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时间:2024-08-20 02:15:54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优秀】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优秀】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1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激发兴趣

  展示庐山风光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 :“哇!”“哇!”“哇!”的声音。

  二、借助想象,进入文本

  课上,我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跟随教师创设的情景,感受漫步山道的感觉:“云雾弥漫眼前;云雾流淌身边;云雾踩在脚下;随手就可摸到云雾”。通过图文结合、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使学生顺理成章的进入文本。

  三、以读为本,培养能力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男女读、师生读等等。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到了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四、以文为例,教给方法

  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我便把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作为了教学目标。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五、品味比喻,感受美景

  文中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精当的比喻把变幻无常的云雾呈现在了读者眼前,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到虚构,从天上到海上,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把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作为另一个教学目标。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我主要让学生找出作者都把什么位置的云雾比作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文中的`“……”想象说话。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结合上个自然段想象的事物,我引导学生说话:“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既降低了学生说话的难度,又使学生体会到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

  六、由文转画,检测理解

  在教学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这个特点时,让学生们一边读一边想,看脑子里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然后,教师在黑板上画了四个山峰,请四位同学分别在山峰上画出云雾笼罩山头、缠绕半山、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的样子。学生画对了,就说明他们已经读懂了。学生把文字转化成画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七、析文写话,提升能力

  在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分析段落的环节,重在检测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掌握情况。还设计了一个看“黄山奇石”说话,写话环节,重在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教学庐山云雾千姿百态这个特点时,用时太长。整节课教学不紧凑。对于主题教学来说,该节课还应再多拓展点课外类似的文章或片段。在设计的学以致用方面,学生写作时间不够。

  每一次公开教学,都能有所提高,是我最大的愿望!这次公开教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不仅要刻苦钻研教材“备教材”,还要充分“备学生”。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2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在教学中有以下感悟:

  一、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开头通过播放课文朗读的视频文件,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直观形象的感受庐山云雾的美,然后在感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时,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齐读、诵读等方式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小组合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文章第二自然段时,主要是我通过一步一步地层层设疑,让学生理解感悟庐山云雾在四处不同位置的姿态和总分结构的写作方法。到了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通过出示学习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交流问题之后再展示汇报。学生在第二自然段学习的基础上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三、抓住想象点,培养想象力。

  抓住第三自然段最后的省略号,启发学生想象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为了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我展示动人的画面,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失误之处在于教学环节安排不够紧凑,教学时间安排没有把握准确以致于最后教学任务不能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造成课堂教学的一大败笔。其次在组织学生自主合作、互助学习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昂,小组交流不够充分和激烈,这些问题都值得在今后的教学环节中继续深入研究、实践和探讨,找到更好的方法和实施策略,培养学生自主、互助学习的能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3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背诵他们熟悉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这首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让学生渐渐走进庐山,这时再引出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指导“庐”和“瀑”的书写,因为这两个字都是四会字,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写错,故在上课伊始就加深印象。

  然后,从“在庐山,最有名的还不是瀑布,而是它的云雾”导入课文,在自读之后进行段落单独初读,接着就是随文识字与集中识字相结合的过程。首先就是“幽谷、游览、似乎”,在这三个词语中分别指出注意要点,“幽谷”的含义和“游览”的意思,以及“似乎”的读音和近义词,接着是“飘飘欲仙”和“腾云驾雾”这两个四字词语的意思,特别抓住动词来体会,并让学生自述了成为仙人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在学生对这些词语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课文第一小节,体会庐山的风景秀丽。

  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第二小节着重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到底有着怎样的形态呢?引入课文,自读后让学生找出这一小节的动词,从动词身上找寻突破口:“笼罩、缠绕、遮挡、系、戴”,动词最关键的就是理解和运用,在实际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字面出发,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有的在联系实际,从生活中,用身边的“无字词典”来理解和运用,效果不错,最后两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比如“系红领巾”、“戴眼镜”,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特别要说明的是,为了让“教考合一”,根据当前的形势,我又让学生实践了“弥漫”的“漫”字的“一字多义”,学生在运用中也能得心应手。后来让学生带着这些对词语的理解,回味课文,朗读起来明显会好得多。

  再后来就是第三小节,第三小节主要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其中较难理解的就是几个四字词语,通过让学生抓住关键字,活用“引申”的办法让学生理解,效果良好。

  最后,回归课文的最后一小节“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结束全文第一教时的教学。

  课后,我向王校长请教的时候,王校长指出:从总体上说,这节课完成了既定的课时目标,课堂反响也较融洽,但依旧是在操作和引导上的功夫还欠火候,有两个问题,提出了之后学生并未能领会,导致有些冷场。可能是由于我在备课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的预见到这点,没能很好地从“儿童立场”出发,换位思考,还有就是朗读的少了些,这篇写景的课文更应该多读,多让学生在朗诵中自我感悟。我想我今后也会注意到这些,逐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加认真地研究业务,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这里再次感谢王校长的教诲和师傅刘亦老师对我的付出和指导。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4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对文章的解读,感知语言文字和渗透写法,我在教学中有以下感悟。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围绕庐山云雾的特点这一中心,抓住文中重点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开头用古诗文《望庐山瀑布》导入课题,在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庐山云雾优美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庐山云雾的美,然后在感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时,在教学中,通过默读、自由读、指读、齐读、诵读等方式让学生感悟文章的语言之美,让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得津津有味,从中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另外在使用PPT时,我将我在课堂上所提问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展示了出来,放大了PPT作为一个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将教师的主导性有所忽略,虽然问题是我提出来的,但不应该在PPT上将所有的问题和答案都展示出来,应该展示出教师的要求和文本段落,通过教师的语言提问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众多的讲课模式中,要选择相对灵活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在对问题的提出时,要有指向明确的目标,不要询问学生无用的问题,通过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在此次教学中,在重文本的同时,让学生学会理解、积累、运用字词句,通过对感情的把握,让学生升华感情、陶冶情操。同时也要超越文本,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不同层次得到发展,有所收获。最后语文就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我们在把握文本的同时也应给孩子培养多种审美能力,我更应该不断督促自身,在日后的教学中多思考、勤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5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语言优美,脍炙人口。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奇绝妙,运用联想、比较和比喻等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云雾秀丽多姿、神奇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令人百读不厌。

  今天,上了第一课时,课后想想,感觉很别扭。上课伊始,我请学生介绍自己去过的名山大川。虽然是六年级的学生,但也不会很条理的阐述。我就让倪吴伟讲述留给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全班只有他去过)。他讲到了庐山:庐山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当我达到最高峰的时候,除了空气格外新鲜,更觉得周围的云都被我踩在了脚下,自己好像置身于云海中。所以我觉得庐山很漂亮。我就接着她的话引出了课文: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喜欢庐山,他还将自己游览庐山时的所见所想写了成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要学的课文:庐山的云雾。接下来,就是学习生字词,通读课文。以上环节都完成了,教学任务中还有一项是完成第一小节的`讲解。因为几个问题出示顺序的颠倒,第一课时的教学条理不是很清晰。我是这么来问的:作者为什么喜欢庐山?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除了云雾以外,还有什么景色呢?作者为什么特别喜欢庐山的云雾呢?它和其他云雾有什么不同呢?这样的顺序,当然学习效果会不尽人意,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一会儿上面,一会儿下面,就像在庐山的云里雾里绕啊绕的。无奈,下课铃声响了,只能带着遗憾结束了这节课。

  下午,我把第一课时的问题重新整理了一下,就当复习导入了:庐山上有哪些景物呢?作者最喜欢其中的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一下子就将“壮观”这个词找了出来。“变幻无常的云雾是怎么来展现它的壮观的呢?重点抓住“瞬息万变”、“趣味无穷”,体会云雾的多与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像,自己就在庐山顶上,身边、脚下全是云雾,置身云海的感觉,再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云海的绚丽与斑斓。

  最后总结全课:正因为庐山云雾瞬息万变、趣味无穷,十分壮观,所以游客流连忘返,赞不绝口。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6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时,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探究

  上新课前,请学生谈谈庐山有那些著名的景点。学生畅所欲言。有学生说到:宋朝著名大诗人苏轼在游过庐山之后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因势利导,那么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庐山的云雾。

  二、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运用录象和多媒体课件,创设庐山云雾瞬息万变、多姿多彩、奥妙无穷的情境,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全体学生对这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美景,产生了无限的好奇,浓厚的兴趣。

  三、在新课学习中,注重学科的交叉运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时,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并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学生边读边画。学生画好后,请学生上黑板展示自己的画,并说清分别画的是什么地方的云雾,为什么这样画,学生说完后,我在加以引导,作者具体描写了四种姿态的云雾,其实云雾不止这四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请你展开想像。做一个小小的美术家,在自己的纸上画一画,学生画,画完后,师生共同交流。

  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借老师的讲解和多媒体课件,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在教学中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学到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的生活实践,鼓…励他们进行想像绘画。通过绘制出来的.直观画面在让他们理解“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词语的意思,让他们领会作者使用“戴、系”等动词的准确与贴切。

  四、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启发学生想像感悟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美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我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时,引导学生从“刚刚还是……转眼间就变成了……”,“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等语句及文中的省略号,感悟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一方面体会庐山云雾变化之快,另一方面感受作者想像的丰富:将变幻莫测的云雾想像成“一缕轻烟”、“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生动的描绘出庐山云雾的动态美,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我从结尾的省略号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说云雾在瞬间还会有什么变成什么。学生通过朗读、想像,踊跃发言,云雾变成了:一之威武的狮子,一群可爱的白兔,一只美如凤凰的孔雀,一只凶猛的老虎……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这些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呢?学生们齐答“惊叹”!下面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在本段的教学中,我通过学生朗读,启发学生充分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之后,让学生的心灵插上翅膀,想像云雾在瞬间还会变成什么?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想像和感受谈谈如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提高了他们的想像力和朗读水平,使学生更深切的体会庐山云雾变化的快而美。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7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景色秀丽、云遮雾罩。作者借景抒情,把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出来,全文的字里行间都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浓而不俗,含而不露。

  首先,在上课开始我就出示了文章最后一句话:“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由学生理解“流连忘返”这个词语来抛出问题“庐山的云雾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以此来引出文章的重点内容,即庐山云雾的特点。

  其次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2、3两个自然段总分的构段方式,然后进行分段讲解。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学生用读最吸引自己的一种姿态的云雾来展开学习。在本小节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展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而我就结合课件展示了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图片,让学生能更直观地理解文中比喻句的形象与妙处。同时,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不同方式的朗读以及对“笼罩”、“缠绕”、“弥漫”、“遮挡”等抓关键字的记忆来训练学生背诵。但是,在这一环节中的面对千姿百态的云雾,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这一想象没有设计意义,缺乏目的性,因此需删除此环节,减少累赘。

  在第三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抓住学生对“瞬息万变”这个词语的理解来展开教学。学生们理解了“瞬息万变”就是指云雾变化快而且多。然后到文中去找表示云雾变化快的字词,从字词中理解快,并重点理解加深记忆便于背诵。而对于体现庐山云雾变化之多,作者又用了比喻的手法。而在这一自然段中作者的比喻只有四种,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来表示不仅仅只有这些变换,还有更多更多的变化。因此,在这里我设计了一个说话训练环节。让学生用“刚刚还是__________,转眼间__________。”“明明是 __________,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__________。”的句式来想象庐山云雾还有哪些姿态变化。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给学生提示的图片不够丰富、给学生创设的教学情境也有限,因而部分学生的思维欠活跃,在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时,只局限于某部分事物的范围内,没有能很好地想出一些合适的比喻句来进行填空。因此,经过考虑,这里可让学生用第二自然段中云雾的姿态来填入,在展现云雾变化多的同时又巩固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可谓是一句两得。

  最后,我通过配音乐、庐山云雾的视频图片进行诗文朗诵,在理解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特点的同时,更让学生感受到庐山云雾的美,真正理解“流连忘返”,做到首尾呼应,加深理解。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8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描写景物的文章。课文描写了庐山的云雾的神奇绝妙,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写了庐山云雾的秀丽多姿,神奇多变的景观。流露了作者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运用课件出示庐山影片及画面导入,带学生一起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去揭开庐山云雾神秘的面纱.

  那么今天老师就带大一起走进这不是仙境却胜似仙经的人间奇景----庐山,一起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去揭开庐山云雾神秘的面纱。学习第一自然段,其中学习云雾的神秘时,让学生抓住“腾云驾雾、飘飘欲仙”两个词语,请三位同学到庐山来游览呢?引导学生通过动作、表情、语气来体会云雾的`神奇。

  教授第二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先自读课文,再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各种姿态画出来,并上黑板画,然后根据画面介绍一下它的特点。最后总结出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通过由话到画,再由画到话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主要采用小组合作自学的方式,这样能够更好的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依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找找课文里面那些词语体现了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并且用词语完成填空。锻炼学生的发现能力,培养团结的集体主义精神。

  最后再出示庐山云雾的各种美丽图片,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感悟庐山云雾的美,品味美妙的意境,从而激发学生对庐山的云雾的眷恋,引出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流连忘返”的感情色彩。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9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根据课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利用课件,展示图片

  展示庐山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学生都情不自禁地说:“哇!很美啊!”

  二、以读为本,培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对庐山的云雾作了精彩的描写,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在课堂上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或小组比赛读。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借助想象,理解感悟

  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文字描写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变幻无常”“神秘”“腾云驾雾”“飘飘悠悠”等词语。其中游览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觉,要引导学生意会。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点句子引领对下文的学习,并抓住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并展开想象,把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遥远空间拉近,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当然,这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将会继续努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10

  教材分析

  《庐山的云雾》是小学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写景课文。本文语言优美明快,采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热爱之情。

  全文层次分明,第二、三自然段采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写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流连忘返。文章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情境的“形态美”和文章的“语言美”结合起来,情境交融,为丰富学生语言积累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很容易并且乐于学习新知识,具备较良好的学习习惯,但缺乏创新意识,想象力不够丰富。

  在第一课时学习,学生已认识课文生字,熟悉课文内容,本课学习中将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悟,充分理解庐山云雾的美。

  教学目标

  A知识和技能: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3、 初步认识总-分结构,重点学习第二、三段的写法。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B过程和方法:1、抓住重点词句,想象、了解庐山的云雾。

  2、读懂段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描写方法。

  C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读出喜爱庐山云雾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学生观察、描绘云雾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形态美。

  教学难点:写法指导:了解总分的构段方式,学习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写法。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11

  《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课文第二自然段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了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12

  课文的2、3自然段是中年级非常典型的总分结构段落,形象的比喻、大胆的想象更是这两段语言的鲜明特点。

  教学第3自然段中“笼罩山头”“缠绕半山”的云雾时,让学生在我的简笔画上添上云雾,孩子们一读就形象地画了出来,“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的轻柔之美跃然眼前;而教学“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的云雾时,让孩子们看文中插图,那“茫茫大海”“巨大天幕”的磅礴气势令人震撼。在孩子们形象感悟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入情朗读,并引导他们关注标点——为什么要两处用上句号和分号?孩子们再次品读课文,明白一类姿态的云雾结束处用句号,并列的一类云雾用分号,引导孩子们精细地关注了文章的表达。

  教学第4自然段的“云雾瞬息万变”时,还是从形象入手——云雾是怎么变的?

  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先让孩子们朗读这些词组,感悟想象云雾的轻盈及壮观,然后抓住关键词“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感受云雾的变化之快!

  在上述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努力做到让课文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好多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云雾变化的快,在省略号上大做读写结合的文章,让孩子们想象还有哪些形态变化的云雾。我觉得这样做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在教学时,保留了文本的留白,反复让孩子们朗读作者写出的两种变化,让孩子们讨论:作者为何只写这两种变化?通过这样教师的不为,让学生自己品味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作者有意不写,把云雾变化的多、快都融进了简单朴素的表达里。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13

  教学完《庐山的云雾》一课,有很多感悟,有成功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抓住想象的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乐于想象是儿童的天性,学生的学习也总是伴随着想象。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在学习本课时,利用云雾的特点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先展示课文中描写云雾的动人画面,接着诱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大胆想象庐山云雾的不同姿态,感受庐山云雾的壮美。有的同学说云雾像一匹奔腾的野马,有的又说云雾像一泻千里的瀑布,还有的说像一尊女神。课件画面的展示,学生想象力的开发,不仅刺激着学生的视觉,还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二、朗读感悟,体会文章语言的美。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在游览途中,触景生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而且写出了庐山云雾的神韵,让读者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让学生感悟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雾,再配上优美抒情的乐曲。在感性的画面、音乐声的刺激下,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学生对庐山云雾的.喜爱之情油然而发,喜爱之情全部融入朗读之中。另外,我还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男女生赛读,个人读,小组读,范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

  三、品读词句,理解感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在此基础上再结合课文的图片,让学生对庐山的云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引导抓住重点句和重点词去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感悟。如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明白这段用先总后分的方法描写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就象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语句,边读边想象,入情入境,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这样,学生就从中感受到了庐山的美。

  当然,这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太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抓住文本的空白处,充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师: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正是有了千姿百态的云雾。它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学生自读第二小节,用笔在纸上把云雾的姿态画出来。

  生:(边读课文边画。由于学生的绘画水平的不同,所展现的云雾也有所不同。)

  师:(教师巡视,同时请三位同学上黑板画出云雾的一种姿态。)

  (黑板上的学生和下面的同学都在绘画。)

  师:你们都画了什么呀?(教师指着黑板上同学所画的内容)

  生1:我画的是半山腰上的云雾。这些云雾就好像一条条的玉带,系在了山腰间。

  生2:我画的是山顶上的云雾。这些山顶上的云雾好像一顶白色的帽子,而且是一顶白色的小绒帽,所以我把云雾画成了帽子的形状。

  生3:我画的也是山顶上的云雾。

  师:同学们,他们画的好吗?

  生1:他们画得都很好,看着他们的画,我仿佛就看到了庐山的云雾。

  (三位同学都露出了笑脸。)

  生2:老师,我觉得半山腰的云雾还要再画上面一些,那样就更准确了。

  (老师点头同意,并请那位同学上来修改。)

  生3:老师,书中还写了两种云雾的姿态,他们没有画出来。

  师:你读书真仔细,老师就请你来画。

  生:上黑板快速的绘画。(这位同学的绘画水平较好。)

  师:请你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生读课文)

  师:我们看了四种云雾的姿态,其实它的姿态不至四种,作者只选了四种典型姿态向大家作了介绍,它还会有哪些姿态呢?

  生:(学生积极举手)

  师:选了四名同学上黑板画,其他同学在下面画。

  生:动手画。

  师生共同点评所画的内容,想象合理就行。

  《纲要》明确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在这部分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使他们懂得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如何使自己所画的云雾更美”,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14

  新课程中指出,“要加强学科的综合性,要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本课第二段的'教学中,我发现要想展现云雾的姿态,光凭老师的讲解和观察书中的图片,难以使云雾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借助学生在美术课中所学的绘画本领,结合学生平时所见的晨雾,让学生用笔来“说话”。一下子,同学们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个个都在认真地读着每句话、每个词语。在接下来的交流中,直观的画面使他们快速地理解了“笼罩”、“缠绕”、“弥漫”等词语的意思,通过鼓励他们进行想象绘画,学生明白了想象还需要合理。

  通过美术技能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生趣,学生更具有表现欲和创造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使他们懂得了努力寻找方法去表现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和交流后,学生不仅锻炼了动口能力,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4-19

(优秀)《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07-07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必备】07-07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范例15篇)07-07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7-29

教学反思05-17

体育教学反思 体育教学的教学反思精编12-19

《欣赏教学》教学反思10-01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