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考网>学科考试>数学>数学知识点

数学知识点

时间:2023-12-30 07:02:59 数学 我要投稿

数学知识点(15篇)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通俗的理解为重要的内容。还在为没有系统的知识点而发愁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知识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知识点(15篇)

数学知识点1

  1集合思想及应用

  集合是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为历年必考内容之一,主要考查对集合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例:已知集合A={(x,y)|x2+mx—y+2=0},B={(x,y)|x—y+1=0,且0≤x≤2},如果A∩B≠,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充要条件的判定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是重要的数学概念,主要用来区分命题的条件p和结论q之间的关系。

  例:已知关于x的实系数二次方程x2+ax+b=0有两个实数根α、β,证明:|α|<2且|β|<2是2|a|<4+b且|b|<4的充要条件

  3运用向量法解题

  本节内容主要是帮助考生运用向量法来分析,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例:三角形ABC中,A(5,—1)、B(—1,7)、C(1,2),求:(1)BC边上的中线

  AM的长;(2)∠CAB的平分线AD的长;(3)cosABC的值。

  4三个“二次”及关系

  三个“二次”即一元二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是研究包含二次曲线在内的许多内容的工具。高考试题中近一半的试题与这三个“二次”问题有关。

  例:已知对于x的所有实数值,二次函数f(x)=x2—4ax+2a+12(a∈R)的值都是非负的,求关于x的方程=|a—1|+2的根的取值范围。

  5求解函数解析式

  求解函数解析式是高考重点考查内容之一,需引起重视。

  例:已知f(2—cosx)=cos2x+cosx,求f(x—1)。

  例:(1)已知函数f(x)满足f(logax)=(其中a>0,a≠1,x>0),求f(x)的表达式。

  (2)已知二次函数f(x)=ax2+bx+c满足|f(1)|=|f(—1)|=|f(0)|=1,求f(x)的表达式。

  6函数值域及求法

  函数的值域及其求法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例:设m是实数,记M={m|m>1},f(x)=log3(x2—4mx+4m2+m+)。

  (1)证明:当m∈M时,f(x)对所有实数都有意义;反之,若f(x)对所有实数x都有意义,则m∈M。

  (2)当m∈M时,求函数f(x)的最小值。

  (3)求证:对每个m∈M,函数f(x)的最小值都不小于1。

  7奇偶性与单调性(一)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掌握判定方法,正确认识单调函数与奇偶函数的.图象。

  例:设a>0,f(x)=是R上的偶函数,(1)求a的值;(2)证明:f(x)在(0,+∞)上是增函数。

  8奇偶性与单调性(二)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是高考的重点和热点内容之一,特别是两性质的应用更加突出。本节主要帮助考生学会怎样利用两性质解题,掌握基本方法,形成应用意识。

  例:已知偶函数f(x)在(0,+∞)上为增函数,且f(2)=0,解不等式f[log2(x2+5x+4)]≥0。

  例:已知奇函数f(x)是定义在(—3,3)上的减函数,且满足不等式f(x—3)+f(x2—3)<0,设不等式解集为A,B=A∪{x|1≤x≤ },求函数g(x)=—3x2+3x—4(x∈B)的最大值。

  9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问题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例:设f(x)=log2,F(x)= +f(x)。

  (1)试判断函数f(x)的单调性,并用函数单调性定义,给出证明;

  (2)若f(x)的反函数为f—1(x),证明:对任意的自然数n(n≥3),都有f—1(n)>;

  (3)若F(x)的反函数F—1(x),证明:方程F—1(x)=0有惟一解。

  10函数图象与图象变换

  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掌握函数图象变化的一般规律,能利用函数的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例:已知函数f(x)=ax3+bx2+cx+d的图象如图,求b的范围。

  11函数中的综合问题

  函数综合问题是历年高考的热点和重点内容之一,一般难度较大。

  例: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R,对任意实数x、y都有f(x+y)=f(x)+f(y),当x>0时f(x)<0且f(3)=—4。

  (1)求证:f(x)为奇函数;

  (2)在区间[—9,9]上,求f(x)的最值。

  12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高考的热点,在复习时要充分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把图象和性质结合起来。本节主要帮助考生掌握图象和性质并会灵活运用。

  例:已知α、β为锐角,且x(α+β—)>0,试证不等式f(x)= x<2对一切非零实数都成立。

  例:设z1=m+(2—m2)i,z2=cosθ+(λ+sinθ)i,其中m,λ,θ∈R,已知z1=2z2,求λ的取值范围。

  163三角函数式的化简与求值

  三角函数式的化简和求值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本节的学习使考生掌握化简和求值问题的解题规律和途径,特别是要掌握化简和求值的一些常规技巧,以优化我们的解题效果,做到事半功倍。

  例:已知<β<α<,cos(α—β)=,sin(α+β)=—,求sin2α的值_________。

  14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式

  三角形中的三角函数关系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内容之一。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满足A+C=2B。,求cos的值。

  15不等式的证明策略

  不等式的证明,方法灵活多样,它可以和很多内容结合。高考解答题中,常渗透不等式证明的内容,纯不等式的证明,历来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难点,本难点着重培养考生数学式的变形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6解不等式

  不等式在生产实践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中应用广泛,又是学习高等数学的重要工具,所以不等式是高考数学命题的重点,解不等式的应用非常广泛,如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等,高考试题中对于解不等式要求较高,往往与函数概念,特别是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有关概念和性质密切联系,应重视;从历年高考题目看,关于解不等式的内容年年都有,有的是直接考查解不等式,有的则是间接考查解不等式。

  17不等式的综合应用

  不等式是继函数与方程之后的又一重点内容之一,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与其他知识综合运用的特点比较突出。不等式的应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建立不等式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或解决一些实际应用问题;另一类是建立函数关系,利用均值不等式求最值问题、本难点提供相关的思想方法,使考生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定理和方法解决函数、方程、实际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例:设二次函数f(x)=ax2+bx+c(a>0),方程f(x)—x=0的两个根x1、x2满足0

  (1)当x∈[0,x1时,证明x

  (2)设函数f(x)的图象关于直线x=x0对称,证明:x0< 。

数学知识点2

  1、含有两个数的词来表示一个确定个位置,其中两个数各自表示不同的意义,我们把这种有顺序的两个数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2、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3、在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并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这样我们就说在平面上建立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简称直角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两个坐标轴,其中横轴为X轴,取向右方向为正方向;纵轴为Y轴,取向上为正方向。坐标系所在平面叫做坐标平面,两坐标轴的公共原点叫做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原点。X轴和Y轴把坐标平面分成四个象限,右上面的叫做第一象限,其他三个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做第二象限、第三象限和第四象限。象限以数轴为界,横轴、纵轴上的点及原点不属于任何象限。一般情况下,x轴和y轴取相同的单位长度。

  4、特殊位置的点的坐标的特点:

  (1)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零;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零。

  (2)第一、三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相等;第二、四象限角平分线上的点横、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3)在任意的两点中,如果两点的横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纵轴;如果两点的纵坐标相同,则两点的连线平行于横轴。

  5、点到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到x轴的距离为|y|;点到y轴的距离为|x|;点到原点的距离为x的平方加y的平方再开根号;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称点的特点:

  1、关于x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相同,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2、关于y成轴对称的点的坐标,纵坐标相同,横坐标互为相反数。

  3、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的点的坐标,横坐标与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与纵坐标互为相反数。

  各象限内和坐标轴上的点和坐标的规律:

  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x轴正方向:(+,0)x轴负方向:(—,0)y轴正方向:(0,+)y轴负方向:(0,—)

  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横坐标为0。

  初一数学知识点范文3

  1、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⑴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⑵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

  可;⑶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⑷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⑴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⑵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⑴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⑵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⑶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小)数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的自然数;

  ⑵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的正整数;

  ⑶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⑴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

  ⑵a<0表示a是负数;反之,a是负数,则a<0

  ⑶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

数学知识点3

  知识点一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的点的集合叫做椭圆。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间的距离叫做椭圆的焦距。

  根据椭圆的定义可知:椭圆上的点M满足集合,,且都为常数。

  当即时,集合P为椭圆。

  当即时,集合P为线段。

  当即时,集合P为空集。

  知识点二椭圆的标准方程

  (1),焦点在轴上时,焦点为,焦点。

  (2),焦点在轴上时,焦点为,焦点。

  知识点三椭圆方程的一般式

  这种形式的方程在课本中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但在应用中有时比较方便,在此提供出来,作为参考:

  (其中为同号且不为零的常数,),它包含焦点在轴或轴上两种情形。方程可变形为。

  当时,椭圆的焦点在轴上;当时,椭圆的焦点在轴上。

  一般式,通常也设为,应特别注意均大于0,标准方程为。

  知识点四椭圆标准方程的求法

  1.定义法

  椭圆标准方程可由定义直接求得,这是求椭圆方程中很重要的方法之一,当问题是以实际问题给出时,一定要注意使实际问题有意义,因此要恰当地表示椭圆的范围。

  例1、在△ABC中,A、B、C所对三边分别为,且B(-1,0)C(1,0),求满足,且成等差数列时,顶点A的曲线方程。

  变式练习1.在△ABC中,点B(-6,0)、C(0,8),且成等差数列。

  (1)求证:顶点A在一个椭圆上运动。

  (2)指出这个椭圆的焦点坐标以及焦距。

  2.待定系数法

  首先确定标准方程的类型,并将其用有关参数表示出来,然后结合问题的条件,建立参数满足的等式,求得的值,再代入所设方程,即一定性,二定量,最后写方程。

  例2、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且经过点P(3,0),=3b,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例3、已知椭圆的中心在原点,以坐标轴为对称轴,且经过两点,求椭圆方程。

  变式练习2.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方程;

  (1)两个焦点分别是(-3,0),(3,0)且经过点(5,0).

  (2)两焦点在坐标轴上,两焦点的中点为坐标原点,焦距为8,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的距离之和为12.

  3.已知椭圆经过点和点,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4.求中心在原点,焦点在坐标轴上,且经过两点的椭圆标准方程。

  知识点五共焦点的椭圆方程的求解

  一般地,与椭圆共焦点的椭圆可设其方程为。

  例4、过点(-3,2)且与有相同焦点的椭圆的方程为()

  A.B.C.D.

  变式练习5.求经过点(2,-3)且椭圆有共同焦点的椭圆方程。

  知识点六与椭圆有关的轨迹问题的求解方法

  与椭圆有关的`轨迹方程的求解是一种很重要的题型,教材中的例题就是利用代入求球轨。迹,其基本思路是设出轨迹上一点和已知曲线上一点,建立其关系,再代入。

  例5、已知圆,从这个圆上任意一点向轴作垂线段,点在上,并且,求点的轨迹。

  知识点七与弦的中点有关问题的求解方法

  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称线段为椭圆的相交弦。与这个弦中点有点的轨迹问题是一类综合性很强的题目,因此解此类问题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方法,如“设而不求”法,其主要特点是巧代线段的斜率。其方程具体是:设直线与椭圆相交于两点,坐标分别为、,线段的中点为,则有

  ①式-②式,得,即

  ∴

  通常将此方程用于求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例6.已知:椭圆,求:

  (1)以P(2,-1)为中点的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2)斜率为2的相交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3)过Q(8,2)的直线被椭圆截得的弦中点的轨迹方程。

  第二部分:巩固练习

  1.设为椭圆的焦点,P为椭圆上一点,则的周长是()

  A.16B.8C.D.无法确定

  2.椭圆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为()

  A.12B.4C.3D.2

  3.椭圆的一个焦点是(0,2),那么等于()

  A.-1B.1C.D.-

  4.已知椭圆的焦点是,P是椭圆上的一个动点,如果延长到,使得,那么动点的轨迹是()

  A.圆B.椭圆C.双曲线的一支D.抛物线

  5.已知椭圆的焦点在轴上,则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6.椭圆的焦点坐标是___________.

  7.椭圆的焦距为2,则正数的值____________.

  数学学习方法

  1、建立数学纠错本。做作业或复习时做错了题,一旦搞明白,决不放过,建立一本错误登记本,以降低重复性错误,不怕第一次不会,不怕第一次出错,就怕下一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

  防错。达到:平时作业、课外做题及考试中,对出错的数学题建立错题集很有必要。

  2、记忆数学规律和数学小结论。

  3、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

  4、经常在做题后进行一定的“反思”,思考一下本题所用的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想,本题的分析方法与解法,在解其它问题时,是否也用到过。无论是作业还是测验,都应把准确性放在第一位,通法放在第一位。

  5、理解和弄懂所学的数学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学习不仅要理解和记住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而且还要想一想它们是如何得来的,与前面的知识是怎样联系着的,表达中省略了什么,关键在哪里,对知识是否有新的认识,有否想到其他的解法等等。这样细加分析、考虑后,就会对内容增添某些注解,补充一些新的解法或产生新的认识等。

  6、把学过内容贯串起来,加以融会贯通,提炼出它的精神实质,抓住重点、线索和基本思想方法,组织整理成精炼的内容。这时由于知识出现高度概括,就更能促进知识的迁移,也更有利于进一步学习。

  怎么样才能打好数学基础

  第一,重视数学公式。有很多同学数学学不好就是因为对概念和公式不够重视,具体的表现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表明,不去挖掘引申的含义,对数学概念的特殊情况不明白。还有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对概念的理解。

  还有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其实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我们设想如果你不能将数学公式烂熟于心,那么又怎么能够在数学题目中熟练的应用呢?

  第二,就是总结那些相似的数学题目。当我们养成了总结归纳的习惯,那么的学生就会知道自己在解决数学题目的时候哪些是自己比较擅长的,哪些是自己还不足的。

  同时善于总结也会明白自己掌握哪些数学的解题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掌握了数学的解题技巧。其实,做到总结和归纳是学会数学的关键,如果学生不会做到这一点那么久而久之,不会的数学题目还是不会。

数学知识点4

  【二次函数】

  二次函数概述

  二次函数(quadraticfunction)是指未知数的次数为二次的多项式函数。二次函数可以表示为f(x)=ax^2+bx+c(a不为0)。其图像是一条主轴平行于y轴的抛物线。

  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一般式:y=ax^2;+bx+c(a≠0,a、b、c为常数),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顶点坐标(-b/2a,(4ac-b^2)/4a)

  顶点式:y=a(x-h)^2+k或y=a(x+m)^2+k(两个式子实质一样,但初中课本上都是第一个式子)

  交点式(与x轴):y=a(x-x1)(x-x2)

  重要概念:(a,b,c为常数,a≠0,且a决定函数的开口方向,a>0时,开口方向向上,a<0时,开口方向向下。IaI还可以决定开口大小,IaI越大开口就越小,IaI越小开口就越大。)

  二次函数表达式的右边通常为二次三项式。

  x是自变量,y是x的二次函数

  x1,x2=[-b±根号下(b^2-4ac)]/2a(即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

  求根的方法还有十字相乘法和配方法

  开口方向:a>0向上,a<0向下

  顶点坐标:(0,0)

  对称轴:Y轴

  函数变化:

  (1)当a>0

  x>0时,y随x增大而增大;

  x<0时,y随x增大而减小.

  (2)当a<0

  x>0时,y随x增大而减小;

  x<0时,y随x增大而增大.

  (小)值:

  (1)当a>0,当x=0时,y最小=0.

  (2)当a<0,当x=0时,y=0.一般地,自变量x和因变量y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1)一般式:y=ax2+bx+c(a,b,c为常数,a≠0),则称y为x的二次函数。顶点坐标(-b/2a,(4ac-b^2)/4a)

  (2)顶点式:y=a(x-h)2+k或y=a(x+m)^2+k(a,h,k为常数,a≠0).

  (3)交点式(与x轴):y=a(x-x1)(x-x2)

  (4)两根式:y=a(x-x1)(x-x2),其中x1,x2是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a≠0.

  说明:

  (1)任何一个二次函数通过配方都可以化为顶点式y=a(x-h)2+k,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是(h,k),h=0时,抛物线y=ax2+k的顶点在y轴上;当k=0时,抛物线a(x-h)2的顶点在x轴上;当h=0且k=0时,抛物线y=ax2的顶点在原点.

  (2)当抛物线y=ax2+bx+c与x轴有交点时,即对应二次方程ax2+bx+c=0有实数根x1和x2存在时,根据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公式ax2+bx+c=a(x-x1)(x-x2),二次函数y=ax2+bx+c可转化为两根式y=a(x-x1)(x-x2).

  【相似三角形】

  1、概念:三条边对应成比例,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叫相似三角形。

  2、相似比:在相似三角形中,对应边的比叫作这两个三角形的相似比。

  3、全等三角形: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三角形称为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的特例。

  例:

  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相似.因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两个直角三角形不一定相似。因为对应角不一定相等,对应边也不一定成比例.

  3、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

  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相似.因为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

  4、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

  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5、两个等边三角形呢?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1.两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

  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

  3.三边对应成比例

  4.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根据相似图形的特征来判断。(对应边成比例,对应边的夹角相等)

  1.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这是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引理,是以下判定方法证明的基础。这个引理的证明方法需要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证明)

  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3.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4.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5.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用定义证明)

  绝对相似三角形

  1.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一定相似。

  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两个等腰三角形,如果顶角或底角相等,那么这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

  直角三角形相似判定定理

  1.斜边与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的两直角三角形相似。

  2.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直角三角形相似,并且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也相似。

  射影定理

  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推论

  推论一:顶角或底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推论二:腰和底对应成比例的两个等腰三角形相似。

  推论三: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推论四: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都相似。

  推论五: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推论六: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与另一个三角形的对应部分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1.相似三角形的一切对应线段(对应高、对应中线、对应角平分线、外接圆半径、内切圆半径等)的比等于相似比。

  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注意:全等是特殊的相似,即相似比为1:1的情况

  【锐角三角函数】

  锐角角A的正弦(sin),余弦(cos)和正切(tan),余切(cot)以及正割(sec),(余割csc)都叫做角A的锐角三角函数。

  正弦等于对边比斜边

  余弦等于邻边比斜边

  正切等于对边比邻边

  余切等于邻边比对边

  正割等于斜边比邻边

  余割等于斜边比对边

  正切与余切互为倒数

  它的本质是任意角的集合与一个比值的集合的变量之间的映射。通常的三角函数是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定义的,其定义域为整个实数域。另一种定义是在直角三角形中,但并不完全。现代数学把它们描述成无穷数列的极限和微分方程的解,将其定义扩展到复数系。

  由于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它并不具有单值函数意义上的反函数。

  它有六种基本函数(初等基本表示):

  函数名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从点O引出一条射线OP,设旋转角为θ,设OP=r,P点的坐标为(x,y)有

  正弦函数sinθ=y/r

  余弦函数cosθ=x/r

  正切函数tanθ=y/x

  余切函数cotθ=x/y

  正割函数secθ=r/x

  余割函数cscθ=r/y

  (斜边为r,对边为y,邻边为x。)

  以及两个不常用,已趋于被淘汰的函数:

  正矢函数versinθ=1-cosθ

  余矢函数coversθ=1-sinθ

数学知识点5

  1、(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

  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2、a×a可以写作a·a或a,a读作a的平方。2a表示a+a

  3、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解方程原理:天平平衡。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5、个数量关系式:加法:和=加数+加数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6、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方程。

  7、方程的检验过程:方程左边=……

  8、方程的解是一个数;

  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方程右边

  所以,X=…是方程的解。

  针对练习

  1.判一判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3)方程的解和解方程是一样的。()

  (4)10=4x-8不是方程。()

  (5)x=0是方程5x=5的解。()

  (6)9.3-1.3=10-2是等式。()

  2.解方程。

  x+53=102x-17=54

  x-0.9=1.2x+310=690

  8.5+x=10.2x-0.74=1.5

  小学数学万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点

  1、认识整千数(记忆: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和写数(读数时写汉字写数时写阿拉伯数字)

  ①一个数的末尾不管有一个0或几个0,这个0都不读。

  ②一个数的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的两个0,都只读一个0。

  3、数的大小比较:

  ①位数不同的数比较大小,位数多的数大。

  ②位数相同的数比较大小,先比较这两个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位,以此类推。

  4、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记忆:看最位的后面一位,如果是0-4则用四舍法,如果是5-9就用五入法。

  最大的三位数是位99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最大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四位数是1000。

  最大的三位数比最小的四位数小1。

  5、被减数是三位数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运算步骤:

  ①列竖式时相同数位一定要对齐;

  ②减法时,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如果前一位是0,则再从前一位退1。

  6、在做题时,我们要注意中间的0,因为是连续退位的,所以从百位退1到十位当10后,还要从十位退1当10,借给个位,那么十位只剩下9,而不是10。(两个三位数相加的和:可能是三位数,也有可能是四位数。)

  7、公式被减数=减数+差和=加数+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

  小学数学0的相关知识点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0没有倒数,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的平方根是0,0的立方根是0,0乘任何数都等于0,除0之外任何数的0次方等于1。0不能作为分母出现,0的所有倍数都是0。0不能作为除数。

数学知识点6

  因数和倍数

  1、a×b=c(a、b、c是不为0的整数),c是a和b的倍数,a和b是c的因数。

  找因数的方法: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2、自然数按是否是2的倍数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是2的倍数

  偶数:是2的倍数(0也是偶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是2、3、5的倍数的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3、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

  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4、分解质因数

  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一个合数写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

  5、公因数、公因数

  几个数公有的因数叫这些数的公因数。其中的那个就叫它们的公因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或三个数的公因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

  几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就说这几个数互质。

  两数互质的特殊情况:

  ⑴1和任何自然数互质;⑵相邻两个自然数互质; ⑶两个质数一定互质;

  ⑷2和所有奇数互质; ⑸质数与比它小的合数互质;

  6、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这些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那个就叫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用短除法求三个数的最小公倍数(除到两两互质为止,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

  如果两数是倍数关系时,那么较小的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较大的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数互质时,那么1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它们的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1)综合法

  先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再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2)分析法

  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具体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进而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数学知识点7

  第一单元:负数

  1、负数的由来:

  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两个量(如盈利亏损、收入支出……),光有学过的0 1 3.4 2/5……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出现了负数,以盈利为正、亏损为负;以收入为正、支出为负

  2、负数:

  小于0的数叫负数(不包括0),数轴上0左边的数叫做负数。

  若一个数小于0,则称它是一个负数。

  负数有无数个,其中有(负整数,负分数和负小数)

  负数的写法:

  数字前面加负号“-”号,不可以省略

  例如:-2,-5.33,-45,-2/5

  正数:

  大于0的数叫正数(不包括0),数轴上0右边的数叫做正数

  若一个数大于0,则称它是一个正数。正数有无数个,其中有(正整数,正分数和正小数)

  正数的写法:数字前面可以加正号“+”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例如:+2,5.33,+45,2/5

  4、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限

  负数都小于0,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比正数小,正数都比负数大

  5、数轴:略

  6、比较两数的大小:

  ①利用数轴:

  负数<0<正数或左边<右边

  ②利用正负数含义:正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就大,数字小的就小。

  负数之间比较大小,数字大的反而小,数字小的反而大

  1/3>1/6 -1/3<-1/6

数学知识点8

  设ax+by=c,

  dx+ey=f,

  x=(ce-bf)/(ae-bd),

  y=(cd-af)/(bd-ae),

  其中/为分数线,/左边为分子,/右边为分母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般地,使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左、右两边的值都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求方程组的解的过程,叫做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消元

  将方程组中的未知数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如:{5x+6y=72x+3y=4,变为{5x+6y=74x+6y=8

  消元的方法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顺序消元法。(这种方法不常用)

  消元法的例子

  (1)x-y=3

  (2)3x-8y=4

  (3)x=y+3

  代入得(2)

  3(y+3)-8y=4

  y=1

  所以x=4

  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x=4

  y=1

  教科书中没有的,但比较适用的几种解法

  (一)加减-代入混合使用的'方法.

  例1,13x+14y=41(1)

  14x+13y=40(2)

  解:(2)-(1)得

  x-y=-1

  x=y-1(3)

  把(3)代入(1)得

  13(y-1)+14y=41

  13y-13+14y=41

  27y=54

  y=2

  把y=2代入(3)得

  x=1

  所以:x=1,y=2

  特点:两方程相加减,单个x或单个y,这样就适用接下来的代入消元.

  (二)换元法

  例2,(x+5)+(y-4)=8

  (x+5)-(y-4)=4

  令x+5=m,y-4=n

  原方程可写为

  m+n=8

  m-n=4

  解得m=6,n=2

  所以x+5=6,y-4=2

  所以x=1,y=6

  特点:两方程中都含有相同的代数式,如题中的x+5,y-4之类,换元后可简化方程也是主要原因。

  (3)另类换元

  例3,x:y=1:4

  5x+6y=29

  令x=t,y=4t

  方程2可写为:5t+6*4t=29

  29t=29

  t=1

  所以x=1,y=4

数学知识点9

  第二部分函数与导数

  1.映射:注意①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有象;②一对一,或多对一。

  2.函数值域的求法:①分析法;②配方法;③判别式法;④利用函数单调性;

  ⑤换元法;⑥利用均值不等式;⑦利用数形结合或几何意义(斜率、距离、绝对值的意义等);⑧利用函数有界性(、、等);⑨导数法

  3.复合函数的有关问题

  (1)复合函数定义域求法:

  ①若f(x)的定义域为〔a,b〕,则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由不等式a≤g(x)≤b解出②若f[g(x)]的定义域为[a,b],求f(x)的定义域,相当于x∈[a,b]时,求g(x)的值域。

  (2)复合函数单调性的判定:

  ①首先将原函数分解为基本函数:内函数与外函数;

  ②分别研究内、外函数在各自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③根据“同性则增,异性则减”来判断原函数在其定义域内的单调性。

  注意:外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函数的值域。

  4.分段函数:值域(最值)、单调性、图象等问题,先分段解决,再下结论。

  5.函数的奇偶性

  ⑴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

  ⑵是奇函数;

  ⑶是偶函数;

  ⑷奇函数在原点有定义,则;

  ⑸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单调区间内:奇函数有相同的单调性,偶函数有相反的单调性;

  (6)若所给函数的解析式较为复杂,应先等价变形,再判断其奇偶性;

数学知识点10

  Card(AB)=card(A)+card(B)-card(AB)

  (1)命题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

  否命题若p则q

  逆否命题若q,则p

  (2)AB,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BA,A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

  AB,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

  1.集合元素具有①确定性;②互异性;③无序性

  2.集合表示方法①列举法;②描述法;③韦恩图;④数轴法

  (3)集合的运算

  ①A∩(B∪C)=(A∩B)∪(A∩C)

  ②Cu(A∩B)=CuA∪CuB

  Cu(A∪B)=CuA∩CuB

  (4)集合的性质

  n元集合的字集数:2n

  真子集数:2n-1;

  非空真子集数:2n-2

  高三数学知识点2

  两个复数相等的定义:

  如果两个复数的实部和虚部分别相等,那么我们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即:如果a,b,c,d∈R,那么a+bi=c+di

  a=c,b=d。特殊地,a,b∈R时,a+bi=0

  a=0,b=0.

  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提供了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解决的途径。

  复数相等特别提醒:

  一般地,两个复数只能说相等或不相等,而不能比较大小。如果两个复数都是实数,就可以比较大小,也只有当两个复数全是实数时才能比较大小。

  解复数相等问题的方法步骤:

  (1)把给的.复数化成复数的标准形式;

  (2)根据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解之。

数学知识点11

  一、比和比例的性质

  性质1:若a: b=c:d,则(a + c):(b + d)= a:b=c:d;

  性质2:若a: b=c:d,则(a - c):(b - d)= a:b=c:d;

  性质3:若a: b=c:d,则(a +x c):(b +x d)=a:b=c:d;(x为常数)

  性质4:若a: b=c:d,则ad = b(即外项积等于内项积)

  正比例:如果ab=k(k为常数),则称a、b成正比;

  反比例:如果ab=k(k为常数),则称a、b成反比.

  二、比和比例在行程问题中的体现

  在行程问题中,因为有速度,所以:

  当一组物体行走速度相等,那么行走的路程比等于对应时间的.反比;

  当一组物体行走路程相等,那么行走的速度比等于对应时间的反比;

  当一组物体行走时间相等,那么行走的速度比等于对应路程的正比.

  1.A和B两个数的比是8:5,每一数都减少34后,A是B的2倍,试求这两个数.

数学知识点12

  有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1、直线的性质

  (1)直线公理:经过两个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2)过一点的直线有无数条。

  (3)直线是是向两方面无限延伸的,无端点,不可度量,不能比较大小。

  2、线段的性质

  (1)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3)线段的大小关系和它们的长度的大小关系是一致的。

  3、线段的中点:

  点M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相等的线段AM与BM,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AM=BM=1/2AB(或AB=2AM=2BM)。

  单项式与多项式

  1、没有加减运算的整式叫做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包括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

  2、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其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说明:

  ①根据除式中有否字母,将整式和分式区别开;根据整式中有否加减运算,把单项式、多项式区分开。

  ②进行代数式分类时,是以所给的代数式为对象,而非以变形后的代数式为对象。划分代数式类别时,是从外形来看。

  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二)整式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

  2、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3、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4、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6、项: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7、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8、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9、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二)整式加减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减法法则:a—b=a+(—b)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除法法则:a÷b=a(1÷b)【b≠0】

  角与线——对顶角相等同一平面内,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同一平面内,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直角=90°,180°<优角<360°,平角=180°,周角=360°90°<钝角<180°,0°<锐角<90°

  七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梳理

  1、角:

  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叫做这个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边。或:角也可以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2、角的表示

  角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四种:

  ①用数字表示单独的角,如∠1,∠2,∠3等。

  ②用小写的希腊字母表示单独的一个角,如∠α,∠β,∠γ,∠θ等。

  ③用一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一个独立(在一个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角,如∠B,∠C等。

  ④用三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任一个角,如∠BAD,∠BAE,∠CAE等。

  注意: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角时,一定要把顶点字母写在中间,边上的字母写在两侧。

  3、角的度量

  角的度量有如下规定:把一个平角180等分,每一份就是1度的角,单位是度,用“°”表示,1度记作“1°”,n度记作“n°”。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分的角,1分记作“1’”。

  把1’的角60等分,每一份叫做1秒的角,1秒记作“1””。

  1°=60’,1’=60”

  4、角的平分线

  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5、角的性质

  (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与构成角的两条射线的幅度大小有关。

  (2)角的大小可以度量,可以比较,角可以参与运算。

  6、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平角。终边继续旋转,当它又和始边重合时,所形成的角叫做周角。

  7、多边形: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平面图形叫做多边形。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从一个n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分别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余各顶点,可以画(n—3)条对角线,把这个n边形分割成(n—2)个三角形。

  8、圆:平面上,一条线段绕着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称为圆心,线段OA的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简称为半径)。

  圆上任意两点A、B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读作“圆弧AB”或“弧AB”;由一条弧AB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OA、OB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做圆心角。

  怎样快速提高数学成绩?

  一、查缺补漏,主攻薄弱

  请制作“失分分析表”,包括“不会做的”和“不该丢分的”两部分,分析模拟考试等试卷失分情况,在紧跟老师复习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重点弥补、改进。

  别一味冲刺难题。做题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与实检,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巩固的目的,但不能一味追求难题偏题。

  因为中考试卷中有30%是比较灵活的题型,只有10%是真正的难题。30%那部分题目是我们能拿但容易失分的题目,我们要做到尽量多拿分,但如果我们一味求难求险,就会因为忽视基础题型的夯实和巩固而失掉这部分该得的分。在基础掌握后,有条件的同学可再进行一些难题怪题的攻关,这样的策略才更能保证效率。

  二、反思错题

  不要盲目找题做,陷入题海中,不要“就题论题”停留在“这题我会了”的低水平上。解题能力是在反思中提升的。懂、会、悟是数学水平的三个层次。简单说,听懂了,但不一定会,更不意味着真正领悟了。

  三、克服无谓失分

  如何避免审题出错?

  原因:看太快。

  应对策略:

  1、默读法;

  2、重点字词圈点勾画法;

  3、审图法。

  如何降低计算失误?

  表面原因是粗心,其实是计算能力不足。平时对计算不以为然,认为“没有技术含量”。事实上计算也有很多“聪明算法”,如:边化简边计算、宁加勿减、宁乘勿除、小数化分数、找最小最短的设元、放缩法、凑整法、图象法等等计算技巧。

  应对策略:

  1、不要为了赶时间而跳步计算;

  2、宁可笔算,少用口算,更不要再抱着计算器;

  3、对平时易算错的题型,可以验算一遍。

  四、关注几个重点问题

  1、新定义题型、非常规题型、存在性问题。

  2、分析法—执果索因,逆向思维,倒过来想,假设存在;不完全归纳法—根据例子,大胆猜想、努力验证。反例排除法、特殊图形(特殊位置、极端值)探究法等。

  提高数学成绩常用方法有哪些

  1、预习

  预期常常由于“没时间,看不懂,不必要”等等原因被忽略。实际上预习是学习的必要过程,更是提高自学能力的好方法。

  2、学会听课

  听分析、听思路、听应用,关键内容一字不漏,注意记录。

  3、做好错题本

  每个会学习的学生都会有错题本。调查发现那些没有错题本,或者是只做不用的同学,学习效果都不好。

  4、用好课外书

  正确认识网络课程和课外书籍,是副食,是帮助吸收的良药。

  5、注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要注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指导,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何让数学学科预习变得更高效

  一、读一读。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二、想一想。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说一说。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有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四、写一写。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五、做一做。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六、补一补。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练一练。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数学知识点13

  1、尺子是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和厘米。食指的宽度约有1厘米,伸开双臂大约1米。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时: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物体长度=较大数-较小数,例如:从刻度“0”到刻度“6”之间是6厘米(6-0=6),从刻度“6”到刻度“9”之间是3厘米(9-6=3);还可以用数一数的方法数出物体的长度。(算,数)

  4、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5、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长度是几就画到几。(找点画线;有时还要先算出长度再画线。如画一条比6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6、角有1个顶点,2条直边。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钝角比锐角大。锐角<直角<钝角(钝角>直角>锐角)。

  7、用三角板可以画出直角,直角要标出直角符号(也叫垂足符号)。

  8、所有的直角都一样大。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4个都是直角。

  9、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10、每一个三角板上都有3个角,其中有1个是直角,另外2个是锐角。

  11、角的画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笔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

  练习:

  1、1米21厘米=( )厘米53厘米-18厘米=( )厘米;一棵大树高10()。

  2、我的身高是( )米( )厘米。

  3、一个角有( )个顶点和( )条边;一本书宽15()。

  4、三角板中有三个角,有()个直角。

  5、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千米和吨知识点

  1、长度单位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进率:1千米=1000米

  数量式:跑道一卷的长度圈数=跑步的距离

  2、质量单位有:克、千克、吨进率:1吨=1000千克

  3、单位换算。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乘它们之间的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

  赞美数学的句子

  1、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数学。

  2、数学是一种会不断进化的文化。

  3、数学是一切知识中的最高形式。

  4、数学是人类智慧皇冠上最灿烂的明珠。

  5、数学是知识的工具,亦是其它知识工具的泉源。所有研究顺序和度量的科学均和数学有关。

数学知识点14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数系表:

  说明:分类的原则:1)相称(不重、不漏);2)有标准。

  2、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0)

  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3、倒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1/a(a1);B。1/a中,aC。0

  4、相反数:①定义及表示法

  ②性质:A。a0时,aB。a与—a在数轴上的位置;C。和为0,商为—1。

  5、数轴:①定义(三要素)

  ②作用:A。直观地比较实数的大小;B。明确体现绝对值意义;C。建立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6、奇数、偶数、质数、合数(正整数自然数)

  定义及表示:

  奇数:2n—1

  偶数:2n(n为自然数)

  7、绝对值:①定义(两种):

  代数定义:

  几何定义:数a的绝对值顶的几何意义是实数a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②│a│0,符号││是非负数的标志;③数a的绝对值只有一个;④处理任何类型的题目,只要其中有││出现,其关键一步是去掉││符号。

数学知识点15

  1、能计算三位数加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用量体温的温度计,会用三角板、直尺作垂线和平行线。

  3、能运用负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能对生活中的简单数据进行估计。

  5、能从统计图表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7、经历探索数的规律的过程,能利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经历使用转化的方法,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9、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1、体验与家人共读数学故事书的快乐。

  12、进一步培养按要求写数、填数等能力。

  13、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4、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15、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6、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17、一个数如果能被2整除,那么这个数就能被4整除。

  18、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19、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相乘的积做分母,但是分子、分母不能为0。

  20、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分数加、减法,把各分数的分母统一起来,从低位加、减起。

  21、小数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22、小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一个数除以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是多少。

  23、如果两个有公共部分的数,它们的差是0,那么这两个数相等。

  24、一个正方形,边长增加1厘米,周长增加4厘米,面积增加4平方厘米。

  25、数的认识: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数轴、分数、百分数、最简分数。

  26、代数式:代数式、整式、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合并同类项、代数式求值、算术平方根、最简二次根式。

  27、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解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28、几何知识:图形的认识(线、角、平行、垂线与平行线等)、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

  29、量的计量: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定义(单位、进率、换算)、常用的量。

  30、能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积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31、掌握连乘、连除的运算顺序,并能运用运算顺序进行混合运算;能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会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容积),能进行有关的单位换算。

  33、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乘法和分数除法运算,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

  34、掌握带分数乘法和带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5、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运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之间的互化,并能运用百分数进行有关计算。

  37、能运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8、能运用集合和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9、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知识点】相关文章:

数学知识点11-25

数学向量知识点07-27

数学的知识点总结02-16

数学中考知识点02-17

数学必修知识点04-29

数学必修一知识点09-21

小升初数学必考知识点07-25

数学知识点大全09-05

数学必修一知识点07-04

数学重要知识点归纳02-14