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教学反思>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4-05-30 11:20:07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

  本周学习种子的萌发通过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知道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并能指出种子结构与幼苗各结构的`对应关系。所以本节培训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原因,继续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采取观察讨论的教学方法。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提前在课下进行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现象入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适当给以提示,最后由学生观察由教师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实验,归纳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2

  今天下午在3班讲“开花和结果”一节,先让每组3号同学到黑板对照图说出花的结构,可能是同学能力好加上内容简单,这部分进行比较顺利。又让6号同学说出传粉的过程要求指着图说,我是让学生感觉自己能行了就主动上来说,等了很长时间,终于在小组内其他成员的鼓励下,学生一个个上来说了(即使有一个没有指图)。

  对于受精的过程我先描述了一遍,让大家自己对照课本上的图描述,等了一会才叫2号到黑板上指图展示,没想到还是等了很长时间,而我发现同学们在下面已经能说得很好了,为什么不能主动到前面来展示呢?我鼓励他们要相信自己,组里其他人也不断鼓励。终于一个一个……说完后每位同学都露出了笑容。

  看来学生还是不够自信,也许在下面能做的.很好,却没有勇气站到前面来面对所有同学。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让每位同学都能站到前面,希望他们一次比一次更自信。

  加强板书设计

  初中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能力都还较低,既需要老师精要的讲解,也需要老师提纲挈领的板书来帮助理解、深化记忆。

  据研究表明,在人获取的全部信息中,其中听觉占11%,而视觉占83%,其他(触觉、嗅觉等)只占6%。可见,视觉是获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任何情况下板书都不能省略。好的板书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也有利于形成知识结构使知识系统化。

  作为一堂课的精华沉淀——板书,其内容一定要在课前精心设计。而在课堂中需要注意板书要与所讲内容同步进行。根据生物教学特点,黑板的使用一般分主副两区,次区目的是补充主区板书的不足。板书时可以用符号、简表、图形等代替文字。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3

  这节课的重点是生物与非生物,植物与动物的区别,所以条理脉络也很清晰: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一一罗列即可,但是实际上起来却有问题,生物与非生物的概念区别:有无生命被学生理解为几个区别之一,事先想好的用有无生物来区分物质的节奏被学生打乱了,这主要是由于我的教学经验不足所导致。

  生物与非生物的几个区别:能否生长,有无新陈代谢,有无严整的结构,能否遗传和变异,能否生殖和发育,有无应激性,能否适应环境,改变环境,我是按照讲一条扩展一条的方法讲授的,应该来说由于思路很简单,教授起来没有太大困难,不过学生的博学与钻牛角尖的本领另我瞠目结舌:”骡子等杂交动物没有生殖能力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不属于生物吗?秋海棠的'叶子落地生根所以落叶是生物吗?”等等,打了我个措手不及,由于生物非我本专业所以很多东西都没考虑到,非常尴尬,在备课时,广泛查阅有关的资料的确势在必行。

  板书与幻灯片的交替节奏没有把握好,与学生的互动又有所不足,与平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相反,到了关键时刻一个个都成了哑巴,看来活跃气氛的本事有待提高,必须要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节奏走起来.并且我还我犯了新教师的通病,只顾自己讲,不顾学生是否听懂,例如细胞结构等对于学生非常陌生的东西我一笔带过,完全不顾他们的感受,这些都是我今后所要改正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4

  核心提示: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有两个: 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主线以地窖和花窖杀人案为导入,然后学生猜测,自学(找疑点),合作学习(找证据),实验(验证证据),得出结论(结案)应用并进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杀人案---找...

  本堂课我觉得成功环节有两个:

  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主线以地窖和花窖杀人案为导入,然后学生猜测,自学(找疑点),合作学习(找证据),实验(验证证据),得出结论(结案)应用并进行情感教育。也就是杀人案---找疑点---找证据---验证证据---结案---应用。

  二是第一个实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是相当的成功,学生直观感觉,看得见摸得着。通过两个袋子中的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一个变浑,一个不变,由此学生猜测两个黑色袋子哪个是新鲜蔬菜,那个是被烫过的蔬菜,很准确,并说出了原因。效果很好。

  第二个实验《绿色植物呼吸消耗氧气》学生对实验现象说得很准确,但分析原因说的正好相反,但经过其他学生的解释说明,同学们在争论中把问题解决了。

  三视频《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播放恰到好处,正好总结出本节课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公式、呼吸作用意义。再由学生总结本课,思路清晰,记忆效率高。

  本节也有不足之处:

  第一 第一个实验通石灰水应该选用两个小三角瓶,分别通入在对比,而我只用了一个。第二 第二个实验然学生来操作会更好。

  以后克服课堂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让生物课堂更生动,更加贴近生活,让每个学生每节都有收获。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5

  视频回顾种子的萌发过程自然引入课题并板书——直接、省时;

  一首小诗本想让学生理解根的顽强生长,但没有考虑到该课不是语文的阅读理解,所以出现了误解和卡克——应注意生物课的特点;

  让学生观察培养的幼根时问了“为什么这样多?”、“哪里长出来的?”两个问题,不太合适,应放在学习完结构和功能后学生才能答出——注意问题的问法和出现时机;

  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时,多数学生没有看到,就让学生做学案的题目了,就是对是否看到了教师也没有确认、落实,更没有对看不到的进一步地指导——注意给学生时间操作和结果的确认;

  讨论根的生长跟谁有关?给学生的`讨论时间太短——注意该讨论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生成,需要花费一点时间;

  用课件显示枝条,不如展示实物——给学生直观的真实感受;

  动画演示芽发育成枝条,给学生动态的连续印象——很好;

  让学生摘取去掉叶片的带芽枝条的顶芽进行切开观察并让学生利用实物展台展示了切开的芽同时解说,这点很好。不足处:干嘛要去掉叶片呢?带叶不是更好吗?没有让学生认识顶芽和侧芽;实物展示要是进行放大的调节会更好些。

  建议:先出示带叶枝条让学生辨认叶片、茎、芽(顶芽和侧芽),之后在学习芽的结构和发育不是更好吗?

  芽的发育连线,学生已经在学案上完成了,改为实物展示即可,不必再在课件上重复一个标准答案了;

  植物需要营养物质,先说了结论之后在让学生看实验的结果和现象,顺序颠倒了;

  亮点:有显微投影,准备了实物枝条,切开观察了芽。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6

  科学是一种文化,它和人文是分不开的。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抒发美好的情感,是很重要的。“开花和结果”一节课,在设计上既传授了生物学知识,又十分自然的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教育。

  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样的优美诗句中观看花开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观看花开过程片段,引入了春天——桃树——桃花——桃,进入了教学主题“开花和结果”。可突然一转,让学生制作“花”的作品活动,而探究花的构造,不仅训练学生团结协作、表达交流的能力和科学方法,还拓展学生的思维、技能,培养其爱护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重视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探究活动能力发展性评价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科学知识教育和美育、情感教育浑然一体,非常巧妙。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指出凋谢也是一种美丽,是新生命的诞生,讲植物的生殖,讴歌生之美丽。以传粉、受粉过程之不易,讲生命之艰辛,引入爱花、护花,爱护绿色植物,人与生物圈的和谐共处的哲理,尽在其中,这些本节的特色。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7

  在上生态系统这节课时,在课堂上引入了几个与知识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的兴趣大增,是我深深感到,好的资料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这几个资料是:资料一、在草原的一个大牧场上,牧民放养着很多马、牛、羊等家畜,这里还生活着鹰、狼、兔、蛇、鼠、食虫鸟、食草昆虫等动物。这一片草长得非常好,可美中不足的是狼常常危害牧民的家畜。牧民们齐心协力,大量猎杀狼群。狼少了,家畜也不再丢失了,可牧民们很快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草地被严重破坏了,牧场上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同样的在草原的一个到牧场上,本来青草茵茵,虫飞鸟鸣,牛羊成群,一片生机昂然,由于连续的干旱天气,大片草原变成了干地,牧场上也不能放养这么多家畜了。

  资料一

  1.在某一地区,由于雨量充沛,气候适宜,草木繁茂,使得兔的数量剧增。如果兔的数量无限增加下去,必然会将草吃光,将树皮啃掉,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但是,兔的数量增多,能够捕食兔的'狐、鹰等动物就有了足够的食物,数量也增多了,结果兔被大量捕食,数量也就减少下去,整个生态系统仍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2.在本世纪30年代,美国由于大规模开垦西部草原,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地面失去保护,终于导致一场“黑风暴”事件,刮走了3亿多吨土壤,全国冬小麦一年减产50多亿公斤。

  资料二

  1.印度北部山区由于森林资源全部被砍光,引起1978年的特大洪水,结果20xx多人淹死,4万头牲畜被冲走。

  2.在某地区由于有人大肆捕捉青蛙,用来喂食肉鸡,使得该地区的青蛙几乎濒于灭绝,结果黏虫失去了青蛙的控制,就大量繁殖起来,造成农作物严重减产。

  3.1953年,日本的水俣市出现了病因不明的“狂猫症”和人的“水俣病”,成群的家猫狂奔乱跳,集体跳入水中,病人感到全身骨痛难忍。直到1965年查明,此病是由该市60km以外的一家公司排出的含汞废水进入水体引起的。汞在水体中沿着食物逐级富集,水体→硅藻浮游植物→食硅藻的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石斑鱼→肉食性鲟鱼和鲶鱼→人或猫。鲶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20mg/kg,最高大50-60mg/kg,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

  资料三

  1.我国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桑基鱼塘“,使桑、蚕、鱼的生产相互促进。

  2.“北大荒”之称由来已久。清代一位著名诗人曾赋诗描绘“北大荒”情景:“百里无人断午烟,荒原一望杳无边。”1947年解放军第一支垦荒部队开进北大荒腹地,创立了第一个“公营农场”,50年代中期王*将军率十万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60年代七十余万支边青年、知识青年投身垦荒事业,90年代十数万省内外农民挥汗黑土地,历经半个多世纪艰苦奋斗、开发建设,昔日的北大荒,如今已是良田无际、稻麦飘香、城镇相望的北大仓。1998年,垦田产量86.85亿公斤,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8.86%,粮食商品率达84%。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8

  本节的教学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如向学生提问:教室里有哪些生物?那些非生物?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但同学们会把一些动画片上出现的卡通动物做当作生物,此时我就告诉同学们卡通动物是电脑作品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从而,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至于什么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我在课上让学生观察了我课前准备的`一些植物和动物的图片,并且让学生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生物的共同特征,学生的回答不够全面和确切,但我仍给予了及时的鼓励,目的是鼓励学生敢说,在观察之后我让学生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然后我与学生一起对照课本上的描述比较学生归纳的特征,并引导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在与学生一起讨论时,我还让学生据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对知识的学习也非常成功。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9

  本课内容位于苏科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第2课。在第1课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后,在第2课安排了探究活动,通过调查进一步巩固生态系统的组成。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我的家乡大兴安岭的一组优美的`风景图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进行了复习;再用惠荫园的一组照片提出问题“惠荫园是一个生态系统吗?”,激起学生探究的激情,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在惠荫园内进行了科学调查,调查惠荫园内各种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合作探究整理完成调查报告,对调查的结果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调查惠荫园生态系统,感受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整理分析---得出结论,使学生在合作实践中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之一---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学生观察、实践活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重新建构,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让学生从心底里面产生对本学科的浓厚兴趣,从学中得到乐趣,进而转化为“爱学”、“会学”,从小学会“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

  充分利用了惠荫园的教学资源,把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将课堂教学和生活实践有效的结合起来,把书本抽象的概念变成了直观概念,对生态系统的理解更深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奥秘的激情,促进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0

  本节课以生活经验和实验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教学中发现:

  1.学生思维的指向性有待于加强,学生讨论的'有效性,条理性不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指导和引导。

  2.学生观察时容易走神,

  对视频中信息不能很好的处理,可能是学生对问题的要点把握不到位。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1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从字面上看“教”这个动词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学”则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学生在被的学习过程中,不能有效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久之而导致兴趣缺乏,厌学情绪自然而生。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则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过程,师生在平等和谐的情境中去学习,教师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上参与的人数明显增多了。通过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课的教学目的性强。

  本节课重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注重的是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只强调知识技能的培养。

  2、师生关系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整节课老师都非常和蔼,融入学生中间,课堂气氛轻松、和谐、融洽,师生间犹如朋友,充分体现了师生关系是“平等中的首席”。

  3、设计思路具有很好的逻辑性

  本节课的整体设计是一环扣一环,逻辑性很强,且每个环节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无论哪种手段、哪种形式、哪种方法都充分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课下自学探究调查

  ⑵多媒体影像资料放宽了学生的视野

  ⑶活动实现了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

  ⑷分组合作培养了自信心和集体主义感

  ⑸DDT事件唤起学生对环境的保护

  ⑹学生畅所欲言为环保献计献策

  4、教学不足应以重视

  ⑴教师要充分体现自身的指导作用不够。

  ⑵学生答题错误时激励性的语言较少。

  ⑶教师把控教材的能力不足,当教学内容较多时应当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增减。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

  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种类。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能根据教材中“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设计完成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二)能力:

  1、初次进实验室,养成良好实验操作规范。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

  2、并学着用这一方法去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和交流。

  二、教学重点分析:

  1、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2、学生第一次走进实验室做探究活动,要在讨论的基础上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不仅知道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还应该知道每一环节要怎样做。

  三、教学难点分析:

  由于初次接触探究实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是难点,尤其是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四、教学策略:

  本节课要在实验室完成,针对教学难点,应以提问和引导的方式解决,实验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探究过程的积极性,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在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处理,找到本组和全班平均值的差异、分析原因。最后总结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其他问题的探究欲望,并使学生理解不只鼠妇,所有生物的生活都受环境的影响。

  五、本节课需时:

  2课时。

  六、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捕捉鼠妇,提醒学生在带鼠妇来学校时应放在瓶子中,瓶子要留通风孔径,底层最好铺土,土要有一定湿度,但不能看出水来,课上要鼓励捉的多的同学。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1分钟)

  我们知道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而这些条件也恰恰成为了环境中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那么,生物会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二)思考。(13分钟)

  1、讨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和制定计划几个环节:

  (1)这节课我们通过对鼠妇生活的研究来探讨这个问题。鼠妇通常被我们大家叫做潮虫。

  (2)同学们都把自己捉到的鼠妇带来了,有的同学贡献了很多只,咱们来问问他在哪捉到这么多鼠妇的呢?当你搬动花盆或石块捉鼠妇的时候,你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吗?

  (3)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发出了声响吗?当时你是怎么想的?

  (4)当我们观察到这种现象的时候,很自然头脑中会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鼠妇很怕光吗?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2、这就是我们进行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我们似乎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但好像又缺乏证据,那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假设:鼠妇适于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现在我们想证明提出的假设对不对,该怎么做呢?

  (3)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对学生的方案给予评价。

  (1)大家在设计实验方案的时候,都不自觉地用到了一种方法——把光亮处和阴暗处两个环境的鼠妇进行对比,这种方法和只观察光亮处鼠妇活动或者只观察阴暗处鼠妇活动的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科学?

  (2)请大家看书上15页方框里的内容:光照是这个实验中的变量,我们所进行的.除了这个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接下来请大家看看书上介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对等会儿要进行的实验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花盆下,石块下等等。

  搬开石块鼠妇会跑。

  (4)学生思考给出答案:鼠妇不愿意被光照到,鼠妇可能怕光。

  (5)做实验可以证明,看看鼠妇是不是真的怕光。

  (6)学生讨论,之后说出讨论方案。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光亮处和阴暗处对比的实验设计。

  4、思考回答,得出结论。

  5、读书,明确变量和对照实验两个概念。(15分钟)

  (三)实验过程:

  1、我们分成两个人一组,每组会用到10只鼠妇,1只行吗?

  2、大家先把这个铁盒子里面平铺上湿土,然后将铁盒子的一侧盖上纸板,再将鼠妇分成两份分别放入盒中黑暗和明亮的两侧,静止两分钟。又为什么静止一会儿呢?

  3、开始计时,每分钟后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认真记录,并填表(表见教科书16页)

  4、教师不断巡视,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5、不行,太少了

  6、因为要给鼠妇适应环境的时间

  7、学生观察鼠妇的活动,并记录实验数据。(10分钟)

  (四)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1、请小组内的同学们一起分析数据、得出结果,看看实验结果是否和我们作出的假设一致。

  2、收集全班各组实验中第10次数据,计算平均值。

  3、指导学生分析结果相差多的组与全班平均值间出现差异的原因。

  4、提出新问题:这个实验中哪一组是实验组?哪一组是对照组?

  (五)学生统计分析实验数据。

  1、汇报第10次数据。

  2、分析原因,如纸板没有盖严,漏缝导致光照进去了等思考并回答。(4分钟)

  3、讲解探究过程。

  其实以上我们完成了一次探究活动,请同学们回忆并总结探究的过程。

  (六)板书: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2分钟)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除了光以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吗?

  我们做完实验了,这些鼠妇怎么办?

  思考回答: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温度、水分等。

  放回到适合于鼠妇生活的自然环境中,因鼠妇也是生物圈中的一员。

  二、总结:

  我们通过“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知道了探究实验是解决生物学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尝试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并且知道了环境中的因素如光等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不仅鼠妇,所有的生物都会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2课时:

  (一)复习提问。(5分钟)

  1、上节课我们通过探究实验了解到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探究实验包括哪些环节呢?

  2、思考回答。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除了光对鼠妇的生活产生影响,环境中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鼠妇的生活?

  2、其实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如果这些生存条件发生变化了,对生物会有影响吗?谁能举一个我们生活中简简单单的例子啊?

  3、我们如果把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分为两类,能维持鱼儿生活的水和空气、光、温度等是非生物因素,而另一类是生物因素比如喂养小鸡的虫子等等。

  (三)巩固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2、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1)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如:光会影响植物的生活和分布,还会影响动物的体色、生长发育等。温度与植物分布有密切关系,对动物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影响等。

  (2)举例说明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如:蚂蚁、蜜蜂的合作关系。食肉动物对食草动物的捕食。水稻和杂草的竞争关系等。

  (3)空气、土壤湿度等会有影响。比如说池塘里的鱼,要是干旱,池塘里的水很浅,鱼就会死去。还有如果我没有喂养我家养的小鸡,它们也会长的很慢。冬天我家种的小苗要在大棚中才能生长,要是在外面就会冻死了。

  3、进一步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4、能判断生物之间属于何种关系。

  (四)复习巩固。(10分钟)

  1、一起做书后练习题。

  2、做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探究过程: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也可不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其他生物

  八、课后反思:

  学生对生物圈中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有一定了解,要帮助他们将其分类,包括非生物的和生物的。在实验前,对实验步骤的讲解尤为关键,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实验意图,就会在实验中出现不知为何计数,又为何要避免将遮光板打开,所以要使学生在实验前明确实验要求和目的。实验中,督促学生记录数据,整理数据会让他们既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又养成做记录的好习惯。探究的过程在实验后总结会有利于学生理解,不会太生硬。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3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这节课的教学使我与学生都有较多的收获,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协助者;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要探究者、开拓者、知识的构建者、愉快的收获者,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点燃了学生求知的信念,对教学的过程我进行了反思。

  一、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

  课程的探究性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协助者,教师要从仅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教师也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来源,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把这一点作为我要突破的重点来处理,在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了如下处理:

  1、帮助学生设定恰切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的探究实验"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是非

  常有吸引力的,而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把实验做好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为了解决好这个问题,我把这个实验分成了三个小问题:"选用哪种植物的根做实验才好呢?""没有根尖的根还能再生长吗?""应怎样标记根才最好呢?"这样就把难度大的问题按梯度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降低了实验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问题。

  2、为学生提供学习情景

  学生对"芽的发育"这一内容有一定的生活常识,但对"芽的发育"过程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理解"芽的发育"这一动态的过程,教师设计了电脑动画来表现"芽的发育"这一过程,让学生自主获得"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知识。

  3、建立宽松的学习氛围

  在学生完成"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实验后,教师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优美的音乐,建立了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自然地进入到对"枝条的发育"这一内容的学习中去,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的.和谐与美好。

  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使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学习状态,把人的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

  1、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

  通过"探究根的什么部位生长得最快"这一探究实验,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并统计实验数据之后获得"根生长得最快的部分是伸长区"这一知识;同时还通过分析讨论进一步获得"根的生长一方面要有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另一方面还要有伸长区细胞的长大;"这一知识。

  2、将生活经验和新信息有机结合得出结论

  学生对"枝条是怎样发育的?"这一问题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又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电脑摸拟的芽的发育过程和通过阅读等多种途径,最终得出"枝条是由芽发育的"这一结论。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还使我认识到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创造想象的可塑性都远远超过了原来的想象,教师应在与学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清除"盲点",做新课程教学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4

  本节课主要是在了解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和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植被类型,描述各种植被类型的特点。从动态的角度演示我国植被的`变化情况,为学生提供其他资料,便于学生讨论我国植被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计算森林覆盖率和播放《地球之歌》,了解我国植被破坏的严重程度,唤起学生的危机感和保,护意识。

  开展“爱护植被,绿化祖国标语设计活动”。开展前要引导学生依据学过的各种知识、技能,讨论并制定评价设计活动的标准,在活动时,请学生对自己和别人的设计的标语进行评价。

  总之,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绿色植物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密切关系,形成爱绿、护绿的意识。并在调查、设计等探究、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不足之处:计算时间过长,评价语言简单

  优点:课堂活跃,幽默;课件精美。设计合理,教态自然,通俗易懂。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15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这节课,我的整体思路是:首先让学生能够区分细菌和真菌菌落,我认为准备实物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所以我就准备了发霉的西红柿、洋葱、馒头等发霉的食物,西红柿和洋葱的好处是虽然发霉,但很硬实,不至于让学生反感,菌丝体也很清楚。馒头的好处是它的菌落丰富,各种颜色的菌落都很明显,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区分细菌和真菌。第二,培养基的制作,这个环节很简单,但对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一环节也是以往教学最容易忽视的'环节,原因是琼脂一般实验室没有,而且制作培养基感觉也很麻烦,但通过亲身实验配置,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第三,探究实验的操作,有了培养基这个探究实验就很容易操作了,遗憾的这个实验不能在本节课上看到实验结果,所以我利用培养好的细菌和真菌展示结果,来提升实验的可信度,如果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实验结果,效果会更好。我认为这个实验对学生灌输探究实验的方法更重要,以往探究实验学生很难想到对照实验,所以这节课对强化对照实验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应该把握好,所以没有探究前我就通过习题,为幼儿园老师想办法,教育小朋友养成饭前洗手的好习惯,强化学生设置对照实验。这样探究实验中的对照实验能够深深渗入学生头脑中。我认为这个探究实验更大的作用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使情感、态度、价值观渗入学生心中。

  本节课的不足是教学过程中语言功底薄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讲的比较多,引导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在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区别时,每个小组都能提供培养基培养的细菌和真菌,教学效果会更好。

【七年级生物上册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4-09

《生物圈》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12-03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08-08

生物教学反思11-30

(必备)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7-05

七年级生物教学反思(优)07-05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反思03-31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反思05-26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10-30

七年级上册历史教学反思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