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考生写作>应用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05-28 20:54:2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

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我今天带来的说课内容是:综合实践活动——《“白色污染”——塑料袋》。

  20世纪初的1902年,当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轻便、结实和方便的塑料袋时,一定不会想到,这项发明如今却成为了“史上最糟糕的发明”。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的称塑料袋为“方便袋”,目前多是由商家免费提供盛装商品,消费者使用时也自然很仗义,甚至买一包盐也要套上去两三个,如果不套就不高兴,在这一点上却很少有人意识到环保问题。现在大家都知道,塑料袋给我们提供许多便利,但由于人们的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当等原因,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特别是超薄塑料袋容易破损,大多被随意丢弃,成为“白色污染” 主要来源。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缺乏环保意识,对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之大认识不够。因此我想和孩子们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环保意识。

  根据这一想法,我制定的活动目标是:

  1、通过活动,了解塑料袋相关的知识和危害情况。

  2、学习制定活动计划,参与活动,养成探究意识。

  3、学生初步了解调查采访,收集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

  4、在亲历活动中,增强小组合作的团队协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课前准备:适应目标的需要,为激发孩子们的活动欲望,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

  (1)学生自由分组,讨论研究制定活动方案。选定考察地点,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哪些地方存在着“白色污染”的现象;到图书馆或上网查阅有关资料,调查“白色污染”的原因……。

  (2)怎样设计调查表成了摆在同学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同学们首先是反复地研究分析一些从网上和书上搜集到的调查表,接着在教师的帮助下了解调查表的基本格式,最后经过不断讨论、修改,终于设计出了令大家满意的调查表。

  (3)教师搜集有关“白色污染”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活动安排:本次活动拟用四课时完成

  活动过程:

  对于整个活动的开展我们一共分四个阶段。即阶段一:以小组为核心,确定小组研究的主题,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再分配任务,实施计划,了解塑料袋的分类及危害。阶段二:小组内交流汇报,对收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整理、归类、记录。阶段三:集体交流,各小组就自己设计的

  主题和已制定的计划以及时间的情况进行交流汇报。阶段四:召开成果展示

  会,展示活动成果,交流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今天我所开展的是第一阶段的活动。

  第一阶段——活动导航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这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课件,展示“白色污染”的图片,让孩子感受塑料袋的危害。随着社会的进步,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波光粼粼的湖面上飘满了白色饭盒;幽静美丽的小树林里,树枝上挂满了白色塑料袋…..我们的眼前到处是白色的垃圾,他们不仅大煞风景,而且对环境的危害还不小呢!那么,对于白色污染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2、展开讨论,确定研究的子课题。

  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具有启示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围绕塑料袋提出问题。给他们思考的时间,鼓励同桌之间进行讨论。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只要和主题有关,都给予赞许和肯定。然后,把性质相同的问题放在一起,归纳分类,进行筛选,留下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整理语言,最后确定子课题。

  3、分组讨论,制定方案

  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组成研究小组。教师此时注意协调小组人数,并维持课堂秩序。小组人员确定后,自行推举组长,同时确定联络员、安全员等角色。小组共同制定活动方案,各小组长分别向全班同学汇报活动方案。然后组织全体学生对每组的活动计划进行讨论,论证方案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

  由于本人经验有限,还有很多不尽完善之处,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真正上好综合实践课,期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事的点评和指导。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周庄水韵》。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结构合理,详略得当的游记散文。作者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入手,分三次描写了周庄水乡给人的印象,让人犹如欣赏了一幅有声有色、韵味十足的动态风景画。根据大纲及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并掌握写景的顺序和方法,品味本课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能背诵第二次游周庄的课文部分。

  情感要求:感知水乡动人的情韵,了解祖国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好。

  重、难点的确定: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身处农村,很少游历他乡,现在的认识水平不够理想;本课的语言清新优美,修辞运用非常恰当,这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对学生今后的写作极有帮助。同时,本文是一篇游记,学生以前接触少,对游记的写作方法不太了解,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确定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如下:

  重点:品味清新优美的语言,欣赏周庄水韵的古典意境。

  难点: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二、说教法

  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呢?我用了以下方法:

  1、 多媒体直观教学。文字毕竟是抽象的,因此我设计用多媒体展示周庄的美景,先让学生对周庄有一个清新、鲜明、深刻、直观的印象,再牵移到文字上的周庄,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又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课堂活动以诵读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的诵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并受到情感熏陶。

  三、教学设计

  1、观赏视频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一开始老师就有一个责任——那就是将学生分散的思维迅速地聚拢,拉回教室,所以我设计的一个这样的开头: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旅游,我们到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江南古镇周庄去走走,去领略它第一水乡的独特风韵。

  多媒体播放周庄水乡的视频。舒缓的音乐,美丽的风景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2、听读感知。

  新课一开始,我又借助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声情并茂的范读,屏幕上美丽如画的周庄景色,使课文内容形象化,直观化,从而有效的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听完朗读后,要他们完成了我事先布置的感知任务:

  1)、理清课文的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叙述周庄水乡的总体印象;

  第二部分 (4—6自然段):描述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作者对周庄的整体印象:

  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还有一切和连在一起的事物(这些事物指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等) 。让人不由想起马致远的一句词:小桥流水人家。

  3)、作者对这样印象的评价: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4)、这样景象指:

  水中倒影—色彩斑斓

  水上石桥—风采各异

  水傍古镇—古镇和水浑然一体

  5)、作者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和感受分别是:

  第一次,时间是仲春,作者看到的是周庄的雨景,水墨画;

  第二次,时间是冬天作者看到的是周庄雪后的景色,好像一幅 版画;

  第三次,时间是春夜,作者看到的是正在办旅游节的周庄,好像一幅油画。

  3、朗读感悟

  周庄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吸引作者去游历,去观赏,原因在于周庄水乡多姿多彩,动人心弦的情韵所在,下面我们踩着作者的足迹,跟随作者去领略周庄的多种风韵。

  我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表现作者三次游周庄所见之景的风景图片,同时配以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指名三个朗读能力好的同学朗读课文有关内容作画面解说,这种三管齐下的虚拟旅游形式让学生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他们很快感悟出不同时节周庄风景的不同意境。

  烟雨笼罩的周庄给人一种迷离朦胧的美;冰雪融化的周庄让人领略到一种典雅古朴之美;张灯结彩的周庄有一种色彩斑斓之美。

  4、学生自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在自由充分的朗读课文中的精彩语段,从中品味本课准确生动的语言,增强学生语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角度和方法。

  学生朗读时我用多媒体播放舒缓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能真正融进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由于有了之前的感知和理解,这一情节的设计使课堂在优美轻柔的背景音乐中书声朗朗,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当同学们读到“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句时,可以想象这样一个精彩的画面:远远望去,薄雾隐隐约约,如梦如幻,恰似一缕纱巾,缠绕在少女的腰际,伴随着轻风飘荡。

  此刻,同学们已经能真正融入课本进行有创意的的个性朗读了。他们的语感无形中增强了,而且还能让同学们对游记散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5、探究写法。

  趁着同学们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契机,我适时安排他们探讨这篇游记的写作方法。(按照时空顺序多角度描写景物;先略后详,逐步加深描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景物)我就这样轻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6、布置作业:

  学生讨论:作者在写了前两次游览周庄之后,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次游览周庄?

  7、课堂在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结束。周庄水乡就像这首歌中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样美丽动人,多姿多彩,让人向往。我们伟大的祖国到处是壮丽的河山,无论何时何地,我们大家都要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四、教学反思

  上完《周庄水韵》这一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新的教学思潮中,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课本的单一教学是远不能很好的诠释新课标的,那种单一的资源是一种缺失。我们就自觉地、迅速地完成这种观念的转变,尽可能地学会利用,挖掘,拓展并整合资源,尽可能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去激活和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建构一个多维的教育教学新时空,一个生动无比的活力四射的创意平台。

说课稿 篇3

  一、出处:《写在雪地上的书》选自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0课。

  二、本课在教材和单元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单元围绕“探秘与发现”选编了五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探究的精神。《写在雪地上的书》是一篇描写动物生活特征,赞颂动物生存智慧的文章。本文“脚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给我们描述了狐狸追踪兔子的故事和大雕捕捉兔子的故事,尤其是兔子与狐狸的周旋,简直就是智慧的较量。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既可以巩固上述内容,又为分析课外阅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说本节内容在中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特征,探索自然。

  能力目标:在体会文本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从生动的故事描述背后,获得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启示。

  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

  教学重点:在体会文本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从探究动物生存本领中获得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启示。

  五、学法分析: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根据这几点,我采取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活动课的形式(包括课前筹备和课上集中展示两部分)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六、教法分析: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利用教材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而大胆探究则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所以在设计上我让学生分头活动,或讲,或演,或是列图表,在自主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去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以活动形式多样,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有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成语激趣,引入课文。

  请学生说说知道哪些关于动物的成语?又知道几个关于兔子的成语吗?引出“狡兔三窟”这个成语,引入课文。

  (这一步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有利于后面的文本分析。)

  (二)、新课讲解:

  课前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了解大体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遇到文字障碍提出来,共同解决。)

  此环节目的是对课文有个初步了解,为下面分头组织活动打好基础。

  2、细读课文,根据文中所描述的具体情节,抓住关键性语句,画出兔子和狐狸各自的行动路线,即兔子是怎样在逃跑,而狐狸是怎样在追踪呢?

  (此环节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学会找关键句,关键词,读懂文本。)

  3、在学生整体感知后,进行活动筹备:

  我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兴趣小组,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参加某一个兴趣小组,选出组长,分头进行准备活动。(为了配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选择合适的自主学习方式,我给学生提供了以下三种活动方式:)

  ①、 侦破组:做个“小侦探”。

  (以“脚印”为线索画线路图,破案追踪。)

  设计这个活动形式是为了锻炼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理清文章线条。

  ②、 故事组:讲故事。

  (改换叙述口吻,如改用第一人称,以兔子的口吻讲故事。并加入想象内容,培养想象能力。)

  ③、 表演组:课文片段表演。(兔子和狐狸周旋这个情节)

  要求有环境背景,旁白,角色台词,动作的设计等(这要求学生深入文本中,把握动物特征,体会语言细节,融入自己的想象显示故事情趣。)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实践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课上展示

  4、稍做准备活动,三大兴趣小组准备演示。

  5、集中展示:把讲故事、表演课本剧片段及绘线路图结合起来边讲边表演之后,学生小结讲解兔子摆脱追踪的线路图。

  (先由故事组的代表讲故事,在讲述到“兔子与狐狸周旋”这个情节时,表演组的同学上台表演这一情节。最后再有侦破组的同学来讲解到底兔子是如何甩掉狐狸的追踪而成功逃脱的。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出现语言问题时,要在动态中落实语文基本功。)

  这样把表演和讲话结合起来,既做到了深入文本中去体会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也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实现教学重点)

  6、总结感悟:

  学生通过自我展示,自主探究文本之后得到哪些启示?

  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合作,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一定有许多感受和想法,大家谈一谈。(自由畅谈)

  如:感受到课文的情节魅力,条理清晰,语言活泼生动,善于制造波澜,引人追问;作者的观察很细致;了解到自然界动物们的生存智慧;同时感悟到要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突破教学难点)

  7、作业:短文训练

  观察你最喜欢的一个小动物,写一段短文,要求表现出它的生活特征,使得描写既符合生理特点也具有文学情趣。

说课稿 篇4

  教学背景:

  我们湖北一年四季盛产品种多样的蔬菜瓜果,我们不仅能品尝到它们鲜美的滋味,而且还能观赏到它们鲜艳的色彩和各种形态。此外,我们还能在各种宴席上,看到厨师运用巧手将蔬菜瓜果雕刻成龙、凤、鱼、兔等各种美妙的形象。现在正值春季,为什么不将这有利的条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为此,我在人教版的小学美术课本第四册第十一课《蔬果变变》中,进行了一次“开放式”、“研究式”大胆的教学尝试。本课《蔬果变变》正是基于蔬菜瓜果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的特征,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理念:

  美术课程应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新的美术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蔬果变变》是人教版第四册当中的一堂设计·运用课。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自主学习、与人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挖掘创造潜能,并使学生在动脑、动手的进程中充分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快乐。

  课程描述:

  一、教材分析:

  在我们生活中,有这么多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蔬菜瓜果,稍加改变后,就可以成为情趣盎然的艺术品。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含着美的源泉,艺术来源于生活,一个个造型独特的蔬菜瓜果给了孩子们太多的启迪,在这里孩子们找到了理想的立足点,擦亮了思维的火花,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激发了创造美、表现美、点缀美好生活的兴趣和欲望。

  二、教学分析:

  本课是一节设计·运用课,我以故事游戏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强调通过综合性美术活动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并运用综合性知识技能去造型,设计、运用,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究欲望,体验愉悦感和成就感。本节课通过学生亲眼观察、亲手触摸充分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小手将收集到的各种蔬菜瓜果,运用各种工具、方法进行创作,体验设计·运用的乐趣。在教学中我大胆地让学生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表现能力,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案设计:

  课 题:蔬果变变

  学习领域:设计·运用

  教学对象:小学二年级学生

  人文主题:艺术与生活

  课 时:1~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制作成各种立体的作品。

  3.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作品。

  4.让学生走进生活,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学习设计知识,通过几种方法进行构思设计。

  2.蔬果的制作方法,通过示范解决。

  学具准备:蔬菜、水果、牙签、切刀、刻刀、彩纸

  教具准备:磁带,示范作品及蔬菜、水果、切刀、刻刀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趣味性展开导入法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里举办了一个动物狂欢节。听!音乐响起(CAI课件播放《动物狂欢》音乐会,一些可爱的蔬菜瓜果蹦蹦跳跳地一会儿组成了水果娃娃,一会儿变成了可爱的小动物聚集在舞台欢快的歌舞起来。)(由动画激发学生的兴趣)。

  师:今天的森林动物狂欢节热闹吗?

  生:热闹!和平时的狂欢节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这些动物、娃娃是由蔬菜和水果变成的。

  师:小朋友观察的可真仔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蔬果变变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蔬果变变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作品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把动物狂欢节那些可爱的动物、娃娃们请到了现场。(放音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动物、娃娃们进场)(同学们有节奏地拍手欢迎小客人)

  师:这些小客人漂亮吗?它们美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是由水果、蔬菜组合而成的,颜色鲜艳,造型美、生动有趣)

  总结:没想到平时这些吃的蔬菜瓜果,可以变化成美丽可爱的动物、娃娃。

  师:小朋友们,今天森林动物狂欢节邀请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参加它们的晚会,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师:可它们要求用蔬菜瓜果造型来参加晚会?怎么进行蔬菜瓜果造型呢?

  2.分析、讨论、找方法。

  师:请每一小组根据你们喜欢的蔬果变变作品,共同讨论找方法,也可以试着做做!(分小组讨论、试做)。

  生:鳄鱼是黄瓜做的,用一条黄瓜做身躯,再用小黄瓜切四条腿,用牙签插在躯体上就做成了。

  猪是用藕做的,切两片藕作耳朵,用一段藕作身,采纸剪眼睛,就成了可爱的小猪。

  师:这些可爱的动物、娃娃用了哪些材料和方法呢?

  生:材料用了各种蔬菜瓜果、牙签、彩纸、固体胶;方法是用牙签插接、粘贴彩纸、固体胶。

  3.示范

  师:材料和方法我们已经找到了,那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整个茄子)看看这个茄子像什么?

  生:茄子像蜗牛的身体、小帆船、鲨鱼的身体……

  师:要做成这些形状还缺少什么?谁来想想办法?

  生:还缺蜗牛的壳、眼睛……可用洋葱做蜗牛壳,小蕃茄做眼睛。

  师:怎样将这一个个的零件(蔬果)组装起来呢?

  师:可以用我们刚刚找寻到的牙签插接法。(教师示范:教师通过视频展示台演示)

  4.讨论你准备制作什么?

  自选蔬果,分小组讨论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三、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嘱咐学生注意安全。作业:利用各种蔬菜瓜果进行造型。

  (视屏出示一些优秀作品,并播放音乐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四、展示、互评。

  每组选一个代表介绍作品,同学之间互评作品的不足之处和优点。参加动物狂欢节,并评选出狂欢节最佳嘉宾。

  五、收拾与整理。

  先将用剩下来的牙签,小树枝等物品收集在一起,再将其他物品归类收拾,将桌子擦洗干净,注意安全。

  【反思

  1.教学思想的创新

  教学思想决定着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的优劣。本课通过一系列教学创新手段(故事趣味性导入法,实验操作、故事想象、人性化的互评方式等等),开发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教学中不以灌输知识为重,而让学生通过观察、各种实验活动和创设情景,找寻方法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探究实践能力,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课改理念,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精神,是新的教学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2.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学方式的灵活性,是体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具体化。传统的教学形式完全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重视;探究能力与想象能力经常被忽视。而小学生有着好动、好幻想的特点,其内心世界和情感都是极其丰富的,本案例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形式:故事游戏导入→实验创作→自我找寻方法→进入故事想象创作;营造一个宽松,探究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中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教师灵活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启发。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是十分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也是相应和相互统一的。

  3.教学评价的个性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往往只看学生作品的优劣,而对于学生的作业过程并不很关心。学生学习的评价也完全是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单一的美术作业的肯定与否来进行的。因而,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创造空间和情感的发展,在作业展评中让学生互评的形式互相欣赏、交流、评价,把自己的作品与大家分享,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交流展示,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学习精神,体现出人际间的交流与关怀。

说课稿 篇5

  本课的教学从学生的身边与生活实际开始,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需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从而乐于探究、尝试。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投掷设计以一纸贯穿课堂,先以“纸飞机”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在自主、合作的氛围中学习、活动,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自学自悟、主动探究中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初步了解投掷的要领,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

  以“游戏”贯穿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得,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但获得知识,愉悦身心,而且培养合作、探究、自主、创新的品质

  一、玩中学

  新课改的体育课,我觉得并不是简单的玩或者是做游戏。因此无论教师设计了怎样的课,其目的都是让学生能在玩中有所收获,即玩中学。

  1、从课前导入,师生问好的常规及小游戏来看,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一开始就是课的主体,小主人的主体性毫不含糊地贯彻到全课。

  2、用一张纸贯穿一节课,先是折成飞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发挥创意,将飞机拆开捏成团,这就更紧贴教材。

  二、玩中练

  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体育课中如果没有“玩”,那么这节体育课肯定不能吸引学生,不能体现“寓快乐于体育教学之中”的教学目标。

  因此,设计了“投西瓜练习”、“消灭害虫”游戏让学生始终在玩中开展技能的练习,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实践,愉悦身心。从整节课的情况来看,学生还是十分喜欢这种练习方式,整节课几乎每个人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乐于参加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并敢于在活动中表现自我。

说课稿 篇6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称赞》一文。下面我从教材、学 情、目标、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称赞》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团结合作、相互体谅、友好相处”。《称赞》一文时一个生动、可爱、感人的小故事。从小刺猬和小獾的对话中,让学生体会到了真诚的赞美与鼓励有着多么神奇的力量。而课文编排把这篇课文放在这一组的第一篇,可见他的铺垫之意。现在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不会用心体会别人、关心别人。所以从心入手,让学生学会用心“做事”课文图文兼并,学生可借助插图读文。从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动作与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心中的快乐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不善于去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而且我们这是农村学校,孩子的普通话说得不好,所以很腼腆不善于表达。因此,在学习课文中反复朗读、体会、敢于表达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训练的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可分为两课时。在第一课时中,我将完成识字、写字、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中, 学习巩固课文中的生字,继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互相称赞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我主要介绍的是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十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学着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 ,学会真诚的赞美别人。

  重难点:读好对话,在对话中感悟他们的愉快的心情和成功的快乐。

  并把这种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突破重难点:1、反复朗读小刺猬和小獾相互称赞的话。

  2、采用“读中感悟——读中激情——以读促情”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图文兼并,并结合课后题辅导学生说话等方法,使学生学会真诚地称赞他人。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

  四说过程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关于三角形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为方便教师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与理念,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的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主要体现在: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基于对教材以上的认识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①通过学生猜、测、拼、折、观察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②能运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①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猜一猜——量一量——拼—拼——折一折——看一看……”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法是学生再生知识的法宝。为了使在整节课的探索活动中,我的设计有独立活动、二人活动及分小组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我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再通过测量、拼折、验证等方式让学生确定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定为“谈话激趣设疑导入——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巩固内化——拓展延伸”,努力构建探索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程序

  1、谈话激趣设疑导入: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刚开始上课,我就以前面学过的知识“三角形的分类”为切入点,让学生叫出各类三角形的名称{激趣},随后提出挑战——画一个很特殊的三角形{即含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结果没有没有一个学生能画出来,为什么呢{设疑}?这样,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猜想:学生有了探索的愿望和兴趣,可是不能没有目标的去探索,那样只会事倍功半,甚至没有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形成统一的认识,使后边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有了明确的目标。

  3、验证{自主探索}:学生形成统一的猜想{即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我就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否是180度?},在活动中,我既不像过去那样告诉学生怎么动手去验证,让学生做机械的操作员,不是随意放开让学生盲目的操作,而是把放和引有机的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具体过程为: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看一看。

  4、巩固内化:俗话说的好:“熟能生巧”。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对此,我非常注意将数学的思考融入不同层次的练习之中,很好的发挥练习的作用,如:设计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为什么画不出含有两个直角的三角形的问题,从中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让学生判断有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的度数,使学生在图形变化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再如:根据三角形两个角或一个角的度数或三角形的特征求出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具体在练习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题及游戏中都有体现},从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些练习设计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使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数学思维得到不断的发展。

  5、拓展创新: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是从简单到复杂,思维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前面学习的知识往往是后面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先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本课最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通过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迁移就可以完成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既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总之,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力求充分体现一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思想;充分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于落实和发展。

说课稿 篇8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高兴能给我们团队这样一次展示的机会,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我深知它的重要性也非常乐于去研究它。下面我就来进行说课,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我 们团队研究的是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的第一个主题《让爷爷奶奶高兴》的第二课时,这一单元是围绕人与人的关系展开的,这堂课涉 及的是学生和老年人之间的关系。旨在让学生走近他们,去了解他们,从而达到尊重他们,并愿意为他们做一些事情的目的。发展的逻辑是从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 人开始,推及社会。了解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关爱着每一个人,同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这堂课是建立在学生已经了解了爷爷奶奶的过去以及为家庭所 做的贡献的基础上的。已经完成了“走近”这一环节,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从而达到“孝”和“顺”从而推及社会则是这节课我们 要解决的。但是要想解决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得我曾经在报纸上看到过这样一条消息:一位老师在学生中间做了一项小调查,你们的爷爷奶奶喜欢吃什么?孩子们纷纷回答到:“喜欢吃香蕉,喜欢吃苹果等。这时,一位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我爷爷奶奶喜欢吃剩饭……”

  听了这则信息,我想各位老师的心情都和我一样,笑过之后,感到一丝悲哀,为孩子,也为他们的爷爷奶奶。尊敬老人是一个讲了千秋万代的老话题,在今天的社会, 独生子女成了家里的掌上明珠,有些小学生在家中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锦衣玉食生活,被百般疼爱。他们把老人对他们的好当做是“理所当然”或是对于 老人给他的疼爱“熟视无睹”,如何让他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的去理解老人,尊敬老人,从而达到“孝”和“顺”则成了这节课的关键。我们团队便把目光定位到了 “教学资源”上,为此我们确定的主题是“拓展课堂教学资源,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教材中的资源、生活中的资源、学生本身的资源、网络上的资源等等,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得资源有效的发挥,来帮助我们以及学生达到这样预设的目标呢?

  我 们团队进行了多次教研,在大家的共同商议下,使得课堂资源的拓展,课堂情况的预设,学习内容的重组,学生情感的体验,常见问题的解决等诸多随时生成性问题 得以解决。作为小学生应该学会尊重,关爱自己身边的人,了解老年人在生活上的困难。体会他们的心理需求,真实的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尊重,这体现了关注学生发 展的设计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目标:

  1、知道用一些力所能及的办法向老人敬孝心,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2、了解尊老敬老的政策和设施,感受社会是个大家庭,社会关爱着每一个人,同时,社会的事情也需要大家来做。

  3、对老年人产生敬意,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习惯,理解老年人的情感需求。

  通过教者有意识的引出问题,进行师生间的交流,观看录像,制做孝心卡等方法,突出能够清楚、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老人的尊重和向老人敬孝心的重点。突破如何理解、尊重老年人的特殊习惯和情感需要这一难点。

  我们团队一致认为应该重点抓住一个“情”字。让学生情有所出,情有所表,情有所归,从而引起情感共鸣。

  一、铺情,创设情感。

  爷爷奶奶为他们所作的付出是说不完道不尽的,融洽的交流氛围,和谐的交流空间,为孩子打开了记忆的闸门,触动了他们的神经,充分地利用了学生自身的资源让他们在回忆中感受着老人浓浓的情,使得老人对他们的关怀历历在目,从而引发孩子们情感上的共鸣。

  二、悟情,理解情感。

  我 们团队一致认为应该注重突出本学科的学习特点:“用眼睛去观察,开动大脑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所以在本课设计上我们特别注重师生间的交流,有意识地引 出一些生活中的一些话题,通过各种矛盾的产生,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猜出长辈们的内心愿望和需求,体会到被老人们所关爱的幸福和感动。这体现了全新的教育 理念,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三、激情,情感导行。

  针 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及我们对课堂上资源的拓展,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贴近了孩子的生活,激发了孩子们的情感,“夜深人静了,对着一 大桌冰凉的饭菜,对着早已没有节目的电视机,爷爷奶奶此时此刻最需要什么呢?将孩子们渐渐带入老人的内心世界,通过换位思考,促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老人的 情感需要。达到情到深处更明理的效果。为学生的导行作好了铺垫。

  四、抒情,情行交融。

  受之于内,发之于外,通过小小的孝心卡,让孩子们的心和老人们贴的更近,达到表达他们内心最真实愿望的目的。最初我们设计的是在歌声中结束本课,但经过多次讨论后,最后我们确定的文案是将诗歌进行人称的转换,通过孩子们动情的朗诵,使情感得到升华。

  我们团队力争做到: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以回归生活,回归社会为目的,在课堂教学丰富的活动中教孩子们学会交流情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分享快乐和感恩。下面就有请胜利小学的谭老师为我们做这节课的展示。

【【精华】说课稿模板集合八篇】相关文章:

1.【精华】说课稿集合7篇

2.【精华】说课稿集合6篇

3.说课稿模板集合六篇

4.【精华】说课稿模板十篇

5.【精华】说课稿模板合集6篇

6.【精华】说课稿模板集锦六篇

7.【精华】说课稿模板汇编六篇

8.【精选】说课稿模板集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