上划出血液流动方向。师巡回指导。

  2、学生上台展示,揭密血液循环

  找两个小组的同学说说他们的想法。

  师总结:心脏的构造以及血液循环是非常复杂的,同学们能想到这么多,很不简单。

  看屏幕电影:血液在人体内到底是怎样循环流动的呢?我们再来看个影片。(课件插播血液循环小电影)看了刚才的资料,结合自己的身体相互说说,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之间怎样循环流动。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血液循环图是基于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与猜测,在猜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入,记忆会更加牢固。】

  四、测脉搏,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一)感知心跳

  师生交流,除了用听诊器听心跳,你知道还可以怎么测心跳?

  找一找身体的那些地方也能摸到这样的跳动?(生:手腕、脖子、头)

  师生共同总结:脉搏是由于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所以我们通过摸脉也可以知道心跳的情况。

  【有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学生不难猜测出脉搏是因为心脏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二)测心跳,了解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测半分钟心跳数,然后将测得的数据乘以2记录下来。

  比较数据,找发现。

  学生交流:每个人的心跳是不一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

  2、老师质疑:刚才我也测了一下自己的心跳,一分钟86次,我平常的心跳一般是75次,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猜测原因:可能是因为太紧张的缘故;或许是心情激动。与情绪有关。

  师:你在什么情况下还感到过心跳与平时不一样?

  生自由回答(激动,批评、看恐惧片等等。)

  师:现在谁能总结一下,心跳的快慢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总结。

  提升:人在情绪激动、从事劳动或体育运动时,需要的氧气多,血液循环就要加快,所以心跳就会明显加快。另外,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的人,心跳会有所不同,少年儿童在正常情况下的心跳每分钟60——100次。我们学会了摸脉搏的方法,平时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检查自己的健康情况。

  【学生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血管》教学反思11

  1、“科学探究”过程的很好体现

  这一整堂课,就是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不管是猜想、模拟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数据,都体现了科学性,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观察,归纳,分析数据,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价值。

  2、恰当正确的引导学生。

  在这堂课上,紧抓教学环节,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发出这种声音的心脏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有什么作用?”;“血液流动又是靠谁来运输的?”。目的就是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走,引导他们理解老师的意图,准确实验、探究。最后顺利完成任务。我还让学生采用自学教材的方法,研究“血管的种类和作用”。同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样,学生进行研究就有明确的目的,为本节课的成功研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利用书本,这个有力武器去自学。在这里,教师逐渐放手,退到幕后,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持人”也是“评价者”。只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都会有重要的发现。

  3、精心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科学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知识,更要让学生学智慧。让学生获得了知识,又使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堂课,就通过学生模拟试验,自学资料并完成阅读提示卡,分析三次测量脉搏所得的数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一环。

  4、共同构建科学概念

  通过这堂课一环扣一环的教学,特别是第二三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从感知心脏位置,了解心脏结构,听心跳声音,模拟试验,推想心脏作用。自学血管的资料,老师再进一步整理升华,共通构建出这堂课的科学概念。

  5、及时处理课堂生成性的知识

  新课改让我们结识了这样一个词——生成。在科学课教学中,生成似乎成了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一个标志。课堂上,一个孩子贴心脏图片后说,“我看见奥运会是运动员升国旗,手都捂在这里,说明祖国在我心中。”我能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技巧,将它们作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来生成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心脏应该在胸腔左侧。

  6、不足之处,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再训练。

  通过教学,发现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再好的自学资料,如果不能用语言把它表述出来,也是毫无价值的。让学生说完整的话,抓住重点,归纳总结成自己的话,说话还要注意条理清楚、简洁、生动。

  汇报要有条理。先…………再…………最后……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血管》教学反思12

  今天上了《心脏与血管》。我感到上课的效果还是让我比较的沮丧。这样的学习过程让我感到我要放弃这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我想效果不好,应该是下面的原因。

  1.学生没有预习。学生没有完成相应的预习作业。虽然我一再强调一定要预习,但是学生还是不去。我想这个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有关。因为科学毕竟是小科。但是我想现在必须让学生理解无论是什么学科都有认真的对待。

  2.学案设计的似乎不太合理。预习部分不应该太多。我将过多的内容放到的预习部分,对学生来说,在课下让他们抽出一些时间进行预习,是有些困难的。我想将预习部分减少,只需要让学生进行回答1-2个问题。但这是学生必须要做。

  3.学案中要求学生写的有些多。我想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进行写的少一些。书上有的只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样在上课的过程中就能够较好的减轻学生的负担,从而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

  4.预习检查:对于学生必须严格的要求。上课之前5分钟到教室,在教室里保持安静。同时检查预习作业。对于不完成的,需要给予严格的教育。

  5.调整部分小组长,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对于小组在活动的作用进行进一步的培训,是小组长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

  6.培训全班的同学,使学生全班的同学明白应该怎样去做?

  7.本次试验铺开的面太大。我想将六年级删掉。集中精力只在五年级进行自主学习的探究。

  8.多看书。多看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并且搜集相关视频进行参考。

【《血管》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手指》教学反思

2.《草原》教学反思

3.历史教学反思

4.体育教学反思

5.《金子》教学反思

6.《碧螺春》教学反思

7.《翠鸟》教学反思

8.《假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