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时间:2023-10-24 19:41:3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长文短教,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2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开国大典》,这离孩子们可以说比较远,理解起来有必定的困难,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当然在网上找了一些“开国大典”的录像筹备给孩子们看。课上,我们刚把课文读完两遍,一个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老师,您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确定有录像,先让我们看看吧”“你想看什么录像?”我问。“开国大典隆重的场面呀,老师是什么样的呀?”孩子的一句话让我打了个冷战,因为作者把开国大典的盛况描写得既明确又活泼,而此刻我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去想象,而是在等我给他们放录像。我长吁了一口吻,要求学生们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去想象。努力使原文字成为语言形象。这些形象,包含着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溶解,对语言情绪的感悟,以及语言内涵的感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聚,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同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绪发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摸索,发明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化作了逼真的情绪在心中涌动。最后,在学生想象、表述的基础上我才给孩子们看了《开国大典》的录像,看看自己想象中的开国大典的场面与录像中的开国大典的场面有什么异同?孩子们兴趣很高,说得头头是道。

  这节课,我在为我学生精彩的表现鼓掌的同时我也在反思: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情势,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能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更,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然而今天我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一些苦涩味道。多媒体教学手腕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抹杀课堂的活泼性及孩子们的想象力。因此,我以为,多媒体教学的实行,要考虑学科的张力和可发明性,任何手腕都是为更好地教学服务的,而现在涌现了一种“怪”现象,有的老师要讲公开课,不是先想教案怎么写,而是先考虑课件怎么找?怎么做?如果在语文课堂中这样使用多媒体,那么它带来的丧失,绝非“东施效颦”一词可以了之的。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腕在语文学科带来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拒绝多媒体。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这需要我们选择性地运用,让多媒体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3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长文短教,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4

  课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教完《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重点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如课文第5自然段到第14自然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在这部分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我让学生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体会每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接下来让同学们交流,彼此启发,使思想拓展,思维活跃起来。同学们就是在这样一种相互合作交流中,情感得以交融,从而体会到了文章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也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这都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5

  今日,我上了《开国大典》一文,感受颇深,现总结如下几点体会:

  1.以练习为导,让生自学、自我感知每个段落的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感知每一段落时,总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让生边读边想,自己去学习获得知识,把握一段的大意,从而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2.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理解课文时,让生边读边想边划,写自我见解;通过比较句子,运用词语,体会并掌握文中用词之精妙;快速读、细读、品读等环节的安排,则训练了学生略读、精读、有感情读的能力。

  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贯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教学法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它既包括教师的教授法,也包括学生的学习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引起学生智力的积极性”“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思想工作和智力上的自动精神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学能力、自学习惯的教学方法,且避免单一。如理解文章内容选用填空、练习、默读划句复述等教学方法;体会文章用词之确切,则采用了比较品读遣词造句的方法。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导生领会人民当时的心情与情感,并有意识地安排了“让生自读课文,理解加评注”这一教学环节,让生在积极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学会知识,掌握阅读技能。

  4.利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生处于和课文内容协调的氛围中,有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从而学得愉快,学有所获。在初读全文前,先给生提供了有关“开国大典”的`电视录像,让生具体感知当时情景;具体体会大典庄严、隆重的气氛及人民的情感时,又再次出现了大典各程序的幻灯,目的都是为引导学生入境,缩短主体感知与文字的距离,使其学得有趣味。

  5.教学环节设计以人感知事物的规律为依据,体现“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思路,如教第二段时,默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尔后,抓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并品读优美词句;最后再有感情朗读全段,加深对全段文章的理解。如此,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最基本方法,并有效地结合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6

  执教《开国大典》一课后,我反复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发现自己有了可贵的进步,也留下了些许遗憾。结合香港友谊学校的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的老师点评之后,我作出以下反思:

  整节课,我时时留意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教师的教态,语言都比较得体,学生在相对放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真正体现了“和谐课堂”。

  执教过程中,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较明确。在学生默读课文后,交流概括出开国大典的几个场面,然后直奔重点,学习“典礼”这一部分。既整体把握,也紧扣重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堂课中,我结合预设的学习目标,注重渗透学法的指导,如: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一滴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能准确抓住“一齐、欢呼、欢跃、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等词,体会人们因新中国成立激动而兴奋的心情。再如学习“升国旗”部分,学生也能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体会句子包涵的情感。结合课前查找的资料,体会“站”字背后的言外之意,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理解。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我还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的闪光点,及时地进行评价。对课堂上出现的失误及时进行自我批评与反思。课堂的开放、,平等得以体现。

  课后反思时,我深刻地意识到: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第七自然段时),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但课堂中出意两次小小的意外(PPT上打错了两个字),打乱了思绪,不够镇定、冷静,导致对教材的处理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未能体现朗读的层次性。

  “细节决定成败”,是我本次公开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7

  《开国大典》这篇课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感情。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了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本课重在体会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成立感到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由课题导入中心的回忆,即文章的重点:开国大典的隆重、规模盛大、庄严、热烈。这部分的提出由学生对大典这一词的解释的回忆展开,整篇文章的内容也就是围绕这一点来突出加以描绘的。因此一上来就提纲挈领地抓住了要害,把握住重点。其次就是由学生边默读边找出文章描写这一隆重、热烈、庄严、盛大氛围的语句加以体会,说明理由。学生的自我学习,内化过程从中得以体现。

  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到这感人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比一比。课文第三段写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这一段按照典礼进行的顺序来写。在第三段中,“欢呼”一词出现多次。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这些词,展开想象,深刻挖掘。具体教学如下:读熟课文,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的顺序。找出带有“欢呼”一词的句子;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欢呼起来的?这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思想感情?

  在比较理解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朗读,分别采用齐读、轮读、边读边鼓掌的形式读。语调要高昂,情绪要饱满,体会出人们无比高兴、自豪、激动的心情。接下来与伙伴交流就可以相得益彰,彼此启发,使思路拓展,思维活跃起来,许多细小的'地方学生都能具慧眼体察到。如:红旗、红灯笼、掌声、呼声、鸣炮、起早步行几十里参加大典等等都能自然而然地提到。同学们就在这样的一种相互协作,你我共享成果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达到最佳状态。学生的语言训练机会增多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读起来由感而发,水道渠成。学生对于当时的那种场面、那种气氛、人们内心的激动的情感就会由衷地感悟到。

  如果课后再添加一个“写一写”。在读熟课文,理解了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恢的夜晚》为题写一个片断。写出节日夜晚灯火、焰花、彩旗交相辉映的情景。再写参加活动人员的表现,及观众的表现等,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效果应该会更好。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8

  《开国大典》是一篇长文,整体把握是必须的,那么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该怎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文章而不仅仅是走过场呢?如何在深入中避免烦琐和肢解,来达到“长文短教”,提高效率呢?这是我在备课的时候深入思考的问题。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抓住这些“点”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的方法,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一、“用一个词概括对开国大典的感受·─抓住中心,统领一文

  “会读书的学生可以把文章读成一句话,甚至读成一个词。”这是对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人性化描述。在课堂上以中心词为切入点,将词语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另外,抓住这些词语做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也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读书的兴趣。当学生把“隆重”、“热烈”、“庄严”写在黑板上的时候,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便有了具体的落实。

  二、“这些感受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紧扣题眼,教活一课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情操的感染。引导学生发现“隆重”、“热烈”、“庄严”与题目中的“大”的联系,学生有了顿悟感觉,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也为下一步直奔重点作好了铺垫。

  三、“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大”?·─整合问题,串联一篇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源头活水,问题也可以作为指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这就要求老师设计的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是一问抵许多问的主问题。当然,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提倡引导学生大胆提问题。但是学生设计的问题一般都比较琐碎肤浅,这就需要老师做适当的引导,将学生的多个小问题,整合成一个能够推进阅读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覆盖了全文,可以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又可读,又可想,可说,可辩。

  学生自主思考、讨论并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不仅较为深刻地理解了文章的内容,而且训练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有言曰:“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只有在“高”“阔”的空间里,才能“任飞”“凭跃”!

  叩其一点,散发开去,牵动对全文各部分的阅读感悟,就能实现阅读结构的优化,关键是我们老师能深入的理解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把握课堂,多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深入理解新课标的精神,长文短教,提高效率这个目标就一定可以实现。长文短教,教师“教”的时间压缩了,相应地,学生“学”的时间就增加了──他们在阅读时就有时间进行感受、进行理解、进行欣赏,进而真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9

  今天,我所讲的内容《开国大典》,这离孩子们可以说比较远,理解起来有必定的困难,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当然在网上找了一些“开国大典”的录像筹备给孩子们看。课上,我们刚把课文读完两遍,一个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对我说:“老师,您带我们到多媒体教室来上课确定有录像,先让我们看看吧”“你想看什么录像?”我问。“开国大典隆重的场面呀,老师是什么样的呀?”孩子的一句话让我打了个冷战,因为作者把开国大典的盛况描写得既明确又活泼,而此刻我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头脑去理解,去想象,而是在等我给他们放录像。我长吁了一口吻,要求学生们一边听读,一边闭目想象,睁大灵动的`眼睛,到语言文字中去看,去想象。努力使原文字成为语言形象。这些形象,包含着学生对语言意义的溶解,对语言情绪的感悟,以及语言内涵的感悟。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知识和形象的原始积聚,并在与新的知识进行同构、重组及与学生语言、学生情绪发生碰撞中促使学生进行新的摸索,发明新的形象,从而使句子的内涵变成具体的形象在眼前浮现,化作了逼真的情绪在心中涌动。最后,在学生想象、表述的基础上我才给孩子们看了《开国大典》的录像,看看自己想象中的开国大典的场面与录像中的开国大典的场面有什么异同?孩子们兴趣很高,说得头头是道。

  这节课,我在为我学生精彩的表现鼓掌的同时我也在反思: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情势,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大大增能人们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作为语文教师,我也充分认识到了多媒体的运用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可喜变更,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多次运用多媒体来上课,然而今天我在品尝了多媒体带来的甜美滋味的同时,也确实感觉到了一些苦涩味道。多媒体教学手腕在创设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时也会无意抹杀课堂的活泼性及孩子们的想象力。因此,我以为,多媒体教学的实行,要考虑学科的张力和可发明性,任何手腕都是为更好地教学服务的,而现在涌现了一种“怪”现象,有的老师要讲公开课,不是先想教案怎么写,而是先考虑课件怎么找?怎么做?如果在语文课堂中这样使用多媒体,那么它带来的丧失,绝非“东施效颦”一词可以了之的。我们不否认多媒体教学手腕在语文学科带来的巨大作用,更不是要在语文教学中拒绝多媒体。多媒体进入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但对语文学科而言,它存在的弊端也是不可疏忽的,这需要我们选择性地运用,让多媒体能更好地施展他的作用。

【五年级《开国大典》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1-23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15篇02-25

五年级科学教学反思01-29

五年级方程教学反思03-07

五年级下册的教学反思11-25

五年级教学反思范文06-05

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03-29

五年级关于语文的教学反思01-01

五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3-16

五年级上册《太阳》教学反思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