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08 17:57:5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早教学反思 ,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早教学反思

早教学反思 1

  今天上午我们班进行了第一次语言活动《老师早》,由于幼儿刚来园不久,还不懂得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没有形成有效的常规,让他们安安静静坐在椅子在听老师讲课是很困难的,针对这一情况和小班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我采取了表扬其他坐得好小朋友的办法,形成榜样示范作用,其他小朋友就会马上坐好,个别非常好动的幼儿需要老师不断提醒。

  由于小班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所以要求他们“坐好了”唱歌、听故事的做法本身就没有尊重和把握他们的年龄特点,因此我根据儿歌每一句的意思创编了简单易学的动作,让幼儿边说边做,用口头和肢体语言一同来表达内容。这种方法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模仿太阳和小鸟的动作活泼有趣,本来注意力不集中的幼儿也跟着做了,通过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体会到集体活动的乐趣。

  语言活动《老师早》是对幼儿礼貌教育一个很好的活动。我的活动目标包括

  1、能够理解儿歌内容;

  2、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老师早”;

  3、乐意朗诵儿歌。

  本节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幼儿发准“走”“师”“早”的读音,并让幼儿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老师早”。课上下来,幼儿基本都能够达到。活动过程中结合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和采取谈话的方式让幼儿掌握来园、离园的基本礼节,能有礼貌地向老师、阿姨、同伴问好和说再见。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小朋友不仅学会了儿歌,还懂得要做一名懂礼貌的好孩子。

  附教案:

  (一)活动内容:

  语言活动《老师早》(文学)

  (二)活动目标:

  1、能够理解儿歌内容。

  2、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老师早”。

  3、乐意朗诵儿歌。

  (三)活动准备:

  材料配套:教育挂图《领域活动·语言·老师早》。

  (四)活动过程:

  1、出示教育挂图,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1)指导语: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朋友,她叫做小宝宝,小宝宝今天来到幼儿园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我们一起来看看。

  2、引导幼儿讲述图片上的内容。

  (1)指导语:图片上有谁呀?(小宝宝、幼儿园、老师、太阳、鸟儿)

  想一想他们在做什么?(宝宝上幼儿园)

  猜猜他们会说什么?(宝宝见到老师说声老师早)

  太阳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啊?(眯眯笑)鸟儿在做什么呀?(跟着小宝宝叫)

  老师的表情是怎么样的啊?开心的还是难过的?(开心)

  3、结合挂图,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配合形体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

  (2)重点启发幼儿思考什么事让“太阳眯眯笑”“鸟儿跟着叫”。

  师: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情让“太阳眯眯笑”“鸟儿跟着叫”吗?

  4、引导幼儿学习朗诵儿歌。

  (1)教师结合挂图,引导幼儿朗诵儿歌。

  师:老师这边有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做《老师早》,一起来听听看吧。重点帮助幼儿发准“走”“师”“早”的读音,并让幼儿初步学会礼貌用语“老师早”。

  (2)师幼朗诵儿歌。

  指导语: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一起来读读看吧。

  (3)师幼再次朗诵儿歌(根据时间的许可)。

  (4)播放领域配乐儿歌《老师早》。

  师:现在我们加上音乐,一起跟着读一读。

  5、请个别幼儿说说“老师早”结束活动。

早教学反思 2

  《早发白帝城》这一课,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告诉学生李白现在流传于世的诗作有3000首,在学生的惊呼声中,我开始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二、学生自主学习。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生字,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

  展示生字学习效果时,一个学生说:“人啼哭时要张大嘴巴哭,所以我就明白了‘啼’的部首是口字旁,口加帝就是‘啼’。这样我不但记住了‘啼’和形,还理解了‘啼’的意思。”另一个学生说:“我发现‘舟’和‘丹’非常相似,但是‘舟’字比‘丹’多了两笔:一笔是撇,一笔是点。希望同学们不要出错。”……同学们对他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学生充分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展示,体验成功的喜悦。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早教学反思 3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该诗画面明丽,语言形象,情感欢悦,意韵畅达,描写了从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达了诗人喜悦欢快的心情。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地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而又不破坏古诗原有的美感和整体性,是我这节课所追求的目标。

  一、入境

  每一首古诗都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样让学生入情入境,走进文本,与时代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把古诗理解地透彻,读得有情,进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熏陶。

  我在课堂教学的开始设计了“复习李白的古诗,配乐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背景”,这样,就拉近了学生和李白的距离,为学生理解古诗,体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情感因素,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闪烁着人文光彩的古诗教学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词句,机械反复地背诵词解句意,那么学生的学习便如同“嚼蜡”。所以在教学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配乐朗诵,想象诗的画面,为理解诗意做了很好地铺垫,虽然学生说时只抓住了个别词语,说得干涩,但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丽的景色。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走进文本,走进李白,体悟李白当时的心境。最后汇报交流时,我也没有刻意地去解释字词,解释诗意,而是根据学生说的,及时点播,顺势以组词的形式理解“辞”,以选择的形式理解“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时,教师一句“轻快的仅仅是顺水而下的小船吗?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随之深刻,教师再配乐,让学生朗读,学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于诗中,真正走进了李白的心境!

  三、迁移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一种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也为学生理解“万重山”,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瑰丽、险峻,做了很好的铺垫。而最后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补充,更是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

  总的来说这堂课虽然很顺利地上下来了,几个教学环节也都比较流畅,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课堂境界还有一定差距,如何从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把它迁移到课堂预设中促进课堂生成,如何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加生动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让孩子接受,这些都是我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早教学反思 4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七言古诗,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题目的意思是: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全诗通过描绘作者从白帝城到江陵时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喜悦欢畅的心情。

  (一)以旧知导入,创设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

  教学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因此,学习贴近学生的生活。只有学生对课文本身感兴趣才愿意学,才有可能学好。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学生已经读过了很多他的诗歌,对诗人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学生旧积累的知识入手很容易调动学生兴趣,引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热情地参与学习,为课中学生顺利进行交流而架桥铺路。

  (二)针对学生特点,以故事引入写作背景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先给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讲古诗的背景, 激发了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三)字词检测,注意字词的整合与构字规律

  检测生字时,我将 “帝”与“啼”归在一起,让学生理解“啼”的意思;写“舟”强调它做部首时,中间的横不拉透,为的是给右边的部件让位。

  (四)形式多样化,调动全员参与

  1.师生互动。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参与者。这样有利于和谐气氛的营造,并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会表达,积极参与进来。

  2.生生互动。小组轮流介绍,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推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人代表小组进一步进行组间交流,最后是更为自由的全班交流。这样的生与生之间的互动,调动了学生全员参与交流的积极性,形成了会说、想说、爱说的可喜状态。尤其是组间的竞争,有利于群体间的互动合作,培养了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

  3.师生与环境的互动。充分利用环境,把课内延伸到课外,如收集李白的诗歌,举办“唐诗交流会”。

早教学反思 5

  《早》一文作者在文中有很大篇幅写腊梅花。写腊梅花开得早,是二十四番花信风。由腊梅花的开得早,自然过渡到鲁迅的“早”的故事,从而教育学生要向鲁迅那样,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描写腊梅花的句子:“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让学生反复诵读欣赏腊梅花不但外在美、色泽美,更重要的是品格美——冰清玉洁。再由腊梅花的开得早引出鲁迅的刻在书桌上的“早”字的故事,借花喻人,使腊梅花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高洁品质融为一体。

  另外,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把课堂之前自己搜集有关鲁迅的人物简介和鲁迅的一篇作品《藤也先生》,让学生来说说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进一步突出鲁迅的高洁品质。让鲁迅的高洁品质刻在学生的心坎上,鞭策他们以后做人。

  同时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进行分析,随堂要学生选择一处熟悉的处所,仿照这一段的写法的小练笔。

  从“爱护公物”说开去

  《早》(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一文中有一段关于鲁迅小时候在书桌上刻了一个“早”的故事。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教学这一课时总会给学生打上一支“预防针”——教育学生要爱护公物,不要在课桌上刻上“早”。有的甚至先给学生一个下马威:如果发现有人在课桌上刻字,就要让他公开检讨,并处以罚款,因为破坏公物要赔偿。如果哪位老师忽略了这一点,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这样,也还有一些胆大妄为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只不过不是刻字,而是用毛笔醮着油漆在课桌上写,当你批评他时,他还据理力争,振振有词——我没有刻字,只是写字,并没有破坏公物。让你哭笑不得,笔者深有体会。可是,当你静下心来仔细一想,其实孩子们也是非常可爱的: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从小就勤奋好学,具有梅花的精神,而且“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了一生。”学生们崇拜伟人,学习伟人,这一点不是难能可贵的吗?

  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学习伟人”与“爱护公物”这一对矛盾呢?

  大禹治水的故事都听说过吧。传说在古时候,黄河流域经常洪水泛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于是尧就命令禹的父亲鲧去治水。鲧采取了“堵”的方法——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虽然鲧花了九年的功夫去治水,但是终究没有驯服这匹桀骜不驯的野马。鲧也因治水无功而被斩首。后来,舜又命令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在总结父亲治水失败的基础上采取了“疏”的方法——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他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了。这样洪水被治服了,禹也因为治水有功而被人们推选为国王。

  “堵”可能事与愿违,“疏”也许天随人愿。上述的难题如果也采取“疏”的办法,或许就会迎刃而解。我们不妨这样来教育学生:“同学们,大家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是可贵的,但是我们学习的是伟人的精神品质,而不是他们的小枝小节的行为,我们应该把鲁迅先生的这种精神深深地刻在心里,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上,让我们以自己最出色的表现来向鲁迅先生证明,我们是最棒的。”在此基础上,再开展诸如“梅花奖”、“鲁迅奖”等活动,评选具有“早”字精神的学生,以此来激励学生把“早”落实到实处。

  由“早”字现象我又想到了“到此一游”现象。“行万里路读万新面卷书”,旅游是一项令人心驰神往的活动,但是,不少人,特别是青少年在欣赏风景名胜时,总好留下点什么。“×××到此一游”这样的字迹、刻迹到处都是,不仅破坏了文物古迹,而且也使景点的观赏价值大大逊色,影响美观。所以,每个旅游景点都会有这样的警示标语:“请爱护文物”、“禁止乱涂乱画,违者罚款十元。”等等。虽然管理者加大了处罚力度和监管力度,但是也还有不少胆大妄为者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毅然”留下自己的“杰作”。其实,仔细一想,在旅游景点留下自己的签名也是一件挺有诗意的事情。摩崖石刻是不少名山大川的著名景点,当人们欣赏着历代文人墨客遗留下的书法作品、不朽的诗篇的时候,人们总会沉浸于历史的沧桑和艺术的魅力的无限遐想之中,又有谁会站出来批评他们破坏自然景物呢?试想,当无数游客知道自己的姓名,甚至还从签名的字迹中猜想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切是多么的富有诗意啊!

  管理者如果从游客的角度出发,改变一下管理方式,变“堵”为“疏”,或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一些景点旁边专门砌上一面墙,上面写着:“万人墙”、“朋友,您正在创造着历史”等之类的标语,为游客提供创作的天地。游客可以在这面墙壁上信手涂鸦,可以精雕细刻,可以写下游览时的内心感受,可以即兴作诗……这样一来,不仅避免了破坏文物,又教育了游客,还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甚至不久以后还成为了不是风景的风景,岂不是一举多得?

早教学反思 6

  《早》这一课做了一个练笔:结合第三自然段,运用准确的方位词,描写一处地方的多个景物。一开始的目的在于准确运用方位词,计划中,学生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学生在介绍的时候,虽用上了方位词,但是缺少顺序,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整个空间的内物品之间的关系,依然没有能够表现出来。由此想到《天安门广场》一课,这应该是第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方位词,课后还有一个在图画上填名称的练习。可能由于当时没有进行有效的训练,因此学生知道是什么,却不知道怎么用。语文往往不像数学一样,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巩固,如何检测,都有比较系统的构建。语文则更多的是基于经验,很多时候也缺少有效的训练,因此经常重复教学。

  其次在于内容的递进上。我年级,仍然停留在方位词的运用上,显然是有些浅的。深挖之下,第三自然段的描写,其实是围绕这一个中心来描写的,即介绍私塾,所有的选择和描写都是在突出这个中心。正常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立足在这个点上。可现实的情况是,一部分人连准确运用方位词还没有掌握,现在要在此基础上,去突出描写对象的个性特征,于是,他们与较好学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了。

早教学反思 7

  《早》是一篇游记散文,课文还是比较短小,语言朴实,课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游三味书屋时的见闻以及感受,分别是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开得早和鲁迅“早”的小故事。

  教学时我先组织学生分段。(1)为一段介绍了时间、地点、事件,(2-3)主要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4-8)为鲁迅的故事。

  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重点围绕“还没进门,迎面先扑来一阵清香……兰花却还要迟些日子才开”展开,让学生理解作者未进门先闻到清香的惊喜,并通过反复的朗读明白昨天被这不知名的香味所吸引决心要探个究竟的心理活动,也是为下文教学揭开香味铺垫。教学第3小节时,我组织学生找出方位词及对应的陈设,画出平面图,再对应课文上的插图认识理解。

  第4小节是过渡段,指名让学生回答照应前文的香味并引出下文描写蜡梅花。在欣赏蜡梅花时让学生找出蜡梅花的特点,即花开得多,开得早,开得美,开得香。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腊梅花的高贵品格。此后学习鲁迅的小故事,围绕“鲁迅迟到的原因、迟到迫不得已、默默刻字”体会鲁迅的优良品格。在通过课后习题3理解到作者花笔墨写梅花的意图是以花喻人。

  课文内容较为清楚,大部分学生也能理解,但我在教学上的衔接不够协调,教学环节上不够流畅,比如教学完蜡梅花这一段该如何回到鲁迅书桌上,仍需加强对本课的研究。

早教学反思 8

  本周三早上,我执教了古诗《早发白帝城》。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课前我便布置同学们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如写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人物的生平及作品等。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诗的意思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根据生本课堂的理念指导,我设计的教学流程主要是以学生小组学习交流为主要活动,其中有这几项任务:1、介绍李白的生平、写本诗的背景或者其佳作。2、小组交流:a、读诗。b、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理解难解字的意思。3、组内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学中,我借助课前下载和制作的课件,让同学们欣赏观看,从中了解李白当时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了这首诗的,使同学们知道了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突遇大赦,格外惊喜地从白帝城乘船经过三峡到江陵去,于是灵感所致才写了这首诗。在感受诗人的创作灵感和旷世才华后,引领同学们走进文本,自由读诗,感悟诗的意境,帮助理解诗中难解字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让小组上台汇报学习成果,从反馈中看到大家完成任务的效果较好。于是,我乘热打铁地问道:“谁能介绍你的学习方法?让大家来一起分享。”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看注解;看参考资料;上网查询;请教家长或家教等等。之后,我适机教学了生字“诗、帝、岸”,范写后要求同学们临写三个。从学生的朗读汇报中听到个别读音不准的字,尤其是多音字“朝、还、重”,我便把这几个多音字整理出来让同学们在书上做好笔记,巩固认知。

  最难的一个环节是自主理解诗意,同学们在以前学习古诗中掌握的便是把诗中每个字的意思串联起来,适当地调整词语的顺序和加入一些语言使句子通顺即可。在今天的小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基本上是在课前抄下了资料书上的诗句解释,读一遍就是完成任务了。这个现象颇让我头痛,因为这不是同学们自主探究得出的'学习结果,失去了探究过程的结果能牢记吗?同学们真的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吗?果然,在课后负责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教师组在询问被抽查的同学这个问题时,正确率不高,有些同学只能大致说课后要求掌握的前两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意思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有的甚至吞吞吐吐说不清楚诗句何意。但由于教学时间有限,我不能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来弥补这个环节的不足。课后我想,像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学生过于依赖参考资料所致,张校长就经常表扬那些能脱稿上台汇报学习成果的同学,因为那样做可以证明知识已经内化成学生所有,也能逼着学生成长。以后,我要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找到有效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途径,使得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实效。

  诗文教学后,我为了引导同学们朗读时能读出古诗的韵味,有一个指导划分节奏的过程。我班同学以前已经有过划分节奏的经历,所以很快就做到了。之后,我请同学们按节奏进行朗读,从反馈中可以看到同学们在读的方面有了进步。原来设计中有熟读成诵的过程,但教学时间不足,所以这个环节我最终只是匆匆带过,来不及检验同学们对诗文掌握得如何。检测组的老师后来反馈说,正确率也不高,抽背了2人,一人对,一人有错。看来,教学中我所给的朗读时间还是不够的,主要原因是小组汇报时耽误了一些时间。

  最后的环节是推进大阅读。在课件古典音乐的熏陶下,我希望同学们能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能把我下载的“小学生必背古诗”熟读成诵。以后,我会在早读课或者别的时间播放这个课件,让这个想法得到真正落实。

早教学反思 9

  上个星期,我给学生上了《早》这篇课文。课文第三自然段按照方位顺序介绍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当属本课教学的重点段落。因此,在教学本段时,我先引导学生读了一遍课文,然后让他们对照课文画出了书屋的方位图,最后告诉学生,可以将这种写法运用到今后的写作当中去。记得当时我还请了两个学生上黑板来画方位图,有一个学生画错了,我及时给以纠正,当时心里还美呢:这下学生该一清二楚了吧。第二天,当我批阅学生的《练习与测试》时,有一道题目把我改得头晕脑涨。哪道题呢,就是“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你熟悉的处所。”当时我改题的感觉就是脑子里有只袋鼠在跳跃,一会到东,一会到西,仿佛是有意在考验我的耐心呢!改着改着,我突然发现了问题所在:虽然教学时我帮助学生弄清了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但没点明作者是按照由西→南→东→东北这样一个逆时针方向展开描写的,而这恰恰是学生模仿写作的关键点,这层窗户纸不捅破,学生叙述时的思维肯定会呈跳跃状,笔下的文字也就显得杂乱无序。

  优秀与平庸,这中间其实只差关键的一步,而想要迈出这一步,绝非一日之功。这就是我从以上这个教学片段得到的启示。

早教学反思 10

  小班孩子特别喜欢朗朗上口的儿歌,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他们能很快理解儿歌内容,在一定的情境中,他们愿意朗诵儿歌内容,一些孩子能很快学会朗诵儿歌。儿歌《妈妈》内容简单易懂,分为三段,句式整齐,具有一定的情节性,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便于孩子理解。

  儿歌《妈妈》这一活动我提供了3幅图片,让幼儿在欣赏图片的时候感受儿歌的意境。我让幼儿欣赏一遍儿歌后问他们:“小朋友,在儿歌中讲到了哪些妈妈?”幼儿基本上能够说出来。教师再次朗诵儿歌后提问:“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大部分幼儿能够根据自己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最后结合图片,小朋友们也基本能够朗诵儿歌内容,但觉得小朋友们还是不能很好地体会妈妈关心、爱护宝宝的意境,感觉他们只是在学背儿歌。

  为了了解幼儿是否能理解儿歌的内容、体会其中的意境,我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妈妈也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是怎样关心的?小朋友们的思维不够活跃,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妈妈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并没有联想到动物妈妈,说一说其他动物妈妈是怎样爱护他们的宝宝的。

早教学反思 11

  《早》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文中借梅花“开得早”,赞美的鲁迅“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借梅花开在深冬,预示着春的到来,赞美鲁迅敢于与敌人奋斗一生,教育人们要做“东风第一枝”, 珍惜清晨,珍惜春天。

  我认为: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梅花)”与“人(鲁迅)”之间的关系,才可能真正读懂课文。一个“早”字,说到了两事,是全文的灵魂所在。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质疑,一个学生举手:“老师,课文讲的是三味书屋和鲁迅的故事,为什么却以‘早’字为题呢?” 另一个学生也提问:“老师,这篇文章写鲁迅,为什么要写梅花呢?”

  我心中一喜:本文“梅花”联系了 “书屋”和“鲁迅”,而“早”又是“梅花”与“鲁迅”的共同之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这篇课文就会被真正读懂。

  因此,第一课时,我抓住“书屋”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方位,书屋的作用,书屋的陈设,通过图文对照,在图上找出鲁迅的桌子位置。学生通过方位,都认定了左边是鲁迅的书桌。接着,再按照课文内容进行朗读,学生就很容易了解三味书屋的具体位置与陈设了。

早教学反思 12

  《早》这课记叙了三味书屋的陈设、后园的梅花和鲁迅书桌上的“早”字的来历,赞扬了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暗示人们要珍惜时间。

  该课先让学生通过一个“早”字质疑,达到了三个目的:既回顾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又为下边的教学提供了切入的“抓手”,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教师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中肯地评价后,引导学生围绕“课文是怎样写梅花‘早’的”、“课文又是怎样写鲁迅‘早’的”两个问题直奔重点段深入朗读课文,在读文中解疑。最后水到渠成地解决了“早”、“梅花”、“鲁迅”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与文本、教师对话中,感悟了鲁迅这一人物品质。

  我采用了“以读代讲”的方法。张庆先生说,:“堵不住繁锁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阅读训练以语言训练为主,把“读”贯穿全过程。为确保“读”不走过场,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读”得有目的、有层次、有方法。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认真地读,充分地读,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

  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把重点梳理为腊梅花的样子和“早”字的来历上。有的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写腊梅花,与“早”字的来历有什么联系?看来,学生越来越会提问了。在体会腊梅的冰清玉洁和鲁迅的为人上了,我恰当运用多媒体展示腊梅花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白里透黄、黄里透绿、润泽透明”等词语。由此感受腊梅外在的美,联想到腊梅的早,引出鲁迅书桌上的早,自然流畅。在课上我精心准备了课件,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课文,效果也不错。

  不过在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足,如我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语不够自然,读还不够充分,有时为了完成预先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课堂生成的及时处理,使课上显得有些拘束。这些都是需要我不断改进的。同时更

  欠缺的是我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出了梅花的美,学生只是说出了梅花颜色的美,由于我在预设了梅花的“形状美”,所以当学生说不到点子上的时候,我不知怎么办?我想还是让学生再读句子,再次品味,不要急着只管自己“教”。还有,为了让学生明白鲁迅的确是奋斗了一生,老师需提供资料性资源,这个资料应该提供哪些内容,什么时候出示,这些还需斟酌!

早教学反思 13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带有他一贯的雄奇豪放的诗风,怎样能让学生轻松简单的理解诗意,体会意境,是我设计这堂课所追求的目标,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激趣导入

  低年级学生好奇心非常强,因此,刚一上课,我就说:同学们,在很久以前,唐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学生回答后,出示李白像,让学生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作,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以配乐讲故事形式,介绍《早发白帝城》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早发白帝城》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意作准备。

  课堂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来学习,备课时,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课堂预设时,我安排以下几个环节:

  1.出示图片,激趣导入。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3.品读古诗,感悟意境。

  4.再次朗读,情感升华。

  5.巩固生字,指导书写。通过这几个环节,生生互学,师生互助,体现了“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我先提出学习要求,找出诗中的多音字并组词。学习生字时,要求学生读准字音,口头组词,指导记字方法时,教学生用谜语式巧记生字,如“帝”上头是立两头弯,一条长巾挂下边。“岸”是工厂建在山下边,工人干劲大。在教学古诗时,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诗,而是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听老师读,再配乐听读,为读课文和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不是仅仅教完一首诗,就行了,而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知识,所以,课堂上我根据古诗的情境,适当地进行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语言,夸张是李白立善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早发白帝城》中的“一日还”“万重山”就是夸张的手法的体现,我顺势引导学生了解李白的其他夸张的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危楼高百尺”,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李白,了解夸张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想象三峡的山一座连一座,山势险峻,为理解“万重山”做了很好的铺垫。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句诗,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有关这句诗的视频。更加直接地拉近了学生与三峡的距离,最后让学生齐读诗。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很高,下课时已能流利地背诵全诗并熟记生字。

早教学反思 14

  1.认识理解歌词

  《你早》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第二单元的歌曲,刚步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基本不认识生字,如果不先带领学生熟悉歌词,学生将不知道自己在演唱什么,所以我在教唱歌曲前先利用声势动作帮助学生理解并记住歌词。

  2.辅助学唱曲谱

  结合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比较明显这一特点,,我把do、re、mi、fa、sol、la、si七个音符以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展示,我通过实验发现学生十分喜欢彩色谱,通过有趣的游戏,轻而易举的认识了各个音符的名字及位置,解决了识谱难的问题,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使识谱教学成为一年级学生的乐趣,《你早》中只有do,mi,sol,la学生很快就认全了

  3.利用柯达伊手势来认识音高

  由于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基本没有音高概念,我在上课的开始会拿出一分钟时间帮助学生通过用柯达伊手势模唱七个基本音级来加强音高概念,时间长了学生会有音高的感觉了,所以在教唱《你早》的歌谱时得心应手。

  低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我上课经常要停下来维持纪律,而且低年级的学生比较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弱,我总是不放心让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开小组讨论。在学会歌曲之后的歌舞表演来表现出歌曲环节上,我不敢让学生边唱边发挥想象,使学生的音乐思维通过歌曲尽量的展现。由于一年级学生表现欲很强,经常会影响上课的纪律,所以我总是去控制他们的表现,我觉得这是会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

早教学反思 15

  《早》是作家吴伯萧先生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按参照参观访问的顺序写出在三味书屋的所见所想。以前教学的时候为了显示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习惯地喜欢将散文打“散”,教师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这节课上,滕老师特别注意尊重作者的行文思路,顺文而教,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

  1、品味语言。

  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的形成的关键因素。而学生只有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才能感悟到语言的魅力所在,从而在以后的阅读中关注语言,主动积极的去思考,去品味语言。这样的教学才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才能不失语文味。这样的教学也才能形成阅读的敏感,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语文的能力。当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文本关键词语的品味的时候,学生才会口留余香。教学中对于“访问”、“蜡梅”、“默默地”、“轻轻地”等词语的品味注重了层次的不断深入,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读书的过程中发现、聚焦,然后想象、感悟、探讨、议论、运用。待内化之后,再通过动情地朗读外化出来。值得一提的是,滕老师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内容意义”的同时,不忘记揣摩文章的表达方法。比如,对三味书屋陈设说明方法的领悟,对事物(三味书屋)与联想(几十年前上课的情形)的感受等。读读、悟悟、议议,学生的语感自然得到了增强。

  2、激活思维。

  目前的许多课堂,师生的读书成了次数的累积,没有问题的驱动,缺少层次的推进,因而学生的读书没有动力,浅尝辄止。学生持久的读书的动力来自思维的参与,没有思维的课堂是肤浅的。语文思维的呈现方式有概括、探究、品味、想象等。这堂课最显著的特质是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为什么用‘访问’”,“哪一张是鲁迅的桌子”,“为什么用‘早’字做题目”等等。这些问题闪烁着教师“问”的智慧,以问促读,以问激思,提高教学的效益。语文课堂只有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才有张力和持久的动力,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

  3、触动情感。

  语文与情感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教学要激发学生对情感的真切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夏丏尊先生也说文字本身没有力量,而是通过读者在心中唤醒已有的体验,形成情感的触动,进而产生了文学的力量。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震撼学生的也是情感。好的文章对于学生情感的触动和产生的力量是深远的,可以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文字触动情感,情感产生力量。通过读书,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梅花的喜爱之情、赞颂之情。通过读书,学生走进鲁迅,感悟他的早字精神——“时时早”、“事事早”,读出了对他的敬佩之情。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表达着喜爱之情、赞颂之情、敬佩之情的同时,点燃了自己的激情与豪情,在自己的心灵里刻下了属于自己的“竹”、“勤”等字。

  综上所述,这是一堂真正以文为本,讲究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激活思维、触动情感行走在语言的世界里的好课。

【早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教学反思12-31

足球教学反思01-04

《拜年》教学反思01-03

《6》教学反思01-02

还字教学反思01-01

iuü的教学反思12-28

化学教学反思12-27

请客教学反思12-27

《门》教学反思12-27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