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女娲补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
《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首先在讲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这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上第一课时。我从播放晚霞的图片导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感受到这么美丽的晚霞原来是由女娲补天后留下的,对女娲这个传奇人物感到钦佩,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读课题之后,我问他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说知道了主要是写女娲的,知道写女娲补天的故事。我请学生说了关于女娲的其他了解,学生津津乐道,说了女娲造人的故事。
本节课我指导学生识字学词的目标定位于扫清学生阅读障碍,使学生获得汉字文化的'熏陶。为了提高课堂效率,课前我充分研读教材、了解学情,把识字重点定位在学生识记、理解有困难的字词上。力图把“识字学词”的环节教“活”,让“识字学词”不再是枯燥的、简单的认读,而是生动的、有效的获取语文素养的过程。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黑黑的大窟窿”“一道道深沟”“熊熊大火”等叠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天塌之后人间的可怕景象。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叠词的表达效果,学生读“熊熊大火”后,我这样引导:大火怎样?从哪儿知道的?使学生明白叠词“熊熊”用来表示火势很旺,并引导学生积累了一些这类词语。“围困”一词用的恰当传神,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陷于困苦,无法摆脱的悲惨境地。我把对这个词的理解放到了课文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并给学生播放视频及图片,使学生形象理解词义。
课后,我反思了自己的课堂教学,觉得自己在时间的调控上还有待加强。整节课给人的感觉是前松后紧。在字词的处理上节奏太慢,以至影响后面的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门永无止境的艺术。它,浸润着我的操劳和智慧,镌刻着我的惆怅和欣喜。期盼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研究、探索,使第一课时精彩无限。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2
神话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也是学生从小一直接触的文学形式。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品读神话,在读中有所感悟;如何扩展开去,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是我课前深深思考的问题。
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将课堂主要交给了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紧促。先精读课内神话故事《女娲补天》归纳出学习方法,再用这种方法来学习课外神话故事《后羿射日》,接着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神话故事,最后,总结神话特点,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其间贯穿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力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知识相融合。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很喜欢这样的语文课,学习积极性很高。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再现故事情节,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学习表达方法。
各种方式的读,目的是欣赏画面,感受精神,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神奇的画面中发现语言的魅力,在无痕中实现积累语言的目标。
《后羿射日》是与《女娲补天》同类的一篇课外阅读。我引导学生运用上面学的的方法来学习本文,首先让学生运用方法自读,完成《后羿射日》自主阅读单;小组交流;全班展示的的方法让学生抓住故事情节,感悟人物品质。
展现学生自己收集的神话故事,不但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激发了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阅读和习作打下了基础。
神话之所以千古流传,是因为它的正义神奇故事和美丽的语言征服了世人。所以我个人认为神话教学最终要回归神话。要向孩子们推荐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神话。用语文教语文,让孩子学会学习,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因此,本节课中我结合有声媒体动画,从听觉、视觉总结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故事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欲望,真正做到围绕主题增量阅读。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较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足。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这样使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3
本节课我根据教材特点——神话故事;抓住中年级学生年段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把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作为课堂重要内容,嵌进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逐步构建起概括、复述等语言交流技能的学习框架。
1、了解神话故事基本特点,构建学生神话故事的基本框架。我根据学生喜欢神话故事的特点,出示一组神话故事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初步感受、认识传统文化,同时,发现神话故事与一般故事的区别。通过了解女娲一些资料,比如女娲的外形是人头蛇身,会造人和补天,树立女娲神的形象,为体会文本神奇之处做准备。
2、在词语检查的过程中学习用简练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构建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书读厚,由词带出句子;把书读薄,根据句子、段落内容概括出相应的词语。学生在语言的转换中能力得到培养,素养得到提升。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第一,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对难读的句子进行了朗读指导。第二,根据句子或段落描写的内容概括出“天崩地裂”、“炼石补天”等词,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锻炼。尝试进行批注,这是很好的学法渗透。第三,根据各自然段的意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既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又降低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这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可以跳一跳达到的。
3、学习“天塌地陷”部分,构建中年段学生的读书方法。
我主要是抓住课文两处语言特点,一是文中四个叠词的运用。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些叠词运用的好处,自然、有效。二是文中有一些同偏旁的词语,其中 “围困和挣扎”比较有代表性,让学生利用这个语言特点去体会语言背后的意思,在老师的范读下,想象当时的情景,感受天塌地裂的可怕。接着,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天塌地陷的可怕。
4、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复述课文第一部分,构建起学生复述课文的基本方法。在学生充分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加入想象,复述第一自然段,描述“可怕”的场景。学生在转换语言的过程中,把神话故事真正读进自己的心灵。为下一节课讲述全篇课文做准备。
当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够到位,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还有待加强。但总体而言,我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并结合八项教学策略进行设计及教学实践,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时引导,课堂气氛和谐,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的境界。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4
1、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
3、不足之处:给学生读的时间少了一些。“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5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 首先本人也把本课和前一课的写法作了些比较,本课是用词准确,生动、这样的运笔优美的课文无疑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认真消化课文,从字词入手到思考问题再到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质疑、解疑、归纳。重视课文插图人物表情的赏析,让学生更切实地感受到当时的苦难,也结合神话背景,明白女娲救人是伟大的。抓住女娲找石,炼石的句子深入体会,想象当时女娲补天的艰辛,从而进一步感受女娲的爱心,女娲的伟大。鼓励学生相互复述故事,消化课堂教学,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然后和学生一起议议主题。本文通过写女娲为造福于人,不顾危险,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天洞补好的故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企盼幸福美满的情感,同时也表现了古代人民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在这个环节可以引导学生也来写写神话,以此为兴趣激发,从学生兴趣中激起写作的欲望。本人也现场编了些神话如“月亮的寂寞”“嫦娥的梦”等。还别说,学生可有兴趣了,有好几个学生让我别说话,他们想写点东西。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进行入了写作状态,我巡视了一下,题材不少,什么“与星星作伴”“月亮和太阳”“嫦娥很后悔”“星星知我心”“梦游月宫”……我给足了学生时间写,直到全部完成为止。再抽取一部分学生的习作,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进行综合点评。
再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从阅读中感悟写法。用词准确,生动不仅能把作者要写的人事物逼真地描述出来,而且还可以把细微的感情生动地表达出来。本课就做到了用词准确,生动这一点。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等逼真地表现出人间的悲惨状况。那么,如何做到用词准确,生动呢?这就要把工夫花在对意思相近的词语的“比较、推敲——寻找、选择”上。要学会连续想到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然后通过反复地推敲比较,最后从中选择出一个最符合事实,最能恰当地反映客观事物特点,最能贴切地表达自己心理感受,最能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词语。
比如:有一学生写“一个我喜欢的人”对象写的是我,她在开笔写了我一段外貌及神态描写。中间有好几个优美的词,本人认为很符合,并且也用了一个重复的词,本人也认为符合。因为那样的重合可以增强人物的人格魅力及品质。文本如下:新学期开始了,轻轻推门而入的是王老师,合体的西服棱角分明,充满力度;整齐的长发上有两面三刀三个大波浪,显得落落大方;和蔼可亲的脸上神采奕奕,笑容可掬。她还未开口,那双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眼睛就仿佛和我们交谈起来了,似乎一下子把我们的目光都吸引到了讲台上,使你无法离开她的眼神。短短的.两面三刀三分钟,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是:整洁端庄,精力充沛,目光深邃,和蔼可亲。”(可见本人还没有说,学生装已经根据本人的衣着,神情形成了对一个老师人格的推陈出新断,作为老师,也仅自己的动作,形象对学生进行“无言之教”)这就是用词准确,生动的效应。又如:写一段自然景物描写。(每当天空渐渐撩去那黑色的面纱时,东方便飘起了一朵朵红色的云霞。随着红霞的出现,太阳慢慢地,慢慢地透过云霞,露出了早已涨得通红的脸庞……)
同时也少不了积累。学好语文,首要目标是积累,本文生动传神。如:描写天塌的情景,通过一连串的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等。逼真地传达出人间惨状。又如课文结尾,看似随意,实则抒情,文笔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与积累。让学生的练习落到实处,抄写文中美词,美句并仿写或写出同结构的词、句等。
总之,学完本课,看看学生的所获,本人也在想,任何一篇文章无论会么体裁,都得把握住一点,不能失去语文的“真味”。也就是“朗读与写作”要落到实处,语文的真味是没有花样的设计,它就是一门朴朴实实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你就本本分分地去教语文,乐在其中,不会失真的。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6
在《丑石》这一课的在教学中,我首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身临其境”般的环节,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教学平台,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学习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首先做到了钻研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在学习课文的伊始,我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这块“丑石”的“丑”表现在哪里?开始时村民们怎么对待它?这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你看到这块‘丑石’,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如果你是这块‘丑石’,你又会想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学生经过我这一提问,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争着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更能让学生明白,丑石的外表丑——“丑得不能再丑”。
上完这节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我乐意学”。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7
《女娲补天》是一篇神话传说故事,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造船救人、寻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女娲这一神话人物不怕危险、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冒着生命危险、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啊找啊、终于”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凸显女娲的精神。我是通过学生的体会,想象,朗读,使人物形象丰满起来的。
在“上山寻石”部分,感受其艰难环境中,我让学生结合课件背景图,去想象体验“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给人类及女娲带来的重重困难。为了彻底解决人类的灾难,女娲是怎样做的?她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让学生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试着写简单的感受,学生通过寻找重点词,理解体会,谈了各自对女娲这个人物的认识,再通过我的引读,女娲善良、勇敢的精神品质就渗透于学生的内心深处。
“炼石补天”部分,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娲会冒着怎样的生命危险?”“你能想象女娲炼石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五天五夜?”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充满神奇色彩。
在教学中,同时学习了《渔夫和魔鬼》这篇神话故事,让学生充分了解神话故事的神奇,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也会日益增强,积累量更会日渐丰厚。然后我在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也有像女娲这种甘于奉献的人,你会想到谁呢?以此来达到思想教育。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8
1、识写生字指导。可引导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识写字方法,自主独立识写生字,如熟字带生字、加减或替换偏旁、字形比较等。教师可略作提示:“冶”读“yě”,不要读成“zhì”,“挣”是多音字,在课文中读“zhēng”,不要读成“zhèng”;要发现书写规律,注意“燃、熄、炼”中“火”旁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感悟故事的神奇。课文后小伙伴吐了一个泡泡:“女娲真了不起。”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感悟故事的神奇。的确,课文写得够神的了!课文先概括写了自从女娲创造了人类,大地到处是欢歌笑语,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之后,笔锋一转,“不知过了多少年”,极言时间之久。课文描绘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所导致的悲惨景象:地被震裂了,山冈上燃烧着大火,田野到处是洪水,许多人在水火中挣扎。这幅画面,没有夸张和想象,是难以描画的。接下来,略写了女娲求雨神熄灭天火,造船拯救洪水中的人们,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第三、四自然段是课文的主体,主要写了女娲找齐五彩石的经过和用神火冶炼五彩石的艰难。“她忙了几天几夜”“炼了五天五夜”从时间角度突出女娲的'神力,在写到女娲补天时,只见她端着一个装满液体的大盆,对着大黑窟窿,往上一泼,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寥寥数语,从看似简便的动作中,凸现女娲的神力,使故事更加具有了神奇的色彩。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互相交流,然后抓住第三、四自然段深入学习。可让学生找出哪些词句表现了女娲补天的艰难,教师可相机板书。
3、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复述。课后练习第二题目的是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教师能够作些指导。复述是把课文资料用自我的话说出来,不能背诵原文,要把课文资料尽可能详细地讲出来。复述前要熟读课文,记住故事的情节和重点词句,把课文资料变成自我的话。复述时,话要说得清楚、明白,就像是在给别人讲故事或介绍某种事物一样。教师能够选择部分或全篇进行示范,学生再仿照教师的示范分组练习。
4、积累优美生动的语句。课文改编自《淮南子·览冥训》,原文为“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 水。苍天补,四极正;淫 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由此能够看出,原文只是若干片段,课文作者进行了再创作,经过合梦想象,进行了巧妙的综合、连缀和加工,使这个神话故事完整、丰富、生动。如描述天塌的情景,经过一连串叠词的运用(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逼真传达出人间的惨状;还有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的运用(找—挖—放—炼—化—装—端—泼等)十分生动传神;又如课文结尾段,“此刻,人们常常看见天边五彩的云霞,传说那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看似写得随意,实则十分抒情、流畅,余味深长,值得好好朗读和积累。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9
关于教学《女娲补天》的公开课,课后,我思考颇多,今天谨借拙笔,说说我教后的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感悟女娲补天故事的神奇。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指导写字。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运用多媒体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法: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4、运用板书,激情总结:
我设计运用的板书,力求体现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体现我的教学思路。
女娲补天找炼补天塌地裂五彩云霞了不起最后总结时,我借着板书,引导学生一又一次有感情读课题,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印象。
5、作业设计:
第一个作业摘抄课文中的生动的语句。体现语言文字训练,重在积累。
第二个作业任选一题做做:
⑴我喜欢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说一说。
⑵我敬佩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画一画。
⑶我心中的女娲──把女娲补天后的故事写一写。体现因材施教,为第二课时的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不敢放开些,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0
1.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学生质疑,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2.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除了对学生读课文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读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1
20xx年5月,我开了一节校级公开课,所选的教学内容是《女娲补天》。在完成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后,我思考颇多,今天谨借拙笔,说说我教学后的反思。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一个流传于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为这篇课文安排了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感悟女娲补天故事的神奇。第二课时复述故事,指导写字。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增强复述故事的能力,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激发阅读兴趣。
一、成功之处,体验欣喜。
1、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探究性学习,整堂课通过学生质疑,再引导解疑,从而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2、运用画面激活法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裂”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学生虽能根据自己的想象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但仍然比较空洞。此时我出示的一组图片和声音,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出示的句子以及课文人物的情感。再如“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虽然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见过,但是感受不深,这时,我搜集并出示“金光四射”“五彩云霞”的图片,学生被美丽的图片迷住了,在一阵阵“好极了!”“太漂亮了!”的啧啧赞扬声中,学生很直观地理解了“金光四射”“五彩云霞”这两个词,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为女娲的神力而惊叹。
3、角色演绎法
《女娲补天》是一篇学生非常喜爱阅读的神话故事,整个教学学生的心都被女娲的善良、勇敢、吃苦耐劳等光辉形象深深地牵动着,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4、运用板书,激情总结
我设计运用的板书,力求体现神话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体现我的教学思路。
女娲补天
找炼补
天塌地裂 五彩云霞
了不起
最后总结时,我借着板书,引导学生一又一次有感情读课题,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神话故事的印象。
5、作业设计
第一个作业“摘抄课文中的生动的语句。”体现语言文字训练,重在积累。
第二个作业“任选一题做做
(1)我喜欢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说一说。
(2)我敬佩的女娲———把女娲补天的故事画一画。
(3)我心中的女娲———把女娲补天后的故事写一写。”
体现因材施教,为第二课时的复述故事打下基础。
二、遗憾之处,改进措施。
1、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不够多,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2、我不敢放开些,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当然,在教学中,教师还应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拓展的书目,使其学以致用。只有这样,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循序渐进,学生阅读的自信心会日益增强,积累量会日渐丰厚。
最后,我想说“语文很重要,它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的工具,而且还负载着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思想和人类绵绵不绝的文明,语文学习对形成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培养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终身教育的能力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语文教师而骄傲!”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2
这是一篇神话传说,讲述的是女娲求雨灭火、照船救人、找五彩石补天的故事。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女娲百折不挠的形象,赞美了她为拯救人类而勇于献身的精神。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女娲这一神话人物不怕危险、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领略神话故事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觉得自己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1.课题的引出充满神秘感,通过让学生简单说说知道的神话故事,使学生知道我国的神话故事有很多,接着话锋一转,今天学其中一则,马上引出了课题,然后通过读题的训练,读词的指点,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读课文要有感情,读题和读词同样要有感觉。我想如果平时能经常这样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读中悟情,“读”贯穿始终,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感受。如第一节后四句要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在教师引读时对“熊熊”等词进行解读,突出悲惨的景象。
3.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3
神话故事是我国宝贵的民间文艺瑰宝,让学生爱读、会讲,设法让学生浸润到这种民间文化的氛围中去,从中感悟、熏陶,直至喜爱是我们教学的出发点。在教学中,我注意让“读”深入课堂,落在实处。我的基本教法就是从感受到领悟再到积累最后到运用”。我设计的基本学法是:以读为基本手段,促进理解、促进感悟,习得语感。
一、在倡导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关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塌的情景,教者引导学生体会一边串叠词“轰隆隆”“黑黑的”“一道道”“熊熊大火”的作用,感受其传达出的人间惨状。
再如:
三、四自然段的教学,教者引导学生找出女娲冶炼五彩石和补天的一连串动词,既使学生感受到女娲补天的艰难,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这一连串动词生动传神的表达效果。
二、本课的教学注意把精力花在学生个性化、创造性读的训练。
课文中“女娲补天”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根据各自的水平和习惯反复读出感觉来,读出味道来,用准确有感情地朗读把各自研究学习的收获告诉大家,学生读得动情大家听得入神。同时,用“边读边说”的方式交流,既是读中感悟的结果的呈现,又是自然的思维与说理的训练。
不足之处有:
1、由于把课文读的太多,课文的复述没有完成。应该直接跳到补天的过程之上,再让学生去感悟女娲的品质。可在前面书读得有点多,后面显得有点紧张。
2、我压制了学生的一些质疑,没能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准备些学生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质疑解疑的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及实际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3、课堂语言不够丰富,激励性不大,每个环节连接的不够紧密。在上课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也不够丰富,而在引导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够灵活的现象。
反思这节课,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通过这节让我明白,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努力,多开公开课锻炼自己。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女娲补天》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首先在讲课前,我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包括理解生字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女娲补天的资料。这样,在学生还没有学习课文之前就已经对课文比较了解了,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思考,和同学讨论来读懂课文。先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对课文中难读的`字音、不理解的词语,鼓励他们先自己解决。弄不懂的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互相讨论弄懂。然后就“思考?练习”第二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各自发表自己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在小组讨论时,我要求小组长给组员明确的分工,各自学习不同的自然段,再把理解的内容向小组长汇报,小组长再向全班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因为分工明确,每个同学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课堂气氛活跃。最后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内容。重点朗读了描写自然灾害和女娲补天经过的段落。
我开始以为我们这些农村小学,可能学生的见识面窄,没有什么资料可以查找,可能上这一节《女娲补天》同学们只会大同小异的说一些可能上看到的知识,没想到学生查到的资料如此丰富,他们不但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还学到了课外的一些知识,也让我本人大开眼界,我开始对我对农村小孩不会查找资料的想法感到羞愧,其实知识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相信学生,他们会给我们一个惊喜,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他们经常查资料,锻炼他们查找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只要给学生创造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就能听到学生幼稚的语言,让人留有时间短暂,不想下课的感觉。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4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 《女娲补天》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国古代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
本文自然灾害场面描写生动逼真,全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想象奇特丰富。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受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熏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民大众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要求学生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边想象画面。了解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以及补天的过程,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劳苦大众,不怕危险、勇于奉献的精神。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一、质疑问难,引出精彩。
在学生读课题后,我问他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的问题提的很好,提出了两个中心问题“女娲为什么补天”和“女娲怎样补天”。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在学习灾难来临后的可怕这一自然段时,学生又出乎我意料地质疑“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这时,我正迟疑要不要给他们讲讲共公怒触不周山的故事时,没想到班里又小手如林,“老师,我知道为什么天会塌下一个大窟窿,那时因为水神和火神打架时……”“老师我也知道这个故事叫《共公怒触不周山》,我也看到过的。”我感叹孩子们丰富的课外知识,这是课外书给他们带来的知识,正是他们质疑问难的精神,才使他们的这一课外知识得以展示,也使课堂出现了精彩的亮点。
二、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在这节课上,“读”贯穿始终,对学生读课文除了每次都有要求外,读的方式也有所不同:集体读,个别读;大声读、默读……等等。不同形式的读也是有不同的功能。默读有利于对文字的'揣摩;出声朗读能加强感受、增强记忆;指名朗读可以给对文本有不同感悟的学生施展个性的空间;自由朗读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感受文本,品味语言。集体朗读有增强气势、激发共鸣的功能……同时,为了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我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做文章,通过细心揣摩,入情入境地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升华情感。
三、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但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补白想象:让他们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说得很好。有的说:“我仿佛看到洪水冲来,房屋倒塌,人也被冲走。”有的说:“我仿佛看到孩子们在哭着寻找爸爸妈妈。”在这些补白想象中,进一步体会到神话的神奇,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积累并运用了语言。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感悟神话故事的神奇,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又要让学生体会女娲为了拯救受苦受难的人们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受女娲精神是重点,课文中有很多具体的语言文字可以挖掘提炼,感悟神话的神奇,也就是让学生感受古代人们丰富的想象力。
1、挖掘空白,引导想象:
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衬托人物的品质做下伏笔的。在教学第一节后,我让学生想象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挖掘文本空白处,让生设身处地想象:“如果你在场,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无声的文字形象化,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为学生体悟人物精神做好铺垫。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人物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是不难理解的,如“几天几夜、终于、冒着生命危险”等词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来,确实需要利用想象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如我设计的补白想象有 “你能想象女娲都在哪些地方找过五彩石?”以此来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饱满。
2、反复研读,逐步提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去感悟,去体会,但是读不是一味的同一层面的平移,因此我努力设计有层次的读,让学生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悟,新的震撼。我在引导学生研读几大板块的重点句时就是让学生经历从感知性的读到理解性的读到欣赏性的读的`过程。如读女娲找五彩石的句子时,让学生充分地感知句子,抒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然后聚焦一个补白的想象进行扩散“女娲都到哪里去找了五彩石?”在驰骋想象的空间里,突出提升人物形象,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句子,读出感受。
课结束了,但是思考并没有结束:
在指导学生朗读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几句重点句时,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谈感受,没有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验读的乐趣,在读中感悟文字。以至于后面学生没有充分感受到故事的神奇之处。
《女娲补天》评课记录
徐雪梅:在教材解读方面,魏老师深入挖掘文本。《女娲补天》这篇课文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主题为“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魏老师注意联系学生学习实际认识神话故事及特点,在课上初始回顾我国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盘古开天地》等,感受古人丰富的想像。
李丽佳:她提到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多种识字方法,也能借助字典识字,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弃字词教学。教学中,她重视指导容易混淆的字形、字音的教学。在写字方面两次分析字的结构,提示学生发现书写规律,笔顺规则、运笔方法等。另外,学生的执笔的方法、写字的姿势,也特别及时的加以关注。
梁伟华: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后讲:“同学们真会读书,把课文中的一段话读成了一个词,请你们像老师一样把这些词写在你们书上。” “同学们,这就是写批注,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课文的三、四自然段,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下面请你默读三、四自然段,看这两段分别能用什么四字词来概括呢,也请你写在书上。”学生都能标出感悟,写上批注。读书不再喧闹,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也得到了培养。
王淑珍:魏老师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来指导朗读,学生也在细节中更深入、准确地体验情感。比如,学生从“几天几夜”这个词语中体会到她找了很长时间,很辛苦;从“找啊找啊”体会女娲的寻石路程曲曲折折,充满着艰辛。
林小娟:我认为有一点可以改进的地方,像朗读了“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一句后,老师提问“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景,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学生回答“天崩地裂”我觉得问题提得有些突然,似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如果在读之前就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进行思考,是否效果会更好些呢?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3-28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9-22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1-28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2-13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06-18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1篇08-20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15篇12-14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集锦15篇)04-17
《女娲补天》说课稿02-28
对“教学反思”的反思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