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1-05-18 08:59:2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8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教材分析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小学阶段几何知识的最后部分。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圆锥体是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形体。教学这一部分内容即能发展学生空间观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实际圆锥问题的方法。

  教材通过直观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判断推理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还能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根据对过去学生试卷的分析,在计算等底等高圆柱、圆锥体积的变形题中,错误率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的体积之间的关系不清,因此教学中对于算理的推导要特别注意。

  教法建议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圆锥的认识和圆锥的体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圆的周长、面积和圆柱的表面积、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以及各部分名称;理解求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教学圆锥的认识,重点是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教学时首先需要复习已学的圆柱体的特征,然后结合实物,通过对比,使学生掌握圆锥的特征。教学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动手实测操作,利用课件演示测量过程,使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空间。

  教学圆锥的体积,重点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可以按照“演示:利用课件演示圆锥体的形成;猜想:你觉得圆锥的体积和什么立体图形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操作:通过实验(包括等底等高和不具备等底等高条件的多个实验)引导学生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验证:进行基本计算”四个步骤组织学生创造性学习。教学中通过学生大胆的猜想尝试与创新,自主探究,推导圆锥体的体积公式。教学时要充分的为学生提供创造空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重点

  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出示圆柱体,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特征。

  2、什么叫圆柱的高,并在实物或几何图形中指出。

  3、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几何体——圆锥。(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大家在生活中见过圆锥体吗?

  2、一个长方形通过旋转,可以形成一个圆柱体,那么你们知道圆锥体是怎样形成的吗?(课件演示:圆锥的形成)下载

  3、圆锥的认识(课件演示:圆锥体的认识)

  1、圆锥有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2、圆锥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侧面)。

  3、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

  4、测量圆锥的高(课件演示:测量圆锥体的高1或2)下载

  (1)引导学生讨论:圆锥有几条高?

  (2)用直尺和三角板如何测量圆柱的高。

  5、圆锥侧面的展开图(继续演示课件:圆锥体的认识)下载

  (1)想象圆锥体的侧面展开图

  三、随堂练习

  1、说出圆锥的特征。

  2、说出圆锥各部分名称。

  3、指出下列各图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

  四、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圆锥体和圆柱体有什么区别?

  五、板书设计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一、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

  1、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正比例和反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对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建构基础以及掌握了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背景下进行探索学习的。学好这部分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更好地理解地图。

  2、教材的编排特点:

  教材通过解决笑笑家平面图的相关知识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再通过练习2、3、4巩固比例尺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预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过程与方法方面:

  学生通过自主观察、思考、动手等学习活动,进一步发展了动手测量和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2)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和难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能正确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问题。

  二、教法、学法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望。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活。来源于生活的数学会使学生倍感亲切,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的发展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我创设了脑筋急转弯和中国地图的图片情景,当学生听到那个急转弯的话题和中国地图时,顿时产生了疑问:南京市到上海的距离有100多公里,而一只蚂蚁从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

  地图描述的地域有没有变形?是用什么方法把这样大的地方画在尺寸见方的纸张上的?使得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接下来的教学活动。

  2、自主探究,发展学习能力。

  新课标指出: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课教学过程中,从比例尺的意义到比例尺的模型的建立及比例尺的应用,我设计了一系列的能够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时间、空间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共同参与统计的全过程,试图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其尽可能的有自行探索、自行创造的机会。从而获得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数学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学生探学习的出发点,是学生思维的发动机,不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有利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发展。本节在比例尺的意义的探究过程,在尝试应用过程,在开拓应用过程,在创设情境时,都尽可能的注意到开放的设计问题的解决策略。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发现、理解、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100以内的两位数加两位数

  教学难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竖式计算

  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学生自评

  教法、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操作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题卡、学生自备学习小棒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大胆猜想

  本节课我首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教材上的“参观博物馆”的主体图,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学生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从主题图中获取信息和发现图中的问题“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学生根据从图中获取的信息(每个班前面都有的人数)中研究并猜想出解决方案。“合乘” 学生会根据已有的认知基础,提出用加法,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案,我会及时地 肯定和赞扬,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样设计本环节,把学生将要掌握的新知识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手段、大胆猜想等形式,既创设了理想的教学情境,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谓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是现代基础教育改革的亮点之一,学生只有参与到实际的实践活动当中,才能真正理解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这也是新课标强调联系学生实践的主旨所在。因此,我就引导大家:“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否正确,好不好?”“如果 班和 班合乘一辆车,车上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学生能很快列出加法算式:35+2,我就紧接着问:“这个算式,你会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请大家各自动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学生就会采用过去的数小棒或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学生的完成度,选择有代表性的方法及时让学生汇报、交流,可能有一根一根地数,也可能一捆一捆地数,还有列竖式的等。我再问:“那么哪种方法又快又准确呢?”学生会感觉数小棒较慢一些,“那么列竖式是怎样列的,要注意哪些,又怎样计算的呢?” 结合以前一捆加一捆的方法,引导出数位要对齐。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出列竖式计算的方法,再加以板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为课堂上,教师的必要引导是十分重要的,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不至于盲目,有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才更有意义。在学生生动而丰富的操作中,运用“转化”的思想,学生通过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双手去操作,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不仅仅是列竖式计算的过程这一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

  三、时间运用,发展能力

  由于前两个流程已用去20分钟左右的时间,为了保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我将例题下面的“做一做”用题卡呈现给学生,并将学生分成三人小组,在小组间进行竞赛,并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运用了计算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独立思考,巩固新制

  让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可以检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得以应用,方法得以提炼,凸现了练习的深度,也培养了学生的“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中的内容。课题《发新书》,主要的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情境中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计算,让学生通过尝试和探索出多种算法,体验多种算法,然后比较出最好的算法。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组织学生在前面计算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出两位数加两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并通过交流、讨论,达到对算法的优化,在通过“试一试”、“算一算”、“想一想”等形式达到知识的掌握。

  三、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尝试的方法和合作探究的方法,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先试一试,从试的过程中发现方法,再在小组里和同学交流出更多的方法,使学生的认知又有更深的挖掘,让学生给学生讲方法,反而使学生更容易地接受新知,又让他们自主地总结出计算方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使用教材]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更一步的理解加法的意义和提高学生的估算意识。

  2、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学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竖式的写法。

  [教材分析]

  重点:1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探讨出多种计算两位数减两位退位减法的方法。

  2、掌握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难点:对多样化算法进行优化,达到正确完成计算。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探究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

  教具:小棒、电脑、课件。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流程]

  一、基本训练

  上课一开始,录音机里播放出节奏明快悦耳的乐曲,学生听到乐曲立即做好听算准备。接着录音机里报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题,学生逐题写出得数。算完后,教师报答案,学生自己核对。在3分钟里完成20道题。

  二、导入新课,探究新知:

  1、显示发新书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从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2、让学生思考50本够不够是什么意思?说一说你的看法。

  3、教师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小明他们班一共有多少人?让学生思考列出算式29+18=

  4、教师向学生讲合作学习的要求,学生分组思考这道题有什么好办法算出来?

  5、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倾听学生的交流。

  6、学生汇报合作结果。

  A竖式的方法。

  (1)、|让一个小组展示他们的成果,说出列竖式的方法。教师板书:

  29+18=47

  29

  +118

  47

  (2)、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你有哪些还不太明白?(突破满10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3)、请学生总结出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的列坚式的方法。引导学生编成一首儿歌:

  进位加法要记牢,相同数位要对齐,

  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是要进一。

  B、摆小棒的方法。

  (1)、摆小棒,并鼓励学生边说出自己摆的过程。

  (2)、让学生比较摆小棒和列竖式这两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

  C、口算方法的尝试:

  (1)、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口算方法?

  (2)、教师板书,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这样算?

  生1:10+20=308+9=1730+17=47

  生2:29+10=3939+8=47

  生3:30+18=4848-1=47

  7、让学生再比较这三种方法哪一种要简便一些?说一说原因。

  三、巩固练习:

  1、+

  森林医生:

  37+16=4326+13=49

  3726

  +16+113

  4349

  (1)让学生先说一说这两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2请学生试着改正过来

  2、让学生完成试一试里的习题。

  四、这节课里有什么收获?质疑: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齐唱儿歌结束。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教学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13页。

  教学目标

  掌握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并能正确改写。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改写方法,正确改写。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小黑板出示光的速度是每秒三十万千米,谁能写出这个数?

  (1)学生通常会写作每秒300000千米。

  (2)教师写作“30万千米”。

  (3)让学生读一读,两个量是否一样。看一看,两个量写法哪个方便。

  2.导人揭题。

  为了读写的方便,我们常可以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出示课题:用万或亿作单位写多位数。

  (二)尝试活动

  1.出示例6(1),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30000 40320000

  (1)学生尝试解答。

  (2)反馈:230000=23万 40320000=4032万

  (3)师生小结:改写成万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的4个0,写上万。

  2.例6(2),把下列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300000000 1100000000

  (1)学生尝试。

  (2)学生归纳方法: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只要去掉个级和万级的8个0,写上亿。

  3.试一试,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54000000( )万 70840000( )万

  500000000( )亿 2300000000( )亿

  (三)归纳小结

  1.回顾例6,小结改写方法。

  2.提出改写注意点。

  (1)去掉万级或亿级后面几而不是去掉末尾所有的0。

  (2)不要忘记添写级名“亿”或“万”。

  (四)反馈调节

  1.练习“练一练”第1、2、3题。

  2.在下面○里填上>或<(“练一练”第4题)。

  18460○1980 2990000○300000

  75443○76320 59800000○60000000

  填好后说说比较方法:(1)位数多的比位数少的大。(2)位数相同,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

  (五)课堂总结

  1.用万、亿作单位写数有什么好处?

  2.怎样改写?

  3.想一想有没有学过类似的例子。

  作业:

  《作业本》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第7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分数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是数概念的一次扩。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教材将分数的知识分段教学,本课是“初步认识几分之一”。它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这节内容需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操作,使学生理解一些简单的分数的具体含义,让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而且是在“平均分”的情况下才产生分数。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特点,本节课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一的表象,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地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2、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分数的过程,通过直观演示、操作、观察,小组合作一系列学习活动,感受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

  3、感受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乐趣,感悟分数只是来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获得运用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初步建立几分之一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分数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整数知识,在生活中也常常会遇到一些不能用整数来表示的量,虽然他们在生活中能理解一半和一多半的概念,但只能模糊地来表示某些量。初学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与整数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初学分数会感到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情景教学、演示、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知识,达到最终的学习目的。学法:学生通过分,涂,折,说等手段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达到帮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目的。采用了自主探索,动手实践,观察发现,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

  五、教学程序

  这节课我安排了四个环节:

  第一个环节:创设问题,引入课题。

  1、出示“平均分”,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觉得平均分怎么样?

  2、把6本本子平均分给2个人,你会吗?每个人分到多少?

  3、2支笔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4、1个圆饼呢?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分到多少?

  创设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探究之中,体验分数的产生。

  第二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究

  在这个环节里我安排了三个步骤,分别是:

  1、认识 1/2

  由疑问“怎么表示这半个蛋糕呢?”来产生分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到类似这样不足一个蛋糕的情况,用整数是无法表示的,在数学中引入了分数,可以用1/2这个分数来表示这个蛋糕的一半,让学生说说1/2这个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用手中的长方形折一折,找到1/2 ,并用斜线涂上颜色。涂好后说一说1/2是怎么来的?在这个环节设计 “ 折一折 ” ,就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 的意义,为后面让学生动手操作,发现新的分数作了铺垫。

  接着学生动手折纸表示后反馈:说说自己的1/2是怎么来的?并且有意识地收集学生作品:

  (1)为什么都能表示1/2 ?

  (2)图形不一样,为什么都能表示1/2

  (3)为什么一个1/2大,一个1/2小

  经过多次比较,去掉1/2的表面属性,提取1/2的本质属性。

  (4)下列图形能用1/2表示吗?

  (5)在生活中能找到1/2吗?

  2、认识几分之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学生初步理解1/2后,根据学生的生活及学习经验,自主地学习探究几分之一,培养学生进行尝试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获得发现的喜悦。这一步我采用了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几分之一。

  活动要求:

  想:在心里想好一个分数

  写:将这个分数写在方格纸上

  选: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解释这个分数是怎么来的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这个环节分两个层次。首先,我出示了课件,先出示一条红纸条,告诉学生可以用“1”来表示,再出示涂了一半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1/2。这时再出示涂1/3颜色的纸条,让学生估计出是1/3后,教师问:同一张纸条的1/2和1/3哪一个大?这里只要让学生从图上直观的看出哪个分数大就可以了,简单的说一下为什么。接着再来估计1/6,可能有一些难度,但有了前面的1/3作铺垫,学生应该可以估计出。最后再比较1/6与上面两个分数的大小。这个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让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后自主探索出结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对数的感觉,也通过直观图形让学生体会了1/2、1/3、1/6和1的关系,为后面学段继续学习分数打下伏笔。

  第二是让学生动手自己解决课本第93页第3题,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和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引导下,感到分数也有大小,点燃学生探索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三环节:综合实践,巩固运用1、比较大小 2 、先看图估一估,在填上合适的分数

  通过多层次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活跃思维。

  第四环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教材分析:

  《动物聚会》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4节。本单元在编写上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强调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从中获得对乘法意义的感悟,体会乘法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主题图以学生喜爱的童话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学情分析:

  根据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乘法有了初步认识,并能够初步用乘法解决问题。由于本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愿意和小伙伴交流合作、思维敏捷和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

  所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发展提出问题与应用数学的意识,会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考目标:通过问一问、看一看、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解决乘法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体验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法与学法: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我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相互启发共同探讨获得新知。使学生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圆片

  教学过程:

  经过上课实践,结合网友们的研讨和大家的建议,我安排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对童话故事非常感兴趣,因此一上课我创设了这样情景:

  同学们,你们都听过白雪公主的故事吧?美丽的白雪公主被英俊的王子救活之后,两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可是呀,白雪公主一直想找机会感谢一下七个小矮人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于是,这一天她来到了森林王国,小动物们为了欢迎白雪公主的到来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动物聚会。(板书课题)同时出示主图题图。通过实践这一环节的设计非常成功,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发现了图中的数学信息,这个时候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展示自己的问题,我让他们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再汇报,这样很好的保护了孩子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然后课件出示这节课我们要重点研究的4个问题:(1)一共有几只小鸟?(2)一共有多少个松果?(3)一共有多少个桃子?(4)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在这里我把主题图中的'每捆4根胡萝卜改为一捆是3根,一捆是4根,另外一捆是5根的。

  然后引导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复习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并且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同学们的回答真棒,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列出下面三个题的算式。运用鼓励性语言,学生们很主动的思考问题,积极回答。这时我把学生回答的加、乘两种方法都进行板书,通过比较让学生再次感受乘法运算的简便性。在这里我把原来的一个小环节删掉了,就是问题(2)和(3)都可以用36表示,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大家研讨时觉得和练习中连一连的环节重复,又因为本节课时间不够充足,所以我决定在这里把它删掉,在练习中稍做强调,这样可以节省一些时间。

  最后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根胡萝卜?,是网友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由于同样地问题在前两课《儿童乐园》出现过一次,我认为同学们都能知道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加法算式变成乘法算式,可上这节课时班级里还是有一些孩子不知道怎么办。这时,我利用了学生手中的学具圆片,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圆片代替胡萝卜,分别摆出3个一堆,4个一堆,5个一堆,然后动手摆一摆,摆成每堆相同的数量。学生通过讨论和直观感受一下就明白3+4+5可以变成3个4。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再回归到主题图上,只要从5根胡萝卜里拿出1根放到3根里面,就能列出乘法算式了。

  本环节的设计我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我是这么想的学生们这段时间学习乘法以来,接触了很多加数相同的情境,有一些孩子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势,特别是一些不仔细观察的孩子,可能看到第一捆是三根,其余的就想当然的也是三根。在交流时,他们会在教师的引导下意识到细心观察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再通过看图想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乘法来解决,这对培养孩子思维的灵活性所起到的帮助时显而易见的。

  最后,通过比较这四道题的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总结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来计算。

  三、 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练习时我采用了海的女儿的建议,把闯关游戏用下面的情境换掉了。

  师:同学们,白雪公主来到森林里很想见到七个小矮人,可是小矮人们为了防止再有像恶毒皇后那样的坏人来,他们的家安了几道安全门,快帮帮白雪公主,打开这些门吧!这样,不仅衔接的自然,而且做到了情境的完整,学生的积极性还很高涨,又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思想教育。练习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接受很好,个别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的有些吃力,相信通过不断的练习,学生会掌握其中的道理。

  体会乘法的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让学生通过连一连、说一说、摆一摆、算一算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搭建一个个想像和发展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深入思考、动手实践过程中去理解、去发现。从而对乘法的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四、 总结延伸、情知共融

  让学生谈谈收获,再评价一下自己和他人,学生们谈的很好,有的谈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有的夸奖了他人,决心要向他学习,还有的谈关于这节课学习的乘法。接着同学们说的,我又对本课做了延伸,让学生找找生活中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把找到的乘法问题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并告诉小组成员应该解决?试讲时这部分时间有些紧张,如果时间再充足些,能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

  最后,给学生留了一项作业,同学们,美丽的白雪公主明天就要回家了,请你把课下找到的乘法问题做为礼物送给白雪公主,好吗?

  通过小结与评价,使学生知识系统化,并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解决,并与同伴说一说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和价值。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说课课题:轴对称图形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轴对称图形》。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说第一个环节。

  一、说材料

  1、教材分析:《轴对称图形》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对称是大自然的结构模式之一,它广泛存在于我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且有多种变换形式。认识轴对称图形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剪刀剪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感悟对称轴,会画对称轴。

  能力目标: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情感目标:在认识,制作和欣赏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和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3、教学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是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教具准备:图片、纸、剪刀。

  5、学具准备:长方形纸、剪刀。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情景教学法:新课开始,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式,初步感知对称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设计剪对对称图形的情景,又激起了探索对称图形的热情。

  2、演示法:充分借助图片进行直观演示,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三、说学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观察法也是本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法。

  四、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本节课的教学我以新课标为指导,以合作探究,动手操作为手段,针对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我将安排以下五个步骤完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出示两幅图像,第一幅图像不对称,第二幅图像对称,让学生通过观察比一比,哪幅图像美,为什么?学生肯定会说,第二幅图像美,因为第二幅图像的脸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时我巧设悬念——像第二幅图像一样,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的图形在教学上称为什么图形呢?通过本书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弄明白的。(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一看、比一比。初步感受了对称美,让学生说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一看、折一折,探究对称

  首先我出示一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对称物体(蜻蜓、树叶、蝴蝶、面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看看这几个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这几个图形从中间开始,左右两边完全一样,这种现象在数学称为对称,同时板书课题——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物体是一种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头脑中的知识,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两种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引导学生将这两个图形对折,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通过对折学生肯定会发现这两个图形对折后左右或上下完全重合,这时我在黑板上板书(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全)。

  (三)剪一剪、画一画、感悟对称轴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孩子们通过各种活动来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因此,在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后,我安排了学生剪一剪纸活动。在这一环节里,我先提问:同学们,通过你们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你能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

  接着指导学生看看教科书上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以教科书68页例2剪衣服为例进行示范指导,边示范边告诉学生剪对称图形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将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第二步照画好的虚线剪;第三步将对折的纸打开就成了对称图形,通过老师的直观演示,学生一定能领悟出剪对称图形的方法,剪出自己喜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可能剪出了一棵对称的小树,也可能剪出了一颗对称的爱心,还可能剪出了一个对称的小葫芦。我把学生的作品依依展出,让学生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带着知识走进实践,通过实践运用知识,发展思维。

  展出学生的作品后,我让学生观察展示的作品,并提出问题,这些图形的中间有什么共同特点?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这几个图形的中间有折痕,老师从轴对称图形中间的折痕引出对称轴。(折痕——对称轴)

  在学生认识对称轴后,我就重点指导学生画对称轴,画对称轴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了直观演示法, 以展出的小树为例进行直观演示,老师边画对称轴边告诉学生,对称轴画在对称物体的中间折痕上,强调对称轴用虚线表示,同时指导学生画在自己的作品上画对称轴。

  数学来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学生可能会说,教室里的黑板课桌是对称的,窗户是对称的,家里的玩具小熊)让学生畅所欲言,体验学习的快乐。

  (四)实践应用,巩固知识。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8篇】相关文章:

1.小学数学说课稿

2.小学数学《角分类》说课稿

3.小学数学《分数初步认识》说课稿

4.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锦集八篇

5.小学数学《求平均数》说课稿

6.【热门】数学说课稿小学三篇

7.【必备】数学说课稿小学三篇

8.【精华】数学说课稿小学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