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时间:2025-02-17 10:18:0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登岳阳楼》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1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3、领悟作者的情感。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江南有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江西南昌)。而岳阳楼,以其宏伟的气魄和壮丽的风采,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

  我们来欣赏一下杜熙宇同学为大家搜集的图片,请他来讲解一下。(出示图片)

  多美的岳阳楼,可是同景不同情,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二、 作者及背景了解 (我们先了解一下作者和背景。)

  (出示课件“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指出应掌握的知识点:

  1.作者简介:陈与义,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著有《简斋集》。

  2.写作背景:靖康之难又称靖康之耻。靖康之耻导致北宋的灭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内心,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

  三、 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下面我们来读这首诗七言律诗)

  1、范读(先听朗诵,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2、跟读(请同学们小声跟着读)

  四、自读文章,粗理大意。

  (1)(请同学们自读这首诗,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根据注释,解释诗中的重点字词。(见大屏幕)

  2、本诗的诗眼是什么?(悲)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对应哪个句子?(悲伤,老木沧波无限悲)

  (找不准的地方,小组内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答案。

  (2)(好,我们明确了诗歌的感情基调,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基调,齐读一下这首诗) 齐读诗歌。

  (3)(都有起立,我们看着大屏幕中的图片,就如登临此楼,让我们再读一遍)

  再次齐读诗歌。

  师评价:同学们读的悲伤少了点,豪迈多了点,但是我们还是要怀着悲伤的心情来继续欣赏这首诗。

  五、理解诗歌,合作探究

  (下面我们来逐句进行赏析诗歌的语言、情感,小组合作完成)

  1、赏析归纳:

  (1)首联“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两句交待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以及初次登楼所见之景。“帘旌” 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开阔,融入暮色之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缓缓下沉的落日,提示着傍晚的安宁。 “帘旌不动夕阳迟”由近及远,近处岳阳楼上的“帘旌”没有风而静止不动,远处的夕阳在缓慢下沉。初临此地,面对这样的景色,诗人的心情是沉重的,他想到的是自己的境遇以及国家政治,北宋就像这即将落下的夕阳,再没有办法挽回,这是对时局的一种感慨,不由悲从心来。

  (2)颔联上句“登临吴蜀横分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岳阳楼,下句写了在傍晚时徘徊在岳阳楼这个有湖有山的'地方。登楼有感,不禁想起了关于岳阳这个地方的故事来,想当年三国时期的吴与蜀正是在此地因争夺荆州而兵戈相见。在这样有山有水的岳阳楼畔,诗人没有尽情享受山水之乐,而是用“徙倚”二字展现了诗人的举动,在傍晚时,诗人只在岳阳楼畔徘徊。再联系一下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环境,那是北宋灭亡三年后,想到这大好河山已经易主,那种爱国之心使得诗人在这里徘徊,这也是思想上的徘徊,想到时局,感慨万千,“徙倚”二字将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3)颈联诗人不远万里来到岳阳游玩,靖康之变(联系背景: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三年来,自己如今站在楼上还眺望着远方。此处“万里”和“三年”一虚一实,交待了诗人来到此处登楼的路途及具体的时间。其中,“还望远”不仅仅只是诗人登楼的望远,也是诗人联想当时国家政治危亡,对将来的一种迷茫之感。这两句诗人联系时局,表达诗人那种忧国忧民的心绪。

  (4)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

  治局势的严峻,北宋已经危亡不可挽救。“老木沧波”既写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

  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同样也是诗人对当时国家政治局势的一种暗示。国破家亡,悲从心来。 感情:沉郁悲壮,对自己辗转多难的生活无奈与失意。

  师适时评价。

  六、当堂成诵。

  1、(我们现在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诗歌。

  2、试着背诵一遍。

  七、拓展阅读。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杜甫的《登岳阳楼》,体会诗人的情感)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杜甫诗中的“老病”“涕泗流”与陈与义诗中的“老木”“无限悲”都表达了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对时势的慨叹,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该关心我们的国家,热爱我们的祖国。

  八、布置作业。

  我们今天的作业是将这首诗默写在作业本上。

  今天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同学们,下课。

  九、板书设计。

  登岳阳楼(其一)陈与义

  首:夕阳迟

  颔:徙倚 欲暮时

  无限悲 颈:万里 三年

  尾:白头 老木

  十、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是以“如何分析诗歌的情感”为主线的。读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接着,在理解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再全班齐读。最后,拓展环节中还是让学生学会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涵,挑对自己有触动的诗句自由朗读分析。反复诵读,不仅让学生充分接触诗文,还可以让他们感悟诗歌的意境,还可以营造诗韵的气氛。

  适时介入资料:在了解本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时,我应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诗人陈与义是在“靖康之变”后,流亡到南方,登上岳阳楼,才写下此诗。因此,了解“靖康之变”这个历史事件,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人悲己悲国的情感。

  这堂课有些许的不足,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这点做得还不是很足,自己已经充分进入了角色,可学生却迟缓了许多。希望老师不吝赐教。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2

  中国古典诗歌教学历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难点。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的存在,如时代的沧海桑田、社会文化的突变激进、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严重边缘化、应试教育对诗歌本质的戕害等等,要让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几节有限的语文课能够鉴赏中国古典诗歌的'美,进而喜欢中国古典诗歌,获得对于诗歌和古典文学的生命体验,说实话很有难度。但有难度,不等于说没可能。本节课的设计,就是希望能够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第一,通过对《登岳阳楼》的教学,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掌握中国古典诗歌中登临诗的基本内容、情感和一般鉴赏方法。

  第二,通过回忆以前所学(《登高》)和本节课的《登岳阳楼》,希望能够帮助学生确立鉴赏古典诗歌的六个角度,即背景、内容、手法、情感、结构、意义。

  第三,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挖掘学生已有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能力迁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本节课堂教学中,教者努力去实践这三方面,但实际的课堂教学永远不可能如预先设想那样按部就班的进行,并能够完美达到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在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诗歌鉴赏能力上做的还不好,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某些过程有“快进”之嫌,而我觉得鉴赏诗歌是急不得的,必须“慢嚼细咽”,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自我情感体验和审美获得,教者只能是循循善诱,甚至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由的阅读中获得美感体验。或许,在中国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只应该做一个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诗歌“桃花源”的向导,要展示给学生诗歌的美,或凄艳,或雄壮,或洒脱,或谨慎______让学生在这里自主阅读,自由体验,畅所欲言,兴之所至,或引吭,或泼墨,或沉思,或激辩——只有这样,才能“诗无达沽”“诗神凭附”,中学的诗歌教学才能活起来,才能有所为有所得,中国古典诗歌的光辉才能引导这个民族的未来,引导这个民族的良心,让我们“诗意的栖息”于这地球。

  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勉之!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3

  教完《登岳阳楼》,我感悟良多。

  《登岳阳楼》是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杜甫的一首诗,教学重点是学习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欣赏古典诗歌的意境。这首诗作于大历三年冬。当时杜甫57岁,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时值深冬,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国家动乱,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诗人通过描绘洞庭湖雄伟壮阔的画面和个人孤苦的境遇,表达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意境壮阔。

  本节课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改革的一次有益尝试。教完后,我觉得本节课总体是比较成功的,有以下优点:

  一、从总体设计思路与教学过程看,本节课教学始终遵循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自学训练,老师引导。整节课至始至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很足,多大10多分钟。

  二、从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练习,到拓展检测,始终围绕“诗歌意境赏析,语言品味,主旨探究”进行,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高考诗歌考点,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三、本节课运用导学案教学,对学生的如何赏析诗歌做了方法指导,特别是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做了针对性指导,基本解决学生答题思路会乱,表达不清等问题。

  四、本节课突出了朗读教学,从开始到结束学生的朗读背诵达十多次,有示范朗读,自读体验,有齐声朗读,情感朗读,朗读较有层次,基本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目的。

  但是,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前松后紧。由于朗读次数多,自主学习时间长,再加上开始电脑病毒导致课件播放不出声音,中途往返于中控台、黑板等,后面当堂检测时间就比较仓促。这说明自己对课堂会出现的问题估计的还不是很足。另外,如果能应用电子教鞭,就会从容操控课件,节约时间。

  二是默写的环节设计不够合理。在学生朗读背诵之后就进行默写训练,有点仓促,也比较突然。如果能在全诗学完后进行默写,就会随理成章,很自然。

  三是在学生探究主旨时,虽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了,但是太过于轻轻点水,不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是学生能讲出诗歌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感情,但是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运用“以诗论诗”的方法,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相关的.诗句对应起来。必然使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五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准确,赏析还停留于表层,有待进一步引导训练。

  这节课的教学,让我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有了更清晰更深入的认识:先学,就要紧紧扣住重难点和考点,认真设计学生自学的题目。就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后教,就要积极引导,引在知识的关键,导在学生的难处。要善于让学生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当堂训练,就是要应用课堂所学,解决高考中的实际问题,练在点子上。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4

  上《登岳阳楼》的时候,将这首诗与之前学过的同为杜甫登高之作的《望岳》对比起来学习,请同学从写景的.气势,写景的方法,创作的背景,抒发的情感这四个方面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取得的教学效果很好。

  一来,《望岳》是“齐鲁”,《登岳阳楼》是“吴楚”,都通过近乎“卫星图”的高度进行俯视,运用联想和夸张的手法进行“大全景”的描绘,表现宏大的气势,这是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的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印证,学生能够理解掌握这种写法。

  二来,这两首诗一前一后,在创作背景上有很大的不同。杜甫创作《望岳》之时可谓是初出茅庐意气风发,因此抒发的是凌云之志。而在创作《登岳阳楼》之时,杜甫已是“老病”之身,尤其在目睹了唐王朝由盛转衰之后,更是悲从中来。因此,同为登高,同为写宏大的全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抒发的是完全不同的感情。

  这两首同为杜甫登高之诗,却是一开一合,对比阅读,可得其中三昧。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5-27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01-02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常用(15篇)05-29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7-29

教学反思09-11

教学反思05-17

教学的反思12-20

体育教学反思 体育教学的教学反思精编12-19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