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

时间:2023-07-31 10:36:32 数学 我要投稿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集合15篇]

  在平时的学习中,是不是经常追着老师要知识点?知识点是指某个模块知识的重点、核心内容、关键部分。你知道哪些知识点是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集合15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

  一.知识概念

  1.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m,n都是正数

  2..幂的乘方法则:m,n都是正数

  3.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a≠0,m、n都是正数,且m>n.

  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②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如,-2.50=1,则00无意义.

  ③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④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7.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除法单项式: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

  8.分解因式: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分解因式的一般方法:1.提公共因式法2.运用公式法3.十字相乘法

  分解因式的步骤:1先看各项有没有公因式,若有,则先提取公因式;

  2再看能否使用公式法;

  3用分组分解法,即通过分组后提取各组公因式或运用公式法来达到分解的目的;

  4因式分解的最后结果必须是几个整式的乘积,否则不是因式分解;

  5因式分解的结果必须进行到每个因式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再分解为止.

  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这章内容知识点较多,表面看来零碎的概念和性质也较多,但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多准备些小组合作与交流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计算能力。在做题中体验数学法则、公式的简洁美、和谐美,提高做题效率。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2

  平方根、算数平方根和立方根

  1、算术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特别地,0的算术平方根是0。

  表示方法:读作根号a。

  性质:正数和零的算术平方根都只有一个,零的`算术平方根是零。

  2、平方根: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即x2=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或二次方根)。

  表示方法:正数a的平方根,读作“正、负根号a”。

  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零的平方根是零;负数没有平方根。

  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3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基本定义:

  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

  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

  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基本性质:

  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

  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⑴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⑵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⑶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⑷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⑸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4.角平分线:

  ⑴画法:

  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

  5.证明的基本方法:

  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

  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

  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4

  1.直线:几何学基本概念,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从平面解析几何的角度来看,平面上的直线就是由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只需把这两个二元一次方程联立求解,当这个联立方程组无解时,二直线平行;有无穷多解时,二直线重合;只有一解时,二直线相交于一点。常用直线与X轴正向的夹角(叫直线的倾斜角)或该角的正切(称直线的斜率)来表示平面上直线(对于X轴)的倾斜程度。

  2.射线: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或半直线。

  3.线段:指一个或一个以上不同线素组成一段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图线,如实线的线段或由长划、短间隔、点、短间隔、点、短间隔组成的双点长划线的线段。

  线段有如下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4. 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5. 端点: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

  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端点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

  6.直线、射线、线段区别:直线没有距离。射线也没有距离。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5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一次函数: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2.正比例函数一般式:y=kx(k≠0),其图象是经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

  3.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直线y=kx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在一次函数y=kx+b中: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4.已知两点坐标求函数解析式:待定系数法

  一次函数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它函数知识的`基石。在学习本章内容时,教师应该多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变量,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良好的变化与对应意识,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侧重于理解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让学习体会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乐趣。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6

  1、多边形的定义:

  在平面内,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1)多边形的一些要素:

  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顶点:每相邻两条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内角:多边形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多边形的'内角,一个n边形有n个内角。

  外角:多边形的边与它的邻边的延长线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2)在定义中应注意:

  ①一些线段(多边形的边数是大于等于3的正整数);

  ②首尾顺次相连,二者缺一不可;

  ③理解时要特别注意“在同一平面内”这个条件,其目的是为了排除几个点不共面的情况,即空间

  2、多边形的分类:

  (1)多边形可分为凸多边形和凹多边形,画出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所在的直线,如果整个多边形都在这条直线的同一侧,则此多边形为凸多边形,反之为凹多边形(见图1).本章所讲的多边形都是指凸多边形.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7

  轴对称

  1.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一次函数

  (一)一次函数是函数中的一种,一般形如y=kx+b(k,b是常数,k≠0),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特别地,当b=0时,y=kx+b(k为常数,k≠0),y叫做x的正比例函数。

  (二)函数三要素

  1.定义域:设x、y是两个变量,变量x的变化范围为D,如果对于每一个数x∈D,变量y遵照一定的法则总有确定的数值与之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记作y=f(x),x∈D,x称为自变量,y称为因变量,数集D称为这个函数的定义域。

  2.在函数经典定义中,因变量改变而改变的取值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在函数现代定义中是指定义域中所有元素在某个对应法则下对应的所有的象所组成的集合。如:f(x)=x,那么f(x)的取值范围就是函数f(x)的值域。

  3.对应法则:一般地说,在函数记号y=f(x)中,“f”即表示对应法则,等式y=f(x)表明,对于定义域中的任意的x值,在对应法则“f”的作用下,即可得到值域中唯一y值。

  (三)一次函数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法:用含自变量x的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做解析式法。

  2.列表法:把一系列x的值对应的函数值y列成一个表来表示的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象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四)一次函数的性质

  1.y的变化值与对应的x的变化值成正比例,比值为k。即:y=kx+b(k≠0)(k不等于0,且k,b为常数)。

  2.当x=0时,b为函数在y轴上的交点,坐标为(0,b)。当y=0时,该函数图象在x轴上的'交点坐标为(-b/k,0)。

  3.k为一次函数y=kx+b的斜率,k=tanθ(角θ为一次函数图象与x轴正方向夹角,θ≠90°)。

  4.当b=0时(即y=kx),一次函数图象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

  5.函数图象性质:当k相同,且b不相等,图像平行;当k不同,且b相等,图象相交于Y轴;当k互为负倒数时,两直线垂直。

  6.平移时:上加下减在末尾,左加右减在中间。

  直角三角形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等于的平方。

  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含30°的直角三角形的边的性质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等于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要点诠释: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在语言叙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不能说成“两条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应该说成“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②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HL还有SSS,SAS,ASA,AAS,一共有5种判定方法。

  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平移,是指在同一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上的所有点都按照某个直线方向做相同距离的移动,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图形的平移运动,简称平移。

  2.平移性质

  (1)图形平移前后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变化,只是位置发生变化。

  (2)图形平移后,对应点连成的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

  拓展阅读:初中数学提高解题速度的方法

  认真仔细审题

  对于一道具体的习题,解题时最重要的环节是审题。审题的第一步是读题,这是获取信息量和思考的过程。读题要慢,一边读,一边想,应特别注意每一句话的内在涵义,并从中找出隐含条件。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读题、思考的习惯,心里着急,匆匆一看,就开始解题,结果常常是漏掉了一些信息,花了很长时间解不出来,还找不到原因,想快却慢了。所以,在实际解题时,应特别注意,审题要认真、仔细。

  做好归纳总结

  在解过一定数量的习题之后,对所涉及到的知识、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以便使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对于类似的习题一目了然,可以节约大量的解题时间。

  熟悉习题内容

  解题、做练习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学习的全部,你不能为解题而解题。解题时,我们的概念越清晰,对公式、定理和规则越熟悉,解题速度就越快。

  因此,我们在解题之前,应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做简单的练习,先熟悉、记忆和辨别这些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其涵义的本质,接着马上就做后面所配的练习,一刻也不要停留。

  学会主动画图

  画图是一个翻译的过程,把解题时的抽象思维,变成了形象思维,从而降低了解题难度。有些题目,只要分析图一画出来,其中的关系就变得一目了然。尤其是对于几何题,包括解析几何题,若不会画图,有时简直是无从下手。

  因此,牢记各种题型的基本作图方法,牢记各种函数的图像和意义及演变过程和条件,对于提高解题速度非常重要。

  逐步增加难度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都是从简单到复杂。简单的问题解多了,从而使概念清晰了,对公式、定理以及解题步骤熟悉了,解题时就会形成跳跃性思维,解题的速度就会大大提高。

  我们在学习时,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先去解那些看似简单,却很重要的习题,以不断提高解题速度和解题能力。随着速度和能力的提高,再逐渐增加难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8

  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5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6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7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8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9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10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9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①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②根据具体问题确定单位长度;

  ③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用坐标表示平移】

  1.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图形的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平移后图形的位置改变,形状、大小不变。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如果把一个图形各个点的横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右(或向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上(或向下)平移a个单位长度。

  3.图形平移与点的坐标变化之间的关系:

  (1)左、右平移:

  原图形上的点(x、y),向右平移a个单位(x+a,y);

  原图形上的点(x、y),向左平移a个单位(x-a,y);

  (2)上、下平移:

  原图形上的点(x、y),向上平移a个单位(x,y+b);

  原图形上的点(x、y),向下平移a个单位(x,y-b)。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0

  一、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证明:

  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常见的是拼图的方法

  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思路是:

  (1)图形进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2)根据同一种图形的面积不同的表示方法,列出等式,推导出勾股定理。

  4.勾股定理的适用范围:

  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所存在的数量关系,它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对于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三边就不具有这一特征。

  二、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逆定理的内容: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其中c为斜边。

  说明:(1)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数转化为形”来确定三角形的可能形状,在运用这一定理时,可用两小边的平方和与较长边的平方作比较,若它们相等时,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定理中a,b,c及a2+b2=c2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不可认为是唯一的,如若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那么以a,b,c为三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但此时的'斜边是b.

  2.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步骤:

  (1)确定最大边;

  (2)算出最大边的平方与另两边的平方和;

  (3)比较最大边的平方与别两边的平方和是否相等,若相等,则说明是直角三角形。

  三、勾股数

  能够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

  四、一个重要结论:

  由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所构成的三个正方形满足“两个较小面积和等于较大面积”。

  五、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解决圆柱侧面两点间的距离问题、航海问题,折叠问题、梯子下滑问题等,常直接间接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1

  1.单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②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的乘法法则;

  ③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④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⑤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②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③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②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③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2

  1、三角形:由三条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而构成的.平面图形叫三角形。

  注意:

  ①不在同一直线上(或说不共线);

  ②是三条线段;

  ③首尾顺次相连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2、分类

  (1)按角分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和直角三角形,前两种三角形统称斜三角形;

  (2)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注:①、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②、一个三角形中最多只有一个钝角,最少有二个锐角。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3

  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

  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

  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7 平行公理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5 定理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16 推论 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

  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即等边对等角)

  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6 推论 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39 定理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0 逆定理 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43 定理 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44 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45 逆定理 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46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47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48 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49 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550 多边形内角和定理 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51 推论 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52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53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54 推论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55 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56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7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8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4

  一、在平面内,确定物体的位置一般需要两个数据。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及有关概念

  1、平面直角坐标系

  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_轴或横轴,取向右为正方向;铅直的数轴叫做y轴或纵轴,取向上为正方向;_轴和y轴统称坐标轴。它们的公共原点O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为了便于描述坐标平面内点的位置,把坐标平面被_轴和y轴分割而成的四个部分,分别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_轴和y轴上的点(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

  3、点的坐标的概念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P,过点P分别_轴、y轴向作垂线,垂足在上_轴、y轴对应的数a,b分别叫做点P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数对(a,b)叫做点P的坐标。

  点的坐标用(a,b)表示,其顺序是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有“,”分开,横、纵坐标的位置不能颠倒。平面内点的坐标是有序实数对,当时,(a,b)和(b,a)是两个不同点的坐标。

  平面内点的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4、不同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1)、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_,y)在第一象限:_;0,y;0

  点P(_,y)在第二象限:_;0,y;0

  点P(_,y)在第三象限:_;0,y;0

  点P(_,y)在第四象限:_;0,y;0

  (2)、坐标轴上的点的特征

  点P(_,y)在_轴上,y=0,_为任意实数

  点P(_,y)在y轴上,_=0,y为任意实数

  点P(_,y)既在_轴上,又在y轴上,_,y同时为零,即点P坐标为(0,0)即原点

  (3)、两条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_,y)在第一、三象限夹角平分线(直线y=_)上,_与y相等

  点P(_,y)在第二、四象限夹角平分线上,_与y互为相反数

  (4)、和坐标轴平行的直线上点的坐标的特征

  位于平行于_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纵坐标相同。

  位于平行于y轴的'直线上的各点的横坐标相同。

  (5)、关于_轴、y轴或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征

  点P与点p’关于_轴对称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_轴的对称点为P’(_,—y)

  点P与点p’关于y轴对称纵坐标相等,横坐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P’(—_,y)

  点P与点p’关于原点对称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P(_,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_,—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P(_,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1)点P(_,y)到_轴的距离等于|y|;

  (2)点P(_,y)到y轴的距离等于|_|;

  (3)点P(_,y)到原点的距离等于根号___+y_y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5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注: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中相似比为1:1的特殊情况)

  当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时,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由此,可以得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角一定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表示: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相关文章: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07-14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07-15

(集合)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07-31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11-16

【必备】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15篇07-30

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范例15篇】07-31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9篇12-07

初二数学必备的知识点01-31

初二数学知识点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