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3-31 09:00: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八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必备】说课稿八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抽到的说课题目为“锦瑟”。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布置作业七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锦瑟》出自语文出版社高中语文书第二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唐朝诗歌,编者意图通过这些唐诗,向同学们展现生活在唐朝中诗人的艺术风貌以及由这些诗人拼凑出来的唐朝盛韵。李商隐的《锦瑟》以其瑰丽的语言,奇特大胆的想象,向我们展示了它的朦胧美。

  二、说学情。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过一些李商隐的诗,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的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2、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通过学习李商隐的《锦瑟》,加深对李商隐的理解。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发。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对李白这首诗的美感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李商隐这个诗人,同学们应该都不陌生,谁会背李商隐的诗?找一两个同学背两句。如:《无题》“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如《夜雨寄北》“何当共

  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好,我们今天再一次走进唐朝,寻找李商隐,感受李商隐的喜怒哀乐。然后借助多媒体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此诗的写作背景。

  2、老师范读,指导诵读。一次诵读的时候,借助黑板帮助学生排除字、词音义的障碍,这些字词在课前已布置学生利用工具书做了考查,所以叫一位学生上台注一下加点字的音,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

  3、引导学生解读题目。

  因为同学们的知识能力有限,所以对题目的讲解,我采用直接告知的方法。我会告诉学生,“锦瑟”是一种乐器,一种说法认为本诗本是一首无题诗,后来选取诗的前两个字作为本诗的题目,另一种说法是“锦瑟”与内容有关。同时我也会顺势提出问题,让同学思考那种说法更为恰当,并说出理由,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思考和分析问题。

  4、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和我的适当点拨,让学生初步了解整首诗的大致意思。

  5、分析诗歌意象,概括诗歌主旨。

  首先,让同学们根据以往的学习经历,让他们自己找出整首诗所包含的意象。如: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

  然后,让同学们小组讨论,说说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就此归纳诗歌的主题。如: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惆怅、感伤、寂寞、失望的情绪。同时因为本首诗具有朦胧多义的特征,所以同学们在试图归纳总结本首诗的主题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我会通过不断的提问,反问的方式,让同学们把能想到的主题尽量都说说出来。我的设问为:(1)、追忆往事,诗人的情感主要集中在哪个词语上?(枉然)(2)、作者为什么而“枉然”?(为此情)(3)、此情到底是什么情?层层追问。最后我会做一个总结,这首诗的主题有三种解释:(1)悼亡说(2)恋情说(3)自伤身世说。

  6、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讲解,同学们有了一定鉴赏能力。所以也是采用小组讨论和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归纳艺术特色。

  (1)首先哀感凄艳。

  (2)其次是朦胧多义。

  (3)接着大量用典。

  (4)生动的比喻。

  (5)最后是华美的语言。

  7、小结。这堂课,我们走进了李商隐的情感世界,共同学习了他的《锦瑟》,虽然文本晦涩难懂,但是我们还是触摸到了这位才华横溢、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命脉,这说明,只要用心体会,心灵总会想通。

  七、布置作业。背诵《锦瑟》

  八、板书。锦瑟 李商隐

  (1)解题(2)疏通诗意(3)意象分析 (4)主旨概括(5)艺术特色(6)小结(7)作业

说课稿 篇2

  一、指导思想 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因此,“以读为本”是优化教学的关键。“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在读中感悟,把感悟融入到读中去,相辅相成,从而达到课标的各项要求。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中感悟,以悟促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形成新的感知。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家乡山林中一眼美丽的清泉,写出了泉水的绿、深、清以及冒不完的水泡,抒发了对珍珠泉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作者描写珍珠泉时由景物的静态美下手,抓住了“清、深、绿”的特点,接着由静而动,用“摇晃、升、绽开、扑哧”等动词把珍珠泉的活泼、调皮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描绘,把我们带入一个美的世界。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写的情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出美感,体会出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布置学生通过独自预习,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多方查阅关于珍珠泉的资料。中年级学生在课文的理解上已经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读过一篇文章之后都能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或看法,对于写景的文章,也能够简单想象描绘的景象。小学生作为特殊的生命群体,受自身的认识水平、生活阅历

  的局限,要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为生动、有效,显然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设计

  1、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具体地描写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感悟珍珠泉的美,体会作者对珍珠泉的喜爱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感受课文的优美语言,学习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具体地描写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泉水吗?(多媒体课件播放一组泉水的画面)。当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声声赞叹时,定格画面,老师引导: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的泉水吗?

  大家积累的词语可真多。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去欣赏另一处大自然的杰作——珍珠泉。(板书课题)

  (二)、复习回顾、整体感知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这课的生字,也初读了课文,老师来考察一下你们学的怎么样。

  【出示课件】

  请你打开书,快速的浏览课文,再回忆一下:作者主要介绍了珍珠泉的什么?(泉水、水泡)

  (三)、抓住特点、深入感悟

  1、泉水

  默读课文,你从哪儿感受到了珍珠泉的美?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能写写批注更好。

  1、珍珠泉泉水很美。(板书:泉水美)

  预计1:泉水很绿、很深、很清。(出示课件)(板书:绿、深、清)

  引导提升:这是一潭深绿的泉水,虽然水是那样的绿,那样的深,可是我们却依然可以看到什么呢?(从潭底石头的颜色,细小的沙粒,已经发黑的树叶的树叶来体会泉水虽然很绿很深,但是却清澈见底。)

  师:珍珠泉的泉水是那样的绿,是那样的清。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珍珠泉泉水的美丽。

  你能发挥想象,按照提示自己说一说吗?(课件出示)

  预设2:珍珠泉的周围景物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

  当学生谈到“朴素的花环”时,可引导:为什么说这青石、这蕨草、这花朵为珍珠泉编织了一个朴素的花环?抓住:高低错落的石头,黑里透绿的青苔,没有杂色的蕨草,悄悄开放的花朵来谈珍珠泉 被这些景物环绕着、包围着很美丽。(出示图片)

  预设3:如果学生未能谈到“珍珠泉的周围景物给珍珠泉编了个朴素的花环”,可引导:珍珠泉的泉水又绿又清,非常的美丽。那它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的呢?(引导想像)珍珠泉又绿又清的泉水在青石、蕨草、花朵这美丽的花环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美丽了。(出示图片)

  师:你们看,这就是书中所描写的珍珠泉。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珍珠泉泉水的美。

  过渡:刚才,我们从珍珠泉泉水的绿、深、清,感受到了珍珠泉泉水的美丽,你还能从文中的哪儿可以感受到呢?

  2、珍珠泉水泡很美。(板书:水泡美)

  预设1:最有趣的,当然是那晶亮的、饱满的、一嘟噜一嘟噜从潭底冒出来的水泡了!

  可抓住:晶亮、饱满、一嘟噜一嘟噜等词语进行体会。(板书:晶亮)

  预设2:开始,水泡很小,摇晃着越升越高,越来越大,最后在水面绽开了,在“扑哧”一笑中消失了!

  这是一个拟人句,把水泡当作人来写,从“扑哧一笑”中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这些小水泡就像一群活泼可爱有孩子,是那样的天真,那样的调皮。再读一读。

  我看到有些同学在读这句话的时候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感觉到了,这是一些快乐的小水泡。

  预设3:阳光下水泡的美。(出示课件)

  自由读,说说阳光下的水泡怎么美?

  引导:理解“筛下”。透过密密的树叶,太阳筛下一束束金光,这里为什么要用筛下?你能想像到那是怎样的画面吗?

  这里的水泡是什么样的?(板书:闪亮)

  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红的光、黄的光、绿的光、紫的光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说明水泡的颜色怎样?

  师:太阳筛下束束金光,照在水面上,照在正升起的水泡上,水泡闪亮闪亮的,射出五颜六色的光芒,交织在水面上,交织在潭水中,这多么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呀?(像珍珠)这么美的景色谁能把它读出来呢?

  正因为珍珠泉的泉水如此清澈,才让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那这一部分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它的美呢?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1、引导象想:作者只写了平时和有阳光时水泡的景象,还有哪些有趣的景象作者没有写,留给我们去想象了呢?(写一写)

  指名读一读。

  2、小结:这就是美丽的珍珠泉,这就是我们村的珍珠泉。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喜爱、赞美、自豪)应怎样读呢?(板书:喜爱、赞美)

  3、作者爱泉、赞泉,除了我们刚才读过的文段,你还能从哪些自然段感受到作者非常的喜爱珍珠泉呢?如果学生谈到第五自然段则追问:

  为什么从这儿也

  可以感受到?

  师:正是因为作者太喜爱珍珠泉了,所以才会对它如此的好奇。珍珠泉不仅美在它的泉水又绿、又深、又清,它的水泡闪亮、晶亮、像珍珠一样,就连小河断流,井水干涸它都有冒不完的水泡,作者用了一反问句:难道是有许多快乐的孩子,躲在什么地方吹泡泡玩吗?他们一定玩得很高兴吧?每次来到珍珠泉边,作者都会这么想。

  是呀,“挑着满满一担水,走在林中的石板路上,我泼洒了多少珍珠啊!”你们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结束语: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美丽的珍珠泉,它是 多么清、多么绿、多么美啊!我们被这美妙的景象所陶醉。其实我们家乡、我们祖国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神奇的地方,它们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宣传。希望同学们向本文的作者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祖国、家乡美丽的河山。也可以去调查、查找资料,如果有类似的文章,可以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欣赏、一起学习。

  作业布置

  1、小组内互相评判写作评价卡,评出等级。

  2、收集自己家乡的美丽景点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3、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板书设计

  泉水美:绿、深、清 喜爱、赞美

  水泡美:晶亮、闪亮、像珍珠

说课稿 篇3

  《数星星的孩子》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册一共布置了14篇讲读课文,它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在低年级要通过讲读课文反复不时地指导同学朗读,初步掌握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以便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低年级的讲读课文区别于中高年级。应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字词教学,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要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识字基础和识字能力引导同学自身读准字音、分析字形、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重视朗读的训练,强调朗读是最重要的阅读手段。课堂上要拿出充分的时间指导同学朗读,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甚至要熟读成诵。

  3、重视教学上的直观形象,因为低年级的课文图文并茂。小同学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4、指导思想上遵循以学为主,重感情悟理解,重引导废注入的教学原则。

  《数星星的孩子》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张衡小时候坐在院子里数星星的事情,是一篇向同学渗透爱科学思想的好教材。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和同学年龄特点的认识,认为本篇课文的教学要求是:

  (1)学会12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张衡是古代著名的天文学家,他从小爱观察、善于观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张衡是怎样数星星的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爷爷讲的有关天文知识。

  教学布置:2课时。

  下面谈谈第一课时的优秀教案:

  一、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在晴朗的夜空,天空中的星星一闪一闪的特别美丽。大约在1800年以前,有一个像我们这么大的小朋友特别爱数星星,你们想知道他的故事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同学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读通,初步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从而整体感知课文,是对二年级阅读的基本要求。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要求同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准读通顺。

  2.检查生字读音,对容易读错的字词,包括多音字,要重点强调。、

  3.标自然段。

  4.指名逐段读课文,并考虑:这个数星星的孩于是谁?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熟读成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这一段主赛讲了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撒在碧玉盘里,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幽美的天空,可爱的小朋友,这是一幅多么静美的图画。这是同学朗读训练的最好着眼点。

  首先我请同学自由读这一段,想一想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这样设问,目的是让同学自身读书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探究的品质。

  接着出示一幅星空夜景的图,引导朗读:蓝蓝的天空像碧玉盘,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盘里的珍珠,这是多么美的景色,谁来读一读?静美的画面,抒情的话语,激起同学的情感,同学会自觉地读起来。

  此时此刻,虽然激起了同学的欲望,但同学不可能一下于就读得声情并茂,因此教师必需进一步引导。所以我再次渲染情景,配上音乐进行范读。把同学带到如诗如画的境界:

  一个小朋友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二颗,无数的星星像撤落在碧玉里的珍珠,多么幽静的画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读好吗?伴着轻柔的音乐,我拿起书:“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无数珍珠,撤在碧玉盘里。一个小朋友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指着天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幽美的画面,抒情的语言,轻柔的音乐,把课文内容一下子推到了同学的眼前。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这两段主要是奶奶和小张衡的对话,奶奶的慈祥,小张衡的专注执着溢于言表,教学时我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评价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达到深入理解,内化语言之目的。

  首先指名同学读奶奶的话,指导同学读得缓慢一些,读出疼爱小孙孙的语气。接着问:小张衡是怎样说的?自身读一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让同学通过多读书,自身去领悟内容,然后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同学有感情地读小张衡的话。此处我这样设计:小张衡的话你们读懂了吗?我当奶奶,你们当小张衡给奶奶讲讲道理好吗?引导同学领悟小张衡观察的仔细、准确,能看得清星星不是乱动,这是多么了不起呀!自身再读小张衡的话,引导同学读出天真、肯定的语气,最后分角色朗读。以上教学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渲染点拨,充沛发挥了儿童的丰富想象力和善于表示自身的特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内化了语言。

  3.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主要讲了爷爷向张衡讲述北斗星和北极星的知识以和小张衡用了一夜的时间观察星星的事,这两段是同学认识上的难点,我利用多媒体化笼统的语言描述为直观的形象画面来化解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爷爷说了什么?

  (2)指名读爷爷说的话。通过这两步让同学从总体上知道爷爷在向小张衡讲天文知识。

  (3)爷爷讲了哪些天文知识,让同学边读边标出有关讲北斗星知识的句子。

  (4)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同学在满是星斗的夜空图上找出哪是北斗七星,哪是北极星,并询问同学是怎样找到的,这样把同学的理解寓于读书中,把同学的理解体现于看图说图中,引导同学动脑想,动眼看,动手画。调动多种感官体现感悟语言文字的精妙。化解了难点。

  (5)出示这样一个练习:你看,那北斗星连起来像( ),叫( ),离他们不远的地方,有颗星叫( ),总是绕着北斗星( )。

  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学习第五自然段,首先问:爷爷说的是真的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让同学读书找出“果然”一词,简单的加以理解,接着问:小张衡是怎祥看的?让同学标出张衡看星星的一句话。

  然后用课件演示:北斗星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的情景,并渲染:这个结果,可是小张衡花了一夜的功夫看到的,多么有心的小朋友呀!该怎样读,通过演示、渲染、读书,引导同学深刻地体会小张衡探索科学奥妙的精神,达到感张衡之所感,爱张衡之所爱,人文化一的效果。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拓展认识,升华感情最后一个自然段。

  简介张衡是汉朗著名的天文学家,学习这一段时,我用多媒体出示张衡的画像,并出示了他发明的浑天仪、地动仪图,进行简单介绍,激发同学对张衡的敬佩之情,对同学进行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回归整体,课外延伸

  教师最后总结:“同学们,小张衡从小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长大后成了一位著名的天文学家,你们还想知道张衡的故事吗?课后多读书,就会知道的更多。”这样就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说课稿 篇4

  苏教版第四册语文教材中第15篇课文《晚上的太阳》,课文讲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旨在告诉学生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课文语言生动,是一篇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观察、想象能力的好材料。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已有的识字经验和方法,学会“请、性”等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

  2、过程方法目标:以学定教,通过创设情境,讨论、表演、朗读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教育学生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中,根据第一学段的要求,1、2两个目标是教学重点,我们学生对爱迪生这位科学家和他发明的电灯等比较熟悉,因此,理解爱迪生如何帮医生克服手术光线困难,感受爱迪生遇事积极动脑动手的精神,深化学生的阅读感受是教学难点。

  我准备安排三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通过图文对照,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在语境中认识生字,指导学生端正、匀称地书写“请、急”等6个生字。

  第二课时: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反复有感情朗读课文,帮助他们读懂课文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多动脑动手。指导学生继续端正匀称写好“医、性”等四个生字。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阅读新补充阅读,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

  下面,我着重讲第二课时的教学:本课时我打算分四个环节进行组织教学

  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悟中升情

  个性作业,拓展延伸;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下面我具体地来说一下:

  先说说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我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无可奈何、一本正经”等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相机地进行正音,接着启发学生交流初读课文后所了解的知识,然后通过教师生动的导入语,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去细细地感受。

  第二环节:精读感悟,悟中生情

  1、在学生自读课文第一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简单介绍课前搜索到的爱迪生在科学上的巨大贡献,从而更好地了解爱迪生,结合课外知识介绍急性阑尾炎的知识,想象在这种情况下不做手术的后果,加深学生体会,指导有感情朗读。

  2、引读课文第2段,在学生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油灯的光线很暗”,结合“犹豫”请学生想象医生在犹豫些什么?动作演示“爸爸无可奈何搓着手”,扣住“一分一秒、手心攥出了汗水”体会爱迪生的焦急。想象爸爸和爱迪生当时在想些什么?心情怎样?结合“妈妈痛苦地呻吟”来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和糟糕。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重在自悟。接着我将以合作交流的方式,先立足于学生自己体会感悟,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爱迪生想出了一个怎样的好办法?”引导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先读有关句子,再说说体会。在全班交流时,扣住“眼睛一亮”、“医生的摇头”体会爱迪生想出了好办法,可医生却还不明白,间接衬托出爱迪生的聪明。我预计学生对爱迪生想出的方法并没有深切的体会,因此我借助多媒体,播放当时情境,来体会简易手术台前的一片光明,进一步感受爱迪生的善于思考。

  在引读第3段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过换位思考:“假如你当时在场,你会说些什么?”结合医生的话感悟爱迪生的聪明,从小遇事就积极动脑动手解决问题。

  自读课文第4段,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创设表演情境,通过采访形式,抓住“妈妈露出了自豪的笑容”请学生想象此刻妈妈最想说些什么,来体会妈妈以有这样的儿子引以为豪,理解爱迪生所说话中第一个太阳是指白天生活中能发光的太阳,联系下文理解晚上的太阳是指“电灯”,结合学生回答及时点明课题。扣住“一本正经”“真的”引导学生体会正是因为爱迪生从小就善于动脑,并且一直这样去做,长大才能有伟大的发明创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第三环节:个性作业,拓展延伸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此,我还布置了自选课外作业:

  1、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说说这个故事。

  2、找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

  3、上网或查资料了解爱迪生其他的发明和对社会的贡献。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让学生个性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环节、识写生字,探究入微

  出示“医、性”两字,请学生自学笔顺表,在学生交流字形时,我从旁点拨和指导,边示范板书,医第二笔是撇,里面部分最后一笔是点,最后再写竖折。性要写得左窄右宽。注意字要写得美观匀称。在学生书写时,我巡视指导,纠正写字姿势,教育学生“提笔既是练字时”,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本文讲述的是一棵粗壮,结实、挺拔的橡树的故事。在南北的两座大城市之间,准备修一条公路,在公路应该延伸过去的地方,工人们遇到一棵高高挺立的橡树。为了保护这棵树,筑路工人与工程师经过精心的设计,在不改变筑路计划的前提下,公路在橡树边拐了一个马蹄形的弯儿,既保护了这棵橡树,又圆满完成了筑路计划。这个故事,表现了人们对一草一木的珍惜,赞扬了工程师和筑路工人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基于以上设计理念,以及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拟定了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流利课文。

  2、自主学习,潜心会文,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

  3、静心涵咏,读中感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自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以上目标着力反映知识与能力,强调过程与方法,同时,注意本文的价值取向,我想能较好的反映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

  三、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本文是略读文章,我拟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体会人们为保护橡树而体现出的一种高尚的心,联系实际为保护环境作出自己的努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言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的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主要采用“导读法”,“质疑法”等教学方法,引领学生参与,感悟文本,使语文课堂充满自主的气息,探究的味道。比如以“它像箭一样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言课与生活与社会相结合的特点。

  五、说教学流程:

  本课我预设1课时完成。下面我将详细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一)、揭题存疑

  1、直接板书课题:路旁的橡树。

  2、引导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这是一颗怎样的橡树?它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人们是怎样对待它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棵橡树呢……)

  (“疑”是“研”之源。围绕学生质疑的问题来开展阅读研究,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阅读研究更有意义,也更有情趣。)

  (二)、初读初读释疑

  1、自由读课文,画出难读的,难理解的词语。

  2、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先自己试着划划找找答案。

  3、交流:

  1)、提出难懂的词语,互相交流理解。(如:平坦,延伸、沉重、楔子、责备、不约而同等)

  2)、交流读文后对刚才所提问题的思考,

  板书: 工程师 修路

  路旁的橡树

  工人们 保树

  马蹄形

  (这环节的设计是第一层次的质疑和解疑,其实已经实现了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从整体上解读了课文的脉络和主要元素。对略读课文的教学来说,粗知是自主深入阅读的基础。)

  (三)、引发质疑

  1、简介本文作者苏霍姆林斯基。

  2、引发读文中的矛盾。

  1)、导入:这么一位享有盛誉作家,却在文章中落下了一个“败笔”。

  课件出示句子:它像箭一们笔直,但只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2)、师:你有没有发现这句话中的矛盾之处?

  学生通过朗读,发现同一句中,出现了“笔直——弯曲”这一矛盾之处,这“只在一个地方”是指什么?

  3)师再切入: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这样写呢?

  (这一环节,抓课文解读的“矛盾点“切入,用问题推进学生的阅读思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以便更多角度开拓学生的认知空间)

  (四)、自主研读,提示文旨,分六步设计:

  1、确定研读目标。

  它像箭一样笔直,但中在一个地方弯曲成马蹄形。

  1)、“只在一个地方”是什么地方?

  2)、为什么“弯曲成马蹄形?”

  3)、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交流研读体会

  3、片断品读4-7自然段。

  1)、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朗读,品味语感。

  A、(1)工程师向工人们走来,他什么活也没对工人们说。

  工程师长久地看着筑路计划,然后把目光转向橡树,叹了口气。

  (2)工人们也沉默不语。

  工人们也学生地叹着气。

  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反复研读,感受工程师和工人们的无奈和犹豫不决,板书:犹豫不决。

  B、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现在谁也不会责备我们了。”他轻声说。

  引导从这些表情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工程师保护橡树的坚决和义无反顾。板书:义无反顾。

  4、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导入:工程师明明知道计划是不可修改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他那么做?他想到了些什么呢?你能来真实这个“空白”吗?

  出示:计划是不可以修改的。……工程师拿出一根楔子,走到离橡树100米的地方,把楔子打进了地里。……

  1)、讨论铺垫(想到了橡树的作用,橡树的生命力,想到了……)

  2)、试写。

  3)、交流。

  5、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6、小结:作者这样写:“它像……”突出强调了人们的良苦用心,赞扬了人们为树让路的决心。

  (这一环节着力于激活表态的文本,促进师生的创造和拓展,从切入点引出“空白点”,发展点,在比较品味、想象,朗读中实现,从解读文本到超越文本,实现语言文字情怀的共同构建。)

  (五)、情境渲染,提升主题

  1、课件播放一组人与自然和诣相处,保护环境的图片。

  2、最后定格在课文中的插图:想象说话训练。

  一条宽阔的沥青公路从( ),它像箭一样( ),因为这里挺立着( )。

  ( )(什么人)过往到这里看到( ),( )地赞叹:( )

  3、进入情境,主泛交流。

  (赞叹筑路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品质,赞叹他们美丽的心灵,赞叹他们善于思考,巧妙设计,为树让路……

  4、师:这么多人事先没商量却见解高度一致,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不约而同)

  5、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最后一段。

  6、以歌曲《美丽的心灵》结束本课。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将分六个部分来说《母鸡》这一课的教学。

  第一部分:说教材

  《母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采用对比的手法,首先写作者对母鸡的讨厌,然后在对母鸡保护照料小鸡雏的细致传神的描写中,情感也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讨厌到不敢再讨厌,赞美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新课标》指出:教学三维目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统一指向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让学生乐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标、教材内容、学情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第二部分:说教学三维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颤颤巍巍”“如怨如诉”“警戒”“尖锐”“凄惨”等词语。

  2、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通过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描写,感受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对比的写法,感受作者细致传神的描写,并积累优美词句。

  第三部分: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对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具体表现。

  2、理解“不敢讨厌母鸡了”和“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

  第四部分:说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关于母爱的名言并背诵一、两句;

  2、课前习作《勇敢的妈妈》;

  3、多媒体课件。

  第五部分:说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使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自主实践的乐园,使学生能够主动、充分、有效、并富有创意地学习。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学法:

  1、课前预习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解决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用自主合作探究法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赏析词句法。

  因为这篇课文既有真挚的感情,又有优美的文笔,所以适宜学生通过赏析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4、朗读品味法。

  这篇课文是借物喻人的散文,根据文章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的方法,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批注,在读中发现、在想中理解、在读想中感悟。

  5、联系实际法。

  把对母爱的理解感悟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六、说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法。

  以母爱为话题导入。先问:在家里,你最喜欢谁?谁最爱你?简单对母爱进行阐述,引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讲了作者对母鸡哪两种不同的情感态度。

  2、文章的哪些段落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段落表现出作者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三)自主探究。

  1、作者为什么讨厌母鸡?

  2、是什么改变了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心思呢?

  (出示全文的中心句: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3、那么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体现在哪里呢?细读5-8自然段。

  (小组合作探究:默读——勾画——批注——交流)

  4、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理解。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实质就是强调自主合作探究,把自学放在核心地位,以学为中心,为目的,为主线,教师围绕学而教,课堂以学来组织。让学生在多元对话中进行思维碰撞,获得超越自我、超越文本的情感体验。

  (四)展示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首先注重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和讨论中感悟了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教师只做适当的评价、小结。在学生情感得到感触时齐读第九自然段,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之情读,带着对妈妈的浓浓爱意读,学生的语调越来越激昂,赞美和敬佩的语气越来越深,让学生在读中领悟作者的感情变化,领悟母爱的伟大、无私。

  在交流汇报之中,我还注重了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指导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如:学生汇报讨厌母鸡叫声时,我追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当你听到这种叫声时你什么心情?当时你怎么说?怎么做?从而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和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再如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第四段时,我启发学生利用抓住一连串的动词、想象画面或做动作等方法来感受母鸡的负责、勇敢。

  (五)梳理反馈。

  正是因为母鸡成为母亲后对小鸡的'母爱改变了它的性格,由以前的无病呻吟、拼命炫耀,变得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从而也改变了它在作者心中的印象和地位!作者对母鸡的心思由讨厌变得不敢再讨厌了!爱能改变一切,爱能超越一切。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整体内容有所把握,反馈学习的基本信息。

  (六)拓展延伸。

  1、自读《麻雀》,感受麻雀的母爱。

  2、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课前作文《勇敢的妈妈》谈谈自己对母爱的理解。

  3、结合母爱的名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语文源于生活,还应回归生活,这一课引发着学生对生命的深入思考,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现在有部分学生对父母的爱视若不见,更谈不上孝顺。结合课文的主题设计这两道题,让学生深刻感悟母爱、回报母爱,学会做人。

  结尾小结:

  有一种爱,我们一生一世不会忘怀,那就是“母爱”;有一个人,时时刻刻值得尊敬,那就是“母亲”后,我播放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孩子们自然而然的跟着唱了起来,即深化了学生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和感悟,又使教学结构流畅完整。

  (七)作业菜单。

  把今天你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出一封信或做出一张小卡片送给你的妈妈。作业设计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巩固,把这一次爱的教育落到实处。

  (八)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

  16母鸡

  一向讨厌:无病呻吟 欺软怕硬 拼命炫耀

  不敢再讨厌: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好的板书能够起到提纲携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是学生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桥梁,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宏伟蓝图。

  总之,在这节课上,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朗读为主线,自主探究为主法,将朗读训练、口语训练、思维训练、情感熏陶和习作指导有机结合起来,认认真真地诠释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念。

  我的说课完了,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体育水平一《单跳双落》,下面就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课标小学体育水平一跳跃部分的《单跳双落》内容,因为学生是智障儿童,因此在选用本内容时做了适当修改。淡化运动技术教学,保证适当的运动量,并将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到教学之中。本节课主要是训练学生将单腿站立起跳,双腿同时落地两个动作连贯起来,增强学生的下肢力量,提高弹跳能力,增强培智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使协调、平衡方面能力缺陷得到矫正和补偿。并为将来学习蹲踞式跳远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特殊学生的运动能力通常比正常学生差2-4年,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我校四年级学生一共9人,其中包含自闭症,脑瘫,智力障碍儿童,学生表现为知觉速度慢,记忆短暂,注意力分散,自控能力较差,大多在反应、协调、平衡能力方面有所缺陷,主要是由于脑神经系统障碍所致。其中有情绪障碍的学生三名,行为上表现为叛逆,自我,课堂上不愿配合老师,不合群,因此需要教师语言和行动上的约束。

  在学科技能掌握概况:本班学生在课堂上非常活泼,喜爱游戏和角色扮演对不同的运动器械较感兴趣。通过三年的体育活动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单脚跳,双脚跳练习在课堂中学习过,AB生有一定跳跃能力,C生具有独立自然走、跑能力。

  综合以上因素,为了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养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加强上下肢的协调性,发展跳跃能力,培养“我最棒,我能行”的积极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初步掌握原地单跳双落的基本技术,发展跳跃能力是本课重点。

  三、教学目标

  经过深入分析学生情况,我制定了详细的三维目标,并对技能掌握进行分层。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增强灵敏性,身体协调性。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反复示范,正误动作对比,采用“完整-分解-完整”强化学生动作记忆,让学生多说多练,通过模仿,掌握基本动作。遵循由易到难的运动规律,掌握动作重点。通过游戏巩固技术,寓教于乐,突破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活泼、勇敢的优良品质,敢于展示自我,乐于帮助他人,增强团结协作的品质。

  分层目标:

  A生(3):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初步掌握动作要领。能够独立完成连续单跳双落连贯动作,蹬地有力,有一定远度。角色扮演投入,具有团队合作意识,理解教师的指挥。

  B生(2):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单跳双落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能够通过器材辅助完成单跳双落完整动作。促进平衡、协调能力发展,发展双腿力量,理解游戏规则。

  C生(4):通过个别化辅助,以及合作学习完成原地双脚跳,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增强身体灵敏性。

  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原地单脚站立向前跳,双脚落地的方法。发展跳跃能力。

  难点:单跳双落动作连贯,上下肢协调配合。

  C生重点:能够在教师辅助下原地双脚跳,能够自然行走完成游戏,增强身体灵敏性。

  四、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和利用智障儿童身体协调性较差,缺乏与他人合作意识,以及胆小的特点,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快乐为主题”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导入、示范法、分组练习法、游戏比赛法、分层教学法,让学生学习并巩固技术动作。

  情景导入:利用小白兔学本领的故事,使课堂更加有趣,符合低年段智障儿童的心理特点。

  示范法:由于智障学生记忆力较弱,因此我从多个方向进行反复示范,并进行正误动作对比。我通过“完整—分解—完整”的示范,让学生对动作有具体的认识,

  分组练习法:因为智障学生往往较自我,合作意识弱。且便于练习的开展,分成3人一组练习,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意识,也给学生以互相学习的机会。同时便于针对C生的个别化教学。

  游戏比赛法:游戏比赛是学生最喜爱的练习,结合本课内容,把游戏融入其中,增加趣味性,巩固本课练习重点。

  分层教学法:由于智障学生往往个体差异较大,尤其从事运动的活动中,分层教学有利于关注到每个学生。

  本课所需场地器材为:半片操场,标志桶3个,呼啦圈12个,兔子贴画10个,大脸盆1个,细沙,胡萝卜10个。录音机及磁带各一。

  五、教学过程

  (一)放飞心情,模仿激趣

  课的开始我会运用情境导入,让学生扮演小兔子和兔妈妈慢跑去公园郊游。(看图)准备活动中用做游戏的方式进行模仿动物操。由于特殊学生自控能力差,因此我在课前设置好9个呼啦圈,做操时每人各占一个圈,约束学生活动范围,提高思想注意力。

  预设本环节6分钟。

  (二)学习本领,任务分解

  1、来公园我会用语言引导学生河的对岸有胡萝卜田,想要摘萝卜就要先学习过河的本领。教师示范如何度过河上的石路,引出课题《单跳双落》。示范时说出顺利跳过的密码“1,2”。分步解释,1:单脚站立,双臂自然弯曲在腰间,2:蹬地向前双脚落地。

  2、(看图)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练习,由于特殊学生对动作理解较慢,让学生先回忆双脚原地跳如何跳,教师说出双脚原地跳与今天学校内容的相同点与不同,学生体会。为了帮助他们更具体的了解动作,教学生学喊口令“1,2”配上击掌,熟悉动作节奏。鼓励学生勇敢跳出圈。

  3、 为巩固技术增强运动密度,使培智学生获得有关动作的清晰、完整的表象,分三组练习,学生在指定的位置把呼啦圈摆成米奇头的形状。练习单脚站在单圈里,蹬地跳进双圈。轮流练习单跳双落。一人练习时,其他人在旁观察,并帮助他喊出口令。每人练习4~5次,教师巡回指导。C生进行双脚向前跳、原地跳的练习,教师个别辅导,也可请表现较好的A生帮助C生跳,进行合作学习。B生进行扶支持物跳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的体会动作,提高身体平衡能力。

  4、A组增加难度,用6个呼啦圈,连续向前跳两个单跳双落,熟练后加长单圈与双圈的距离,指导学生用力蹬地向前跳。

  5、请每组学生进行展示,培养学生敢于自我表现的精神。

  预设本环节15分钟

  (三)体验成功,合作游戏

  1、师:“小兔子们终于学会了本领,可以去河的对岸拔萝卜了。比比看谁先摘到萝卜。”这里教具我选择用新鲜的胡萝卜用细沙埋在大盆里,让学生找萝卜,增强趣味性,贴合实际生活,同时发展手眼协调能力。

  分成三组进行游戏,A组利用6个呼啦圈连续单跳双落两次,并且有一定远度,跑至终点拔萝卜;B组扶支持物跳一组单跳双落,跑至终点拔萝卜;C生过小桥自然跑前拔萝卜。(场地布置:教师把标志桶放到指定位置,学生自己放呼啦圈)这样的分层练习体现比赛性,给能力强的学生以提高,给稍弱一些的学生以信心。

  预设本环节10分钟

  (四)身心放松,评价总结

  我将以玩泡泡游戏让学生欢庆胜利进行放松。课的最后带领学生回收器材,养成特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师生再见。

  预计本课的练习密度为40%左右,平均心率为:110次/分钟左右。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8

  说课的内容是:

  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三单元《24时计时法》。这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年、月、日和时、分、秒等时间单位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计时法的感性经验基础上教学的,为学生今后灵活运用24时计时法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材有层次地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感知一天有24小时;

  了解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方法;

  学会简单的所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依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实际,结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一学段学生的要求,我确定了发下四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的过程,学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并能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数学思考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体验、计算、类推等数学活动,丰富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感性认识,发展形象思维;

  问题解决目标:学会与人合作,并在合作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学会计算所经过的时间。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点拨提示、引导建构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鉴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

  一、自主定标、激趣导学。

  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的基础上,揭示课题这节课就一起学习24时计时法,接着提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学到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什么叫24时计时法?怎样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好处等。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力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凸显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

  二、 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首先让学生看书自学,独立探究,鼓励学生按自已喜欢的方式去研究,可以按照书上的提示,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有的可以一个人学习研究,有的可以两个人合作研究,研究时学生可以去数,可以去算,可以相互质疑,这样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自由的、多度的思考活动,同时充分发挥学习主体与学习文本(即教材)之间的交互作用,以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

  三、自主合作、系统建构。

  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学习:1、组内交流: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收获与小组同学交流,教师或参加一个小组的交流,或巡回指导,收集信息,为后面的教学服务。

  2、组际交流:让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前面来把本组同学共同的收获向其他组同学汇报、交流,这时教师通过媒体演示、指导操作,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引导建构:第一步,借助多媒体演示,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圈,共24小时;第二步,通过画线段图与学生共同理解时针在一天中走第二圈表示的时刻用钟面的时刻加12;第三步,借助多媒体演示,理解怎样求所经过的时间。与此同时,教师相机板书,为学生系统建构新知识的意义提供帮助。这一环节,图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经历观察、比较、操作、思考等数学活动,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练习,实践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在价值目标取向上,更偏重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准备设计三个层次的练习:1、交互练习,学生同座两人分别用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任意写出四个时刻,然后交给同座改写成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2、应用练习:;3、开放性练习:;4、实践练习:学生在教室内自由活动,调查班上一个同学一天的作息时间,然后算一算这个同学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是多长时间。力求通过这四个层次的练习,力求让学生学生活中有用的数学,学自已喜欢的数学,在实践中学,在快乐中学,同时开放性练习,满足了学有余力学生的需求,有利于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

  五、自主评价,拓展延伸。

  首先组织学生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今天学习的收获,站小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评价,然后全班集体指名交流,共同评价,这样把主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个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学习效果会在同伴间平等自然的交流中得到巩固和延伸。最后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24小时计时法较多?哪些地方使用普通计时法较多,请大家课后作一个这方面的调查。这样使本课学习从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课虽止而学生的探究活动不止。

  总之,图示通过以上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宜人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发展、自主提高的氛围,使每个学生的生命质量在数学课堂中得到提升。

【【必备】说课稿八篇】相关文章:

1.【必备】说课稿三篇

2.【必备】说课稿四篇

3.【必备】说课稿3篇

4.【必备】说课稿4篇

5.【必备】说课稿初中4篇

6.【必备】说课稿汇编8篇

7.【必备】说课稿模板6篇

8.【必备】说课稿汇编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