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逍遥游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逍遥游的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逍遥游的教学反思1
最近执教了《逍遥游》这一课第一二节内容,现就本课教学中得失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
1、学习目标制定为(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
2、教学步骤制定:(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二、教学效果反思:
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逍遥游的教学反思2
这篇文章,我觉得优点在于: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具体体现在《逍遥游》一课中也是如此。虽然课文中用了大量的寓言和神话故事来体现作者思想,但仍然比较隐晦含蓄。对此,我采用了先入为主的方式,先讲了两个庄子的故事,以便让学生对庄子有大致了解,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主旨句,由果溯因去把握文中寓言和神话,将难度变小了。
另外,课文篇幅较长,难度较大,文言色彩浓厚,正常情况下需要两个课时完成的,由于时间限制,我没有按部就班去疏通课文,然后分析课文,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文意,把握材料的基础上疏通字词,也同样达到了教学目标。
最后,我引导学生思考庄子思想的作用,这一环节从思想上对学生作出了正确引导,对他们学习和生活都有一定指导作用。也达到了教学上的情感德育目标。
不足的地方在于:学生朗读课文和自主思考的时间不够,有时自己还包办代替,没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另外,由于时间的限制,我没能给学生拓展庄子的思想和故事,从而学生对庄子的了解可能不够到位,关于课文中的文言现象也没时间总结,这些我都打算放在第二课时再带领学生进行巩固和落实。
逍遥游的教学反思3
自我认识中,本课教学中的引导和课外延展做得比较好。对庄子思想的解读有一定的独到性。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在于把庄子的故事与其思想完美地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小的问题,如应该保证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大家对庄子思想可以各抒己见,特别是对庄子中其他寓言故事的解读。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这个问题我在课后也明确提了出来。所以在练习完成后,我又安排了一节辅导课,单独把这一点教学内容补上,让学生自由地对课文、对庄子思想进行讨论交流,当然我也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我解答了学生对庄子思想的不少疑问。大家共同探讨,效果的确不错。
逍遥游的教学反思4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我今天上了这节课,和学生们有不一样的互动,现在我要详细说一下《逍遥游》教学反思。
开始,我布置学生怎么自学课文。班级自然分成三组,我就让一组学生自学一节。学习分三个步骤:先是朗读课文,把该读的那节读熟,因为开始几节是要求背诵的,读好是背诵的前提;第二是逐句弄懂大意,可以是自己努力,可以是小组合作,重要的词语意思必须落实;第三是针对那节,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自学15分钟后,每组学生上台讲解。
在讲解前,我叫了一个学习基础较弱的学生带领大家朗读了那节文字。他们读好课文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那个学生还是读的不错,学生们也自觉地鼓掌。这也是帮助学生找寻自信的一种方法。第一组的张成举同学站到讲台前,不算紧张,按照事先布置,把重点词与句子都讲了起来,翻译的也很顺利,只是提的问题还没有想好,我就叫了另一学生,问题是:写鲲鹏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比较好地串联起文章内容,我补充了怎么写鲲鹏形象的。第一节内容学生理解的还是比较到位的,内容基本上是学生讲的,我只是做了一点补充;第二节大致像第一节。等到第二节讲完,下课的钟声已经响起,只有把第三节内容放到下一节语文课上了。这就是今天语文课的大概内容。
《逍遥游》教学反思一,我觉得有一些方面做的比较好。首先,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以前一学文言文,学生就依赖老师的讲,他们记录。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占主导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今天,我把时间还给了学生,首先是他们有足够自学的时间,一节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让他们自学,讨论;其次是我把课堂的发言权还给了学生,一节课,学生发言占主要的,既有讲解课文的.,也有发表对问题的看法的;尽管问题的答案不够完美,但是学生自己对问题的思考,无疑会加深他们的理解。
《逍遥游》教学反思第二是,学生分节学习文言文未必不是一种方法。一节课学习三节,一组学生学习一节,其余两节由其他学生来讲,同样达到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讲台上讲的时候,其他学生也在听。虽然有两节理解的可能不深,可是集中注意力学习一节,那一节的效果应该不错。这只是尝试,可能带来影响,那还要看学生课后巩固。
第三,解放了老师,学生得到了口头语言表达及思维的训练,不同程度地得到体现。老师课堂讲得少不代表课不好。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有序,自然,流畅。
当然,这节课的不足也是显然的。首先课堂的容量不够,学生在讲的时候,有的地方准备不足,拖延了时间。准备上三节的内容,只实施了两节。显然容量不足;其次是学生的提问深度不够,有的学生不会提问,或者思考不够,还有学生自学,只是把课外资料拿来翻一翻,自学钻研的成分少了。
这一节课,我尝试用了这种方式去教学。我认为有好的地方,也有该改进的地方。我的《逍遥游》教学反思就是一定要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如果大家对我的教学还有什么意见,也可以提出来。
逍遥游的教学反思5
最近执教了《逍遥游》这一课第一二节内容,现就本课教学中得失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
1、学习目标制定为
(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
(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
2、教学步骤制定:
(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
(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
(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二、教学效果反思: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逍遥游的教学反思6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不是导入的导入(以整理材料为主)
学习《逍遥游》,你觉得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是什么?(学生说,回顾,黏连)
有人说,历史上凡悲叹人生有限、世事无常的人往往都是最富于进取心并为世界创造了不朽价值的杰出之士,如曹操、李白、苏轼。我们一起来理一理学过的课文。
1、必修一《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2、必修一杜牧《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必修二《念奴娇》: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4、必修二《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必修四《滕王阁序》: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6、必修四《秋声赋》: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7、曹操人生几何,对酒当歌
8、钱钟书先生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
9、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见《教参》上极好的故事,也告诉学生,融会起来,就是极好的写作材料啊)
古希腊史学之父罗多德在《历史》中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日,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他对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面对自然盛景,他又有何感触,有何见解呢?
二、听录音朗读,正音,初步理解文意。
齐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流觞(shāng)癸(guǐ)丑游目骋怀(chěng)修禊(x)
三、教师示范读,请学生分别划出三个段落中表达作者情感的词来(乐痛悲),划出不懂的字词句来。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五、课下作业:熟读全文,先背诵前两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前两段。
二、学习第一段:
1、乐的内容:
(1)人和名士济济,聚会兰亭,一乐也
这一次修禊,是42人的盛大集会,与会者大多是社会贤达,名流居士,名门望族的王氏家族来人也比较多。作为游宴雅集,以文会友,以酒倾心,不是比赛官位,甄别穷达,所以文中对人物的介绍只有八个字: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摒弃了介绍官职、地位的庸俗写法。这也表现出王羲之清高雅致的情怀。
(2)美景:山环水绕,境界清幽,二乐也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竹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流水急湍,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纯明朗,晶莹亮丽,生机盎然,活力无限,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诗人流连山水的舒心惬意。耐人寻味的是,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姹紫嫣红,繁花似锦,可是文中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山、水、竹、林、天、风而已,而且写林写竹,也只言其茂,言其修,而弃其碧绿苍翠,极力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山水,正可以涵养淡泊、宁静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正是作者人格性情的体现。
(3)赏心:饮酒赋诗,畅叙幽情,三乐也
曲水流觞,亦歌亦咏,抒情言志,自由自在。这种群集宴饮有别于纸醉金迷、浅斟低唱的豪华气派,更多地带有文人娱情山水、放浪形骸的特点,甚至还有幽深清远的林下风流。在这种场合,人们不再受传统礼仪的约束与规范,更不必在严格的等级秩序面前那样诚惶诚恐,诗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坦露真实的自我。所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但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良辰:天朗气清,风和日暖,四乐也
天高气爽,玉宇澄清,微风拂拂,暖意融融,丽日晴空而视通万里,情满天地而思接千载。这份融入天地的快适舒畅非亲历者不能体会。
(5)乐事:仰观俯察,游目骋怀,五乐也
有时登高远眺,只觉长天浩渺,无边无际;有时俯视山川,只见万事万物,生机勃勃。诗人们随心所欲,云游山林,目遇之成色,耳闻之成音,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信可乐也。
2、重要字词句:
(1)极所以
(2)省略句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3)定语后置宇宙之大,品类之盛
二、学习第二段:
1、痛什么?
(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不知老之将至。
在你该做正事的时候,如果把握不住自己,而沉湎于玩乐,那么等你清醒过来时,就会发现大好时光已经在你玩乐中悄然过去了,老境已经来临了──死的问题不能不重视了。
(2)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人在某一阶段总是喜欢或追求某种事物(如学生时代追星),随着年龄的变迁,这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但每当看到自己过去曾经追求或喜欢的事物时,还会引发感慨,从而追念那逝去的时光,或痛悔或欣慰──但死已经接近了
(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人们每当回忆过去的事情总像那事儿就发生在昨天,可实际上时光已流逝了很远,往事已经落满了厚厚的灰尘。回忆这种情景时也会使人感慨不已──死是一个很快就要发生的事情了。
(4)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
某种角度讲,生死有命,活一天是死,活一百年也是死,人总得死,这样一想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这是使人感到很悲痛的──死是一个一定会到来的事情。
2、重要字词句:
(1)相与诸怀抱悟因放浪形骸趣之
(2)魏晋风流
A、前辈学者宗白华先生的评说似可代表学术界之公论: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B、为了寻求慰籍、解脱以至麻醉,玄学与清谈之风在士人中长期流行。这其中自然会生发出对人生苦难、生命意义、生活理想的深刻思索与大胆探求,进而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思潮与文化氛围,孕育出象王羲之那样以超迈、旷达甚至叛逆的精神姿态,勇敢追求个体人格自由与心灵解放的魏晋名士。
C、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古文观止》
三、自读前两段
四、做课课练
五、课下作业:背诵第三段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
1、齐背前两段,检查第三段背诵。
2、悲的含义是什么?
(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生重于死,彭优于殇,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
(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如果我们不改变一死生齐彭殇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后代人就会像我们学习古人那样,受到它的消极影响,那是可悲的。
3、做课课练第三段部分
二、另类声音
1、施蜇存说,读《兰亭集序》,觉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讲得有没有道理呢?你能否从文中找到依据呢?(学生稍议)
2、教师读下文:
批《兰亭序》
施蛰存
王羲之的《兰亭序》,尽管它来历不明,聚讼纷纭,至少在唐朝以后,总可以算是古文名篇了吧?不过,这一名篇,还是靠唐太宗李世民的.吹捧,在书法界中站住了脚,在文章家的观感里,它似乎还没有获得认可。许梿的《六朝文絜》、王文濡的《南北朝文评注读本》都不选此文,可知这两位六朝文专家,都不考虑这篇文章。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也不收此文。可知这篇文章在近代的盛行,作为古文读物,还是姚惜抱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氏昆仲的《古文观止》给它提拔起来的。
我在中学时,国文教师已经给我讲过这篇文章,可惜我早已记不起老师如何讲法。自己当国文教师时,也给学生讲过几十遍,也记不起当时我如何讲法。大约都是跟着各种注释本,一句一句地讲下去。讲完之后,赞不绝口地,对学生说:好!好文章!
解放以后,我没有讲过这篇名文,不过,我学会了用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讲古文。在嘉定劳动,住在卫生学校。一天,有一位卫校语文教师拿这篇名文来问我,她说:这篇文章上半篇容易懂,下半篇难懂。特别是其中一句: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到底是什么意思?经她一问,我把全文又读了一遍。禁不住发愣了。怪哉!怪哉!从前讲得出的文章,现在讲不出了。
从向之所欣到悲夫这一段文章,是全文主题思想所在,可是经不起分析。我和那位女教师逐句讲,逐句分析,结论是对这段名文下了十二字评语:七拼八凑,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请看: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这是说人生短促,一瞬之间,一切都过去了,使人不能不感伤。底下接着却说: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说:何况寿命长短,都随大化(自然)决定,归根结底,都是同归于尽。这一节的思想是和上一节对立的,既然知道人寿长短,同归于尽,为什么还会感伤于人生之短促?这个况字怎么加得上去?
再接下去,却说: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个古人是谁?是孔仲尼。不是真的孔仲尼,真的孔仲尼没有说过这句话。死生亦大矣,见《庄子德充符》,作者抬出一个假设的孔仲尼来和一个跛脚驼背的王老做论辩的对立面。王老的思想代表庄周,对于人的生命认为无论寿夭,同归于尽。孔仲尼却认为人的死生,关系很重大,尽管长寿和短命,同是终尽,但这是从同的现象看,如果从不同的现象看,死生的意义就不同了。
死生亦大矣,虽然不是孔仲尼真的说过,但在一部《论语》中,也可以找到注释。未知生,焉知死?可见孔子在生死之间,更重视生。他要解决、求知的是人的生存问题,而无暇考虑死亡问题。仁者寿,可见孔子并不以为修短随化,人的善良品德可以延长生命。颜渊早死,孔子哀恸道:天丧予。天使我大受损失。可知人的生与死,有时也是一个重大的得失问题。
把死生亦大矣这一句的意义讲明白,就可以发现这一句写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之下,简直无法理解作者的思维逻辑。底下还加一句岂不痛哉!我们竟不知道他痛的是什么?
更奇怪的是,接下去又来一句: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我们再看上文: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是一种兴感之由。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这是又一种兴感之由。
死生亦大矣。这也是一种兴感之由。明明是三种兴感之由,至少包括庄、孔两派的人生观,怎么会若合一契呢?
再读下去,见到一句不能喻之于怀,刚才读过一句不能不以之兴怀,只隔了一行,就出现重复句法,亦是修辞学的毛病。前半篇文章中有丝竹管弦,已经被宋朝人批评过,这里一句,还没有人指出,顺便在此批一下。不过,这不是大问题,姑且存而不论。
下面来了一个惊人的句子: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为妄作。上文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二句用的是肯定语气,这不是一死生,齐彭的观点吗?隔了二行,却说这个观点是虚诞和妄作,岂不是自相矛盾?
接下去,又避开了上文的论点,说道: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我们无法揣摩作者悲的是什么?因为今昔二字在上文没有启示。今是什么?已为陈迹吗?昔是什么?向之所欣吗?或者,今昔指死生吗?一般的注释,都说:今是今人,昔是古人。那么,作者所悲的是:一代一代的人,同样都有前不见古人的悲哀。大约作者之意,果然如此,不过应该把今昔释为今人今事与古人古事。但这两句和上文十多句毫无关系,连接不上,依文义只能直接写在向之所欣四句之下。因此,这中间十多句全是杂凑,迷乱了主题,岂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我和那位女教师讲完之后,她也同意我的讲法。她说:我就是觉得死生亦大矣这一句上下都接不通。你一分析,挑出了整段文章的杂乱。以后怎么办?怎样讲法?我说:照老样子讲,不要改变。这些文章已成权威,碰不得,只好人云亦云地讲,明哲保身。
这件事,已过去二十多年了。今天看神龙本《兰亭帖》,忽然想起旧事。因略有空闲,故秉笔记之。反正我已快要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用不到再明哲了。
【逍遥游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7-29
教学反思05-17
教学的反思10-12
教学反思12-31
教学技能教学反思01-08
比的意义教学反思12-24
《门》教学反思12-27
还字教学反思01-01
亡羊补牢教学反思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